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7 ,大小:217KB ,
资源ID:1281459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28145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1、2023届高一上期1月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据春秋左传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材料表明( )A礼乐制度规范贵族行为B传统政治中的理性考量C嫡长子继承制受到冲击D儒家伦理决定王位继承2.从春秋末年起,在有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以粮食为俸禄的官僚,在卿大夫家臣中也出现了官僚性质的家臣,这种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以粮食为俸禄”反映了当时( )A俸禄制取代了军功爵制B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C贵族分封制度趋于瓦解D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3齐桓公在建立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获得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资格后,他要效仿

2、古代帝王“封泰山,禅梁父”,但被管仲极力劝阻,未能成行。这反映出当时( )A管仲在政治上思想保守 B传统文化影响政治取向C西周社会结构根本改变 D齐国内政被卿大夫操纵4.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过去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 种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由此建立起来。材料中的“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 )A是秦朝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 B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C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D强化了官僚阶层的政治特权5.汉武帝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担任侍中、常侍、给 事中等职,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议要政,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高级将领如卫青、霍去病等也参与机 要。这一做法

3、主要是为了( ) A选拔道德学问优异的人才B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C削弱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 D适应反击匈奴的军事需要6.汉武帝设刺史,唐太宗划全国为10道,宋太祖设置通判。这些举措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在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过程中重视( )A分割地方权力B对地方官的监察C发挥文官作用D利用地方矛盾相互制衡7东汉时期,一旦灾害发生,刺史、郡守等地方官员要向中央汇报;如果灾害范围大,中央将即刻作出应对,向灾区派出医生、发放粮食、免除租税,收敛遗体、支付丧葬费和提供棺材等,甚至精简行政机构等。材料反映出( )A.突发灾害促进国家机构变革B.中央集权提升国家治理能力C.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治理灾害 D.地方政府治

4、理自然灾害不力8.汉唐明三代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宦官专权现象,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没有出现这种现象。这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 )A皇权不断加强B长期处于分裂C外戚势力衰落D皇权相对削弱9.唐代政事堂议政时由中书门下长官轮流主持议政会议,凡诏旨,必须由政事堂会议通过并加盖“中门下之印”方能生效,否则便是违制。由此可知,唐代政事堂制度( )A有利于防范权力的滥用B使相权与皇权得以平衡C是皇帝专权的有力工具D提高了监察官员的效果10.武则天在与唐高宗共同执政时下诏修订氏族志,明确规定“皇朝得五品者,皆升士流”。到中唐以后出现“冠冕皂隶,混为一区”的情況,特别是自安史之乱以后,有不少平民出身的士卒因军功得

5、授五品官以上官秩,上升为士族。这从侧面反映了唐朝中后期( )A政治活动摆脱宗法观念影响B封建统治基础得以扩大C政治人才选拔制度发生变化D四民等级制度趋于瓦解11.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罝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秉公执法B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C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D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12.宋朝出现了“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政治传统。对此,余英时评论说:“大体言之,宋代皇权对于士大夫以政治主体自居所发出的种种声音,毕竟表现出了容忍的雅量。

6、“这表明皇帝与“士大夫( )A双方行政互不干涉B君臣关系已趋于平等C形成一种牵制关系D权力的分配日益均衡13.北宋时期,政府在科举考试时实施了一些如别头试(将与考官有亲属关系的考生与常规考生分开考试,其阅卷、命题自成一体)、糊名法(指将考试考生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年龄等信息密封起来)等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这些措施的存在说明北宋( )A.选拔程序走向完善 B.科举考试完全实现了公平C.舞弊行为得到杜绝 D.政府注重选拔人才质量14.元代在地方设行中书省,在划区时突破以山川地理自然环境划分疆界的故套,这时的区划“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

7、。这种区划规制的主要意图是( )A为了打破各地的隔绝状态B顺应了经济格局南移的趋势C防范地方分裂,加强中央集权D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15.明朝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这则材料主要说明了( )A.内阁大臣虽非宰相,但拥有实权 B. 阁权与君权部权冲突时,阁臣必败C.明朝六部有超越君权的权力 D. 内阁与六部是争权的两个中央机构16.明代君臣冲突激烈,官员经常尖锐地批评皇帝所为,敢于自请辞官,还多次群体性的直接上朝抗争;皇帝好用廷杖,许多官员因谏言而死于杖下。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A统治阶级

