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福建省福清华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00379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福清华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福建省福清华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福建省福清华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福建省福清华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福建省福清华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福建省福清华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福建省福清华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福建省福清华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福建省福清华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福建省福清华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福建省福清华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福建省福清华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福建省福清华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福建省福清华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福建省福清华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福建省福清华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8-2019学年高二(下)历史期末考试卷【完卷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2019.7.8第卷 (选择题 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答案填在答题卡中。)1从血缘意义上说,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这一变化A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坏B推动礼乐制度的世俗化C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D加速王权与族权的分离2周代等级层次纷繁,社会统治权力亦层层相叠压,周王的地

2、位虽然至高无上,但直接臣属于他的仅限于诸侯及周王朝的公卿一级,各国诸侯虽然不敢觊觎周王之位,但很少有与周王同心同德者。这表明周代A权力体系内部蕴含分裂的因素 B天子尚未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C家国同构促进周代稳定与发展 D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3有学者认为,春秋以前的中国是个族群社会,以封地为族姓、以族姓为地名是常见的现象。自秦以后,族群社会被官僚帝国的编户齐民社会取代,乡村聚落的命名也就彻底的非族姓化,其名大多取自“吉语”、地理方位或俚俗等。这种村落命名的变化,本质上体现了A宗法观念的弱化 B中央集权的强化C风俗观念的演化 D社会治理的僵化4西汉至魏晋时期,门下省内多杂用阉人,负责“执虎子(

3、尿壶)、唾壶”等,做的事情非常不堪,民间讽刺侍从出身的人往往称之为“持虎子者”,但在官场中却备受重视。这种现象反映了A中央集权扭曲了官场风气 B君主专制的必然结果C士人道德沦丧的时代风气 D忠君爱国思想的体现5.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朝代曹魏西晋东晋隋唐北宋比例26%15%4%17.2%24.5%46.1%表中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主流思想的变更 B. 文化下移趋势增强 C.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 D.制度的变革与创新6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4、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7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8在中国封建社会,小农善于经营,可以“累其赢余,益市田数亩”,上升为自耕农或小地主,小地主经营得法,也能上升为大地主。不善经营,大地主也会下降为小地主,小地主破产为自耕农,乃至佃农,及身无立锥之地。这说明A封建经济发展缺乏稳定性 B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的顽疾C自耕农是封建经济的主体 D封建经济内隐存竞争因素 9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

5、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儒家思想影响 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 D经济发展水平10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11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

6、映了A礼乐制度崩坏 B世袭制度解体C抑商政策弱化 D井田制度松动12图1为一组纪念邮票,邮票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中,曾被认为是文人雅士必备素养的是(围棋) (捶丸一球类竞技) (弓箭) (蹴鞠)图1A B C D13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B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14下表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的农业现实。据表中信息推断合理的是时期图像名称牛耕法耕犁初唐陕西三原季寿墓壁画牛耕图二牛抬杠直辕犁盛唐敦煌23窟牛耕图一牛牵引直辕犁敦煌445窟牛耕图二牛抬杠曲辕犁晚唐安西榆林窟2

7、5号牛耕图二牛抬杠直辕犁A曲辕犁普及于盛唐 B西北农耕技术领先全国C唐朝犁耕形式多样 D晚唐铁犁牛耕推广缓慢15汉代画像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图5-图7所示。这表明汉代图5 长袖乐舞 图6 讲学传经图 图7 养老图A外儒内法得到推行 B儒家学说影响广泛C仁政观念深入人心 D儒家思想的官方化16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17两宋时期,雕版印刷有汴京、临安、成都、建阳(福建)四大中心。据史书记

8、载,形成了“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京师比岁印版,殆不减杭州,但纸不佳”,“宋时蜀刻甲天下”,“自宋到明六百年间,建阳书林擅天下之富”的局面。据此可知A毕昇改进印刷术促进了印刷业的发展 B印刷业的格局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四川制版技术精良导致了交子的出现 D宋代印刷业发展推动了程朱理学兴起18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集日寡而旷多”,每逢集日,便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从史料可知,当时武城县A. 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 B. 文

