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80942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 页数:74 大小:1.8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5页
第35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6页
第36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7页
第37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8页
第38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9页
第39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0页
第40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1页
第41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2页
第42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3页
第43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4页
第44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5页
第45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6页
第46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7页
第47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8页
第48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9页
第49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0页
第50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1页
第51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2页
第52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3页
第53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4页
第54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5页
第55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6页
第56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7页
第57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8页
第58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9页
第59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0页
第60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1页
第61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2页
第62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3页
第63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4页
第64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5页
第65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6页
第66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7页
第67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8页
第68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9页
第69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0页
第70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1页
第71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2页
第72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3页
第73页 / 共74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十五 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4页
第74页 / 共74页
亲,该文档总共7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板块十五冷战与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时空定位 阶段特征 二战后至今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这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与相互竞争的时期,也是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的时期,同时也是由革命与战争逐渐转向争取和平与发展的阶段,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科技文化不断发展。1.政治: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二战后初期,美苏“冷战”,两极格局形成;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共体、日本、不结盟运动等新兴力量崛起,两极格局下出现了多极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2.经济: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斯大林体制开始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先后出现三次社会主义改革。期间

2、伴有两种模式的借鉴。同时,世界市场向纵深方向发展,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这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3.科技文化:第三次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产生,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20世纪末,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文学艺术继续发展。第36讲美苏冷战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关联新课标试题角度备考分析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了解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特点。(1)2019全国卷,34:意识形态影响美国政府为救济印第安人的态度(2)2018全国卷

3、,35:联合国成员变化与第三世界发展壮大(3)2017全国卷,34:西方国家对苏联的遏制政策(漫画)(4)2017全国卷,35:以七国集团、八国集团和二十国集团切入考查世界格局变化的影响(5)2017海南卷,20: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法国外交)(6)2016全国卷,35:马歇尔计划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欧洲煤钢联营)(7)2016海南卷,28:美苏签订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8)2016全国卷,35:美苏争夺中间地带(9)2015全国卷,35:贯穿“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的主线(10)2014海南卷,21:美国在亚洲维持冷战政策(11)2013全国卷,32:欧洲联合的原因(12)2013海南

4、卷,20:从柏林危机考查冷战特征(13)2013海南卷,21:第三世界的含义1.高频考点: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及其对世界的影响与表现;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及其表现。2.备考策略:(1)掌握“冷战”的内容,能够从政治、经济、军事等角度综合分析不同冷战措施的特点。(2)美苏“冷战”对中国外交的影响,重视有较大影响的事件,比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3)掌握促进多极化发展的因素,欧洲走向联合是重中之重。(4)本专题主要涉及国际格局、大国关系和地区热点等,梳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过程及其原因。(5)从综合的角度看,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与国际经济格局的演变之间关系密切,认识多极化趋势背后

5、的经济原因,理解国际格局的演变是综合国力发展不平衡的产物,而经济发展是综合国力的基础。福建考情回顾五年高考:201423.美苏冷战马歇尔计划;201321.朝鲜战争爆发;201324.美苏冷战的影响备考分析:主要考查美苏冷战的表现和影响;建议复习备考,重点掌握二战爆发的原因、重要战役、重要国际会议、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影响,美苏冷战兴起的原因、表现,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过程一、冷战与两极格局1.概念:“冷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直接交战即“热战”之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包括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发动代理人战争等。2

6、.背景:(1)基本框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雅尔塔体制勾画出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2)根本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西欧和日本衰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3)主要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与苏联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加剧。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和苏联的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之间发生激烈碰撞,成为冷战发生的根本原因。3.序幕: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4.对峙表现:方面美国苏联政治杜鲁门主义(1)时间:1947年3月(2)内容: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3)实质:是美国在全球扩张势力的宣言书;干涉

7、别国内政,反共反苏(4)影响: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正式开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时间:1947年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两个相互敌对斗争的阵营经济马歇尔计划(1)目的:扶持、控制西欧国家,将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轨道(2)实质:以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称霸世界(3)影响:使西欧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发展,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也加深了西欧对美国的经济依赖经济互助委员会(1)时间:1949年(2)目的: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3)结果: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地缘政治第一

8、次柏林危机直接导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相继成立,德国分裂方面美国苏联军事北约建立(1)原因:遏制苏联,控制西欧(2)成立:1949年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3)性质:军事政治集团(4)影响:美国从军事上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标志着资本主义阵营形成华约建立(1)时间:1955年(2)影响:出现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两极格局形成5.冷战的发展变化:(1)对峙: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2)缓和:1985年以后,美苏关系走向缓和。其重要表现是: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等。6.影响:(1)消极:全面“冷战”和局部

9、热战交替。美苏进行军备竞赛,威胁世界安全。造成德国和朝鲜分裂。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使核战争一触即发。引发局部“热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2)积极:美苏势均力敌及核战争的毁灭性,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共存中相互学习借鉴,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面对两极对峙格局,发展中国家兴起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崛起。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逐渐分化1.走向联合的欧洲(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两极格局下,西欧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西欧国家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联系日益密切。法德实现和解

10、。(2)进程1951年,法、意等六国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3)影响加强了成员之间经济和政治的联系,促进了成员经济的发展,为欧洲统一奠定了较好的政治基础。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摆脱美国的控制,冲击了美国的霸权地位。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战后日本的崛起(1)原因进行民主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奠定了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基础。美国的扶植。朝鲜战争使美国在日本进行大量军事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政府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重视出口贸易。重视科技与教育。(2)表现20

11、世纪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20世纪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3)影响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随着经济的崛起,日本开始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逐渐瓦解1.东欧国家的斗争: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导致东欧国家反对苏联的控制。2.中国的振兴: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自力更生拥有“两弹一星”,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唯一的第三世界国家,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三)第三

12、世界1.亚非会议:1955年,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下举行了万隆会议,由此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2.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许多国家获得独立。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要求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2)标志:1961年,在南斯拉夫的铁托、印度的尼赫鲁、埃及的纳赛尔的推动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3)政策:初期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推动民族解放运动发展。20世纪70年代把反对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以谋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4)影响:推动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13、。标志着第三世界兴起,冲击着两极格局。3.七十七国集团:(1)概况:1963年第18届联大讨论召开贸易与发展会议问题,会上75个发展中国家发表联合宣言,形成“七十五国集团”。1964年3月至6月,联合国在日内瓦举行了第一届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七十五国集团扩大为77个国家和地区,并发表七十七国联合宣言,谴责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的掠夺与控制,提出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到1980年,该集团成员已达119个,但仍沿用“七十七国集团”的名称。(2)影响:“七十七国集团”自建立以来,以联合国为政治斗争的舞台,利用联合起来的集体力量,对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独立和南南合作

14、与南北对话,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发挥了先导作用。三、两极格局的瓦解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1)东欧剧变原因:苏联改革和国内经济困难的影响;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表现: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两德统一。(2)苏联解体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过程:a.1991年67月,经互会解体,华约解散,苏联在欧洲构筑的政治、经济、军事体系全线崩溃。b.1991年8月,八一九事件爆发,大大改变了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改

