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1.下列属于人口迁移现象的是()A.外出讲学B.上街购物C.外出旅游D.移民国外解析:人口迁移是指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发生改变的现象,四选项中只有移民国外使居住地发生了改变。答案:D2.下图表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箭头代表该洲人口的迁入或迁出。表示的大洲正确的是()A.拉丁美洲北美洲非洲欧洲B.欧洲拉丁美洲非洲大洋洲C.非洲拉丁美洲欧洲北美洲D.拉丁美洲欧洲亚洲北美洲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变化如下表所示。大洲人口迁移流向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净迁出区净迁入区拉丁美洲净迁入区净迁出区亚洲、非洲净迁出区净迁出区北美洲、大洋
2、洲净迁入区净迁入区答案:B3.读图并结合国情推断,当时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和年龄构成是()中国人口迁移示意图(20世纪5070年代)城市迁往农村农村迁往城市人口稠密地区迁往人口稀疏地区人口稀疏地区迁往人口稠密地区主要迁出人口是青壮年主要迁出人口是老年人A.B.C.D.解析:从图中看,主要迁出地区是中东部人口密度较大的省区,主要迁往东北和西部边疆地区,即符合图中情况。当时主要是为了开发边疆和开发矿产资源而进行的人口迁移,迁移人口主要是青壮年劳动力。答案:B(2014山东潍坊高二检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劳动力的流动。读中国流动人口规模图,完成第45题。4.我国流动人口变化趋势是
3、()A.1982年以来一直加速增长B.20002010年流动人口增加数量少于19822000年增加数C.19901995年流动人口增长率最高D.19821987年流动人口增长率最低5.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特点,正确的是()A.省内人口流动主要是城市间,跨省流动人口主要来自农村B.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促进了人口流动C.虽然各地经济发展不断变化,但人口流入的重心不变D.流动人口女性多于男性解析:第4题,流动人口增长率是某一阶段流动人口增加的数量与起始年份流动人口数量的比值。从图中看出,19901995年流动人口增长率最高。第5题,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促进了人口流动。答案:4.C5.B(
4、2014山东济南高一检测)2013年春运期间,全国铁路发送旅客2.5亿人次,同比增长11.5%。由于春节前务工流、学生流、探亲流出现重叠,北京、广州、上海、杭州地区客流压力最大。据此完成第67题。6.春运期间北京、广州、上海、杭州地区的客流压力,反映出()A.这些地区主要为人口迁出区B.这些地区主要为人口迁入区C.春运客流方向主要在城市之间D.春运客流方向主要在农村之间7.北京等地的务工流和学生流,说明影响当地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为()A.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B.政治因素、环境因素C.经济因素、政治因素D.社会文化因素、政治因素解析:第6题,北京、广州、上海、杭州等地区经济、科技发达,有大量人
5、口前来务工、求学,主要为人口的迁入区。第7题,北京等地务工流的形成主要与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有关,学生流的形成主要与科教发达、高等院校众多有关。答案:6.B7.A(2014山东高考)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日趋频繁。完成第89题。8.图示为2012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该图可以反映人口迁移情况。图中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A.粤、豫、黔、沪B.豫、粤、黔、沪C.粤、豫、沪、黔D.豫、粤、沪、黔9.下列对当前人口迁出主要流向的表述与实际最相符的是()A.河北流向辽中南地区B.安徽流向京津地区C.湖南流向“长三角”地区D.广西流向“珠三角”地区解
6、析:第8题,主要考查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迁移状况。由图可以看出两省级行政区均为人口大省,但省级行政区的常住人口要远远大于户籍人口,说明其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省级行政区的户籍人口要远远大于常住人口,说明其经济相对欠发达,人口大量外出务工,可以判断为广东省(粤),为河南省(豫)。两省级行政区人口较少;但省级行政区的户籍人口要大于常住人口,说明其经济相对欠发达,人口大量外出务工,可以判断为贵州省(贵或黔);省级行政区的常住人口要大于户籍人口,说明其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务工人员,可以判断为上海市(沪)。故选A项。第9题,主要考查我国人口流动的方向。结合中国地理知识可知,河北人口主要流向京