9、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C. 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 D. 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19南北朝时期,中书省和门下省设于宫中,主要负责皇家事务。唐朝时两省移出皇宫,并将两省官员分为内省官和外省官,两种官员都具有内、外朝官员的双重身份。这说明A国家事务的重要性有所提高 B政治运行过程更为成熟C内外朝的职能差别逐渐消失 D皇室成为政治权力中枢20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断。对下列史料解释合理的是,当时中国A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金属锻铸技术成熟C新的生产关系滋生 D海外贸易占据主导21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

10、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22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23汉唐时期,律令和律令格式是行政管理的基本法规。明清之际,这种情况有所变化。六部及诸院、监,多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案例公牍作为处理公文的标准,简称“照例”。有例可援,即是处理得当。无

11、例可援,则必须请示上司乃至皇帝做出新的指示。这从本质上说明A明清封建政府效率低下 B国家事务处理标准严格C权力分散利于政务运转 D行政管理方式日益僵化24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25表3 现存1719世纪东南亚部分国家华人宗教碑铭数量表 时间国家17世纪18世纪19世纪印尼851251泰国1485马来西亚17216合计1062552表3呈现的史实表明,1719

12、世纪的中国A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 B自然经济加速解体C社会经济呈持续繁荣局面 D海外贸易长期发达第卷 (非选择题 50分)二、非选择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5分,第28题17分,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 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

13、。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材料二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 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

14、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据汉书后汉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6分)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东汉时期土地兼并不断地促使大批农民破产,使其成为流离失所的流民。小农的破产,直接影响着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在东汉一代,流民也成了最尖锐的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东汉采取了一些社会改良措施以安辑流民。东汉统治者,不断地发布赐爵命令,以防止人民流亡。从历史上看

15、,东汉是赐爵最多的朝代,而东汉的赐爵,主要是在前期进行的。刘秀在东汉王朝建立之初,放免刑徒为庶民,以争取民心,安定社会秩序。另据史书统计从公元六六年(水平九年)到公元一五年(元兴元年)的四十年间,东汉政府假民公田近二十次。有大量的流民被安置在国有土地上,国家增加了收入,流民也暂时得到生产、生活的条件。在历史上,东汉一代也是赈济贫民最多的朝代,如章帝建初元年(公元七六年)诏令:“流入欲归本者,郡县其实禀令足。”尽管东汉王朝采取了一些改良措施,但是,随着田庄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小农的破产和流亡仍然是不可遏止的。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1)根据材料,分析东汉政府“安辑流民”的原因,并归纳其

16、主要措施。(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东汉的“安辑流民”政策。(5分)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材料一 从右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材料二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

17、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材料三 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2分)

18、(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8分)(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4分)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3分)参考答案第卷 (选择题 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答案填在答题卡中。)1、【答案】C【解析】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表明对宗法的遵从,故A项错误;“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没有涉及到礼乐制度,故B项错误;“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

19、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有利于形成对华夏祖先的认同,故C项正确;“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没有涉及王权与族权的分离和冲突,故D项错误。2、【答案】A【解析】 根据材料,西周分封制下,周王的权限“仅限于诸侯及周王朝的公卿一级”,无法管理到地方,而诸侯“很少有与周王同心同德者”,说明分封制存在在地方割据的隐患,因此本题A项符合题意;BCD项都不是材料主旨反映,排除故选A3、B解析:选B材料强调编户齐民,没有强调血缘关系,故A项错误;村落命名非族姓化,表明中央集权加强,故B项正确;风

20、俗观念不是本质体现,故C项错误;集权的强化体现对社会治理的强化,而非僵化,故D项错误。4、解析:选B由材料可知门下省主要是皇帝的侍从,地位低下,但在官场中却备受重视,说明皇帝重用侍从以削弱大臣的权力,这是君主专制的必然结果,故B项正确。5、D6、【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选项说法错误;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并非只在秦国一地,B选项排除;秦国的交通运输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多大优势,C选

21、项排除。7、【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修养生息、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选项符合题意。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A选项排除。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B选项排除。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强烈的排它性,无法体现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选项排除。8、【答案】D【解析】分析材料可知,小农善于经营,可以上升为小地主,小地主经营得法,可以上升为大地主,大地主不善经营,也会降