15、变。c.1991年12月,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至此苏联完全解体。影响:两极格局随之瓦解,推动多极化快速发展。2.“冷战”后的世界形势(1)特点: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世界呈现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2)原因:两极格局瓦解,大国间的军事对抗和军备竞赛减弱。被“冷战”掩盖的民族及宗教纠纷、领土争端等矛盾逐渐暴露出来;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威胁世界和平。3.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表现: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希望建立由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先后发动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伊拉克战争造成中东局势进一步动荡,也使美国背上沉重的包袱。欧洲:1993年欧洲

16、联盟成立,1999年欧元正式问世,并努力建立欧洲独立的防务体系。到2013年,欧盟包括28个成员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主张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欧盟的独特作用。日本: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并将追求政治乃至军事大国作为国家的长远战略目标。俄罗斯: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席位,并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推行多极化外交。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坚持和平发展,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正在发挥并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2)特点:进入21世纪,国际力量的对比

17、趋于平衡,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3)认识:多极化仍然只是一个发展趋势,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探究主题一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对抗美苏冷战视角一冷战的背景材料一1943年4月,罗斯福就授意自己的亲信雷斯特戴维斯写了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该文透露了罗斯福政府对战后世界安排的一些设想,如强调大国合作、建立联合国、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以及推行使美国充当世界主宰的世界主义等。材料二今日世界的所有国家都面临着对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一种是“以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的“自由制度”,另一种是“以强加于大多数人的少数人的意志为基础”的“极权政体”,美国的政

18、策必须支持那些自由国家人民抵抗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的奴役阴谋”“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伟大的责任已经落在我们的肩上”。1947年3月杜鲁门致美国国会的咨文问题 (1)据材料一、二,概括杜鲁门与罗斯福对苏战略的不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解析 由材料二“美国的政策必须支持那些自由国家人民抵抗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的奴役阴谋”“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伟大的责任已经落在我们的肩上”可知,杜鲁门要公开与苏联对抗,遏制共产主义,夺取世界霸权。而材料一中罗斯福强调大国合作。罗斯福之所以主张与苏联合作谋求霸权,是基于

19、战争中美苏的合作,他认为合作还可以继续。而杜鲁门认为只有斗争才能争霸。结论 (1)不同:富兰克林罗斯福:与苏联合作,谋求世界霸权;杜鲁门:公开与苏联对抗,遏制共产主义,夺取世界霸权。原因:罗斯福认为,苏联在战争中遭受重大损失,战后为取得美国的大量援助以重建经济,是会愿意继续合作的,他企图通过合作,软化苏联,达到美国称霸世界的目的;而杜鲁门认为,美国不可能通过与苏联合作达到自己的战略目标。考题链接 1.(2017全国卷,34)如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D.遏制政策未能阻

20、止苏联经济的发展解析 斯大林格勒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该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水力发电站”是经济建设上的成就,由此可以判断出漫画的时间应该是二战以后,苏联的战后经济恢复,让某些人气急败坏,二战后美苏冷战,对苏联经济建设气急败坏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D项正确。答案 D学术链接 以下五个因素对于理解冷战的起源非常重要:第一,国际体系及与之相关的大国间均势问题的发展变化。第二,意识形态之间的对抗,加深彼此之间的恐惧和不信任。第三,原子能革命和核武器的出现。第四,全球范围内非殖民化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革命民族主义对于现存国际秩序的挑战。第五,作为国际行为机制构成因素

21、之一的领导人的个人作用问题。美 梅尔文莱夫勒冷战是如何开始的?视角二冷战的表现材料三下图是1947年美国(图一)和1949年苏联(图二)以马歇尔计划(Marshall Plan)为题材创作的漫画。问题 (2)材料三中的两幅漫画主题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解析 第一小问第一幅漫画的主题是马歇尔计划帮助欧洲复兴,第二幅画是美国打开欧洲的市场,然后根据要求写出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中“1947年美国(图一)和1949年苏联(图二)”可知是美苏之间的对立导致这一结果的。结论 (2)不同:图一,马歇尔计划旨在帮助欧洲复兴;图二,马歇尔计划旨在控制西欧国家。原因:美苏冷战对峙,

22、两者政治立场不同。考题链接 2.(2016全国卷,35)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解析 材料关键信息:一是时间“20世纪50年代中期”,二是美国新闻署资助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联系这一时期美苏争霸的史实可知,这一做法是为了拉近这些国家与美国的关系,故选D项。A项和材料中到非洲国家演唱无关,故排除

23、。美国黑人爵士乐演唱家的非洲巡演属于文化活动,与展示美国经济实力无直接关系,故B项排除。C项与不结盟运动的时间不符,不结盟运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初,故排除。答案 D深化拓展 美苏争霸中双方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争夺1.范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冷战”对峙,在世界范围内激烈争夺,欧亚地区、非洲、阿拉伯地区、拉丁美洲都有美苏争夺的影子。2.手段:包括经济、政治、思想、科技、文艺、宗教等,其目的是展示自己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丑化对方的形象,最终击败对手。3.意识形态色彩:苏联代表着社会主义阵营,而美国代表着资本主义阵营,两国关系既有争霸的一面,也有两种社会制度竞争的一面。视角三冷战的影响材料四

24、世界博览会通过展示科学技术成果,预示世界发展方向。1962年世博会在美国西雅图举行。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第一个遨游太空的人,美国随即提出“阿波罗”登月计划。1962年,在西雅图举办了主题为“太空时代的人类生活”的博览会。问题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指出人类进入“太空时代”的国际政治背景。结论 (3)冷战时期美苏争霸;太空军备竞赛。考题链接 3.(2013海南卷,20)1948年,苏联针对美、英等国分裂德国的措施,切断西柏林与其他美英法占领区的水陆交通,美、英则向西柏林大规模空运物资。这一局面持续近一年之久。这次危机反映出冷战的

25、基本特征是()A.苏联在对峙中处于攻势地位B.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C.两德为美苏争夺的前哨阵地D.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准确、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的主题是冷战期间发生的第一次柏林危机,解题的关键是对冷战的理解和对柏林危机过程呈现出的特点的把握。从材料可以解读出,在柏林危机期间苏联没有切断空中交通,美国也没有强行打通水陆交通,双方在对抗的同时,也留有余地,避免直接军事冲突。这一事件的经过完全符合冷战的概念,即除战争以外的全面对抗。因此,D项是正确项。答案 D探究主题二力量重组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发展视角一欧洲走向联合材料一第二次

26、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的对外政策20世纪50年代西欧出于经济上和军事上对美国的依赖,在外交上亦步亦趋,追随美国的冷战政策。20世纪60年代1964年,法国主动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成为与新中国正式建交的第一个西方大国。1966年,法国宣布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体系,提出对苏联、东欧国家“缓和、谅解、合作”的原则。1969年,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提出“新东方政策”,实现了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正常化。20世纪70年代改善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在中东、南部非洲和中美洲等问题上,违背美国的旨意,支持第三世界的立场。李景治主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问题 (1)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二战后西欧国家对外政策特点的变化及其

27、原因。解析 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西欧出于经济上和军事上对美国的依赖,在外交上亦步亦趋,追随美国的冷战政策”可以得出战后初期追随美国;由六七十年代的外交史实可以得出,西欧国家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欧洲的联合和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以及世界格局的影响等。结论 (1)变化:从追随美国到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原因:战后西欧联合趋势不断加强;经济实力增长;在美苏两极“冷战”格局中维护自身独立与发展;第三世界力量的兴起。考题链接 1.(2016全国卷,35)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

