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9 ,大小:40.50KB ,
资源ID:130281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30281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陕西省铜川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陕西省铜川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

1、陕西省铜川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考生注意: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白居易的美学观点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他认为诗歌之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即“诗言志”这个命题。所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谓“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概括起来,还是“诗言志”这三个字。正是诗歌的这种本质,决定

2、了它可以普遍地感动人心,同时也决定了通过它可以见国风之盛衰,闻王政之得失,知人情之哀乐,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上下交合、内外胥悦的社会效果。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显然是以乐记和毛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观点。但是,白居易终究生活在唐代,而不是生活在先秦和汉代。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产生影响。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白居易从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大前提出发,引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抒发出来。白居易认为这样做有利于

3、封建统治的巩固,就是他说的“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这是为他的“新乐府运动”提供理论论证,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根据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基本思想,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格的批评。他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六义尽去矣。”唐诗也一样,李白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杜甫的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三四十首。李、杜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别的诗人了。白居易批评的主旨是反对诗歌创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这是正确的。但是他要求每一首诗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否则就一概加以排斥,就有点太偏激了。也正是根据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基本思想

4、,白居易对于诗歌创作的动机、内容和形式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本人创作的新乐府,确实符合这些要求。白居易的诗论,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历代都有一些诗人以他的新乐府为范本,写作了一些反映人民疾苦、揭露封建社会黑暗统治的讽喻诗,形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当然,白居易过于强调诗歌的政教美刺的内容以及诗歌形式的“质而径”“直而切”,对诗歌的发展也有消极的影响。但是不能把这种消极影响夸大为主要的影响,而把白居易诗论对后世的积极影响贬低到微不足道的地步。如果那样做,就不符合历史实际了。前面说过,白居易的诗论是以儒家(从孔子到乐记和毛诗大序)的传统美学观点为核心的。

5、如果说,乐记和毛诗大序是儒家美学在汉代的典型形态,那么,白居易的诗论就是儒家美学在唐代的典型形态。陈子昂高唱“风骨”“兴寄”,白居易提倡“新乐府运动”,都可以看作是复兴儒家美学的一种努力。白居易诗论的积极面和消极面,十分典型地反映了儒家美学的积极面和消极面。我们对于白居易诗论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对儒家美学的评价。白居易的诗论在美学史上所以不容忽视,主要原因就在于此。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白居易认为诗歌的本质“诗言志”决定了诗歌能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B.白居易认为诗歌最重要的本质是“诗言志”,但他也没有忽略诗歌的另一特性抒情

6、。C.白居易认为唐代李杜的许多诗和梁、陈的诗一样吟花弄草,所以将李杜诗歌删去了大半。D.白居易认为没有政教美刺寄托的诗歌就是脱离了社会生活的诗歌,都应该一概加以排斥。2.下列文学作品的内容符合白居易美学观点的一项是( )(3分)A.咏怀古迹(杜甫)B.马嵬(李商隐)C.定风波(苏轼)D.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3.根据原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先秦和汉代重视发挥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忽视了诗歌的抒情特性。诗歌的抒情特性是在魏晋南北朝以来得到突出强调的。B.白居易认为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抒发出来,以利于维护其统治,反映了他

7、作为封建士大夫维护皇权的立场。C.白居易评价诗歌好坏的标准是看诗歌是否有政教美刺的寄托。他对魏晋南北朝以来,特别是梁、陈的诗歌理论持否定的态度。D.白居易的美学思想有合理因素,也有偏激之处。我们应辩证看待白居易诗论的影响,不能忽视他在儒家美学发展史上的作用。(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诗词与音乐的碰撞,抑扬顿挫与绕梁三日的结合,经典咏流传的目的是让经典永流传。这档探索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节目给诗词带来了不一样的演绎与解读。经典诗词的传承不应该只存在于语文课本中,更不应该只存在于老师逐字逐句的解释之中。每首诗词都有自身独特的意境和韵味,僵硬的讲解

