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辽宁省沈阳市城郊市重点联合体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题(含解析)试卷说明:(1)命题范围:岳麓版必修2(2)试卷分两部分,其中客观题为60分;主观题为40分,填写在答题纸上。(3)考试时间为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1.史书记载,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这种局面最早出现应该在A. 春秋时期B. 战国时期C. 西汉时期D. 三国时期【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促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重要水利工程是都江堰,它修筑于战国时期,所以这种局面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都江堰修筑之前成都平原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
2、地方,尚未出现材料中的局面;C、D选项错误,西汉时期和三国时期成都平原早已成为“天府之国”,不是这种局面最早出现的时间。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2.下列说法符合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特点的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经营方式是“男耕女织”生产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自耕农要承担国家的赋税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项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活单位,农民的生产通常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项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家庭生产主要是满足
3、自家生活的需要,项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家庭生产出来的产品用来自己消费或缴纳赋税,自耕农要承担国家的赋税,项符合题意,因此项符合题意,C选项正确。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3. 关于我国陶瓷技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新石器时代就有了陶器的发明B. 东汉晚期烧出了成熟的青瓷C. 隋唐时期景德镇成为瓷都D. 元代开始进入了彩瓷生产时期【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陶瓷技术知识的再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景德镇成为瓷都应该在宋朝以后。其它选项都是对的。所以不正确的选C。4.有人说:15世纪“西欧人的发财梦不是梦”,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A. 当时他们了解到东方有很多财富B. 当
4、时已具备了海外探险和扩张的条件C. 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D. 东西方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答案】B【解析】“西欧人的发财梦不是梦”说明西欧人能够发财,即15世纪西欧已经具备了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的条件,故B项正确;A项是西欧人的 “发财梦”,故不符合材料;“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从属于B项,故C项错误;此时东方仍然占有明显的优势,故D项错误。5.李福明办有一个机器面粉厂,因不满北京官府衙门的勒索而到官府讲理,结果被以“私设磨房”,“哄闹官署”等罪名“交刑部照例治罪”,他的面粉厂也被迫停业,这件事表明A. 清朝是一个没有法律的政权B. 外国资本主义阻碍民族工业发展C. 封建势力反对一切外来事物D.
5、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封建势力阻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因不满北京官府衙门的勒索而到官府讲理”“被迫停业”可以看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封建势力阻碍,故D项符合题意;. 清朝存在维护封建统治的法律,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外国资本主义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在特定条件下,封建势力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也可以学习外来事物,故C不符合题意。6.从下列四个企业中选出一个与其他三个标准不一样的应是A. 上海发昌机器厂B. 广东继昌隆缫丝厂C. 开平煤矿D. 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开平煤矿是洋务民用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
6、厂和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都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因此C选项与其他选项性质不同,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7. 从民国初期民族火柴业的一组商标中你能得到信息有辛亥革命推动了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中华民国政府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中国摆脱了外来经济控制 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的社会进步潮流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分析,辛亥革命推动了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的社会潮流,都可以从商标中看出;中华民国政府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中国摆脱了外来经济控制,从材料中看不出来,且不符合史实,此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此题应选A
7、项。考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点评: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19121919年)原因:(1)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2)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3)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尤其是1915年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原因)(5)“实业救国”思潮影响。【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8.洋装在中国流行,并未取代传统服饰,而是促进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了中西合璧的产物。下面那些是中西合璧的产物:A. 中山装和旗袍B. 华
8、冠儒服C. 男女礼服D. 列宁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B项是中国的传统服装,C项是西方的服装,D项是苏联的服装。中山装是孙中山参照中国原有的衣裤特点,吸收南洋华侨的西装样式,亲自主持设计一种服装式样;旗袍是中国女性的传统袍服,鸦片战争后吸收了西装的优点,成为传统服饰融合中西美学标准的成功尝试。所以中山装和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故选A。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服装的变化9.罗斯福新政体现的经济学家的思想是A. 亚当斯密:“发展经济的最佳方法就是自由放任、听之任之、不加干涉。”B. 萨伊:“政府直接插手干预私营企业的自由经
9、营是最可怕的事情。”C. 凯恩斯:“要达到充分就业,其唯一办法,乃是把投资这件事情由社会来综揽。”D. 马尔萨斯:“政府颁布济贫法只会使穷人的境况更趋恶化。”【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国家干预经济,凯恩斯:“要达到充分就业,其唯一办法,乃是把投资这件事情由社会来综揽。”体现出国家对经济干预的思想,故C正确;ABD体现出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10.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共同点的说法正确的是A. 都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B. 都是高度的计划经济模式C. 都曾经产生了积极作用D. 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答案】C【解析
10、】 A项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斯大林模式不符;B项只符合“斯大林模式”; D项仅与新经济政策相符。三种经济政策在历史上都曾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故选C。 点睛:近年来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考查多集中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和苏联的改革等内容,以选择题为主。材料解析题集中在二战后苏联的三次重大改革上。本专题的命题常常与其他专题联系起来考查,如联系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苏联的解体等。例如从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及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比较的角度命题;从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经济政策方面的相互借鉴角度命题;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留下
