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6 ,大小:276.94KB ,
资源ID:1281912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28191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24 苏联(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含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24 苏联(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含解析).docx

1、专题24 苏联(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第部分 2021年高考真题1.(2021全国甲卷34)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在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当时苏俄A粮食短缺问题得到解决 B自由贸易成为经济活动常态C战时经济措施存在弊端 D粮食税已经代替余粮收集制【答案】C【解析】在全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时候,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他们支援战争主要靠向贩粮者征税,说明当地政府看到了战时经济政策存在一定的弊端,所以改变了策略,故选C项;“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说明当

2、时粮食短缺的问题还是存在的,需要靠征税手段缓解,排除A项;苏俄国内战争期间,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废除自由贸易才是经济活动的常态,排除B项;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是在1921年开始的,当时国内战争已经结束,与题干中的“国内战争时期”不符,排除D项。2.(2021广东高考选考15)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大力发展中等技术教育,到1927年俄罗斯联邦就有672所中等技术学校。此外还成立工农速成班,招收未受过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农民。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促进中等技术教育普及C完善新经济政策 D冲破西方技术封锁【答案】A【解析】20年代中后期苏联正在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3、苏联发展中等技术教育是针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中对技术工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需要,工农速成班是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教育的需要,这些做法是为了适应工业化建设培养人才的需要,故选A项;促进中等技术教育普及是客观作用,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1928年后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取消,与材料时间20年代中后期不符,排除C项;冲破西方技术封锁是目的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 3.(2021山东高考选考13)表2为1928年、1932年和1937年苏联拖拉机数量与农业集体化发展状况统计表。它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是表2时间拖拉机数量(万台)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占全国农户比例(%)1928年27171932年

4、1486151937年561930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同时并举C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D农业集体化滞后制约工业化发展【答案】B【解析】题干中的拖拉机数量代表的是苏联工业化的成果,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的比例代表的是苏联农业集体化的结果,由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时间推移,二者的数据都在提高,可得出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同时并举的结论,故选B项;由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苏联拖拉机数量与农业集体化发展数据都是逐步上升的,但不能得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中只有工业经济发展的数据,没有其他经济部门的数据,没法得出国民经济发展是否平衡的结论,排除C项;苏联拖拉机数量与农业集体化发展

5、的数据都是逐步上升的,可看出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同时并举,没法得出农业集体化滞后的结论,排除D项。4.(2021浙江高考选考6月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从1921年4月他写的论粮食税到逝世前口授的论合作制等一系列文章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列宁正是通过新经济政策探索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特殊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在1922年初写道:“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不久,就取得许多令人注目的成就,列宁满怀信心地认为,只要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会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摘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材料二 1980年

6、,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说:“苏联搞社会主义,从1917年十月革命算起,已经63年了,但是怎么搞社会主义,它也吹不起牛皮。”1986年,邓小平会见波兰领导人时说:“看来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历史是邓小平上述判断的最好见证。摘编自陆南泉等苏联兴亡史论(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俄国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方法和形式上作出的“根本改变”。新经济政策既是探索更是寻路,用一句话指出该政策对俄国探索社会主文建设道路的价值。(5分)(2)“历史是邓小平上述判断的最好见证”。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苏联搞社会主义”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启示。从经济角度分析“这个模式在苏

7、联也不是很成功的”主要表现。(5分)【答案】(1)改变: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从向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直接过渡转变到逐步过渡。价值:找到了一条俄国向社会丰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启示:苏联模式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必然选择。表现:长期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严重影响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经济发展失去动力。【解析】(1)第一小问改变,据材料一“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结合所学得出社会主义建设方法上,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在社会主义建设形式上

8、,由战时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间接过渡。第二小问价值,据材料一“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会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结合所学得出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总结战时共产主义的经验教训找到的一条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从俄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有益探索。(2)第一小问启示,据材料二“但是怎么搞社会主义,它也吹不起牛皮”“看来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可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出现问题,苏联模式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而20世纪80年代,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初获成果,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必然选择。第二小问表现,结合

9、所学得出,苏联长期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样样管、统统包的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第部分 2021年各地模拟试题一、选择题1(2021河北石家庄二模14)十月革命后,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租让政策公布后,英国、美国、德国、瑞典等十七个国家同苏俄签订了租让合同和技术援助协定。当时,苏俄几乎同所有的欧洲国家以及亚洲的许多国家建立了贸易关系。苏俄此举()A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局面 B利用了西方大危机的国际时机C加速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D契合了世界整体化的发展趋势【答案】D【解析

10、】列宁认为在资强社弱情况下,社会主义必须融入而不是游离于全球化大潮外,要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成果,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公布租让政策、与许多国家建立贸易关系,故选D项;俄国十月革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局面,排除A项;租让政策公布于20世纪20年代初,与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时间不符,排除B项;租让制理论是列宁在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提出的一种国家资本主义的理论,此时主要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而不是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排除C项。2(2021广东广州二模15)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改为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1919年,列宁

11、指出“如果把共产党这个名称解释为似乎现在就实现共产主义制度,那就是极大的歪曲,那就是胡乱吹嘘,会带来实际的害处”。这反映了列宁()A缔造了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B准备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意在扩大社会主义阵营的影响力 D正确认识苏俄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答案】D【解析】据材料“现在就实现共产主义制度,那就是极大的歪曲胡乱吹嘘带来实际的害处”可知列宁认识到苏俄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复杂与艰难的,结合所学知识,苏俄1919年仍处于战争期间,生产力水平很低,无法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故选D项;1917年十月革命缔造了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排除A项;1919年仍处于战争时期,列宁没有放弃战时共产主义

12、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施行于19181920年,排除B项;列宁意在巩固社会主义政权,排除C项。3(2021河南开封三模34)有人在访问俄国后的报告中写道:农民的普遍态度是在土地问题上很感激苏维埃政府,但他们十分抱怨生活必需品的缺乏,抱怨强制性的捐献,担心没完没了他们赞成革命,但是当有机会推翻它时,他们又说“不”。由此判断访问的时间应是()A二月革命时期 B十月革命时期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D新经济政策时期【答案】C【解析】据材料“农民的普遍态度是在土地问题上很感激苏维埃政府,但他们十分抱怨生活必需品的缺乏,抱怨强制性的捐献,担心没完没了”可知当时十月革命已经胜利,苏维埃政府颁布了土

13、地法令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但国内战争时期又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选C项;据所学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排除A项;据材料“抱怨强制性的捐献”在十月革命时期并没有实施,排除B项;据所学新经济政策时期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政府没有“强制性的捐献”,排除D项。4(2021辽宁沈阳三模15)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和瞿秋白曾在苏俄工作和生活。他曾说:“回忆二三月间,我到俄人家里,黑面包是常餐便饭唯一的食物。现在丰富多了,可是非得有钱不可,市场物价因投机商业之故很不稳,然而大概而论,大多数劳动人民也受许多方便利益”。由此可知新经济政策()A承认市场的重要作用 B丧失了物价调

14、节能力C全面融入了世界市场 D造成严重的社会危机【答案】A【解析】据材料“非得有钱不可”“物价不稳”和“大多数人方便”这些信息可知,新经济承认市场的作用,强调市场规律,故选A项;据材料“市场物价因投机商业之故很不稳”说明市场物价受到影响,但不至于丧失物价调节能力,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引入了市场机制,但后来即被中断放弃,“全面融入”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据材料“大多数劳动人民也受许多方便利益”可知新经济政策有其积极影响,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缓解了社会危机,排除D项。5(2021江西南昌三模35)1920年11月,苏俄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

