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二部分提高与拓展(一)离子反应教学目标:1、能区分常见的强、弱电解质,并会书写电离方程式2、知道离子反应的实质和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3、学会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溶液中的离子反应重、难点:离子反应的概念、实质、发生条件 会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根据初三所学知识,哪些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呢?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检验这些物质是否电离?分析得出电解质的概念。电解质:在_或_能够导电的_。非电解质:在_或_不能够导电的_。讨论:下列哪些物质属于电解质、非电解质、能导电的物质?Cl2 碘水 NaCl溶液 熔融的KCl 液氨 氨水 稀硫酸 Cu 思考:电解质与非电
2、解质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电解质非电解质相同点不同点本质区别所含物质的类型说明:a: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既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b: 电离是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前提。c: 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等;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如食盐晶体。d: 有些化合物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因为这些化合物在水中或融化状态下本身不能电离,故也不是电解质。如SO2、SO3、NH3、CO2等,它们的水溶液都能导电,是因为跟水反应生成了电解质,它们本身都不是电解质。e: 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是相等的,故显电中性,称电荷守恒。二、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实验:浓度相同的
3、盐酸、醋酸、氢氧化钠溶液、氨水 按课本图2-14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接通 电源,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1)化合物导电性实验:比 较H Cl、H2SO4、NaOH、NaClC2H5OH、C6H12O6实验装置实验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通再了直流电实验现象水溶液都能导电;熔融状态下H Cl、H2SO4不导电,NaOH、NaCl导电水溶液都不导电;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实验分析水溶液中都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熔融状态下H Cl、H2SO4不电离,NaOH、NaCl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实验结论电解质非电解质(2)导电性强弱测定实验:按图装置把仪器连接好,然
4、而把相同条件下的HCl、CH3COOH、NaOH、NaCl、NH3H2O五溶液分别倒在烧杯中,接通电源,观察灯泡发光的明亮程度。现象: HCl、NaOH、NaCl灯泡亮度 相同 ,CH3COOH、NH3H2O 灯泡亮度 相同 ;且HCl、NaOH、NaCl灯泡亮度比CH3COOH、NH3H2O 强。结论:离子所带电荷数相同时,溶液的导电性与离子浓度成正比,与离子种类无关; HCl、NaOH、NaCl易电离,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大,属于“强电解质” CH3COOH、NH3H2O不易电离,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小,属于“弱电解质”。结论: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弱电解质:在水
5、溶液中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2、强、弱电解质比较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电离程度溶液里溶质粒子相同条件下导电性物质类别举例:强电解质: 强酸:强碱:大多数盐类弱电解质:弱酸 弱碱:水3、电离方程式:(1)弱电解质CH3COOH NH3.H2O H2O (2)强电解质NaOH KOH Ba(OH)2 KHSO4的电离方程式KHSO4(水溶液)KHSO4(熔融)4、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阳离子全部是( ) 酸 电离 阴离子全部是( )化合物 碱 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 盐 思考1:溶液导电的原因是什么?思考2:溶液导电能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课堂练习(1)下列物质中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弱电解质的是(
6、 ),非电解质的是( )A、KI B、乙醇 C、氨水 D、蔗糖 E、HClO F、硫酸氢钠 G、NH3H2O H、液氯 I、CO2 J、硝酸 K、Na2O (2)下列电离方程式错误的是( )A、Al2(SO4)32Al33SO42B、NH3H2O NH4OHC、NaHCO3NaHCO32D、H2SO42HSO42(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NaCl在电流的作用下电离出Na、Cl B、溶于水后电离出H的化合物是酸C、HCl溶于水能导电,但液态HCl不导电D、导电性强的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性弱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多(4)把0.05mol的NaOH固体分别加入下列100ml
7、溶液中,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不大的是( )A、自来水 B、0.5mol/L盐酸 C、0.5mol/L醋酸 D、0.5mol/LNH4Cl溶液训练案一、选择题(每题有1或2个正确答案)1. 下列状态的物质,既能导电又属于电解质的是( ) A. MgCl2 晶体B. NaCl 溶液 C. 液态氯化氢 D. 熔融的KOH2. 下面关于电解质电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CaCO3在水中溶解度很小,其导电能力很弱,所以 CaCO3是弱电解质B. CaCO3在水中溶解度很小,但溶解的 CaCO3全部电离,所以 CaCO3是强电解质C. 氯气和氨气的水溶液导电性都很好,所以它们是强电解质D. 水难电离,纯水
8、几乎不导电,水是非电解质3. 下列物质中,导电性能最差的是( )A. 石墨棒B. 盐酸溶液C. 熔融的氢氧化钠D. 固体氯化钾4. 下列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其本身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 A. 乙酸B. 酒精C. 食盐D. 氨气5. 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时,下列各项中,应使等式两边相等的是( ) 离子数目相等 粒子总数相等 原子数目相等 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跟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 分子数目相等 各元素原子数目相等A. 只有B. 只有C. 只有D. 只有6. 向饱和石灰水中不断通入二氧化碳,其溶液导电性的变化是( ) A. 由弱变强B. 由强变弱C. 由强变弱,再变强D. 由弱变强,再变弱7.
