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配套学案:戊戌变法.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9391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配套学案:戊戌变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配套学案:戊戌变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配套学案:戊戌变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十六单元 中外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第74课时 戊戌变法【考点导读】复习本课要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掌握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特点,要通过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体会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1、戊戌变法的主要条件(1)客观原因: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了中华民族空前的危机,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4)思想基础: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宣传及维新派同顽固势力的论战。(5)政治基础:无实权的光绪皇帝。(6)主力:一批兼有学生和士大夫双重身

2、份的人材,形成的一个知识分子群体。(7)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建立。2、评述康有为的维新思想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一批志士仁人从封建地主士大夫的营垒中分化出来,从旧的科举道路上醒悟过来,开始追求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知识,并逐渐与封建主义的传统思想背离,奋起寻求救亡图存的新办法,形成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康有为在学生梁启超等人的协助下,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著作,系统地阐发了变法理论。新学伪经考动摇了守旧势力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为变法制造舆论;孔子改制考将孔子塑造成为托古改制的“素王”,为变法活动制造历史根据。康有为说他自己是掺

3、和中西哲理“会通中西”,即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这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康有为借助儒家思想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这说明康有为非常了解中国的国情,即中国封建势力顽固而且强大,反封建必须讲究策略;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在反封建斗争中具有软弱性。3、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的主要方式(1)著书立说:如康有为写成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阐发维新变法思想。梁启超发表变法通义阐述变法图存的道理。(2)上书:1895年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4、(3)组织团体:如,1895年成立强学会。(4)建立学堂:陈宝箴创办的长沙时务学堂。(5)创办报刊:如康有为等创办中外纪闻,严复创办的国闻报。(6)讲学:如康有为在广州一带讲学,宣传变法理论。4. 戊戌变法的目的、性质及评价目的:戊戌变法发生在19世纪末民族危机的时代背景下,它的首要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戊戌变法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一场政治运动,这就决定了它还具有发展资本主义的目的。性质: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又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潮流。评价:(1)从变法背景来看:戊戌变法是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生的,其首要目标是救亡图存

5、,因此,戊戌变法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2)从变法内容来看:变法诏书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对旧制度进行了不少改革,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传播。因此,戊戌变法又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这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是其最本质的意义。(3)从变法运动的过程来看:维新派通过创办报刊、学会和论战等许多方式和途径,猛烈抨击了封建专制,大力提倡西学,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因此,戊戌变法又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4)从各种政治力量的斗争来看:戊戌变法还一次争夺政权的斗争,既有资

6、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权力斗争,又有“帝党”与“后党”的宫廷斗争。5、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教训及历史意义 失败的原因:戊戌变法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国情,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生存,因而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由经济基础而引出的阶级力量对比的悬殊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是寄望于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企图用自上而下有限的改革,这些因素决定了维新派改良运动失败在所难免。教训: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证明,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坎坷

7、。历史意义:(1)戊戌变法是一场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欺凌,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2)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提倡兴办近代工业等,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符合历史发展趋势。(3)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更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的

8、宝贵财富。6、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原因分析 社会背景不同:日本明治维新前,农民的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越来越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不满增强,幕府统治己成为众矢之的;而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领导力量不同: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对旧势力清扫的任务,保证了国内革命的顺利进行;中国的维新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地主势力的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

9、功。 政策措施不同: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现。 国际环境不同:日本明治维持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向帝国主义阶级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这时帝国主义列强决不

10、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典型例析】例 阅读下列材料: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扣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1)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解析第一题第一问难度为中,通过比较发现中日改革

11、最主要的区别在政治方面,也可以结合明治维新的特点“除旧布新”理解材料话的含义。但答案部分我觉得应该表述为“必须较彻底地改变旧的政治制度”似乎更科学。第二问难度为易,考查了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应从内因的方面加以考虑,即自身的软弱性。但该题的设问上似乎不很严谨,如果改我“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原因是什么?”才能使学生答出所谓的标准答案。第二题难度为易,考查了基本知识中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的改革措施。答案:(1)含义:必须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改革才能成功(或“改革必须除旧才能立新”)。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或“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封建顽固势力强大。(2)改革措施: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废除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实现四民平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