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商代青铜礼器的装饰花纹充满了神秘性、幻想性和威慑性;西周中期以后,青铜礼器在装饰上多采用几何形花纹,追求典雅、朴素的美。这一变化反映出( )A周代青铜制造技艺已开始衰退B青铜器的功用发生了重大改变C观念形态从重神事转向重人事D父子相袭的工官制度遭到破坏2.商人自称“受命于天、天命恒常”。周人提出“天命靡常、唯德是辅”“敬德保民”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新的天命观,构建了一条“民意有德天命”的政权合法性、“革命”合法性的证明逻辑。商到周天命观的变化反映了( )A.国家治理不再借助神权 B.统治阶级的自我约束C.君主利用民意加强集权
2、D.商朝制度被西周抛弃3.从血缘意义上说,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这一变化( )A.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坏 B.推动礼乐制度的世俗化C.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 D.加速王权与族权的分离4. 西周把嫡长子以外的诸子称为别子,规定“别子为祖”,让他们另外去建立一个宗族系统,使其与地位尊贵的嫡长子区别开来。其主要目的是( )A.扩大周朝的疆域 B.保障皇位的世袭 C.确保周天子权威 D.实现“家国一体”5.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的恢廓
3、,盖自秦时己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其观点意在说明( )A.秦朝奠定了后世版图基础B.郡县制不利于实现君主集权C.中央集权体制具有合理性D.专制暴政与秦朝的灭亡无关6.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这个成就,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所转移,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这场革命( )A.极大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 B.有效解决君主专制的决策弊端C.延续了贵族血缘政治的传统 D.有利于国家的
4、统一和民族团结7.监察官员由开始泛泛地“察举非法,受公卿群吏奏事,有违失者举之”,逐步发展到“纠举百僚,推鞫狱讼”,甚至不但察举各级官吏违法乱纪事件,还受诏参与司法审判、监军、监财、监试等。这反映了监察制度( )A.功能增强和职责范围的扩大 B.消除了威胁政权的潜在因素C.导致官僚阶层相互倾轧加剧 D.在百官之中处于超然的地位8.在推翻秦朝的战争中,表现最激烈的是战国末期在原诸侯国领地上的楚,其次是齐、赵,再次是韩、魏、燕,至于关中的秦地则没有发生反秦暴动。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A.楚齐赵三地的农耕经济领先关中B.各地对秦文化的认同存在较大差异C.东方六国推行郡县制的时间不一D.秦朝在各地实行
5、了不同的政治制度9. 汉武帝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懦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两汉的统治延续四个多世纪,其鼎盛时期人口达到5900多万。这说明( )A人才选拔制度的完善 B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C轻徭薄赋政策的推行 D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10.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11.某学者提出,西周末期井
6、田制已开始瓦解,当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没有出现;战国中期,井田制的变革已经完成,此后铁农具开始大量使用,牛耕只在个别地方使用。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井田制的瓦解是铁犁牛耕出现的前提条件 B.铁犁牛耕的使用不是井田制瓦解的最初原因C.土地私有制在西周末期已经确立 D.经济制度滞后于政治体制的变革12.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曾下令,孕妇临产时官府派医生看护,生男孩赏两壶酒一条狗,生女孩赏两壶酒一头猪,一胎生三孩派给乳母,一胎生两孩供给口粮。这一人口政策反映了()A两性地位日趋平等的现实B诸侯重视农业,富国强兵的要求C儒家“仁政”思想逐渐被接受D诸侯注重人口与资源的协调发展13.齐民要术卷一耕田对耕
7、耱技术有详细要求。首先,要求“犁廉耕细”,即要求所耕犁条不能太宽,宽了就耕不深,耕不细。其次,要求根据墒情(土壤湿度情况)确定耕作时间。再次,耕地的深度,要求因时而定。材料反映中国古代农业( )A因时耕作,集体劳动 B分工细致,技术先进 C重视农时,精耕细作 D男耕女织,自给自足14.春秋时期,齐国不仅提倡“桑麻植于野”,而且还要求住宅庭院的四周只能种桑树,若种其他杂树,官府就会以妨害养蚕为由,加以禁止或治罪。这主要源于( )A.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B.手工纺织关乎政府收入 C.纺织业是立国的基础 D.官府垄断纺织业的需要15.战国时期,秦国攻伐魏国后,把孔氏家族迁到南阳。之后,他们大规模地经
8、营冶铸业,开辟鱼塘养鱼,经常游访诸侯,借此获取经商发财的便利,博得了游闲公子、乐施好赐的美名。材料说明了( )A商人势力过大危及政权统治 B多样化经营已成为普遍现象C巨商大贾颠覆社会等级秩序 D战国时期的工商业有所发展16.秦朝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还规定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衡器的权、斗桶和升,且至少每年应当校正一次。这些规定( )A.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B.体现对商业活动的重视 C.有利于各地区经济交流 D.标志统一国内市场形成17.西汉时期的大司农桑弘羊为盐铁官营辩护时说,豪强大家“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聚众或至千余人”,易“成奸伪之业”,给国家带
