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2南京模拟)1949年10月21日,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宣布成立,其人员组成情况如下表:类别副总理政务院领导成员政务院下属机构正副职总人数4人21人109人民主人士数2人11人49人(其中15人为正职)下列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之光B体现了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成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有益尝试D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解析:题干表格中的数据反映了建国初期中共联合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史实,社会主义制度在1956年建立,这时的政治制度还不能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
2、政治制度”,故D理解有误,符合题意。答案:D2(2012天津模拟)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说:“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新制度。”这种“制度”的作用是()A奠定了我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B使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C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D巩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解析:解答本题首先应明确“新制度”指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多党合作的民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政治基础,A正确;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B
3、错误;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广大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巩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C、D错误。答案:A3(2012银川模拟)小明查阅了以下材料: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据此推测,小明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A新中国民族自治区建立历程研究B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与法制建设研究C新中国宪政发展历程研究D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制化历程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根据三部法律文件涉及的相同内容可知小明最可能研究的是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制化历程。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D4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
4、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A“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解析:材料对民主含义的解释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在我国现代政治制度之中,只有C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最能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答案:C5(2012北京西城区模拟)建国初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工作相当活跃;1966年7月以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却连续8年没有举行过一次会议。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我国尚未认识到“人大”的重要性B“文
5、革”小组代行其职能C国际形势紧张导致军事体制优先D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解析: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我国的民主法制遭到践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却连续8年没有举行过一次会议”,D项正确。答案:D6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删去了“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总原则,一些自治地方被取消。这说明()A当时没有实行区域自治的必要B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遭到了破坏C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被彻底破坏D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遭到破坏解析: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A项错误;“文革”时期,很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和规章制度遭到破坏,但不能说民族区域
6、自治政策被彻底破坏,C项错误;D项与题干无关,可以排除。答案:B7(2012济南模拟)以下是在2012年春,山东某村的村“两委”换届选举中的宣传标语:“搞好村委会换届选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公平竞争,接受群众监督!”“直接选举村委会,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珍惜民主权利,投好庄严一票!”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有()村“两委”换届选举是加快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举措村委会实行的是间接选举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乡村基层选举有利于激发广大农民的参政热情ABC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基层民主制度的建设,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中,由“直接选举村委会,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可以看出村委
7、会实行的是直接选举,故排除。答案:D8(2012吉安模拟)由博客演化而来的微博,网民取谐音,戏称为“围脖”。如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带着“围脖”出席“两会”,成为2011年全国“两会”的一道风景。有人说:“正是现代媒体技术手段的进步,才燃起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对这一说法评价正确的是()A强调只有掌握现代科技才能提高参政的积极性B认为网上交流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了解民意的唯一途径C正确揭示了科技发展对民主进程的直接推动作用D没有看到问题实质在于我国民主化进程加快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现代媒体技术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与政治生活的一种先进的方式,客观上促进
8、了民主进程。但从根本上看,参政的积极性能否提高关键在于民主建设的程度。题干中的说法没有看到问题的实质,D项评价正确;A项表述与题干观点的意思不符;B项中的“唯一途径”表述绝对化;科技发展客观上促进民主进程,并不是起直接推动作用,C项中的“正确揭示”表述错误。故选D项。答案:D9胡锦涛主席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将坚定不移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继续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这一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而奋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一国两制”使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是华夏儿女的共同心愿“一国两制”是
