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卷(选择题)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以下能正确反映三国鼎立局面的示意图是( )2曹操统一了北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
2、定了基础,在战乱时代是做了一定贡献的。但是由于不是汉朝的“正统”,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这一现象说明这部小说( )A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B客观地评价了历史人物C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D评判历史受儒家思想影响3公元317年,司马睿(晋元帝)在名门望族琅琊王氏兄弟辅助下,优待江南士族,平定叛乱,建立东晋政权。当时,政治由王导主持,军事由王敦控制,晋元帝对王敦甚至有“请避贤路”的表示。东晋政治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谓。该历史现象( )A说明晋元帝注重分权制衡以稳定政权B反映出门阀政治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C沿袭前代“君弱臣强”的畸形政治统治结构D是东晋君主专制统治强化的必然产物4某同学对公元
3、310世纪中国历史朝代更替进行整理,图中空白处应填的是( )A春秋战国 B五代十国C北朝、南朝 D辽、夏、金、北宋、南宋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材料反映这一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是( )A由北向南迁徙B迁徙涉及阶层广和规模大C加速南方开发D政府组织和被动迁徙并存6隋文帝时期,社会事务繁多,尚书省和各部门向皇帝的报告大量增加,甚至连营造细小之事、出给轻微之物,也要向他报告,皇帝只好早起晚睡。这反映出( )A隋文帝对大臣不够信任B政务运行机制尚不健全
4、C君主专制集权空前强化D政府部门无任何决策权7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乡闾清议成为大族扩张势力的工具。曹魏时九品中正制形成,中正官由政府委任,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 )A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 B克服了察举制的弊端C更加注重德行的考查 D不利于选拔有用人才8唐初规定:民始生为黄,四岁至十五岁为小,男子十六岁至二十岁为中,二十一岁至五十九岁为丁,六十岁以上为老。每年造一次人口帐,三年造一次户籍。这是最重要的法令,也是均田法和租庸调法实施的法令依据。唐朝中央官制分工明确,职责分明,直接管理这些工作或执行这些法令的部
5、门是( )A门下省 B工部 C中书省 D户部9欧阳修评论唐朝赋税制度时说: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该评论( )A指责租庸调导致社会贫富分化B肯定了租庸调推行的积极作用C认为两税法造成严重流民问题D指出了两税法实施的主要原因10一个唐朝商人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的陆路通道行走。途中可以与他进行贸易的地区和国家有( )A西域、波斯、大食B大食、波斯、新罗C西域、日本、大食D波斯、新罗、日本11下图是唐吴道子的名作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该画反映了( )A中外文化的融合 B天人合一的意境C画风的神秘和浪漫 D
6、世俗化的审美情趣12民族关系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内容,新唐书记载:“是时,可汗上书恭甚,言:昔为兄弟,今婿,半子也。陛下若患西戎,子请以兵除之。”上述言论中关于“婿”“半子”是属于哪个少数民族( )A吐蕃 B突厥 C回纥 D南诏13史载,太宗时,中书省的主要职掌是起草诏书、发号施令和参谋决策,决定大政方针。门下省的主要职责则是审核下行的诏敕,审批百司奏抄,处理日常庶政。一般政务由尚书各司商量决定后,上报到门下省。小事门下省审查通过后报皇帝“上闻”,大事则奏报皇帝批准。由此可见,唐太宗时( )A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B行政效率明显提高C确立了分层决策的机制D君主专制受到制约14唐初于禁中设置翰林院
7、,召集才智之士以备顾问;玄宗时,专选文学之士为翰林学士,专掌拟定皇帝直接下达的重大诏令;宪宗时,又于诸学士中选资高望重者1人为承旨学士,参谋禁密,权任独重。这些现象( )A使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是科举制发展的必然结果C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D直接导致唐后期朋党之争15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废分封,置郡县B废丞相,设三司C确立三省六部制D实行科举制16唐末,财经部门出现了固定的职官机构即度支、户部和盐铁
8、转运使。财税大宗都由盐铁转运使和度支使掌管,户部使在三司中是相对清闲的职位。唐末的财政机构改革( )A有利于遏制藩镇势力过度膨胀B协调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对宋代制度设计产生重要影响D导致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17唐代税制以丁、产的多少作为决定户等高低的依据,故唐律对析产分户有比较严格的限制,但是对于要求分户而自愿不降低户等的可以允许。由此可见,这一规定旨在( )A抑制逃避赋役B敦厚社会风俗C严格管理户口D维护伦理孝道18唐朝科举考试中,尚书省的考试统称“省试”或“礼部试”,其考生有两个来源,即生徒和乡贡。“生徒”是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官办学校)送往尚书省的应试者,“乡贡”是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
9、书省的应试者。由此可知,唐朝的科举考试( )A注重考试资格的公平性B承认私学教育的合法性C排除恩荫入仕的可能性D封闭世家大族入仕途径19古代民间认为,科举考中的举人和进士非同凡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还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佛,称考试的贡院叫选佛之场,登记的名册叫千佛名经。材料表明科举制( )A打破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B有利于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C促进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D影响了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20柳宗元是唐代思想家、文学家,虽什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A对