11、的经验教训角度命题等等。11.二战后,发达国家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的方式主要有实行国有化制定经济计划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利用政策调节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在罗斯福新政的影响下,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混合经济”开始出现;实行“福利国家”制度,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都符合都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故选A。考点: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2.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是A. 用政府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B. 权力高度集中,缺乏群众监督C. 忽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D. 否定价值规律和商品市场
12、关系【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忽视价值规律和商品市场关系,故D项正确;ABC项是政治方面的特征,排除。点睛:解题时注意关键信息“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要与经济体制有关。13. 我们通常所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过渡时期”是指A. 从解放战争爆发到新中国成立面B. 从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到新中国成立C.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 从新中国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答案】C【解析】【详解】“过渡时期”是指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时期,C正确;A、B和D时间不符合,排除。14.下面建设成就不属于“一五”期
13、间建设的是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大庆油田是1959年9月26日发现的中国第一大油田,不属于1953-1957年“一五”期间的建设成就,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和武汉长江大桥都是“一五”期间的建设成就,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5.下图反映的是上个世纪50年代末的土高炉炼钢的情景,这种情景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 经济建设缺乏经验B. 自然灾害迅速蔓延C. “左”倾错误严重泛滥D. 领导人的果断决策【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高炉炼钢属于大跃进运动的表现,这是“左”倾错误的产物,故C选项正确;经济建设
14、缺乏经验,不一定导致“左”倾错误,故A选项错误;自然灾害不是大炼钢铁的原因,故B选项错误;当时领导人的决策属于“左”倾错误,故D选项排除。故选C。点睛:本题要求迅速能够准确再现“大炼钢铁”运动相关知识,明确“大炼钢铁”运动属于脱离实际、盲目冒进的“左”倾错误,据此才能正确判断。16. 新中国从1956年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其间充满曲折,下列哪些活动显露了党在经济工作中犯了“左”倾错误( )中共八大指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全民大炼钢铁运动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运用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
15、能力,解题时紧扣“1956年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左”倾错误等信息,可以直接判断符合题意,而中共八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不属于“左”倾错误,排除,故选B。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17.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高潮。下列各项不属于这一时期对外开放形势的是A. 开放闽南三角区B. 出现经济技术开发区C. 出现高新科技园区和保税区D. 金融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出现【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将闽南三角区开辟为经济开放区,不属
16、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外开放形势,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迭起,同时各地出现了一大批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和保税区、 金融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等,对外开放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8. 下列关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说法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的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A. 正确不正确B. 不正确正确C. 都不正确D. 都正确【答案】D【解析】【详解】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
17、作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的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都正确,选择D符合题意。19.对经济全球化的下列论述,不正确的是A. 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B. 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C. 区域集团化严重阻碍经济全球化D.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经济全球化由发达国家掌握着主导权,实质是列强新一轮的资本输出。A、B正确;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D正确;经济区域化与经济全球化是相互联系的,二者并不矛盾。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经济全球化则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最终归宿。C项表述错误。考点:经济全球化。点评:面对经济全球化
18、趋势,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措施:经济全球化是趋势,不可逆转;结合国情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求发展;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努力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20.1997年爆发于泰国的金融危机迅速发展成为一场世界性的灾难,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A.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操纵国际金融市场B. 泰国“泡沫经济”的破灭C.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增强D. 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发展成为一场世界性的灾难”并结合所学可知,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才会出现材料中的现象,D正确;材料无法得出是谁操纵市场,排除A项;B项只是表现之一,不是本质,排
19、除;材料强调的是全球化,排除C。【点睛】本题主要是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影响。21. 对当今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是: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试题分析:对当今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是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是有由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发展而来,是全球性的、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不适于区域经济集团。故选C。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详解】22.下列事件中哪一个标志着中国的经济已经正式步入世界大家庭A.