15、司。1921;年5月,国家把一部分小企业发还原主经营,7月,又决定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合作社或个人。这些举措()A为赢得国内战争胜利提供物资保障 B使苏联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C克服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严重弊端 D推动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答案】D【解析】据材料“租让企业小企业发还原主经营租借”可知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故选D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赢得国内战争胜利提供物资保障,排除A项;苏联于1922年成立,19281937年的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排除B项;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确立计划经济体制,排除C项。6(2021辽宁葫芦岛

16、二模14)农民们普遍抗粮不交,粮食的征收不得不动用军队才能完成。农民与工人举行罢工活动,甚至把矛头指向了苏维埃政权。发生在坦波夫的叛乱席卷了全国,甚至喀琅施塔得的水兵也参与叛乱。为缓解不满情绪,政府采取的措施之一是()A在全国推行农业集体化 B流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C对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 D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答案】B【解析】题干反映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之后实行新经济政策,B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选B项;A项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排除A项;C项是1861年沙俄政府的政策,排除C项;D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排除D项。7(2021山东普通高中学科等级考试模拟卷二13)1921年

17、春,苏俄转向实行新经济政策,对于战时共产主义的思想和政策来说,是一个决定性的转变。但是,当时这个转变只是出于现实政治上的考虑,并不具备充分的理论基础,所以对于这个转变有各种各样的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实行在当时苏联党内产生了激烈的辩论。由此可知()A苏俄经济政策转变是历史的必然 B预示了新经济政策被中止的命运C苏俄经济政策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D新经济政策教条运用马克思主义【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当时这个转变只是出于现实政治上的考虑,并不具备充分的理论基础,所以对于这个转变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可知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工农联盟,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属于“临时退却”,故选B项;苏俄经

18、济政策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具有必要性,但是“当时这个转变只是出于现实政治上的考虑”,排除A项;苏俄新经济政策只是借用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公有制依然占据主导,排除C项;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排除D项。8(2021浙江金华十校高三4月模拟考试21)列宁在论粮食税中曾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战争”指的是19181920年的苏俄三年国内战争B“经济破坏”的主因是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受挫C“粮食税”政策规定实行余粮收集制D“临时的办

19、法”说明列宁彻底否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案】A【解析】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经济极端困难,内有被推翻的地主、资产阶级和沙俄残余势力组成白军发动叛乱;外有协约国干涉军,为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战争的胜利,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选A项;“经济破坏”的主因是战争的破坏,排除B项;“粮食税”指的是新经济政策,余粮收集制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当时的国情决定的,而不是对它的否定,排除D项。9(2021山东淄博高三4月阶段性诊断考试13)列宁说:“我们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退到租让制、退到商业。我国经济既遭到破坏,不作这样的退却,我们就有革命的先头部队向前跑

20、得太远而脱离农民群众的危险,就会葬送革命。”材料中的“退却”实际上是()A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C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有益补充【答案】C【解析】据材料“退到国家资本主义、退到租让制、退到商业”可知,列宁所说的“退却”指的是利用商品经济发展经济,即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故选C项;据材料“退到国家资本主义、退到租让制、退到商业”可知,“退却”是回到国家资本主义时代,而非社会主义改造,排除A项;多种所有制经济既有国有、集体等公有制经济,也有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还包括拥有国有和集体成分的合资、合作经济,

21、而题干并未提及,排除B项;“退却”是指用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非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补充,排除D项。10(2021黑龙江大庆二模34)列宁在1922年下半年多次强调:“在我们主要是苦于产品极端缺乏、苦于极端贫困的时候,担心建立在小的副业上面的资本主义会构成一种威胁,那是很可笑的。”这表明列宁认为()A应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自由流转体系利于经济建设C增加市场因素极其具有危险性 D苏俄的经济力量已十分强大【答案】B【解析】1922年是新经济政策实行时期,据材料可知列宁认为在物质极端缺乏时,可以发展副业,建立自由流转体系来发展经济,故选B项;1922年列宁已经实行新经济政策,排

22、除A项;列宁认为在物质极端缺乏条件下,应该增加市场因素,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此时苏联“苦于产品极端缺乏、苦于极端贫困”,排除D项。11(2021山东临沂二模13)苏俄(联)一位领导人说:“只有我们正确地表达人民群众的想法,我们才能管理。现在人民、全体劳动群众,对他们最重要的是切实帮助他们摆脱赤贫和饥饿,使他们看到情况确有改善,而且符合农民的需要和习惯,农民熟悉市场、熟悉商业。”为此()A颁布了土地法令 B废除了余粮收集制C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D实行粮食义务交售制【答案】B【解析】“符合农民的需要和习惯,农民熟悉市场、熟悉商业”说明允许商业市场的存在,是新经济政策的表现,其中废除余粮收集制是其中

23、一项重要内容,故选B项;材料所表达的是列宁准备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时论述,土地法令是十月革命后分布的文件,排除A项;“农业集体化运动”是斯大林时期的政策,此时已经放弃新经济政策,排除C项;“粮食义务交售制”是农业集体化的措施,斯大林模式的重要内容,排除D项。12(2021江苏新高考第二次适应性考试15)表2是苏俄产粮省份每户农民的负担情况表(以卢布计算)据此表可知()表2耕地面积收入余粮收集、畜力役、税收合计负担额占收入的百分比12俄亩3121764724546俄亩4188556213368俄亩50576167122A农民负担与耕地面积成正比 B经济发展促使农民收入提高C农业经济政策执行出现偏差

24、D自由贸易扩大政府财税来源【答案】C【解析】据表格信息得出拥有耕地面积较少的农民负担额占收入比高,拥有耕地面积较多的农民负担额占收入比较低,由此可知农业经济政策的执行出现了偏差,故选C项;据表格信息得出农民负担与耕地面积成反比,排除A项;根据农民的负担情况无法说明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排除B项;表格的内容反映的是农民负担,没有涉及自由贸易,排除D项。13(2021福建泉州三模15)1921年5月,列宁在一次报告中说道:“1920年秋季和冬季,我们大工业的某些重要部门曾经开工,但是后来不得不又停工了。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我们缺乏足够的粮食和燃料储备。”由此可知()A新经济政策取得显著成效 B

25、苏俄放弃发展重工业的政策C现实需要推动了政策转变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完全失败【答案】C【解析】据材料“缺乏足够的粮食和燃料储备”可知政策转变由于现实需要,故选C项;新经济政策1921年刚刚实施,排除A项;发展重工业提出于1925年斯大林时期,排除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它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排除D项。14(2021河北张家口三模14)苏联某一时期,富农占全体农民的33%,中农占611%,贫雇农占356%。工业中,私营企业包括小工业和手工业占整个工业生产的239%。在批发商业中,私人资本占全部交易额的1/4,但在零售商业方面

26、,则是私人店铺占统治地位。上述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实行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 D新经济体制改革【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富农占全体农民的3.3%,中农占61.1%,贫雇农占35.6%.工业中,私营企业包括小工业和手工业占整个工业生产的23.9%”说明当时苏联富农、私营企业、私人资本、私人店铺等都有存在。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一定程度上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因此出现材料现象,故选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下没有富农和私有制,排除A项;农业集体化政策之下富农已经被消灭了,排除C项;新经济体制改革是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当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排