28、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解析 本题以马歇尔计划、欧洲一体化为考点,考查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教材所学,二战以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开始一体化的探索。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把西欧主要国家经济纳入统一轨道,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从而推动法、联邦德国、意等国在政治、经济上不断联合互补,而煤钢联营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因此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利用

29、欧洲、控制欧洲的一项措施,欧洲对美国是从属关系,并非平等伙伴关系,所以B项错误。欧洲出现对峙及德国分裂是美英法与苏联的矛盾造成的,所以C、D两项都不正确。答案 A学术链接 文化认同是欧洲一体化产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欧洲文化虽由不同的民族文化组成,但它们有共同的观念。这些共同的文化价值和宗教道德观念,超越了政治实体的分隔,为“欧洲观念”的形成奠定了历史与文化基础,为欧洲文化认同和欧洲人意识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李长山、邢斯文浅析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文化因素视角二第三世界的崛起材料二二战胜利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解放斗争出现新高潮,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大批涌现,开始了走向联合的道路。从世界格局的角度看,第三世

30、界的成熟与发展,是在雅尔塔格局的框架内发生的。而历史在接近20世纪尾声的时候,突然结束了两极格局,再次把多极世界呈现在人们眼前。赵立冲20世纪世界政治格局演变探析问题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在雅尔塔格局的框架内”发展中国家“走向联合”的表现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解析 根据“亚非拉民族独立解放斗争出现新高潮,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大批涌现,开始了走向联合的道路”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雅尔塔格局的框架内”发展中国家“走向联合”的表现主要是万隆会议的召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等。发展中国家“走向联合”意味着美苏之外新的政治力量的崛起,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利于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结论 (2)表

31、现:万隆会议的召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影响: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考题链接 2.(2018全国卷,35)如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并辨析历史信息的能力。试题设置的情境是联合国成员国在19451975年间的数量及各洲成员国比例构成的变化情况,对应的知识点是教材主干知识“世界多极化趋势”中第三世界的发展,属于对必备知识的考查,在19451975年间,随着联合国成员国的数量不断增加,各洲联合国成员国的构成比例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32、1945年,来自美、苏两大国控制下的美洲与欧洲国家占联合国成员国的绝大多数,而来自非洲和亚洲的成员国数量较少;到1975年,美洲与欧洲国家占联合国成员国的比例下降至一半以下,而来自亚洲和非洲的成员国的比例大幅度上升,占50%以上。由此可知,随着联合国成员国的数量不断增加,第三世界的力量在迅速崛起,和平力量在不断壮大;相反,受美苏两大国控制或影响的国家,在联合国所占的比例日益下降,反映了美苏两大国的控制力在不断衰退。无论是B项欧共体的成员增加、C项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还是D项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显然并不能从图中反映出来,因此皆为干扰项,故选A。答案 A深化拓展 第三世界的崛起1.亚非会议:第

33、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处理内部事务的国际会议。表明亚非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鼓励世界范围的民族民主运动,加速殖民体系的瓦解,标志着在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外增加“第三势力”。2.不结盟运动:民族独立运动发展及美苏两极争夺“中间地带”,加剧了第三世界日益强烈的非集团化倾向。不结盟运动的目标是在美苏两大集团之外形成第三种非集团的国际政治力量,以维护第三国家的独立自主地位,制衡两极,在两极格局中谋求最大利益。3.七十七国集团: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为维护经济利益,以联合国为政治斗争的舞台,利用联合的力量反对不合理的经济旧秩序而形成的政治经济组织。探究主题三可持续发展和平发展合作

34、共赢的时代潮流材料二十国集团(G20)是现今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1999年由七国集团(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倡议成立。旨在通过国际对话,维护国际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增长。2008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G20在华盛顿召开首次领导人峰会,有力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复苏。2011年G20峰会实现机制化,迄今,G20峰会已举行10次。2016年G20峰会在中国杭州召开,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实现包容发展、创新增长方式等方面达成了一系列新的共识。问题 (1)解读材料,提炼出至少两个观点。(2)当今世界各国的共同使命是什么?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中“2008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

35、机,G20在华盛顿召开首次领导人峰会,有力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复苏”得出观点:世界经济的发展需要有效的全球治理;有效的全球治理需要各国的通力合作。根据材料中“2016年G20峰会在中国杭州召开,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实现包容发展、创新增长方式等方面达成了一系列新的共识”得出观点:国际合作推动世界经济发展进步。根据材料中G20国家分布图中新兴市场国家占到一半以上得出观点:全球治理需要发挥新兴国家的作用。第(2)问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结论 (1)观点:世界经济的发展需要有效的全球治理;有效的全球治理需要各国的通力合作;国际合作推动世界经济发展进步;全球治理需要发挥新兴国家的作

36、用。(回答两点即可)(2)使命:牢固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促全球的和平与发展。学术链接 多极化趋势下中国的策略第一,正确认识多极化趋势。这有利于中国采取针对性的对策,也有助于认清世界形势。第二,努力提升国际“软实力”。这既有助于应对多极化过程中不可能完全消失的冲突和矛盾,也有助于在多极化过程中实现“双赢”“多赢”。其中最关键的是应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第三,稳步推进自由贸易协定(FTA)进程。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自由贸易协定是世界多极化新格局的重要推进因素,有助于应对其他国家对中国形成的“包围”。第四,加强与世界经济体的战略对话。尤宏兵、崔鹏歌多极化世界格局新趋势与中国的

37、选择1.(2013海南卷,21)一般认为,1952年法国学者在分析当时世界格局时,提出“第三世界”一词。这里的“第三世界”是指()A.不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国家B.两个超级大国及其他发达国家之外援国家C.既不属于“北约”也不属于“华约”的国家D.尚未获得独立的亚非拉地区国家解析:A本题材料中关键词为“1952年”“法国”“世界格局”,即可联想到当时正值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各自划分阵营,形成两极格局,所谓“第三世界”,是指美苏阵营之外的第三方,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2.(2019全国卷,34)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

38、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解析:B本题依据时间断定是在二战结束以后,是在美苏冷战时期,而冷战实质上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的长期对立和对抗,即共产主义与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对立和对抗,材料“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即体现共产主义与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对抗,故依据题意可确定答案是B项。3.(2013全国卷,32)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

39、、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A.屡遭战争重创B.社会制度相同C.发展水平相近D.历史上关系紧密解析:A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准确、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教材的主干知识“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欧共体的成立”。从材料中可以解读出1950年围绕联合问题发生的重大分歧,不是联合还是不联合,而是以何种形式联合,即是否建立超国家的机构。法、德等国历史上遭受的战争创伤,远比英国等国大得多,更寄希望于通过超国家机构来消弭战争,这是双方分歧焦点所在。故A项正确,而B、C两项是西欧国家共有的特征,并非六国所特有,且法、德两国历史上

40、战争频繁,与D项不符,故这三项均可排除。4.(2017海南卷,20)1964年,中法建立外交关系。1966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访问苏联,两国发表了联合声明,强调由欧洲人来考虑和解决欧洲事务,还达成了空间技术合作协定,进一步扩大了合作领域。这表明()A.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B.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C.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法国改变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解析:A20世纪60年代初,法国试图在美苏争霸的国际环境中寻求自己在国际舞台上应有的大国地位,戴高乐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与中国建交、访问苏联,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等主张都是法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表现。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

