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质量评估 专题十三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81603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质量评估 专题十三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质量评估 专题十三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质量评估 专题十三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质量评估 专题十三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质量评估 专题十三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质量评估 专题十三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质量评估 专题十三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质量评估 专题十三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质量评估 专题十三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质量评估(十三)(专题十三)(40分钟60分)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021哈师大附中模拟)春秋时期,孔子曾言:“(如果)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战国时期,各家的共同宗旨都是以“其学易天下”。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诸子百家皆源于儒B.百家争鸣同大于异C.儒家思想偏于保守D.社会时弊有待革新【解析】选D。“(如果)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意思是如果天下太平,我(孔子)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以“其学易天下”的意思是用自家的学说变革社会。据此可知,各家学派都主张革新社会时弊,故选D;诸子百家皆源于儒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排除A;题干虽然表明各家都主张改革社会弊

2、端,但仅此不能说明百家争鸣同大于异,排除B;题干反映了儒家思想主张变革,与保守无关,排除C。2.(2021年江苏适应性测试)西周以前,图书属于国家秘藏,由史官掌管。春秋开始,各诸侯国拥有自己的藏书所,士阶层也已经能够读到官方藏书。进入战国时期,图书流通的速度大大加快,士阶层中私人藏书逐步增加。这一变化()A.表明私人讲学日益普遍B.具体反映了百家争鸣的状况C.实现诸侯富国强兵要求D.有利于文化传播与学术繁荣【解析】选D。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藏书从西周以前的国家行为到春秋时期的诸侯、再到战国时期的私人,藏书的不断下移提高了图书流通的速度,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学术的发展繁荣,故D正确。材料与私人讲学

3、没有必然的联系,故A错误;“具体反映”的说法有误,故B错误;材料与诸侯的富国强兵无关,故C错误。3.有学者指出:诸子形同水火,各执一端,以极端化方式,最大限度地深化了自家之言,“深刻的片面”超越“平庸的全面”。各种片面学说,总体又形成“百家争鸣”,异彩纷呈,在“轴心时代”奠定了中华的基调。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A.民间思想异常活跃B.集权政治加强C.百家争鸣局面形成D.社会变革转型【解析】选D。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百家争鸣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的变革转型,故选D;民间思想活跃是概括了材料,不是本质反映,排除A;思想的活跃反映的是权力的分散,排除B;百家争鸣局面形成是材料的

4、表象,不能反映本质,排除C。4.据学者统计,汉武帝时期选用的部分官员的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官员姓名思想流派 董仲舒、公孙弘、儿宽、夏侯始昌儒家 韩安国、张欧、张汤、赵禹、桑弘羊法家 汲黯、郑当时、司马谈、司马迁黄老学派 主父偃、严助、徐乐、严安纵横家 东方朔杂家 据此可知,汉武帝时期()A.推行外儒内法 B.适度发展百家思想C.思想文化活跃 D.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选B。材料表明,汉武帝时期虽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仍然选用了属于法家、纵横家等其他思想流派的官员,这表明汉武帝时期适度发展百家思想,故选B;外儒内法是指表面上推崇儒家思想,实际在行政手段上重视法治,而这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

5、除A;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排除C;材料表明汉武帝选用了属于儒家、法家、纵横家等各种思想流派的官员,因此无法得出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结论,排除D。5.(2020平顶山模拟)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最正确的是()A.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B.董仲舒对先秦儒学进行了新的发展与创新C.董仲舒的学说有利于解决当时的实际问题D.董仲舒宣扬伦理纲常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解析】选C。面对汉武帝即位初期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董仲舒吸收其他学派的有益成分对先秦儒学进行了大胆的发展与创新,使其得以适应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这是汉武帝接纳儒学的主要原因,故选C;A只强调了“独尊儒术”的结果,未涉及

6、原因,排除A;B只强调了董仲舒的主观努力,未涉及儒学获得“独尊”的结果,排除B;D概括不全面,伦理纲常只是材料中董仲舒学说的一部分,排除D。【拔高训练】汉代确立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非禁止诸子百家在社会上流传,只是确立儒学在官学中的“独尊”地位。儒家之外的诸子百家思想在汉代以后()A.常被儒家借鉴融合于新儒学B.因丧失官学地位而逐渐消亡C.逐步演化为道教与佛教思想D.推动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解析】选A。据材料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后,儒家之外的诸子百家思想常被儒家借鉴融合于新儒学,故选A;诸子百家思想并没有消亡,排除B;诸子百家思想在汉代后各有发展,不局限于道教与佛教,排除C;汉武帝确立了儒

