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82819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安徽省滁州市定远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范围:选修一19单元分值:100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 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化的起点,它从一个处于亚洲文明边缘的小国,实现了“脱亚入欧”的历史转折。这里的“脱亚入欧”是指( )A. 从亚洲边缘小国跻身于世界强国B. 从东方国家演变为西方国家C. 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D. 从亚洲脱离并加入欧洲同盟【答案】C【解析】【分析】试题分析:A项目标对于当时的日本还太大,日本当时的情况还不能直接跨越到这个地位上。B项对材料内容理解不准确,D项说法本身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近代日本的脱亚入欧是指从封建社会过渡到

2、资本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接轨,故答案选择C项。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与影响【详解】2.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百日维新一成一败,导致这一差异的众多原因中,历史背景的最大不同是( )A. 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水平高于中国B. 日本资产阶级力量超过中国C. 前者发生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后者发生于帝国主义阶段D. 明治天皇励精图治,而光绪帝却昏庸无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可采用排除法,19世纪中期日本和中国一样曾沦为西方的半殖民地,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资产阶级力量有限,故AB两项可排除,D选项不是背景。故答案选C。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中国百日维新比较3. 近代化就是在

3、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民主化的过程。中国的近代化在这两大领域的开启性事件分别是 ( )A. 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B. 五四运动和戊戌变法C. 实业救国和辛亥革命D.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的近代化在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开启性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最早创办近代工业,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戊戌变法最早在中国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故开启了政治近代化,故D项正确。辛亥革命晚于维新变法,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不属于经济领域,故B项错误。实业救国晚于洋务运动,故C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近代

4、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维新变法4.与早期维新派相比,康、梁维新派的特点在于A. 主张实行“君民共主”的政治制度B. 著书立说阐述变法理论C. 出版书刊宣传维新思想D. 开展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变法运动【答案】D【解析】【详解】康、梁维新派开展有一定群众基础的维新变法运动,是与早期维新派具有不同的特点,故选D;A、B、C三项是两者的共同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5.“拓跋珪成立北魏政权利用作战所俘虏的人口,拓展农业基础;并解除胡汉豪族的威权,直接向农户征税,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作者研究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史的切入点是A. 朝代更替B. 中央集权C. 社会稳定D. 经济政策【

5、答案】D【解析】材料“农业”、“征税”的关键词属于经济政策的内容,也就是说明了中国能再度统一的原因,故D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经济北魏经济政策,没有体现出朝代更迭和中央集权和社会稳定等方面,故ABC项排除。点睛:材料“农业”、“征税”的关键词属于经济政策。6. 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较快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 )A. 各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 封建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C. 各国重视兴修水利工程D. 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知识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主要反映了经济得到发展,它的根本原因主要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回答。选项中只有B

6、项符合题意。所以选B。7. 钱穆说:“宋朝的时代,在太平景况下,一天一天的严重,而一种自觉的精神,亦终于在士大夫社会渐渐萌茁。由于当时士大夫之觉醒促进了在朝的变法运动。”宋朝时期最符合钱穆所讲的“自觉精神”的是A. 存天理,灭人欲B.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C.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 明道救世,经世致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宋朝的时代”、“一种自觉的精神,亦终于在士大夫社会渐渐萌茁”、“当时士大夫之觉醒”等,本题考查宋代理学相关内容倡导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根据题干材

7、料,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不难知道,由于理学的兴起及发展,宋代时期的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特别是在读书人这一人群上,而B项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主张,正是这种社会责任感的明显体现。A项是对人性的压抑,不正确;C、D是明清时期的顾炎武提出的,时间不吻合,也不符合题意,排除CD;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宋代理学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8. 为避免“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而创办的报刊是A. 时务报B. 民报C. 新华日报D. 新青年【答案】A【解析】【详解】A项,由题干“不能告之君”

