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课时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必修3专题二十二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高分跨栏2随堂巩固3基础再现1第1课时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科研的起步1措施(1)成立科研机构:1949年,成立中国科学院;1958年,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2)建设科研队伍:欢迎海外知识分子回国,大力培养科技人才。(3)制定和实施科技发展规划:1956年,科学规划委员会编制出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确定了国家重点科技任务和发展尖端科技的紧急措施,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个“向科学进军”的热潮。2成就(1)在国防科技领域,1964年,中国第一颗_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1970年,中国用自制的“长征1号”运载火
2、箭,成功地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2)在医学领域,中国于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_。(3)在农业领域,1973年,_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原子弹结晶牛胰岛素袁隆平温馨提示:“文革”期间虽然使我国的科技文化事业遭到巨大摧残,使很多科研活动被迫中止,但在广大科学工作者的努力下,仍然取得一些重大科技成就,如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等。因此不能因为否定“文革”而忽略了此期间所获得的科技成就,也不能把这些科技成就当作“文革”的成果来看待。1(2010揭阳二模)某兴趣小组以“新中国科技世界之最”为课题开展研究,收集到以下资
3、料,其中最适合入选的是()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B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C“神舟”五号载人航天D“南优2号”杂交水稻解析:注意题干是“新中国科技世界之最”,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西方媒体称杂交水稻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D符合题意。而A、B、C三项都在美苏等国之后,故不符合要求。答案:D科研的腾飞1原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为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推动着中国科技走向世界。(1)背景:“文革”使中国科技严重受挫,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领域的差距拉大。“文革”结束不久,邓小平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随着全国科学大会和中共
4、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迎来了科学事业发展的春天。(2)提出: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3)意义: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2成就(1)在核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方面:核武器技术不断发展,核技术在农业、工业、医疗卫生和科研方面得到了和平利用。(2)在空间技术领域:1984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和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3)在运载火箭研究方面:1980年,中国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神舟”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
5、,已经迈进世界先进国家行列。(4)在信息技术领域:“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5)在生物工程领域:中国科学家相继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3意义:中国在尖端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2010威海质检)“嫦娥一号”奔月成功,实现了中国人的千年梦想,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下图是“嫦娥一号”传回的月球三维照片,标志着我国绕月探测飞行取得圆满成功。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现在的“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B1964年第一
6、颗原子弹爆炸成功C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进入航天时代D2003年神舟5号发射成功,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第一人解析:“两弹一星”中的两弹是指原子弹和导弹,故A项错误。答案:A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有哪些?1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取得成就的原因(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2)党和政府历来重视科技发展。1949年,成立我国最高学术机关和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1956年1月召开全国知识分子会议,提出“向科学进军”口号,并编制了1956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即“十二年规划”)。1963年又重新制定了1963年至1972年科学技术
7、发展规划(即“十年规划”)。“文革”十年中也紧紧地抓住国防军事科技和核科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更是科学春天的到来,激发了科学工作者创造热情。(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4)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2建国后不利于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1)主要在于“左”倾错误思想对文化战线的长期干扰和破坏;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失误。(2)历史上轻视文化对人们心理的影响。(3)比较直接的是中国革命胜利后,大批工农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他们有重实践、轻知识的倾向。(4)相当一段时间闭关自守,缺乏对世界先进文化的学习和交流。1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
8、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解析:注意题目中要求回答的是调整的主要目的。首先要注意时间,到1952年秋,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就要完成,接下来就是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其次要注意新设的院校性质都是工科院校,很显然是服务于经济建设需要的。A、B只是调整的内容。C表述笼统空乏。故选D。答案:D二、科技进步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何重大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科技事业经历了一条曲
9、折的道路,但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科学技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在原子能技术、生物科学、高能物理、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等方面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1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中国科技进步,特别是“两弹一星”的成功,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粉碎了他们遏制中国的企图,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2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越来越密切,科技发展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科学技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3中国科技事业
10、的发展,特别是杂交水稻的培育,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有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2下列所列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成就,能直接而充分说明科技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的有()A一箭多星技术的掌握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C葛洲坝水利工程建成D籼型水稻培育成功和推广D一、选择题1“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这是组委会给2007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颁奖词,其中的“两弹”应该是指()A原子弹、氢弹 B原子弹、导弹C氢弹、导弹D原子能、原子弹解析:旨在考查学生识记能力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结合
11、所学知识可得出正确答案是B。答案:B2(2010惠州二调)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解析:题干材料的关键词是“1952年”、“院校调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即将开始“一五”计划,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而当时中国严重缺乏经济建设人才,因此要设立一些专门学院以培养经济建设的人才。故选D项。答案:D3方寸烟标可以见证航天历史,下面
12、三枚烟标告诉我们()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中国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C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D中国首枚自行研制火箭发射成功解析:结合教材知识,可发现与三枚烟标相联系的史实是:1970年4月24日北京时间21时35分,中国成功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送入太空,一曲嘹亮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答案:B4右图是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下列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他选育的杂交水稻品种是南优2号B他因此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C国际上把杂交水稻作为中国第五大发明D杂交水稻的发明被誉为“第一次绿色革命”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准确识记史实的能力。袁隆平关于杂交水稻的发明被誉为“
13、第二次绿色革命”。答案:D二、非选择题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邓小平材料二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列举我国20世纪六十年代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2)材料二的图片反映了我国取得的哪一重大科技成就?(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科技成就对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促进作用。解析:第(1)、(2)问结合教材有关表述解答即可;第(3)问注意结合史料的有效信息和教材有关科技成就的影响解答。答案:(1)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2)2003年,“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3)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打破了当时美、苏的核垄断。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使中国跻身于空间技术领域先进国家行列。中国在尖端科技方面的重大成就,大大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