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课题24 人民解放战争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84315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50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课题24 人民解放战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课题24 人民解放战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课题24 人民解放战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课题24 人民解放战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课题24 人民解放战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课题24 人民解放战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课题24 人民解放战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课题24 人民解放战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课题24 人民解放战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课题24 人民解放战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课题24 人民解放战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课题24 人民解放战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课题24 人民解放战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课题24 人民解放战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课题24 人民解放战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课题24 人民解放战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课题24 人民解放战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课题24 人民解放战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课题24 人民解放战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课题24 人民解放战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课题24 人民解放战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4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课题24 人民解放战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4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课题24 人民解放战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4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课题24 人民解放战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题24人民解放战争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背景:2.重庆谈判:(1)目的:争取和平民主新局面。(2)时间:1945年8月底,中共中央接受蒋介石的邀请,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抵达重庆,进行谈判。(3)结果: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署双十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3.重庆政治协商会议:(1)时间:1946年1月10日。(2)结果: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案等五项协议,但最终被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否决。国民党“真内战”的阴谋暴露。搜集全面内战爆发的材料,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全面内战爆发的必然性。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1)合作对抗再合作(2)再合作再对抗二、全

2、面内战的爆发1.全面内战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2.全面进攻:3.重点进攻:(1)时间: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发动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三、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1.经济崩溃:(1)原因:滥发纸币、通货膨胀、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和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2)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向萎缩。国民党在人民中的信誉一落千丈。2.政治孤立:(1)1946年1112月,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主同盟坚决反对,拒绝出席。(2)会议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不过是国民党专制统治和蒋介石独裁的装饰品,进一步暴露了国民党当局

3、坚持独裁和内战的真面目。全面内战爆发的原因1.根本原因: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反动派要实行独裁统治;中国共产党及全国人民要求民主和平。2.直接原因:蒋介石玩弄“假和平”的阴谋败露,要通过战争手段达到目的。3.其他原因:美国的大力支持,要把中国变成其全球扩张的重要基地。搜集国民党反动派坚持独裁和国统区经济崩溃的史实,从“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角度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土地改革:(1)依据:1947年夏,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的中国土地法大纲。(2)意义:各解放区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使亿万农民在

4、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2.战略反攻:(1)时间:1947年6月。(2)战况: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武汉,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3.战略决战:(1)战况。战役战果辽沈战役东北全境解放;人民解放军从此在数量上取得对国民党军队的优势淮海战役南线国民党军队的精锐主力已被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平津战役基本解放华北全境(2)意义: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4.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时间、地点:1949年春,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召开。(2)内容。5.北平谈判:(1)背景。经过三大战役

5、,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军事力量已全线崩溃。迫于内外压力,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告引退,由李宗仁代理其总统职务。(2)概况:1949年4月,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和国民党南京政府代表团,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3)结果:国民党最终拒绝在双方代表达成的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6.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覆灭,中华民国时期结束。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原因。国民党: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能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从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中国共产党: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6、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2)历史意义。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1947年的土地改革并不是建立了土地公有制,仍然实行的是农民土地所有制,本质上仍是私有制。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巩固了工农联盟,提高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通过对解放战争等史实的讲述,从家国情怀的角度使学生认识到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以此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探究点解放战争1.过程史料一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

7、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思维交互】:(1)史料一中战略方针得以落实的典型事件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微点拨】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关键能力获取和解读史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关键信息史料一反映了毛泽东在解放战争第二年制定的战略方针,注意“内线”和“外线”。内线指解放区,外线指国民党统治区提示:事件: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影响: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武汉。史料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第三年以后,毛泽东同志及时地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指挥人民解放军向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战略决战