8、可知,创办报刊的目的是加强君民联系,体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主张。时务报为资产阶级维新派于1896年由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的,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B项,民报由资产阶级革命派于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办,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纸,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新华日报是由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革命家周恩来等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创办的中国共产党第一张在全国发行的报纸,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新青年由资产阶级激进派于1915年在上海创刊,该杂志发起了新文化运动,本刊曾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过重要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9.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我们会发现二者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以下关于二者相同点的表述,

9、不恰当的是A. 都注重破格使用人才B. 都重视农业生产C. 都改变了旧土地制度D. 都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史实商鞅变法措施中有废井田,开阡陌封疆,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改变了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而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进行的改革,旨在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故未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度,C项符合设问。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都注重破格使用人才,都通过实行一些措施推动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排除ABD。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C。点睛:解决本题关键是弄清楚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根据设问,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10.梁启超说

10、:“我支那四万万余人大梦唤醒,是自甲午战败,割中国台湾,偿二百兆之后始也。”“大梦唤醒”的含义主要是指()A. “师夷长技”,自强求富B. 推行“新政”,“预备立宪”C. 变法图强,救亡图存D. 民共主和,三权分立【答案】C【解析】材料论述的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国人开始变法变法图强,救亡图存,C正确;A是洋务运动思想;B是清末新政思想;D是革命思想。11. 俄国在克里木战争和日俄战争中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A. 社会制度腐败落后B. 在战争过程中孤立无援C. 统治腐败,国内阶级矛盾尖锐D. 国内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答案】C【解析】【分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

11、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非常容易错选A项的,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是因为农奴制度的落后,但是日俄战争时俄国已经是先进的社会制度而不再是落后的社会制度,所以是不能选A项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腐败,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才是俄国在两次战争中失败的共同原因,C正确。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统治腐败,国内阶级矛盾尖锐【详解】12.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社会的发展,因为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农奴得到土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广大农奴不再受地主的盘剥和奴役动摇了俄国的封建生产关系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是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说法

12、正确;的“不再受”说法错误;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动摇了俄国的封建生产关系,说法正确。故正确选项为D项。考点:农奴制改革的作用点评: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作用:广大农奴有了人身自由,扩大了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动摇了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3.比较是学习历史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与俄国1861年改革相比,日本明治维新最显著的不同点是A. 改变了社会性质B. 保持了民族独立C. 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D. 有利于社会进步【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日本在改革前受到西方列强的入侵,而俄国不存在民族独立问题,

13、这是不同点,故选B;二者都改变了社会性质,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促进了社会进步,AD不符合题意,排除;二者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不符合题意,排除C。【点睛】结合所学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分析解答。14.北宋在澶渊战胜了辽国,却答应每年给辽送岁币。这说明A. 当时的民族关系和睦B. 北宋以屈辱的代价换取边境的安定C. 北宋以礼治国D. 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扭转【答案】B【解析】【详解】北宋军事上取得胜利,反而要送岁币,体现北宋被动防御的方针,说明北宋以屈辱的代价换取边境的安定,故选B;AD不符合史实,排除;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15.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4、产物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改革的性质完全相同都以法家思想为指导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我国东周史上的春秋与战国是两个不同性质的社会时期,所以它们的改革也有不同之处,不是完全相同的。由于社会性质的不同所以导致了改革性质的不同,由于社会分裂,各种思想都很活跃,各家学说都有一定的影响,所以第四项错误,故答案选择A项。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的比较16.从客观上说,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仍然相当缓慢,其主要原因是这场改革没有改变A. 封建生产关系B. 俄国社会性质C. 农奴的法律地位D. 沙皇的专制

15、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没有改变沙皇的专制统治,导致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还是很缓慢,故选D;1861年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改变了封建生产关系,改变了社会性质,排除AB;1861年农奴制改革解放农奴成为自由人,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仍然相当缓慢”,联系俄国1861年改革的局限性分析解答。17.日本明治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其主要依据是A. 改革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B. 资产阶级是改革的领导者C. 改革废除了封建身份制度D. 改革发展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改革建立的应是天皇

