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一、选择题。(本题18分,每小题2分,共有9小题)1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答案】D【解析】D对:严复将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翻译到中国,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结合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我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因此严复宣扬进化论,提出社会发展也是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目的是倡导
2、维新变法,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2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答案】C【解析】“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可知梁启超主张学习英、日改制图强,救亡图存,故本题选择C项。梁启超是维新派代表人物,主张改良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故A项错误。白话文运动兴起于新文化运动时期,与题干时间不吻合,故B项错误。资产阶级改良思潮在甲午战争之前已经出现,故排除D项。3 1904年,湖南、四川、江
3、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反映出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地区的留日学生人数明显多于内陆省份,这是因为这些地区正是近代开放较早、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故A项正确。当时清政府正在进行改革,革命运动并不高涨,B项错误;清政府的留学政策并没有变化,C项错误;当时,日本在华势力范围在福建,但长江流
4、域与东南沿海其他省份留日学生也多,故D项错误。4 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答案】B【解析】材料中产品广告与“国之进步”“人民精神”等新思想相联系,取得巨大成功,体现出当时民众对新思想的推崇与追求,故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A项与材料时间“1913年”不符;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仅
5、提及广告对产品销售的影响,无法得出D项。5 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答案】A【解析】分析材料可知,19151918年,“民主”与“科学”“革命”等词在新青年中出现的频次相当,但到19191922年时,“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后期,由提倡民主科学到大力宣传马克思主
6、义、宣传十月革命,题干所述变化说明了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A项正确。6 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A主张国家至上B批判封建伦理C反对西方民主D传播马克思主义【答案】B【解析】从材料“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可知陈独秀反对中国的封建道德,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并不是说国家至上,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是民主和科学,这时候的陈独秀还是资产阶级的激进派,不可能反对西方民主,故C项错误;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才在中国广泛传
7、播,与题干时间1916年不符,故D项错误。7 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答案】C【解析】C对: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20年”及材料中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结合所学可知是反对胡适提出的改良主义,主张发动工农群众进行革命,说明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且其在中国的影响日益增强。8 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
8、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答案】C【解析】C对:根据材料中“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可知,孙中山认为资产阶级革命不能成功的原因在于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不力,“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是因为有团结而强有力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因此孙中山意在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9 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
9、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B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C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D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答案】D【解析】用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来解释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性质,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的正确运用,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影响,故D项正确;材料中新中华不能代表整个知识界,故A项错误;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是在解放战争期间,不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一家之言,并不代表中国民众普遍关注经济理论问题,故C项错误。一、选择题。(本题44分,每小题2分,共有22小题)微专题一
10、从“睁眼看世界”到“中体西用”地主阶级的救国梦1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的良策,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A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B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C西学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D“托古改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答案】A【解析】题干中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等或以传统思想“经世致用”为指导,或深受其影响,梁启超强调西方民主形式“议院”中国古代也有,故选A项;题干中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是向西方学习,与传统文化有区别
11、,排除B项;题干中显示的是传统文化深深影响了西学传播,排除C项;D项表述合乎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且D项不合乎历史规律,排除D项。2 “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纲领。因为西学是新学,中学是旧学,“中体”和“西用”不会互不侵犯,“用”在“体”中会发酵。这说明“中体西用”思想()A束缚了知识阶层思想进步B无法推动中国的现代化C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D促进了社会的新陈代谢【答案】D【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排除A项;洋务运动引进了一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排除B项;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不能从根本上抵制列强的侵略,排除C项。