9、来祸患。材料主要反映了( )A. 大一统是盐铁官营的政治前提 B. 增加收入是盐铁官营的重要目的C. 经济控制基于政治安定的考量 D. 打击豪强是历代王朝的政治诉求18. 汉代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民在省吃俭用的情况下,“三年耕,才有一年之蓄”。同时据记载,汉代实行全国皆兵,男子20岁成丁,可以独立耕种和服役,但要到23岁才开始服兵役,期限一年。这反映了汉代( )A.生产力水平低下B.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C.边疆不稳战事频繁D.制度蕴含经济和道德的考量19.在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可以看到,有的耕农欠政府债, 有的需向政府借器物使用,有的则沦为雇农、佃农等依附农民,也有个别的自耕农可以上升为地主,他们拥
10、有“臣妾、衣服、畜产”。这说明自耕农( )A.对地主有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 B.受到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C.无独立户籍且需承担赋税徭役 D.地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20. 礼记乐记中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这表明礼乐制度()A使封建等级观念趋向弱化B利于分封制的确立和完善C.具有和谐社会关系的作用D导致官僚政治制度的形成21. 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
11、 )A考古资料匮乏致使史学无法结论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C阶级立场不同导致研究结论不同 D历史视角影响历史认识差异22.春秋晚期,孔子(前551-前479年)的弟子们因政治主张分歧而分化成两个阵营:以颜回等为代表的德治派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在道德而不在政治,主张以周礼为手段重建社会秩序;以冉求等代表的事功派认为政治应高于道德,主张打破礼制束缚 ,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这表明( )A.不同政见的争论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容 B.政治形势的深刻变化影响了儒学的发展C.儒家与法家的争鸣导致了儒家学派分化 D.儒家学派开始主动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23.“天人合一”的观念最早是庄子阐述,关注的是人在宇宙
12、中的地位,注重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就是“天人合一”的一种,它把自然之天拟人化,认为天有意志,能监视人间,并根据君主德行的好坏赐福或降灾。这说明( )A.儒家思想在借鉴中不断创新 B.黄老之学被汉代统治者采纳C.儒、道的发展趋势逐渐合流 D.儒家始终关注天与人的关系24.西汉海昏侯(汉武帝之孙刘贺)基葬被选人2015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下图是基中发据出的两枚印章。除此之外,该基还出土了数量惊人和做工精美的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等珍贵文物,以及大量竹简、木牌。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从图上文物字体可见篆体应是当时的主流通行字体 B.该墓葬
13、出土的精美器皿应大多出自官营手工业C.从墓葬的规格可推知当时诸侯国对中央集权威胁巨大D.该墓葬的竹筒木牍有可能记载着儒家和道教的思想精髓二、非选择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隐恶扬善”是修寨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材料二 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时间与原因、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有些还辟有专章
14、、专传介绍,这就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也就更增加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有人对福建省的家谱资料进行研究,了解到福建移居台湾的最早记载是两宋之交的苏姓从有关家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移民的人数、成分、原因,他们的婚姻状况、分布特点及与大陆的关系等。材料三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为此他提出广收家谱并对家谱进行研究。(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民间重视修订“家谱”的主要原因。(6分)简述家谱在
15、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6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现实,分析家谱在当今的作用。(6分)(3)依据上述材料,说说如何辩证地看待家谱的学术价值。(7)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传统政治制度是一个历史范畴,但又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上层建筑。除了它那可畏的惯力作用外,还有着岁月对它的修正,使它一天比一天更合乎理想的标准。因此,可以说传统政治制度行之有效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具有参考价值和启迪作用。因此,那种以为搞现代化就要摒弃传统的观点是不对的。事实上,只有把现代化注入传统,改造传统,以形成新的传统,才能保持我们的民族特色,实现真正的现代化。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