41、欧洲国家间的合作,无法体现出欧洲一体化的深入,故B项错误;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出现在1991年两极格局瓦解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法国不会改变自己的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在美苏争霸中谋求灵活的外交政策,目的依然是维护法国的国家利益,故D项错误。5.(2014海南卷,21)1960年,日、美修改1951年签订的军事条约,删除了原条约中驻日美军可以用于镇压日本内乱的条款,保留了原条约中美军驻扎日本、双方共同应对对日本领土上的任何一方的武力进攻等内容,签订了新的日美安全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A.表明日美军事同盟受到削弱B.标志着亚太地区的力量对比改变C.反映出

42、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D.意味着美国在亚洲维持冷战政策解析:D本题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本题材料提供了日美签订的两个军事条约的时间以及条约内容。第一个条约签订于1951年,正是冷战中的热战爆发之际,显然该条约是冷战政策的产物。第二个条约删除了美国有权干涉日本内政的条款,反映出日本地位的上升,但该条约签订于1960年,日本虽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但尚未成为经济大国,故C项排除。与原条约相比,新条约保留了原条约的主要内容,删除部分只针对日本国内,所以新条约并不会削弱日美军事同盟,也不会对亚太地区力量对比产生重大影响,故A项和B项可以排除,比较两个条约签订的时间和条约内容

43、,可以认定D项正确。6.(2015全国卷,35)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A.根本利益的趋同B.军事冲突的加剧C.国家实力的消长D.敌对意识的淡化解析:C两极格局的形成是美苏实力均势的结果,而其解体则是美苏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的结果。美苏两极对峙期间随国家实力变化,关系呈现缓和与紧张并存的态势,故C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明显错误;两极格局下美苏两国以“冷战”为主,B项错误;两极格局下,美苏双方带有强烈的敌对意识,D项错误。第37讲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关联新课标试题角度备考分析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变化,认

44、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2019全国卷,35:20世纪80年代法国国有化政策加剧经济危机(2)2017全国卷,35:从尼克松政府措施考查凯恩斯主义的失灵(3)2016全国卷,4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福利制度(4)2016海南卷,23:第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5)2015海南卷,20: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展差距明显(6)2014海南卷,22:西欧经济逐步走出滞胀(7)2012海南卷,22:西方福利政策的发展1.高频考点: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赫鲁晓夫改革。2.备考策略:(1)关注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调整,第三产业与福利国家的建立,第三次科技革命引发的劳动方

45、式及阶级关系变化。(2)苏联的经济改革复习时应明确三次改革的内容特点及结果;对于赫鲁晓夫改革,既要认识其开拓性,又要认识其局限性。苏联社会主义改革(1)2019全国卷,35:斯大林模式对苏联改革的束缚(2)2018全国卷,35:苏共二十一大通过七年经济计划(3)2018海南卷,11:苏共“二十大”的召开(4)2017全国卷,34: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福建考情回顾五年高考:201422.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备考分析:主要考查赫鲁晓夫改革;建议复习备考,重点掌握资本主义经济新变化的表现,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特别是赫鲁晓夫改革一、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黄金时期:(1)概况:第二次

46、世界大战结束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凯恩斯主义盛行,这些国家进行不同程度的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的调整,谋求资本主义的生存发展。(2)主要措施: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制订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3)影响:经济发展出现“黄金时期”,但也造成巨大的财政赤字、高额国债和严重的通货膨胀。2.“滞胀”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面对经济“滞胀”,凯恩斯主义失灵。各国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出一种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二)建立“福利国家”1.

47、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2.条件:生产力发展,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社会财富增长。3.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4.历程: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渐完备;1973年经济危机后在一些国家受挫但仍在继续发展;80年代以后,“福利国家”的规模缩小。5.内容: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6.评价:(1)使穷人受惠不少,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也扩大了社会消费。(2)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劳动者工作积极性降低等负面影响。

48、(三)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1.第三产业的兴起:(1)含义:第三产业也称服务业,是相对于农业和制造业这两大产业或物质生产部门而言,并为它们提供直接和间接服务的部门。(2)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3)表现:农业和工业就业的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比重增加。(4)作用:以新技术改造传统的工业和农业,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2.阶级关系新变化:多层次化(1)工人阶级内部结构变化:背景:科技革命影响、第

49、三产业崛起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动。表现:脑力劳动者增加,被称为“白领工人”与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不同。(2)“中间阶层”增加:“中间阶层”一般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有较高收入,有可观的生活资产,如住房、汽车等。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的中间阶层的发展趋于稳定。3.美国“新经济”的出现:(1)含义: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形态。(2)背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美国努力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3)时间: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执政时期。(4)评价:积极: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的经济持续增长;推动全球一体化进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50、存在问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仍占支配地位;富裕与贫困、竞争与垄断并存。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未变,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2)1953年斯大林逝世,这为苏联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契机。(3)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的个人崇拜造成的严重后果,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分析,而是全盘否定,造成严重的后遗症。2.主要内容(1)经济:农业改革:加大农业投入,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51、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鼓励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玉米。工业改革:将部分中央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2)政治: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改革干部制度。3.评价(1)进步性:改革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2)局限性: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局部调整,国民经济比例依然严重失调。4.失败原因(1)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2)改革缺乏全面的和一贯的战略

52、方针与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3)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阻碍了改革的进行。(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背景:赫鲁晓夫改革造成苏联社会混乱。2.特点: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3.措施:(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2)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3)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4)重点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4.结果:(1)冲击了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苏联的军事实力、综合国力增强,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3)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20世纪70年代,军

53、备竞赛的负担及对稳定的过分追求,导致苏联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滑趋势。勃列日涅夫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1)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严重社会危机。(2)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2.特点:(1)提出“加速发展战略”,重点放在重工业上。(2)先进行经济改革,后转而进行政治改革。3.主要内容:(1)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2)以指导性计划指标代替指令性计划指标。(3)调整所有制结构。(4)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出现与外国合资企业。(5)

54、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4.结果: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戈尔巴乔夫骤然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倡导“公开性”和“民主化”,推行政治多元化,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裂主义随之兴起,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的解体。探究主题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视角一经济政策的变化材料一美国:提供巨额科研经费,组织大规模的科研活动,将其成果无偿地提供给全国使用。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从1945年到1970年共计达175亿美元,国家为私人垄断组

55、织扩大国外市场,从50年代中期起,为加强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政府对一些出口产品进行补贴。日本:日本在19481949年制定了“经济复兴五年计划试行方案”,1951年又编制“自立经济的三年计划”。王斯德主编世界当代史材料二1981年里根当选美国总统之后,雄心勃勃,表示要实行少政府(干预)、少开支、少征税、少福利的政策,对美国经济来一番“引人注目的改变”。王斯德世界当代史参考资料问题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战后西方国家为恢复发展经济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有何共同之处? (2)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里根政府进行了怎样“引人注目的改变”?结论 (1)措施:政府投资发展高科技产业;协助开拓国外市场;对

