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87374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六安一中2018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当前,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是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对此,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可提供有益借鉴。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里,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在自然观上,儒家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人是相通的,提倡“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注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些思想与西方文化强调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观念形成鲜明对照。儒家历来反对滥用资

2、源。孔子明确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荀子把对山林川泽的管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作为“圣王之制”的内容,要求砍伐和渔猎必须遵守一定的时节,并规定相应的“时禁”期,以保护生物和资源。儒家认为,对待天地万物,应釆取友善、爱护的态度;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如果随意破坏、浪费资源,就会损害人类自身。孔子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孟子主张把人类之爱施于万物。他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朱熹进一步阐发了爱物的思想,他说:“此心爱物,是我之仁;此心要爱物,是我之义。”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给今天的人们带来有益启示,那就是在发展经济、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同时,必

3、须注意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把发展经济、发展科技与生产力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统一起来,把人类生活需要与生态环境运行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当前,我们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可以借鉴儒家所倡导的取用有节、物尽其用的思想。今天,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在技术层面探索更多治理手段,更重要的是解决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生态危机的实质是文化危机。人类要克服生态危机,继续生存下去并进一步繁荣发展,就必须抛弃以人类为中心、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理念,反对盲目强调人是自然的主宰,反对为所欲为地征服和掠夺自然。在这个问题上,儒家主张协调人与自然关系

4、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当然,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要和当代社会相适应,还需与当代生态伦理学和环保理念结合起来。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包含着诸多超越时空限制的合理内涵,这些符合客观规律的成分不会随时代和地域的变迁而过时;同时,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也存在历史局限性,有一些糟粕。我们要根据当代中国、当今世界发展的实际需要,促进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1. 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对解决当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提供了诸多有益借鉴。B.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提倡“天人合一”“仁者以

5、天地万物为一体”,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充分发挥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点。C.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给今天社会的发展带来有益的启示,提醒人们在发展经济、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同时,注意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等。D.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开发自然、利用资源时,不应随意破坏、浪费资源,而应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统一起来。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包含着许多符合客观规律且不会随时代和地域的变迁而过时的合理内涵,但也存在历史局限性,有一些糟粕。B. 儒家倡导的取用有节、物尽其用的思想意义深远,“取用有节、物尽其用”也应成为当前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合理

6、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的准则。C. 儒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与西方文化强调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观念形成鲜明对照。D.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要和当代社会相适应,就要与当代生态伦理学和环保理念相结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孔子明确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荀子强调“圣王之制”,都表现出儒家对待天地万物所采取的友善、爱护的态度。B. 解决生态危机问题,是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不仅需要在技术层面探索更多治理手段,更要解决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C. 孔子的“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与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

7、物”,经过朱熹的阐发后,形成了爱物的思想。D. 以人类为中心、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理念,盲目强调人是自然的主宰,为所欲为地征服和掠夺自然,会带来生态危机。【答案】1. A 2. B 3. C【解析】1. 试题分析:B项准确全面地概括了文章主旨。A项和C项各从一个方面分析了儒家生态伦理思想,概括不全面, D项没有提及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均不是文章主旨。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概括文意主旨类试题,考生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文本,把握文本的中心。本题A项和C项各从一个方面分析了儒家生态伦理思想,概括不全面, D项没有提及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均不是文章主旨。2. 试题分析:C. 儒家倡导的取用有节、物尽其用的思想意

8、义深远,“取用有节、物尽其用”也应成为当前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的准则。“也应成为的准则”说法错误,原文是“可以借鉴儒家所倡导的取用有节、物尽其用的思想”。3. 试题分析:B. 孔子的“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与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经过朱熹的阐发后,形成了爱物的思想。“经过朱熹的阐发后,形成了爱物的思想”错误,孔子、孟子和朱熹的思想都是爱 物的思想。(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蒲公英的歌唱曾颖教育局来信了。老周拿着那个印着火红大字的牛皮纸信封,如拿着一颗不知道该怎么拆卸的炸弹。作为一个民工子弟学校的校长,他从来没有遇到过如此隆重的

