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7课游褒禅山记本课话题无限风光在险峰一、从课本中积累“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二、从生活中积累陈州6岁时父母离异,8岁开始流浪,12岁失去双腿,臀部以下只剩下十厘米。十几年来,他走了近30个省、600多个城市,为汶川地震、希望工程等公益活动演出近百场,用歌声打动了无数的人。2012年从东岳泰山开始,陈州依次征
2、服了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西岳华山。这个无腿青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双手登顶五岳的人”。他告诉我们:生命是一个旅程,只有不断攀登,才能尽享沿途的风景和峰顶的大美。三、从历史中积累谁不希望平步青云?而司马迁却用良心为李陵辩驳。纵然蒙受宫刑,却成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伟业。谁不希望得到善终?而谭嗣同却为拯救民众于水深火热,从容就义。纵然血洒刑场,却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豪言壮语。做心灵的旅者,就不应苟安于林和靖“梅妻鹤子”的悠闲,而应担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四、从名言中积累1治学者就要像勇敢的登山队员那样,克服着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一步一个脚印,
3、坚持不懈地走向风光无限的峰巅。穆青2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王充3古往今来,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一不是脚踏实地、艰苦登攀的结果。钱三强4珍珠是不会浮到水面上的,要寻找它,必须冒着生命危险潜到深水里。弗洛列斯坦一、作者简介社会改革家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神宗时拜相,实施变法。后来退居江宁半山园,被封为“荆国公”,后人称其为王荆公。列宁称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
4、。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刚劲;诗词遒劲清新,豪气纵横。今存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二、背景回放追记褒禅胜景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1054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家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丽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的形式写下了此文。写作此文时,王安石34岁。三、相关知识“记”是一种不定体,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而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或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在写法上“记”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另一类是由事、景、物之中自然生发出情理,而常以“卒章显志”
5、的方式表现出来,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古今异义1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单指一个数字。2于是予有叹焉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今义:合用作连词。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同寻常,不同一般。今义:多作副词,十分,极。4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今义:作介词。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二、一词多义1舍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动词,居住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动词,舍弃,放弃2道有碑仆道名词,路,道路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讲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动词,取道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6、名词,正确的方法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名词,风气,风尚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名词,道理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名词,主张3文有碑仆道,其文漫灭名词,指碑文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名词,文字,指碑上残存的文字文武争驰,君臣无事(谏太宗十思疏)名词,非军事的,与“武”相对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臾)名词,文教,指礼乐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师说)名词,文章4其始舍于其址代词,它的,代华山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它,代华山洞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指示代词,那些,代“好游者”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助词,调节音节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5