12、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准备派团出使西方,由于中外外交礼仪不同,“用中国人为使臣,诚不免于为难”,于是委任美国人蒲安臣担任中国全权使节出使美、英、法、普、俄诸国,并取得一系列外交成果。这反映了当时()A美国政府侵犯中国外交主权B清政府熟悉近代外交的规则C传统华夷观念影响外交行为D中国逐渐摆脱外交被动局面【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清政府因为“用中国人为使臣,诚不免于为难”,于是委任美国人担任中国全权使节出使西方,说明传统华夷观念影响外交行为,故选C项;材料中清政府委派美国人为中国使节,这无关美国政府行为,排除A项;由材料中清政府委派外国人为中国使节,便可知清政府对近代外交规则并没有完全清楚,
13、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外交上逐渐受到列强的控制和影响,排除D项。4 1875年,郭嵩焘奉命出使英国时,将其沿途见闻编成使西纪程,但因多有对西方政治等方面的记述,出版第二年就遭到了清政府的毁版,禁其流传。这表明清政府()A禁止国内传播西方文明B严禁官员私自著书出版C极力维护“中体”的地位D无意于了解西方的国情【答案】C【解析】1875年郭嵩焘出使英国正值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禁其流传的原因在于极力维护“中体”地位,不让国内宣传西方政治方面的内容,故选C项;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排除A项;郭嵩焘使西纪程是出版第二年因为宣传西方政治被禁,排除B项;这一时期清
14、政府在坚持“中体”的基础上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看不出无意于了解西方的国情问题,排除D项。微专题二从君主立宪到民主科学中华民族的觉醒5梁启超变法通议:昔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梁启超说这段话的主要目的是()A赞赏日本学习西方的成效B对比中日双方学习西方的不同内容C表达对德相认识的肯定D反思洋务弊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答案】D【解析】由题意可知,梁启超变法通议的主要目的是倡导变法图强,主张君主立宪,强调中国必
15、须进行政治体制变革,故选D项;赞赏日本学习西方的成效,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对比中日双方学习西方的不同内容,是为了说明中国进行政治变革的必要性,排除B项;表达对德相认识的肯定,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6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康有为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在幕后积极操作君主立宪制B借助历史传统宣传维新主张C顺应革命潮流推进社会的变革D从西方文化中寻找变法依据【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得出康有为托古改制,不是在幕后操作君主立宪制,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得出康有为为了减轻变法的
16、阻力,“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借助“传统象征系统”,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故B项正确;康有为倡导的维新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得出康有为是在历史传统中寻找变法依据,“西学之果”指的是实行君主立宪制,故D项错误。7民国初年,多数知识分子如胡适一样倾向于“讲学复议政”,即停留在议政阶段,把直接参政置于第二位。这种倾向说明()A文化救国方案有一定基础B民国建立激发了参政热情C军阀争霸拓宽了选才渠道D新文化运动打击了士阶层【答案】A【解析】据材料“民国初年,多数知识分子如胡适一样倾向于讲学复议政,即停留在议政阶段,把直接参政置于第二位”,可知选A项;
17、据材料“把直接参政置于第二位”可知,排除B项;“民国初年,多数知识分子”没有涉及军阀割据的内容,排除C项;“民国初年,多数知识分子如胡适一样倾向于讲学复议政”,新文化运动本身就是知识分子发起的,排除D项。8(福建省厦门市2019届一模)万国公报是由英美传教士主办的教会刊物。甲午战争前后,该报系统报道战争全程,并在对时局的评论中袒日排俄、抨击清政府腐朽无能、宣扬变法。1896年,其发行量迅速增加,“购阅者大都达官贵介名士商绅”。材料表明当时()A外媒报道相对客观公正B民众爱国意识迅速觉醒C教会左右清廷政治变革D民族危机推动西学东渐【答案】D【解析】“甲午战争前后,该报系统报道战争全程,并在对时局
18、的评论中袒日排俄、抨击清政府腐朽无能、宣扬变法。1896年,其发行量迅速增加”表明民族危机推动西学传播,故选D项。9 1917年,高一涵先生认为“往岁之革命为形式,今岁之革命在精神。政治制度之革命,国人已明知而实行之矣;惟政治精神与教育主义之革命,国人犹未能实行。”他的认识()A揭示了思想解放的重要性B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C成为知识分子的思想共识D探索了新民主主义道路【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辛亥革命是形式,而新文化运动是精神,认为政治革命问题要诉诸精神层面才能得以根本解决,他们认为政治革命是不彻底的,原因就在于“政治精神”的保守化,要推进政治革命,必须发起“政治精神之革命”,故高一涵的
19、认识揭示了思想解放的重要性,故选A项。10 1923年,吴稚晖在一篇文章中提出,“我们中国已迎受到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迎之固极是矣。但现在清清楚楚,还需要引进穆姑娘(moral,道德),来挽救道德低劣、世风日下的问题”。这一主张()A受到唯物史观的影响B反对宣传民主与科学C意在抨击道德的低劣D反思科学思潮的局限【答案】D【解析】材料说明科学民主思想也是有局限性的,故选D项;“还需要引进穆姑娘(moral,道德),来挽救道德低劣、世风日下的问题”不是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排除A项;“我们中国已迎受到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迎之固极是矣”没有体现反对民主科学的宣传,排除B项;“还需要引进穆姑娘(mo
20、ral,道德),来挽救道德低劣、世风日下的问题”没有更多的指责,而是指出方向,排除C项。11新文化运动时期,学者陈序经提出“全盘西化”的观点,还有学者提出将四书五经束之高阁,甚至主张废弃汉字,改用世界语。随后,新青年杂志发表陈独秀的文章,对这种主张加以批评和解释,并表示该杂志同仁也不同意这种观点。这表明()A“全盘西化”已成为思想文化界的主流B陈独秀的思想认识开始落后于时代潮流C新青年不再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D知识界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存在不同认识【答案】D【解析】题干中陈述的“全盘西化”思想不被新文化运动领袖陈独秀认同,故选D项;“全盘西化”已成为思想文化界的主流与材料中陈独秀、新青年杂志同仁不
21、认同相悖,排除A项;陈独秀一直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且全盘西化思想不利于中国的稳定与发展,排除B项;新青年一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排除C项。12晚清以来“青年”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清末时“革命青年”,五四时期是“新青年”,后来则是“进步青年”。其中,“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导致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B十月革命和一战的影响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答案】D【解析】由材料并结合史实可知“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是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的结果,“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