16、史根据材料提出自己的认识,并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史的相关史实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阐述要史论结合,言之成理。)27.(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代太学兴办的过程中,在博士的任命、学生的招收、教育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采用各个方面,都形成了相应的制度。作为太学教授的博士官,统一由国家任命,经过严格的审查,由于人数少,只有名流学者才能担任。学生也经过严格的挑选,正式学员有公费待遇,需经过专管教育的太常官亲自选拔。其他学生自费上学,名额不定,由地方政府选送,条件是“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学生在校学习,主要学习儒家的经书,考试及格才能委以官职。 总之,汉代的太学
17、,就是通过各种制度,运用国家行政的力量,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儒学人才,这是对春秋战国到汉初四百多年间单纯由私学独撑局面的重大改革。汉代太学的建立,奠定了我国古代社会官学教育发展的基础。这不仅在当时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而且培养了许多“经明行修”的人才,对后世学校教育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毛礼锐汉代太学考略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汉代太学的兴办背景和特点。(9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太学的作用。(6分)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答案:C 解析:A,材料展示的是青铜礼器“装饰花纹”变化,不能说明周代青铜制造技艺开始“衰退”。故A错误。B
18、,材料展示的是青铜礼器“装饰花纹”变化,与青铜器的“功用”无关。故B错误。C,根据材料可知,古代青铜礼噐的装饰花纹从商代的“神秘性、幻想性和威慑性”特征发展到西周中期的“几何形花纹,追求典雅、朴素的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出现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观念从重神事向重人事发展。故C正确。D,材料展示的是青铜礼器“装饰花纹”变化,不能说明工官制度遭到了破坏,不再是父子相袭。故D错误。2.答案:B 解析:略3.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春秋以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将不具有血缘关系的舜与周文王作为祭祀的对象,这有利于人们形成对华夏祖先的认同,故C项正确。“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
19、”体现出对宗法制的遵从,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礼乐制度、王权与族权分离的信息,B、D两项错误。4.答案:C 解析:把嫡长子以外的诸子称为别子,让他们另外建立宗族系统,防止别子对天子地位构成威胁,C正确。5.答案:C 解析:A题干所给材料强调的是中央集权制度具有合理性,“秦朝奠定了后世版图基础”与题干所给材料主旨不符。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有利于实现君主集权。C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可知,人们都指责秦朝专制,但秦人完成了国家统一,秦人也是当时形势所需要的,不宜有更多的非议,这说明中央集权体制具有合理性。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专制暴政导致了秦朝的灭亡。故选:C。6.答案:D 解析:“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
20、”指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故D正确;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A错误;B不符合史实;秦朝打破了贵族血缘政治的传统,建立了封建官僚制度,C错误。7.答案:A 解析:A题干所给材料中“由开始泛泛地察举非法,受公卿群吏奏事,有违失者举之,逐步发展到纠举百僚,推鞠狱讼”表明,古代监察制度功能增强和职责范围扩大。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消除了威胁政权的潜在因素”中的“消除了”表述绝对化。C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监察官员职责范围的扩大,“官僚阶层相互倾轧加剧”在题干
21、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D“监察官员的地位”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A。8.答案:B 解析:A,楚齐赵三地的农耕经济领先关中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A错误。B,根据材料可知,各地的反秦斗争的激烈程度存在着地域差异,关中秦地完全没有反秦暴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各地对秦朝实行的政治、经济等政策的接受程度不同,对秦的文化认同存在差异有关。故B正确。C,东方六国推行郡县制的先后,与反秦斗争没有直接关系。故C错误。D,秦朝在各地实行不同的政治制度与史实不符。故D错误。9.答案:B 解析:A.根据材料,反映的是官僚队伍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是人才选拔制度的完善,故A错误;B.根据材料,汉代统治稳定和社会
