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从上学开始,我记得一直就在课改,而每次课改总是遵循着这样的定律:第一步以社会舆论的方式干预教育具体事务把以往的教育贬得一无是处,一文不值。第二步以行政命令的办法以及几节精心准备的公开课把新课改内容以及形式吹得天花乱坠,妙不可言。第三步新课程具体实践中问题百出,开始反思。第四步教育实践者及教师依然遵循以往的模式进行着教学,第五步有关部门和教育专家又开始了新的课改活动。课改似乎永远是“一总结就成功,一推广就失败”实事求是地说,对于一个担负着繁重教学任务的普通教师来说,不得不经常新近进入或不久又要进入新改革,他们到底有多少有效的准备?我们从来就无法把握。倒是经常把进入新课程的实施当成只是响应一种号
2、召,只是记住了关于新课程的一些概念、术语就匆忙上阵,新课程的实施质量、效果总是大打折扣,难免会穿新鞋走老路。对此,笔者以为频繁课改本身就是不成熟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浮躁与喧哗,违背教育规律,冲击了教育所需要的净土和宁静,造成了教育的过分投机和功利。 现实是针对问题的每一次的教育改革均会给老师带来折腾,而没有真正触及产生问题的体制问题,在与教师的交流中,一些教师常常提出以下问题:与以往高考相比,新课程高考近年来变化较大,走向琢磨不定,一些试题要求看不懂。复习备考应当怎样把握?高考崇尚能力考查,新课程高考在能力要求方面有什么新要求、新特点?新高考的一些试题考点明显超出教材范围,要求也明显高
3、于中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状况,对此应该怎么看?对于高中、特别是高三老师而言最大的问题就是课程和高考中间的距离问题,有一个并不是很精确的课本去面对高考的要求,这是对我们的一个最大考验。研究和回答这些问题,我以为认识的前提是深入认识当今时代的发展特点,理解课程改革和高考评价改革对教学和复习备考提出的新要求。也就是:“任你千般折腾,我就一根筋”-高考指挥棒!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些认识,我们学校获得了一些成就,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我们的.个人看法,不敢说就是正确的认识,同时在表达过程中有不合适之处,也望原谅。高考改革的四个基本原则育人为本、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统筹规划,大家都会认为最关键的是育人为本。上
4、大学,首先要有一个除了分数之外的标尺,把孩子的过程性学习和素质纳入高考的过程当中,这才是改革招生录取机制的要理之所在。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评价理念和评价体系一、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特点1.优点:结构特点:课程多样化;实现知识扩展。使用特点:学习选择性;减轻学业负担。内容特点:提倡生成性;推进学生创新。教学方式:学生为中心;改变教学理念。学习方式:三维度结合;自主合作探究。评价方式:发展性评价;深化考核体系。2.缺点:(个人看法)课程标准:无天无地,层次混乱;缺乏清晰而明确的层次教学要求。教材编写:缺乏可读、很不规范;训练盲目,东拉西扯,让教师迷茫,造成教学方向紊乱。教学要求:忽浅忽深,忽松忽紧;没有
5、适合实际的教学要求和设计,综合探究基本是粗制滥造,东拼西凑,云山雾罩。资源建设:严重滞后,基本没有;市场化的教辅资料成了最直接显性载体,导致教师、家长、学生对教辅资料因素形成依赖。系统相容:冷热不均,要求不一;政史地三科以及语数外之间的关系不明,尽管有系统设计,然而教材编写则不管这一套。教材版本:没有体系,多种多样;既严重制约学生转学,阻碍了社会人才的正常流动,更加重了社会、家长、的教育成本。又造成知识的不规范。二、新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和程序1. 教学目标的确定:2. 教学手段的选择:3. 教学评价要完善。三、新课程评价体系设想发展性评价观现行评价观强调每个学生的发展(个体差异)强调甄别与选拔
