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讲中国制度的政治基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立德树人/多维思考/导向教学从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来看:宗法制在当今社会的历史遗存中仍与我们周围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家谱”的升温、弘扬传统文化中“孝道”等;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所铸就的辉煌历史让世界为之瞩目,这暗合了时下“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热点问题从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完善包括机会公平在内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包括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维护和增强全国统一高考在人才选拔培养中的核心地位,清理规范各类特殊招生形式。”这与古代科举制所蕴含的公平、公正理念相吻合;再比如国家监察委员会的成立,这与古代监察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密切
2、相关,体现了历史学“鉴古知今”的价值所在从近三年的高考命题点来看:为后世社会许多文化现象起到奠基作用的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汉魏时期的制度沿袭、商品经济繁荣所引起的唐宋制度变革、社会转型视野下的明清专制强化等是本专题的热考点。在备考重点关注的同时,更应把知识与当下的社会热点和历史学术热点相结合,在全球视角下认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的独特性和独立性,从而形成历史思维的新高度线索一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随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我国开始出现了早期国家制度。王位世袭制使最高政治权力由“禅让”变成“世袭”,它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
3、内容。线索二君主专制体制的发展秦朝建立了以皇权为中心的君主专制体制,历经汉魏、隋唐至宋元,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势此消彼长,直至明初废除丞相,皇权不断强化,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这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线索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变革与完善秦朝中央官制和地方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后世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传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线索四选官制度的创新与发展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但中国古代选
4、官制度的变化都是围绕强化皇权、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而变化的,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考点1中央体制从“公天下”到不断完善的“家国一体”理清发展线索时期发展历程先秦(萌芽)王位世袭制使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周王既是天下大宗,也是最高领袖秦朝(创立)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三公九卿制: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西汉(发展)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建立“中朝”,削弱相权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工明确,互相牵制,从而分散相权;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执行国家事务;保
5、证了皇权独尊宋朝(加强)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分管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相权元朝(加强)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及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明朝(强化)明太祖废除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清朝(顶峰)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时,设置南书房;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深化历史理解1全面认识宗法制的影响(1)对西周统治:保证了西周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强化王权,形成家国
6、一体的政治体制,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2)对封建政治:影响了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继承制原则。影响了古代对列祖列宗的崇拜。形成了“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3)对社会习俗:影响了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修订、宗祠家庙建立。形成了民间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以及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4)对思想观念: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严格的伦理范式,“忠”“孝”观念深入民心。造就了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美德。促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国”与“家”不可分的意识,直接造就了一批批忠孝之士。直接导致了后世的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亲等
7、现象,成为扼杀人性、阻碍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瓶颈。使“国人”形成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2汉朝官僚体制的特点“布衣将相”是指西汉开国功臣授官将相的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暴政和窦太后的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儒士受到重用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是,并不排挤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