22、为小地主,甚至佃农,也就是说每个人经济地位的沉浮,主要取决于是否善于经营,这就会使人在经营上下功夫,努力提升自己的经济地位,这体现了封建经济内的竞争性,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个人经济地位处于变化中,发展不稳定,而不是封建经济发展缺乏稳定性,排除A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土地兼并,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自耕农是封建经济的主体地位的信息,排除C项。9、【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伦理道德,礼义廉耻。由材料中佛像衣衫单薄甚至裸身到服饰整齐的变化可知,佛教受到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A项符合题意。经济发展、绘画技术及政治权力不属于佛像变化的主要因素,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对佛像的影响,

23、B、C、D选项排除。10、【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新疆地区出土了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制品,由此可判断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故选A项;材料中不能反映出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带有西域特征的说法也无从得出,故排除B项;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东周时期楚国和西域地区的交流,但并不能说明生活方式趋同,故排除D项。11、【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用13块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可知,土地成为可以交换的物品,说明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度松动,故选D项;材料主要反映了矩和裘卫之间的商业交易,没有涉及世袭制度的变化和对商

24、业的抑制,抑商政策是战国时期才出现的,故排除B、C项;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和礼乐制度无关,故排除A项。12、【答案】A【解析】 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必备素养是琴棋书画。13、【答案】B【解析】结合北宋时期募兵制中兵士参加的目的及人数可知,过于庞大的军队数量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A选项符合题B意。由于北宋实行重文轻武和文人治国的方针,北宋军队战斗力较低,A选项排除。材料与对地方控制无关,强调的是军事力量,C选项排除。材料与社会贫富分化差距无关,D选项排除。14、【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在唐朝仍然以直辕犁为主,故A表述错误,排除A;根据材料无法得出西北农耕技术领先全国,排除B;通过材料可以看

25、出,唐代有“一牛牵引”,有“二牛抬杠”,有曲辕犁,有直辕犁,说明唐朝犁耕形式多样,故C正确;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唐朝铁犁牛耕的推广情况,排除D。15、【答案】B【解析】图中解读出的信息有礼仪、经书、孝道等16、【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是皇亲国戚或者宗室子弟,但他们都在科举考试的考场上屡屡碰壁,由此可说明科举考试体现了一定的公平公正,故选D项;科举考试不注重考生诗才的说法不符合实际,故排除A项;刘得仁和李洞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说明并没有阻断贵族入仕,因此并不能证明中央剥夺了宗室特权,故排除B、C项。17、【答案】B【解析】从两宋时期雕版印刷的四大中心多在江南,唯一在江北的汴京

26、纸张质量较差可知B项符合题意。毕升发明的是活字印刷术,题中无从反映,A项不符合题意;交子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不是印刷术发展的结果,C项错误;印刷业的发展有利于程朱理学的宣传,却不是其兴起的原因,D项错误。18、【答案】B【解析】由材料“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可知,文化与商业的结合推动了武城县的经济发展,故选B。由材料可知,原本山西武城县农村集市就有,只是比较不活跃,故A项说法不符合材料描述,排除;材料中举办的文化活动是县令为了改善集市冷清的局面而采取的一项措施,不能反映居民的日常文化活动丰富,排除C;农村城镇化是指各种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集聚,农

27、村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材料只是提及了集市的繁荣,无法确知武城县是否已经实现了乡村城镇化,排除D。19、【答案】A【解析】材料中说明中书省和门下省由过去负责皇宫事务转移到具体国家事务,说明此时国家事务的重要性有所提高,A正确;B中更为成熟,说法错误;唐朝时期主要是三省六部制,不是内外朝,C错误;唐朝中枢机构不是皇室,是三省六部制度,D错误。2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根据天工开物对锚的记载可知,材料体现的是金属锻铸技术的成熟,故B正确;材料不能得出科技水平领先世界的结论,故A选项排除;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关系,材料未涉及雇佣关系,

28、故C选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海外贸易占据主导的信息,故D选项排除。2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代中期的商人资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与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商业规模扩大有关,C选项符合题意。中国古代社会,商人地位一直很低,A选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并没有明显松弛的现象,B选项排除。明中叶后,白银开始在流通中占主导地位,但是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商业规模的扩大,D选项排除。22、【答案】D【解析】从材料“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申时行只得遵旨”中可以看出,明朝内阁拥有票拟的权力,但必须服从皇权,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内阁是否参与决策政事,故A项排除;

