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理(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91284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8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理(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理(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理(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理(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理(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理(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理(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理(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理(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理(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理(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理(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理(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理(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理(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理(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理(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理(含解析)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 孔子家的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回家,问人是否受伤,而不问马。此事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 克己复礼C. 仁者爱人D. 民贵君轻【答案】C【解析】【详解】分析题干,可以得出明确的信息,孔子首先关心人的安危而不是自己的财产,反映的是他对他人的仁爱之心。故选C。2. 论语记载:“孔子谓季氏(鲁国权臣),八佾(天子乐舞)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表明孔子A. 推崇为政以德B. 提倡仁者爱人C. 反对奢靡享乐D. 注重克己复礼【答案】D【解

2、析】根据材料“季氏(鲁国权臣)八佾(天子乐舞)舞于庭”可知季氏违反了等级礼仪,孔子表达了周礼遭到破坏后的愤怒,要求克己复礼,D项正确。材料体现孔子关注礼仪问题,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政治主张,排除A。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材料强调孔子注重克己复礼不符,排除B。材料涉及礼仪等级问题,与奢靡享乐无关,排除C。3. 孔子非常崇拜“制礼作乐”的周公。春秋时,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克己复礼”,根本目的是A. 恢复封建等级秩序B. 稳定社会秩序C. 重建西周礼乐文明D. 提高个人修养【答案】B【解析】【详解】面对春秋乱世,孔子提出“克己复礼”,意在按照周礼,把当时已经混乱了的社

3、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稳定社会秩序,故B项正确;孔子主张恢复西周奴隶社会等级秩序,故A项错误;重建西周礼乐文明是手段,不是根本目的,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个人修养的信息,故D项错误。4.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的漫画。故事出自淮南子人间训中。后人由此得出“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的结论。它所表达的观点最接近于A. 庄子B. 老子C. 孔子D. 孟子【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与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一致,老子认为事物是由对立的两个方面组成的,而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因此选B项。ACD思想与材料内

4、容无关。考点: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老子思想【名师点睛】老子思想的主要主张是“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道”是世界的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本题就是考查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蕴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提出“有”和“无”、“难”和“易”、“美”和“丑”、“福”和“祸”都可以无条件相互转化。5. 先秦诸子常用寓言来说明哲理,熔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炉。某思想家用“守株待兔”的故事,以反讽的形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下列和他的观点主旨一致的是A. 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B. 兼相爱、交相利C.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D. 弱者道之用【答案】A【解析】【

5、分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某思想家用“守株待兔”的故事,以反讽的形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法家变法改革的思想主张,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体现了法家思想,故A正确。兼相爱、交相利,属于墨家思想,故B排除。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属于儒家思想,故C排除。弱者道之用,属于道家思想,故D排除。 【详解】6. 有人写道:“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墨道法究竟孰是孰非?”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A. 自然规律B. 社会现实C. 人与社会和谐D. 人生命【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出自周易系辞,意思是说从不同的道路走到同一

6、目的地。结合所学,诸子百家虽然学派林立,观点各异,但是都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及诉求,故B符合题意;只有道家强调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故A项不符合题意;法家主张的是君主集权,以权威来震慑臣民,并没有追求一种和谐,故C项不符合题意;诸子百家关注的不仅只有人的生活,更是国家治理,故D项不符合题意。7. 董仲舒认为:大一统是天地常理,治国要道。维护政治的大一统,必须先实行思想的大一统。为此他主张A. 君权神授B.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C. 三纲五常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答案】D【解析】材料中强调,思想大一统是政治大一统的前提。为加强、实现思想大一统,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正确。AB项

7、是为加强君主专制提出,排除。C项是为加强统治秩序提出,排除。8. 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而接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这里的“儒术”指A. 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B. 糅合了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儒学C. 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术D. 吸收了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思想的儒学【答案】A【解析】【详解】儒术指的是董仲舒的新儒学,而董仲舒的新儒学糅合了道家、阴阳五行家以及先秦儒家思想,A正确;董仲舒的新儒学顺应了君主专制思想,并不包含西方民主思想,排除B;董仲舒生活在汉武帝时期,当时佛教尚未传入,排除C;D与董仲舒的思想无关,排除。9. 董仲舒说:君主在春天行木政,应该劝农耕桑,发展