8、的政治腐败B丞相制度被废除C三纲五常受到了批判D商品经济的发展17.雍正八年,添设军机章京协助军机大臣处理机务;五年后,裁撤军机处,将军机事务移交总理事务大臣处理;乾隆三年,裁撤总理事务大臣,恢复军机处。这一演变反映了( )A各权力机构之间的矛盾B军机处成为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C清朝中央集权不断强化D军机处逐渐成为加强君权的利器18.清初皇帝用奏折的形式与总督、巡抚这一级封疆大吏建立直接的统辖关系,后来总督、巡抚的属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也有了直接向皇帝呈递奏折的权力。这一改变( )A遏制了地方官僚腐败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C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扩大了地方行政权限19.克里斯提尼时期,雅典每年召开一次特

9、殊的公民大会,大会把被怀疑破坏民主法制的名字写在陶片上投票,票数最多者被告之立即离境,10年不准回国。但被流放者家属不受牵连、财产不受侵犯,待流放者期满后回到雅典仍享有公民权。据此可知( )A.陶片放逐法利于避免内部纷争 B.意在通过内部斗争维护民主制C.雅典重视公民群体的内部稳定 D.试图通过陶片法规范官员行政20.苏格拉底所宣教的“智者统治,别人服从”极端蔑视民主和自治。在平时情况下,宽容的民主制度可以允许这位哲学家在市场上大放厥词但是,一旦雅典民主政体本身的存在受到威胁的时候,雅典的民主派不免慌了手脚。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A雅典民主派代表最广泛的公民利益B雅典的民主制度是较狭隘的民主

10、 C苏格拉底主张“精英治国”的理念D雅典民主和自由存在深刻的矛盾21.民法大全规定: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或行使地方官吏的职责,或提出诉讼,或为他人担保,或担任律师。这一规定表明( )A.罗马法的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维护统治的工具B.罗马法已经做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罗马妇女与奴隶的地位完全一样 D.主人处死自己的奴隶只会受到较轻的惩罚22.英国先贤们留下了良好的制度传统。长久以来,议会在与王权的斗争中占了上风,而议会自身却聚集了上至土地贵族、教会僧侣,下至商人、骑士等相对全面的利益阶层。这

11、使得,一旦议会成为这个国家的权力中枢,基于这个平台,各方势力都有争得自身利益的机会。英国的良好制度传统( )A.有利于政治权力平稳过渡B.使国王丧失国家元首的地位C.阻碍了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D.保证了全体公民的有效参政23.英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这表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标志着( )A工业生产方式确立 B工业资产阶级胜利C新社会制度的胜利 D君主制度的衰亡24.美国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灌木丛林。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建在全城最高点“国会山”上,在其两侧分别是总统府和联邦

12、最高法院。以建都时各州名称命名的15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华盛顿的建筑规划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 )A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 B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C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 D平等独立的州权观念25.法国在1875年之前的80多年里共颁布了11部对人民权利、政治制度有详细规定的宪法,但都无法稳定政局。而1875年通过的1875年宪法却对人民权利、地方制度和司法制度没有任何规定,但该宪法确立了共和制政体并成为法国最长寿的宪法。材料主要说明了( )A.1875年宪法带有较大欺骗性 B.法国民主政治确立过程艰难C.法国人对制定宪法不够重视 D.制度性的妥协利于政治创新26.“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

13、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马克思这句话描述的是( )A法兰西第一帝国B意大利王国C美利坚合众国 D德意志帝国27.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这样就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据此判断该情景应该出现在( )A.南京条约签订后B.北京条约签订后C.辛丑条约签订后D.马关条约签订后28.资政新篇所展现的社会蓝图,包括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鼓励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提