27、除D项。15(2021广东茂名二模14)英国历史学家奥兰多费吉斯在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中写道“内战时宛如墓地的莫斯科和彼得格勒,突然生机盎然,嘈杂的贸易商人、忙碌的出租车司机、灯火通明的商店和街道,好像重又回到1917年之前。”由此可知,苏俄()A消除了城乡之间的差别 B对斯大林体制作出调整C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 D实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答案】C【解析】为了恢复被战争摧毁的国民经济,1921年3月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恢复货币流通、商品交换,允许自由贸易,“突然生机盎然,嘈杂的贸易商人、忙碌的出租车司机、灯火通明的商店和街道”即是对此的描述,故选C项;城乡差别始终存在,“消除了”

28、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斯大林体制是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后逐渐建立的,这一时期苏联未发生内战,排除B项;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1928年开始实施的,当时内战已经结束,排除D项。16(2021山东泰安高三二模13)图3是19211925年俄国(苏联)农业生产变化情况柱状图。据图可知,这一经济指标的变化主要得益于()图3A商品与市场手段的运用 B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C农业集体化正在加速推进 D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答案】A【解析】由图3可知,19211925年间,苏俄(联)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粮食作物产量都在提高,而且亩产量也在迅速增加,这说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新经济政策

29、下农业领域里实施粮食税制,意即使用商品与市场手段的结果,故选A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在斯大林领导苏联期间逐渐形成的,其最终形成的时间是在193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农业集体化开始于1927年12月农业集体化方针提出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是在赫鲁晓夫改革期间实行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17(2021河北秦皇岛二模14)瞿秋白在赤都心史中描写到:“十字街间,广场两面,一排一排小摊子人山人海,农家妇女,老人,工人、学生种种色色人,簇拥在一起。这里一批面包,香肠,火腿,牛奶,糖果点心,那里一批小褂,绒裤,布匹。一堆堆旧书报,铁罐洋锅,碗盏茶杯晤,多的很

30、呢!”作者描绘的应是()A苏俄推行新经济政策刺激了经济复苏 B日本明治政府殖产兴业促进经济发展C南京国民政府国民经济建设成就斐然 D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经济复兴【答案】A【解析】材料中“赤都”和“面包,香肠,火腿,牛奶”等日用品反映是苏俄推行新经济政策,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日本不符合瞿秋白“赤都”称呼,排除B项;南京国民政府也不符合“赤都”,排除C项;马歇尔计划援助计划的西欧也不符合“赤都”,排除D项。18(2021湖南常德一模14)苏联早期领导人布哈林说:“我们过去认为,我们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还说“市场关系的存在是新经

31、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 B脱离了苏俄社会经济现实状况C市场是发展经济的手段 D实行新经济政策存在很大阻力【答案】C【解析】“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说明市场是发展经济和促进社会转型的重要手段,故选C项;用市场关系让苏联走向社会主义是适合苏联国情的,这本身符合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唯物史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不是背叛,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工农业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事实证明是符合苏俄社会现实的,排除B项;题干大意是说实行新经济政策对苏联是有好处的,而不是说存在阻力,排除D项。19(2021四川宜宾二模34)19241928年,私人企业在苏

32、联部分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材料表明当时的()A解决了工业结构失衡问题 B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C形成了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D居民消费水平有所提高【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私企中与居民消费相关的轻工业得到了发展,故选D项;在此期间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工业结构失衡的问题没有解决,排除A项;1928年起苏联实施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显示“齐全的”工业体系,排除C项。20(2021山西临汾二模34)苏联在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过程中,出现了农村富农阶层控制着剩余粮食并拒绝购买高价工业产品,在城市工业品卖不出去、缺乏粮食没有粮食出口换取工业设备的现象。据此可知苏联()A新经济政

33、策造成了严重的危机 B国内商品货币关系尚未恢复C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封锁 D推行农业集体化具有必要性【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新经济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不利于苏联积累资金,影响了工业发展,说明新经济政策的取消是有原因的,换言之,推行农业集体化具有必然性,故选D项;新经济政策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造成严重的危机”夸大了新经济政策的问题,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国币关系来发展经济,排除B项;据材料“城市工业品卖不出去、缺乏粮食没有粮食出口换取工业设备的现象”说明与西方有交往,出口粮食,进口工业设备,排除C项。21(2021安徽A10联盟高考最后一卷34)图7为苏(俄)联1918192

34、8年飞机及航空发动机生产量统计。该图可以说明苏(俄)联()苏俄及苏联飞机与航空发动机生产量(19181928)图7A一五计划的开展具备了一定条件 B航空工业发展领先于世界C新经济政策推动工业化建设完成 D计划经济体制具备优越性【答案】A【解析】据上图,可知随着新经济政策的推广等,苏(俄)联航空工业获得了比较大的发展,这折射出当时的苏联工业也有了一定程度发展,从而为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提供了条件,故选A项;材料并未对比其他国家,无法得知领先世界,排除B项;苏联工业化的基本实现是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基本完成后,排除C项;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是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排除D项。22(2021江苏苏北七市三模1

35、3)表2反映了19241939年苏联人口的阶级构成,表中数据反映出苏联()表2成分年份工人和职员集体农民和合作化手工业者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资产阶级、地主、商人和富农1924148%13%754%85%1928176%29%749%46%1939502%472%26%00%A工农业比例趋于平衡 B“斯大林模式”日益僵化C经济和社会结构改变 D经济体制改革进展缓慢【答案】C【解析】表格体现的是从1924年到1939年,个体经济、私人经济的比重逐渐减少乃至消失,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增加,这主要和斯大林模式的确立有关,表明苏联经济和社会结构改变,故选C项;斯大林模式导致工农业比例失调,并非是趋于平衡,排

36、除A项;1924到1939年间,斯大林模式处于初创阶段,还没有走向僵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苏联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没有涉及经济体制改革,排除D项。23(2021河北邯郸三模14)1929年11月,斯大林曾指出:“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这说明当时苏联()A新经济政策未能发挥作用 B领导人未能全面评价新经济政策C新经济政策背离社会主义 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已确立【答案】B【解析】据材料“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可知斯大林没有全面评价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

37、生产力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故选B项;通过新经济政策,俄国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恢复了国民经济,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局部借用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排除C项;1937年苏联宪法颁布,标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正式确立,排除D项。24(2021山西太原二模34)19291930年,美国有36个州的几百家企业参与制造苏联订货;1931年苏联购买的美国机器设备约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一半;19281929年,苏联与美国共签署了132个技术援助合同;1932年大约有2万西方技术人员在苏联工作。据此可知()A经济合作推动美国走出了经济困境 B苏

38、联的工业化建设得益于美国支持C苏美之间的经济往来符合两国利益 D经济危机使美苏放弃意识形态对立【答案】C【解析】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美国向苏联出口机器设备、对苏联进行技术援助等,有利于缓解美国的经济危机,解决失业问题,同时也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故选C项;材料强调19291930年美苏的经济合作往来,未能体现其直接推动美国走出了经济困境,排除A项;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得益于美国支持只能体现对苏联的影响,排除B项;经济危机的爆发只是在经济领域的一定程度上促进美苏经济合作,双方仍然是对立的意识形态,排除D项。25(2021四川达州二模35)表2是19291932年苏联航空工业拨款(万卢布)

39、统计表年份1929193019311932飞机制造9898180584892458819发动机制造53181464366938615科技研发0281163489865人员培训0055886041总计15533272311153312055表2这一时期苏联飞机产量大幅上升,但生产完成量仍低于计划量,1929年计划完成度为87%,1930年73%,1931年49%,1932年59%。据此推知,苏联此时()A深受经济危机困扰 B政府主导实施赶超战略C科技人才流失严重 D粗放型发展致效率低下【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苏联航空工业拨款连年递增,但计划完成率却不断走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苏联经济发展