7、然有穴窈然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连词,表转折,但,但是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代词,如此,这样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形容词,对,正确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一般动词始舍于其址居住名之曰褒禅 命名,称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称说,说出2名词作状语有泉侧出 从旁边(二)动词的活用动词作名词(1)而其见愈奇 见到的景象(2)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到达的人(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流传的文字(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度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的地方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幽
8、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2形容词作动词好游者不能穷也 尽,达到尽头火尚足以明也照明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尽情享受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弄错,使错四、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表判断)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者也”表判断)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者也”表判断)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也”表判断)(二)倒装句状语后置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状语后置,即“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舍”)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状语后置,即“古人之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观”)(三)省略句1
9、而卒葬(于)之(省略介词)2有碑仆(于)道(省略介词)3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略宾语)4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省略谓语)5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宾语)(四)固定句式1其孰能讥之乎(“其乎”即“难道吗”)2何可胜道也哉(“何哉”即“哪里呢”)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此所以”即“这(就是)的缘故”本文叙述作者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成就一番事业,除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之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同时提出治学要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一、阅读课文第1、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下面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写碑文上的文字,辨识“花山”
10、之“花”乃“华实”之“华”的误读,说明作者是一个注意考证的人。B写后洞不能穷,旨在为后文的中途退出作铺垫。二者对比突出环境不同,揭示一般游客就易避难的心理。C随着入洞之深,而“其见愈奇”,下文本应叙写乘兴而入,寻幽访胜,领略奇景。不料,却中途退了出来。游洞至此结束。D亲自实践,有深、难、奇之感,后文正是据此加以议论。写“来而记之者已少”,为后文议论提供依据。解析:选AA项,“华”是“花”的误读,“说明作者是一个注意考证的人”不对,应为“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1段记叙的景物由禅院到华山洞,再到仆碑,反映了游览的行踪。全段从山名写起,以考证山
11、名结束,在内容上环环相扣,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了伏笔。B后洞多自然美妙之景,进洞越深见到的景象越奇特,作者本应继续寻幽访胜,进一步领略奇景,但是走到中途,却因听了怠倦者的话,怕火把烧尽而退出洞来。 C古碑文曰“花山”,后来又叫褒禅山,可见山的名字确实与慧褒有关。D写前洞之平旷,旨在衬出后洞之深奇。前洞详写,后洞略写,形成对照。解析:选DD项,应为“前洞略写,后洞详写”。二、阅读课文第35段,回答下面的问题。3作者登山游洞,半途而返,应该说“无得”,而文中却说“有得”,对作者“所得”的正确理解是( )A这是作者从另一角度说的,表面看来,游后洞没有尽兴是所失,但从中领悟出一个哲理,这正是在“求思”方面
12、的“有得”。B作者虽未游完后洞,但毕竟游了前洞,而且还从碑文中论证了华山的本名,总算有收获。C这是作者自我宽慰的说法,认为虽未游完后洞,但毕竟达到了一定深度,看到了一些奇观,还是有趣的。D作者认为自己这次游洞是“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解析:选AA项,理解正确,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文章的主旨来体会。4下列不属于“此予之所得也”的“得”的内容的是()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B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C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D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解析:选AA项,还仅仅是局限于登山这件事,没有进行深层次地阐发。5对第三段文字分析有误的一项