8、会破坏这份美感。诗和歌的结合,是回归也是创新,这种结合赋予了传统诗词文化一种新的传承形式。“寓教于乐”是教育工作者常常挂在嘴边的四个字,“教”是目的,而“乐”是手段,经典文化的传承也需要寓教于多种形式。传统文化有时离我们很远,远到反复朗读背诵,逐字逐句分析也觉得生僻晦涩,难以理解。传统文化有时又离我们很近,近到在一次游戏、一次欣赏风景或者是一次参观博物馆时就可以脱口而出。传统文化不应该只是在课堂与书本中,一些新颖独特的形式反而可以赋予文化新的生机,也更能唤起学生的兴趣。“文以载道,歌以咏志。”看似毫无关联的文章和音乐,恰恰提供了传承传统文化的一种思索。正如贺拉斯所言:“一首诗仅仅具有美是不够的

9、,还必须有魅力。”传统文化本身并不缺乏独特的魅力,而新颖独到的形式则可以让这种魅力大放异彩,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乐意去探索经典文化。新颖的形式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古与今的碰撞,可以激荡出耀眼的火花,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活力。(摘编自吴一鸣创新传承的形式)材料二:戏曲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经过历史积淀的经典戏曲,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文化殿堂里占有重要一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丰润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渭南戏曲剧目繁多,素有“戏窝子”的美誉,秦腔、碗碗腔等剧种在此十分流行。当年一部梁秋燕,可谓轰动一时,至今令人津津乐道。坊间有言:“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足见梁秋燕在当时的影响力非同一

10、般。如今,临渭区为学生们编排了梁秋燕花木兰十二把镰刀等经典传统戏曲,并组织专家编撰戏曲教材,同时成立校园戏曲兴趣班、戏剧社团,开展中小学生戏曲大赛,这就为普及戏曲艺术课程,实现“戏曲进校因”活动常态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戏曲进校园,无疑对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增加艺术细胞、加强艺术修养,都有显而易见的好处。作为美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戏曲进校园让中小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亲密接触,既能启迪思维,又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寓教于乐,把宣传和思想教育渗透到娱乐活动之中,为中小学生“减负”助力。(摘编自雷钟哲传承传统文化要跟上时代步伐)材料三:为进一步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11、,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五四”青年节前夕,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邀请到重庆国学院院长、重庆市人民政府参事刘明华到校参与“国学传承与文化自信”讲座,并指导传统文化进高校的有关工作。据了解,本次讲座是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五个一”系列活动之一。该学院已经连续五年举办“五个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每年以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为主题,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举办各类传统文化活动。活动现场,刘明华从国学热的背景、国学的内涵、从大师风骨看文化自信三个角度,为大学生们解读了2017年发布的“两办国学传承十八条”,指出在这两个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被国学所吸引,意识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他认为,国学的内涵就是传统文化,

12、形式以文言为主,内容为经史子集,学科属于文史哲,中心内容是儒释道。他向大家介绍了以对繁体字的坚持表达文化自信的吴宓、被誉为“最后一位儒家”的梁漱溟两位国学大师的事迹,告诉同学们风骨源自于文化的力量,鼓励大学生为实现文化强国梦而努力。(摘编自传统文化进校园传承国学经典增强文化自信)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经典咏流传节目对传统诗词做了不一样的演绎和解读,这启示我们诗词的传承不能只靠课本,而应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形式。B.诗词和音乐结合是诗词传承的一种创新形式,能够展现诗词的魅力,并吸引更多的学生去探索经典文化。C.渭南地区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成功推行说明,不断提高人民

13、的戏曲文化修养,有助于戏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D.重庆工商大学举办“国学传承与文化自信”讲座,目的在于向学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鼓励他们为实现文化强国梦而努力。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三中刘明华列举吴宓和梁漱溟的事例,意在说明两位大师都从国学中汲取了力量,鼓励大学生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B.经典诗词若只是简单地依靠老师在课堂上逐字逐句生硬地讲解,那么它们本身所具有的意境和韵味就会受到破坏。C.有时反复朗读背诵和逐字逐句分析传统文化中一些诗词仍会让人感到晦涩难解,这便加大了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难度。D.素有“戏窝子”之称的渭南地区为学生编排了

14、经典传统戏曲,邀请专家编写戏曲教材,实现了“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常态化。6.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出传承传统文化的措施有哪些?(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提琴阿城老侯是手艺人。老侯原来在乡下学木匠,开始的时候锛檩锛椽子。锛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活儿。站在原木上,用锛像用镐,一下一下把木头锛出形来,弄不好就锛到自己的脚上。老侯一次也没有锛到自己脚上。老侯对没有锛伤自己很得意,说,师傅瞧我还行,就让我煞大锯。煞大锯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活儿,先将原木架起来,一个人在上,一个人在下,一上一下地拉一张大锯。大锯有齿的一边是弧形的,锯齿有大拇指大。干别的活可以喊号子,

