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第5课时 农业【考点导读】 复习本课要掌握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变革过程以及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基本情况,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含义,结合史实分析说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1)耕作方式的变迁 距今七八千年,中国的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 “刀耕火种”。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汉朝以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随着铁犁牛耕耕作方式的出现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劳动者也从集体劳作变为个体农耕。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夏
2、、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这种土地国有制被称为“井田制”。春秋时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那时周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诸侯视自己疆域内的土地为私产,加上在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井田制遭到破坏。为增加收入,鲁国等诸侯国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就在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形成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战国时期,以秦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先后开展变法运动,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自此,它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 (3)小农经济的含义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
3、了社会生产力。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耕作方式看,铁犁牛耕是主要耕作方式。(2)从生产模式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基本模式。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从耕作技术看,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成熟。【典型例析】例1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解析】本题考查学
4、生阅读图片材料并提炼有效信息,进行合理解读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时期才出现铁器和牛耕,故首先排除B、D选项,而A项属于商代的政治制度,显然与题目关键词“农耕生产”无关。答案:C例2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重视农业的观念 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安土重迁的思想 ( )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材料与题干信息的联系。材料中“有财不行商”的思想不利于商业发展,由此排除。答案:B例3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未作文
5、之巧。未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判断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解析】本题不仅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观点的能力,还考查考生是否具有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良好习惯,渗透着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考查。解题中,首先要懂得材料是强调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并没有涉及“精耕农业的产生”问题。某研究者的结论与题干并不是
6、因果关系,而且研究者的结论只是通过一则材料得出,但“孤证”是站不住脚的。因此,题目所说的观点对材料的理解不准确,材料不能成为结论的充分证据,换言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技术之间并不能画等号,因而“结论不合理”。答案:D例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 单位:钱项 目数量备 注收入粮食8500折算为货币后的大致值支出赋田租(上缴实物)283同上算赋和口赋(上缴货币)406役兵役和徭致2300除部分兵役必须亲身应役外,其余可亲身应役或上缴货币代役,2300钱为代役的货币数量日常开支食4918据战国比例推算衣2732同上祭祀等仪式300以战国
7、数据为参考资料来源:汉书食货志;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注:秦汉史料中典型的家庭是五口之家问题 :(1)计算材料中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的差额。(2)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农妇常聚集在一起夜织。结合问题(1)的计算结果,简要分析材料中的西汉农民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3)西汉在耕织经济体系下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商业繁荣现象。根据材料和问题(2)中的信息,简要分析西汉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形式如何促进商业繁荣。(4)有人认为,西汉商业繁荣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根据问题(3)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解析】本题4个小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
8、思维力度很大。主要考查学生阅读、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并调动和运用知识阐释历史现象、评论历史观点的能力,同时也渗透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考查。第一问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将项目栏中收入和各支出部分相减即可;解答第二、三问时,都必须利用前一问的正确答案,第三问还要首先理解农业、家庭手工业和商业活动间的联系,再通过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货币”找出农民的经济活动与赋役政策、市场活跃的逻辑关系。解答第四问时,首先必须理解资本主义萌芽的本质表现,然后逆向思维。答案:(1)纳钱代役的情况:8500(283十406+2300十4918+2732十300)=2439(钱),即亏2439钱;亲身服役的情况:8500(283+406+4918+2732+300)=139(钱),即亏139钱。 (2)农民收入不敷支出;衣着消费比重较高;为增加收入,减少支出,农闲纺织。(3)部分赋役项目征收货币,农民只有将产品投放市场才能换取货币去纳税;农民的剩余产品投放市场,也是商业繁荣的可能原因。(4)不成立。西汉的商业繁荣部分由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所推动;西汉的商业与催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商业有本质差别;材料中看不见雇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