16、专制,并未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应是中下级武士;C、D两项说法正确,但主要依据应从经济上找,故符合题干“主要依据”之意的正确答案是D项,排除C项,因为C项属于政治范畴。正确选项为D项。考点:明治维新的性质点评:解答本题须运用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题干有限制条件:主要依据。一般来讲,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等等都是从经济角度归纳。本题的主要依据应从经济上入手,故可排除C项。18.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商鞅变法的主要历史作用是A. 加强了秦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B. 废除秦国旧制度,使封建经济得到发展C. 秦国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D. 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答案】B【解析】试

17、题分析:题干强调的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所以应该从封建经济发展的角度最能体现社会发展,故选B。考点:历史上的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影响19.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经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A. 经济衰退B. 起义频繁C. 兵力不足D. 吏治腐败【答案】D【解析】【详解】王安石变法前,北宋收入增加了,仍然入不敷出,导致民贫而反,主要原因是吏治腐败导致的,故选D;材料表明北宋收入增加了,无法体现经济衰退,排除A;材料表明北宋

18、收入增加了,却出现民贫而反,不能体现起义频繁,排除B;北宋前期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并非兵力不足,C错误。20.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度法令。如图描绘了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吻自己主人脚面的场面。这表明A. 农民与地主之间没有根本矛盾B. 改革是由农奴主主动实施的C. 农民没有获得事实上的自由D. 农民没有获得法律上的自由【答案】C【解析】【详解】从图片中农民匍匐在地的状态看,农奴主依然是高高在上的,农奴没有获得完全的人身自由,故选C;A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1861年改革是沙皇被动实施的,排除B;通过改革,农民获得法律上的自由,排除D。21.19世纪末

19、,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成为一种政治运动,关键是:A. 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趋势B. 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C. 维新派把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D. 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的标志是1895年的公车上书,从此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故C项正确;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趋势和维新思想发展成政治运动无关,故A项错误;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是在公车上书以后,故B项错误;维新派没有调动人民群众,故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D项错误。22.下列表述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客观背景的是A. 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B.

20、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C. 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D. 孝文帝有卓越的胆识和远见【答案】D【解析】相对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来讲,孝文帝以外的因素均可视为客观背景。A、B、C都是对改革客观背景的正确表述;只有D属于主观条件,故选D。点睛:解题关键是要理解客观二字的含义。23.中下级武士之所以能成为日本倒幕运动的领导力量,主要是因为A. 资本主义经济相对薄弱B. 中下级武士已演化为资产阶级C. 封建专制统治异常稳定D. 日本有尚武传统,武士阶层更具号召力【答案】A【解析】【详解】由于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相对薄弱,资产阶级没有足够的力量来领导倒幕运动,所以只能借助中下级武士的力

21、量来完成,故选A。中下级武士仍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封建专制统治如果异常稳定,则不会发生倒幕运动,排除C;中下级武士是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成为革新力量,而不是因为日本的尚武传统,D项表述不准确,排除。24.列宁说:“1861年诞生了1905年。”下列对此话的最准确理解是 A. 1861年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为1905年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B. 1861年和1905年俄国都进行了农奴制改革C. 1861年改革完成了1905年革命的任务D. 1861年改革与1905年革命具有内在的继承性【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应通过时间信息,把握重要历史事

22、件的有效信息。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开始,1905年俄国爆发了革命,即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而两者的关系则是农奴制“诞生”了1905年的俄国革命。依据教材知识可知,改革并不彻底,导致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与沙皇专制的矛盾交织在一起,终于酿成了1905年革命,但毕竟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A项正确;B项没有正确地对理解题干时间信息所反映的两个历史事件;C项“完成”说法错误;D项“继承性”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A。考点:亚历山二世遇刺点评:尽管俄国1861年改革不如革命彻底,但它毕竟是历史进步的产物表现。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

23、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因此它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由于这种自上而下的变革的不彻底性,使得俄国无法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全面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其历史消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用牺牲农民的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式,必然给正在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这次改革并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尤其是农奴制残余保留过于深厚,所以俄国还面临着民主革命的任务。25. 一位史学家说:“公元前356年是改革家商鞅开始革命性地变革秦国制度的年代。”商鞅变法的革命性主要表现在A. 奖励耕织B. 奖励军功C.