8、。叶剑英伟大的战略决战【思维交互】:(2)根据史料二指出人民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人民解放战争的形势如何。【微点拨】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关键能力获取和解读史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关键信息史料二画线部分反映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进行战略决战,“人民解放军向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战略决战”指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提示:形势:进入战略决战阶段,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作战能力得到极大提高,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史料三渡江作战无疑是一个伟大的胜利,这胜利表示了敌人在长江以南的一支最大的最有组织的力量的覆灭渡江歼灭了敌人四十多万,就表示国民党再没有有力的抵抗了。这胜利在政治上表示了

9、反动的南京政府的灭亡。邓小平:渡江战役是毛泽东亲自交给我指挥的【思维交互】:(3)史料三反映了渡江战役有何重要历史意义?【微点拨】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关键能力获取和解读史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关键信息史料三反映渡江战役的胜利“在政治上表示了反动的南京政府灭亡”提示:历史意义:渡江战役占领了南京,表明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覆灭,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2.胜利的原因史料1949年美国国务院将蒋介石集团的腐败、昏庸、专制、无能一一列出,以说明国民党的失败是咎由自取,完全是自己造成的小手绢,四方方,哥去前方打老蒋。妹送哥到大路旁,贴心的话儿对哥讲:家中事,你莫想,全有妹妹我承当。打完老

10、蒋早回家【思维交互】:据史料概括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微点拨】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关键能力获取和解读史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关键信息从中“蒋介石集团的腐败、昏庸、专制、无能” 和中“哥去前方打老蒋。妹送哥”结合解放战争的史实分析原因提示:原因:国民党的统治腐败;人民群众对解放战争的支持。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1.客观上:(1)国民党政治孤立,失去民心。(2)军队厌战,士气低落。(3)统治腐败,贪官横行。(4)美援断绝,蒋桂分裂。2.主观上:(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2)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孤立了国民党反动派。(3)人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名家评史】材

11、料自1946年至1948年,华北和东北解放区有两百多万人参军。山东有五百八十多万人,冀中有四百八十多万人随解放军出征,抬担架,送粮草,运弹药,救伤员。人民解放军的兵源、粮源和战争勤务,主要来自翻身的农民。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解读:材料指出土地改革使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探究点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重庆谈判史料一万急,延安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蒋中正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思维交互】:(1)根据史料一,指出蒋

12、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理由。【微点拨】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关键能力获取史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关键信息史料一反映了蒋介石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和平局面”“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八月十四日”是关键信息提示:理由:避免内战,共商和平建国大计。史料二目前与奸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如彼不能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1945年9月20日,蒋介石给各战区司令长官密电【思维交互】:(2)根据史料二,指出蒋介石邀请毛泽东来重庆谈判的真正目的。蒋介石采取的策略是什么?【微点拨】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关键能力获取史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关键信息从史料画线部分归纳其目的;从画线部分归纳其策略提示:目的:

13、拖延时间,为内战作准备。策略:假和平,真内战。史料三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胡锦涛在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思维交互】:(3)根据史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为实现“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的目标,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进行过哪些努力和斗争。【微点拨】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关键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关键信息首先理解史料的意思,根据所学知识从争取民主的努力等角度回答提示:努力:进行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和平建国的方针;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2.北平谈判史料把共产党

14、阻止在长江北岸司徒雷登大使曾说:划江而治,搞一个国共两党“南北朝”美国人的一厢情愿,构成了李宗仁全部言行和活动的精神支柱。解放战争全记录【思维交互】:根据史料,分析国民政府北平和谈的真正目的。【微点拨】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关键能力获取史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关键信息根据史料画线部分关键信息“划江而治”分析谈判的目的提示:目的:缓兵之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企图划江而治。重庆谈判和北平谈判的不同重庆谈判北平谈判背景蒋介石内战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国民党内部分裂,败局已定目的国民党借和谈积极准备军事部署,为发动内战赢得时间;中国共产党则是尽力争取国内和平,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