40、较为粗放,高投入、重视数量的增长,但忽视科研与人才,所以导致效率低下,故选D项;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与苏联无关,排除A项;“赶超战略”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拨款连年增加,完成率却不断走低,与科技人才流失无关,排除C项。26(2021江苏盐城三模14)表1是19271936年苏、美、日、德、法、英六国粗钢产量统计表(单位:万吨)(引自日本钢铁联盟钢铁统计委员会在1970年出版的钢铁统计要览)据此可知()表1年份苏联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19273588456561685162678380924319294854573392294162109716979119315

41、6202636218838269781652861935125203464047041641962771001719361633948534522319175670811974A苏联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B美国工业生产形势持续向好C日本经济已进入高速发展期 D西欧国家因危机而陷入衰退【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19271936年,苏联钢铁产量持续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值苏联工业化时期,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的实施,苏联工业迅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故选A项;材料反映美国钢铁产量在1929年后大幅下降,说明当时工业生产形势并不乐观,排除B项;材料数据反映出日本钢铁产量很少且增

42、长缓慢,所以不能体现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1935年后,德国和英国钢铁产量迅速恢复,所以不能体现西欧陷入衰退,排除D项。27(2021北京石景山区一模13)1929年,一个规模宏大的拖拉机厂在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格勒)破土动工。拖拉机厂的建设者,除了苏联人,还有美国人和德国人,先后在这里工作的美国工程师就有730名。到1932年,在苏联约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是利用美国的技术建成的,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国专家约有6800人。出现这种现象的时代背景是()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计划经济体制的有力推动C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D西方遭受经济危机的打击【答案】D【解析】1929年西方出现世界

43、性经济大危机,美国首当其冲失业率高居不下,苏联利用这一机会大力引进技术人才和工业设备,发展社会主义,故选D项;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19211928年,材料背景是19291932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1936年苏联正式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时间不符,排除B项;经济全球化是二战后经济发展的突出趋势,排除C项。28(2021江西重点高中协作体高三第二次联考34)斯大林认为,长期执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托洛茨基认为:我们实行新经济政策,目的是在其基础上战胜它。加米涅夫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小资产阶级的农民的自发势力妥协,小资产阶级是大资产阶级的萌芽。这些观点()A都反对新经

44、济政策的普遍推行 B是斯大林模式建立的理论基础C主张战时共产主义的重新回归 D实质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答案】D【解析】新经济政策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从而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而斯大林、托洛茨基、加米涅夫都没有认清楚新经济政策的实质,这是一种没有结合现实情况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认识,故选D项;“托洛茨基认为:我们实行新经济政策,目的是在其基础上战胜它”可见,并没有都反对新经济政策的普遍推行,排除A项;斯大林模式建立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理论,排除B项;三人对于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并没有主张战时共产主义重新回归,排除C项。29(2021河南新乡三模35)1

45、930年,苏共十六大通过了“进一步推广聘请外国工程师、技师和熟练工人的做法”的决议。1933年,苏联从西方国家贷款总额高达14亿卢布,与外国签订“技术援助协议”124个。据此可知,当时苏联()A消弭了与美国的意识对抗 B利用外国优势推进工业化C经济体制模式在逐渐转型 D新经济政策得到较好贯彻【答案】B【解析】据材料“进一步推广聘请外国工程师、技师和熟练工人的做法”,可知苏联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与外国进行合作,引进技术及技术人员,从西方国家贷款,进行本国工业化建设,故选B项;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从未消弭,“消弭”一词过于绝对,排除A项;20世纪30年代苏联是计划经济体制,并未转型,排除C项

46、;新经济政策的时间是1921年到1928年,1933年时新经济政策早已结束,排除D项。30(2021广东二模15)从1931年开始,实行配给制的苏联将国营“外宾商店”向苏联公民开放,只允许使用黄金或外汇购物,并在欧美多个城市发布广告,其中一则广告语为“俄国的凛冬已至,向外宾商店汇款能让你们在苏联的亲戚朋友买到暖和的衣服、鞋子、衬衣”。苏联此举旨在()A借助危机进行政治宣传 B为工业化筹集所需资金C部分地延续新经济政策 D调整不平衡的经济结构【答案】B【解析】1931年正值苏联“一五计划”开展工业化建设的重要时期,但此时苏联国内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化建设资金不足,而国内公民受制于计划经济体制,资金

47、并不充足,因此材料中的做法目的在于扩大外汇储备,为工业化筹集所需资金,故选B项;材料中的做法属于经济宣传,并不属于政治层面,排除A项;1931年新经济政策已被废除,并未再延续,排除C项;苏联不平衡的经济结构,指的是因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的农轻重之间比例的失调,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31(2021安徽芜湖二模34)20世纪三十年代,有人质疑苏联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利用美国的先进技术建成,会造成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时,斯大林表示:“以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这就是愚蠢之至。”材料反映出()A冷战并未阻止美苏之间经济交流 B斯大林承认了市场经济的优越性C苏联工业化适时借

48、鉴了西方技术 D苏联工业化离不开美国技术支持【答案】C【解析】据材料“以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这就是愚蠢之至”可知斯大林认为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可以借鉴周围技术,故选C项;冷战是在二战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据材料“苏联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利用美国的先进技术建成”可知材料主旨是借鉴周围的技术,并非承认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且斯大林发展的是计划经济,排除B项;“离不开”太过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32(2021四川成都蓉城名校联盟第三次联考34)在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积累率”(指用于扩大再生产的积累基金在国民收入使用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从1927192

49、8年度的159%提高到1932年的269%。这种变化()A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B推动了发展模式的调整C照搬了西方经济发展经验 D有利于苏联工业化发展【答案】D【解析】“积累率”从19271928年度的159%提高到1932年的269%,说明国家将重点资金用于发展重工业,对工业化有帮助,故选D项;“用于扩大再生产的积累基金在国民收入使用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增加意味着用于生活资料的投资减少,人民的生活水平受到影响,排除A项;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一直持续到二战之后,没有改变,排除B项;优先发展工业的模式和西方的模式完全不同,属于自己开辟的新模式,排除C项。33(2021河北唐山二模15)193

50、3年,斯大林在总结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经验时说:“规定极严格节省的办法,积蓄为资助我国工业化所必需的经费,这就是我们为达到建立重工业和实现五年计划目的所应走的道路。”这一经验()A建立在对农民的剥削之上 B对中国的建设实践有所启示C迫于经济危机的严峻形势 D彻底解决了苏联的资金困境【答案】B【解析】题干中斯大林的经验是通过高积累来解决工业化所必需的资金问题,这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资金缺乏的现实具有借鉴意义,故选B项;题干中的“极严格节省的办法”是要求各个部门和领域都节省,但是节省并不是剥削,而且苏联已经是社会主义国家,已经不存在剥削现象了,排除A项;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时候,苏联

51、没有受到其影响,排除C项;苏联一五计划时期资金问题一直严峻,并没有因为节省彻底解决,排除D项。34(2021辽宁大连一模15)表3是苏联实行“一五”和“二五”计划建设期间社会经济数据统计。表3时期项目增长情况第一个五年计划(1932年比1928)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1937比1932年)国民收入增长86%增长100%农业总产值增长54%工业总产值增长13倍增长132倍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38%提高82%据表可知,苏联实行计划经济()A使得工农业总产值跃居世界首位 B为苏联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C实现了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 D导致苏联的农业经济发展缓慢【答案】B【解析】在计划经济这一模式下,国家可

