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课后篇巩固提升1.约自公元前3500年起,繁衍壮大的印欧人开始分裂为多个部落,并逐渐向外迁徙。他们总是带着自己的家眷、习俗和武器来到一个个陌生的地方,并加以征服成为当地的主人。这说明当时印欧人()A.主要靠游牧捕猎为生B.仍过着原始群居生活C.代表了世界先进文明D.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答案A解析从题干中可看出古代的印欧人大迁徙的重要特征:带着家眷、习俗和武器,并征服一个个的地方成为当地的主人,这充分体现了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以打猎为生的生活特征,故A项正确;原始群居生活是人类进入氏族公社之前的生活状态,题干中明确提到古代印欧人已
2、发展到部落生活阶段,故B项错误;在印欧人向外扩张时,当时世界上已有农耕文明,不能说游牧文明比农耕文明先进,故C项错误;如果印欧人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就过上了定居生活,不会四处迁徙了,故D项错误。2.讲梵语的早期雅利安人东进至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的历史被称为吠陀时代,而吠陀是通过记忆和口耳相传的。这说明早期雅利安人()A.未形成自己的书写文字B.征服印度的历史不可信C.东进旨在掠夺农耕土地D.进行的迁徙是无计划的答案A解析题干强调的是早期雅利安人的吠陀时代,吠陀是通过记忆和口耳相传的,这说明当时雅利安人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书写文字,故A项正确。口耳相传的历史也是历史,不能说其一定不可信,故B项错误;
3、题干中强调的不是雅利安人东进的目的,故C项错误;从题干中无法看出雅利安人进行的迁徙是否是有计划的,故D项错误。3.下图为埃及雕刻中的赫梯战车和士兵。其可以佐证()A.赫梯是一个习惯于征战的民族B.马拉战车是当时最先进的作战方式C.赫梯人与古埃及人在西亚的争霸D.赫梯人击败埃及控制了尼罗河流域答案C解析埃及雕刻中出现了赫梯战车和士兵,说明古埃及人对此印象深刻,这是古代赫梯人与埃及人在西亚争霸的一个历史写照,故C项正确;单纯从一个雕刻中无法得出“赫梯是一个习惯于征战的民族”的结论,故A项错误;因为图片中没有比较,因此不能说明“马拉战车是当时最先进的作战方式”,故B项错误;历史上赫梯人并没有控制尼罗
4、河流域,故D项错误。4.古代印欧人在大规模迁徙中,与所到地区农耕民族交融,导致了新的文化区域的形成。下列属于这种文化区域的是()A.古代印度、古代西亚、古代希腊B.古代西欧、古代东亚、古代希腊C.古代中欧、古代东亚、古代罗马D.古代印度、古代伊朗、古代东亚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印欧人在大规模的历史迁徙中,通过与农耕民族的交融而形成的新的文化区域有古代印度、古代西亚(古代伊朗)、古代希腊、罗马、古代中欧、古代西欧等,但是不包括古代东亚,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错误。5.从公元前13世纪下半叶起,在南起埃及、北至希腊半岛、东抵小亚细亚和巴勒斯坦、西达塞浦路斯岛和克里特岛的地中海东部广
5、大地区内,出现了许多古代文化中心迅速衰落以至灭亡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A.海上民族的崛起B.印欧人的大迁徙C.赫梯王国的征讨D.阿拉伯人的西征答案A解析公元前1200年左右,东部地中海区域出现了一股较大的民族迁徙浪潮。埃及文献称这些移民为“海上国家的人”,现代学者称他们为“海上民族”,其移民导致了以赫梯帝国为代表的很多文化中心的瓦解,故A项正确。6.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A.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B.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C.内迁民族全部被汉族同化D.民族交融
6、的趋势进一步加强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故D项正确。A、C两项中“全部”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故排除;题干中的现象是内迁少数民族政权证明自己统治的正统性和合法性,与西晋的仁政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7.年代尺是展现历史时空观念的方式之一。观察下面年代尺,方框内应填写的是()A.阿拉伯帝国B.西哥特王国C.拜占庭帝国D.法兰克王国答案A解析从材料可看出年代尺下面的国家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即都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8世纪
7、中期,阿拉伯人通过扩张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故A项正确。8.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逐渐涌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受到冲击,牧业开始向南推进;随着西晋的灭亡,游牧民族如潮水般涌入内地,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由此推断魏晋时期()A.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B.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C.少数民族接受农耕文明D.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逐渐涌入中原游牧民族如潮水般涌入内地,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使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故选B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转移至南方,不是魏晋时期,故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少数民族接受农耕文明,故排除C
8、项;材料没有反映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故排除D项。9.中世纪初期的西欧,罗马时代的城市大多没落,工商业衰败,有的已成废墟,它们在经济上与农村无甚区别。这一时期造成城市没落的直接因素是()A.罗马帝国的分裂B.庄园经济的推行C.基督教会的控制D.日耳曼人的破坏答案D解析西欧封建社会是日耳曼人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在日耳曼人和罗马人的冲突中,罗马时代的城市大多没落,故选D项;罗马帝国的分裂是内部纷争,不是城市没落的直接原因,排除A项;B、C两项不是城市没落的直接因素,排除。10.语言是历史的宝库。印欧人所属的印欧语系的许多语种都有表示“雪”“冬天”“熊”“羊”等意义的词,而“稻米”“狮子”
9、等热带、亚热带地区的词在原始印欧语中是不存在的。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南亚次大陆是印欧人的最初游牧地B.印欧人大多迁徙到热带地区C.印欧人可能起源于气候较冷的地区D.印欧人的迁徙时间相当短暂答案C解析“雪”“冬天”“熊”“羊”都是较冷地区存在的物种或现象,而热带、亚热带地区的词在原始印欧语中是不存在的,这说明印欧人可能起源于气候较冷的地区,故选C项。11.阅读下表“印欧人的迁徙”,据此可知,印欧人的迁徙()原聚集地迁徙过程黑海北岸印欧人来到小亚细亚,被称为赫梯人,公元前1595年,灭古巴比伦王国,赫梯成为近东大国黑海以东印欧人分化为伊朗语族和印度语族,其中伊朗语族的波斯人在公元前6世纪建立大