9、事情。此前,教育局找他,都是一个电话,内容大多是让他协助调查邻校的打架事件,或者就是严斥他那只有半个篮球场大的校园体育设施不达标他硬着头皮打开信封,以最坏的打算读完那封短短的信。信上说:“六一儿童节将至,请贵校组织节目,参加区上的文艺汇演。”犹如死刑犯,原以为接到的是执行判决,但居然被无罪释放了。老周差点没跳起来,把信反复读了几遍,确信不是自己眼花了,眼泪夺眶而出。一份演出通知,犯得着如此激动吗?如果你知道老周和他的学校几年来的遭遇,就一点也不奇怪了。由于办学场地不达标,他的学校始终没有被教育部门承认。如今,这份通知就是教育部门对他的承认。他当即召集老师们开会,把这天大的好消息告诉大家。大伙听

10、了,也高兴了一阵。光高兴没用,得想出个好节目,才不辜负上级。当务之急,是找老师。他进城到艺术馆去请那里的老师帮忙。老师们一听说他连三百元一小时的课时费都付不起,就断然拒绝了他。整整一天,他得到的结果都一样,不同的只是有人听他说完而有人只听他说了一半或更少。晚上,错过末班车的老周走在雨后的大街上,心情像他的影子一样灰暗。就在此时,从远处桥洞下传来凄凉的吉他声,他好奇地走了过去,看见琴声起处,一个长发男人坐在桥墩旁,脚边乱七八糟地躺着一堆酒瓶。他走过去,那人没有理会,继续弹着吉他唱着歌。那歌大意是,一个失去女儿的父亲在大地上流浪,再也找不到那个可爱的小天使。老周也是一个女儿的父亲,这首歌特别能引起

11、他的共鸣。听着听着,老周不觉已是泪流满面。因这眼泪,他们接上了话,聊了起来,聊累了唱,唱累了喝,喝足了继续聊。两个男人像一对受伤的动物彼此舔着伤口。到天明时,老周大体明白对方是音乐家,因为女儿得了脑癌不治身亡而痛不欲生,四处漂泊想摆脱痛苦,而且,老周还知道并坚信,这是老天可怜他,给他送来了排练节目的老师。他扛着老天送来的老师回到学校。等了一整天,那个男人才醒过来。虽然依旧不太清醒,但大致能明白老周的请求,答应了。老师的衣着不正常,言语举止不正常,但一触碰到音乐就正常,而且可以说是才华横溢。在和老周几夜的酩酊大醉之后,老师写了一首歌,歌词大意是,一棵不知父母是谁的蒲公英在星空下寻找人生的答案,发

12、出为什么只有美丽的鲜花才有明天的感叹。但最终,蒲公英看到了普照的阳光,寻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它落地生根,开枝散叶,长成一株美丽的生命。老周很喜欢这首歌,曲调很美,意境与孩子们的心境相契合。蒲公英的困惑,也是他们的困惑。最令他喜欢的是结局,他希望他的学生们都能历尽艰难最终迎来光明。没有伴奏,音乐家设计了无伴奏童声合唱。经过几天的排练,杂乱失控的声音便被天籁般流畅和谐的演唱代替。仓库改造的学校,有史以来第一次传出了悠扬的歌声。为了配得起这歌声,老周花血本为孩子们订制了城里孩子穿的校服,浅蓝的裙子,白色的衬衣,把小家伙们包装得鲜亮整齐。为此,他推迟了给老师们发工资的时间,但老师们并没像以往那样不高兴,

13、纷纷说:“这事,值得。”演出那天,一个家长开着金杯车把孩子们送到剧场门口,音乐家也破天荒理了发,换了身干净衣服。看着二十几天的辛苦终于结出了果实,老周脸红红的,眼亮亮的,微笑着,一语不发。当老周带着他的队伍走进剧场签到时,负责签到的张科长很困惑地问:“你们怎么来了?”“我们接到通知来的。”老周既兴奋,又有些惴惴地递上通知。科长把通知捻过来,像检验伪钞一般仔细看了一遍,然后一拍脑门:“发错了,这是谁干的?明明是通知你们关闭学校,怎么装成文艺汇演的通知了?”老周像被太阳晒过的泡泡糖,软软的。远处飘来一阵蒲公英的吟唱,那是他的孩子们在做最后一次练习,周围路过的人们都感叹:“这歌真好听啊!(选自小小说