14、倡保险事业等。这说明资政新篇( )A体现了农民阶级的意愿B带有资本主义色彩C具有绝对平均主义性质D违背社会发展潮流29.有学者评价某次革命运动是“湖北的士兵革命,是士兵群众作了政府的掘墓人”。清政府也声称这次革命是“革党叛兵相勾结,意图大举,殊非寻常草窃可比。”这次革命运动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C义和团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30辛亥革命并没有使社会结构得到完全意义上的重建,各种旧势力在辛亥革命后仍然掌握权力。平民阶层没有参加革命,平民的生存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据此可推知( )A平民阶层的政治悟性还没有觉醒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改变C辛亥革命隐藏着巨大的失败危机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15、发展较缓慢31.国民政府规定,自1929年起,“五四”纪念日不但不准许学校放假,还特别要求纪念须以“演讲”为主要形式,时间为一小时,秩序也有统一安排:(一)开会;(二)唱党歌;(三)向党旗国旗及总理遗像行三鞠躬礼;(四)主席恭读总理遗嘱;(五)静默三分钟;(六)讲演;(七)散会。这些规定反映了当时的国民政府( )A高度重视学校教育的规范B业已背离革命的五四精神C切实执行孙中山三大政策D积极推动民主宪政的实施32.1931年,28个布尔什维克来到瑞金,谴责毛泽东没有采取坚定的“阶级和群众路线”,搞游击战术、在土地革命中持“富农”思想。他们号召无产阶级领导土地革命、扩大红军、开展正规战争以替代游击

16、主义。这一事件( )A直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B有利于纠正右倾投降主义错误C说明毛泽东的军事策略出现错误D不利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33.“卢沟桥事变”不久,蒋介石即在庐山发表著名的“最后关头”演说和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正在庐山同蒋介石谈判的周恩来、博古、林伯渠在7月中旬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面交蒋介石。但蒋介石态度十分冷淡,不愿发表。而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这个宣言。促成蒋介石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内民众要求联合抗战的舆论压力B蒋介石履行西安事变时联共抗日承诺C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D日本对蒋介石政权的威胁和压力增大34.1936年,国民政府国防计划

17、大纲将四川定为作战总根据地,将长江以南的南京、南昌、武昌及长江以北的太原、郑州、洛阳、西安定为作战根据地。这反映了国民政府( )A加强对国内各要地的控制B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C全力封锁农村革命根据地D开始筹划对日持久作战战略35.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提出了“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等主张。这表明(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B中国共产党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交给了国民党C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D中国共产党

18、内出现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倾向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材料二图1、图2展示了唐代和宋代的中央政制和架构。材料三为了削弱宰相的权力,(宋太祖)把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还用(州县)设立通判的办法,(在中央)设立参知政事,作为宰相的次官,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几个人一起讨论,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宋代,宰相与参知政事统称为执政。除此以外,还设立了枢密院掌管军政,其长官叫枢密使,地位

19、与宰相相等。执政与枢密院合称为二府。另外,还把财政大权从宰相掌管中分离出来,由专门机构“三司”担任。它的长官叫三司使,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司使直接听命于皇帝。至此,唐代所谓“总领一切事务”的宰相的权力,完全被分割,只剩下一部分权力,许多大小军国事务都由皇帝直接处理,君主独裁体制正式形成。 (日)竺莎雅章著,方建新译宋太祖与宋太宗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从哪些方面加强中央集权?(6分)(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与唐代相比,宋代宰相的地位和职权有什么特点?(4分)(3)综合三则材料,你认为宋代中央到地方政治体制的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37阅读下列材料:(1

20、6分)材料一 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 现代化的开始。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材料二 此时的法国已经落后于英国资产阶级处于绝对君主制的控制之下,国王没有给他们真正的自由去发展生产因此,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显得日益突出 如此艰难岁月,再加上启蒙思想家使人民日益觉醒。而此时,整个欧洲、美洲都是一幅风起云涌的大时代画卷,北美殖民地人民狂吼着自由,取得了自己的独立,对此行动大加支持的法

21、国也深受影响。一个积累民主精神,迸发时代激情的时代深深将法国卷入其中。在内外冲击下,法国革命已然蓄势待发。材料三 世界上有2000多个民族,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的社会历史发展不同,他们的发展水平不同,民主的形式和途径也是不相同的。这种文化的多样性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民主制度同任何真理一样,都要接受实践的考验,任何国家和地区,民主制度的状况、优劣,都要以实践为标准。 温家宝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政治领域的现代化主要是指什么?英国是怎样迈出第一步的?对英国社会经济发展有何重大意义? (8分)(2)结合材料二回答“法国革命已然蓄势待发”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22、法国最终选择的政体形式与英国有何不同。 (6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主政治的认识。(2分) 2023届高一上期1月月考历史答案1.【答案】 B【分析】 本题通过呈现春秋左传中的一段材料,考查学生对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尤其是西周宗法制这一主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要求考生对材料反映的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综合考查了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清材料大意:王后没有嫡子,就选立年长的,如果年纪相当就根据德行,如果德行也相当就根据占卜,天子不立偏爱,公卿没有私心,这是古代的制度。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已经确立了一整

