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届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11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及对外交往交流.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02167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84.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届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11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及对外交往交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3届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11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及对外交往交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3届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11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及对外交往交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3届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11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及对外交往交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3届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11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及对外交往交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2023届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11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及对外交往交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2023届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11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及对外交往交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2023届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11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及对外交往交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2023届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11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及对外交往交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2023届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11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及对外交往交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2023届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11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及对外交往交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时作业11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及对外交往交流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12022山东德州期末西汉,少数民族居住区从郡领地中划出,称属国。属国的政权体系不同于郡县,属国最高长官为都尉,不是划地而设,而是因部落而设,生产由部落首领管理。这种管理制度()A破坏了郡县制B形成了王国问题C沿袭了分封制D体现了因俗而治22022山西省临汾市期中考试下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展现了吐蕃赞普派使节禄东赞入唐求见唐太宗的场景。其反映唐朝民族关系的突出特点是()A通过互派使者维护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B采用册封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朝C凭借先进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的巨大向心力D以经济交流为主加强唐

2、与少数民族的联系32022汕头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某学者指出:“吉林发现了带长字汉代瓦当;内蒙古发现了单于和亲的汉字瓦当;云南出土了滇王之印的汉代金印;新疆沙雅遗址出土了汉归义羌长印;青海一座匈奴墓出土了汉匈奴归义亲汉长篆文铜印。”以上历史叙述意在表明,汉代()A对地方势力控制明显加强B疆域范围极其广阔C汉族与周边民族交往密切D儒家思想影响扩大42022湖北省高三新高考适应性测试学者普林尼描述汉代对外经济:“赛里斯国人(中国)的举止的确是温和的尽管乐于从事贸易,但他们是等着贸易找上门来,而不是主动去寻求它。”普林尼意在说明()A.汉政府的对外政策已经落伍B朝贡贸易占据对外经济的主导C.汉代丝绸

3、之路带有政治目的D汉代的对外贸易具有内敛性52022山西省怀仁市期末考试历代汉族统治者奉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而唐太宗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治,四海可使如一家”。材料主要说明唐朝()A民族歧视观念消除B多元开放的外交理念C尊崇儒学以德治国D民族大一统意识增强62022山东新高考质量联盟月考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服饰形制为上衣下裤,名“裤褶”,褶在式样上为左衽袍服。在“裤褶”传入南方后,加宽了衣袖并改为汉族习惯的右衽,后又传回北魏并对其服饰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体现了()A少数民族引领服饰的潮流B国家分裂政局动荡C汉族人主导了服饰的改革D

4、民族交流交融趋势72022德州夏津一中质测汉唐时期,通过丝绸之路,大量的中国植物在中亚城邦、西亚地区和东欧地区被栽种,大量的中国生产工具在这些地区被仿造与利用,诸多中医学经验在这些地区被用于人和动物的治疗。由此可知,丝绸之路()A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B体现中华民族开放进取的心态C便利了中国商品的对外输出D惠及沿线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82022山东泰安宁阳一中月考相关研究表明,葡萄与葡萄酒在唐宋诗词中常作为西域或者丝路珍品的泛指意象,而在元诗中通常作为日常生活背景下有着鲜活生动面貌的具体形象。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元朝()A新航路开辟带来物种交流B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C陆上丝路商贸的不断扩大

5、D经济重心南移继续深入92022天津市部分区期末在古代的中西交往中,两千年前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A东西方的交通渠道很不畅通B自然经济长时间没有根本改变C对外贸易一直处于出超地位D古代手工业领先世界的水平低102022辽宁省辽西联合校期末唐朝开辟了丝绸之路中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到欧洲的西段后,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人们也逐渐出现在这一时期。由此可知()A唐朝的繁荣强盛吸引了大量外国人来华B丝绸之路西段开通推动了中外交流发展C开明兼容的政策是外国人来华的主要原因D唐代对外交

6、流为世界文明作了重要贡献112022山东省菏泽市期中考试北京大学邓小南教授提出“草原文化带”这一理念,意即陆上丝绸之路已由最初的商贸动机,生成为一种高于经济利益之上的文明形态。例如宗教、建筑、音乐、雕像、服饰和语言,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彼此依存,直至水乳交融。这说明陆上丝绸之路()A形成了高级文明形态B侧重于塑造文化特色C促进了文明融合发展D缔造出灿烂草原文化12“万里茶道”是1719世纪,晋商从福建武夷山一带采茶贩卖到中俄边境恰克图的一条商业通道,后经扩张直抵欧洲,俄国人称为“伟大的中俄茶叶之路”,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和文化价值。这说明()A中国闭关锁国发生转变B中俄联系密切交流广泛C中外陆路贸