9、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NaOH 溶液能导电,所以 NaOH 溶液是电解质B. 固体KCl 不导电,但KCl 是电解质C. 氯化氢的水溶液能导电,所以HCl 是电解质D. CO2 的水溶液能导电,所以CO2 是电解质三、离子反应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使用环境:离子程式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才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写:依反应事实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基础)改:仅把强酸、强碱、可溶盐改写成离子符号;其它的(单质、氧化物、难溶物、弱电解质以及气态物等)仍用化学式表示。(关键)删: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
10、离子,并使方程式中系数为最简整数比。(途径)查:根据质量守恒和电量守恒,检查离子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保证)以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硫酸与氢氧化钾反应为例讲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练习: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1、盐酸与氢氧化钾反应2、大理石与盐酸反应3、盐酸和氨水反应4、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钙溶液反应5、碘化钾溶液和氯气反应讨论1:以 NaOH 溶液与盐酸的反应和 KOH 溶液与硫酸的反应为例,分析中和反应的实质。H+OH-H2O思考:下列各反应中,能用离子方程式 H+OH-H2O 表示的是( )A、硫酸溶液和氢氧化钾溶液反应B、盐酸和氨水反应C、稀硫酸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
11、D、碳酸溶液和石灰水反应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揭示了离子反应的实质表示同一类型的反应注意:(1)离子反应是在溶液中或熔融状态时进行时反应,凡非溶液中进行的反应一般不能写离子方程式,即没有自由移动离子参加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如 NH4Cl固体和Ca(OH):固体混合加热,虽然也有离子和离子反应,但不能写成离子方程式,只能写化学方程式。即:2NH4Cl(固)+ Ca(OH)2(固) CaCl2+2H2O +2NH3(2)单质、氧化物在离子方程式中一律写化学式;弱酸(HF、H2S、HCl0、H2S03等)、弱碱(如NH3H20)等难电离的物质必须写化学式;难溶于水的物质(如CaC03、BaS03、
12、FeS、PbS、BaS04,Fe(OH)3等)必须写化学式。如:CO2+2OH-=CO32-+H2OCaC03+2H+=CO2+H20+Ca2+(3)多元弱酸的酸式盐的酸根离子在离子方程式中不能拆开写。如NaHS03溶液和稀硫酸反应:HSO3-+H+=SO2+H2O(4)对于微溶物的处理有三种情况;在生成物中有微溶物析出时,微溶物用化学式表示。如Na2S04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2Ag+SO42-=Ag2S04当反应物里有微溶物处于溶液状态(稀溶液),应写成离子的形式。如C02气体通人澄清石灰水中:CO2+Ca2+2OH-=CaCO3+H2O当反应物里有微溶物处于悬浊液或固态时,应写成化
13、学式。如在石灰乳中加入Na2C03溶液:Ca(OH)2+CO32-=CaCO3+H2O 。(5)操作顺序或反应物相对量不同时离子方程式不同,例如少量烧碱滴人Ca(HC03)2溶液,有Ca2+HCO3-+OH-=CaCO3+H2O少量Ca(HC03)2溶液滴人烧碱溶液(此时NaOH过量),有Ca2+2OH-+2HCO3-=CaCO3+CO32-+2H2O课堂练习:1、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铁与稀硫酸碳酸钙与盐酸澄清石灰水与硝酸硫酸氢钠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铜与硫酸CO2通入澄清石灰水2. 下列各组中的离子,相互间不发生离子反应的是( ) A. Na、Mg2、Cl、OHB. H、Ca2、CO32、NO3 C. Cu2、K 、SO42、NO3D. Na、HCO3、OH、Ca23. 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 稀硫酸滴在铜片上:Cu 2H Cu2 H2B. 硫酸钠与氯化钡溶液混和:SO42 Ba2 BaSO4C. 硝酸滴在石灰石上:CaCO3 2H Ca2 H2CO3D. 氧化铜与硫酸混和: Cu2 SO42 CuS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