20、 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共做出改革开放的决定B. 1984年国务院决定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C.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 2001年海尔集团在国外投产成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是国内的改革开放政策;B项没有完全加入世界;C项正确,世界贸易组织是全球性的经济组织,加入世贸意味着中国步入世界大家庭;D项错误,单个企业不能代表中国。考点: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中国入世23.20多年的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包括我国GDP居世界第六位,在发展中国家中位列第一城镇化进程加快,中小城镇迅速发展中国步入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
21、和消费观念发生巨变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2001年,中国GDP跃居世界第六,在发展中国家中排名第一。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大大加快,小城镇迅速崛起成为我国城市化的一大特色。1998年,中国真正的步入了互联网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符合题意,A选项正确。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24.“黄金周”是指我国春节、国庆节连续七天休假,在此假期人们可以尽情休闲放松,它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这透露出的主要历史信息是A.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B. 旅游业、餐饮业快速发展C
22、. 假日经济是一种新经济D. 几千年来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答案】A【解析】【详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逐步提高,度假旅游成为人们休闲的主要方式之一,故A项正确;旅游业、餐饮业快速发展是人们旅游度假推动的结果,B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假日经济是一种新经济模式,C错误;几千年来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25.从20世纪八九十年人亚太经合组织、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相继成立,这表明A.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B. 世界经济集团相互依赖程度加深C.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D. 世界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答案】C【解析】亚太经合组织、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属于世界经济区域
23、集团化,说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C正确;A、B和D不符合题意。26.根据你对亚太经合组织的了解,你认为“APEC方式”的基本原则应是互相尊重和平等原则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协商一致和自愿原则以渐进方式实施目标的原则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APEC方式”即承认成员的多样性;允许灵活性和渐进性;遵循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协商一致、自主自愿原则;单边行动与集体行动相结合。与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为代表的封闭型的区域经济集团不同,APEC极力倡导“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其特性是:一是开放性而非防御性;二是承认区域内现存的差异性;三是务实的态度促进交流;四是参与
24、成员不应具排他性。因此符合题意,A选项正确。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27.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大大加强的根本原因是A.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B. 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的发展C. 两极格局的结束,消除了原来国家间的对峙状态D. 精细的国际分工的跨国公司的增加【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现代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具体体现;C选项错误,两极格局的结束是冷战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大大加强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D选项错误,跨国公司作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成为经济全球
25、化强有力的推动者,但它不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28.1997年,一场人们始料不及的金融危机首先在泰国爆发,迅速波及东南亚地区、香港、日本等,直至影响世界。这说明A. 经济的全球化是必然趋势B. 世界经济已连成一个整体C. 发达国家也无力抵抗危机D. 各国面临相同的挑战【答案】B【解析】从材料“金融危机首先在泰国爆发,迅速波及东南亚地区、香港、日本等,直至影响世界”中可以看出,各国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世界经济已连成一个整体,故B项正确,A项错误;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点睛:解题的关键在于材料“金融危机首先在泰国爆发,迅速波及东南亚地区、香港、日本等,直至影响世界”。29.