52、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与材料中“增长86%”“增长100%”相符,故选B项;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已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排除A项;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与材料中“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的比例悬殊不符,排除C项;农业经济“增长54%”也不能说是缓慢,排除D项。35(2021安徽安庆示范高中高三4月高考模拟34)下表苏联经济建设情况表明,当时的苏联()A五年计划促进了经济全面发展 B经济结构不合理状况已经凸显C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受到压制 D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答案】B【解析】根据

53、苏联经济建设情况数据可知,一五计划期间国家全力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小幅增长,而农业却呈现负增长,国家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二五计划期间,国家作了调整,轻工业、农业虽都增长,但是增长幅度仍低于重工业,说明经济结构不合理状况已经凸显,故选B项;根据表格中数据可发现,五年计划偏重于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经济未全面发展,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重工业、轻工业、农业不同经济部门的发展状况,无法反映地方或企业的积极性如何,排除C项;根据所学,两个五年计划期间是实行斯大林模式而非新经济政策,排除D项。36(2021山东聊城二模14)近代以来,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在这一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国工业总产值在世界

54、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不断变化。下图所示各国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应出现在()图1A1922年 B1928年 C1937年 D1945年【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各国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美国第一,苏联第二,并且苏联为欧洲第一,我们判定这是苏联经过一、二五计划(19281937)后,故选C项;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判断,苏联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世界第二,欧洲第一,判定这是苏联二五计划后,排除A项;与排除A项一样,1928不是苏联二五计划后,排除B项;结合所学,1945年二战后,德国经济迅速下滑,排除D项。37(2021河北石家庄一模14)苏联1940年社会保险支出额(停止工作的退休金未计算在内)国民

55、经济各部门平均每人为160卢布,而重工业为243卢布。1946年,则分别增为254卢布和357卢布。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苏联()A新经济体制取得一定成效 B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C国民经济领域发展不平衡 D保险业为实现工业化做出贡献【答案】C【解析】据材料“1940年国民经济各部门平均每人为160卢布,而重工业为243卢布。1946年,则分别增为254卢布和357卢布”可知1946年与1940年相比,各领域均有发展,但重工业增长数额更多,体现此时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故选C项;新经济政策主要在19211928年实施,排除A项;材料侧重保险支出额中各部门与重工业的比较,并非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前

56、后比较,排除B项;材料侧重保险支出额的构成差异,并非强调保险业本身的发展,排除D项。38(2021湖北十一校高三第二次联考14)1943年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的报告中称,在乌拉尔地区的一位农民说:“美国和英国要求苏联解散集体农庄并且为军队佩戴肩章。如果苏联完成了这些要求,那么美国和英国将帮助苏联打败德国人”。而且农民关于解散集体农庄的说法一天之内在该农庄就被转达了30多次,在后来的日子被传播的次数更是不断增加。材料说明()A政府与农民对集体农庄看法趋于一致 B农民对改革集体农庄制度的深切期盼C战争促使苏联有了体制变动的可能性 D外界干预是促成农庄解散的主要动力【答案】B【解析】二战期间,苏联农民

57、频繁传播苏联被英美要求要解散集体农庄的消息,这说明苏联农民迫切期待对集体农庄进行调整或者改革,故选B项;题干仅能反映农民对集体农庄的态度,没有反映政府的态度,排除A项;苏联的集体农庄体制是否变动是由苏联政府决定的,而且1943年苏德战场已经实现了转折,所以农民说英美要求苏联解散集体农庄的说法应该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苏联根本就没有在1943年解散集体农庄,排除D项。39(2021福建南平二模15)1946年2月,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日丹诺夫提出:国家必须“用像战争时期那种布尔什维克解决军事任务的热情”,来解决扩大消费品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的问题。他的主张()A蕴含着经济发展策略的理性思考 B强调了

58、以政府为主导的经济模式C指明了苏联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 D突破了战前传统经济思想的束缚【答案】A【解析】“来解决扩大消费品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的问题”,体现了关注民生、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的思路,故选A项;材料主张关注民生,是以市场为主导的模式,排除B项;用战争时期布尔什维克的那种方式,说明并没有突破战前思维的影响,排除C项;二战后苏联的改革没有突破战前传统经济思想“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排除D项。40(2021河北保定一模14)李森科是一位确信后天的特性可以遗传的农学家,他的信念与斯大林认为改变环境就可以改变人类的信念相符。李森科在苏联生物学上的优势地位,使苏联的遗传科学足足瘫痪了近一代人之久。李森

59、科现象揭示了()A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B苏联计划体制的利与弊C时代对科学研究的影响 D斯大林模式的文化根源【答案】C【解析】李森科的遗传学理论因与斯大林的认识有一致之处,被抬高了地位,结果使得苏联遗传学理论落后了一代人的时间,可见出于斯大林执政的时代,遗传学的研究受到了阻碍,故选C项;题干是说当时的环境对遗传学发展的影响,而不是对政府政策的影响,排除A项;题干提到的现象体现的是计划体制的弊,而没有体现利,排除B项;斯大林模式的文化根源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君主专制主义传统,排除D项。41(2021福建三明三模15)1952年,苏联集体农庄播种机械化程度达到87%,联合收割机收割的农作物达到了70%

60、,休耕犁耕机械化程度达到了96%,棉花种植机械化程度达到了98%,但是1952年的粮食产量和一战前1913年粮食产量差不多。这说明()A苏联工业化的成效显著 B集体农庄与工业化相适应C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D新经济政策逐渐丧失作用【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虽然苏联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很高,但是粮食产量却没有较大增长,结合“1952年”可知,这反映了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故选C项;据材料“1952年的粮食产量和一战前1913年粮食产量差不多”可知,材料意在讲述苏联高度集中模式的弊端,而非赞扬工业化程度高,排除A项;据机械化程度高而产量低可知,苏联工业化

61、没有大力推动农业发展,排除B项;1928年,苏联已经取消新经济政策,排除D项。42(2021广西高三毕业班4月高考模拟联考34)1954年10月5日,苏联真理报指出,纺织工业和造鞋工业的许多企业拒绝制造数量充足的儿童衣物,因为这项生产获利较少。这表明当时苏联()A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扩大 B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C试图解决农轻重比例失调问题 D轻工业企业产品库存积压严重【答案】A【解析】据材料“许多企业拒绝制造数量充足的儿童衣物,因为这项生产获利较少”可知苏联工厂自主性增强,结合所学1954年的苏联正值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扩大,故选A

62、项;据所学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市场作用发挥有限,排除B项;材料中未提及农轻重比例的变化,排除C项;据材料“许多企业拒绝制造数量充足的儿童衣物”可知儿童衣物生产不足,排除D项。43(2021陕西二模34)1955年3月,苏共关于修改农业计划工作的办法的决议规定,给农庄农场只下达农产品采购量一项指标,其他生产计划均由农庄农场根据农产品采购任务与自己内部需要来确定。这项规定()A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发展 B提高了农业产品的质量C扩大了农作物种植面积 D实现了农产品足量供应【答案】A【解析】据材料“其他生产计划均由农庄农场来确定”可知,这项规定增加了地方农庄农场的自主性,有利于调动

63、其生产积极性进而推动农业的发展,故选A项;材料只提及此项规定的提出,但是并未提及其实施结果,故只能得出其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的结论,但是否“提高了”无法看出,排除B项;C项也需要有该计划的实施结果才能证明,材料中证据不足,排除C项;D项表述过于绝对,且据所学赫鲁晓夫改革可知,其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44(2021安徽蚌埠四模34)1956年苏共二十大制定“六五”计划规定,五年内生产资料生产增加70%,消费品的生产增加大约60%。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修改了“六五”计划,提出了要在34年时间里肉、黄油、牛奶产量赶上美国。这表明当时苏共()A准确定位美苏差距加快工业发展 B力图消除斯大林模式的负面