15、战的阴谋国民党在军事上败局已定,企图通过缓兵之计达到日后卷土重来或“划江而治”内容重庆谈判的焦点是解放区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问题北平谈判的焦点是革命是否进行到底结果达成双十协定,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国民党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名家评史】材料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事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中国共产党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关于国共谈判的报告(1944年9月)解读: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组织联合政府的目的是结束国民党专制统治,实行民主政治。角度一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考查考查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

16、产党采取的经济政策1.(2020全国卷T30)1949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只强调和资本家斗争,而不强调联合愿意和我们合作的资本家这是一种实际上立即消灭资产阶级的倾向”“和党的方针政策是在根本上相违反的”。这一指示有利于当时() A.在经济领域实行公私合营B.接管城市后生产的恢复发展C.确立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D.对新民主主义政策进行调整【解析】选B。1949年5月,解放战争胜利在望,接下来就是要统一全国,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也要逐渐向城市转移,材料中中共中央的指示强调“联合愿意和我们合作的资本家”,目的是接管城市后利用资本家恢复和发展生产,故选B;公私合营是在三大改造期间实行的,排除A;

17、国营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的经济形式,通过国家投资和对私人企业实行国有化的方法而产生,这显然与材料不符,排除C;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之一是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因此这一指示没有对新民主主义政策进行调整,排除D。角度二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考查解放战争后期共产党对干部进行培训2.(2019全国卷 T30)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B.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D.提

18、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解析】选B。材料中现象发生在1948年10月底,这一时期国共双方实力此消彼长,胜利天平向中国共产党倾斜,因此中国共产党决定进行战略决战。结合材料中“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的表述,可以推知其目的是为胜利后将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做准备,故选B。角度三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考查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政策3.(2018全国卷T30)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

19、家的承认。这反映出()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解析】选A。据题意可知,“不接受”是关键词,A正确;结合所学,此时西方国家并未完全放弃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故B说法错误;冲破美国对中国的外交孤立是在20世纪70年代,C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西方不等于“国际”,D说法片面,排除。4.(2017全国卷 T30)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

20、的这一行动()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解析】选B。渡江战役时期,新中国尚未成立,还不是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故A错误;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捍卫了中国的领土等主权,否定了列强在华特权,故B正确;这一行动只是使列强退出长江流域,西方国家还可以通过东南沿海等地援助国民党,故C错误;“另起炉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外交政策,此时新中国尚未成立,故D错误。角度四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考查抗战胜利后国共力量对比的变化5.(2017全国卷 T30)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

21、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解析】选D。根据题干“群众组织”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 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在农村得到迅速发展,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故D正确。革命工作重心的转移是在大革命失败以后,题干并没有涉及,A不正确;“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是在国共的十年对峙时期,B不正确;题干并没有涉及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统战的对象,C不正确

22、。角度五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考查国民党的一党专制6.(2016全国卷T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解析】选D。根据题干中“把亲日派长征时代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特别是把“争取民主”归为“谬误名词”,体现国民党控制舆论,维护一党专制的用意,故D正确;题干材料体现了国民党反对民主,这种做法只能是加剧国民党与其他党派的矛盾,进一步降低国民党的威信,故A

23、、B错误;抗战时期,国民党实际上掌握了抗战的领导权,故C错误。角度六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考查抗战胜利初期国民政府的经济措施7.(2020全国卷T30)1940年代中后期,中国许多工矿企业尽管账面上获得利润,但难以维持再生产,故“很多工厂把囤积原料作为主业,反以生产作为副业”。这说明,当时()A.商业的繁荣带动了工业生产B.抗日战争的胜利推动生产恢复C.国统区的经济秩序遭到破坏D.国民党军阀混战扰乱经济发展【解析】选C。据材料“尽管账面上获得利润,但难以维持再生产”和“把囤积原料作为主业,反以生产作为副业”表明经济出现不正常现象,结合所学,1940年代中后期正值抗战胜利后,当时官僚资本主义膨胀,外国