8、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3.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的三种模式(1)转移法汉代的中外朝制度过程:汉武帝时,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这样,在宫廷内逐渐形成了新的决策机构中朝,由尚书、侍中、常侍等组成中朝之职。以丞相为首组成的官僚机构则逐渐成为执行一般政务的机关外朝。作用:中朝参政是朝廷政治体制的重大改革,它加强了皇权对国家各方面的控制,大大精确了中央决策的内容,使工作效率得以提高。(2)分权法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牵制,也能分工
9、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3)非制度化明朝设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体系完整模式固定内阁大臣的选拔,一般从六部尚书或吏部侍郎等重要职位上选拔。阁臣不仅兼任六部尚书,而且兼署都察院,从而直接控制了部、院,由此形成了完整的内阁中枢体制内阁与司礼监微妙制衡在中枢系统中,内阁有
10、票拟权,司礼监有批红权。二者相互制衡,大部分时候维持着微妙的平衡内阁斗争激烈首辅与其他阁臣往往没有明确的权力职责划分,权力、地位差距非常之大,以至于各阁臣往往为夺取、维持首辅地位而相互倾轧斗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政局的不稳内阁的演变完全取决于皇帝的意志皇帝始终牢牢把持着国家的最高权柄,内阁不仅要受到皇帝亲信司礼监太监的牵制,更始终屈服于皇权的重压之下清代军机处的特点:简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人员精干速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后直接交相关部门执行,减少了中间环节,办事效率较高密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机密性强,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都不得在侧)非正式军机大臣全为
11、兼职,由皇帝临时任命,没有制度上的保证,军机处始终不算正式衙门把握高考趋向典例12021广东卷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A皇权旁落 B相权转移C地方权力削弱 D行政效率降低解题指导核心素养本题以汉代尚书台官员至魏晋时期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展变化的理解,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正确选项分析错误选项分析应选_。练习112022浙江卷历代职官制度的演进,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秦、元、明、清四朝职官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理藩院尚书、军机大臣、水师提督丞相、御史大夫、郡守大学士、
12、内阁首辅、锦衣卫指挥使监察御史、宣政院使、福建行省右丞A BC D练习122022浙江卷论及周王朝的统治模式,有学者指出,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下列选项中,对这一“统治模式”解读正确的是()神权与王权结合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A BC D考点2地方体制从“天下共主”到日益强化的中央集权制度理清发展线索时期发展历程周代实行分封制,加强了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秦朝废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
13、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汉朝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行“推恩令”,设置刺史。封国制导致“七国之乱”,“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唐朝中期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宋朝文官知州通判制:由文官任地方长官,通判监督,将兵权、财权、行政权收归中央。这一举措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从宋代后,中央确立了对地方的优势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将地方权力进一步集中到中央深化历史理解1分封制实施的原因和深远影响(1)实施原因西周去古未远,氏族社会遗迹甚深,血缘宗亲纽带对维系国家统治至关紧要
14、,血亲分封是确保西周社会稳固的不二法门。周人落后,为控制先进东方的土地和人民,只得保存各地的氏族统治,与这些氏族势力分享政治权力、经济利益。周天子力量强大,西周时王室拥有重兵。西周封建制与宗法制、等级制互为表里,彼此匹配,形成完整的礼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是西周封建的根基和前提。(2)深远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家族内部及家族之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力的发展,使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同时扩大了统治区域。打破了殷商时代各方国聚族而居的血缘政治状态,为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华夏族的生长聚合。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下,被分封的诸侯国将以商周为中
15、心的核心文化传播到了各地,将各地的四夷文化融合统一为中原文化,促进了中国早期中华文化的形成。消极方面:通过分封建立起来的是一个用宗法血缘关系维系的政治军事同盟,各诸侯国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具有较强的离心力,王室实力一旦衰弱,就必然形成诸侯割据局面,危及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再者血缘关系也会随着世代的交替而疏远。2北宋精致的分权制衡(1)为防范军人,采取“兵权宜分”的策略把全国各地地方军队中的精兵悉数搜罗到中央,编入禁军,在首都地区驻扎,皇帝直接掌控的禁军成为宋朝国家唯一具有战斗力的武装力量。禁军的最高统帅机构,从宋初的两个变成了三个,最高军事将领的级别也随之降低。禁军三衙只有管理军队的权力,没有
16、调动军队的权力。调动军队,必须要枢密院的兵符,而枢密院的长官从来都不是军人。用非军人来牵制军人。实行“更戍法”:从中央派禁军驻守边境禁军以500人为单位,通常以半年到一年为期限,轮流守边。(2)中央权力的分割宋朝的中央政府是“三权分立”的,行政、军政、财政分别由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三个机构管理。中书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宰相府。但是,宋朝的中书既不管军政,也不管财政。枢密院的级别比中书略低,三司更低,但是,这两个机构的长官都是直接向皇帝负责的。御史台和谏院,前者负责行政监察,后者专司舆论,皇帝的错误、朝政的缺失,御史台和谏官都可以提出批评。御史台和谏官的活跃让宋朝政治一度呈现出积极的状态,这是一种
17、宝贵的自我纠错机制。这种台谏制度客观上起到了对皇权的制约作用。(3)地方权力的制衡宋朝政府从中央派出文官去管理州政。文官知州,没有兵权,难以形成割据隐患。设“通判”辅助知州处理政务。知州发布的公文,需要跟通判联署,所以,通判对知州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制约。3清代边疆制度所体现的中央集权的灵活性改土归流清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的一种政治措施。实行与汉族地区相同的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盟旗制度在蒙古族地区,均实行札萨克制,即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划分为若干旗,旗是基本行政单位,合若干旗为一盟。在尊重蒙古族社会传统的基础上,改造了草原的社会政治面貌;削弱了蒙古贵族的权力,加