14、)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的开头颇具匠心,“教育局来信了”,既交代了整个故事的起因,又造成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B. 小说写老周找老师帮忙却遭到冷遇的情节,体现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资金紧张,主要是借此表达了对对弱势群体漠不关心者的不满。C. 音乐家的歌声里有对孩子的“爱”,听完音乐家的故事,老周坚信音乐家是“天可怜他,给他送来了排练节目的老师”。D. 小说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如“一把兴奋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心情像他的影子一样绝望”老周像被太阳晒过的泡泡糖”等。5. 请概括小说中老周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6. 小说以孩子们的歌唱结尾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5、?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4. B 5. )尽职尽责、不辞劳苦,为了学校弄出好的文艺节目亲自去城里请老师并把音乐家扛回学校。感情细腻、善于识人。在桥洞下听到音乐家唱的歌后泪流满面,并坚信他是排练节目的老师的最佳人选。(热爱学校,热爱孩子。通过推迟给老师们发工资来给孩子买新校服,为孩子们不能参加演出而难过。 6. 从故事情节上看,小说的结尾“蒲公英的吟唱”照应了标题和开头,使小说结构紧凑、脉络清晰,合情合理;从写作技巧上看,不知情的孩子们和已定的结局形成了巨大反差,具有悲剧美;从艺术效果上看,小说以歌声结束,孩子们歌声越美越动听,越是牵动读者的心,孩子们的命运值得关注,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

16、艺术效果;从主题上看,小说以悲剧结局, 旨在真实地反映出现实生活中民工子弟学校处境的艰难,唤起人们的思考和关注,极具警醒意义。【解析】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和鉴赏。B项中“主要是借此表达了对对弱势群体漠不关心者的不满”有夸大之嫌。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中人物形象特点的概括。为了学校弄出好的文艺节目亲自去城里请老师并把音乐家扛回学校。表现老周尽职尽责、不辞劳苦的品质。在桥洞下听到音乐家唱的歌后泪流满面,并坚信他是排练节目的老师的最佳人选。表现了他感情细腻、善于识人的性格。通过推迟给老师们发工资来给孩子买新校服,为孩子们不能参加演出而难过,塑造了一位热爱学校,热

17、爱孩子的教育工作者形象。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结尾中物象的作用。该题应从情节、技巧、主题和艺术效果等角度答题。从故事情节上看,照应了标题和开头,使小说结构紧凑、脉络清晰,合情合理;从写作技巧上看,不知情的孩子们和已定的结局形成了巨大反差,具有悲剧美;从艺术效果上看,小说以歌声结束,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从主题上看,小说以悲剧结局, 旨在真实地反映出现实生活中民工子弟学校处境的艰难,唤起人们的思考和关注,极具警醒意义。点睛:物象一般是寄托作者某种情感的事物,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可以在作品中出现,也可以没有出现,只有指代。物象一般具有象征意义。小说物象的内涵指的是物象的深

18、层含义: 象征义、指代义、双关义或主题义。带着物象这四层含义的意识,进行物象内涵四考虑:考虑相关人物,考虑相关情节,考虑相关环境,考虑有无揭示涵义的提示语。(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本报讯(记者韩晓东)】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日前在京发布结果,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较2012年上 升了2.9个百分点,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6.7%,较2012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其中,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分别较2012年下降超过5个百分点,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则上升了近10个百分

19、点。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介绍,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从2007年至今已经连续七年稳步回升。从国民对各类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看,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17本,比2012年增加了0.38本。人均阅读报纸和期刊分别为70.85期(份)和5.51期(份),与2012 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比2012年增加了0.13本。与2012年相比,传统纸质媒介中,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对图书、报纸和期刊的接触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增幅明显,与2012年的2

20、9.2%相比,增长了 13.5个百分点。对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66.0%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有15.6%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超过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的国民比例(15.0%)。从阅读者的年龄分布看,017周岁未成年人是纸质图书阅读的绝对主力,这一群体的图书阅读率为76.1%,人均图书阅读量为6.97本,较2012年提高了1.48本,其中,1417周岁未成年人课外图书的阅读量最大,为8.97本。另外,通过对亲子早期阅读行为的分析发现,2013年我国08周岁有阅读行为的儿童家庭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占到86.5%,在这些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天花费2

21、3.87分钟陪孩子读书。另据悉,为了更好地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满足国民多元化阅读需求,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机构共同发起的第二届“文明中国”全民阅读活动将于近期全面启动,届时将开展包括全民阅读送纸书、送数字阅读客户端、开展阅读创作征文活动在内的多种全民阅读活动。(中华读书报2014年4月23曰01版)附图:材料二:今天是第19个“世界读书日”,也是伟大文豪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每逢这个日子,有识之士便是一次集体焦虑,然后便痛心疾首,感叹中国人读书太少,并不乏数据证明,比如人均读书才四五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8.4本,日本的8.5本,美囯的7本更有论者恨铁不成钢,千万别成为屏奴,要