13、是()A作者以游山为喻,强调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志、力、物三要素,缺一不可,“志”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B文章意在强调,要游山览胜,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和足够的力量,同时还须辅以一定的物质条件。C作者先借托古人,说古人游览观赏“往往有得”,是因为他们“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表明作者下面说的观察所得,不是随意的,而是以古人的“求思”精神为依据和标准,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D作者特别强调“志”志向、意志,这和他后来百折不挠地推行新法的精神是一致的。解析:选BB项,作者主要从登山这件事上来引出自己悟出的道理,并非强调“游山览胜”要如何做。6下面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美好的、不平凡的景象一般
14、都在地势险峻、不易到达的地方。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有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很惋惜。D平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解析:选CC项,没有体现出对古人没有得出深刻结论的惋惜之情。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A作者认为要到达有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中志最重要。B文章指出探求应尽“志”,即使不能到达险远、非常之境,也没有什么可后悔的。C作者赞美古人求思之深之广的治学精神,借以批评当时浅尝辄止的浮泛不实的学风。D平坦和近旁处,
15、游览的人就会多;比喻如此去治学,其学问当然就难有深度和广度。解析:选CC项,文章没有直接“批评当时浅尝辄止的浮泛不实的学风”。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人的山水游记中融入作者独特的心理感受,而与唐人不同的是,宋人在游山玩水之余,常会运用学问思考辨析,创作的游记散文充满了理性色彩,游褒禅山记一文正具备了这一特点。B王安石感叹做学问的人要“深思慎取”是因为“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C文章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力”与“物”是客观条件,“志”是主观因素,起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D这篇游
16、记散文叙议结合,叙是议的基础,议是叙的提升。文章第三节议的部分紧扣第一节展开,说理透彻令人信服;第四节又紧承第二节展开,言简意赅,发人深思。解析:选DD项,这篇游记散文叙议结合,叙是议的基础,议是叙的提升。文章第三节议的部分紧扣第二节展开,说理透彻令人信服;第四节又紧承第一节展开,言简意赅,发人深思。1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
17、;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2因事说理,叙议结合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
18、缜密。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一)王安石游褒禅山回来之后,心里总觉得不快,始终难以拂去心中的遗憾。他不想过多责备他人,却悔恨自己缺乏主见,随着出来,没有欣赏到奇伟、瑰怪的洞中奇观。(二)半个月后,安石、安上、安国在一起小聚,谈及此事都悔恨莫及。安国说:“没有走到洞的尽头,实为一大憾事。”于是兄弟三人商量决定再游褒禅山。因为王回、君圭二人前次游山打了退堂鼓,此次不再约他们同游。第二日
19、,风和日丽,天朗气清,是出游的好日子。于是兄弟三人备足干粮、清水和火把,精神抖擞,兴致勃勃地再次向褒禅山进发。进入山洞后,三人边进边谈论,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越感觉到山洞的神秘。他们互相鼓励,喊着“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号子前行。片刻,来到上次退出的地方小憩,三人感慨万千,安上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安石也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一刻钟后,兄弟三人继续前行,相互搀扶,借着昏暗的灯光,向洞内摸索前进。又前行数十步,山洞右折,乱石嶙峋,举步维艰,洞壁上留名的、刻字的已经寥寥无几,且寒气逼人。又行数十步,洞陡然变窄,三人只
20、好猫腰前行。又行几十步,洞中豁然开朗,宽敞了许多。绕洞环行,发现已经无路可走。细细观赏:钟乳石倒挂,美轮美奂;用石头叩击岩壁,铿锵有声,雄浑处似洪钟,细微处似流水;洞底散布着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有的似牛形,有的像羊形,还有一块石头,更像长啸的骏马,鲜活欲奔安石三人不停地变换着位置,沉醉在洞中奇景中,流连忘返,嘘叹不已。忽有一支火把熄灭,他们方才想起需要返程。于是借着火光,慢慢地摸索着向洞外走去。天色将晚,三人站在洞口,满脸惬意。虽说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些划伤,但他们因终于到了褒禅山的尽头,看到了罕见的洞中奇景而高兴。(三)几日后,安石恰好遇到君圭、王回,就情不自禁地把再游褒禅山的经历告诉他俩,王