23、套的权力继承的原则,一些特殊的情况都已经有了细致的规定,故A项错误;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且材料强调“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故B项正确;据材料“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可知嫡长子继承制受到冲击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产生,战国时期发展,形成一套的伦理道德是在西汉之后,故D项错误。2.【答案】 C【分析】 本题以春秋末年“以粮食为俸禄”的现象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大转型时代特征的理解与掌握。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的能力。要求考生准确把握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阶段

24、特征,通过所学知识对题干所述现象进行合理的阐释。考查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俸禄制战国开始出现,但并未取代军功爵制,故A项错误;春秋末年周王室仍掌握王畿和一定的权力,故B项错误;封建家臣不再分封说明分封制趋于瓦解,故C项正确;中央集权制战国开始逐渐形成,秦统一六国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正式确立,故D项错误。3【答案】 B【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中关于“礼坏乐崩”这一历史现象的理解与掌握。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要求考生对礼乐制的瓦解这一主干知识有较为清楚的理解与认识,考查了历

25、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齐桓公是春秋五霸的“第一霸”,他与管仲属于春秋初期人,当时中国社会仍然深受西周礼乐文化的影响,加之齐国也不具备取代周王朝的实力,故不敢僭越礼制,这表明周天子名义上的共主地位仍被认同,反映出西周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仍在。学生对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与政治文化不应僵化的理解。4.【答案】C 【分析】 本题通过从先秦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考查学生对秦朝中央集权的理解与掌握。西周 分封制与贵族政治相伴而生,是适应父权家族制扩大化的结果,把宗法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起来, 是已取得统治权力的宗族在拥有一个共主的基础上,其他家族成员也能够享有对整个国家的统治权力;官僚 政治建立起以皇

26、权为核心、以官僚制为载体的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中央统一管辖的郡县制取代了层层 分封的分封制,皇帝将地方的治民权与土地权分离,地方政府的官员一律由中央任命,代表皇帝去行使管理 权。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 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的能力。需要学生明确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的区别,考查了历史解 释这一核心素养。 秦朝能够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是经济实力的增强,故 A 项错误;以民为本是儒家的治国理念,秦朝是以 法家思想治国,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秦朝建立了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官员由中央任命,有 很强的流动性,

27、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 C 项正确;官僚政治下官员不能世袭,没有封地,相对贵族政治特 权并没有强化,故 D 项错误。5.【答案】B 【分析】 本题通过汉武帝选拔中朝官,考查学生对汉朝中外朝制度的理解与掌握。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 能力。学生需掌握汉朝中外朝制度,尤其是这一制度设置的目的,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材料说明了用的人有些身份低微,并非都是选拔道德学问优异的人才,故 A 项错误;汉武帝选择一些亲 信担任中朝官,让他们参与机要,主要是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从而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故 B 项正确

28、; 材料是关于皇权相权矛盾的,没有中央地方关系,故 C 项错误;材料不仅有卫青、霍去病参与机要,还有一 些身份低微的人,所以不能确定与反击匈奴有关,故 D 项错误。 6.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设刺史监督地方高官和诸侯王,唐太宗划全国为10个监察区“道”,宋太祖设置通判监督知州等,反映了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在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过程中重视对地方官的监察,B项正确;古代统治者加强对地方的监督不能说明其重视分割地方权力,A项错误;对地方监督的刺史等制度与统治者重视发挥文官作用不符,C项错误;设立刺史等做法不能说明统治者重视利用地方矛盾相互制衡,D项错误。7.答案:B 【命题思路】东汉时自然灾害

29、频发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对维护国家稳定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题意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调动教材知识的能力。【解题思路】由材料刺史、郡守等地方官员要向中央汇报,中央作出全面的应对表明东汉中央集权制可以采取有力措施维护国家稳定,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B项正确;A项说法材料未体现,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采取措施应对灾害,而非儒家思想指导,C项排除;D项逻辑顺序有误且材料未涉及,排除。8.【答案】 D【分析】 本题以“魏晋时期没有出现宦官专权”这一现象为切入点,考查了学生对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时代特点和政治状况的理解与掌握。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