22、多读纸质图书。其实,不必过于焦虑。中国人的阅读率正在上升,比如,去年我国成年人人均纸质书和电子书合计阅读量为7.25本,较2012年上升了0.51本。今天的阅读率一定超过古代,在遍地文盲的时代,特别是印刷技术落后的时代,阅读率怎么可能高?至于指责国人喜欢浅阅读,习惯用电子工具阅读,更是经不起推敲。时代在变,电子书也是书,不能因为读了纸质书就有了优越感。试想,那些喜欢龟壳书的人有理由嘲笑竹简书吗?而习惯于竹简书的读者又有理由嘲笑纸质书吗?载体变了,书犹在,喜欢阅读何必拘泥于栽体不同?(摘自2014年4月23曰北京青年报)材料三: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认为,人们不是不阅读,是阅读的方式在

23、变.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阅读方式造成巨大冲击,习惯了网络浅阅读的民众,难有耐心阅读“大部头”,从阅读纸质书变成电子书、微博、微信。但带来的问题是,只能获取大量碎片化的信息,要领略经典著作深刻的美,需要时间和耐心。(摘自2014年4月25日央视网中国人正面临“阅读危机”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A. 三者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的“阅读危机”问题,而且都认为是新媒体的兴起带来了阅读形式的改变,造成了危机。B. 材料一表明中国人主要倾向于阅读纸质书,因此材料二和材料三涉及的“屏奴”和网络浅阅读现象,并不是很严重。C. 材料一对阅读现象的考察较为详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

24、而材料二和材料三更像新闻评论,其新闻价值有限。D. 三者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中国面临的阅读问题,并且暗示读者,中国人的阅读情况有可能变得越来越好。8.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A. 三段材料来源不一,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选择在“世界图书日”发布相关新闻,说明三者都有应景的嫌疑。B. 相对而言,中华读书报的专业性最强,北京青年报和央视网虽然有宏观视野和专家言论,还是显得不够专业。C. 对于同一阅读现象,“手机阅读”“网络在线阅读” “屏奴”“网络浅阅读”等用词的区别,表征了媒体的利益倾向。D. 三家媒体发布关于阅读现状的新闻的背后,是国家对于“文明中国”的诉求。这说

25、明三者都是国家的喉舌,服务全民。E. 三家媒体的读者群体不一样,为了适应读者,在用词和修饰风格上有各自的考虑,因而文字上的阅读感觉大不相同。9.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不同的阅读形式的理解。【答案】7. D 8. DE 9. 示例:阅读形式取决于个人的阅读习惯和现实条件,没有优劣之分。不同的阅读 形式都必然有利有弊,过于强调某种阅读形式都可能是不恰当的。与其关注阅读形式,不如关 注阅读内容,因为对比于阅读形式,阅读内容更能对个人起到重要的影响。【解析】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A项“造成了危机”错,材料一二都没有这样的认为。B项因果推理有误,且“并不是很严重”缺少依据。C项“其

26、新闻价值有限”错。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A项“应景”之说不能成立, B项“不够专业”评价不当。C项“利益倾向”错,应是观点倾向。点睛: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9.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材料做个性化的解读。结合材料可这样解读阅读:前两则材料指出阅读形式取决于个人的阅读习惯和现实条件,没有优劣之分。不同的阅读 形式都必然有利有弊。与其关注阅读形式,不如关 注阅读内容,第三则材料认为浅阅读必然导致阅读的“浅”,第四则认为浅阅读(

27、用电子阅读工具阅读)不必然导致阅读的“浅”。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继昌,字世长。初,父崇矩与太祖同府厚善,每太祖诞辰,必遣继昌奉币为寿。尝畀弱弓轻矢,教以射法。建隆三年,荫补西头供奉官。太祖欲选尚公主,崇矩谦让不敢当,亟为继昌聘妇,太祖颇不悦。开宝五年,继昌迁如京副使。后入为东头供奉官,监大名府商税,岁课增羡。会诏择廷臣有劳者,府以名闻。至道二年,蜀贼平,余党颇啸聚,拜峡路二十五州军捉贼招安都巡检使。贼酋喻雷烧者,久为民患,以金带遗继昌,继昌伪纳之,贼懈不设备,因掩杀之。咸平三年,王均乱蜀,与雷有终、上官正等同受诏进讨,寨于城西门。贼忽开城伪遁,有终

