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十七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经济发展(考点17)知识梳理一、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1中国古代:战国时期,通过变法封建制度,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一 些统治者实行的开明政策,促进了一定时期内经济文化的繁荣。如贞观之治。2中国现代: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使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成为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如工矿企业开展的民主改革。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政治建设,调动了各方面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积极性。如拨乱反正,平反冤案。同时,政治思想建设保障改革开放的基本方向。如四项基本原则。国民经济的发展,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物质条件。3世界史: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建
2、设,为经济发展开辟道路或创造条件。如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推动着政治建设的发展。如工业革命推动了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主阶级革命与改革的进行。重视道德教育,是新加坡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二、协调发展1城乡协调发展:古代城市发展与农业发展关系。如: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与农村市镇兴起、农业种植专业区域形成的关系。近代通商口岸附近地区,农村自然经济解体较早、较迅速。而自然经济的解体,又为这些地区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条件。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发展与工业化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与乡镇企业的兴起。西方某些国家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与农来的关系,及工业革命后近代城市的兴起。
3、2区域协调发展:涉及西部开发、振兴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问题。明确西部落后、老工业基地形成与衰退、中部相对落后的历史原因。世界其他国家区域发展的相关事实,如美国的西进运动与西部开发。3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与对外交往,相互促进。古代后期,闭关锁国导致经济发展落后。近代被迫开放,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外开放的目的、原则、格局、成就等。韩国、新加坡等国的崛起,与相关的对外经济战略。当今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的两种趋势,使中国面临机遇与挑战。三、可持续发展1中国古代,人口增长与土地之间的矛盾,及所造成的环境问题。2“大跃进”运动对资源的浪费与破坏。3近代以来
4、,以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情况,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一些资源利用所还来的环境问题。4当今人类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5知识经济的兴起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及行动。重点解读一、工业与农业的关系从总体而言,工业发展以农业为基础。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农业(农民)为工业化作出牺牲,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工业化的实现,又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条件。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协调两者的关系特别重要,没有农业的必要奉献,或对农业的过度牺牲,都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例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
5、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材料二 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现表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
6、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 (3)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 (4)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二、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适应经济发展的政治制度与思想意识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则起到阻碍作用。因此,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要把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使之不断地适应、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例2一般认为,英国在16、17世纪时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人民精神面貌以及价值标准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其中的政治制度是指A斯图亚特王朝前期实行的政治制度B“光荣革命”前夕实行的政治制度C由权利法案所确立的政治制度D谇会选举改革之后完善的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