10、其思想评价受明代通俗文学左右B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C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D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21齐民要术序中说,今采摭(zhi)经传,爱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农耕,终于醯(xi醋)醢hai酱油)(醯醢意指酿造、腌制之法),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这段话体现了( )A古代重视农业经验总结B强调农业技术的重要性C统治阶级对农业的重视D农书与农业的关系密切22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如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土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他在干福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表明吴道子
11、的宗教画( )A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B达到了得意忘形C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D蕴含世俗化倾向23曹魏以周礼中的“八辟”为原型确立了“八议”制度;晋代将表现宗法制度的服制纳入律典以处理宗族内部犯罪;陈朝公然允许不同级别的官职抵免相应不同的刑罚;北齐在修定律典时把严重危害政权和礼教的犯罪总结为“重罪十条”。这些现象共同反映出魏晋南北朝( )A社会统治秩序日益稳定B律令是维护专制的工具C儒家思想影响法律制定D宗法血缘成为审判依据24宋代欧阳修得颜真卿所书残碑,赞曰:“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虽其残缺不忍弃之。”由此可知,欧阳修对残碑“不忍弃之”的主要原
12、因是( )A“颜体”狂放不羁B残碑难觅,已成孤本C书法理论渐趋成熟D看重作者的个人修养25费正清所著的中国新史中引用研究者的观点称:“中国算盘的计算效率尽管惊人,却只限于十二位数左右一次数组计算,不能做高级代数计算。中国在十四世纪中叶至十七世纪这段时期比较欠缺数学上的创新,可能正是为算盘便利好用付出的代价。”这一观点认为( )A算盘限制了古代中国数学发展B算盘的普遍使用开始于明朝C算盘便利了古代中国商品交易D算盘是外国传人的计算工具第II卷(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四大题,共计50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杨炎任职宰相后便向德宗倡议推行税制改革,于公元780年推
13、行两税法,两税法分夏、秋两季征收。具体内容如下:“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摘选自旧唐书(1)根据材料概括两税法的主要内容。(7分)(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两税法进行评价。(7分)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元光元年
14、,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 (魏文帝)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杜佑通典选举二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邓
15、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重要选官制度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2分)(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说明两者的关系。(4分)(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6分)28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一贯重视且擅长处理民族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进攻大唐边城松州(今四川松潘),于是派侯君集督率领大军讨伐,大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松赞干布退兵,再派使臣求婚。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文成公主的
16、入藏,不仅保证了唐蕃间在政治上的长久友好关系,还将大唐的音乐、茶文化和医药典籍等传入了吐蕃。吐蕃文化中的马球运动、装束方式等也传入了大唐,为中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张继文从现存若干文物文献看文成公主入蕃对唐蕃经济文化的影响材料二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殿字嵯峨,气势雄伟,红、白、黄三种色彩的鲜明对比,分部合筑、层层套接的建筑型体,都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布达拉官是藏式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布达拉官的建筑艺术,是数以千计的藏传佛教寺庙与宫殿相结合的建筑类型中的最杰出代表,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例证。唐语等布达拉宫建筑初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
17、唐太宗对吐蕃采取的主要措施以及文成公主入藏的积极意义。(8分)(2)关于布达拉宫,这两种认识一般都为大众接受:布达拉宫既是一座宗教和艺术建筑,也是饱含政治意义的建筑;布达拉宫的建筑蕴含了多个民族的文化特色。选择,请列举清朝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措施。选择,请阐述布达拉宫体现的藏汉风格建筑特色。(6分)汉式建筑:殿顶飞檐翘角;殿内的木结构采用梁架、斗拱、藻井等形式。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0分)绝密 启用前高一上学期第二单元双基训练金
18、卷历 史(二)答案第卷(选择题)1以下能正确反映三国鼎立局面的示意图是( )【答案】D【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学生要知道三国鼎立的地理方位。关于三国鼎立的局面,学生还要掌握的内容包括:220年曹丕建立魏政权,定都洛阳,在北方;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政权,史称蜀汉,在西南方;222年孙权建立吴政权,后定都建业,在南方。故排除A、B、C三项,正确答案为D项。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不是汉朝的正统”可知,在对历史人物曹操进行评价的时候用了“奸雄”一词是受到了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故D项正确。三国演义中称曹操为“奸雄”,主要是评判历史受儒家思想影响,与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不符,排除A项;
19、三国演义中以儒家正统思想的角度评价曹操,这不是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的体现,排除B项;材料主旨强调三国演义中以儒家正统思想的角度评价曹操,与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无关,排除C项。3【答案】B【解析】“王与马,共天下”反映的是门阀士族即门阀政治对皇权的干预、对皇权的制约,B项符合题意。中国古代是君主专制,不存在分权制衡的问题,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前代并非“君弱臣强”,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门阀政治的必然产物,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4【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结束了南北朝分裂的局面,故C项正确。春秋战国远在三国之前,故A项错误;五代十国是在唐代以后,故B项错误;辽、夏、金、北宋