15、煞大锯却只能咬着牙,一声不吭,锯完才算。老侯的腰力就是这样练出来的。后来老侯学细木工,手下稳,别人都很佩服,其实老侯靠的是腰。老侯学了细木工,有的时候别人会求他干一些很奇怪的活儿。老侯记得有人拿来过一只不太大的架子,料子是黄花梨,缺了一个小枨,老侯琢磨着给配上了。人家来取活的时候,老侯问,这是个什么?来人说,不知道。老侯心里说,我才不信不知道呢。不过老侯到底也不知道那个架子是干什么的,这件事一直是老侯的一块心病。老侯的家在河北,早年间地方上有许多教堂,教堂办学校,学校上音乐课,用木风琴,弹起来呜呜的很好听。老侯常常要修这木风琴。修好了,神父坐下来弹,老侯就站在旁边听。有一次神父弹着弹着,忽然说

16、,侯木匠,你会不会修另外一种琴?老侯问,什么琴?神父说,提琴。老侯不知道,嘴上说试试吧。神父就把提琴拿来让老侯试试,是把意大利琴。老侯把琴拿回家琢磨了很久。粗看这把琴很复杂,到处都是弧,没有直的地方。看久了,道理却简单,就是一个有窟窿的木盒。明白了道理,老侯就做了许多模具,蒸了鱼膘胶,把提琴重新粘起来。神父看到修好的琴,很惊奇。神父于是介绍老侯到北京去,因为教会的关系,老侯就常修些教堂的精细什物,四城的人都叫老侯“洋木匠”。老侯因为修过洋乐器,所以渐渐有人来找老侯修各种乐器,老侯都能对付。这以后,老侯就做了乐器厂的师傅,专门修洋乐器。一天有个干部模样的人拿来一把提琴,请老侯修。老侯一眼就认出是

17、神父那把提琴,老侯没有吭声。老侯知道,跟教会沾关系,是麻烦。因为是修过的东西,所以做起来很快。干部来取琴的时候,老侯忍不住说,您的这琴是把好琴。干部说,不是我的,是单位上的。老侯说,就是不太爱惜,公家的东西,好好保存着吧。是把好琴。“文化大革命”开始的那年夏天,到处抄家砸东西,老侯忽然想起那把琴。厂里不开工,老侯凭记忆寻到那个单位去。老侯在这个单位里东瞧瞧,西看看。单位里人来人往,大字报贴得到处都是,到处都是加了碱的面浆糊味儿。老侯后来笑自己,这是干吗呢?人家单位的东西,自己找个什么呢?怎么找得到呢?于是就往外走。可巧就让老侯瞧见了那把琴。琴面板已经没有了,所以像一把大勺,一个戴红袖箍的人也正

18、拿它当勺盛着浆糊刷大字报。老侯就站在那里看那个人刷大字报。那人刷完了,换了一个地方接着刷,老侯就一直跟着,好像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的人。(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注】锛:木工用的一种工具,用时向下向内用力砍,称“锛子”,这里用作动词。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前半部分花了不少笔墨写老侯学木匠活的过程,看起来与中心情节无关,但这部分内容既是对人物身份的初步交代,也为下文情节发展作了铺垫。B.小说中神父、干部模样的人、刷大字报的人等次要人物,虽然和老侯身份地位不相同,但却同处在特定的时代,其命运及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的影响。C.通过小说情节的发

19、展,我们也见证了老侯精神世界的巨大转变,他由一个普通的手工艺人,转变为一个关心国家命运、有较高政治觉悟的上进者。D.这篇小说不以情节紧张取胜,而是以冷峻的笔调写人写事,文中没有强烈的抒情段落,作者也几乎没有什么议论性的文字,但却体现了作者的深刻思考。8.小说主人公老侯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6分)9.小说为何以“提琴”为题,试作简要探究。(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甲】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

20、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乙】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

21、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太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太丢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奏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节选自明代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10.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不如因而厚遇之。遇:对待B.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曲:歪曲C.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僇:通“戮

22、”D.一胜而相如族。族:灭族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B.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C.大王弗与城/而给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D.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12.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A.选文【甲】叙述了蔺相如智慧而巧妙的与秦王周旋,最终实现完璧归赵。B.选文【乙】翻新立意,作者对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做法提出非议。C.选文【

23、乙】辩清“曲”“直”两字,虽“完璧归赵”,却使秦负曲。D.选文【乙】是一篇论述文,语言精当,议论精辟,论证层层递进,逻辑严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2)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吴文英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注】吴见山:吴文英词友,常有唱酬相和。吴文英:宋代词人,一生未第,游幕终生。14.