8、生产,不夺民时,不刑杀。如果君主这样做了,上天就会降下祥瑞,草木嘉茂。如果君主没有按照木春之政的要求做,上天就会降下灾异。董仲舒的祥瑞灾异说客观上A. 迎合了君主专制统治确立的需要B. 对君主的暴行有一定的限制和约束作用C. 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业D. 体现了君主的道德自觉性和民众意愿【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如果君主这样做了,上天就会降下祥瑞,草木嘉茂。如果君主没有按照木春之政的要求做,上天就会降下灾异。”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观点,强调君主要顺应天意,否则天降灾祸,这一主张有利于制约君权,B正确;“君权神授”迎合了君主专制统治确立的需要,A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

9、是天人感应的主张,与农业发展无直接联系,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君权的限制,而不是君主的道德自觉,D错误。10. 据说南齐道教徒张融临死时,左手拿着孝经和老子,右手拿着小品与法华经。这表明张融坚持A. 贵儒道,贱佛教B. 三教并重C. 佛教本源说D. 道教至上论【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南齐道教徒张融临死时左手拿着孝经和老子”(儒道)“右手拿着小品与法华经(佛教)”可知,作为道教徒的张融,临死时手里拿着儒家、佛教的著作,可推断三教并重,B正确;材料未体现“贱佛教”的观点,而是“右手拿着小品与法华经(佛教)”,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佛教本源说”,C错误;材料“南齐道教徒张融临死时左手拿着孝

10、经和老子”(儒道)“右手拿着小品与法华经(佛教)”可知,其对三教的重视,而不是单纯的重视道教,D错误。11. 清史稿列女传记载:蔺氏许嫁于季斌敏,未及成婚,季斌敏亡故,“蔺年十八,矢不嫁。”二年以后,听说家人张罗自己的再嫁之事,就割下自己的右耳以明心志,三天后又割下左耳。蔺氏如此行为是受什么思想的毒害()A. 法家思想B. 程朱理学C. 道家思想D. 明清君主批判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蔺年十八,矢不嫁。”以及后来的表现属于列女传的典型,女子失去丈夫不能改嫁完全是受到程朱理学思想中“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纲常的影响,故B项正确。法家思想主张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思想,故A项错误。道家

11、主张无为,崇尚自然思想,故C项错误。明清君主批判思想显然不符合材料中伦理纲常思想,故D项错误。12. 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这一材料说明A. “百家争鸣”时儒学成为主流学说B. 西汉对儒学的推广和太学的兴办C. 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D. 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答案】C【解析】“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科举是在隋唐时期创立,因此AB时间不符;D也不对,因为明末清初思想是批判君主专制,带有早期民主的色彩,与题干内容不符。“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联系所学知识,理学倡导三纲五常

12、,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故答案选C。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学和儒学的关系,理学是儒学的一个发展阶段,理学是儒学的一部分,理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从此题我们可以认识到今后的复习要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特别是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西汉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代程朱理学、明清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这四个阶段。13. 仁宗、孝宗、理宗在宋代第一次成为皇帝的庙号,这表明A. 理学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增强B. 以孝治国开始成官方意识C. 庙号制度源于北宋南宋时期D. 儒学在宋代战胜了佛道挑战【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1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仁、孝、理等均和理学密切相关,仁宗、孝宗、理宗成为皇帝的庙号则说明理学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增强,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只适合孝宗,不符合题意,排除;庙号制度并非源于两宋时期,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和材料主旨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14. 清人戴震说过:“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 批判了清政府刑罚吏治的严酷B. 看到了宋明理学压抑扼杀人性C. 主张日常生活应遵循理学观念D. 肯定宋明理学维护了清朝统治【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大意为:酷吏依照法律杀人,后期儒学以理杀人;因触