30、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的能力。要求学生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点和政治状况有较为清楚的理解与认识。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国家分裂、民族交融的时期。考查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宦官是君主专制特有的现象,他的权力来源于君主的强化,皇权越是强化,宦官为害的可能性越大,魏晋时期国家分裂动荡,皇权相对削弱,由于君主专制一直无法达到很好的状态,其依附势力宦官也就无法强大,故A项错误,D项正确;魏晋时期曾经出现了短暂的统一,故B项错误;魏晋在个别国家外戚势力很大,不能因此说明宦官专权的消失,故C项错误。9.【答案】 A【分析】 本题主要通过对唐代政事堂制度的叙述,考查学生

31、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理解与掌握。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学生要通过所学过的有关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知识加以解释,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材料所反映的是政事堂议政由三省长官轮流主持,体现了官员之间的相互制约防止权力滥用,凡诏旨必须由政事堂盖印才能生效体现的是政事堂制度一定程度上能防止皇权的滥用,故A项正确;政事堂的设置实际上把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因此相权和皇权并未得以平衡,故B项错误;材料中诏旨需要中书门下之印才能生效,因此政事堂制度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皇帝专权而非是皇帝专权的有力工具,故C项错

32、误;政事堂是议政机构并非监察机构,故D项错误。10.【答案】 B【详解】本题考查唐代政治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武则天以来,唐王朝通过不同方式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使很多平民、庶族获得上升为士族的机会,从而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故选B项;宗法观念影响贯穿中国古代,故排除A项;科举制是唐代选拔政治人的主要制度,并未发生变化,故排除C项;虽然部分平民得以路身土族,但士农工商的四民等级制度并未瓦解,故排除D项11.【答案】 C【分析】 本题主要以唐中宗时期的“斜封墨敕”现象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理解与掌握。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

33、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学生要通过所学过的有关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知识加以解释,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中书省和门下省不是执法部门,故A项错误;唐代三省六部制下,皇权有所加强,故B项错误;从材料的表述可知,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装置诏敕的封袋、用笔的颜色都不敢用惯用常例,说明了三省制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方式或程序,无从体现民主性质,故D项错误。12.答案C【详解】从材料中“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皇权容忍士大夫“发出的种种声音”,可知皇权和士大夫形成一种牵制关系,故C项正确;

34、双方不可能互不干涉,故A项错误;君臣关系不可能趋于平等,故B项错误;皇权高于一切,权力不可能均衡,故D项错误。13.答案D解析材料显示北宋时期对于科举考试实行严格的监控,主要目的是防止官员参与考试腐败,以便使得科举考试更具公平公正性,更能选出高质量的人才,故D正确;材料主要是对科举考试程序的管理,不可能“完全实现了公平公正”,故B错误;A中已经走向完善说法绝对,排除;C中根本杜绝作弊显然不符合事实,排除。14.C【详解】材料“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体现的是行省制设置的“犬牙交错”原则,这一原则突破以山川地理自然环境划分疆界的故套,主

35、要是为了防止地方分裂,加强中央集权,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15.【答案】B。阅读材料,迁移所学知识可知明朝设置内阁,任命大学士,只是备皇帝顾问,没有实权,也不是法定的一级中央决策机构,故A、D说法错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谈不上超越君权,C排除。从材料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可知,一旦阁权与君权、部权发生冲突,往往是阁臣落败,故B符合题意。16.【答案】 B【分析】 本题通过明朝君臣冲突的激烈,考查了学生对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和君主专制加强的理解与掌握。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

36、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材料反映明代君臣冲突,未涉及政治腐败,故A项错误;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大臣失去了百官之首的领导,也失去了一个制约皇权的有效途径。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不轻易接受大臣的批评并且杖毙官员。君臣冲突的激烈,有失去宰相这一缓冲的原因,故B项正确;材料与三纲五常无关,故C项错误;这一现象是政治变革的产物,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故D项错误。17.【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雍正到乾隆时期,设置和裁减军机处都是由皇帝决定,都是加强皇权的工具,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军机处和总理事务大臣之间的矛盾,A选项排除。军机处属于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