7、易得到发展D中西海路交流逐渐衰落132022漳州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外国人在泉州的居住始于唐代,当时多为贡使、传教士和旅游者,人数较少。南宋时,泉州外国人口大量增加,以经商为主,最多时超过万人,主要是阿拉伯、印度、意大利、摩洛哥等国人士。这一现象表明()A泉州逐渐成为了政治经济中心B泉州作为港口城市经贸功能增强C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中外交流D政府实行了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14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曾五次北征蒙古,与此同时,他还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先后派亦失哈5次巡视奴儿干,招抚女真各部。结合下面表格,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朱棣五次北征蒙古时间亦失哈五次北巡奴儿干时间永乐8年2月出发永

8、乐9年春出发永乐12年3月出发永乐10年冬永乐20年3月出发永乐1318年冬永乐21年7月出发永乐18年前后永乐22年4月出发永乐21年春出发,22年秋返回A.奴儿干都司的设立引发了明蒙战争B奴儿干都司支持了明朝边疆战略的实施C.奴儿干都司的官员要定期朝觐述职D奴儿干都司奠定了我国北部疆域的版图15“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3世纪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度明朝时期,朝贡制度以朝贡贸易的形式出现。它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上的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上述材料表明了明朝()A朝贡贸易是以经济效益为核心B通过朝贡贸易发展对外关系C朝贡制

9、度使对外贸易空前繁荣D朝贡制度体现出双方地位平等162022衡阳市高中毕业班联考在15651815年的250年间,西班牙大型帆船(人称“中国船”)不间断地航行于马尼拉与墨西哥之间,船上的货物以风靡全球的中国生丝与丝绸为主。与此同时,大量的白银通过“中国船”运回中国。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经济依然领先世界B白银输入加速瓦解中国自然经济C海上丝绸之路长盛不衰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二、非选择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172022山东省济宁市高三月考(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唐代的夷夏观念唐代前期唐代后期李唐皇室于所谓夷夏观念,本甚薄弱,故建国之后,虽四征不服,既服之后,

10、则视如一国,不加猜防。唐初每定异族,即于其地置羁縻府州,以其酋长任都督刺史,予以高度之自治权。甚至委异族以中央要职,与汉人比肩于朝。太宗既平东突厥,其酋长任职中央,五品以上者百余人,殆与朝士相半,因而入居长安者近万家。唐人对异族文化,渐有歧视之意。唐人衣著已恢复旧风,改尚宽长。白居易时世妆:“圆鬟无鬓堆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昔闻被发伊川中,辛有(周朝太史)见之知有戎。元和妆梳君记取,髻堆面赭非华风。”堆髻为北戎装束,赭面为吐蕃习俗,而白居易以其非华风,至以被发伊川(比喻受异族影响,以至礼仪消亡)喻之,则其对胡风之厌恶,可想见之。傅乐成唐代夷夏观念之演变结合唐朝“夷夏观念”的演变,说明社会观念演

11、变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182022安徽省芜湖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其实是张骞通西域起到的效果,张骞通西域本身是出于军事、政治目的,而不是出于贸易。张骞出使西城扩大了中国丝绸在中亚的影响,引起了更远地方人们的兴趣。罗马帝国实力强大,对丝绸有强劲需求,罗马帝国贵族都以穿上丝绸为贵,随后丝绸价格甚至高过黄金,而汉朝是丝绸惟一来源。摘编自葛剑雄历史上中国没有动力进行丝绸贸易材料二海上丝路主要繁荣于中唐到宋元时期,该路指从中国东南出海至太平洋,或经南海至印度到南亚、西亚及非洲的航路,唐以前海路一直是陆路的补充,但中唐以后陆路阻绝,加之经济

12、重心南移,指南针发明及航海技术进步,海上丝路开始繁荣,超过并逐步取代了陆路。北宋,南宋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非常重视商业和海外贸易,保证了海上丝路的持续兴旺。摘编自杨正位丝绸之路的历史动能与当代启示材料三“一带一路”倡议顺应沿线国家发展经济、维护稳定、改善民生的现实需求。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推动当今国际合作以及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中国方案”。李国强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及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启示(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条件。(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海上丝路兴盛的原因。(4分)(3)结合材

13、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方案”的核心理念,分析我国实施“一带一路”的内在条件。(6分)课时作业11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及对外交往交流1解析:据材料“属国最高长官为都尉,不是划地而设,而是因部落而设,生产由部落首领管理”可知西汉时期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因俗而治的管辖措施,故选D项;材料所示是对少数民族管理的制度,与郡县制无关,排除A项;汉初由于实行郡国并行制而形成了王国问题,与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无关,排除B项;材料的重点是对少数民族因俗而治的管理制度,并非是沿袭了分封制,排除C项。答案:D2解析:唐太宗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少数民族尊为“天可汗”,对周边民族形成了巨大的向心力,故选C项;该画作没