7、津地区;安徽人口主要流向“长三角”地区;湖南和广西的人口都主要流向“珠三角”地区。故选D项。答案:8.A9.D下图为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绘制的江苏某市迁入人口的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读图,完成第1011题。10.该市迁入人口的特征有()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以青壮年人口为主与该市原有人口年龄构成相似A.B.C.D.11.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有()缓和了该市就业紧张局面制约了该市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A.B.C.D.解析:第10题,由图可知,迁入量较多的年龄段主要为1529岁和3044岁,以青壮年人口为主,经济因素是影响青壮年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8、将各年龄段迁入人口相加可知,女性人口迁入大于男性人口。第11题,大量人口迁入,增加了城市基础设施、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但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答案:10.C11.D12.下列人口迁移现象属于自然生态环境因素引起的是()农业社会为寻找新的土地而迁移攀枝花等城市形成过程中吸引大量人口迁入部分四川汶川地震灾民异地安置利比亚难民逃往意大利A.B.C.D.解析: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生态环境因素有许多,但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是最重要的。汶川地震灾民异地安置属自然灾害引起的人口迁移。攀枝花等城市是因为开发矿产资源而兴起的。利比亚难民是因为战争而导致的移民现象。答案:D(2014江西南昌高
9、一检测)下图为某地2009年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统计图。读图,完成第1314题。13.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A.人口的老龄化B.婚姻家庭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14.图中甲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的是()A.甲、乙B.甲、丙C.乙、丙D.乙、丁解析:第13题,从年龄段看,2034岁人口迁移数量大,最可能是因工作而产生的人口迁移,属于经济因素。第14题,甲年龄段人口是随父母进行迁移,从年龄特征分析,与乙年龄段人口相关性最为明显。答案:13.D14.A15.贵州省在未来五年将大力实施移民工程,逐步把生活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和地质灾害高发区的150万农村人
10、口迁出大山。贵州省实施该移民工程主要考虑的因素是()A.经济B.生态环境C.政治D.社会文化解析: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和地质灾害高发区的生态环境都较脆弱,不利于人们的生活,因而该移民工程主要考虑的因素为生态环境。答案:B16.读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人口迁移主要流向及流动规模图,完成下列各题。(1)安徽成为劳务大省的原因是什么?(2)从图中看出,人口主要迁入地区是(经济地带),试分析其原因。(3)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解析: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沿海开放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他们迫
11、切要求进入城市寻找就业机会,追求更高的经济收入。答案:(1)安徽农村生产力提高,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经济落后,发展缓慢,不能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工资报酬低;人地矛盾尖锐。(2)东部经济地带东部经济地带的经济收入高于人口流出区,就业机会多于人口流出区,生活环境优于人口流出区。(3)矿产资源开发;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17.(研究性学习)结合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我国东北地区不同时期人口迁移图。材料二:2014年五一劳动节山东某中学生小明调查“家族人口迁移情况”时,了解到他的爷爷在20世纪70年代从山东迁往东北,1990年又从东北迁回山东。材料三:1978年黑龙江省农民人
12、均纯收入比山东省高 2/3,可到了1985年,山东省农村经济大发展,农民收入超过了黑龙江省。(1)由材料一可知1980年前人口迁入地区主要是。(2)结合材料二、三,小明的爷爷在20世纪70年代从山东迁往东北的原因是什么?1990年又迁回山东的原因是什么?(3)1985年后人口迁移的现象又称“雁南飞”,该现象给山东省的经济发展带来哪些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解析:第(1)题,读图即可得出答案。第(2)题,由材料二中小明的爷爷迁移的时间和地点可知,小明的爷爷是20世纪70年代迁往东北的,其迁移属于材料一中1980年前的迁移;1990年迁回山东属于材料一中1985年后的迁移;由材料二和材料三可知,20世纪70年代小明的爷爷迁往东北时,黑龙江人均纯收入高于山东,1990年由东北迁回山东时,山东人均收入高于黑龙江,因此迁移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因素的影响。第(3)题,人口迁移有利于促进迁入地资源开发,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也可能引发环境问题,给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带来困难。答案:(1)东北地区(2)两次迁移的影响因素都是经济因素。20世纪70年代黑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山东省,1985年山东省农村经济大发展,农民收入高于黑龙江省。(3)有利影响: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思想、文化交流。不利影响:增加了交通、卫生、教育、环保、计生、住房等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