26、在当今上海,“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状况已经一去不复返。这主要是由于A. 90年代以来浦东的开发B. 上海完成住房制度改革C. 上海城市交通的改善D. 长江三角洲的开放【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浦东地位的变化源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浦东的开发,造成了“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状况已经一去不复返,选项A正确;上海住房体制和交通的改善与浦东地位变化无关,选项B、C排除;长三角开放时间在80年代,当时浦东尚未开放,选项D排除。30.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
27、发展的两大趋势。以下标志代表不同的国际组织,中国没有加入的是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分析选项内容可知,C选项是欧洲联盟,它是欧洲多国共同建立的政治及经济联盟,中国并未加入,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是联合国,中国是联合国创始成员国和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1949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已经成了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但由于美国政府的阻挠,台湾当局继续非法占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将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期排斥于联合国组织之外,197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与题意不符;B选项是亚太经合组织,1991年11月,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D选项是世界贸
28、易组织,2001年11月10日,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二、非选择题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它作出了哪些决策使中国经济“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二 图一 1978年安徽省小岗 图二1983年重庆开始 图三 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生产队签订的全国第一份 经济试点的报道 示意图 承包责任书材料三 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
29、9%。(2)材料二、三反映了我国为搞活经济而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材料四 中国部分年份经济发展指标简表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城镇人口(亿)上网用户总教(万)恩格尔系数()1978年36241175752001年959334566800419注: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指出占家庭总指出的比重,它能够说明(反映)家庭生活活水平的程度。(3)材料四反映了中国社会发生哪些重大变化?【答案】(1)事件: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决策: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2)举措: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变化: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化进程加快;中国进入互
30、联网时代;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解析】【详解】(1)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结合所学可知,本次会议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根据所学得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决策是实现了政治路线的转移,即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2)根据材料二的图片信息,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图一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图二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是要增加企业活力。图三是对外开放的进行。材料三反映了在21世纪,我国市场在国家资源配制中的主导作用,市场经济已经建立。(3)材料中的数据主要体现了我国在经济发展、城市(城镇)化、信息技术、生活水平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31、。32.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动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挫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1)材料一中列宁“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政策是什么?与“用冲动的办法相比”,这一政策有什么特点?材料二针对30年代大危机,新上任的罗斯福总统采取了复兴、救济和改革的政府干预政策,颁布了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2)罗斯福新政是如何调节农业生产的?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相继进行改革和调整。资本主义经
32、济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使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黄金时代”。(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的主要措施。(4)上述调整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答案】(1)政策:新经济政策。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经济。(2)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的产量;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3)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完善社会福利制度。(4)启示:计划、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实事求是,根据国情调整经济政策;不断改革,开拓创新。【解析】(1)政策:根据材料时间1921年以及“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挫败了。必须退回到
33、国家资本主义上去”可知是新经济政策。根据所学回答特点即可。(2)根据所学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回答即可。(3)根据所学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表现回答即可。(4)结合前三问及中国经济建设的历程归纳即可。33.二战后,欧洲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现在欧盟是目前世界经济中最为成功的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是国际经济格局中重要的一极。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欧洲一体化进程起步的原因是什么?开始的标志是什么?(2)在欧共体成立后,为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建设,采取了哪三项重大举措?(3)世纪交替之际欧洲一体化有了“新发展”,“新发展”是指什么?其性质如何?在何种条件下取得了发展?(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欧洲一
34、体化作用的评价。【答案】(1)原因:历史渊源:欧洲各国有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现实需要:寻求经济联合,抬高地位,促进地区以及本国经济的发展;战争反省:战争与冲突,给欧洲人民造成了无尽的灾难和痛苦;“二战”后欧洲各国普遍衰落,国际地位下降;欧洲政治人物的努力:法国德国两个宿敌的和解,为欧洲联合奠定了基础。自然地理特点:地点相互比邻。标志: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2)举措:关税同盟建立;共同的农业政策基本实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3)“新发展”是指欧盟的成立;性质: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条件: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和完善,缩小了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为实现欧洲经济政治在更高程度上联合奠
35、定了基础。(4)评价:符合欧洲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利益;在欧洲各国之间建立起共同的管理和协调机制;改变了世界格局;大大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加快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但它的发展使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同时也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解析】【详解】(1)原因:结合所学可从历史渊源、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国际地位的现实需求、对战争的反省、“二战”后欧洲国家地位的变化、法德和解、相近的地理位置等方面说明欧洲一体化进程起步的原因。标志:结合所学可知,欧洲一体化开始的标志是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2)结合所学可知,在欧共体成立后,为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建设,采取的措施是建立关税同盟、实施共同的农业政策和建立统一的大市场。(3)结合所学可知,欧洲一体化的“新发展”指的是欧盟的建立。它的性质是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结合所学从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和完善、成员国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等方面说明其基础。(4)结合所学从符合欧洲整体和欧洲各国的利益、在欧洲各国之间建立起共同的管理和协调机制、改变了世界格局、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加快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使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等方面评价欧洲一体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