24、废井田,开阡陌D. 建立县制【答案】C【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注意材料信息“革命性地变革秦国制度” ,可知是指商鞅变法废除了秦国的奴隶制,而确立封建制,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废井田,开阡陌,即废除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确立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C正确。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作用。【详解】二、非选择题26.【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材料一的两幅图,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材料二 泰西之强,在其政体之善也。其言政权有三:其一立法官,其一行法官,其一司法官。立法官,论议之官,主造作制度,撰定章程者也。行法官主承宣布政,率作兴事者也。司法官主执宪掌律纠愆

25、谬者也。三官立而政体立,三官不相侵而政事举。今欲行新法,非定三权未可行也。康有为日本变政考材料三 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设制度局于内廷,选天下通才十数人,入直其中,王公卿士,仪皆平等。皇上每日亲临商榷,何者宜增,何者宜改,何者当存,何者当删,损益庶政,重定章程,然后敷布施行,乃不谬紊。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康有为所说的“制度局”类似于西方国家的什么机构?其主要根据西方的什么学说提出此主张?材料四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

26、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材料五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条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3)材料四和材料五所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与这两次政治制度变革相关的历史大事件分别是什么?(4)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清以来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你如何认识这种趋势?【答案】(1)封建君

27、主专制不断加强。(2)立法机构。三权分立学说。(3)人民主权。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4)趋势: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认识:政治民主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近现代中国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解析】【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锦衣卫和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2)根据材料“其一立法官,其一行法官,其一司法官”可知“制度局”指的是立法机构。依据是西方的三权分立学说。(3)根据材料“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可知体现的是人民主权。辛亥革命后,颁布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28、,明清以来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认识需要从政治民主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近现代中国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等方面考虑。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唯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源于此。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 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

29、了很大作用的井上毅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答案】(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改革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仿。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2)实质:变革政治体制,

30、建立君主立宪制。局限: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维新矣。”可知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改革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仿。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提出了变法的各种主张。(2)实质:变革政治体制,

31、建立君主立宪制。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资产阶级的力量不够强大,也就是经济基础不够强大,还没有发展到建立君主立宪的上层建筑的时候和程度,所以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再有学习日本本身也有问题,日本的君主立宪政体,带有很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有很大的封建残余。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 局限性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戊戌变法 特点28.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是高中历史必修内容,是我们研究和学习的重要课题。研究课题一:春秋战国的思想材料一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材料二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材料三 法者,编著于图籍,设之于

32、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韩非子难三(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三位思想家有怎样的思想主张?他们关注的共同点是什么?研究课题二:19世纪末中国的思想变革材料一 严复在天演论按语中说,世界上一切民族都在为生存竞争,“进者存而传与,不进者病而亡焉。负者日退,而胜者日昌。弱者先绝”材料二 梁启超说“只有兴民权,才能固君权,救危亡”。(2)上述材料表明了中国仁人志士的哪些思想?为什么当时会出现上述主张?【答案】(1)以德治国;无为而治;依法治国。共同关注如何治国的问题。(2)思想主张:社会进化论思想;兴民权的思想。原因: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西方的思想传入;清朝专制、腐败暴露无遗。【解析】【详解】(1)根据“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得出以德治国;根据“我无为而民自化”得出无为而治;根据“法者,编著于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得出依法治国。根据材料可知,三位思想家共同关注的是如何治国的问题。(2)思想主张:根据“只有兴民权,才能固君权,救危亡”得出社会进化论思想,兴民权的思想。原因:结合所学,可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西方的思想传入、清朝专制腐败等角度分析解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