28、等各以所部径入,继昌亟止之不听,因独还砦。贼果闭关发伏,有终等仅以身免。继昌按堵如故,所部诸校闻城中战声,泣请引去。继昌曰:“当俟主帅命。”是夕有终驰报至徙继昌屯雁桥门三月破弥牟砦斩首千级均脱走。继昌入城,严戒部下,无扰民者。获妇女童幼置空寺中,俟事平遣还其家。继昌急领兵追贼至资州,闻均枭首乃还。大中祥符元年,进秩东上阁门使。俄以目疾求归京师。少愈,令枢密院传旨,将真拜刺史。继昌以疾表求休致。未几,改右骁卫大将军。其子遵勖,尚万寿长公主。天禧初,主诞日,邀继昌过其家,迎拜为寿。帝知之,密以器币、珍果等赐之。二年冬,卒,年七十二。继昌为治尚宽,任峡路时,与上官正联职。正残忍好杀,尝有县胥护刍粮,

29、地远后期,正令斩之,继昌徐为解贷焉。郑伸者,早死,其母贫饿,尝诣继昌乞丐。继昌召见,与白金百两,时人称之。(选自宋史列传第十六,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是夕/有终驰报至/徙继昌屯雁桥门/三月/破弥牟寨/斩首千级/均脱走B. 是夕/有终驰/报至徙继昌屯雁桥门/三月/破弥牟寨/斩首/千级均脱走C. 是夕/有终驰/报至徙继昌屯雁桥门/三月破弥牟寨/斩首千级/均脱走D. 是夕/有终驰报至/徙继昌屯雁桥门/三月破弥牟寨/斩首/千级均脱走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选尚指被选中与公主婚配。据宋史载,驸马尚主后,在家族中会提高一个辈

30、分,与父亲同辈。B. 开宝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之后每位皇帝只有个年号。C. 主帅是统率军队的最高将领,其麾下辅佐的副将称“裨将”。“三个臭皮匠”是对“稗将”的谐音讹传。D. 休致本义是将职位还给朝廷,官员可因年老或身体原因主动请辞,休致后仍然可能被朝廷重新启用。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李继昌忠于职守,不临阵脱逃。在平定王均叛乱时,他不因主帅身陷困境而率部逃脱,仍然等候帅令调遣。B. 李继昌足智多谋,打消贼人戒备。叛贼首领喻雷烧用金带行贿,继昌假意收下,使贼人放松警惕,后为民除患。C. 李继昌为政有方,宽严兼济。他严苛执法

31、,使大名府税收增加;他宽厚待下,使护刍粮误期的县胥免遭一死。D. 李继昌深得圣心,颇为皇帝倚重。他以目疾求归,稍有好转就被委以重任;得知他赴公主寿宴,皇帝特意恩赏。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诏择廷臣有劳者,府以名闻。 (2)继昌入城,严戒部下,无扰民者。获妇女童幼置空寺中,俟事平遣还其家。【答案】10. A 11. B 12. C 13. (1)正赶上皇帝下诏选拔有功劳的朝廷大臣,大名府就把李继昌的名字上报(或:让他的名字使皇帝听闻)。(2)继昌进城后,严格告诫部下,所以没有滋扰百姓的。将俘获的妇女儿童安置在空的寺院(官府)中,等事态平稳后放他们回家。【解析】参考译文

32、:李继昌字世长。起初,李崇矩与宋太袓在同官署亲密友善,每逢太祖生曰,必定派遣李继昌奉献礼物祝寿。曾给他软弓轻箭,教他射箭。建隆叁年,因庇荫补爲西头供奉官。太祖想要选他作女婿,李崇矩谦让不敢当,李继昌也自己説不愿意。李崇矩急忙爲李继昌订婚,太祖听到此事,很不高兴。开宝五年,李继昌在同一天提升爲如京副使。入朝爲右班殿直、东头供奉官,监大名府商税,年赋税收入增加赢余。下诏选择朝廷大臣中有功劳的人,府中把他的名字上报。至道二年,蜀地贼寇平定,余党聚集,授为酉直作坊使、峡路二十五州军捉贼招安都巡检使,很快改为兵马钤辖。贼军首领喻雷烧,长期成爲百姓的祸患,把金带送给李继昌,李继昌假装收下,贼军没有设防,因