37、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无关,C选项排除。【点睛】军机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因雍正用兵西北而设立。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雍正十年,改称“办理军机处”。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等,均为兼职。乾隆帝时期复设军机处,从此成为清朝的中枢权力机关,一直到清末。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同时,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军机处的出现,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18.【答案】 C【分析】 本题通过清朝皇帝与地方官员

38、的政务联系的变化,考查了学生对明清中央集权加强的理解与掌握。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材料并未反映官僚的腐败现象,故A项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中央对地方官吏的管理,不能体现出行政效率的提高,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皇帝对地方的管理由总督、巡抚到地方的布政使和按察使也有了直接向皇帝呈递奏折的权利,说明皇帝通过与地方多层官员的直接接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扩大了地方行政权限,故D项错误。19.答案:C【解题思路】克里斯提尼时期,雅典每年召开一次特殊的公民大会驱逐

39、威胁民主法制的人物,但对流放者家属不受牵连、财产不受侵犯及待流放者期满后回到雅典仍享有公民权,调雅典民主政治理性的一面,注重公民内部的稳定与团结,选C;A项描述错误,B项陶片放逐法是通过群众监督维护民主政治,偷换概念,排除;D项也不是材料所表现的主要内容和意图。20.答案:D【解析】A民主派并不能体现广大公民的利益,故错误。B题干直接反映了雅典的民主制度是较狭隘的民主,但未深入本质,故错误。C材料并非强调苏格拉底主张“精英治国”的理念,故错误。D据材料可知苏格拉底提倡的智者统治即“精英治国”的主张与雅典现有的民主政治发生冲突,本质上反映了雅典民主和自由的矛盾,故正确。21.【解析】选A 从材料

40、“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可以判断A项符合题意。当时妇女和奴隶并不能完全享受法律的保护, B项错误。罗马公民的妻子是自由人,和奴隶地位不完全一样,C项错误。主人处死奴隶并不会受到惩罚,D 项错误。22.答案A解析材料中英国制度传统为议会权力高于王权,且议会兼顾了众多阶层的利益,这有利于政治权力平稳过渡,有利于工业化的开展,故A项正确,C项错误;议会在与王权的斗争中占了上风,但国王仍然是国家元首,故B项错误;D项“全体公民”表述错误。23.【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结合题目要求理解英国、法国大革命所产生的世界意义。题目通过简单的史料描述,

41、考查学生历史解释的素养。解读本题需关注题干“英法革命、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和设问项“这表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标志着”等信息。本题考查特色事件的历史意义,即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世界意义,属于史料引用型题干。题目强调英法革命的胜利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众所周知,在17、18世纪的西方,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成为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而世界范围内的反封建专制的资产阶级改革、革命随之不断出现,反映了一个新时代的诉求。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后,分别建立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整体和议会制共和政体,新的社会制度不断确立和完善,整个世界的要求恰恰说明了世界各国反对封建专制、追

42、求资产阶级民主的历史走向,故本题选择C项。A项说法错误,工业生产方式的确立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中,这一生产方式的确立极大的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的工业世界范围不断扩大,资产阶级政治体制也随之扩大,但是A项却无法说明政治方面的诉求。B项说法片面,英国革命后建立的是工业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法国革命后建立的是保守派和立宪派联合的政权,但他们均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故说法片面。D项说法错误。24.【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对题目联邦政府构建结构进行合理的理解,考查学生历史解释的素养。本题考查特色制度的理解,即美国三权分立原则,属于史料描述型题干。题目指出联邦政府位于城

43、市中心,国会大厦健在最高点“国会山上”,两侧是总统府和最高法院,可以看出国会作为最高权力机关位于最高点,也可以看出总统、国会、最高法院三权分立的原则,而三权分立 所体现出来的就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如汉密尔顿所说,以参议院钳制众议院,以行政司法权力钳制立法权力,立法机关弹劾约束行政机关,就可以达到政府各部门的权力的平衡,保证国家的同意稳定。故本题选择C项。25.答案:D【解题思路】材料以1875年之前的80多年里通过11部宪法与残缺不全的1875年宪法对比,并突出1875年宪法的历史作用,表达妥协在民主政治中的作用,故选D;A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材料未涉及法国民主政治确立过程艰难性,排