22、繁荣得益于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官僚队伍,结合所学,说明汉朝政府治理能力有所提升,故B正确;C.根据材料,没有涉及到轻徭薄赋政策的内容,选项与材料无关,故C错误;D.根据材料,没有涉及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内容,选项与材料无关,故D错误。10.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国策,在整个封建政府一直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监管商业活动,故A、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商业市镇的崛起,故B项错误;“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说明民间商人纳税后就取得了合法地位,故D项正确。11.答案:B 解析: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动私田的开垦,因而推动井田制的瓦解,A项因果关
23、系倒置,故错误;由材料可知,学者认为井田制开始瓦解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没有出现,而井田制瓦解后,铁农具才开始大量使用,这说明铁犁牛拼的使用不是井田制瓦解的最初原因,故B项正确;材料中学者仅说明井田制瓦解与铁犁牛耕使用的关系,没有提供关于土地私有制确立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制度与政治体制的关系,故D项错误。12.答案:B 解析:两性地位平等是指男女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妇女的地位明显下降,两性日趋平等的现实与史实不符,材料也没有涉及到,故A项错误;据材料越国的人口政策是为了增加人口总量,从事农业生产,发展农业,实现富国强兵,故B项正确;“仁政
24、”思想在战国时期没有被接受,因为它不适应诸侯争霸的需要,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人口与资源协调发展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13.答案:C 解析:由材料“犁廉耕细”“根据墒情(土壤湿度情况)确定耕作时间”“耕地的深度,要求因时而定”可知是对农业的精耕细作,故C正确;材料未体现集体劳作,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农业的分工,故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精耕细作,不是男耕女织,故D错误。1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齐国政府极力倡导桑麻种植,发展桑麻纺织业,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时期纺织业是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出齐国政府 对商业的态度,无法体现“抑商”,故A项错误。材料信
25、息只是表明纺织业对齐国很重要,而纺织业是立国的基础材料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官营纺织业与家庭纺织业并存,“垄断”这一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15.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迁到南阳的孔氏家族“经营冶铸业,开辟鱼塘养鱼”“经商发财”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的工商业有所发展,故D正确。A、B、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不符合,故排除。故选:D。1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统一度置衡是在秦统一后,故A项错误;秦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亦必等”可知体现的是统一度量衡,这虽然是秦朝为了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但是客观上打破了春秋战国度置衡混乱的
26、局面,便于各地区的经济交流,故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统一度量衡,无法反映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故D项错误。17.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易成奸伪之业,给国家带来祸患来看,桑弘羊为盐铁官营辩护主要是从维护政治稳定的角度出发的,说明西汉的经济控制是基于政治安定的考量。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盐铁官营的前提,排除A项;从材料信息来看,盐铁官营的主要目的不是增加收入,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西汉时期打击豪强的措施,不能说明是历代王朝的政治诉求,排除D项。18.答案:D 解析: “这”指上一句话即男子23岁才服兵役,“生产力水平低下”呼应第一句即“汉代农业生产效益不高”,故A项错误;汉代兵役制度与加强