6、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三个维度)评价指标单一(知识点)评价方法多样化强调过程性评价评价方法单调(纸笔测验)强调终结性评价激励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甄别学生、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性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分强调评价的量化与标准化实施主体是学生、家长与老师实施的主体是老师1.发展性学习评价体系一般分为三种:形成性评价体系、阶段性评价体系和终结性评价体系。2.评价建议 (1). 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2). 强调学生既是评价对象,也是评价主体。(3). 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给予肯定性评价。 (4). 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5). 采取多种学习评价方式。(6
7、). 采用开放的教学评价方式。3.评价实施(1)、评价主体(2)、评价层次(3)、评价方式高考评价体系和评价方式在目前的情况下,无论何种评价方式,不管它有着何等的理论或现实的优越性,均代替不了十分现实的全社会认可的高考评价。正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一、设定背景和思路:1.设定背景: 我们中学教育必然必须面对高考这一现实,在一定程度上高考评价代替了其他各种评价,似乎也成了高中教育的唯一目的。我们中学政治老师所能做的是如何最大限度的把“专家”所倡导的新课程的理念溶入高考复习中,并且把这种理念变成现实的高考分数,争取高考分数的进一步提高。2. 高考的两个重要特性:选拔性;公平性。高考是为高校
8、选拔人才服务,在试题的设计上要求克服应试教育“高分低能”的一些弊端,同时还要能体现新课改的要求。但高考目标只能以试题的的方式呈现,高考的过程也就是做题的过程,学生的素质也只能以答题的结果来展示。命题者总是试图通过一张试卷来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试题原则上以高中教学内容为主,但也不完全拘泥于高中内容;原则上不超出高中教学大纲,但试题设计更加灵活,命题体现较高的知识结构和认识视野,以重点考查考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答案看到能力。(1)作为选拔考试:具有适当的难度和梯度不能等同于平常的教学要求和学业水平测试能够对考生的综合素质予以区别受不同高校的招生要求,需要对考生分出不同的层次以上要求在一
9、份试卷中体现,难度较大,这也是高考受指责较多的方面。(2)保证公平性:应该只以大纲或课标为依据尽量回避任何教材(尤其是材料)回避有争议的内容(包括学术上的)照顾考生的全面性(如城乡、民族、地区、性别等方面)只能面对应届生,无法兼顾复读生3.对新课程高考认识的误区误区一:全面体现教改的理念高考很难考查考生的多元智能高考很难考查考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高考很难考查考生的个性化发展高考很难考查考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启示:不要刻意去迎合新课程。误区二:与原高考有本质的不同。新课程知识和旧课程知识的本源是一样的,只是在知识点的选择上,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视角会发生变化。在考试和招生的目标和方式没有本质变化
10、的情况下,高考试卷和试题不可能发生本质的变化,明显不同的只会是考查内容因课程内容及要求而变化。所以,很多人在看到新课程高考卷以后,会说“还不是和以前一样吗?”启示:不要抛开其他省份的考题,试图有太大的转变。误区三:高考成为检验教改成败的关键教改是针对培养未来公民文化素质的基础教育的改革,改革的结果有既有的评价方式衡量;高考是为高校选拔新生,因我国的具体情况而采取统一大规模笔试的方式。所以,没有必要硬把高考和教改的成败连在一起带来的问题及讨论。启示: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为要。二、高考命题的原则和指导思想1.总原则:平稳推进,大家满意;科学性、公平性、权威性。2.指导思想: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能
11、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具体原则:原则一:宽窄、难易,分层设卡,侧重选拔性。这一原则是从区分度的角度考虑的。高考试题为了保证有良好的区分度,除了试题的易、中、难比例外,除了试题难度坡度设计外,每道试题难度的起点一般不太高,“入门宽”和“入门易”就是这个意思。进入试题后考生会发现解题的方法、路子有许多,但越走越难,这就是“出口窄”、“深入难”。所谓“分层设卡,处处把关”是指每一题的每一问都是一个“关口”,说到底就是每一问都要拦住一批考生,只有优秀考生才能走到底。原则二:内外、高低,根在基础,体现知识性。这一