33、而袭击消灭他们。.大中祥符元年,升官级为东上閤门使。不久因眼病请求返回京城。稍稍痊愈,命令枢密院传旨,即将实任爲刺史,再次出任延宏。李继昌因病上表请求退休。不久,改爲右骁卫大将军。其子李遵勗,娶万寿长公主。天禧初年,公主生日,邀请李继昌到家中,迎接礼拜祝寿。皇帝得知此事,偷偷用袭衣、金带、器币、珍奇果品、美味菜肴赏赐他。二年冬,去世,享年七十二岁。李继昌性情谨慎敦厚,士大夫乐于同他交往。治理崇尚宽厚,所到之处百姓都怀念他。任峡路时,与上官正共事。上官正残忍好杀,曾经有县吏护送粮草,路远超过期限,上官正下令把他斩首,李继昌慢慢爲他开脱得到宽恕。有郑伸其人,早死,他的母亲贫穷飢饿,曾经到李继昌那里

34、乞讨,家人争着上前辱駡驱赶。李继昌召她相见,给与白银一百两,当时的人都称赞他。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A项“有终驰报至”结构完整,中间不能停顿,排除B项、C项;“千级”为“斩首”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项,选择A项。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方面的知识。B项“每位皇帝只有个年号”错误,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比对原文相关句子可知C项中“严苛执法”于文无据。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理解并翻译语句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

35、:“会”、定语后置、“以”、“闻”。第二句得分点: “戒”、“获”、补全省略“置(于)”、“俟”。点睛:文言文翻译常见问题:一是翻译不周全,一是语序混乱,一是不注重上下文。翻译时要注意。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换”,

36、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曲江二首(其一杜甫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注】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唐军暂时击退叛军收复长安后。杜甫时任左拾遗,因屡次谏言,被皇帝疏远冷落,濒遭贬

37、官。曲江:又名曲江池,是唐代长安城南的一处游览胜地。翡翠:鸟名,此处指翡翠鸟。麒麟:传说中的仁兽名。象征吉祥,此处指麒麟状的石雕墓饰。14. 下列对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A. 首联从花瓣飘飞的景象落笔,描绘出“风飘万点”的暮春图景,“落花时节”所牵动的不仅是诗人的伤春之愁,而且有对国家大难未靖、自己忠而见弃的哀愁。B. “一片花飞减却春”表现出诗人非同寻常的敏锐感觉,美好事物的一点点缺憾便引起诗人的惆怅,此处“一片花飞”与成语“一叶知秋”异曲同工,堪称锤炼语言的典范。C. 颔联写趁花还未落尽,赶快欣赏,不怕酒多会伤身,开怀畅饮。句中的“且看”是只管看之意,“莫厌”是

38、不推辞之意,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光,尽情行乐的愿望。D. 颔联两句不仅形象丰富,对仗工整,而且“且”“莫”等虚字的运用,更利于传达丰富的意蕴和幽微的情绪,展出了格律与灵活辩证统一的特色。E. 颈联与刘禹锡的两句诗“旧是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内容和手法相同,都是以小见大,在荒凉破败之景中寄寓了诗人慨叹盛衰兴亡的伤感。15. 尾联中的“物理”指事物变化的规律。诗中诗人“细推”的有哪些“物理”?体现了诗人怎 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4. CE 15. 诗中的“物理”既有自然界美好事物、美好生命的盛衰荣枯,也有家国盛衰人事兴旺的无常。尾联表面上是写诗人的感想;世间万物盛衰无常、得失难料,既然

39、无法实现理想,何必留恋官位荣华,索性抛开世俗功名的束缚,自在行乐。而实际上,旷达之语的背后潜藏的还有诗人有志难申、报国无门的悲哀。【解析】14. 试题分析:C中的“且”是姑且的意思,诗人没有“只管看”的率性无忌,看花和饮酒表现的是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无法挽留的悲哀,不能说尽情行乐。E刘诗中的景象不同于杜诗中小堂和苑冢因无人居住和照管而变得荒凉破败的景象。其次,“物是人非”也不准确,主人逝去小堂荒凉破败,墓冢无人管理,石雕麒麟倒卧在地,这些都不能说是物是人非,而是物人两非。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

40、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本题重在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内容和主旨的理解类试题,考生要结合对诗歌本身的理解作答本题,通过对诗歌的理解,本题可以作答为,诗中的“物理”既有自然界美好的 事物、美好生命的盛衰荣枯,也有家国盛衰人事兴亡的无常。尾联表面上是写作者的感想:世间万物盛衰无常、得失难料,既然无法实现理想,何必留恋官位荣华,索性抛开世俗功名的束缚,自在行乐。而实际上,旷达之语的背后潜藏的还是诗人有志难伸、报国无门的悲哀。(三)名篇名句默写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在离骚中用“_,_”两句

