1、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12月)试题满分:100分 时间:100分钟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1 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各种小吃,全方位展示了中国人的日常饮食。米饭,永远都是江南餐桌上最后的主角。下列古人类中,有可能最早享用米饭的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2 尚书记载“有夏(夏朝)多罪,天命殛(j,杀死)之”、“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这反映夏周时期( )A.政权更替频繁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尚未实现高度集权D.世袭制度遭到废弃3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
2、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 )A.家族宗法观念浓厚B.男尊女卑思想严重C.个人观念淡漠D.专制王权强大4 孔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曰:“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当时的儒家学者( )A. 适应社会转型之努力B. 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C. 重构礼乐纲常的愿望D. 不受重用的愤懑之情5 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较快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各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各国重视兴修水利工程C封建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6 (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
3、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引自战国策秦策一)文中“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 )A立功将士的利益B富裕农民的利益C新兴地主的利益D没落贵族的利益7 在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秦砖上,用小篆写了“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十二个字。其中“海内皆臣”这四个字最能表明秦朝( )A经济繁荣B百姓安居C文化统一D国家统一8 西汉桓宽盐铁论记载:“吴王专山泽之饶,薄赋其民,赈赡穷乏,以成私威。私威积而逆节之心作。”这说明了当时( )A亟需遏制地方腐败势力的膨胀B专营专卖政策产生负面影响C盐铁专卖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
4、D推行集权经济政策的必要性舒中高一统考历史 第1页 (共4页)9 在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一直都是封建王朝统治的重要命题,秦实行郡县制,东汉实行州郡县制;唐实行道府(州)县制;宋实行路府(州)县制;元则实行省路府州县制,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这些王朝都对地方实施了绝对控制 B三级管理体制大大优于两级管理体制C各朝地方管理体制因皇帝的好恶而调整 D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10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上述历史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 )A.大大削弱了豪族势力,推动了社会发展B.造成北方人大批南迁,促
5、进江南开发C.结束了北方门阀制度,社会趋于安定D.豪族趁机扩充实力,形成军阀混战11唐代敦煌户籍残卷记载:700年,户主张玄均34岁为丁男,户内另有丁男1人,寡1人,合应授田230亩,而实际授田为75亩;721年,董思切一户应授田131亩,而实授田为28亩。这反映了唐代( )A. 分配土地严重不均B. 官吏们的腐败贪污 C. 均田制已遭到破坏D.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12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的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
6、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在提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13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棉”“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氏锦”。这表明( )A.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深入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丝织技术超过唐朝D.外来文化改变唐代社会生活14唐朝中期推行两税法,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原则。这有利于( )A增加税收种类B增加赋税收入C变革缴税方式D固定征税时间15北宋曾把与契丹政权边境交界地区的一些地方改名,如“威虏”改为“广信”,“静戎”改为“安肃”,“破虏”改为“信安”,等。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陈桥兵变B. 宋
7、辽议和C.宋金议和D. 偏安江南16宋朝是一个文化昌盛、科技发展的朝代,这主要得益于宋朝的文化和对知识分子政策。为防止骄兵悍将的出现,宋朝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这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这说明( )A. 政府的治国策略影响科技发展B. 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C. 知识分子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D. 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相辅相成17东晋孙绰(chu)认为,僧侣出家,弘法修道,是光宗耀祖,是无上之孝行。葛洪在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由此可知( )A. 儒学社会地位相对稳固B. 儒学独尊的局面仍未被打破C. 儒、释、道三教合一局面形成D. 佛、道挑战儒学正统地位18有学者说,王安
8、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精神,数百年之下依然凛凛有生气。其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削弱割据军阀, 加强中央集权B.实现富国强兵,克服统治危机C.实行休养生息,发展社会经济D.打击官僚地主,抑制土地兼并舒中高一统考历史 第2页 (共4页)19某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检索了一下关键词:“日本”、“佛教”、“6次”、“唐招提寺”。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A.玄奘西行B.唐蕃和亲C.鉴真东渡D.唐蕃会盟20“自从春秋时代王纲解纽,篡杀频仍,兼并盛起,夷狄横行,一般盟主用了尊王攘夷的口号联合诸夏成为一个集团,禁抑篡弑中国的维形在那时方才出现。”材料意在说明春秋时期( )A.社会动荡