24、下列对这首词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浪淘沙”是词牌名,又称卖花声。原为唐教坊曲,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南唐李煜变为长短句,一般多用于中调、长调。后来由柳永、周邦彦等人演变为“浪淘沙慢”。B. “秋色”“雁声”和“斜阳”常是词人对景思亲及其表达人生感慨的意向,如周邦彦有“雁背夕阳红欲暮”之叹,李商隐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伤。C.西厢,就是指西厢房。传统四合院中一般北面是正房,东西两面都是厢房,南面是倒座。东西南北都是房子,中间是天井。D.本词表现出词人多种感情,既有对时光飞逝、自己已入暮年的感慨,又不乏羁旅在外的哀愁,还借助

25、重阳这一主题寄托了思亲怀乡的苦闷。15.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任选其中两种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中,“ ”明确指出蚯蚓能以泥土、地下水为食的原因,“ ”指出了蟹心浮气躁的结果。(2)杜甫登高中写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更难排遣的句子是“ , 。”(3)苏轼在念奴娇大江东去中,用“ , ”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已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

26、标识。而其基本价值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 ,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特性,不是生理的,而且是文化的、精神的因素;没有中华文化,中国人就不成其为中国人,中华民族就不成其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支撑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 ,今天仍然是而且未来必将还是我们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就是我们今天要大力弘扬的“中国精神”,而弘扬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走稳中国道路的关键。没有中华文化的 ,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放到世界文明史中看,中华民族创造的 的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价值体系,独特的民族色

27、彩,独特的历史进程,其长期的演化过程造就了我们的文化认同,赋予我们生命力和创造力,也决定了我们独特的发展路径。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传承中华文化就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B.传承中华文化必须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C.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就是传承中华文化D.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就能传承中华文化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一脉相承薪火相传博大精深源远流长B.互为一体前赴后继博大精深卓尔不群C.互为一体薪火相传繁荣昌盛源远流长D.一脉相承前赴后继繁荣昌盛卓尔不群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28、 )(3分)A.不是生理的因素,而是文化的、精神的B.不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C.不仅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D.不仅是生理的因素,而是文化的、精神的20.在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书法的色彩简之又简,以黑白为主,再加上一点红。 ,白色是宣纸的底色,那少许的红,则是充满着意味的那一方小小印章。恰是这极简单组合, 。这种美,美在简约,美在布局。白的纸、黑的字、红的印,如何摆布,怎样组合,是书法对美的追求。色彩和布局之外, 。笔的抑扬顿挫,墨的浓淡干湿,落在纸上,每一笔都有不一样的韵味。21.请对下面这段

29、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5分)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机械工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工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97.2亿元增至2017年的6万亿元左右,增长约600倍;2017年利润总额为1.71万亿元,是1978年69.2亿元的247.1倍。机械工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完成了从制造一般产品到制造高精尖产品,从制造单机到制造大型先进成套设备的转变。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机械主导产品技术来源中,国内占比从20世纪80年代的24.5,上升至目前的70。机械标准数量从1978年的3400项发展到当前的1.72万项,重点领域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达80以上。

30、机械产品自给率超过85,基本改变了20世纪先进装备主要依靠进口的被动局面。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陶行知说“学问是一切前进活力的源泉”,那么,什么是学问?又该如何做学问?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陆游有诗云:“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红楼梦中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现代哲学家梁漱溟说:“有主见就是学问。”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写篇文章,用于在学生会学习部召开的学习交流会上,表明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铜川市20