7、学正统地位,排除D。6.(2021深圳模拟)如图一是汉代画像石中的“羽人”形象,蕴含着羽化升天的意思;如图二是唐代莫高窟“散花飞天”形象。隋唐时披着佛教飞天的大巾、穿上长裙的无羽而飞的“飞天”普遍存在。这说明()A.宗教与宫廷画结合催生地域特色文化B.三教合一促进文人画的形成发展C.浪漫主义风格始终是古代艺术的主流D.多种文化交流融合推动艺术创新【解析】选D。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汉代的“羽人”形象体现了道教文化,而唐代莫高窟“散花飞天”形象则在此基础上又吸收了外来佛教文化,这表明,多种文化交流融合推动艺术创新,故D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宫廷画”和“地域特色文化”,故排除A;两幅图均不是文人画,材料

8、也没有体现儒家思想,故排除B;C说法太绝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拓展延伸】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1)先秦诗经质朴典雅,具有现实主义风格;以楚国方言为基础的楚辞,句式灵活,具有浪漫主义风格;诗经和楚辞正好代表了北南两种诗歌的不同风格。(2)汉赋华丽而夸张,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3)唐诗风格多样,以五言诗和七言诗为主,格律严整。(4)宋词是诗歌的另一种形式,句式灵活,句子长短不一,适于合乐歌唱,具有强烈的音乐节奏之美。(5)元曲是民间兴起的新的诗歌形式,题材广泛,可雅可俗,更为生动活泼,抒情叙事兼长。(6)明清小说将广阔的社会生活纳入了文学的视野,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刻画人民

9、的世俗生活,歌颂人民的反抗精神,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7)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文学呈现了多元兼容、雅俗共赏和发展趋势逐渐世俗化、平民化等特征。7.北宋中期,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他们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口号,意在()A.帮助新兴地主阶级探索治国安邦的策略B.用天人感应等学说强化儒学独尊的地位C.重建儒学在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D.蔑视权威和教条批判高度集权政治制度【解析】选C。“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体现了儒家的追求和价值观,故选C;帮助新兴地主阶级探索治国安邦的策略是在封建社会的前期,即秦汉时期,排除A;天

10、人感应学说是为了实施儒家的仁政思想,天人感应学说是西汉董仲舒的主张,排除B;蔑视权威和教条批判高度集权政治制度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排除D。【加固训练】以欧阳修、苏洵等为代表的学者,开始怀疑经典现有版本的准确性甚至真实性;并开始对古物,尤其是青铜器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这些学者意在()A.还原先秦历史B.推动佛道传播C.否定汉唐儒学D.批判君主专制【解析】选C。青铜器时期代表了先秦的文化成就,否定经典的现有版本而对先秦时期的文化产生强烈兴趣,说明这些学者意在通过复古否定现有的汉唐儒学,实现儒学复兴,故选C;还原古代的儒学道统,是为了实现儒学复兴,排除A;宋代儒学复兴运动的重大使命之一是从理论上回应佛

11、教和道教的挑战,在战胜佛教和道教的基础上建立新儒学理论体系,排除B;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排除D。8.明末,王夫之指出:“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为史者,记载徒繁,而经世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以效法之无由也,则恶用史为。”由此可知,王夫之主张()A.历史研究应为现实服务B.以史学研究取代儒家经学C.全面如实记录历史事实D.历史记录应关注底层群众【解析】选A。由材料“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为史者,记载徒繁,而经世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以效法之无由也,则恶用史为”可知王夫之认为应该把历史研究的学术活动与研究者自身和时代统一起来,对历史的观察应反映出时代精神