9、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坚持和平统一,决不使用武力ABC D解析:从讲话内容及所学知识可判断,都是对“一国两制”的正确认识。材料虽然提出坚持和平统一,但没有指出“决不使用武力”,故排除。答案:D10(2012南京模拟)美国中华会馆主席张自豪说:“1997年有30万港人移民出外,但在这10年间,回流香港的人潮又高达30万,即是说当年外流的港人在10年中陆续回港。”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A中央政府的支持 B“一国两制”的实行C经济全球化的深入 D投资环境的好转解析:“一国两制”实现了香港社会的长期稳定和持续发展,这使“当年外流的港人在10年中陆续回港”,B项正确;中央政府的支持与该变化有关,
10、但其不是最主要因素,排除A项;C、D项显然与题意无关,排除。答案:B11(2012福州模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改编寓意深刻的中国古诗词,常常可以很好地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少小离家老大归,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争传客从台湾来”,这首改编了的回乡偶书所反映的场景最早可能大规模出现于()A20世纪70年代末 B21世纪初C20世纪80年代末 D20世纪90年代初解析:由“少小离家老大归”“争传客从台湾来”等有效信息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7年,台湾当局迫于形势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故答案为C。答案:C122011年8月17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访问香港,发表了题为“
11、协力求发展,合作促繁荣”的演讲。他说:“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事关国家与香港的根本利益,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香港在一国两制下,既保持了原有的经济制度,又能从祖国日益繁荣中获得更多的机遇、更大的空间和强有力的支持,具有双重优势。”香港大政方针的特殊性与民族自治区的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A区域范围大小 B实施目的不同C社会制度差异 D时间期限长短解析:香港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域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所实行的基本社会制度不同。民族自治区域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而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答案:C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近代以来,中国的民主
12、化进程在曲折中不断前进,而中国共产党则是这一进程的有力推动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自由民主的中国”将是这样一个国家:它的各级政府直至中央政府,都由普遍、平等、无记名的选举产生,并向选举他们的人民负责。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毛泽东答路透社记者甘贝尔问(1945年9月27日新华日报)材料2:俞可平在人民至上60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文中指出:“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材料
13、3:(1)依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毛泽东所说的“自由民主的中国”的基本内涵及其所做的努力。(10分)(2)依据材料2并结合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成就,说明新中国搭建的“基本的制度框架”有哪些。(4分)(3)据材料3,概括指出我国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6分)解析:回答第(1)问“内涵”时,关键是要阅读与获取材料信息;回答“努力”时需要调用所学知识,注意表述的概括性。第(2)问,可根据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史实回答。第(3)问,根据材料提供的三幅图片及说明文字等有效信息,可依次得出“平反冤假错案”“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等结论。答案:(1)基本内
14、涵:政府由普选产生;以三民主义和民有、民治、民享为原则;以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为特征;以独立、团结、统一与合作为外交目的。所做的努力:参加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确定和平民主建国方针;促成并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倡导以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各党派平等合作为方针的和平建国的途径;领导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独裁统治,建立新中国。(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出其中两点即可)(3)平反冤假错案;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加强基层民主建设。14祖国统一一直是世界各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愿望。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5、。材料1:人民网北京2011年7月22日电22日,马朝旭就日本将公诉钓鱼岛事件中方船长一事回答记者问,马朝旭表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的领土,日方的任何司法程序均无效。人民网东京2011年8月15日电今天是日本第66个战败投降日,记者在靖国神社看到,日本右翼团体在门前树立各种旗帜,散发各种传单,呼吁到场的人为守卫尖阁列岛(我国称“钓鱼岛”)搞签字活动。材料2:据报道,1993年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贸易额达到了144亿美元,2万家台湾企业在大陆的投资约在150300亿美元之间。台湾越来越把注意力集中于大陆,一位台湾官员于1993年说:“1980年以前,台湾最重要的市场是美国,但到了90年代,我们
16、认识到,台湾经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大陆。”(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材料3:2011年是香港大学招陆生的丰收年!香港媒体报道,今年共有17名大陆状元选读港大,包括北京3名文科女状元;大陆媒体则指出今年大陆考生申请赴港就读人数比去年增加14.8%。今年港大招大陆生成绩傲人,是港大与陆生双方都主动出击的结果。(1)依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钓鱼岛引发的问题及其影响。(4分)(2)依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岸关系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及特点。(8分)(3)依据材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陆考生申请赴港就读的制度基础。(4分)(4)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促进国家统一的因素有哪
17、些。(4分)解析:本题围绕祖国统一这个热点话题展开讨论,主要考查中日关系、海峡两岸关系、“一国两制”等。第(1)问的“问题”可直接从材料1中找出答案;“影响”从中日关系与国家主权等角度说明即可。第(2)问中“因素”可从经济联系等角度来说明;“特点”可从材料2的内容及所学知识总结出来。第(3)问要结合内地与香港的关系、国家教育政策、“一国两制”理论的成功实践等方面来回答。第(4)问一定要结合三则材料,从综合国力、国家政策、人民意愿等角度来谈。答案:(1)问题:钓鱼岛的主权归属。影响:深刻地影响着中日关系的发展和我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2)因素:两岸人民有血浓于水的亲情;两岸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发展存在互补性;美国对台湾经济的影响力减小。特点:经济、文化联系加强带动政治交往;由民间交往逐步发展到官方交往。(3)“一国两制”的成功实施;有利的教育政策的推动;香港与内地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交流频繁。(4)综合国力的增强;根据本国国情制定合理的方针、政策;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认同感;大势所趋,民心所向等。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