31、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1.C(C项,“认为唐代李杜的许多诗和梁、陈的诗一样吟花弄草”分析错误。由原文“根据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基本思想,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格的批评。他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六义尽去矣。唐诗也一样,李白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杜甫的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三四十首”可知,根据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基本思想,白居易将他认为不符合要求的李杜诗歌删去了大半,并未说“认为唐代李杜的许多诗和梁、陈的诗一样吟花弄草”。)(3 分)2.B(3分)3.C(C项,“他对魏晋南北朝以来,特

32、别是梁、陈的诗歌理论持否定的态度”分析错误。从原文看,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格的批评,不是“诗歌理论”;从“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产生影响。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的抒情特性,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可看出他在某些方面是赞成魏晋南北朝以来的诗歌理论的。)(3分)4.C(3分) 5.D(3分)6.“寓教于乐”,让传统文化的传承有更多新颖的形式;在校园开展多种传统文化活动,让中小学生与优秀传统文化亲密接触;加强宣传传统文化理论知识,并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意识到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6分)7.C(“精神世界的巨大转变

33、”“转变为一个关心国家命运、有较高政治觉悟的上进者”属于对人物的夸大解读,从全文看,老侯就是一个痴迷于“提琴”的手艺人,他对这把修过的琴有留恋之情,体现了一种追求美、存留美的朴素人情。)(3分)8.善于学习,心灵手巧(如:跟师傅学锛活被赞,自己琢磨学会修提琴);有责任心,有职业操守(如:帮人家修黄花梨架子给配上小枨);念旧,珍爱美好事物(叮嘱别人保管好提琴,凭记忆寻找“提琴”等)。(每点2分,共6分)9.以“提琴”为题,缘于文章的中心情节围绕“提琴”展开;以“提琴”为题,意在暗示“文化大革命”摧残美好事物(艺术)的主题思想;以“提琴”为题起到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的效果。(每点2分,共6分)

34、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10.B(3分) 11.C(3分) 12.C(3分)13.(1)我实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所以派人带着宝璧回去,已从小路回到赵国了。(见于,表被动;负,辜负,对不起;间,从小路。)(5分)(2)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的。这璧不就是赵国的一块玉璧吗?而十五座城池是秦国的宝物。(固,本来;十五城秦宝也,判断句,十五座城池是秦国的宝物。) (5分)14.A(3分)15.比喻。如“山远翠眉长”,远望寒山空蒙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将青翠的山气比作“翠眉”,展现了重阳登高所见的美景。拟人。“菊花清瘦杜秋娘”一句,写菊花清瘦,赋予菊花人的特征,“杜秋娘”,泛指美丽动

35、人的歌妓。此言秋菊傲霜迎风,枝干细长,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妓一样楚楚动人,将词人内在的羁旅之愁形象化、外在化。以乐景哀情(借景抒情)。面对“山远翠眉长”的重阳美景,词人没有觉得愉悦,反倒感到“高处凄凉”,使他不忍细睹,美景更衬词人的愁闷之苦。触景生情(以景结情)。“秋色”、“雁声”与“斜阳”,都是词人对景思亲,感慨自身已入暮年却仍羁旅在外的哀愁的根源。(答出任意两点即可,6分)16.(6分)(1)用心一也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3)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A(文段论述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关系,根据后文“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可知

36、,文化在前,民族在后,据此排除CD;再根据后文“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互为一体”,说明二者是对等关系,即“传承中华文化就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排除B。)(3分)18.C(一脉相承:意思是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互为一体:互相融合,成为一体。语境强调二者的相互交融,本是一个整体,因此选“互为一体。”排除AD。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前赴后继:形容奋勇前进,连续不断。此处强调中华文化代代相传,故选“薪火相传”。排除B。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多用于形容理论、学识、思想、作品等广博丰富,深奥精微。繁荣昌盛:指国家兴旺发达,欣欣向

37、荣。此处强调中华文化的兴旺发达,从而使中华民族得以伟大复兴,故选“繁荣昌盛”。源远流长: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卓尔不群: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语境是中华文化,不是人,选“源远流长”。)(3分)19.B(原句关联词搭配不当,应为“不是而是”,“不仅而且”,据此排除CD;文段强调中华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命脉,因此,应为“不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A项“因素”赘余,排除A。)(3分)20.黑是墨色 造就了书法的独特之美 书法更注重的是笔墨(6分)21.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机械工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基本改变了先进装备主要依靠进口的被动局面。(5分)四、写作(60分)略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