56、一些出口产品进行补贴;企业国有化;制定经济计划。共同之处:国家干预经济。(2)减少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考题链接 1.(2019全国卷,35)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A.加剧了经济恶化B.实现了物价下降C.推动了通货紧缩D.放弃了经济自由解析 从材料看,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发生了“滞胀”危机,这是此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国家强化对经济干预的“恶果”。正确的对策是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密特朗就任

57、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实际上是加大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其结果只能是进一步加剧经济恶化。A项正确,B、C两项皆不正确。密特朗总统实行了把部分私人企业国有化、扩大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政策,不等于放弃了经济自由。法国当时还是市场经济国家,还有自由竞争、自由经营、自由贸易。D项不正确。答案 A视角二福利国家的建立材料三二战结束后,英国工党艾德礼政府最早宣布建立福利国家,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婴儿出生时,产妇的医疗费用由国家负担,还可以得到一定补贴。16岁以前的公民每周有补助,公立学校实行免费教育。职工患病可以免费得到治疗,失业有救济金,退休后有养老金,死亡后家属还能领抚恤金

58、。问题 (3)据材料三说明战后西方“福利国家”制度与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社会福利相比有何特点?其影响有哪些?结论 (3)特点:成为公民权利;种类多,覆盖广。影响: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社会矛盾,扩大社会消费;造成政府财政赤字,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视角三新结构与新经济材料四美国三大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产业结构1950年1995年2011年第一产业6%2%2%第二产业36%27%11%第三产业58%71%87%材料五2015年福布斯全球科技界富豪排行榜排名姓名个人净值(亿美元)年龄财富来源国家/地区1比尔盖茨79659微软美国2拉里埃里森50070甲骨文美国3杰夫贝索斯47851亚

59、马逊美国4马克扎克伯格41231Facebook美国5拉里佩奇33442谷歌美国6谢尔盖布林32841谷歌美国7马云23250阿里巴巴中国8史蒂夫鲍尔默22759微软美国9劳伦娜鲍威尔乔布斯21451苹果、迪士尼美国10迈克尔戴尔19450戴尔美国11马化腾17943互联网中国12保罗艾伦17562微软、投资美国问题 (4)据材料四、五指出战后经济的新变化及变化原因。结论 (4)变化:第三产业、知识经济发展迅速。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生产力发展;民众生活水平提高,消费需求多样化。考题链接 2.(2016海南卷)下表是美国、日本、联邦德国三大产业产值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情况。1950年

60、1970年农业工业服务业农业工业服务业美国7.236.955.12.931.764.7日本26.031.742.33.643.048.4联邦德国10.749.739.63.351.745.0表中的数据反映了三国()A.第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B.农业生产衰退C.产业结构出现严重失衡D.工业发展滞后解析 从表格中看,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迅速增加,美国、日本都超过农业、工业的总和。服务业是第三产业的主要部分,考生可分析得出第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是正确的,A项正确。其他选项与表格数字反映的不符,均可排除。答案 A深化拓展 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1.第一次经济政策调整(二战

61、后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效仿罗斯福新政实施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政府职能急剧扩张,对经济生活干预的范围较广、力度较大。主要措施有:加大国有化程度;尽量扩大就业;普遍建立福利制度;政府直接参与并主导国民收入再分配等。2.第二次经济政策调整(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结合的“滞胀”困境,英美等国大刀阔斧地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这次经济政策调整的主要措施有:紧缩货币,削减国家的直接社会福利支出,推行社会福利计划多元化、私人化和市场化;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推行以股权分散化为特征的“人民资本主义”;实行有利于富人和企业的税制改

62、革,刺激投资等。3.第三次经济政策调整(20世纪90年代初)这次调整的背景是西方国家经过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实行反通货膨胀政策以后,普遍陷入“双高”状态,即政府公共财政赤字居高不下,政府公共债务居高不下。这次调整遵循“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原则,一手削减财政赤字,减少政府开支,另一手调整税收,降低利率,以此来刺激消费与投资。其宗旨是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干预。探究主题二斯大林模式下的局部调整赫鲁晓夫改革视角一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材料一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为了调动农民的积

63、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在1953年的九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苏联真相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赫鲁晓夫执政后是如何进行农业改革的?结论 (1)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调整农产品采购制度;种植玉米。考题链接 1.(2017全国卷,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解析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1953年苏共中央对农民报酬的

64、改革,设问角度旨在强调主观意图,结合所学可知,苏联农业长期发展受限,农业落后,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发展农业,发展农业需要农民积极生产,故答案为A项;B、C两项不符合史实;D项早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实现。 答案 A视角二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及认识材料二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年份总产量生荒地的产量其他地区的产量195382.526.955.6195485.637.348.31955106.847.759.11956127.663.364.31957105.038.166.91958141.258.482.8注:据李明海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农业改革及评价整理问题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5

65、31958年中苏农业发展的共同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解析 共同趋势:从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19531958年中苏两国粮食总产量总体都是呈现增长趋势。原因:苏联:19531958年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可从赫鲁晓夫改革关于农业方面的措施分析。中国:19531956年是三大改造时期,结合三大改造的意义分析回答。结论 (2)共同趋势:中苏两国粮食总产量总体都是呈现增长趋势。原因:苏联:赫鲁晓夫推行以农业为重点的改革;苏联实行开荒运动。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有利于农业机械的推广;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材料三美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问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

66、识,指出A时间段中苏两国经济分别出现什么问题,并分析中苏问题的共同原因。解析 A时间段在1960年左右,中苏两国经济政策都存在急躁冒进、违背客观规律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共同原因有:中国是“大跃进”的影响,苏联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影响,两者都伤害了农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结论 (3)问题:中国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粮食产量下降;苏联出现农业危机。原因: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受到挫伤;领导人改革急于求成、盲目冒进,违背客观规律。考题链接 2. (2018全国卷,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67、)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解析 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的局限性。经济计划、高速度和片面发展重工业都是斯大林模式的特点,这说明赫鲁晓夫时期,苏联仍然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A项正确,C项错误。马歇尔计划是美国的援欧计划,苏联的应对措施是于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B项错误。赫鲁晓夫时期相对于斯大林时期对经济的控制应该是有所放松,D项错误。答案 A1.(2017全国卷,35)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

68、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解析:A材料的关键信息一是时间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处于“滞胀”时期;二是尼克松主张权力和资源要回到全体人民手中,突出的是政府要放松对社会经济的控制,这是新自由主义的表现,故答案为A项;B项是对材料局部信息的误读;C项与材料的主旨相悖;D项错在“恢复”一词,材料突出的是适度减少国家干预。2. (2014海南卷,22)英国学者约翰凯伊在分析西欧经济时指出,“全球化”一词在1990年取代“民营化”成为经济改革的标语。

69、这一变化表明在西欧()A.经济已经逐步走出滞胀B.凯恩斯主义取得主导地位C.信息技术得到广泛使用D.各国转而采用贸易保护政策解析:A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历史信息并将历史现象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的能力。20世纪70年代,西欧发生严重的经济滞胀,成为各国需要解决的头号经济问题,“民营化”是具有代表性的措施之一,经过一系列政策调整,西欧经济逐步走出滞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球化”才取代“民营化”成为经济改革的标语,因此,A项正确。经济滞胀表明凯恩斯主义失灵,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大行其道,B项错误。信息技术得到广泛使用是1990年之后的事情,也与“全球化”取代“民营化”无关,C项错误。无论在经济滞