12、原则是从情景的角度考虑的。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情景都是教科书里没有的,这就是“材料在外”,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都在考生的知识网络中,都在教材中,这就是“答案在内”。所谓起点高是说有些问题调子很高,比如政治试题有些问题好像是提给总经理、董事长,甚至是部长、总理的,但是解答这些问题的落点低,答案就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哲学之中。原则三:陌生、熟悉,背景合适,兼顾公平性。这一原则是从高考要公平、公正的角度去考虑的。命题者在编制每一试题时都要考虑我国的地域、城乡、民族等因素,努力做到每一道题的背景对每一地域、每一个考生而言都是公平的。所谓“陌生”是相对熟悉而言,陌生,大家都没见过、都没做过。还有一种提法
13、叫做“用生题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所谓生题就是学生没见过,老师没讲过的题目,强调陌生、强调生题就是为了保证公平公正目标的实现。但考生不要因为陌生、生题而紧张,命题专家是通过陌生的材料、情景、问题,考查你所熟悉的知识,你已经具备的能力。原则四:传统、创新,视角多变,凸现前沿性。这一原则是从试题的设问角度考虑的。应该说每年的高考试题在考查内容上,也就是知识的考查上总会有微调,但不会有大的起伏、变更,总是以传统知识为主,每年高考试题变化的是情景,是设问的角度,要灵活多变,今年从这个角度考查,明年还是这些内容,但是视角变了,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考查,去安排设问,要求学生对于掌握的知识要活学活用。原则五:重
14、点、热点,年年必考,突出主干性。这一原则是从高考检测重点角度考虑的。高考的试题首先要考查学科的主干知识,也就是重点知识,“重点知识重点考,重点知识年年考,重点知识变花样考”,只有考查重点知识考试才能公平公正,才能保证学校的教学秩序稳定健康发展。高考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但不刻意追求知识点的覆盖面,命题首先考虑重点内容,设定考查重点和层次要求,以此为基调,展开考查网络,拓宽考查空间。原则六:三个维度,全面展开,充满探究性。这一原则是从高中新课程理念角度考虑的。课程改革的目标有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高考的每一个学科,每一张试卷都要努力体现课程改革的目标,从目标的三个维度去编
15、制试题,引导教学关注过程、方法,引导考生具有积极、健康向上的正确价值取向。原则七:共性、个性,适当开放,渗透创新性。原则七:共性、个性,适度创新,渗透开放性。这一原则既体现了课改精神,也体现了高考的考核方向。共性考查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个性品质考查有很大难度,答案的不确定性给阅卷带来了很大困难。但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高考试题也体现对个性品质的考查,进而鼓励有独特见解、有思想、有创造性的答案(这一点也要慎重)建议共性完善的基础上,有条件实现个性展示。原则八:学以致用,体现价值,彰显实践性。这一原则主要体现在理论联系实际这一目标上。学以致用,只有有用,学才能有价值,每
16、一个学科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用上。因此每一个学科的高考试题都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人文学科要和社会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而自然学科则要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和科技发展,只有这样高考试题才能体现学科自身价值。原则九:时间分配,科学合理,注重有效性。这一原则充分体现了高考以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试能力为主的方针。看题时间,做题时间,想题时间的合理分配。高考是在考查知识的基础上,侧重考查各种能力,高考考查各种能力的同时,以考查思维能力为核心。“想”就是思维,高考试题就是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程序、思维方法。同时兼顾你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央电视台新闻播音员语速没有明文规