14、犯法律而死的人,还有人可怜,但死于理学之下的人,有谁去可怜他们呢。说明戴震看到了宋明理学对人性的压抑扼杀,体现了戴震对宋明理学的批判,故B选项正确,C选项错误;材料旨在批判宋明理学对人性的压抑扼杀,AD选项说法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15. 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个“离经叛道”的“异端”人物。对其“离经叛道”理解准确的是A. 彻底否定孔孟之道B. 倡导君民共主思想C. 大力批判道家学说D. 挑战宋明理学权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明末思想家李贽的“离经叛道”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贽批判道学家的虚伪,挑战宋明理学权威,故D正确。李贽没有彻底否定孔孟之道,故A排除。李贽也没有倡导君民

15、共主思想,故B排除。李贽不是批判道家学说,而是批判道学家,故C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李贽16. 顾炎武认为:“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这表明顾炎武A. 挑战传统儒家思想B. 主张知耻和洁身自好C. 要求发展民间经济D. 发展了儒家民本思想【答案】D【解析】材料的意思是不以吃的粗淡穿的褴褛为耻,而以不能恩泽每一个人为耻,这是典型的儒家的民本思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挑战了传统儒家思想的是李贽,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洁身自好,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发展民间经济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6、17. 战国赵括“纸上谈兵”,两晋学士“虚谈废务”,历来是治国理政的大忌。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A. 汉代儒学的主张B.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主张C. 陆王心学的思想D. 程朱理学思想【答案】D【解析】材料讲求的是实干精神,实事求是精神,这与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最为接近,所以答案选D;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排除A;明清之际思想家主张经世致用,排除B;陆王心学主张知行合一,排除C。点睛:这道题告诉我们,平时要注意关注政治时事,学会以史为鉴,不断拓展自

17、己的知识面。18.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五代)始印五经以后,典籍皆为版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材料主要表明A. 唐朝时雕版印刷广泛流行B. 北宋时期活版取代雕版C. 活字印刷有助于提高效率D. 印刷术促进了宗教传播【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目中“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故A项错误;北宋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提高了印刷效率,但并未完全取代雕版,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其法用胶泥刻字极为神速”,故C项正确;题目中只是说明北宋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印刷效率比雕版印刷时提高了很多,并未提到对宗教的作用,

18、故D项错误。19.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所反映的农学思想是A.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B. 良种繁育,精耕细作C. 作物轮耕,提高地力D. 合理施肥,改良土壤【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可知,“顺天时”即因时制宜,“量地利”即因地制宜,故A选项正确;BCD选项说法材料均未体现,故排除。20. 明代的农政全书既总结了历代科技经验,又汲取了西方思想和方法,开展农业科技实验;本草纲目则按无机界、植物界、动物界三个层面16部,“从微至巨”“从贱至贵”排序分类。这表明明代科技A. 已具备明显的近代特征B.

19、 普遍吸取西方科技成就C. 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D. 完全突破了只求实用的局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实验是近代科学的特点,“从微至巨”“从贱至贵”排序分类,都体现了明代科学已具备明显的近代特征,故A项正确;一本农政全书不能表明明代科学普遍吸取西方科学成就,也不能体现完全突破了只求实用的局限,故BD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体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故C项错误。所以答案A。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古代中国科技成就明代科技特点21.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两千多年来,二十四节气在安排和指导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这体现了我国A. 古代天文学的发展B. 古代科学的实用性特点C. 古

20、代手工业的发展D. 古代宗教迷信色彩浓厚【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二十四节气在安排和指导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故二十四节气在指导农业生产方面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故B项正确。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天文学发展的成果有效转化应用,A项说法因果倒置,排除。材料反映二十四节气在指导农业生产方面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手工业发展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二十四节气在指导农业生产方面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没有体现宗教迷信色彩,排除D项。22. “构成中国的内聚性的又一重要因素是,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里的“商朝的书面语”具体指A. 青铜器B. 甲骨文C. 金文D. 小篆【