70、胀时期,还是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时期,发达国家基本上都采取了贸易自由政策,D项错误。3.(2018江苏卷,18)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解析:C材料中“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是赫鲁晓夫改革,但是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故A项错误;材料中“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

71、个全联盟部”仍是重工业,故B项错误;材料中“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说明赫鲁晓夫改革适度扩大地方的经济自主权,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下放的是管理权,材料中的“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并没有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4.(2019全国卷,35)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类别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1970年实际产量钢1.45亿1.15亿煤3.9亿3.35亿肉2 500万1 230万蔬菜与瓜类4 700万1 300万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72、()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解析:A积重难返,指长期积累的问题不易解决。斯大林体制存在严重弊端,日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题干材料反映1970年苏联皆没有完成经济计划任务,特别是与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肉、蔬菜与瓜类,计划的一半也没有完成。这是由来已久的问题,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计划的完成情况,未涉及具体的经济政策。当时苏联处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经济政策有无连续性,题干并未体现,故B项错误。由表格内容可知,钢、煤等重工业完成相对较好,印证了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工业,故C项不正确。题干

73、材料反映的是计划的完成情况,未见社会生活需求方面的信息,D项不正确。5.(2019北京东城区二模)如图漫画名为厨房辩论。在莫斯科举行的美国国家博览会的开幕式上,赫鲁晓夫和尼克松之间展开一场关于东西方意识形态和核战争的辩论,因辩论是在厨房用具展台前进行,故称“厨房辩论”。该漫画反映的时代背景是()A.苏联的经济改革取得一定成效B.美国深陷越南战争实力削弱C.美苏意识形态的对立得以消除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解析:A漫画中时间显示1959年,此时苏联经过赫鲁晓夫的改革,经济取得一定的成效,A项正确;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B项错误;美苏冷战期间的意识形态对立并没有消除,C项错误;

74、此时正是美苏争霸时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是在两极格局瓦解之后,D项错误。6.(2019河北辛集一模)下图为19541963年苏联玉米种植面积和玉米产量统计图。对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理解正确是()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B.利用了自然环境因素C.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D.是新经济政策的体现解析:C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限制,赫鲁晓夫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的措施并未使玉米产量持续提高,他的改革措施严重脱离了实际,忽视了客观规律,所以赫鲁晓夫的改革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因此C项正确。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并未突破计划经济体制;B项错误,依据图表可知,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没有

75、带来玉米产量的持续增长,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赫鲁晓夫扩种玉米的改革措施失败;D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时间是1921192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C项。第38讲经济全球化趋势关联新课标试题角度备考分析通过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点,以及出现的全球性问题,认识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牢固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促全球的和平与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 2016海南卷,21:二战后美国世界经济霸权 (2) 2015全国卷,35: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世界银行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1.高频考点:经济全球化与欧洲经济一体

76、化。2.备考策略:(1)欧洲一体化进程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学习过程中注意两个归纳的角度:第一、认识欧洲一体化的政治、经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第二、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注意将欧洲一体化进程与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相联系,概括欧盟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2)经济全球化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学习过程中注意从世界市场的形成这一角度出发,联系新航路的开辟和三次科技革命,掌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3)利用唯物史观分析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发展、中国的强大等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4)多关注时政热点,如从“一带一路”倡议切入考查经济区域集团化,如从英国脱欧切入反思世界经济区域化存在的问题。世界经济的区

77、域集团化、全球化趋势(1)2018全国卷,35:欧洲一体化对农业的影响(2)2016全国卷,35:马歇尔计划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欧洲煤钢联营)(3)2014全国卷,35:欧洲一体化(欧元)(4)2014全国卷,35:欧洲一体化(欧盟)(5)2013全国卷,32:多极化趋势、经济区域化(欧盟)(6)2013海南卷,22:欧共体的主要目标(7)2018海南卷,23:20世纪自由贸易的发展趋势和作用(8)2017全国卷,35:世界格局变化影响世界经济秩序(9)2016全国卷,34:新兴独立国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努力(10)2016全国卷,40: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11)2011课标卷,32:

78、从资本流动考查经济全球化福建考情回顾五年高考:201424.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备考分析: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建议复习备考,重点掌握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世贸组织的建立、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世界货币体系建立(1)背景: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已经难以维系。为规划战后世界秩序,各国都希望建立稳定的国际经济秩序。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2)建立:1944年7月,美国、英国、苏联、中国等44个国家举行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5年1

79、2月):稳定国际汇率,向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以保障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是世界金融的“救火队”。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1945年12月):成立初期宗旨是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后来转向全球性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是世界经济的“扶贫队”。(3)特征:“双挂钩一固定”的世界货币制度。(4)影响:对世界: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一定程度上稳定和促进了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对美国: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使其逐步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了有利条件。2

80、.世界贸易体系形成(1)原因: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教训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2)标志: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3)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4)影响:客观上创造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3.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1)两大体系: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和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2)三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3)积极影响: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

81、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二、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1.欧洲一体化的发展(1)原因:根源:欧洲各国经济发展与经济联系的需要。文化传统:文艺复兴以来,西欧国家有相似的文化传统。历史教训:近代欧洲国家持续不断的冲突和战争,激起了欧洲人对统一的渴望。现实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受到美苏的控制和威胁。宿敌和解:法德两个欧洲大陆宿敌的和解,为欧洲联合奠定了基础。地理因素:西欧各国面积狭小,地域相连。(2)过程:1952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上述三个机构合并为欧洲共同体。欧

82、洲联盟:1992年,欧共体成员在马斯特里赫特正式签署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欧元诞生: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问世;2002年,正式启用。规模扩大:到2007年,增加到27国。(3)特点:从单一经济领域扩展到多种经济领域。从经济一体化向经济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开创了让出部分国家主权建立共同管理和协调机制的区域和平发展模式。规模不断扩大,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4)性质:当今世界合作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政治合作组织。(5)意义:对欧洲:促进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促进了欧洲的繁荣和稳定;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对世界格局:推动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世界政治、经济新格局的形成。2.北美

83、自由贸易区(1)背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美国在国际经济中的绝对优势地位面临来自西欧和日本的挑战,美国认识到建立以自己为核心的经济区域集团的重要性。(2)建立:1992年,美、加、墨三国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3)目标:将用15年时间逐步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劳务、资本等的自由流通。(4)特点: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不是一个经济和政治联盟,只是一种贸易伙伴关系。(5)影响:加强了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往,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实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优势互补,增强了区域集团的实力。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原因

84、: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影响;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明显上升,区域内经济联系密切;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2)建立和扩大:1989年,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正式成立。1991年,亚太经合组织汉城会议通过汉城宣言,确立宗旨和目标。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3)宗旨和目标: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4)原则: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原则、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协商一致和自愿的原则、以渐进方式实施目标的原则。(5)特点:区域性官方经济论坛(性质)和磋商机构,具有松散性和开放性。合作程度比较低,并未实现互惠

85、关税等,尚未形成区域性经济集团。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各成员之间差异性明显,经济结构上互补性强。(6)评价: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经济技术合作。成员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和历史的差异,对其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提高了亚太地区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经济全球化(1)进程:新航路的开辟:启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市场更加扩大,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迅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国际投资迅速增加,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把贸易