10、帝国黑海以西印欧人公元前2千纪初,入侵意大利;前6世纪,其中的拉丁人建立了罗马A.产生了古代许多显赫一时的国家B.引发古代西亚、南亚文明的衰弱C.有利于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交融D.推动了最早一批奴隶制国家的兴起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赫梯成为近东大国”“波斯人在公元前6世纪建立大帝国”“其中的拉丁人建立了罗马”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印欧人的迁徙产生了古代许多显赫一时的国家,故选A项。印欧人迁徙后就构成了西亚和南亚文明的组成部分,推动了文明的发展,排除B项;从材料看不出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交融,排除C项;奴隶制国家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兴起比上述国家早,排除D项。12.公元前12世纪,雅利安人将吐火罗人赶到了
11、天山以东直至黄土高原一带。在“戎狄”的压力下,周人被迫南下东迁。由于紧密接触“蛮族”军事技术,同时也具有农耕文化的基础,周人得以比商人更迅速地、更彻底地完成了从步兵到车战的军事革命,灭亡了商朝。据此可知()A.印欧人迁徙至中国并建立了农耕文明的周朝B.区域文化的融汇影响古代中国的政权更迭C.周与商之间的战争是游牧与农耕文明的对决D.华夏文明的产生打下了民族大迁徙的烙印答案B解析由“由于紧密接触蛮族军事技术,同时也具有农耕文化的基础”可知,周人受到民族大迁徙的影响,学习了游牧民族的军事技术,同时也有农耕文化的基础,融汇了区域文化,最终打败了商朝,故选B项。13.汉末“以鬼道教百姓,賨人(历史上的
12、少数民族)敬信巫觋,多往奉之”;匈奴人刘渊以汉朝宗室自居,又“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略皆诵之。史、汉、诸子,无不综览”。这反映了()A.少数民族大力推崇汉族文化B.先进文化在民族交融中的重要作用C.汉族对少数民族吸引力强大D.民族交融对汉族的文化提升答案B解析从题干的表述中既可看出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互相影响,也可看出以匈奴人刘渊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喜好当时汉族的先进文化,因此体现了先进文化在民族交融中的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题干中未涉及少数民族大力推崇汉族文化的措施,故A项错误;汉族对少数民族吸引力强大不是题干要强调的主旨,故C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民族交融提升了汉族的文化,故D项错
13、误。14.古代中国居民大规模迁移有两个方向:一是由北方草原进入黄河流域,一是由黄河流域进入长江中下游以南。这两种大迁移的相同影响是()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B.使人口的分布趋于平衡C.促进了多民族的交融D.引发了民族矛盾和斗争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迁移都会促进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与交融,故选C项。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往往带来一段社会动荡,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故排除A项;由人口多的地区迁往人口少的地区会使人口的分布趋于平衡,但是由人口较少的北方草原进入人口较多的黄河流域则不一定会使人口的分布趋于平衡,故排除B项;D项说法较绝对,排除。15.日耳曼民族大迁徙不是简单的
14、民族住地的变化,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团对奴隶制罗马帝国的武力征服。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使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这段材料旨在说明()A.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时期B.中古时期确立了日耳曼人在欧洲的统治C.西欧封建制是罗马文明和日耳曼传统的结合D.封建社会时期的西欧保留了农奴制答案C解析根据“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使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可知,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受到罗马文明的影响以及保留有日耳曼的特征,故选C项。16.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史称“衣冠南渡”,这
15、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衣冠南渡”直接推动了()A.三国鼎立局面形成B.黄河流域少数民族的大交融C.江南地区的大开发D.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西晋末年,匈奴等少数民族趁汉族统治集团内乱之际起兵,不断向中原推进,导致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北方人民大量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大开发,故C项正确;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晋朝之前,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衣冠南渡”是指在黄河流域的北方人口大量南迁至长江流域,B项空间范围与题意不符,故错误;题干材料未涉及成都平原,故D项错误。17.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民族居住地分界
16、线与古长城重合。当气候出现显著变化时会影响长城南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交往状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阶段历史现象第一寒冷期(公元前1000前850年)北方的少数民族向南迁徙到达关中地区,出现了“南夷与北狄交”的局面。西周末年,戎狄攻破镐京,周朝迁都洛邑第二寒冷期(公元初年到600年)“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出现五族内迁局面,继而有孝文帝改革第三寒冷期(10001200年)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挥戈南下,建立政权与两宋长期对峙第四寒冷期(14001900年)1636年,皇太极继皇帝位,国号“大清”。1644年清军入关,建立清帝国摘编自张利气候变迁与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南下从材料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阐述。(写明论题,史论结合)参考答案示例论题:气候变迁与经济重心南移。阐述:每当寒冷期到来,会造成北方少数民族生存困难,从而进攻中原,加速经济重心南移。如在第二寒冷期,北方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南下,中原大量人口向南迁移,为南方带去大量劳动力与先进生产技术,推动南方经济发展;在第三寒冷期,女真族南下,北民南迁,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完成。综上所述,我国经济重心南移阶段与寒冷期的时间段基本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