27、专制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边疆的战事,故C项错误;男子23岁才服兵役,考虑的是农业生产效益不高,“期限一年”,是对农民的同情和保护,故D项正确。 19.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耕农依赖土地,经济地位具有极不稳定的特征,有可能“沦为雇农、佃农”,也有 可能“上升为地主”,故D项正确。古代自耕农不同于佃农, 拥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对地主没有人身依附关系,也石受地 主的剥削压迫,故排除A、B两项。自耕农是封建国家赋税 徭役的主要承担者,拥有独立的户籍,故排除C项。20.答案:C 解析:材料中意思是说乐可以促使无怨恨,礼制可以导致不争,礼义可以促使贵贱等级观念的淡化,乐文同可
28、以促进社会的和谐,故C项正确;材料中说礼乐制度促进社会和谐作用,但不是使封建等级观念趋向弱化,故A项错误;材料不是说明礼乐制度对于分封制维护作用,故B项错误;官僚政治是战国时期萌芽出现,此时仍按照分封制实行统治,故D项错误。21.答案:D 解析:略22.答案:B 解析:材料中是儒家的两大派别的争论,不是不同的政见的争论, 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儒家内部分化成两大派别,颜回等为代表的德治派体现了努力维护周礼,以求等为代表的事功派主张打破礼制束缚,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说明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形成了不同的政治主张影响儒学分化成不同的派别,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儒家与法家的争鸣,故C项错误;材料
29、未涉及儒家借鉴其他学派思想,故D项错误。23.答案:A 解析:材料汉代董仲舒借鉴庄子“天人合一”的观念,改造儒家思想,反映出儒家思想在借鉴中不断创新,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黄老之学在汉代的地位,故B项错误;C项出现在魏晋南北朝之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儒家主要关注人际关系,故D项错误。24.答案:B 解析:A. 依据题干时间可知,当时流行的字体是隶书,篆体是秦朝的主流通行字体,故A项错误;B. 依据题干“做工精美的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等”,结合所学可知,青铜器是供王室和贵族使用的,而且做工精美是官营手工业产品的特点,由此可知,该墓葬出土的精美器皿应大多出
30、自官营手工业,故B项正确;C. 题干材料只是体现西汉海昏侯墓葬内的状况,无法得出当时诸侯国对中央集权威胁巨大,故C项错误;D. 汉代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25答案:(1)主要原因:受宗法制的传统影响,中国人重视血缘和家族观念;小农生产方式的影响;彰显家族声誉,弘扬传统美德。(每点2分)作用:凝聚亲族;弘扬正统观念;规范人际社会关系;巩固统治。(每点2分,答满3点即可满分)(2)作用: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团结广大海外侨胞;有利于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每点2分)(3)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可以
31、拓展史料来源;家谱隐恶扬善的笔法和孤证会影响其史料价值。(每点2分,答对2点得5分,答满3点得7分)26.【观点明确3分,论证严密、言之成理7分,总结提升2分】示例一认识: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阐释: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行省制;中枢权力机构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从世官制到察举制,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因此,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是一个不断改革、发展的过程。示例二认识:从传统政治制度中汲取智慧。阐释: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制,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实现权力的制衡,也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监察制度的实行,有利于规范官员的行为,防止贪污腐化。科举制度下,选拔官
32、吏渠道多元,有利于选拔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实现公平公正。因此,古代中国实行的政治分工与权力制衡机制、人才选拔制度、监察制度等对现代政治文明建设具有借鉴作用。(“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解析:首先,通读材料,明确材料的主旨,抓住材料中的“还有着岁月对它的修正”“那种以为搞现代化就要摒弃传统的观点是不对的”等信息,提出认识。其次,结合中国古代政治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最后,得出结论。27.答案:1.背景: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创办太学,培养儒学人才。(3分)特点:教授由国家统一挑选和任命,由名流学者担任,水平高;对学员要求高,经过严格挑选,有公费和自费两种;主要学习儒家经书,考试合格后方能担任官吏。(6分)2.作用:培养了大批儒学人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改变了私学独撑的局面,奠定了古代官学发展的基础;对后世学校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