44、除B;C项表述错误,违背史实。26.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的描述和所学内容可知,马克思这句话描述的是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故选D;法兰西和美利坚都建立了民主共和制,议会并不是用来粉饰门面的,排除AC;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马克思的这句话与意大利王国的描述不符,排除B。27.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列强侵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开始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而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列强侵略由此以资本输出为主,故D项正确。28. B【详解】根据“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鼓励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提倡保险事业”可以看出资政新篇中所涉及的内容带有一定的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色彩,故B项正确;AC项是天朝田

45、亩制度,排除;资政新篇顺应了潮流,排除D。29.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湖北的士兵革命”“政府的掘墓人”“清政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B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并未推翻清政府统治,排除A;义和团运动发生在北方而非湖北,排除C;国民大革命时期清政府已经瓦解倒台,排除D。30.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后,各种旧势力在辛亥革命后仍然掌握权力。平民阶层没有参加革命,平民的生存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意味着辛亥革命基本未完成其革命任务,隐藏着巨大的失败危机,C正确;辛亥革命没有参加革命不等于平民阶层的政治觉悟没有觉醒,排除A;题干围绕的是是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46、而非社会性质的变化,排除B;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排除D。31.【答案】 B【分析】 本题通过国民政府对“五四”纪念活动的规定,考查学生对国民政府统治的理解与掌握。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综合考查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材料反映的是国民政府对五四纪念日的规定,不能体现重视学校教育规范,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对于五四纪念日的纪念要求,带有宣传维护国民党统治的色彩,与五四运动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色彩不符,故B项正确;从时间上看是1929年,处于国共对抗时期,此时国民政府已经不再实施三大政策,故

47、C项错误;材料中对纪念形式的严格要求,学校唱党歌等活动,反映出国民政府专制独裁的统治,与民主宪政不符,故D项错误。32.【答案】 D结合所学知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在1934年,与题目中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右倾在1927年八七会议上已经解决,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毛泽东结合了中国国情并未错误,故C项错误;根据题意,28个布尔什维克忽视了中国的国情去谈阶级斗争,不利于中国国情式的革命道路的发展,故D项正确。33.答案:D【解析】国内民众要求联合抗战的舆论压力不是主要原因,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蒋介石履行西安事变时联共抗日承诺不是主要原因,B选项错误;1935年华北事变之

48、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C选项不符合题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日本制造了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威胁了蒋介石的统治中心南京,使国民政府压力增大,故D选项正确。34.【答案】 D【分析】 本题通过国民政府国防计划大纲,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的理解与掌握。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综合考查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1936年国民政府的国防计划,应是主要针对日本得侵华,而并非加强对国内各要地的控制,也不是针对红军推行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故A项、B项、C项错误;1936年西安事变

49、后蒋介石已经承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所以此计划就是为了筹划对日持久作战,故D项正确。35.【答案】C【详解】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强调“共同救国”,并主动调整政治、军事政策,“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等,表明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C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是在1937年9月,A项错误;吸取国民革命运动的教训,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并未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交给国民党,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国共产党内出现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倾向,D项错误。36. 答案(1)将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削弱地方长官权力

50、,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削弱地方财政权,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6分)(2)地位下降。职权分散。(4分 )(3)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逐渐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买下来积贫积弱的祸根。(4分)37.【详解】(1)根据“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可知宋代是从削弱地方长官权力,削弱地方财政权和军事权的角度加强中央集权。(2)由材料二图示可以看出,与唐代相比,和宰相平行的机构更多。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代的宰相地位下降,职权更加分散。(3)宋代中央到地方的政治体制改革

51、都是为了集中权力,强化中央集权,所以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37.【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了解世界现代化在政治领域的含义和表现。第(1)题实际上是考查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的重要意义。第(2)题的第一问需要对材料二的有效信息进行归纳总结;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3)题由“民主的形式和途径也是不相同的”可以得出民主的类型应是多样的这一结论。答案:(1)意思:由专制走向民主。第一步: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限制英王的实际统治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意义: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为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提供了前提。(8分)(2)原因:法国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启蒙思想的传播;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不同:英国是君主立宪制,法国是民主共和制。(6分)(3)认识:民主政治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民主的类型是多样的;民主类型的选择要与国情相适应;民主制度的状况、优劣要以实践为标准等。(2分)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