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必修2综合作业设计(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B)A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 B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C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 D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主要考查小农经济的传承。“天子亲耕”不只是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而是体现出整体的沿袭,排除A;各代皇帝都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反映出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传承,B正确;C、D不符合材料叙述的主旨,排除。2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
2、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C)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材料强调的是清朝租佃经济的发展,说明当时个体农耕仍然是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故C正确;明清时期的土地所有权仍然在地主手里,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农业的生产利润问题,B选项排除;材料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D选项排除。故选C。3战国后期,秦
3、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D)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选项说法错误。当时铁制生产工具在各国推广,本题则强调的是“秦国”能完成这些工程,因此应突出秦国与
4、他国的不同,B为相同点,B选项排除。交通运输网络畅通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故选D。4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A)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下的土地是不允许买卖的,但是裘卫购买井田制下的土地,体现的是井田制的松动,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世袭制度无关,B选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是在商鞅变法时期确立的,C选项排除。材料
5、与礼崩乐坏无关,D选项排除。故选A。5明朝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D)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题干涉及的交通方式主要是水运,谈不上交通方式的变革,故排除A。题干没有涉及土地制度的调整,故排除B。题干没有体现货币制度变革的相关信息,排除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江南的棉纺织业发达,据此依据材料“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6、可知主要原因是地区经济的差异,故D正确。故选D。6宋元时期,主要依赖海路运出的中国物品是(A)A瓷器 B茶叶C棉布 D白银解析: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海上丝绸之路的陶瓷贸易出现了繁荣局面,宋代因北方少数民族建立政权致使陆路交通的阻塞,所以国家大力提倡、鼓励海上贸易,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往西方的主要物品是陶瓷制品,故A正确;茶叶不是主要依赖海路出口的中国物品,故B错误;棉布主要是自给自足,不对外出口,故C错误;宋元时期,禁止以金银与外国贸易,在以物换物的交易中提高了瓷器在贸易中的地位,故D错误。故选A。7宋代,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
7、”。据此可知(D)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商业发展,关键信息是“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根据材料“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可知,宋代黄池镇商业经济繁荣,商品交换便利,市镇经济发达,故D项正确。A项,题干未体现政府收入来源,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坊市分界被打破的现象,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政府对商业发展的态度,且历代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故选D。8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上千万两。这表
8、明清代中期(C)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根据材料可知,清代中期的商人资本规模动辄百万两甚至千万两,这主要和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商业规模扩大有关,C选项符合题意。中国古代社会商人地位一直很低,A选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B选项排除。明中叶后,白银开始在流通中占主导地位,但是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商业规模的扩大,D选项排除。故选C。9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
9、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D)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早期殖民扩张,要求学生结合早期殖民扩张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拉丁美洲的殖民者主要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在新航路开辟后并未探索新的生产方式,而是沉溺于享乐。两国将本国的生产方式移植到拉丁美洲,造成其发展比较缓慢。故选D。10钱乘旦、许洁明合著的英国通史中说:“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计算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
10、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这说明(B)A火车的发明引发了技术创新的连锁反应B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C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D科技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火车出现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所以火车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所以B符合题意;A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C符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排除;D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故选B。11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B)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B有利
11、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解析:本题考查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封建势力始终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因素,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企业,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而有利于中国社会新的阶层的发展,故B正确;19世纪六七十年代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期,尚未出现发展的高潮,A选项排除;外国资本大规模输入中国的时间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问题,D选项排除。故选B。12下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B)川沙县部
12、分名人简历表黄彬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朱纯祖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姚光第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考查近代企业产生及其影响,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上海招商局”“朱丽记花米行”“机器轧棉厂”。依据材料“上海招商局”“朱丽记花米行”“机器轧棉厂”等信息可以看出反映的是近代工业的产生,说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故B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科举制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儒家
13、的义利观念被抛弃,故C项错误。近代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自然经济,故D项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人类社会的大家庭中,一个国家如同宇宙中的一颗星球,有与世界文明同步的公转,也有与自身条件符合的自转。在农耕文明时期,一个国家若要拒绝公转,必须具备两个重要的条件:一是土地之广袤和粮食之充沛足以养活全体国民,二是人口之众多足以满足工商生产的市场供应。如果这两个前提成立,那么技术的进步很可能会强化而不是减弱这个国家的内向与封闭。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请对材料中的观点表明你的态度并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
14、予以阐释。(要求:态度明确,论题准确,史论结合)(26分)态度:我赞成材料中的观点。论题: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使中国走向闭关锁国。阐述:明清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使小农经济发展到古代农耕经济的高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发展,以及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推动了人口的增长,人口的众多导致了中国内需能够满足供应,而不必追求海外市场。水稻和棉花的引进和推广,在耕和织两大领域分别解决了技术性的问题,创造了闭关锁国的必要条件。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体制和华夷观念使闭关锁国最终成为明清两代的基本国策,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因此材料中的观点是正确的。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
15、题的能力。从材料中的历史前提和技术进步对国家的内向和封闭的影响关系入手,结合中西方不同的历史事实进行阐释即可。14工业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每个国家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过程和手段。工业化道路的选择直接关系一个国家能否顺利地实现工业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和文化的尝试。”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一时期,中国资本新设厂矿共379家,资本总额8 580万元,平均
16、每年设厂矿企业63家,新投资本1 430万元,都比大战前的19年间增长了一倍多,出现了资本在100万元以上的大型企业43家,像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资本达到1 500万元。通常称这一时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1991年04期材料三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1)
17、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现象和清政府的哪一运动有关?该运动对近代中国的工业化有什么积极影响?(4分)洋务运动。出现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客观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结局如何?(10分)原因:辛亥革命结束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鼓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国人“实业救国”热情的推动;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结局: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陷入萧条。(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
18、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指的是什么?并归纳这一“发展战略”实施的影响。(6分)“一五”计划。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中国工业化建设的主要因素。(6分)民族独立(国家主权);政府政策(社会制度)。解析:(1)根据“其活动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和文化的尝试”可知是洋务运动;根据所学回答洋务运动对我国工业化的影响。(2)原因:结合所学回答我国民族工业出现“黄金时期”的原因即可。结局:结合所学可知,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陷入萧条。(3)第一问,根据时间信息“1953年”,结合所学,1953年我国开始“一五”计划;第二问,结合所学,回答“一五”计划的影响即可。(4)综合材料,可从民族独立、政府政策等角度总结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