17、定,但是都大致有个区间 以下这个列表应该表现的很清晰了 播音员 每分钟播音字数 邢质斌 329 张宏民 350 李瑞英 265 李修平 343 罗 京 280 徐 俐 340 从上述调查中可以看出,当今新闻播音速度在每分钟300字左右。而平常人们的语速是在200字/分钟左右。高考文综政治的字数:3200(字数) 3400(字数和符号) 3800(包括所有字节,空格。)原则十:小中见大,抓住本质,重视生成性。这一原则主要体现在题目的切入口方面。试题设计从比较小的一点切入,要求考生能做到小中见大,要求考生能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抓到问题的本质,生成知识。这实际上是思维品质的一种考查,考生要具备思维的
18、穿透力,从本质上去探讨问题、认识问题,这也是思维深刻性的一种表现。 4.新课程高考命题的趋向分析(1)命题体现较高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认识视野原因:命题以大学教师为主,都是各领域的教授;学科组长将起到关键的作用;中学教师在命题中是辅助作用。启示:要重视理论、现实中前沿性的知识,要关心每一门学科的前沿信息和理论。如当前政治学界、哲学界、经济学界、史学界、地理学届、物理学界等关心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建议:读一读大学里相关专业的理论书籍等要关心社会的热点问题要提高教师的学科理论水平和理论修养(2)要注意 “大学与中学”的结合点原因:中学教师的教学思路是:课标教材考纲社会热点、学生实际教学、复习、迎考大学
19、教师的命题思路是:自身的知识结构理论研究的前沿中学的课标、教材、考纲命题启示:有意识地注意大学与中学的结合点复习备考之试题命制一、基本理念的确立:1.新课程高考对复习备考提出的新要求“魂”在理念中;“题”在生活中;“思”在理论中;“新”在时政中; “能”在实践中;“胜”在情景中;“答”在运用中;“分”在卷子中。2.大型模考命题要注意的一些特点(1)回避,保证公平,尽量为原创题(2)慎重,尽量避免科学性错误和误导(3)稳定,题型和难度要有一定的连续性(4)创新,命题者总想有所创新,有所出彩(5)比较,和上届学生进行纵向对照(6)争论,命题者间的争论,审题者和命题者的争论,命题者和考试对象以及专家
20、学者间的争论 3. 试题目标标准:“一新二有三不”新颖。在试卷中要避免陈题出现,这是首当其冲的要求。有味。一道好的试题,往往揭示或考查一系列规律,设计巧妙。有味并不意味着该题转了几个弯,因此有味与难度无关。有坡。若是非选择题,所设置的几个问题应该有坡度,做到有易有难,从而提高区分度。不偏。一道试题考查的应是教材的主干知识,也就是高考可能考的内容。不怪。怪和新颖有时较难区别,某些试题,形式上与众不同或设问方式非常特殊,但高考不可能以该形式出现,就应定为怪。不难。这里的不难是指不过难,也就是不能超过高考同类试题的难度标准,否则尽管味道十足,但训练及考试价值却大打折扣。4.命题安排试题是高三的生命线
21、。对于命题,我们有一整套严格的程序,集体命题,个人负责,各学科备课组长把关,这样能够有效地防错,纠错,并进而提升命题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现在已经是二轮复习了:如果说第一轮复习是在完善知识体系及范围的话,那么第二轮的复习应该是引领学生将知识系统化专题问题系列化系列问题试题化解答问题规范化。“专题知识归纳+专项能力提升”应成为第二轮教学与训练体验的重点内容。如果说第一轮复习是“广积粮”的话,那第二轮复习则是“深挖洞”了。总体安排三个出发点:课程及课标要求;学生的课业实际负担;未来考试的需要。三个层次: 基础巩固;能力提升;前瞻训练。三个问题: 冷热不均;层次混乱;要求不一。解决设想: 纵向考虑-高一
22、是基础、高二是关键、高三是决战。 横向掌控-学科之间、方式之间、批阅方法。 整体配合-资料配套;考试配套;辅导配套。特色做法:学生自主命题,实现经验共享。二、我们的具体措施:1.团队合作:(1).团队理念:我们生存在的年代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年代,在这个竞争的年代个体的生存和发展似乎变得越来越艰难。也正是如此,我们要与别人合作,我们需要让自己融入团队,借助团队的力量,个体才能够获得生存机会。而在任何一个团队中,没有任何一个角色是完美无缺的,作为普通的个体,每一个成员都必然有着这样那样的优点与缺点。也正是因为个体之间的这种差异,团队才有它存在的意义和必要。也正是因为个体之间的这种差异,团队成员各有所
