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89059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1.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包括 ()促进井田制瓦解导致地主阶级兴起周王室的统治衰微儒家思想成为时代主流A. B.C. D.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增强国力,都不同程度地进行改革。管仲在齐国推行了“相地而衰征”的土地政策;鲁国也实行了“初税亩”。这些政策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有 ()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收有利于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A. B.C. D.3.梭伦改革确定财产等级制、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其共同的作

2、用是 ()A.强化了君主的权力 B.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C.打破了贵族世袭特权 D.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4.吴起在楚国变法时重用有才能的人,赏罚严明;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这些措施 ()A.彻底摧毁了贵族势力B.贵族子弟失去了参政资格C.沉重打击了贵族特权D.导致新兴地主与贵族对立5.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变法图强,出现了韩国申不害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等一系列变法。这些变法 ()A.引发了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B.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C.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确立D.引起了诸侯国经济政治地位变化6.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

3、向封建化过渡的根本性措施是 ()A.实行中央集权,推行县制B.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C.发展小农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D.废除贵族特权,军功授爵7.商鞅认为“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因而他在秦国变法,只许秦民盲目服从,所谓“习非成是”。为防止秦民“智多”,商鞅采取的措施是 ()A.加强贵族的力量 B.改变社会习俗C.“燔诗书而明法令” D.实行二十等爵制8.史书记载:“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后来“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这种变化 ()A.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B.加快了小农经济在秦国确立的进程C.瓦解了

4、旧的血缘宗法制度D.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9.汉书食货志记载:“至秦用商鞅之法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这则材料反映 ()A.汉代农业生产效率高B.汉代农民税赋较轻C.作者主张恢复井田制D.作者不认同商鞅变法10.中国的商鞅变法和雅典的克利斯提尼改革都曾出现过奴隶主贵族遭到打击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新兴力量发展壮大的结果B.奴隶主贵族失去统治地位C.都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D.都是生产关系的根本改变11.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十三称:“刘、石、苻、姚与夫慕容,虽曰种类不同,然皆久居中国,其豪杰好恶之情,犹与中国不甚相异。独拓跋氏,则

5、以真胡入主中原,纯用胡俗,以变华人。”材料反映了鲜卑贵族解决统治问题的核心应该是()A.如何缓和阶级矛盾 B.如何统治汉人C.如何解决民族问题 D.如何发展封建经济12.宋书谢灵运传中记载:“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材料中无法体现 ()A.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 B.民族矛盾尖锐C.人民负担沉重 D.阶级矛盾尖锐13.“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北魏统治者在战争中让其他族人民充当步兵,冲锋在前,稍有迟缓,就会被后面督阵的鲜卑族骑兵践踏致死。这主要反映了 ()A.北魏统治者战略战术不当 B.其他族人民作战勇敢C.北魏推行民族压迫

6、和民族歧视政策 D.北魏的部队战斗力强14.北魏大臣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问题B.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15.下表所涉及的孝文帝改革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鲜卑姓 拓跋 拔拔 丘穆陵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汉姓 元 长孙 穆 陆 贺 刘 A.使鲜卑贵族变为汉族地主B.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C.使鲜卑人转变为农业居民D.消灭了鲜卑族的陈规陋习16.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

7、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措施 ()A.均田制 B.三长制 C.新的租调制 D.汉化政策17.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课莳余,种桑五十树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18.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A

8、.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19.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北魏时开凿的,但是下面两尊佛像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有着明显的不同,一个唇厚、鼻高、目长、肩宽,气势雄健;一个丰满柔和,神态可亲。影响这种艺术创作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佛教的进一步盛行 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C.汉化政策的影响 D.雕刻工匠技术水平20.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其最为主要的表现是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融合21.北宋中期,宋神宗曾对王安石说:“祖宗守

9、天下,能百年无大变,粗致太平,以何道也?”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A.宋朝实行均田限田的措施B.宋朝“强干弱枝,分化事权”的措施C.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实行变法D.宋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22.北宋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A.解决财政困难,加强军事力量B.消除割据势力,强化中央集权C.打击官僚地主,抑制土地兼并D.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23.宋初,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独立掌握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 ()A.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B.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C.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D.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24

10、.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 ()A.看到了科举制的弊端B.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C.产生了反对科举制的思想D.认为地方教育大有提高25.在下图王安石的理财新法中,两个人分歧大的原因是 () A.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B.对农民剥削过重C.方便了不法官员从中牟利D.政府财政收入并未得到保证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20分,第27题15分,第28题15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禁兵把持于内,藩镇偃蹇于外,唐朝的政局,终已不可收拾,遂分裂而为五代十国。唐时的节度使,虽不听政府的命令,而亦不能节制军队。军队不满于节