12、,为现实服务,故选A;材料强调治史的目的为济世救国、经世致用,并未提及儒学,排除B;“全面如实”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历史记录与时代精神的联系,并未提及关注的社会群体,排除D。9.(2021年福建适应性测试)“元夜燃灯”“寒食扫墓”是唐代出现的习俗,与佛教“燃灯礼佛”“扫塔”之说有一定关系。这些习俗的出现反映了()A.佛教融入中国社会B.佛教文化影响了儒家思想C.中国孝道文化发展D.统治阶级用宗教麻痹民众【解析】选A。结合题意可知,唐代出现“元夜燃灯”“寒食扫墓”的习俗与佛教文化有关,这体现了佛教对中国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A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佛教文化影响了唐朝的社会生活,这些习俗并

13、非儒家思想的内容,B错误,排除;“扫墓”与孝道有关,但“元夜燃灯”与孝道无关,C与材料不完全对应,排除;这些习俗并非统治阶级规定的,D错误,排除。10.(2021广州模拟)有学者论及诗经中的“风”和“雅”时认为,“风”是一国之音,带有鲜明的地域特点,“雅”是“四方之风”,为天下正音。这反映了()A.分裂动荡的社会现实B.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C.多元一体的政治特点D.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形成【解析】选C。从材料中的“风”的地域性和“雅”的统一性可以得出,诗经体现了古代中国多元一体的政治特点,故C正确;诗经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的诗歌,而A只符合春秋战国时期,故排除;B与材料内容无关,D与材料主旨

14、不符,均排除。11.(2020宜昌模拟)宋代,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画家主张“以画为心画”“不求形似”,鄙弃对事务的如实描摹,不囿于传统的画理、技法,以意趣为宗,只凭才情性致信笔挥洒。宋代文人画的兴盛得益于()A.商品经济的繁荣B.科举制度的完善C.科学技术的进步D.儒家思想的发展【解析】选D。“文人画家主张以画为心画不求形似以意趣为宗,只凭才情性致信笔挥洒”它突出的是文人的品德修养,而品德修养源于儒家的思想,故选D;商品经济的发展会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文人画不属于世俗的艺术,排除A;文人画表达的是文人内心的不阿世俗的品质,与科举制的程序无关,排除B;“鄙弃对事务的如实描摹,不囿于传统的画理、技法

15、”可见它对科技发展不依赖,更注意内心情感的抒发,排除C。12.(2021内江模拟)敦煌文献存有近两千首唐人诗歌写本,经徐俊敦煌诗集残卷辑考整理的诗歌写本有63种。敦煌写本有同源抄本和非同源抄本,各写本辗转抄写,其中出现刘希夷洛阳篇、刘长卿酒赋等表现唐人宴饮文化的七言体多个卷本。这反映了()A.唐朝时雕版印刷技术尚不成熟B.诗歌是敦煌地区主要文学体裁C.儒家思想成为敦煌人主流思想D.中原文化深入敦煌民间生活【解析】选D。依据材料可知,敦煌文献存有近两千首唐人诗歌写本,经徐俊敦煌诗集残卷辑考整理的诗歌写本有63种,说明唐诗深入到敦煌民间生活,即中原文化深入到敦煌民间生活,故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雕版

16、印刷技术、儒家思想,故A、C错误。材料没有将敦煌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较,因此无法得出诗歌是敦煌地区主要文学体裁,故B错误。二、非选择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2分,共24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汉代冬至和夏至各休假五日,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放假的节日唐代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将二十多个节日规定为国家法定假日,并给予四十天左右的假期。其中,元日(春节)、冬至各放七天,夏至等各放三天,佛生日、立春、立夏等各放一天,节日普遍放假制度化了。后来新增皇帝诞辰日和道祖诞辰日,均放假三天宋代宋初规定,岁节(春节)、寒食、冬至三大节各放七天;皇帝诞辰日、上元(元宵节)等各放三天,端午、重阳等各放

17、一天,夏至等各放三天。神宗元丰五年规定了长达七十六天的节假日明代明初仅元旦和冬至各放五天、三天,永乐年间又增加元宵节,放十天假清代乾隆年间大清会典则例记载,当时假期共十四天,即元旦七天,上元三天,端午、中秋、重阳、皇帝诞辰日各一天摘编自张勃中国古代社会的节日休假上表为中国古代节假日的简表,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内容,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学生解答此题首先总结出表中的信息,如确定论题为“中国古代节假日制度的传承发展”,然后学生结合相关的政治、经济、思想、文