41、表达了自己即使被肢解也不会改变志向的追求美德的决心。(2)苏轼在赤壁赋中渲染客人吹洞箫的音乐感染力,赞美其尾音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紧接着说:“_,_”。(3)李白的蜀道难中结尾处再次感叹蜀道的艰难,比上青天还难,最后慨叹“_!”【答案】 (1).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2). 岂余心之可惩 (3). 舞幽壑之潜蛟 (4). 泣孤舟之嫠妇 (5). 侧身西望长咨嗟【解析】试题分析: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考生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另外还要特别注意一些重点字的写法

42、,如“犹”、“舞、“壑”“潜”、“嫠”、“咨嗟”。三、语言文字运用1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相较于享誉中外的佛教圣地九华山,紫蓬山似乎名不见经传,但谁又能想到,历史上,它曾是淮军将领的摇篮。虽然苏轼一直被卷入政治漩涡中,但他风光霁月,超脱于蝇营狗苟的政治斗争之外。代沟之说,有一定的道理。不过,要消除代沟,只能潜移默化,子女对父母未便耳提面命。小时候的张衡半夜数星星,说自己长大后要成为一名大学问家,没想到一语成谶,后来,他成了汉代著名的天文学家。从中国书法史来看,“书以人名”似乎成了一条重要的规律。但不容置喙的是,艺术作品的精神才是它的根本所在。历史专业出身的石晓明,不愿

43、像其他同学一样埋首钻研,皓首穷经,著书立说,而是毅然选择了与自己专业相去甚远的工作,实在让人匪夷所思。本草图经中年代较早的一些版画,因为出于各地画师之手,风格判若云泥,精粗详略 也有差异,但总体水平较高。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名不见经传:名字在古籍中没有记载、指人或事物没有什么名气。使用正确。光风霁月,形容清新明净的气候和景象,也用于比喻襟怀坦白,心胸开阔的高尚品德。使用正确。一语成谶:一句(不好的)话说中了。感情色彩不当。不容置喙:指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用在此处不妥,可改为“毋庸置疑”。皓首穷经:指钻研儒家经典到老。也泛指勤奋苦读一生。使

44、用正确。判若云泥:高低差别就像天上的云彩和地下的泥土那样远,形容高低悬殊。此处用来说风格不同不适合。点睛:成语辨析的关键就在于:一是对语境意义的准确把握,二是对成语含义的正确掌握,两者必须相互结合,缺一不可。因此,我们在辨析成语使用情况时,可依次思考下面几个问题:这句话要告诉我们什么?(语境义)该成语是什么意思?(成语义)成语义和语境义是否协调一致?(该成语是否适合于该语境)可以说,对语境义的准确把握和对成语义的正确掌握,是我们辨析成语使用情况的前提和保证,也是我们正确解答成语题的重要方法和有效手段。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本届世界互联网大会首次向社会发布了15项与老百姓生活息

45、息相关的互联网科技新成果,真正体现了创新改变未来,也是真正的“互联网之光”。B. 神舟十一号回收着陆亮点明显,除首次使用特大型降落伞外,还将着陆缓冲技术应用于飞船返回舱的着陆系统来提升宇航员返回地面时的乘坐舒适度。C. 戏曲进校园将为学生们架起文化上连通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自觉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获得思想涵养,进而带动整个社会向善向上。D. 美国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荣获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而获奖的理由是因为他“为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带来了全新的诗意表达方式”。【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辨析。首先应浏览选项,找出有标志的典型病句进行排除;然后对剩下的句子进行压缩,保留主谓宾

46、,再看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结构混乱等问题,如主干没有问题,就要来分析修饰成分,一看修饰语与中心词的搭配,二看修饰语的顺序。A项偷换主语,“真正体现了创新改变未来,也是真正的互联网之光”的主语应该是“15项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互联网科技新成果”;C项成分残缺,应在“自觉”前面加“让他们”;D项“理由是因为”句式杂糅,可以去掉两个“因为”。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 教师节,我给我的老师买了一盆花,送到他的办公桌上,上边贴上一张字条:“老师,您辛苦了,不成敬意,请笑纳。”B. 某杂志上的一条请柬:“我明天乔迁新居,为答谢各位,特于府上备下薄酒”C. 那年我弟弟在学校犯了错误