18、强了清政府对草原的管理;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了清朝统治的基础,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为巩固金瓶掣签又称为金瓶鉴别,是藏族认定藏传佛教最高等的大活佛转世灵童的方式,是清王朝乾隆年间正式设立的制度。自清朝以来,藏传佛教活佛达赖和班禅转世灵童需在中央代表监督下,经金瓶掣签认定。清朝中央政府制定和实施金瓶掣签制度,对当时的西藏、蒙古地区社会和佛教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意义深远4.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规律性认识(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王朝建立初期,一般都要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王朝的后期,中央集权制度受到破坏,对地方的控制也随之减弱。(2)分权是地方行政
19、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比如宋代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明代设置三司分掌地方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等,但分权易导致行政效率降低。(3)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线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变革,沿袭为主,变革为辅。(4)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把握高考趋向典例22022全国乙卷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
20、,“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解题指导核心素养本题以宋朝的“通判”为切入点,考查了学生对宋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正确选项分析错误选项分析应选_。练习212022全国甲卷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A.削弱了藩镇势力 B强化了分封体制C.凸显了专制集权 D动摇了宗
21、法制度练习222022浙江卷谈及个人的政治抱负和所心仪的时代,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下列项中,与孔子“从周”相关的是()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B.“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考点3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服务于帝王家的选官、监察制度理清发展线索1选官制度2监察制度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萌芽阶段,夏商周三代已有监察的因素和活动,但严格意义上的监察制度并未确立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形成阶段,秦朝的御史大夫、汉代的刺史,表明从中央到地方出现完整的监察制度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成熟阶段,隋唐时期,门下省负责审议和封驳,出现谏议制度,形成较严
22、密的监察网络。唐代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宋元时期宋元时期是强化阶段,宋代设立独立机构谏院,元代制定一整套监察法规。元朝规定,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顶峰阶段,明朝设厂卫特务机构,并在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明清两代设有监察机构都察院深化历史理解1对科举制的全面认识(1)特点贤能治国,为我所用科举考试的内容基本上是以儒家经义为主,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都秉承着儒家传统教义,兼备治理国家、建设国家的能力标准客观,竞争公平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方式获得官位,考试内容是固定的儒家经义,统一根据考试成绩录取优秀人才,科举考试时间固定,这些体现了客观、公平、公正的原则立法
23、保护,稳定延续科举制是国家自上而下进行的人才选拔制度,是由国家推动运行的,因此它有立法保障,受到政府保护(2)影响积极影响社会整合功能否定特权制度,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内核和价值观念,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转化推动文化发展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促进了传统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带动了民间崇尚人文、教育的社会风气巩固国家统一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适应了“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推动世界文明选才方式在唐朝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被西方国家吸收并改造成为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消极影响重才轻品选
24、拔人才有时过于重视才学标准,忽视品德,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官本位思想直接促进了中国古代官本位社会的发育;科举文化所孕育而成的官场文化,至今仍有消极影响禁锢思想强化儒家的正统地位,培养封建奴仆,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发展;抑制了科技进步和新知识、新学科的产生和发展2.宋代的文官政治(1)形成原因在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迅速发展,租佃契约关系日益普遍,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而皇权式微的教训,确定了以文治国的方针。科举制度得到了较大发展,削弱了门第血统在科举中的作用,增加了寒门士人仕进的机会,使科举考试向整个社会敞开了大门。宋代教育事业得到
25、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官学、私学的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代,这既提高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也为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2)评价积极:宋代文官制度使传统的“贵族政治、武人政治”从此基本上退出了古代中国的历史舞台;宋代文官制度使权力收纵自如,无尾大不掉之虑;宋代文官制度使书院兴起,学者辈出,经学、史学、文学、科学技术等均甚发达。消极:政出多门,效率低下;冗费增多,财政拮据;容易形成党争;头重尾轻,地方凋敝。3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评价(1)监察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2)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3)监察官员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而