22、是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强调社会解放的结果,故选D项。微专题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3有学者认为“孙中山民族主义提出的社会根源是中华民族灾难日甚一日,清朝政治腐败不堪和流传会党中的反清复明的民族意识”;也有学者认为,“孙中山民族主义从思想渊源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更多一些,这与孙中山的经历有关,更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所决定的”。上述两则评论都旨在强调()A外部因素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B传统文化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C历史趋势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D社会矛盾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答案】A【解析】两则评论认为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提出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关,这些都是外部因素,故A项正确;传统文化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是后一则评
23、论的内容,前一则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历史趋势是指发展资本主义,两则材料都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当时的社会矛盾主要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前一则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14 1894年成立的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即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这一转变说明孙中山()A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革命目标B提倡建立反清的民族统一战线C近代民族国家的构想逐渐丰富D深入剖析了民主共和制的实质【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的民族国家的观念由反满族统治到民族统一观念的形成,说明孙中山近
24、代民族国家的构想逐渐丰富,故C项正确。15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这反映了()A中国共产党救国主张B国民党民族思想发生巨大变化C抗战时期民族之矛盾D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对外扩张【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并结合所学新旧三民主义可知,国民党的民族思想发生巨大变化,认识到反对帝国主义的
25、重要性,故B项正确。16早年,孙中山认为:“农政有官则百姓勤,农务有学则树畜精,耕耨有器则人力省。”十月革命后,孙中山进一步指出:“所谓得民心,最主要的是得农民之心如果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孙中山()A认识到农民阶级是国民革命的主力军B以民生主义作为三民主义的核心C对农民的关注由经济上升到政治层面D实现了救国思想向社会主义转变【答案】C【解析】通过题干中“早年,孙中山认为:农政有官则百姓勤,农务有学则树畜精,耕耨有器则人力省”,到后期“孙中山进一步指出:得农民之心如果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可知其对农民阶级的关注由经济层面上升到政治层面,故选
26、C项。171923年孙中山这样概述其创立“三民主义”的思想路径:“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汲取)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材料体现了三民主义()A古为今用,洋为中用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兼容并包,思想自由D学习西方,托古改制【答案】A【解析】据材料“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汲取)欧洲之学说事迹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三民主义吸收了中国古代的思想成果,又汲取了西方近代学说,体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故A项正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属于洋务派思想,故B项错误;“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属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故C项错误;“学习西方,托古改制”属于维新派康有为的思想
27、特点,故D项错误。18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中说,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1940年提出的,国民党始终称“联共”为“容共”,即容纳共产党之意。下列对“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的认识正确的是()A与国民革命没有关系B是抗日战争的产物C政治立场影响历史理解D历史解释毫无客观性【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中说,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1940年提出的,国民党始终称联共为容共,即容纳共产党之意”可以看出国共双方站在不同的政治立场上对历史的理解是不同的,故C项
28、正确。微专题四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9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毛泽东通过农村调查提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这一观点()A体现了中共当时的工作重心B丰富了中国民主革命理论C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D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答案】B【解析】“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是对传统的革命理论进行了补充,故选B项;“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共的重心是工人运动,排除A项;“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与“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时空上不符合,排除C项;“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没有“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排除D
29、项。20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促进全国革命高涨的最重要因素。”其中心思想是()A强调农民阶级是革命主力军B纠正王明、博古“左”倾错误C推动国民革命运动最后胜利D阐释中国革命道路的独特性【答案】D【解析】没有涉及“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与材料“中心思想”不符,故A项错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写于1930年,1935年遵义会议纠正王明、博古“左”倾错误,故B项错误;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与共产党决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材料中的星星之火,可以