64、影响C试图把工作重心转移至经济建设 D逐步放弃与美国冷战的外交战略【答案】B【解析】由材料“消费品的生产增加大约60%”、“肉、黄油、牛奶产量赶上美国”可知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扩大了基础消费品和生产,试图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带来的弊端,力图克服斯大林模式的负面影响,故选B项;“准确定位”不符合赫鲁晓夫改革的史实,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苏联工作重心的转移,排除C项;1956年美苏正值冷战时期,“放弃”的说法表述错误,排除D项。45(2021河北张家口二模14)有学者指出,1957年苏联的工业和建筑业大改组,把中心放在调整经济管理组织形式上,只是把经济管理的重心由中央转到地方

65、,管理机构从条条搬到块块,即只是在条条与块块、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方面兜圈子。这说明当时苏联()A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B依靠行政命令推行经济改革C力图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D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答案】B【解析】赫鲁晓夫改革在工业方面将管理权下放到地方政府,但还是没有改变计划经济,故选B项;改革没有涉及削弱公有制问题,排除A项;赫鲁晓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调整,但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不存在“加强”,排除C项;“中心放在调整经济管理组织形式上”表明没有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D项。46(2021江苏南京、盐城二模14)表2为苏联20世纪50年代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状况表。对此解读正确的

66、是()表2年份总产量生荒地的产量其他地区的产量1953825269556195485637348319551068477591195612766336431957105038166919581412584828A新经济改革使粮食产量逐年提高 B集体农庄规模扩大提高农业产量C政府政策调整引发粮食产量变化 D国营农场和农庄开始实行租赁制【答案】C【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19531958年苏联生荒地和其他地区的粮食产量、粮食总产量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只是因为实行赫鲁晓夫农业改革,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故选C项;新经济改革是在20世纪20年代,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集体农庄规模扩大是斯大林执政时

67、期,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国营农场和农庄实行租赁制是在20世纪20年代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47(2021河北邯郸二模14)19591965年苏共国民经济七年发展规划规定,19591963年农产品的年均增长速度应为8%,而实际上前4年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7%,1963年则为负增长,按价值计算的总产量低于1958年的水平。这说明,当时苏联()A经济改革的重点开始转向农业 B削弱了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C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D推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答案】C【解析】苏联农产品年均增长速度远远少于国民经济七年发展规划里规定的速度,而且还出现了负增长,说明经济发

68、展过程中的问题没有解决,农民的积极性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也就是说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故选C项;经济改革的重点开始转向农业是在赫鲁晓夫改革之初,即1956年,排除A项;题干中提到的是农产品年均增长速度问题,没有涉及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问题,排除B项;19591964年属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这时改革的重点在农业,而不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排除D项。48(2021广东汕头二模15)1966年苏联劳动报上刊登了一组漫画(图2,有节选),表达了苏联人民的不满情绪。图2:买东西(注:编者命名)苏联人民产生不满情绪,主要是由于当时政府()A忽视生活消费品的生产 B禁止生活消费品的交易C从农民身上取走

69、的太多 D采用平均主义分配政策【答案】A【解析】漫画反映的是1966年苏联人买的东西比如沙发、手提包和鞋子在使用过程中,突然出现坏掉的现象,说明当时的日用消费品质量差,这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忽视生活消费品生产质量的反映,故选A项;题干指的是日用生活消费品质量差,而不是禁止其交易,排除B项;题干中的日用消费品都是轻工业品,与农民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平均主义分配政策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时存在,与题干时间“1966年”不符,排除D项。49(2021山东青岛高三5月统一模拟检测14)斯达汉诺夫运动是苏联在1935年发起的一场社会主义竞赛的群众运动。档案记载,在部分煤矿部门中,工人如果产出达到标准

70、产出定额的110%就可以得到双倍的基础工资,如果超出产出定额的110%则会被支付三倍的基础工资。这表明苏联()A新经济政策已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B采用经济手段来提高生产的效率C尝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调节市场 D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答案】B【解析】据材料“工人如果产出达到标准产出定额的110%就可以得到双倍的基础工资,如果超出产出定额的110%则会被支付三倍的基础工资”可知用经济激励的手段来提高工人生产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故选B项;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是19211928年,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用增加工资的方法提高工人生产积极性,并不是用商品货币关系来调节市场,排除C项;1936年建

71、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项。50(2021湖南衡阳二模15)1963年11月,全苏石油和石油产品出口联合公司与意大利国家碳氢化合物公司签订新协定,“规定在19641970年间苏联供应2500万吨石油,同时由苏联外贸单位买进相当数量的意大利机器和设备”。苏联此举的主要意图是()A与美国争夺西欧战略利益 B重塑与西方国家外交关系C满足国内经济改革的需要 D参与欧洲能源一体化建设【答案】A【解析】1963年是美苏冷战时期,材料说明苏联向意大利出口石油,并购买机器,以此打破资本主义的封锁,且破坏欧洲内部的联盟,争夺在欧洲的利益,故选A项;苏联与意大利之间是经济往来,并无外交关系的调整,排除B

72、项;1963年苏联是赫鲁晓夫当政,侧重于农业改革,所以并不是为了满足国内经济改革的需要,而是为争取西欧利益,排除C项;欧洲能源一体化主要参与国是西欧国家,苏联并未参与,排除D项。51(2021吉林长春三模35)表1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经济成就。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苏联()项目时间数量(单位:卢布)工业利润总额1965225亿1970560亿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1961196561%1966197077%A经济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B突破了斯大林体制束缚C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在短时期内实现工业化【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图表中的数据可发现,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工业利润总额、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都呈现

73、增长的趋势,说明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取得一定成效,故选A项;根据所学,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根据材料中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的数据,可发现增长幅度并不大,“显著提高”不准确,排除C项;根据所学,在短时期内实现工业化是斯大林统治时期,排除D项。52(2021河南平顶山、许昌、济源二模35)197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达到美国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而农业总产值则达到了85%, 尤其是苏联的电力、原油、钢等产量,均大幅度超过了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由1950年相当于美国的33%上升到1975年的53%,成为当时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是由于苏联的改革(

74、)A完成斯大林模式的突破 B扭转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传统C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D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答案】C【解析】据材料“1975年,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电力、原油、钢等产量,均大幅度超过了美国,当时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结合所学可知,勃列日涅夫时期,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调动了生产者积极性,故选C项;依所学,苏联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框架,排除A项;依所学,勃列日涅夫时期,重工业得到优先发展,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排除B项;依所学,斯大林时期实行农业集体化、社会主义工业化,排除D项。53(2021新疆乌鲁木齐三模35)1979年,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

75、议通过的关于改进计划工作和加强经济机制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质量的决议规定:从1981年起,工业要基本上按照定额净产值制订产量,劳动生产率和工资基金计划。这一规定说明苏联试想()A加大对国有企业的控制 B通过经济效益来激励企业生产C缩减企业的数量和规模 D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答案】B【解析】据材料“从1981年起,工业要基本上按照定额净产值制订产量,劳动生产率和工资基金计划”,可知1979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已经积重难返,苏联希望通过工业改革,根据企业盈亏状况发展,有利于激发企业活力和工人的劳动积极性,故选B项;因为国家对企业控制过多,所以改革就是要减少控制,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企业内部改革