86、、投资和服务的国际化提高到新的水平。进入21世纪:随着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2)原因:技术:交通运输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了经济资源的国际流动。组织: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的推动。政治:两极格局的瓦解,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障碍。政策:绝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原苏联加盟国、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及中国等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3)实质: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资本的扩张。(4)影响:对世界: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增加了经济失控的风险,一些国家出现了“逆全球化”现象。对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

87、市场和经济管理方面的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对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促进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的到来。a.原因:世界多极化继续发展;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日益紧密。b.内涵:和平是指世界的总体和平,发展是指世界的繁荣与发展,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障,两者相辅相成。(5)世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原因:二战后,存在殖民主义的历史影响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起主导作用,掠夺和剥削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国内政局动荡,债台高筑,饥荒不断。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发展不平衡,各国经济

88、相互依赖加深,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增强,承受经济风险的能力较差;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边界和民族等矛盾造成地区冲突和政局动荡;政策失误,人口过快增长,社会两极分化,贪污腐败等。全球面临的问题:第一,发展问题: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不足;发达经济体需求萎缩、经济复苏乏力,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巨大;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世界经济面临大规模动荡的风险。第二,和平与安全问题: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核扩散、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跨国刑事犯罪、气候变化等安全威胁持续蔓延;海洋权益和极地资源争夺等日趋激烈;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加剧;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89、依然存在。(6)对策:二战后建立的主要国际组织仍然发挥着全球治理的作用。改革原有的全球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协调。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7)中国的努力与贡献: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自己的方案。在不同层次的国际治理组织和相应的治理机制中发挥作用:如在全球层面,二十国集团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协调各国宏观经济政策,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地区层面,上海合作组织正在有效维护欧亚地区的安全,金砖国家峰会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的成立,是金砖国家争取合作共赢的平台

90、。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和谐理念,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通过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等措施,使自己的发展惠及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8)展望:全球化趋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从长远看,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只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及国际政治新秩序,对经济全球化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才能达到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2.世界贸易组织

91、的建立(1)原因: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世界经济紧密联系。关贸总协定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难以适应世界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发展。(2)宗旨和目的: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3)建立:1995年1月1日正式建立,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4)评价:表明一个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大框架已经构筑起来,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已经开始。有利于促进成员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对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国的利益给予了一定重视。表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又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背景:中国

92、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2)时间: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影响:机遇: 有利于促进我国的改革开放;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的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我国在平等条件下参与世界贸易竞争;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挑战:给我国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严峻的挑战。(4)对策: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以适应新的国际经济形势;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探究主题一无序到有序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视角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及影响材料一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的

93、30年中,这个世界一直是事实上的美元本位制。美元是核心的货币,大多数国际贸易和金融都以美元结算和支付,汇率的标定也是以美元为基准。在这一阶段,世界经济出现繁荣,工业国开始减少贸易壁垒,它们的货币可以自由兑换。欧洲和亚洲的经济从废墟中恢复,并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着。洪千帆、林忠凡外汇知识与交易技巧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个世界一直是事实上的美元本位制”的原因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解析 “美元本位制”是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的,该体系的确立推动了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国际贸易的发展。结论 (1)原因: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国际货币基金会员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作用:促进了

94、贸易自由,有利于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考题链接 (2015全国卷,35)世界银行在1968年的贷款项目为62个,贷款总额为9.5亿美元;1981年贷款项目为266个,贷款总额为124亿美元。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A.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B.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C.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D.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解析 根据教材知识可知,世界银行是二战后成立的隶属于联合国的国际金融业务机构,其主要使命后来转为与贫困做斗争,提高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从1968年到1981年,因为有许多亚非拉国家获得独立需要援助,所以世界银行的贷款项目与贷款总数急剧增加。因此A

95、项正确。B、C、D三项与世界银行的贷款项目与贷款总数增加没有关系,因此排除。答案 A视角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在日本、西欧崛起的同时,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削弱,无力承担稳定美元汇率的责任,贸易保护主义抬头。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宣布美元贬值,停止按35美元价格兑换黄金,至此美元与黄金挂钩的体制名存实亡。1973年3月又因美元贬值,再次引发了欧洲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风潮,最终西方国家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问题 (2)材料二反映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解析 第(2)问,材料二体现了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这与美国的

96、实力削弱及该体系自身的不稳定性有关。结论 (2)变化: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原因:体系自身的矛盾;日本、西欧崛起;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削弱;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深化拓展 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不同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成因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家普遍衰落,而美国实力空前膨胀建立方式殖民扩张和对外战争(暴力方式)多边协商和组织协调(和平方式)力量中心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国运行机制内部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机制,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建立系统的管理协调机制解决矛盾冲突,应对危机探究主题二 机遇与

97、挑战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视角一欧洲一体化的影响材料一(我们)决心以根本利益的融合替代各民族间古老的对抗,用创建一个经济共同体的方式,为在长期以来被血腥的冲突分割的各族之间建立一个广泛而自主的共同体打下根基,并为建设能够指出未来各族共同命运的具体机构奠定基础。 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前言 问题 (1)概括材料一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经济一体化对世界格局产生的影响。结论 (1)核心思想:以经济合作代替军事对抗。影响:欧共体经济实力增强,冲击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地位;冲击两极格局,推动多极化趋势发展。考题链接 1.(2018全国卷,35)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

98、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B.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C.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解析 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发展,实现了机械化,究其原因,一是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二是内部合作(欧共体)的推动,三是抓住和平发展这一历史机遇,故答案为B项。马歇尔计划开始实施于20世纪4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A项错误。题干材料叙述的是农业的发展,并不是社会福利制度,且西欧社会福利制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已普遍确立,C项错误。欧洲一体化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

99、原因之一,D项因果倒置。答案 B学术链接 欧洲一体化面临的困境(1)超国家治理带来冲突与矛盾随着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超国家性越来越强,必然会触碰到各成员国的核心权力,而且各成员国利益诉求并不完全相同,使得一体化进程更加的复杂,行政效率日益低下。(2)英国脱欧严重打击成员自信欧债危机和难民潮等事件极大地影响了欧洲一体化框架下各成员国的政治改革、经济发展、社会福利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英国于2016年举行全民公投,决定脱离欧洲一体化进程,独立发展。这给本就在阴影之下的欧洲一体化进程更重的一击。(3)成员迅速增加引发大量隐患多个新成员加入后,各国发展水平不同,使得原本的利益分歧更加明显,需求也更加复杂,

100、各国的声音也不一致,导致一体化进程严重滞后。(4)民粹主义冲击一体化进程近些年来,欧洲出现大量危机事件,严重阻碍了欧洲一体化进程。尤其是英国启动脱欧程序以后,民粹主义席卷整个欧洲,反一体化浪潮不断推进。王富民欧洲一体化发展研究视角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阶段及趋势材料二问题 (2)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参照材料二中的大事表,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趋势。结论 (2)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显示出全球化开始时的无序状态。18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19世纪后期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第一次在世界

101、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20世纪中叶,世界银行等世界性经济组织的建立,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20世纪末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的开始。视角三反全球化浪潮材料三北美、欧洲的反全球化现象最为突出。“美国与欧洲是全球化的中心,同时也是反全球化的中心。”有人甚至认为“几乎所有的抗议主体都来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的反全球化队伍人员最庞杂,环保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社会主义者、贸易保护主义者、女权主义者都非常积极。李丹反全球化运动的地域特征问题 (3)据材料指出反全球化群体有何特征。结论 (3)地域上,在经济全球化中受益最大的欧美发达国家突出;人员上,队伍