30、燎原写于1930年,故C项错误;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与材料中“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相符,故D项正确。21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因此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材料中,毛泽东重点论述了()A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B中国革命的依靠对象C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D新民主主义社会蓝图【答案】B【解析】由材料“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说明毛泽东指
31、出了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依靠对象,故选B项;材料内容是对农民问题与农民革命力量的分析,没有涉及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A项;材料内容是对农民问题与农民革命力量的分析,没有涉及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排除C项;材料内容是对农民问题与农民革命力量的分析,没有涉及新民主主义社会蓝图,排除D项。22 1940年10月,中共中央宣传部作出关于各抗日根据地内党支部教育的指示,要求“普通党员的政治教育,一般的应当包含:怎样做共产党员、支部本身的工作,统一战线政策,乡村工作。争取伪军工作。临时的策略教育等。”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党性教育()A强化贯彻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B侧重提高普通党员的军事水平C强调各党支部
32、的战斗堡垒作用D注意结合敌后抗战的实际需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统一战线政策,乡村工作。争取伪军工作。临时的策略教育等”可知,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出于抗战中全民族抗战需要,在党的教育中增加了与敌后抗战相关的内容,如抗战中的人员问题、经济问题、策略问题等,体现了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没有涉及军队的领导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政治教育而不是军事水平,B项错误。材料信息强调党员在根据地要结合实际开展工作,没有凸显出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故C项错误。一、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37分)1. ( 17分 ) 19世纪末,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国人民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和革命,但均告失败。阅
33、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近代政治理想的变迁经历了一个简单的理念循环,从对美国式民主共和的浪漫赞许,到英国式立宪制度的实验,最后又回到美国式政治制度的建构。所有这一切,最终都走向政治制度的消解和期望的破灭。此后,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再次风起云涌,那要等俄国的马克思主义渐入中国,革命的理论基础才终于找到。摘自刘剑君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的变迁材料二:传统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虽已受到一定的冲击,但仍占主导地位;自由、平等、民主思想,虽已为一部分人所接受,但并未为整个社会所认同。摘自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材料三:(康有为)是那个国难时期的新贵。他趁机组织学会,发行报纸来宣传,一
34、时附和的人很不少。大多数并不了解他的学说,也不知道他的改革具体方案,只有少数可以说是他的忠实同志。但是他的运动盛极一时,好像全国舆论是拥护他的。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第98页(1)运用史实对材料一中划有下划线的观点加以论证。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掀起的爱国救亡运动和革命的结果谈谈对你的启示。 【答案】(1)19世纪末,革命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他们宣扬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对“美国式民主共和的浪漫赞许”(或答“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创立同盟会,宣扬三民主义,对美国式民主共和的浪漫赞许”);此前,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
35、新派于1898年领导了百日维新,进行“英国式立宪制度的实验”;最后,孙中山等人领导了辛亥革命,于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并颁布了临时约法,“又回到美国式政治制度的建构”。(2)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充分发动人民群众;学习西方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或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解析】(1)材料一中的观点主要体现出中国近代化的一系列过程,我们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从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入手,来一一对应材料中的相关内容,结合具体措施来回答,做到言之有物。(2)本题中主要涉及到启示,我们需要从这一系列探索过程中得出在半
36、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因此我们要充分发动人民群众。此外,在学习西方方面,我们要注意联系自身国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 ( 20分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儿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子的嘲笑,纷纷剪辫易服。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成为一大罪状。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材料二:西装由于具有适体、潇洒、便于配领带等饰件的特点,自民国初年便开始在社会上日益流行,并且大有一发不可收之势。新华文摘之“五四”以来中国服饰的演变材料三:衣裳时样年来瘦,渐仿洋装显西腰。观棋道人:京华俗咏材料四:及经光绪甲午、庚子之役,外患迭乘,朝政变更,衣饰起居,
37、因而皆改革旧制,短袍窄袖,好为武装,新奇自喜,自是而日益加甚矣。徐珂清稗类钞请回答:(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人们穿西服的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服在民国初年流行的原因。(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影响晚清到民国时期服饰变迁的主要因素。【答案】 (1)从不接受西装到接受西装。说明了中西服饰观念的碰撞和融合。(2)思想的解放;民国初年剪辫易服政策;西服本身的魅力。(3)西方习俗的传入;政局的变化;思想观念和审美观念的转变。【解析】(1)由“穿西服成为一大罪状”“自民国初年便开始在社会上日益流行”得出:从不接受西装到接受西装;近代服饰的变迁反映的是社会习俗的变化,实质是中西文化的碰撞和融合。(2)根据“西装由于具有适体、潇洒、便于配领带等饰件的特点”得出西服本身的魅力,联系所学知识,从政治、思想角度分析。(3)由“渐仿洋装显西腰”“朝政变更”“西装由于具有适体、潇洒、便于配领带等饰件的特点”以及思想解放等方面进行分析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