21、回听完后面露惭色,感慨良久说:“做事情要想成功,关键是要有个正确的态度,因为态度决定一切。”佳作赏析作者在原文基础上,大胆改写,推陈出新,赋予原人物新的思维、新的言行,围绕着再游褒禅山一事,揭示了“态度决定一切”的主题。另外作者还巧妙引用彭端淑为学中的名句,并借鉴了他的结尾技法,画龙点睛,令人回味深思。(时间:40分钟满分:55分)一、文言基础专练(24分)1下列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始舍于其址址:山脚其至又加少矣 加:更加B褒之庐冢也 冢:坟墓华山之阳 阳:山的北面C悲夫古书之不存 悲:感叹非常之观 观:景象D拥火以入 拥:拿着火且尽 且:将要解析:选BB项,阳:山的南面。2
2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解析:选CA项,“所以”表原因;B项,“非常”是“不同寻常”的意思;D项,“至于”是“到”的意思。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3分)()A其下平旷,有泉侧出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C火尚足以明也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解析:选BA项,“侧”是名词作状语,C项,“明”是形容词用作动词,D项,“幽暗昏惑”是形容词用作名词。4选出与例句中加点的“其”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3分)()例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
23、址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B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C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D距其院东五里解析:选B B项,第一人称代词,我,自己;其余作第三人称代词,它。 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有两句话同“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很相近,这两句话是“,”。(2)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两句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3)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两句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答案:(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3)险以远则至者少6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
24、汉语。(6分)(1)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3分)译文:(2)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3分)译文:参考答案:(1)顺山而上走五六里,有个洞穴幽暗深远。(2)我也后悔自己跟从他(出来),以致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的乐趣。二、阅读理解专练(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游庐山记清恽敬庐山据浔阳、彭蠡之会,环三面皆水也。凡大山得水,能敌其大以荡潏之则灵;而江湖之水,吞吐夷旷,与海水异。故并海诸山多壮郁,而庐山有娱逸之观。嘉庆十有八年三月己卯,敬以事绝宫亭,泊左蠡。庚辰,舣星子,因往游焉。是日,往白鹿洞,望五老峰,过小三峡,驻独对亭,振钥顿文会堂。有桃一株,方花。右芭蕉一株叶方
25、茁月出后循贯道溪历钓台石眠鹿场右转达后山松杉千万为一桁横五老峰之麓焉。辛巳,由三峡涧陟欢喜亭。亭废,道险甚。求李氏山房遗址不可得。登含鄱岭,大风啸于岭背,由隧来。风止,攀太乙峰。东南望南昌城,迤北望彭泽,皆隔湖,湖光湛湛然。顷之,地如卷席,渐隐;复顷之,至湖之中;复顷之,至湖壖;而山足皆隐矣。始知云之障,自远至也。于是四山皆蓬蓬然,而大云千万成阵,起山后,相驰逐,布空中,势且雨。遂不至五老峰,而下窥玉渊潭,憩栖贤寺。回望五老峰,乃夕日穿漏,势相倚负,返宿于文会堂。壬午,道万杉寺,饮三分池。未抵秀峰寺里所,即见瀑布在天中。既及门,因西瞻青玉峡,详睇香炉峰,盥于龙井,求太白读书堂不可得,返宿秀峰寺
26、。癸未,往瞻云,迂道绕白鹤观,旋至寺,观右军墨池。西行寻栗里卧醉石;石大于屋,当涧水途中。访简寂观,未往,返宿秀峰寺,遇一微头陀。 甲申,吴兰雪携廖雪鹭、沙弥朗圆来,大笑排闼而入,遂同上黄岩。侧足逾文殊台,俯玩瀑布下注尽其变。叩黄岩寺,跐乱石,寻瀑布源,溯汉阳峰,径绝而止。复返宿秀峰寺。兰雪往瞻云,一微头陀往九江。是夜大雨,在山中五日矣。乙酉,晓望瀑布,倍未雨时。出山五里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山沈沈苍酽一色,岩谷如削平。顷之,香炉峰下,白云一缕起,遂团团相衔出;复顷之,遍山皆团团然;复顷之,则相与为一。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生平所未睹也。夫云者,水之征,山之灵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
27、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诒后之好事者焉。(选自大云山房文稿)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右芭蕉一株/叶方茁/月出后/循贯道溪/历钓台石/眠鹿场/右转/达后山/松杉千万为一桁/横五老峰之麓焉B右芭蕉一株/叶方茁/月出/后循贯道溪/历钓台石/眠鹿场右转/达后山/松杉千万为一桁/横五老峰之麓焉C右芭蕉一株/叶方茁/月出后/循贯道溪/历钓台石/眠鹿场右转/达后山松杉/千万为一桁/横五老峰之麓焉D右芭蕉一株/叶方茁/月出/后循贯道溪/历钓台石/眠鹿场/右转/达后山松杉/千万为一桁/横五老峰之麓焉解析:选A右芭蕉一株,叶方茁。月出后,循贯道溪,历钓台
28、石、眠鹿场,右转,达后山,松杉千万为一桁,横五老峰之麓焉。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己卯:是中国干支历法中的第十二天。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共60对组合,组成了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法。文中是干支纪日法。B太白:指李白,这里是用李白的字称谓。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平辈称谓,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C右军:周制,天子有三军,称中军、左军、右军,亦泛指右翼部队。或指官名,即右将军或