14、有体现唐王朝向少数民族派遣使者,排除A项;唐朝对吐蕃不是册封是和亲,排除B项;该场景反映的并非经济方式交流,排除D项。答案:C3解析:题干中吉林、内蒙古、云南、新疆、青海等地分别发现了与汉政府间友好往来或者被任命为王的瓦当或官印,说明汉与周边少数民族交往密切,故选C项;题干中的“单于和亲”不属于汉对地方势力的控制,排除A项;由于“单于和亲”瓦当不属于汉对地方的控制,所以不能表明上述所有地方都是汉朝疆域范围之内的,排除B项;题干中的信息只能说明汉与少数民族地区往来密切,不能说明受到儒家思想影响,排除D项。答案:C4解析:据材料可知,普林尼描述汉代经济现象“尽管乐于从事贸易,但他们是等着贸易找上门

15、来,而不是主动去寻求它”反映汉代对外贸易具有被动性、保守性,故选D项;据材料可知,汉代乐于从事贸易,并不是封闭自守,排除A项;材料主要展示了汉代对外贸易的态度,未提及贸易方式,排除B项;材料描述了汉代外贸的特点,未涉及丝绸之路开辟的目的与作用,排除C项。答案:D5解析:唐太宗所述“夷狄”“中夏”和“四海”都是指我国的境内民族和国土,“盖德泽治,四海可使如一家”则说明唐太宗对待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政策比较开明,民族大一统的意识比较强烈,故选D项;“夷狄”“异类”的说法说明唐太宗依然是具有某种程度的民族歧视观念的,排除A项;“夷狄”“中夏”和“四海”都是指我国的境内民族和国土,与外交无关,排除B项;题

16、干强调的是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态度,而不是对儒学的态度,排除C项。答案:D6解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材料体现的是少数民族服饰与汉人服饰的相互影响,体现的是民族交融的趋势加强,故选D;A、C两项是对材料内容的错误理解,排除;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答案:D7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的植物、生产工具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亚城邦、西亚地区和东欧地区,有利于改变当地的种植结构和提高生产力,中医学经验传到这些地区有利于当地人的疾病防治,减少死亡率和延长寿命,由此可见,丝绸之路惠及沿线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D项正确。答案:D8解析:随着元朝疆域的扩大,陆上丝绸之路得以不断扩大和兴盛,原来一些比较稀缺

17、的物资也能成为元朝普通百姓生活的一部分,故C项符合题意;元朝时新航路尚未开辟,故排除A项;程朱理学强调压制人的个性和欲望,显然和题干中“有着鲜活生动面貌的具体形象”的信息不符,故排除B项;葡萄在元朝较为常见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故排除D项。答案:C9解析:从材料在古代中西交往的中国名片分别是“丝绸”“瓷器”“茶叶”,可知古代中国的传统手工产品和农产品享誉世界,发达的古代手工业和农业都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故古代中国千年来驰名世界的产品类别不变,反映出其经济基础自然经济长期没有根本改变,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古代中国在中西交往中的代表性产品,没有涉及中西方往来的交通状况,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了古

18、代中国在对外交往中的代表性商品,不能反映出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排除C项;从材料古代中国在对外交往中的名片是“丝绸”“瓷器”等手工产品,可知在某些传统手工业方面中国是领先世界的,排除D项。答案:B10解析:据材料“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人们也逐渐出现在这一时期”并结合所学丝绸之路的史实可知,丝绸之路西段开通后,中西往来之人越来越多,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只说丝绸之路繁荣,并未说明是外国人来华还是中国人前往西方国家,排除A项;外国人来华的主要原因是自身的需求,开明兼容的政策只是原因之一,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丝绸之路西段开通后的状况

19、,并未体现唐代的对外交流为世界作出的贡献,排除D项。答案:B11解析:据材料“陆上丝绸之路已由最初的商贸动机,生成为一种高于经济利益之上的文明形态”可知陆上丝绸之路促进了文明的融合发展,故选C项;材料表明陆上丝绸之路形成了新的文明形态,但不能判断是否属于较高级的文明形态,排除A项;陆上丝绸之路的功能主要是经济交流,排除B项;草原文化早在丝绸之路产生前就已形成,排除D项。答案:C12解析:从材料反映的“万里茶道”的开通和所涉及的区域来看,说明在1719世纪,中外陆路贸易得到了发展,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反映的只是中俄之间的贸易往来,故排除B项;D项材料没有涉及,故排除。答案:C