11、度使,往往哗变而杀之,而别立一人。北宋初,宋太祖大力整顿兵制,加强中央兵权。宋朝兵之种类有四:曰禁军,是为中央军;曰厢军,是为地方兵;曰乡兵,系民兵,仅保卫本地方,不出戍;曰番兵,则系异族团结为兵,而用乡兵之法。“太祖用周世宗之策,将厢军之强者,悉升为禁军,其留为厢军者,不甚教阅,仅堪给役而已”,所以军队的重心,实在禁军。与之前府兵制相反,宋朝兵民分业,士兵全部招募,平民出饷以养兵,募兵专务训练战争之事。宋初,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殿前司分立,合称“三衙”,三衙分掌禁军,厢军则隶属于侍卫马军司或侍卫步军司,“天下兵柄尽在焉”。但是,三衙却只管统制训练,不及其他;武官选授和军队的调发则由枢密院

12、掌管;军队出征时又往往不用三衙将帅,而临时任命其他官员为统帅,事定以后,兵归三衙,将还本职。宋代兵制改革为赵宋皇室消除了心腹之患,有利于长治久安,为两宋时期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社会的进步与稳定,文化的昌盛与繁荣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本前提,其意义与影响不可小觑。吕思勉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说明宋朝兵制改革的原因和特点。(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兵制改革的影响。(8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公元前422年,刚过“而立”之年的李悝被魏文侯任命为相国,主持变法。李悝在魏文侯的支持下,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主张,对魏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场深刻而全面

13、的社会改革,揭开了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序幕。李悝变法方案,首先以法律形式公开宣布废除自商周以来一千多年的奴隶制世卿世禄制度,一大批新兴地主阶级的“士”进入国家统治机构,上升为统治阶级。该措施为建立封建官僚制奠定了基础。李悝变法还制定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统一法律法经。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部法典,是集先秦法制的大成者,它不仅为李悝变法提供了法律保障,而且成为后世法典之蓝本。李悝变法还以法律形式宣布在魏国废除李悝变法还以法律形式宣布在魏国废除井田制,在魏国首先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开战国时期确认土地私有制之先河,确立了小农经济,巩固地主阶级的经济基础。摘编自尚志迈李悝变法的意义及启示(1)根据材料

14、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李悝变法的背景及特点。(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悝变法的影响。(3分)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魏书材料二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迁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

15、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魏书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1)材料一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前怎样的社会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孝文帝采取了哪一改革措施?它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7分)(2)据材料二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6分)(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2分)1-5:ADCCD6-10: BCBDA11-15: CACBB16-20: DDBCB21-25: BACAB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

16、0分)1.选A。井田制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新兴的地主阶级和旧贵族的矛盾越来越深,要求政治上的变革。针对社会变革,出现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儒家是当时百家之一,但没有成为时代主流,所以排除,即排除B、C、D。故选A。2.选D。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都承认了土地私有,不利于限制土地兼并,所以排除。“相地而衰征”是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实施的一项土地赋税改革,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不同的赋税,实际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是对农业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从而加速了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初税亩”是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均符合题意,故选D。3

17、.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打破了贵族世袭特权,梭伦改革是用财产打破,商鞅变法是用军功打破,C符合题意。雅典不属于君主专制国家,A排除。梭伦改革与提高军队战斗力无关,B排除。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物质基础,D排除。故选C。4.选C。由“重用有才能的人,赏罚严明”“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可知用人依据才能和军功,故本题选C;其他选项说法错误。5.选D。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为了富国强兵,各国纷纷进行变法,改变了诸侯国经济政治地位,故选D。6.选B。商鞅变法中采取承认土地私有的措施,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使得封建土地私有

18、制得以确立,促进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故B正确。7.选C。商鞅变法打击了贵族的力量,A说法错误;改变社会习俗与使秦民盲从无关,B错误;实行二十等爵制削弱了贵族的特权,为人们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提供了一个途径,D错误;变法中采取的“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了思想文化专制,使秦民盲目服从,故选C。8.选B。题干中描述的是商鞅变法废除了大家庭制度,实行分户别居,成年或者已婚的一定要另立门户,把家庭单位缩小到最小,这样就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确立和发展,正确的选项是B;A、C、D不符合题意。9.选D。根据材料“用商鞅之法”“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说明作者认为商鞅废井田,开阡陌造成土地兼并,导致