47、,家父去世早,我这个做兄长的给他班主任写了一封信,信的开头有这样一句话:“家弟在学校违反了纪律,给您添麻烦了”D. 电台新闻广播稿:5月以来的多场暴雨,造成阿里山景区道路阻断滞留游客可望明日返回住地。【答案】A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现代人指望能够通过理性对话去解决分岐,并且发展了对话理论。按照想象,_,对话的本质是以讨价还价代替真刀真枪的较量。在理论上说,假如_,那么即使不能解决世界和平的问题,至少也能够为地区性的 “永久和平”作出贡献。不过,语言博弈代替行为博弈的有效性一直都只是一个良好愿望,事实表明,_,

48、对话只能解决一些无足轻重的分岐。【答案】 (1). 对话可以解决分歧(或“对话是成本最低的博弈”) (2). 理性对话足以解决冲突问题 (3). 语言的博弈无法代替行动的较量【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空注意前文“解决分歧”,第空注意后面的“解决世界和平的问题”,第空注意后文“解决一些无足轻重的分歧”。点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如此题中的“解决分

49、歧”“解决冲突问题”在前后文都有相应的类似或语意相反的提示性的词语。2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有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房价高涨,市政府立即作出反应,进行调控。现在,房价已出现环比略降的态势。老百姓心里安定了,只要实现了住房梦,就能让社会稳定下来,而社会穗定下来,老百姓就一定能有满满的幸福感,国家也必然会富强起来。实现了住房梦,也不一定能让社会稳定下来。_【答案】 (1). 社会稳定下来,老百姓也不一定就能有满满的幸福感。 (2). 老百姓的满满幸福感也不是必然能让国家富强起来。【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严密。推断时讲究逻辑的严密性。比如该题在推断时思维不缜密,逻辑

50、错误。因为社会稳定,老百姓满满的幸福感和国家富强三者之间并不是因果关系。四、写作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2. 对以2015年“五一”期间,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推出系列报道大国工匠,挖掘了为长征火箭焊接发动机的国家高级技师高凤林等八位行北顶级技工的典型故事,歌颂“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劳动者。节目播出后,极大鼓舞了一线产业工人的工作热情,并引发强烈社会反响。(5月28日新华社)大国工匠一共选取了8名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他们有高超的技艺、精湛的技术、敬业的品德和灵巧的双手。这些工匠的文化水平并不高,从事的行业也不是很起眼,但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在他们身

51、上,我们看到了“工匠精神”的体现。这些工匠可以说是真正的“国宝”级人物。上内容,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 工匠精神与集体个人发展很多人认为工匠精神意味着机械重复的工作模式,其实工匠精神有着更深远的意思。它代表着一个集体的气质,耐心、专注、坚持、严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等一系列优异的品质。工匠之行,在行动中体悟修行的乐趣,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它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心中。长久以来,正是由于缺乏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才让我们的个人成长之路崎岖坎坷,这种缺乏也让持久创新变得异

52、常艰难,所以,在资源日渐匮乏的后成长时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是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看过一则报道,说的是:截止2012年,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为什么这些长寿的企业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是一种偶然吗?他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研究者发现他们都在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在我们的生活中,取得某一方面的异于常人的成就,方能给你带来真正的满足感。而取得这种成就的唯一方法,就是去热爱这一部分的工作。”不可否认,“工匠精神”是一种奉献精神。它可能默默无闻,无私地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从而确保了一个集体的正常运转。试想,若

53、没有这种精神,一个集体将会怎样?作为你所在的集体中的一分子,我们都应认识到“今天我以我所在的集体为荣,明天集体以我为荣”,“我是这个集体中的一员,我应该对我的集体负责”。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该有工匠精神。比如:在学习的时候,我们要用一种执着、精益求精的工匠态度积极的面对学习,将学习中的任务当做工艺品去雕琢。在生活当中,不要再大费力气去寻找什么捷径了,承担责任,把自己当下的做好,捷径可能就来了。所以请大家在学习生活中做到精益求精,脚踏实地,传承工匠精神,做一个热爱集体的成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为新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围绕着“工匠精神”展开,可从以下角度立意:“工匠精神”是一种热爱工作

54、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赞美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业绩劳动者;弘扬推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其他符合材料主旨的立意,能自圆其说,亦可。析读材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这个过程需要认真地咀嚼、品味、联想、提炼。点睛:“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可运用如下的读法: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据以立意的突破口。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清理写作的线索。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