29、内阁没有决策权,且“开始”一说也无法证实,故B项错误;批红权主要是皇帝掌握的,故C项错误。23、【答案】D【解析】根据“有例可援,即是处理得当。无例可援,则必须请示上司乃至皇帝做出新的指示”可知,明清时期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案例公牍作为处理公文的标准,行政管理方式单一、僵化,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效率低下,排除A;材料反映明清时期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案例公牍作为处理公文的标准,无法体现标准严格,排除B;材料反映权力集中到皇帝,C错误。24、【答案】B【解析】明代时人们对待贫穷态度的变化说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原有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故选B项;明代还没有产生新兴的资产阶级,故排除A项;材料主要

30、反映了人们对待贫穷态度的变化,没有反映社会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的问题,故排除C项;反正统思想在明代始终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故排除D项。25、【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出1719世纪的中国迁往海外的人口总数的不断增加,故A项正确;自然经济加速解体表现为,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分离及日益商品化的过程,与材料中国迁往海外的人口的不断增加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没有体现出社会经济的持续繁荣局面,故C项错误;1719世纪的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海外贸易日益萎缩,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5分,第28题17分,共50分)26题、 【解析】(1)问,根据材

31、料“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整个帝国人口约5 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 900多万人”可得出疆域辽阔和人口众多;根据材料“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可得出都制定了统一的法律;根据材料“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可得出都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异,根据材料“实施统一制度、法令”“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可得出汉朝实行统一的制度和法令,罗马行省的权力较大;根据材料“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可得出罗马未实现文字的统一,汉朝实

32、现了文字的统一;根据材料“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可得出罗马注重法律统治,汉朝注重儒家的伦理道德;根据材料“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可得出罗马对境内民族区别对待,汉朝对待百姓的态度是一种平等的态度。(2)结合上述分析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可从奠定中国疆域、民族认同、统一的价值观及治国理念等方面进行分析。【答案】(1)同: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6分)异:汉朝郡

33、县严格执行统一的制度法令,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汉朝实现了文字统一,罗马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汉朝强调教育、教化和伦理规范的作用,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作用;汉朝制度上对各地区民众同等对待,罗马帝国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任答3点得6分)(2)意义: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强化了民族认同;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任答3点得6分)27题、解析(1)第一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东汉时期土地兼并不断地促使大批农民破产,使其成为流离失所的流民”可以得出土地兼并导致大批农民破产,沦为流民;“小农的破产,直接影响着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在东汉一代,流民也成了最尖

34、锐的社会问题”可以得出大量流民的出现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和赋役征发,并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第二小问的措施,依据材料“不断地发布赐爵命令,以防止人民流亡”可以得出赐以爵位;“放免刑徒为庶民,以争取民心,安定社会秩序”可以得出减轻刑罚;“东汉政府假民公田近二十次”可以得出假民公田;“东汉一代也是赈济贫民最多的朝代”可以得出予以赈济。(2)本小问的评价,依据材料“有大量的流民被安置在国有土地上,国家增加了收入,流民也暂时得到生产、生活的条件”、“尽管东汉王朝采取了一些改良措施,但是,随着田庄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小农的破产和流亡仍然是不可遏止的”,结合第一小问的措施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汉的“安辑流民”政策有

35、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但是难以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和田庄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小农的破产和流亡仍然在所难免。答案:(1)原因:土地兼并导致大批农民破产,沦为流民;大量流民的出现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和赋役征发,并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4分)措施:赐以爵位;减轻刑罚;假民公田;予以赈济。(任答3点得6分)(2)评价:东汉的“安辑流民”政策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3分),但是难以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和田庄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小农的破产和流亡仍然在所难免(2分)。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查对东汉政府“安辑流民”政策的

36、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8题、【解析】(1)第一小问概况,据材料一中“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再抓住问题的限定词“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得出答案: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可得出国家的统一与稳定;据材料一“清朝取消了人头税”可得出税收制度的变革;据材料一“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可得出农业的精耕细作;据材料一

37、“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可得出高产作物的推广;据材料一“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可得出带来耕地面积增加。第二小问影响,一分为二的分析,一方面缓和了人地之争,同时也导致环境恶化,人口大量增加带来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3)第一小问两面性,据材料三中“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推知答案: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三中“高度中央

38、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得出答案: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据材料三中“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得出答案: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再结合所学,古代农业之所以难以扩展到其他的经济领域,以其根源决定的,得出答案:自然经济的封闭性。答案:(1)概况: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2分)(2)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5分)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3分)(3)两面性: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4分)原因: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