19、贫富分化严重,贫民生活困苦,故D与题意相符。10.选A。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克利斯提尼改革以地域部落取代氏族部落,削弱了贵族对地方政权的控制;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井田制,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故商鞅变法和克利斯提尼改革都曾出现过奴隶主贵族遭到打击的现象,主要是因为旧的制度阻碍新兴力量的发展壮大,A正确。11.选C。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根据“则以真胡入主中原,纯用胡俗,以变华人”可知鲜卑贵族解决统治问题的核心应该是如何解决民族问题。A、B、D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故答案选C。12.选A。材料体现北魏统治者压迫人民(包括汉人在内),战争不断,赋税沉重,人民家破人亡,但无法体现

20、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故选A。13.选C。抓住题干中关键信息“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反映了北魏统治者的民族歧视政策,故选C。14.选B。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制御华夏,辑平九服”,可以看出其意在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A、C、D不符合“根本目的”,可排除。15.选B。表格措施是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改汉姓,这是加速鲜卑族汉化进程的重要措施之一,故选B。改汉姓只是加速了鲜卑族封建化的进程,但是并未将其变为汉族地主,排除A;C说法未体现,排除;D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16.选D。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汉化政策”在推行过程中,鲜卑族内部就已经存在分歧,汉化政策对北魏

21、来说有两个极端的影响,既进入了封建社会,也抹掉了鲜卑族勇武的民族特色,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17.选D。从孝文帝改革中规定的土地分配方案、承担的义务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中农民耕种国家土地,需要承担租税役的义务。故D正确。18.选B。北魏均田制的推行,使鲜卑族从游牧逐渐走向定居,从事农业耕作。A、C、D都属于改革的作用,但不符合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对均田制的评价,故选B。19.选C。从题干描述可知,其中一个是以少数民族人物为原型的造型,另外一个则是以汉族人物为原型的造型,两种人物形象在同一时期先后出现,说明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深,故选C。20.选B。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22、打击旧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使秦国确立起封建制度。孝文帝执政时期,实行新制度,颁布了均田令,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故选B。A错误,与史实不符合;C说法不正确,符合商鞅变法的影响,但不符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D符合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但不符合商鞅变法的影响。21.选B。王安石变法的主要背景是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社会危机的现状主要是由于宋代设官较多,分化事权导致,故B正确;北宋是不抑制土地兼并,故A错误;此时王安石还没有变法,故C错误;D不是导致材料中信息的原因。22.选A。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基本出发点,旨在解决“冗

23、兵”“冗官”“冗费”现象,以改变长期积贫积弱的局面,故A符合题意;B与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不符,C是方田均税法的主要目的,D是青苗法和免役法的直接意图,故排除B、C、D。故选A。23.选C。王安石变法将户部、盐铁和度支三司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是为了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相对于原来三个机构之间的分工制衡,一个机构处理事务更为高效。故选C。24.选A。王安石之所以要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说明他已发现科举制存在弊端,为选拔有用人才,解决冗官问题,废除明经诸科,改革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改革科举制度是把立足点放在选拔具有经纶济世之志和真才实学的人才的天平上,使考试制度更加完善,提高了官

24、员的实践能力,故选A。25.选B。从图片的内容看,提到了利息高低,农民负担重的问题,所以根据此意可得出是基于对农民的剥削太重的争论。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20分,第27题15分,第28题15分)26.答案:(1)原因:藩镇割据;武人作乱;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王朝统一的需要。特点:兵种多元化,禁军为主;全面推行募兵制,军队职业化;握兵权、调兵权、统兵权分开。(2)影响:兵权收归中央,结束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昌盛;带来“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弊端,战斗力低下;军队数量膨胀,增加政府财政负担,带来冗兵冗费的弊端。27.答案: (1)背景:新兴地主

25、阶级经济力量壮大,要求进行政治变革;激烈的兼并战争,使各诸侯国掀起改革浪潮;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士”阶层的兴起;思想上,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特点:以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为基础;以立法的方式推行;内容较为全面。(2)影响:成为后世立法的典范;确立了小农经济,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增强了竞争意识,为其他诸侯国的改革树立了典范。28.答案:(1)问题:豪强兼并土地,百姓贫饥流亡,政府赋税没有保障等。措施:推行均田制。不能抑制兼并。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2)均田制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3)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