9、不安B.民族交融不断加强C.郡县制已确立D.蕴含着统一的因素21据汉书记载:汉代初年,关中发生大饥荒,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汉高祖刘邦体恤民情,曾下令饥民“就食蜀汉”;汉武帝时,“山东被河灾”,朝廷“下巴蜀粟以赈之”;元鼎年间,“水潦移于江南”,汉政府“方下巴蜀之粟、致之江南”。这说明汉代( )A.自然灾害频繁发生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蜀郡经济地位重要D.社会经济百废待兴22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公孙弘的建议,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每年考试,凡能通一经以上者,可补文学掌故的官缺,成绩得甲等者可为郎官。这一做法( )A.确立了儒学统治地位B.开创了科举考试的先河 C.扩大了官员选拔渠道D.打
10、破了传统的门第观念23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依附农民被豪强地主控制,不仅要为地主耕种土地,缴纳地租,还要服劳役,任杂务,战时则武装为私兵。这一状况的存在( )A.阻碍了封建经济的发展B.导致了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C.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D.成为国家分裂的社会基础24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上述做法体现了( )A.尊祖敬宗的宗法观念B.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 C.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D.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25唐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
11、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政事堂的变迁说明( )A.三省出现一体化的趋势B.行政机构不断健全 C.中枢决策机制发生异变D.相权扩大威胁皇权26唐律疏议规定,子孙在祖父母、父母尚未去世的情况下,就和祖父母,父母分家单过(如为祖父母、父母指示则无罪),徒三年诈称租父母,父母死,徒三年。这反映出唐律的主要特点是( )A.轻罪重刑B.礼法结合C.细密严苛D.条文清晰27历代汉族统治者奉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而唐太宗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治,四海可使如一家”。材料主要说明唐朝( )A.民族歧视观念消除B.多
12、元开放的外交理念 C.尊崇儒学以德治国D.民族大一统意识增强28一国两制是我国现在的基本国策,但是在我国历史上其实就已经出现其雏形,请问下列哪一制度与今日一国两制相似( )A 南北官制B 皇帝制度C 三公九卿D 二府三司29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与选官制度“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对应正确的是( )舒中高一统考历史 第3页 (共4页)舒中高一统考历史 第4页 (共4页)A品行、学识考试成绩门第声望B品行、学识门第声望考试成绩C考试成绩品行、学识门第声望D门第声望品行、学识考试成绩30自秦汉以来我国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削弱地方加强中央削弱相权加强君权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
13、理日趋完善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 A BCD二、非选择题(共两题,31题14分,32题26分,共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入于佛。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韩愈原道材料二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世之卓然不惑而有力者,莫不欲去之。攻之暂破而愈坚,扑之未灭而愈炽。遂至于无可奈何。是果不可去邪?盖亦未知其方也。然则礼义者,胜佛之本也。今一介之士知礼义
14、者,尚能不为之屈,使天下皆知礼义,则胜之矣。此自然之势也。欧阳修本论(1)材料一中,“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或现象?为什么到隋唐时人们“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8分)(2)材料二中,欧阳修是如何看待佛、儒关系的?(6分)32.(26分)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变革完善。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 (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材料二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
15、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材料三从秦到宋元,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请回答下列问题:(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秦始皇、刘邦在地方推行的措施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2分)(2)据材料二,说
16、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并指出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举。(7分)(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宋元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7分)高一月考历史答案1-5:DBABC 6-10:DDDDB 11-15:CCABB 16-20:AABCD 21-25:CCDDA 26-30:BDABC31(1)事件(现象):儒家在秦代遭焚书之祸,汉初黄老之学流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大发展,冲击儒学地位。原因: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出现三教合一的潮流,儒学失去原有的统治地位。佛、道两家
17、吸收儒学,也讲“仁义道德”。 (8分)(2)欧阳修认为佛教对中国文化大有危害,儒学远胜于佛学;只要光大儒学,最终能够战胜佛教。(6分)32(1)做法:全面推行郡县制。混合体:郡国并行制。影响: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这一制度为后世所沿用。刘:地方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12分)(2)关系:行省制是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或较高级演化形态)。“优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创举:开创省制(设立行省)。(7分)(3)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认识: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关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主要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任答三点即可,言之有理也可得分)(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