29、右军将军,是中央直属武官。或指人名,晋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后人尊王羲之为“右军”,故不直呼其名。文中指王羲之。D头陀:出自梵语,原意为抖擞浣洗烦恼,佛教僧侣所修的苦行。后世也用以指行脚乞食的僧人。又作“驮都、杜多、杜荼”。解析:选BB项,“字是为了便于平辈称谓”错,应该是“平辈或尊辈”。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庐山三面环水,因为江水湖水不同于海水,所以庐山不像靠海的山岭那样雄壮深沉,而是显得清逸动人。B作者的庐山之游,既饱览了庐山奇异的自然景观,也观赏了王羲之的墨池和李白的读书堂等人文景观。C作者在登上太乙峰后,极目远眺彭泽,云朵遮天蔽日,滚滚而来,周围的山峰都一派
30、云气腾涌的样子。D作者认为云是山的灵气外泄的结果,所以本文记述游览庐山的经过,重点记下了云的变幻奇巧的景象。解析:选BB项,根据文中“求太白读书堂不可得”一句可知,该项中“也观赏了王羲之的墨池和李白的读书堂等人文景观”与文意不符。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凡大山得水,能敌其大以荡潏之则灵。(3分)译文:(2)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生平所未睹也。(3分)译文:(3)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诒后之好事者焉。(4分)译文:参考答案:(1)凡是大山得到水的衬托,能抵得住它的气势,让它涌荡腾跃,就称得上灵气所钟。(2)山的半腰都被云围封住了,而山腰以上和
31、以下仍然是一色浓重的深青,这是我生平所从未见到过的。(3)而唯独对于云,特地记下它像这样的变幻奇巧,足够使人性情安闲、愉悦如此,来留给后来的感兴趣的人。参考译文:庐山处于浔阳江和鄱阳湖交会的地方,围绕着它的三面都是水。凡是大山得到水的衬托,能抵得住它的气势,让它涌荡腾跃,就称得上灵气所钟。而江和湖的水,吞吐进出,平稳宽阔,与海水不一样。所以靠海的山岭大多显得雄壮深沉,而庐山具有清逸动人的景致。嘉庆十八年三月十二日,我因有事渡过鄱阳湖,泊船左蠡。十三日,船停靠在星子县境,于是便前去游览。这一天,前往白鹿洞,眺望五老峰,穿过小三峡,停驻于独对亭,打开锁,在文会堂止息。那里有一棵桃树,桃花正开;右边
32、有一株芭蕉,蕉叶才刚刚抽出。晚上月亮出来以后,沿着贯道溪,经过钓台石、眠鹿场,转向右走到后山。成千上万棵松树和杉树像屋上的横梁那样,横贯在五老峰的山脚处。十四日,经由三峡涧,登上欢喜亭。亭子已经残坏,道路非常危险。寻求李氏山房的遗址,没有能够找到。登上含鄱岭,大风在岭后面呼啸着,沿着通道吹来。风停后,爬上了太乙峰。向东南方遥望南昌城,斜着向北远眺彭泽县,都隔着鄱阳湖,湖水清亮亮地闪烁着波光。过了一会儿,地面就像收卷席子那样,由远而近渐次隐没;再过一会儿,暗影已移到湖面中央;再过一会儿,延伸到湖岸;然后连山脚都看不清了。这才知道是云朵遮蔽了天空,由远而来。这时候四周的山峰都一派云气腾涌的样子,而
33、大块的浮云不计其数,成群结队,从山岭后涌起,互相奔驰追逐,布满空中,看样儿将要下雨。于是就没到五老峰而改行下山观看玉渊潭,在栖贤寺小歇。回头望五老峰,只见夕阳透过云层的空隙照射下来,像是跟峰峦互相依靠着似的。回来,在文会堂住宿过夜。十五日,取道万杉寺,在三分池喝茶。离秀峰寺还有一里路左右,就望见瀑布悬挂在半空中间。等进了寺门,于是朝西面瞻望青玉峡,仔细地观望香炉峰,在龙井洗手。寻求李白的读书堂,未能找见。返回,在秀峰寺内过夜。十六日,去瞻云峰,迂回取道绕行过白鹤观,随即到了归宗寺,观赏了王羲之的墨池。再往西去,探访栗里的陶渊明卧醉石,卧醉石比屋子还高大,正对着涧水。途中寻访简寂观,但没有前去,
34、返回,住宿在秀峰寺,遇见了一行脚乞食的小和尚。十七日,吴兰雪带着廖雪鹭和小和尚朗圆来,大声喧笑着,推门直入。于是大家一起上黄岩峰,侧身踮着脚步越过文殊台,俯身欣赏瀑布飞流直下,一直望到看不见为止。登门求访黄岩寺,踩着乱石去探寻瀑布的源头,迎着汉阳峰向上,到路行不通了才停下脚步。又重返回宿于秀峰寺。吴兰雪去瞻云峰,而一小和尚去九江。这天夜里下起了大雨,算来在山中已经五天了。十八日,早晨望瀑布,比下雨之前大了一倍。出山五里左右,到了神林浦,望瀑布更为清楚。山深沉沉的,一派浓郁的深青色,岩谷像用刀削过一般平直。不一会儿,香炉峰下一缕白云袅袅上升,于是成团的白云互相衔接着出现;又一会儿,满山都见团团的
35、云朵;再一会儿,云团互相汇合成为一体。山的半腰都被云围封住了,而山腰以上和以下仍然是一色浓重的深青,这是我生平所从未见到过的。云,是水的征兆,是山的灵气外泄的结果。所以我对于这次游览所经过的地方,都只大体上记述一下。而唯独对于云,特地记下它像这样的变幻奇巧,足够使人性情安闲、愉悦如此,来留给后来的感兴趣的人。三、语言表达专练(12分)1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阐释了“志”“力”“物”这三个方面的重要性,请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造三个句子,形象地揭示这三个条件的作用。(6分)志:力:物:参考答案:(志)是指引轮船航行的灯塔,有了灯塔的指引,就能到达理想的彼岸。(力)是牵引巨轮前进的发动机,没有强劲的
36、动力,巨轮就会搁浅。(物)是照亮人类前进道路的火把,失去了它的光亮,人们就会迷途。1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前进路上,艰难困苦是“灭顶石”还是“垫脚石”,。袁隆平培育出高产杂交稻,屠呦呦提炼出青蒿素,说到底都是一个屡败屡试、愈挫愈奋、不断“顶住”的过程。成功路上,不仅要看能否吃得了“坐冷板凳”的寂寞之苦、“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勤勉之苦,。无数事实证明,面对困难时选择“顶住”,一个个失败、挫折和困难,。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处与前文是整段话的总起句,所写内容应扣住后面的关键词“顶住”。处应与前文构成递进关系,并强调“顶住”这种坚持不懈、坚忍的精神。处应与开头的句子呼应,回答艰难困苦是“灭顶石”还是“垫脚石”。参考答案:关键看能不能“顶住”还得看能否受得了“铁杵磨成针”的坚忍之苦就会从“灭顶石”变为人生进步的“垫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