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部分古诗文阅读u 专题6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u 专题6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l 600分基础考点&考法p高中必背备考篇目p初中必背备考篇目p新课标增改篇目p高中背诵篇目理解性默写集锦p初中背诵篇目理解性默写集锦l 700分综合考法解析 综合考法1 名句名篇的常考题型 综合考法2 识记名句名篇的方法l 600分基础考点&考法p高中必背备考篇目古文劝学逍遥游师说阿房宫赋赤壁赋古诗词氓离骚蜀道难登高琵琶行锦瑟虞美人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p初中必背备考篇目古文孔子语录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桃花源记三峡马说陋室铭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爱莲说及承天寺夜游送
2、东阳马生序(节选)古诗词关雎蒹葭观沧海饮酒(其五)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次北固山下使至塞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行路难(其一)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观刈麦钱塘湖春行雁门太守行赤壁泊秦淮夜雨寄北无题相见欢渔家傲秋思浣溪沙登飞来峰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游山西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过零丁洋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己亥杂诗p新课标增改篇目古文论语12章、富贵不能淫庄子一则、礼记一则、列子一则、与谢中书书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湖心亭看雪河中石兽古诗词十五从军征木兰辞登幽州台歌黄鹤楼卖炭翁渔家傲南乡子满江红l 700分综合考法解析 综合考法1
3、名句名篇的常考题型1.上下句默写这种属于“镶嵌式”完句填写,根据上句写下句,或根据下句写上句。例题1 上下句默写课标全国201310,6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足蒸暑土气,_,_,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2)五步一楼,十步一阁;_,檐牙高啄;_,钩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_,_,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解析解答这类上下句默写题,除了平时加强背记,准确找到对应的诗文外,还要注意书写时不要出现错别字。如(1)句中的“灼”、(2)句中的“缦”、(3)句中的“缪”。答案(1)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2)廊腰缦回各抱地势(3)山川相缪郁乎苍苍2
4、.理解型默写这种题型要求考生不仅会背诵原文,而且要对原文的内容有所理解。做好这类题,就要根据题干的提示或要求的具体情况来填写句子。例题2 理解型默写课标全国201410,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2)李白蜀道难中“_,_”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3)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情感的名句是“_,_”。解析解题时要注意:一是语意的提醒,如(1)中的“百姓的苦难生活”“流泪叹息”,(2)中的“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3)中的“花鸟”“悲愤”等;二是难写字“猱”、易混词
5、“太息”等。答案(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综合考法2 识记名句名篇的方法1.领悟含意,圈点识记,边诵边写对每一条名言名句,都要领悟其大致含意,特别是其中的关键字词。对名言名句中的易混字、易错字,要用红笔圈点出来,以引起注意,重点把握。在记忆时,可边背诵,边用笔在草稿纸上写出句子中的关键字词。2.要留意生僻字、难写字,规范书写考生平时要克服懒惰思想,勤于动笔,在考试时才能准确无误地书写出生僻字、难写字。“佁”“俶”“翕”“鹜”就极易误写,复习中要多写几遍,强化记忆。3.要注意同音异义词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词语在名句名篇
6、中大量存在,这也是名句名篇默写题“设点”的地方。复习时应该特别注意这些同音异义词,做到既知其音,又知其义。4.要注意同义异形词意思相同而字形迥异的词在名句名篇中也是屡见不鲜的,这类词有更大的迷惑性,是考试得分的“盲点”之一,复习时应引起高度的重视。5.要留意具体语境对于名句名篇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如“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如果不联系“晴空”“排云”这两个词,就容易把“霄”错写成“宵”。6.要留心语句顺序有不少名句的语句顺序即使颠倒,意思也不会发生改变。复习时,如果不知就里,只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就会把语句的顺序写颠倒,白白地丢掉了分数。如“内无应门五尺之僮”,稍不注意,就可能写成“内无五尺应门之僮”。7.要注意语句出处很多名句经过长期流传,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大众名言”。但是,在演变流传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名句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又有了新的说法。因此,在答题时,一定要看清句子后面的出处。如“疾风知劲草,。(李世民赠萧瑀)”,这里已经注明了具体的出处,应填“板荡识诚臣”,而不是“烈火识真金”。敬请期待下一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