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评估检测(九)专题十(45分钟 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4徐州模拟)在中共中央书记处的一次会议上,毛泽东谈道:私营工商业的性质也变了,是新式的资本主义,公私合营、加工订货、工人监督、资本公开、技术公开、财务公开。并形象地说:“他们已经挂在共产党的车头上,离不开共产党了。空前绝后,他们的子女也将接近共产党了。”这次会议谈论的主题是()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B.国民经济的恢复问题C.加大私营工商业比重问题D.民主政治建设的问题2.新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政府为改变这种状况采取的措
2、施是()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优先发展重工业D.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3.五年一规划,是中国经济安排的一大特色。“二五”计划大起大落,历程曲折,各年度的计划数字不断大幅调整变化,最后并无定稿。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建设方针出现偏差B.经济发展形势不断变化C.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D.中苏关系的日益恶化4.(2014唐山模拟)1956年某县人均分配口粮401.6斤,现金42.85元,1963年人均分配口粮85.6斤,现金13.15元。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计划经济体制下严格控制生活资料B.生产出现大倒退,经济水平下滑C.人口生育高峰造成
3、人口急剧膨胀D.“大锅饭”浪费了大量的粮食和其他财物5.(2014吉林模拟)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对社会主义传统认识的突破主要体现在()A.破除了脱离生产力水平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认识B.否定了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的认识C.摆脱了长期以来重视阶级斗争的认识D.制止了把计划经济等同于市场经济的认识6.(2014南京调研)2009年英国商务大臣曼德尔森谈到对中国经济的印象时说:“我最了解的中国还是在过去的10年里,这段时间对于中国是转换的阶段在国家实现繁荣的同时,使如此多的中
4、国人脱离了贫困,经济变得如此不同,如此多样化。”其中“转换阶段”包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初步建立市场经济撤销人民公社体制启动城市经济改革A.B.C.D.7.(2013中山模拟)“1950年以后,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好莱坞的电影受到批判,后来遭到禁演,苏联和中国的电影取而代之;西方人的服装和西服受到批判,旗袍和其他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中国服饰也遭到了批判;开始流行中国式的服饰,各种各样的制服大行其道,其中最有名的是中山装、解放服或列宁装,以后又流行所谓的毛式短上衣。”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物资比较匮乏B.受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C.“冷战”与国内政
5、治环境的影响D.受苏联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8.下列歌谣能够反映20世纪50年代初期新中国社会风尚的是()A.就业当工人,嫁女嫁英雄B.一朵棉花织匹布,一粒棉籽油一缸C.走路不湿鞋,做饭不用柴D.少生孩子多读书,农民家庭建书屋9.下图是某收藏者收藏的一张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十月的结婚证书,这张结婚证书反映出当时()A.社会婚姻呈现守旧特点B.社会风俗呈现中西合璧趋向C.国际政治形势影响民俗D.国共对峙对民俗有巨大影响10.(2013南充模拟)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不断地要求中国建设铁路,并试图建设通达中国边疆地区的铁路线。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有()促进了人口流动和信息的交流客观
6、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成为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工具A.B.C.D.11.创刊于清咸丰年间的上海新报,其本报谨启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后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以上可看出其创办的目的是()A.娱乐大众B.报道国内外大事C.宣传政治主张D.传播商业信息12.(2013唐山模拟)以明朝那些事成名于互联网,受到读者热捧的“当年明月”,说自己“熟练掌握了历史”,写的是正史。人们谓之“网络史学”“草根史学”。这一现象()A.促使史家从印刷发表空间转入网络发表空间B.是新业余史家时
7、代到来的标志C.完全改变了人们对历史的态度D.彻底改变了历史研究的模式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新中国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要引以为戒。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材料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为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胡锦涛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高层论坛上的讲话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毛泽
8、东所说的“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主要指什么?毛泽东的论述反映出我党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理念是什么?(10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做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战略决策的必要性。(10分)(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我国经济政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6分)14.社会习俗是一种历史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645年清顺治皇帝发布命令,宣布“自今布告以后,京城内外,直隶各省,限旬日尽行剃完。若规避惜发,巧词争辩,决不轻贷”,臣僚不得论奏剃发,否则“杀无赦”。此即为历史上著名
9、的“剃发令”。从此,头发之去留,不再是个人的喜好,也不再是一个伦理的问题,而是上升成了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清朝统治者为了彻底从精神上征服汉人,把剃发作为一种表示归顺的标志,为此,不惜以死要挟,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百度百科材料二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对人民的禁锢。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与欧美同俗”,又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这就把变衣冠作为学习西方文明和推行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
10、,具有启发民智的意义。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想史材料三武昌起义胜利后,独立各省很自然地把标志汉人臣服于满清朝廷的辫子作为革命目标,剪除辫子已经成为去旧图新的标志。当时有一名为越风的杂志载文说:“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一时间,剪辫的浪潮风起云涌,浩浩荡荡,迅速席卷大江南北。百度百科请回答:(1)综合材料一、二,分析两次社会习俗变革的政治意图有何本质差异。(8分)(2)材料三中民众认为“剪除辫子已经成为去旧图新的标志不剪发不算革命”,对此你如何认识?(12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人类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因素。(6分)答案解析1.