26、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4)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把握高考趋向 典例32022湖北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正德年间,官员徐文薄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A士子应考投机取巧 B书商刊刻时文牟利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八股文体日益僵化解题指导核心素养本题以“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考查了学生对明朝选官制度的理解。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正确选项分析错误选项分析应选_。练习32022湖北
27、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A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B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C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D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情境视点1 郡县制度的优势和弊端对于郡县制度,自古以来的思想精英们就对其进行着或是或否的争议,是之者占据着主流地位,称郡县制度对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否则我们无法解释这种制度何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否之者只居于末流,谓郡县制是适应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设需要的必然产物,虽然符合中国人对“大一统”理想的追求,对我国历史的发展
28、确实功不可没,但这种体制机制滋生的各种弊端特别是必然导致专制独裁的政治恶果,也是经2 000多年历史实践反复证明了的无可置疑的客观事实。当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不能依旧站在官方传统史学家的立场无视郡县制度的种种弊端而继续为其高唱赞歌了,应从国家和民族健康发展的大局来重新认识郡县制及其附带而来的问题。宋亚平郡县制度: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坚实基石历史发展与反思新视角传统史学研究在评价郡县制时主要是肯定其对历史发展的巨大进步作用,而材料则揭示了郡县制推行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弊端。新思维郡县制度的优势和弊端优势郡县制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育与成长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由此促进了国家统一、民族融合和社会进
29、步。郡县制为实现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战略目标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能够有效地整合各种资源,组织全国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或进行大规模的对外战争。郡县制为国家治理由贵族政治模式向官僚政治模式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契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户籍制、监察制、考课制、俸禄制等等各项法规,也随着郡县制的全面推行与不断完善而都有了长足的发展。郡县制为新型土地占有关系的形成和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稳定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弊端郡县制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充当了“基石”的角色,没有郡县制就很难建设中央集权,更无法形成君主专制独裁的政治局面。郡县制紧紧围绕以君主专制为内核的中央王室即中央政府这个政
30、治中心运转,很容易形成“内重外轻”的模式,从而导致闭关自守、积贫积弱的格局。郡县制下,逼迫官员只顾上级脸色、不向下级负责,短期化、形式主义、官官相护逐渐成为致命缺陷。演练12022南昌市一模秦代存在“故地”与“新地”的划分,并采取差别式管理。秦末关东大乱,“新地”皆复为王国,秦将章邯以东郡为根据地镇压起义。西汉初年,天下格局恢复东西对峙局面。汉文帝重新设置东郡,掌握了压制关东诸侯王国的地缘优势,从而保障了汉廷的政治安全。这说明()A分封制的推行有一定的经济基础B郡县的设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秦汉时的“新地”全部推行郡县制D秦汉时的“故地”全部推行分封制演练22022萍乡市二模秦统一后,在讨论地
31、方制度的御前会议上,主张分封制且有大批臣僚附和的丞相王绾却未能敌过独持异议的廷尉李斯,最终确立了郡县制。这说明当时()A制度服从于现实需要B皇权与相权矛盾激化C朝臣掌握着决策权力D三公九卿制发生异变情境视点2 三省六部制与“体制内的民主”“三省六部制”简单地说,就是朝廷下面设立三个省,分别是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这套制度在唐朝的政治运作中最大的特色归结为一句话,追求体制内最大限度的民主,让决策、审议和行政权各自独立,政令与施政相分离,使得权力分配均衡合理且在有效监督下运行,做到理性决策,而且切实可行。以德治国的国家中枢权力机构最重要的是决策民主,在决策层面不是由哪一个部门单独负责,而是由三个
32、省共同进行,三省长官共同组成朝廷决策班子。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新视角史学主流观点认为三省六部制是皇权集中的产物,是皇权加强的表现。而材料中观点认为三省六部制体现了“体制内的民主”。新思维三省六部制最大限度追求“体制内的民主”,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实现权力有效监督把朝廷的决策分成三个部分,分别由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来承担,按照决策、审议、执行的行政程序前后相继,并循环往复。通过合理分散权力来加强民主决策,并对权力运作形成监督和制约实现权力分配均衡“三省六部制”改变以往的个人施政,成为集体施政,其行政体制设计注重权力之间的相互或单向制约,从制度上避免政策失误和朝令夕改,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决策与行政
33、分离三省六部制的政权系统中,决策与行政分离已经完成并成熟,中书省和门下省成为独立于皇权之外的决策、发令系统,而尚书省的决策权转移到中书省和门下省,行政权保留下来,尚书省向职能化方向发展部门协同机制三省六部制具有部门协同机制,宰相集体办公的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关,一切军国大政都在这里讨论商定,集思广益,最后由皇帝裁决施行平衡君权任何政令未经中书、门下而发出者,均属违制,一切皇帝诏令必经中书、门下两省,这对君权有一定的平衡作用演练32022新乡市二模唐初,只有三省的长官才可以进入政事堂参议军国大事,后来皇帝给一些职位较低的官员加上“参议朝政”“参知政事”“参知得失”的头衔,让他