24、资本主义入侵,加上国民政府发动内战,大肆征敛,滥发纸币,国统区的经济秩序遭到破坏,故选C;材料中并未呈现商业繁荣的信息,A错误,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生产恢复,B错误,排除;军阀混战主要发生在民国建立后至1927年,D与题中时间不符,排除。8.(2016全国卷T30)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D.政府在经济

25、中主导地位加强【解析】选D。由材料中信息“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可知,战后国民政府对国民经济采取措施进行干预,政府主导地位加强,D符合题意。据所学知识,抗战胜利后官僚资本主义挤压民族工业,导致民族工业生存环境恶化,所以A说法有误;B说法也不正确,因为国家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并未收归国有,也谈不上对轻纺工业的统制;C的结论由材料本身无法进行判断。【备考策略】(1)从主要考点看,重点考查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解放战争期间民族工业的艰难发展、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外交等;(2)从备考方向看,备考时要重视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的实力对比、解放战争期间国共两党的内外政策变化、新民主

26、主义革命胜利等;(3)从社会热点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体会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1946年4月,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县、乡人民代表会议(参议会)为人民管理政权机关”“人民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选举各级代表,各级代表会选举政府人员”。这一文件颁布的主要目的是()A.建立边区苏维埃政权B.落实重庆和谈的民主建国要求C.探索新民主主义宪政D.团结民主力量以赢取解放战争【解析】选C。材料表明1946年在陕甘宁边区进行了民主政治实践,这是在探索新民主主义宪政的模式,人民代表会议制也为后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故C正确;

27、陕甘宁边区政府本身就是苏维埃政权,A错误;B与此文件内容无关,民主建国是政协会议的主要内容,排除;1946年6月内战爆发,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2.1947年2月10日,上海大公报对586位民众政治态度的民意调查统计如下表:问题赞成人数反对人数对美军驻华的态度4538对美国现行对华政策的态度61464对民国宪法的态度124381对内战的态度34535该调查说明()A.大公报立场客观公正B.美国对华政策左右中国内战C.美国实施扶蒋反共政策D.民众失去对国民政府的信任【解析】选D。大公报立场客观公正,不能说明调查结果如何,故A错误;1947年2月中国内战已经爆发,而且表格显示多数中国人反对美军驻

28、华以及反对美国现行对华政策的态度,不能体现美国对华政策左右中国内战,故B错误;美国实施扶蒋反共政策,与材料强调多数中国人反对美军驻华以及反对美国现行对华政策的态度不符,故C错误;民众政治态度的民意调查显示多数中国人反对美军驻华以及反对美国现行对华政策、反对民国宪法、反对内战,说明民众失去对国民政府的信任,故D正确。3.在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在四川大量吸收民间帮会组织袍哥会成员加入武装反抗军,其中第五期“游击干部训练班”学员几乎全部是袍哥会成员。这表明()A.国民党企图在部分区域内长期抵抗B.地方民间组织不了解共产党政权C.四川成为国民党抵抗的最后堡垒D.国民党发动民众与解放军对抗【解析】选A。

29、国民党吸收袍哥会成员加入武装反抗军,并进行培训,说明国民党企图在四川负隅顽抗,故A正确;袍哥会成员加入武装反抗军并不代表不了解共产党政权,故B错误;台湾是国民党抵抗的最后堡垒,故C错误;国民党发动的帮会组织袍哥会,并不是一般民众,故D错误。4.1949年,国民政府在南京失守前要求各国大使馆先迁往广州,而后再迁往台湾,但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则受美国国务院之命留南京观望数月。美国此举()A.有试探新政权外交政策的意图B.意在表明国民政府已失去了民心C.试图争取中国共产党人的好感D.顺应了解放战争大局已定的现实【解析】选A。材料中司徒雷登的目的是试探新政权的外交政策及对美国的态度,故A正确;美国驻华大使的去留不能代表中国的民心,故B错误;争取好感在于实际行动,并非仅是材料中的“观望数月”,故C错误;虽然材料中“留南京观望数月”,但美国最终没有承认新中国,故D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