11、【解析】选A。题干中“新式的资本主义,公私合营”信息表明该会议讨论的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B、C、D均不是与会议内容相关的主题。2.【解析】选A。依据所学可知为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要,当时新中国对落后的传统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故选A。3.【解析】选A。根据题中“二五”计划最后并无定稿,可知此时大约是1957年或1958年前后。联系所学知识,可判断由于“大跃进”的兴起,导致计划数字不断大幅调整变化,最后并无定稿。故A正确。【加固训练】对下图反映信息理解正确的是()A.新中国建立初期,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B.“一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取得重大突破C.“大
12、跃进”时期,“左”倾错误蔓延到农业领域D.改革开放后,我国粮食亩产量居世界先进水平【解析】选C。从图片中“小麦亩产3 530斤”可知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现象,是“左”倾错误的泛滥。A、B、D都不符合题意。4.【解析】选B。1963年的“人均分配口粮”和“现金”数额与1956年相比,都有大幅度下滑,说明我国此时期经济领域生产出现大倒退、经济水平下滑的现象。5.【解析】选A。邓小平强调的是通过发展生产力来实现社会主义,故A正确。B、C、D与材料相脱节,不正确。6.【解析】选D。材料中“过去的10年”为1999年以后。分别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排除。故答案为D。7.【解题提示】依据题干时间
13、来判断,当时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意识形态的对立是主要影响因素。【解析】选C。从题干信息1950年及新中国刚成立,批判禁演美国电影,主要观看苏联和中国电影;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中国服饰也遭到了批判,流行中山装等入手,结合新中国刚成立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可以分析判断选C。8.【解析】选A。B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浮夸风”,C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人民公社化运动、D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的社会风尚。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一五”计划的实施和抗美援朝运动激发人们对工人和英雄的爱戴。【名师指津】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特征及趋势(1)特征:近代呈现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新中国成立后呈现中化、
14、独立化;改革开放后逐步与国际接轨。(2)趋势:由闭关自守转为面向世界;由封建传统向近代化方向演变。9.【解析】选B。图中的丘比特、永结同心等图案反映出当时婚俗中西合璧的特点,故B正确,A错误。C、D均与图中内容无关。10.【解析】选D。火车和铁路线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同时也加剧了列强的侵略,故表述正确,符合题意;表述不当。故选D。【加固训练】“近代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着社会进步。”下列言论能够反映这一观点的是()“男女杂座,不以为嫌。”“大众可座、稳快价廉。”“吾乘电车非节费,实以取其捷也。”“拉人力车的讨厌马车,赶马车的又讨厌汽车。”A.B.C.D.【解析】选C。“男女杂座”
15、 “大众可座”“实以取其捷也”反映了近代交通工具进步,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不能反映社会的进步。11.【解析】选D。从材料反映的信息“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后宕延”,可以判断选D。【加固训练】(2013通、泰、扬、连、淮三模)梁启超说:“报馆者,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人群之镜也,文坛之主也,将来之灯也,现在之粮也。伟哉报馆之势力,重哉报馆之责任。”梁启超认为“报馆之责任”在于()传播信息开启民智引导舆论控制政府A.B.C.D.【解析】选A。“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人群之镜也,文坛之主也,将来之灯也,现在之粮也”反映了近代报刊有传播信息、开启民智、引导舆论的责任
16、。12.【解题提示】解题时,一要注意对“正史”要有一个认识,正确判断明朝那些事是不是正史;二是注意选项中的一些过于绝对的表述,一般是不合适的。【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明朝那些事成名于互联网,谓之“网络史学”,首先说明了史家从印刷发表空间转入网络发表空间。而新业余史家时代到来的标志,完全改变了人们对历史的态度,彻底改变了历史研究的模式,都夸大了网络对史学研究的作用。13.【解析】第(1)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是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基本理念的得出立足两个方面:既要借鉴又要创新,走自己的路。第(2)题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分析。第(3)题应从国情、国
17、际形势的变化等方面分析。答案:(1)“缺点和错误”: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4分)理念:既要借鉴苏联的经验,又要破除对苏联的迷信;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6分)(2)国际因素:两极格局解体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世贸组织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5分)国内因素: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融入世界潮流的必然要求。(5分)(3)因素:党和政府的决策;基本国情;国际形势的变化等。(6分)14.【解析】本题以近现代中国的断发易服运动为主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分析和概括能力。第(1)题,依据材料一“统治者为了彻底从精神上征服汉人,把剃发作为一种表示归顺的标志”概括回答。依据材
18、料二“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等信息概括作答。第(2)题,依据材料三中“剪除辫子已经成为去旧图新的标志”等信息和辛亥革命的时代背景概括回答。第(3)题,从经济、政治、思想、外来因素等方面概括回答。答案:(1)政治意图:材料一,精神上征服汉人,巩固满清统治。材料二,革除陋习以开民智、兴民权,发展资本主义。(8分)(2)认识:社会习俗的变迁是社会变革的表层反映,不能反映社会变革的本质。剪辫与否不能完全作为判断新旧与革命与否的标准。(辛亥革命后,百姓剪辫并不意味着革命的成功。)(12分)(3)主要因素:经济的发展;政权的更替;社会的变革;观念的更新;外来文化的影响。(6分)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