23、长,团队内部成员之间才可能资源共享,相互协作,优劣互补,才能够取得成功。因此我们应该有这样的理念:以不完美个体成就完美团队,以完美的团队成就我校的成功。 我们坚信: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他们牢记:鉄一就是我,我就是鉄一衡中。我们人人都有“三年一盘棋“的思想:高一是基础,高二是关键,高三是决战。我们有强烈的目标意识:班级目标、学科目标、学科内目标、学生的目标。而这些目标正是通过团队的合作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个人的单打独斗实现的。 在学校里,团队也是多元化的,年级、教研组、办公室、备课组等等,每一个团队均担负着一定的任务和职责,每一个团队特有价值的实现均需要一定的支持和保障,这种支持和保
24、障既需要精神和理念的,也需要制度和机制的,当然也离不开物质和技术的支持。(2).集体备课:集体备课以备课组为单位主要任是研究教学进度、备课、上课、练习、作业、实验、测试、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的具体工作,以实现优势互补,发挥集体的力量,保证本级本科的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团队精神让我们把集体备课做得实在、实用。每个教研组的每一个备课都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整个团队的事,教案制作规范(打印、字号统一)、要求明确、内容合理、设计的目的性强,尤其是课件统一制作;以前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缺乏团队精神,没有形成教研文化,虽有电子教案,但老师上课的重要手段课件,却是各自为战,所以显得零碎、随意、不持久、缺乏连续性,每
25、届我们可能更多的在做着一些重复性的劳作。每一个老师、每一届学科备课组没有也很难把有价值,可供参考借鉴的资料、试卷留给下一届,下一届的老师和学科备课组一切又都得从零开始,另起灶炉,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使老师也很疲惫,尤其不好的是每届高三复习都没有较高起点。近几年我们改变了以前那种集体备课流于形式的现象,真正把集体备课落到实处,发挥全组老师的智慧和力量,也不因为考试成绩的排名而勾心斗角,互相内耗,不互相学习,而是互相封闭,这对老师能力的提高以及事业生涯和幸福感造成消极的影响,也对青年老师的培养非常不利。 从学科到班级到年级,都是利益协作体,全体的老师始终保持一个方向,一个步调,一个声音。为决战高
26、考,高三备课组要定期举行上届高考总结会、高考目标特别研讨会、各轮复习特别研讨会,为学校的决策提供现实和民意基础.(3). 积累本:高三复习非常重要,在长期的复习过程中,各个学校都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的复习程序和模式,对这些程序和模式的学习和借鉴当然要慎重,但同时对一些已经成熟和行之有效的方法不可轻易进行改革和创新。我们的高考经验是在稳定中不断的积累提升和完善,而不是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革”。我觉得我们有以下几点做的比较好: 原来我们的积累本因为各种原因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形式,是为了应付检查或者是表示自己在做事,往往出现的两种走向是:错题本越来越厚、学生不会的题目越来越多;好题集锦越来越少。师
27、生都没有给予必要的关注,对于错题和好题都缺少理性地思考和分析,没有使它的效益发挥到最大,最终演变成为一种负担,无疾而终,不了了之。三、高考模拟试题命制的具体要求模拟题的基本功能:覆盖知识;训练思维;查漏补缺;启发思考。而非预测高考题(因为高考题基本预测不到)。1. 试卷的构成要素: (1)试卷形式:闭卷、笔试、试卷总分、考试时间(2)试卷结构:卷数(每卷所占分数)、题型(3)试卷内容:测试的知识内容(4)试卷长度:试题数(或页数)(5)试卷(题)信度:是指使用同一试卷对考生重复测验时,或两个平行试卷对考生测验时,所得测验分数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程度。(6)试卷效度:是指考试有效性或正确性的质量指标
28、,考试 效度的高低反映着考试是否达到它的预定目的,是否考了要考的内容。(7)试卷(题)难度:指试卷(题)的难易程度。一般用试卷(题)的得分率或答对率表示,所以难度事实上是容易度或通过率。其值在01之间,数值越大,说明试卷(题)越容易。(8)试卷(题)区分度:是指试题对不同考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的鉴别程度。如果一个题目的测试结果使水平高的考生答对(得高分),而水平较低的考生答错(得低分),它的区分能力就很强。题目的区分度反映了试题这种区分能力的高低。一般认为,区分度的数值达到了0.3,便可以接受;低于0.3的题目,区分能力差。2.试题的五大要素编辑立意情境知识主体-设问体会立意以确定热点 解析材料