34、们进入政事堂参与议政。这一措施导致()A行政效率提高B三省长官逐渐失去决策权C中央集权强化D皇权至上的格局得到巩固演练42022平顶山市三模“(三省六部制下)三分相权,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这表明三省六部制()A使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B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C有效的限制了皇权的滥用D具有三权分立政治的民主性第1讲中国制度的政治基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突破素养提升考点1典例1解析:正确选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材料表明从汉代到魏晋时期,尚书台的权力逐渐增强,这说明相权向尚书台转移,B
35、项正确。错误选项分析:相权的转移有利于削弱相权,强化皇权,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政治制度的变化,与地方权力的削弱无关,C项错误;相权的转移与行政效率是否降低没有必然联系,D项错误。答案:B练习11解析:清朝设置军机处,明朝设置内阁,元朝设置宣政院,秦朝实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中央有丞相和御史大夫,地方有郡守,因此是清朝,是秦朝,是明朝,是元朝,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答案:B练习12解析:根据材料“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及所学知识可得,这体现西周将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的一种现象,神权与王权结合
36、,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符合题意,B项正确;秦朝的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不符合题意,中国早期国家不是在西周开始的,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答案:B考点2典例2解析:正确选项分析:题干信息重点阐释了通判的建制员额、职责权限,通判的设置起到了协理政事、审核把关、权力监督及制衡等作用,有助于行政程序规范化和流程化、弥补知州(知府)不足之处、避免出现重大失误以及防止权力的滥用、误用,因此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在于规范地方行政,A项正确。错误选项分析:“干政”是指干预朝政(中央权力),题干信息说的是地方,此外任知州的一般是文官,武官担任较少,设通判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武人
37、,显得多此一举,B项排除;通判一般都是文官,且相互制约,不能提升军事能力,排除C项;通判与知州一起行使州府权力,州府总体权力未变,只是分散了,削弱的不是州府,而是知州,排除D项。答案:A练习21解析:根据“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可得出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削弱了皇子的权力与势力,是加强专制集权的体现,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针对藩镇,排除A项;分封制在春秋时期逐步瓦解,排除B项;宗法制度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答案:C练习22解析:“从周”是指孔子推崇周代的礼制,维护有序的等级秩序,“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是周代的分封制
38、,维护了等级秩序,A项正确;“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是战国以后的郡县制,排除B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董仲舒的儒学独尊主张,排除C项;“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涉及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排除D项。故选A项。答案:A考点3典例3解析:正确选项分析:根据“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可知,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投机取巧,A项正确。错误选项分析:B项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明代儒学仍然处于正统地位,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八股文体日益僵化的信息,排除D项。答案:A练习3解析:赵匡胤建立宋朝,皇帝赵匡胤的皇姓“赵”字为百家姓第一姓,张议潮割据
39、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以“张”为第一姓,可见,百家姓中姓氏排列体现了封建社会的门第观念,D项正确;百家姓中姓氏排列并非反映的是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排除A项;河西节度使张议潮是武将,无法体现崇文抑武政策,排除B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故选D项。答案:D情境视点思维激活演练1解析:秦末,章邯为平定新地即原来六国地区的叛乱,将东郡作为根据地,西汉时期,汉文帝为结束东西对峙局面,重设东郡压制关东诸侯王国等做法,表明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分封制的推行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秦汉时的“新地”全部推行郡县制与秦代关东大乱,“新地”皆复为王国不符,排除C项;秦汉时的“
40、故地”全部推行分封制说法绝对,且与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的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答案:B演练2解析:由材料可知,秦统一后,在讨论地方制度的御前会议上,虽然主张分封制的有包括丞相王绾在内的众多官员,但廷尉李斯从现实出发,陈述郡县制对加强中央集权的积极作用,最终被采纳,体现了制度服从于现实需要的情况,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皇权与相权矛盾激化,排除B项;朝臣掌握着决策权力,与秦朝史实不符,排除C项;三公九卿制发生异变,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答案:A演练3解析: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分割相权,目的是加强皇权,D项正确;职位较低的官员进入政事堂,目的是分散、牵制宰相,使得行政效率降低,排除A项;宰相只是辅佐皇帝决策,在君主专制政体下是皇帝掌握决策权,所以既未掌握,也就无所谓逐渐失去,排除B项;材料所述现象加强了皇权,但并未涉及中央和地方权力的分割,排除C项。故选D项。答案:D演练4解析:根据材料“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得出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B项正确;使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的是明清时期,排除A项;根据材料“三省六部制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不利于限制君权,排除C项;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下的中央官制,而不是民主制度下的三权分立,排除D项。故选B项。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