21、答案】B【解析】商朝商王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用来占卜记事,即甲骨文,它是中国已知最早比较成熟的文字,故B正确。23. 秦王嬴政一统海内,“车同轨,书同文字”。其中“书同文字”是指把以下哪种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官方书体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将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官方书体,该字体笔画圆匀,具有图案美,故A项正确;B项是楷书字体,排除;C项是行书字体,排除;D项是草书字体,排除。24. “少年上人号怀素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此句描述了A. 隶书的平衡对称,整齐安

22、定B. 楷书的字形方正,规矩严整C. 草书的变化丰富,奔放跃动D. 行书的工整清晰,飞洒活泼【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少年上人号怀素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唐朝的草书大家怀素,故C正确;据材料“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可知,材料中的书法“笔走龙蛇、状同楚汉相攻战”,既不是隶书的平衡对称、也不是楷书的字形方正和行书的工整清晰,故A、B、D排除。25. 对比新石器时代和战国秦汉时期的绘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都以帛画为主B. 色彩都比较鲜艳C. 都用毛笔绘画D. 都有质朴、浪漫的特色【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

23、可知,新石器时代和战国秦汉时期的绘画都有质朴、浪漫的特色,故D选项正确;战国时期才出现用毛笔绘制在绢帛上的作品,与新石器时代的绘画的特征不符,故排除AC选项;色彩较鲜艳属于帛画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选项。26. 顾恺之在为裴楷画像时,颊上添加三笔毛,“觉神明殊胜”;为谢鲲画像时,注重环境刻画,云“此子宜置岩壑中”。这体现了顾恺之的绘画特点是()A. 以形为重B. 以形写神C. 环境烘托D. 神似形不似【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觉神明殊胜”“此子宜置岩壑中”并结合所学可知,顾恺之是魏晋时期士大夫画家,士大夫画讲究“以形写神”,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故答案为B项。ACD项,根据所学

24、可知,顾恺之绘画时注重刻画“形”,但最终是为“神”服务的,即“以形写神”。此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排除。27. 黄庭坚题子瞻墨竹诗云:“眼人毫端写竹真,枝掀叶举是精神。因知幻化出无象,问取人间老斫轮(经验丰富者)。”黄庭坚认为画竹A. 需取材于市民生活B. 注重抒情写意C. 应该学会栽培竹子D. 揭露社会现实【答案】C【解析】黄庭坚的这首诗是对墨竹图艺术特色的一个诗性概括。“老斫轮”们的妙笔各具个性,因而历代出现的众多的墨竹图所显示的“精神”,也就因人因时因事而异,色彩缤纷,自成天地,体现出抒情写意的特点,故C正确;材料与ABD无关。28. 元代出现了许多以卖画度日的街头画家,常借画讽刺时弊。

25、有些画家还直接为通俗小说、剧本等作插图。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 中国绘画艺术繁荣B. 中国小说、戏剧的繁荣C. 中国城市经济的兴盛D. 中国政治的腐朽黑暗【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元代出现了许多以卖画度日的街头画家,直接为通俗小说、剧本等作插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城市经济的兴盛,市民文化繁荣,故C正确。绘画艺术的繁荣,不属于原因,应该是现象,故A排除。中国小说繁荣在明清时期,故B排除。中国政治的腐朽黑暗与卖画度日无关,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影响;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特点29. 我们通过研究唐代诗人和诗篇发现

26、:杜甫恋君爱民、关怀社会;李白痴想神仙、梦为王佐;王维淡漠世情、静观自适。这体现出唐诗A. 实现了三教合一B. 服务于儒学主流地位C. 风格多元化D. 具有极强的世俗性【答案】C【解析】【详解】由杜甫、李白和王维的诗歌来看,体现了风格多元化,故C符合题意;材料反映唐诗受到儒家和道教的影响比较大,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唐诗服务于儒学的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的唐诗并非迎合市民的审美需要 ,故D不符合题意。30. 拉尔夫的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以上论述