18、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其他只要言之合理即可酌情给分。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概况总结能力。另外学生还从其它角度确定论题,如中国古代节假日制度与节气、中国古代节假日制度受到宗教影响、明清与唐宋相比假日减少、中国古代节假日制度与皇权密切相关、古代中国影响节假日设立的因素、中国古代节假日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等,总之,阐述过程中要求史论结合、语言准确、层次清晰等,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答案:示例:论题:中国古代节假日制度的传承发展。(2分)阐述:唐宋传承了汉代的节假日制度,汉代冬至和夏至各休假五日,唐代和宋代冬至和夏至分别放假七天和三天。这与中国古代节气有关,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唐宋发

19、展了汉代的节假日制度,节日普遍放假制度化了。此外,唐代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规定佛生日放假一天,后增设道祖诞辰日,放假三天。这体现了节假日制度受到宗教的影响。(8分)总之,基于社会需要和国家需要,中国古代节假日制度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得以传承并发展。(2分)(其他论题也可,如中国古代节假日制度与节气、中国古代节假日制度受到宗教影响、明清与唐宋相比假日减少、中国古代节假日制度与皇权密切相关、中国古代影响节假日设立的因素、中国古代节假日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等。)14.明清两代,中国戏曲走向成熟和辉煌,在传统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明

20、初,政府放宽戏曲管制,儒学家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戏曲创作。戏曲在明代获得上流社会的认可,很大程度上来自儒学传统观念对戏曲题材和内容的渗透。至明代中晚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性的解放、思想的自由成为不少自由文人追逐的目标。儒士们也肯定人的自然本性和生活的趣味。戏曲作为市民文化的一种代表,其强烈的娱乐精神是人类本身所具有的心理和生理追求,这就扫除了儒士创作戏曲的心理障碍。明代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家,都有明显的儒学背景,从而使宋代以来就形成的以民间艺人和下层文人为主要创作者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摘编自边吴丽明代儒士创作戏曲现象及其原因 材料二清初以来,昆曲成为文人雅士的时尚并在宫廷相府中的走红,其刻意追求

21、高雅品味,日益脱离大众。18世纪后期,随着四大徽班的进京,京剧逐渐形成。朝野并存、五方杂处的京师文化,使京剧融会了宫廷趣味与民间精神、综合了各种地方戏的表演艺术,曲词远较昆曲通俗,题材内容也多为市民喜好,因而流传日益广泛,最终成为所谓“国剧”。戏曲在中华文明史上的意义并不只限于它是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活动。实际上,它在展示历史、传承文化等方面,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编自刘勇强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后期戏曲的主要创作者及戏曲创作的社会背景。(4分) (2)据材料二,归纳清初以来戏曲发展的趋向,分析京剧成为“国剧”的主要因素。(4分

22、) (3)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明清戏曲在传统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功能。(4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主要创作者,据材料一“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家,都有明显的儒学背景”可得儒生。第二问社会背景,据材料一“政府放宽戏曲管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性的解放、思想的自由”等可得政府放宽戏曲管制;商品经济发展;市民文化兴盛;据所学心学知识可得心学的传播。 第(2)题第一问趋向,据材料二“日益脱离大众。曲词远较昆曲通俗”可得贵族化向大众化过渡。第二问主要因素,据材料二“京师文化,使京剧融会了宫廷趣味与民间精神、综合了各种地方戏的表演艺术,曲词远较昆曲通俗,题材内容也多为市民喜好”可得京师文化的推动;汇集地方剧种精华;曲调、题材内容贴近民众。第(3)题据材料一“戏曲作为市民文化的一种代表”和材料二“喜闻乐见的艺术活动。实际上,它在展示历史、传承文化等方面”可得娱乐民众;展示历史;传承文化;道德教化。答案:(1)主要创作者:儒生。(1分)社会背景:政府放宽戏曲管制;商品经济发展;市民文化兴盛;心学的传播。(3分) (2)趋向:贵族化向大众化过渡。(1分)主要因素:京师文化的推动;汇集地方剧种精华;曲调、题材内容贴近民众。(3分) (3)重要功能:娱乐民众;展示历史;传承文化;道德教化。(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