102、庞大人员复杂;诉求上,利益诉求多样。视角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材料四相比中国学者对全球治理理论研究的贡献,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在国际舞台上贡献了中国智慧。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一系列国际场合中提出了众多新思想、新观点,比如提出了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赵可金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与角色担当 问题 (4)据材料四,指出中国政府为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贡献了怎样的智慧?结论 (4)中国智慧: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考题链接 2.(2019四川乐山三模)罗纳德芬德利在强权与富足中指出:“一战、二战、冷战表明,要

103、保持世界经济整体持续发展,避免冲突、世界不分裂成不同的竞争阵营、避免过度扩张、国际恐怖主义和核扩散等非常关键。”这说明,战后以来国际自由贸易机制的建立()A.有效消除了战争根源B.满足了世界各国的国家利益C.保证了全球共同发展D.有益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解析 自由贸易在推动世界整体发展,避免对立、冲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故选D项;A、B、C三项表述绝对。答案 D深化拓展 经济全球化的阶段特征1.探险时代(15001750年)(1)经济上出现商业革命。商品种类及商贸中心转移,商贸制度创新。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并扩展。(2)国际关系上一个以近代欧洲国家为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开

104、始形成但不具有全球性。(3)全球化的跨文化传播体系逐渐出现。宗教、革命等思想在新旧大陆之间传播。(4)全球联系主要限于贸易层次,全球化交往的紧密性和普遍性较低。2.殖民时代(17501870年)(1)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工业革命改变了传统的经济结构,增强了资本主义的扩张实力。国际分工、通讯、交通进一步发展;商品数量种类增加;工业品成为国际贸易的大宗;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在世界市场中占据主要地位;经济互相依赖程度加深。(2)世界性政治体系出现。维也纳体系是全球化时代第一个世界性的政治体系。(3)文化全球化形态初步形成。西方文化依靠近代大众传播媒介及自身的优越性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例如中国向西方学习的

105、新思潮。(4)全球性交往加强但仍然有限。西方列强依靠坚船利炮建立庞大的殖民地,全球性交往程度加强,但全球性关系的制度化和正规化有限。3.帝国时代(18701945年)(1)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全面推动了现代化进程,垄断组织成为对外扩张的核心动力,资本输出成为主要的掠夺方式,世界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确立。同时苏联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具有封闭性,对全球化推动有限。(2)国际社会初露端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联盟建立,其成员具有世界性,标志着国际社会的初步形成。(3)文化全球化加强。近代交通通讯工具发展,人员流动频繁,科技与文艺等在全球范围内传播。4.网络时代(1945年至

106、今)(1)以高科技为特征的时代。科学技术对贸易、生产、金融、消费的全球化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2)经济全球化空前发展。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从关贸总协定到世贸组织,世界经济朝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3)全球政治体系由统治转向治理。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调整,各种国际组织出现,国家间利益调整通过协商解决,遵守制度安排。(4)网络社会迅速崛起。进入互联网时代的全球化,力度空前加强。1.(2016全国卷,34)成立时间名称1955国际茶叶委员会1960石油输出国组织1962可可生产者联盟1970天然橡胶生产者协会推动上表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B.新兴

107、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D.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解析:B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生产分工中,原材料、初级产品主要由发展中国家生产,工业制成品和金融产品主要由发达国家掌握,茶叶、石油、可可、橡胶等都是原材料或初级产品,这些国际组织的成员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这些国际组织的出现是新兴独立国家为了掌握原材料、初级产品的定价权而采取的措施,本质上是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的产物,B项正确。这些国际经济组织的成员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合作领域重在销售,不是生产,不是全球化生产领域的表现,A、C两项错误。这些国际组织都不是“区域”集团,而是“生产者”集团,D项错误。2

108、.(2013海南卷,2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区域合作组织相继成立。其中以“通过共同的商业政策,促进国际贸易限制的逐步废除”“汇集各国的资源以维护和增进和平与自由”为主要目标的是()A.欧洲经济共同体B.亚太经合组织C.北美自由贸易区D.欧洲联盟解析:A亚太经合组织的目标是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排除B;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目标是逐步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商品、资本等自由流通,排除C;欧盟的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排除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正确。3.(2016海南卷,21)1948年2月,美国的一份报告称,美国拥有世界财富的50%

109、,却只有世界人口的6.3%。在这种形势下,美国的任务是设计一种在不危及美国国家安全情况下,保持这种优势的“关系模式”。能够体现这一“关系模式”的是()A.确立并维护世界货币体系B.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C.实行贸易保护主义D.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解析:A解答本题,我们首先了解的是时间信息“1948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于1949年,排除B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实力处于巅峰状态,国际竞争力强大,积极倡导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和世界金融体系,奉行自由主义贸易原则。只有美国经济实力下滑、国际竞争力下降的时候,贸易保护主义才会抬头,C项错误。我们从材料得出的第二个有效信息是美国在经

110、济上处于绝对的霸主地位,美国保持的“关系模式”就是美国在世界的经济优势,根据所学,布雷顿森林体系既是美国经济霸权的产物,也有利于维护美国的经济霸权,能够体现这一“关系模式”,A项正确。“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主要是出于稳定西欧资本主义统治秩序、遏制苏联的目的,从长远看,培养了一个潜在的竞争对手,不利于维护美国的经济优势,D项错误。4.(2014全国卷,35)有学者指出,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它的问世成为21世纪初欧洲甚至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欧元的巨大作用表现在()A.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B.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C.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D.巩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

111、的领导地位解析:A材料已经明确指出了欧元的诞生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考生需要解答的是其具体的表现。欧元在欧盟内部的流通消除了欧元区国家因为货币汇率波动对内部贸易的影响,是欧盟内部统一市场进一步发展的表现,A项正确。B项“消除”表述绝对;欧元的诞生促进了欧元区贸易的稳定发展,与欧盟国家对外贸易无关,C项错误;在世界贸易格局中,欧盟举足轻重,但与美国相比,欧洲并不是居于世界经济的领导地位,更谈不上这一地位的巩固,D项错误。5.(2014全国卷,35)下图为波兰开放边境线时的情景,它反映的是()A.冷战结束B.华约解体C.约东扩D.欧盟扩大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对欧盟旗帜的再认再现能力。据图片信息象征着

112、团结、统一、和谐的12颗五星构成的圆环应是欧盟旗帜,结合题干文字“波兰开放边境线”这一信息,可知图片反映的史实应是波兰加入欧盟,是欧盟扩大的体现,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与题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6.(2017全国卷,35)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1999年,七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解析:A由1976年七国集团(西方大国)协调经济政策到后来中国、巴西、印度等加入,一方面说明这些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另一方面也说明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对衰落,这些都是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重要表现,旧有的西方大国主导世界的经济秩序受到冲击,A项正确。贸易、金融的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内容,早已开始,并非开始于20世纪末,B项错误;亚非拉国家早已进入世界体系,不过是处于被动地位,C项错误;无论是七国集团,还是后来的二十国集团都不是区域经济集团,而是全球性治理平台,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