27、揭示出元曲兴盛的原因是A. 国家政策的影响B. 商品经济的发展C. 元朝的高压统治D. 科考功名的需要【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的“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下功夫”可推断出元朝曾中断科举制,读书人开始转向元曲的撰写,反映了元曲的兴盛受国家政策的影响,故A项正确。B、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与材料相矛盾。31. 明清时期,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出现频率非常高,并且有很多是以主角的身份出现,一改以往作品中的“文不谈商贾”的现象,而且商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大大改观,不再只是惟利是图,贪得无厌的形象。这反映出()A. 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改变B. 社会生活决定文学内容C

28、. 社会阶层地位变动频繁D. 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市镇和市民阶层兴起,商人地位提高,明朝文学作品第一次将作为被歌颂的对象,反映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据此,故D项正确。主流价值观仍是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故A项错误。题干并未涉及“社会生活”的变化,故B项错误。 明朝时期社会阶层相对固化,故C项错误。32. 戏剧表演十分讲究“功法”。甩发功戏曲表演中经常使用。多为男性角色甩动头顶扎束的一绺长发,表现惊慌失措、悲愤交加、疼痛欲绝以及仓皇逃命、垂死挣扎等激烈异常的情绪和情境的一种表演特技。这说明中国戏剧的什么特征A. 虚拟性B. 程式化C. 舞蹈性D.

29、 声情并茂【答案】B【解析】【详解】所谓虚拟性就是不受舞台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演员描摹客观景物形象的细致动作和虚拟化表演,表现和制造特定的环境、事件、动作和情节,将观众引入特定的戏剧情境,而材料中“甩动头顶扎束的一绺长发”,显然不符合题意,排除A;的根据题干“甩发功在戏曲表演中经常使用”,说明中国戏曲是用固定的格式进行表演,故选B;材料没有强调中国戏曲的舞蹈系,排除C;材料没有突出中国戏曲的声情并茂的特征,排除D。33. 宋以后是戏曲发展时期,三国戏尤其盛行。起初关羽只是在佛教中被济度成神,宋徽宗时封关羽为忠惠公、武安王,明清时关羽被加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材料表明A. 戏剧是加强思想

30、控制的工具B. 儒道佛在民间传播逐渐合流C. 市民文化需要世俗神化英雄D. 戏剧在社会上发挥教化功能【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关羽被加封的称号中突出“忠”、“义”等观念,反映了统治者借关羽来强化忠义等思想,说明戏剧在社会上发挥教化功能,故D选项正确;戏剧是市民文化发展的结果,关羽被帝王加封称号反映了统治者的倾向,但不能说明戏剧是加强思想控制的工具,故A选项错误;儒道佛逐渐合流是在隋唐时期,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统治者加封关羽,无法体现“市民文化需要世俗神话英雄”的说法,故C选项错误。34. “它的历史从侧面展示了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同时也展示了元代中国有文化修养的

31、精英阶层在促进这种相互作用时的新作用。”这里的“它”最有可能指A. 文人山水画B. 杂剧C. 昆曲D. 京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展示了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可知,A项不符合要求,因为它属于精英文化;C项昆曲此时尚未产生,故不正确;京剧为清朝产生,而题干显示是元朝,排除。故选B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中国的古代艺术杂剧35. 中国古代戏剧在明清时期形成了所谓的“洞房花烛”模式、“金榜题名”模式和“衣锦还乡”模式,体现了一种“大团圆”主义。此种戏剧模式A. 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 反映了人民对理想

32、社会的追求C. 冲破了宋明理学对思想的束缚D. 说明科举制度得到了很大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洞房花烛模式、金榜题名模式和衣锦还乡模式”和所学知识可知,“大团圆”戏剧模式体现戏剧世俗化发展,是市民阶层对理想社会追求的结果,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对封建制度的态度,故A项排除;明清时期理学仍占主导地位,排除C项;明清时科举制逐渐僵化,故D项排除。二、非选择题(第36题10分,第37题11分,第38题9分,共30分)3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高祖十二年,高祖经过鲁国,以太牢祭祀孔子。这是帝王祭孔的开始。汉元帝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为帝师,封侯赐邑,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这是封孔子