29、以获取信息分析设问以掌控题目 调动知识以设计答案确定主体已清楚定位 冷静答题以展示结果(1)、立意隐性化与显性化:(2)、情境多样化与典型化:(3)、知识碎片化与系统化:(4)、设问灵活化与模式化:(5)、答案情境化与规范化 3.试卷要求(指试卷的总体面貌、结构和整体要求)(1)试卷设计体现考试说明的要求。(2)考查学科的主体内容,即中学重点内容和与大学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3)反映学科的内部联系和基本规律。(4)考查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学科思维能力(5)考查内容具有合理的覆盖面和比例,题型比例配置适当(6)试卷的难度适中,有良好的区分度。(7)试卷的长度适当(8)试卷
30、的梯度合理,按两级坡度设计5、试题具体要求(1)选择题:a、题干围绕一个中心,选项和题干的关系一致。b、干扰项有效,能反映考生的典型错误。c、各选项的结构、长度大体一致。d、正确选项分布均匀。(2)非选择题:a、考查主要的、重要的、较高层次的学科能力b、答题量与赋分值合理。参考答案与平分标准要求a、参考答案科学、规范、简洁。鼓励考生有创见地答题b、评分标准可操作性强;易于控制评分误差c、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的关系一致6、试卷的组卷过程(1)富集优秀试题(2)先定大题,再定小题(3)逐项自查,调整定稿知识点的考查是否比例恰当,有无知识点重复考查,有无遗漏知识点未考查。试卷的总体难度是否适合,是否有
31、选择题或非选择题部分偏难的现象。国家试卷难度标准:应控制在0.550.65之间。150分的卷面平均分控制在82.597.5之间,300分的卷面平均分控制在165-195之间。从教育测量理论原理角度看,大规模选拔考试的理想难度应在0.5左右,因为这个难度值可以使考试成绩呈正态分佈,标准差也大;试卷的两个坡度是否恰当(卷的坡度和题的坡度);整卷的阅读量是否过大,数据分析、计算量是否合适。(4)试做试卷,多次调整六、高考组题规则考试大纲考试说明高考试题(高考命题专家)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复习备考(高三一线师生)检测思想:检测什么检测方向:检测价值取向(内容、题型、难度控制)检测方法:命题原则。减小差异空
32、间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v 立意的隐性化与显性化 情境的多样化与典型化v 知识的碎片化与系统化 主体的本色化与角色化v 设问的灵活化与模式化 答案的情境化与规范化v 阅卷的客观化与主观化2、考生高考政治试题失分的主要原因:(1)、基础知识未掌握:v 时政热点不知立意失缺;v 观点理解不透迁移失败;v 知识表述不全要点失准;v 概念界定不清判断失误;v 人文通识不广思维失活;v 生活体验不够常识失落;v (2)、常规能力未到位:v 无法提炼有效信息茫然失措,切题困难,针对性不强;v 不能形成有机联系思路不清,要点不显,逻辑性不清;v 没有结合热点分析东拉西扯,运用失当,时代性不明;v 难以形成稳定
33、观点观点游离,点睛缺失,主干性不准;v 时间安排不太合理前松后紧,顾此失彼,有效性不显。v (3)、解题过程未落实:v 命题特点不清定位不准;v 问题要求不明破题不易;v 答题过程不白思路不顺;v 答题套路不熟效率不高;v 思维素质不好提升不多;v 细节注意不够丢分不知;v (4)、外观展示未优化:v 书写潦草,难以评判;v 术语不准,辞不达意;v 不管分值,取舍不当;v 简单罗列,没有层次;v 逻辑混乱,结构不清;v 位置错误,前功尽弃;v 3.实现目标的总体要求调动知识以设计答案(有可靠性.100%)解析材料以获取信息(有针对性. 80% ) 找准主体以明确定位(有目的性. 50% ) 分
34、析设问以掌控题目(有方向性. 30% )体会立意以确定热点(有时代性. 15% )冷静答题以展示结果(有实效性. 10% )揣摩阅卷以额外收益(有偶得性. 5% )v 2.科学的解题步骤,完美的答卷设计:v 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塑造答卷的“外在美”和“内在美”:v (1)塑造答卷的“外在美”:即表述清晰整沽,段落分明,格式规范,美观大方。(这一点不可忽视。)v (2)塑造答卷的“内在美”,术语表述准确、完整、严谨;做到知识性与逻辑性、思想性的统一。(这一点尤为重要。)v (3)具体注意:v 紧扣教材使答案有根有据; 联系材料使答案有针对性;v 结合时政使答案有时代性; 分段标号使答案有层次性; 注意分值使答案有节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