20、13解析:从居住在泉州的外国人从以贡使、传教士和旅游者为主演变为以商人为主,说明泉州的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由此可知泉州的经济功能增强,故选B项;泉州没有成为过政治经济中心,排除A项;材料只有泉州一地的变化,无法体现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涉及政府政策的变化,强调居住在泉州人的身份的变化,排除D项。答案:B14解析:表格中,每次出征蒙古,或每次在征蒙之前,均要派官员去巡视,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需要得到那里的支持,派官员去进行安抚,故选B项。答案:B15解析:“它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上的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说明明代对外关系是通过朝贡贸易进行的,故选B项;政治意义是以朝贡制度为

21、核心,排除A项;“空前繁荣”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朝贡体系下双方地位并不平等,排除D项。答案:B16解析:“船上的货物以风靡全球的中国生丝与丝绸为主”,说明中国的商品远销海外,“大量的白银通过中国船运回中国”,说明当时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获利颇丰,处于优势地位,故选D项;1815年英国已经率先开展工业革命,进入工业文明阶段,而中国依然停留在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已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排除B项;海上丝绸之路在宋代时期非常繁荣,明清海禁闭关锁国使得海上丝绸之路逐渐衰落,西班牙帆船航行于马尼拉与墨西哥之间,穿越的是太平洋,并非传统的丝绸

22、之路,排除C项。答案:D17解析:据材料可知,唐朝的夷夏观在初唐时期“本甚薄弱”“视如一国,不加猜防”,在太宗时,异族甚至“比肩于朝”,原因在于李唐兴起之时本对夷夏之分不是很看重,之前长期的民族融合使中原地区胡汉差异观念逐渐淡化,加上政权建立后为了社会稳定,发展经济,与各个少数民族都采取了平等对待、互相尊重、甚至委以重任的态度;但是在唐后期“渐有歧视之意”,白居易的诗中也显露出对胡风的厌恶之意,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唐朝已经经历了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唐玄宗的开元盛世。高度繁荣的政治、经济文化使唐在与其他民族乃至中外交往中成为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相对先进的文化产生了较高的文化优越感,

23、影响到夷夏观,就变得对异族文化产生了轻看的想法。加上唐安史之乱时少数民族将领不听从中央管辖,统治者也产生并打出夷夏尊卑有别的旗帜,这也影响社会观念的变化。由此得出社会环境的变化影响社会观念的变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答案:角度一:可结合唐朝前期统治政策等方面说明其“夷夏观念”较为开放的原因。如唐朝前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为巩固统治,稳定边疆秩序,采取了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唐代对外贸易兴盛,统治者对外思想较为开放,使得唐朝前期夷夏观念较为开放。角度二:可结合唐朝中期以后社会环境的转变说明其“夷夏观念”转变的原因。如唐朝中期以后异族文化的发展,对中原传统的文化和习俗产生冲击;安史之乱以及藩镇割据

24、造成社会动荡,人们逐渐对异族文化的传播产生抵触情绪。角度三:可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唐代前期、后期“夷夏观念”的转变。如唐朝前后期“夷夏观念”的转变充分反映出社会环境影响社会观念,社会观念的演变深受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12分)18解析:(1)据材料一“其实是张骞通西域起到的效果”可得出张骞通西域;据材料一“扩大了中国丝绸在中亚的影响,引起了更远地方人们的兴趣”可得中国丝织技术先进,丝绸影响扩大;据材料一“罗马帝国实力强大,对丝绸有强劲需求,罗马帝国贵族都以穿上丝绸为贵”可得罗马帝国对丝绸有强劲需求等条件。(2)据材料二“海上丝路主要繁荣于中唐到宋元时期”可得出唐宋封建经济的繁荣;据材料二“唐以前海

25、路一直是陆路的补充,但中唐以后陆路阻绝,加之经济重心南移”可得陆上丝路的受阻,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据材料二“指南针发明及航海技术进步”可得出科技和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据材料二“北宋,南宋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非常重视商业和海外贸易”可得统治者推行对外开放政策和重视海外贸易等。(3)第一小问核心理念,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可得理念即是共商、共建、共享。第二小问内在条件,据材料三,结合问题,从中国自身开始说起,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等。答案:(1)条件:张骞通西域;中国丝织技术先进,丝绸影响扩大;罗马帝国对丝绸有强劲需求。(任答两点,4分)(2)原因:唐宋封建经济的繁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陆上丝路的受阻;科技和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统治者推行对外开放政策和重视海外贸易。(任答两点,4分)(3)理念:共商、共建、共享。(2分)内在条件: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任答两点,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