33、子孙为侯,以奉祀孔子的开始。汉明帝永平二年,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从此,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活动。材料二汉武帝元朔五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汉代太学注重考试,并建立了一定的制度。考试在太学有两种作用:一是选才手段,一是督促、检查学生学习的管理手段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2)材料二体现了汉代教育的哪些特点?【答案】(1)现象:孔子及儒学的地位在汉代逐渐提高。原因:董仲舒更新儒学体系,提出“新儒

34、学”,适应了大一统的时代需求;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特点:国家设立专门教育机构;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注重考试,建立专门制度。【解析】【详解】(1)现象:根据材料一中“帝王祭孔的开始”“封孔子子孙为侯,以奉祀孔子的开始”“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活动”可以得出,孔子及儒学的地位在汉代逐渐提高;原因:结合所学董仲舒和汉武帝对儒家学说的态度及其采取的措施进行分析说明;(2)特点:根据材料“汉武帝元朔五年在长安设太学”得出国家设立专门教育机构;根据材料“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得出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根据材料“汉代太学注重考试,并建立了一定的制度”得出注重考试,建

35、立专门的制度。3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李贽曾自述说:“余自幼倔强难化,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王阳明先生道学钞附王阳明先生年谱后语)。他这种“异端”性格,特别是对“道学”的厌恶,影响了他一生,至死不“化”。也正因此,他一生坎坷,受尽磨难。 李贽的异端思想材料二王夫之在知行关系上,强调行是知的基础,反对陆王心学“以知为行”和禅学“知有是事便休”的论点,提出“天下唯器”“理不先而气不后”的理论。在社会历史方面,他批判“泥古薄今”的观点,认为人类历史是不断进化的。他反对天命观,认为历史发展具有规律性,是“理势相成”。(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36、概括李贽的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2)材料二反映了王夫之的什么思想主张?以上两位历史人物的思想对儒学的发展有何意义?【答案】(1)观点:反对传统思想中虚伪的道学。背景: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工商业者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明朝晚期八股取士使思想界因循守旧。(2)思想主张:实践是知识的基础;人类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意义:他们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解析】【详解】(1)观点:根据材料“见道学先生则尤恶”得出李贽反对传统思想中虚伪的道学;背景:联系李贽生活的时代,从政治、经济、考试制度的演变等角度去分析李贽这一观点产生的背景。(2)主张:根

37、据材料“强调行是知的基础”得出实践是知识的基础;根据材料“认为人类历史是不断进化的”得出人类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清时期儒学发展带来的影响即可。38.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古代各时期不同类型科技成果所占比重表(部分)(%)朝代北宋南宋明朝清朝理论类491630实验类121031技术类84818169李思孟科学技术史材料二与西方人相比,中国古人很少思考那些与物质生产发展无关的抽象问题李约瑟指出,中国古代数学最大的缺点是缺少严格求证的思想。中国明代的李之藻曾致力于西方数学与中国古算术的对比研究,他同样认为,中国古算术最为缺乏的就是西方那种完整的推理系统。此乃尊崇实用理

38、性的传统使然古代中国注重功利,重政轻技的传统观念和社会环境只能孕育出诸如农学、天文学、医学、算学等以实用理性为特质的科学形态。夏国军论中国古代科学的特质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两宋与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特征。(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哪些特质。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形成这些特质的原因。【答案】(1)特征:两宋与明清时期的技术类成果都占主导地位;明清时期的实验类成果减少;明清时期科技理论类成果比重上升。(2)特质:注重实用理性;缺少严格求证。原因: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儒家思想中重政治、轻技艺观念的束缚;古代君主专制统治的阻碍。【解析】【详解】(1)结合材料一表格中不同类型科技成果所占比重,可以得出两宋与明清时期的技术成果都占主导地位;明清时期的实验成果减少;明清时期科技理论成果比重上升。 (2)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中的“中国古代数学最大的缺点是缺少严格求证的思想”和“此乃尊崇实用理性的传统使然”,可以得出注重实用理性;缺少严格求证的精神。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二中的“古代中国注重功利,重政轻技的传统观念和社会环境”以及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上来找原因,可以得出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儒家思想中重政治、轻技艺观念的束缚;古代君主专制统治的阻碍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