76、的计划,并不涉及整个国家企业的数量和规模,排除C项;“工业要基本上按照定额净产值制订产量,劳动生产率和工资基金计划”实质上仍属于计划经济,排除D项。54(2021河北保定二模14)表2为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从中可以判断出()表2年份197619801981198519861989社会总产值423318国民收入433210劳动生产率3331A苏联经济发展陷入了滞胀的困境 B多市场少政府是苏联经济发展的出路C美苏争霸拖垮了苏联的经济发展 D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答案】D【解析】20世纪后半期反映苏联经济增长率的各项主要指标(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劳动生产率)逐年下降,说明苏联经济

77、体制的活力日益僵化,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完善,故选D项;滞胀指经济停滞、失业及通货膨胀同时持续高涨的经济现象,通俗的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二战后英国形成混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多市场,少政府”,排除B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影响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55(2021重庆二模15)下表是1937年1990年美国、苏联、英国、日本四国钢铁产量(单位:百万吨)统计表。其中分别对应的国家是()年份国家1937年177581325141950年273481668781970年11693328311931990年1541103165897A苏联、

78、英国、日本、美国 B美国、苏联、英国、日本C美国、苏联、日本、英国 D苏联、日本、英国、美国【答案】D【解析】据“1937年1990年美国、苏联、英国、日本四国钢铁产量”可知,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在1937年的工业产值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故是苏联,是美国;而日本在二战后迅速恢复与发展,超过了英国,故是日本,是英国;选择D项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56(2021广西南宁普通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俄在经济上仍然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发展落后。在列宁看来,共产主义=苏维埃政权+电气化(工业化)。列宁把实现工业化形象地比喻为:

79、从农民的、庄稼汉的、穷苦的马上,跨到大机器的、工业的、电气化的马上。但这一战略的推行很快就因为农业生产的迅速萎缩和农民的激烈对抗而宣告失败。列宁意识到,发展整个经济,首先是发展农业,只有这样才能为工业经济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资金积累。但作为列宁后继者的斯大林则强调苏联的工业化必须从重工业开始,斯大林式工业化道路最终成为苏联实施工业化战略的指导思想。苏联创造的工业化模式在二战以后为众多社会主义国家所仿效,这是因为计划指令性的经济无论在所有制形式上,还是在经济组织和刺激机制上,都表现出较高的效率。摘编自詹晓良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的陈痛前苏联工业化道路的探析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工业总产值占 工

80、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0%,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随着“一五”计划的完成,1957年,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列567%。1978年以后,针对企业活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方针,并积极进行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新时期,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到1998年,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比重为493%,重工业比重为507%。摘编自高晓春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联)的工业化历程,并分析苏联模式在二战后为众多社会主义国家所仿效的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工业化的特点,并谈谈你对我国工业化的

81、认识。(13分)【答案】(1)历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3分)原因:该模式可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改变国家落后面貌;工业化效率高;苏联的政治影响;新兴社会主义国家缺少建设经验。(9 分,任答3点即可)(2)特点:起点低、基础薄;速度快;由优先发展重工业到注重农轻重比例的协调发展;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不断改革。(8 分,答出4点即可)认识:工业化应及时进行改革;工业化要符合客观规律;工业化道路要符合国情。(5 分,答出3点给5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得分)【解析】(1)第一小问工业化历程,根据所学知识,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联)社会主义

82、工业化的建设历程经历了列宁时代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时期的斯大林模式,到1937年,两个五年计划,基本实现工业化。第二小问原因,斯大林模式通过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模式,能最大限度的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基本实现工业化,工业化的效率高;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受苏联的影响比较大;新兴社会主义国家一般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2)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二“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工业总产值占 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0%,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可以看出我国工业化起点低、基础薄弱;而“随着一五计划的完成,1957

83、年,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列567%”说明工业化的速度快;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实施的政策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改革开放后注重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中国的工业化是在不断改革中发展完善。第二小问认识,我国工业化的建设必须依据本国国情、符合工业化的客观规律、并要在推行中依据时代发展适时变革。57(2021浙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随着战争的结束和外国干涉军威胁的消失,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正面临着另外一场新的危机。当时列宁就说:“我们在1921年春天遭到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84、。随着危机的不断加深,列宁亲自过问这一问题。在多次接见农民代表团,并与农民交流后,列宁逐渐认识到,在坚决镇压叛乱的同时,必须改变经济政策;特别是对农民的政策。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恢复和发展经济;才能维护工农联盟和稳定政权。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材料二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摘引自邓小平文选(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新生苏维埃政权在“1921年春天遭到严重的政治危机”的表现,并阐述苏俄政府为解决这点“危机”对农民采取的具体对策。(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后来僵化的“苏联

85、模式”与当初“列宁的思路”的最大变化。概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是如何借用“列宁的思路”推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答案】(1)表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引发农民暴动和水兵叛乱。措施: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2)最大变化:从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到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推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以厂长(经理)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迅速推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等。【解析】(1)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一“

86、我们在1921年春天遭到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得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引发农民暴动和水兵叛乱。第二小问措施:据材料一“必须改变经济政策;特别是对农民的政策”结合所学得出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2)第一小问最大变化,据材料二“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结合所学得出从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到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第二小问推行,根据所学可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所产生的影响角度进行概括。58(2021天津红桥区二模17)(20分)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是加速农业现代化和

87、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英国圈地运动进入第二次高潮(见下表)。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集约式耕作使独立经营的连成片的大农场成为迫切的需要。农业产量的增加和粮食上涨,使农场变成牧场的趋势减缓,而农场所需的劳动力比牧场多。同时城市逐渐兴起,工场和工厂的发展,吸收了被逐出土地的农民,这些因素都使圈地运动的阻力大大减小了,最终完成了圈地运动。1819世纪英国圈地运动表项目年份1760年以前17611796年17971820年发布圈地法令208项1482项1727项圈占农民土地310000英亩1830000英亩改编自杨民土地改革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1)依据材

88、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圈地运动”的有利因素。(6分)材料二 20世纪2030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牧畜种类数量、农艺措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吕奔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研究(19271939)(2)结合材料一、二,与英国相比,苏联在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方面有何显著特点?(6分)材料三 2011年,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农民卢伟创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用租赁、

89、托管、带地入社的形式把社员们的土地整合在一起,并雇专人来干农活,土地丰收之后再付给社员报酬。因为最初加入的农民不多,土地不集中连片,大型农机具派不上用场。于是,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改良耕种技术提高粮食的产量,增加农民的收益,并以此激发农民加入的积极性。随着农民的陆续加入,土地逐渐连成了片,大型农机具就有了用武之地。如今,该县共有324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150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8%。摘编自学习强国(3)依据材料三,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4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农村土地开发利用的认识。(4分)【答案】(1)有利因素: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90、圈地法令的颁布;农业技术的进步(集约式大农场的推动等);工业革命的进行。(6分,答出三点即可)(2)特点:建立集体农庄,发展公有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牺牲农业发展工业(提供资金原料等)。(6分)(3)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走向共同富裕;有利于提高中国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有利于激活了农村资源要素,服务现代农业发展。(4分,答出两点即可)(4)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是加速农业生产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在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农民的利益,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4分,答出两点即可)【解析】(1)据材料一“农业技术的进步,集约式耕作使独立经营的连成片的大农

91、场成为迫切的需要”,可知农业技术的进步,集约式大农场的推动;据材料一“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城市逐渐兴起,工场和工厂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产阶级统治,开展工业革命,推动圈地运动发展;据材料一“1819世纪英国圈地运动表、发布圈地法令、208项、1482项、1727项”,可知政府颁布圈地法令,进一步推动圈地运动发展。(2)据材料二“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可知建立集体农庄,确立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实行公有制;据材料二“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牧畜种类数量、农艺措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可知实行计划经济体

92、制;据材料二“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可知牺牲农业发展工业,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3)据材料三“并以此激发农民加入的积极性”,可知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积极性,走向共同富裕;据材料三“土地逐渐连成了片,大型农机具就有了用武之地”,可知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从而提高中国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据材料三“该县共有324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150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8%”,可知激活农村资源要素,推动现代农业发展。(4)据材料二“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材料三“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改良耕种

93、技术提高粮食的产量,增加农民的收益,并以此激发农民加入的积极性”,可知要保障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据材料一“集约式耕作使独立经营的连成片的大农场成为迫切的需要”、材料二“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材料三“用租赁、托管、带地入社的形式把社员们的土地整合在一起,并雇专人来干农活”,可知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有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但在生产规模化经营过程中要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59(2021山西二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起步。在农村,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农村社队生产经营和分配的自主权,实行并逐步完善多种形式

94、的联产计酬责任制,鼓励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1983年底,全国有98%以上的农户实行了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制。城市初期的改革主要包括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经济责任制和利润留成,发展多种经济形式等。1984年后 ,城市改革全面展开,改革企业经营机制成为改革的方向;缩小指令性计划,扩大市场调节范围;初步建立以税收、利率为杠杆调节市场的机制等。经过80年代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我国城市及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已由温饱走向小康,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更具活力。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19641982年),实施新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内容包括:恢复集

95、中领导的部门管理制,并兼顾地区管理的原则;在坚持集中计划的前提下,扩大企业的某些自主权;利用价格、信贷、奖金等经济杠杆刺激企业改善管理;改进农产品收购制度,提高收购价格;支持发展个人副业等。这些改革曾短期出现一定成效,但对利用价值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基本上仍取排斥态度,同时又加紧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进入80年代经济继续滑坡。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后,苏联提出了“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要求在15年内使国民收入和工业总产值翻一番。从法律上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规定企业实行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等。但是,“加速战略”仓促上马,阻力较大,对企业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以致各项

96、改革效果不佳。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10分)(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苏经济改革的相似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联经济改革效果不佳的原因。(15分)【答案】(1)改变了单一的所有制形式;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促进了对外开放的发展;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等。( 10分,答出五点即可)(2)相似点:原有的经济体制僵化;扩大了经营自主权;利用了经济杠杆等多种经济手段;打破了单一公有制形式,采取多种经济形式。(8分)

97、原因:苏联模式的弊端根深蒂固;经济结构长期失衡;配套措施不完善;改革急于求成;与美争霸的影响等。(7分,答出四点即可)【解析】(1)据材料一“发展多种经济形式等”可知改变了单一的所有制形式;据材料一“城市及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已由温饱走向小康,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更具活力”可知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且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根据措施“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农村社队生产经营和分配的自主权”农业生产自主权提高,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结合所学可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的提高,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效,为改革的深入发展奠定基础,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促进经济

98、的国际接轨,促进对外开放。(2)第一小问相似点,从改革背景来看,中苏都受斯大林体制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原有体制僵化阻碍了经济发展;从改革内容来看,据材料二“扩大企业的某些自主权”可知扩大了经营自主权;据材料二“利用价格、信贷、奖金等经济杠杆刺激企业改善管理”可知利用了经济杠杆等多种经济手段;据材料二“从法律上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可知打破了单一公有制形式,采取多种经济形式。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加速战略仓促上马”可知改革急于求成;据材料二“对企业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可知配套措施不完善;据材料二“同时又加紧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进入80年代经济继续滑坡”可知与美争霸的影响;结合所

99、学可知,苏联领导人的改革始终未能突破斯大林体制的固有弊端,经济结构长期失衡,苏联模式弊端根深蒂固,是苏联改革效果不佳的原因。60(2021河南洛阳二模41)(25分)贫困治理是中外治国理政的大事,而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更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反贫困领域,马克思主义从制度层面找寻致贫原因,主张通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来完全消灭贫困。马克思主义贫困治理思想认为,生产资料私有制是造成贫困的制度原因,要解决无产阶级的贫困问题,就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消除贫困产生的制度根源。列宁超越了马克思主义唯有改变生产关系方能根除贫困的思路,

100、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产生贫困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发展不充分,所以,“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生产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列宁还提出通过发展商品经济、发挥市场的力量来解决贫困问题。摘编自白维军论精准扶贫的理论来源、实践基础与创新发展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历代领导人都以清晰的理念和务实的做法治理中国的贫困问题。毛泽东同志认为,中国的贫困问题是发展问题,是在一定历史时代背景下延续而来的,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人民面对的是旧中国留下的一穷二白的烂摊子。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历史经验,论证了我国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是旧社会存在落后的国家制度,这种落后的社会制度导致国家治理混乱、

101、社会分裂、外敌入侵、使得人民生活水深火热。中国要坚持通过走社会主义道路摆脱贫困,通过发展生产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为此毛泽东提出中国消除贫困的设想:第一,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走工业化道路摘编自覃敏良毛泽东反贫困思想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对马克思主义贫困治理思想的继承发展,并简述列宁为治理贫困而进行的探索与实践。(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造成新中国成立之初贫穷落后局面的历史原因;比较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苏俄时期治理贫困举措的异同。(15分)【答案】(1)继承发展:(每点2分,共4分)在改变生产关系(或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

102、基础上,发展社会生产力;主张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经济解决贫困问题。探索与实践:(每点2分,共6分)领导发动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颁布和平法令与土地法令;试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实施新经济政策促进经济的迅速恢复。(2)历史原因:(每点2分任答其中三点得6分)近代以来落后的社会制度;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多年战争的破坏;近代工业化的滞后。同:(每点2分,共4分)都以变革生产关系,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主要途径(或都注重解决农业和工业发展问题);都曾结合本国实际做出过政策或措施的调整。异: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土地改革,合理调

103、整工商业等措施通过内部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苏俄注意引进外资恢复发展经济;(3分,答具体措施的不同也可酌情给分)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有计划的开展经济建设,实现了工业化的起步,苏俄仍处于工业化的探索中(或没有开展有计划的建设)。(2分)【解析】(1)第一小问继承发展,通过对比马克思与列宁的思想可以得出不同。据材料一“马克思主义从制度层面找寻致贫原因,主张通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来完全消灭贫困”“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而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生产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通过发展商品经济、发挥市场的力量来解决贫困问题”,

104、可知列宁认为改变生产关系才能根除贫困,同时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解决贫困问题。第二小问探索与实践,实际指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政权的具体举措,结合所学知识来看,包括建立无产阶级政权,颁布和平法令与土地法令,实行“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等。(2)第一小问历史原因,根据材料二“我国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是旧社会存在落后的国家制度”可知近代以来落后的社会制度;据材料二“这种落后的社会制度导致国家治理混乱、社会分裂、外敌入侵、使得人民生活水深火热”,结合所学,可知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多年战争的破坏、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结合时代背景近代以来的中国经济状况,可知近代工业化的长期滞后。第二小问比较异同,可以通过苏俄时期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的具体措施与新中国成立后过渡时期的具体政策的比较得出相同点与不同点。相同点一是在于都通过变革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比如苏俄颁布土地法令,新中国实行土地改革;二是做出过政策或措施的调整,比如苏俄用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缓和国内矛盾,新中国实行三大改造;不同点一是在于中国以土地改革与三大改造为例进行内部生产关系的调整,而苏俄在新经济政策中引入外资以发展经济;二是新中国实行了一五计划,有计划的开展工业化建设,但苏俄仍然在道路的探索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