20、、南宋是在五代十国之后,故D项错误。5【答案】A【解析】“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可见北方的少数民族南迁是一个主要的特点,故A项正确;“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无法体现其阶级性,故B项错误;“晋书文帝纪”这一信息无法确定是在南方,故C项错误,材料涉及的只是人口迁徙的地区,没有涉及迁徙的方式,故D项错误。6【答案】B【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当时政治体制不健全,导致所有政事都由皇帝亲自决策,不是隋文帝对大臣不信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尚书省和各部门向皇帝的报告大量增加”说明当时的三省并未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故B项正确;君主专制的
21、强化是在明清时期,故C项错误;D项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7【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乡闾清议成为大族扩张势力的工具九品中正制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以官家品评取代私人品评,有利于削弱地方大族的势力,维护中央集权,因此A项正确。B项错误,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弊端都是民众不得参与,权操于上,民意无从体现,弊端并未得到克服;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九品中正制更加注重德行的考查;D项表述过于绝对,材料并未体现,错误。8【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每年造一次人口帐,三年造一次户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户部主
22、要掌管土地户口和赋税财政等,D项符合题意。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A项排除;工部负责工程建设,B项排除;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C项排除。9【答案】D【解析】由材料“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可以得出其认为租庸调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出现了两税法,由此可知,其反映的是两税法出现的原因,D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材料没有涉及租庸调制的积极意义,B项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两税法的影响,C项不正确。10【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唐朝时期的丝绸之路,意在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唐朝时丝绸之路向西经西域(今新疆),越葱岭,经波斯(伊朗)
23、和大食(阿拉伯帝国)到达西亚和北非,A项正确;大食、波斯、新罗不在同一个方向上,B项错误;日本不在陆路丝绸之路上,C、D两项错误。11【答案】A【解析】送子天王图是中国古代画家以中国绘画技法和佛教内容相结合创作的作品,体现了中外文化的融合,故选A项;天人合一是汉代儒学的思想主张,在该画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项;该画的画风并不属于神秘和浪漫,没有体现世俗化的审美情趣,故排除C、D两项。12【答案】C【解析】“婿”“半子”可见唐朝统治者对该少数民族实行和亲政策,可排除B、D两项;“可汗”应是该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呼,而吐蕃首领的称呼是赞普,排除A项,因此选C项。13【答案】C【解析】材料中中书省、门下省
24、和尚书省的职掌可以看出,唐太宗把国家的决策和政务的决定分层管理,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即确立了分层决策的机制,故选C项;材料信息虽体现了三省分工明确,但它们“相互制约”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行政效率的提高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1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翰林学士由唐初以备顾问到玄宗时专掌拟定皇帝直接下达的重大诏令,宪宗时“参谋禁密,权任独重”,其在中枢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反映了唐朝中枢决策过程的异变,故A项正确;材料表明翰林学士在中枢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与科举制发展没有必然联系,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与三省六部制无关
25、,故C项排除;材料表明翰林学士在中枢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与唐后期政局动荡没有直接联系,故D项排除。故选A。15【答案】C【解析】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确立三省六部制,使三省之间相互制约,故C符合题意;A是秦朝时期实行的,故A不符合题意;B是明朝朱元璋采取的措施,B不符合题意;实行科举制是为了解决官僚的选拔问题,而不是为了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D不符合题意。16【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财税大宗都由盐铁转运使和度支使掌管,户部使在三司中是相对清闲的职位”可知体现的是权力的转移,而且盐铁、度支和户部的出现,为宋朝的二府三司制产生的较大的
26、影响,C项正确。唐朝灭亡于藩镇割据,即唐末的财政机构改革没有遏制藩镇的膨胀,A项排除。度支、户部和盐铁转运使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分割相权,B项排除。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项排除。17【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唐代税制以丁、产的多少作为决定户等高低的依据,析产分户意味着户等的降低,影响政府的赋役征收,所以唐律对析产分户有比较严格的限制,但是对于要求分户而自愿不降低户等的可以允许,因此A选项正确。这一规定主要与政府的赋役征收有关,不是敦厚社会风俗,也不是严格管理户口和维护伦理孝道,其它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8【答案】B【解析】题干中说到考生来源包括来自于官办学校的,也包
27、括“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的应试者”可知承认了私立教育的合法性,故B项正确;A项中的“公平性”不能体现;C项中的“恩荫”以及D中的“封闭了”都没有在题干中体现,A、C和D项排除。19【答案】D【解析】宗教信仰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希望,人们将科举的人视为文曲星下凡,将考试的贡院称为选佛之场,将登记的名册称为千佛名经,可见人们把科举考试看得很神圣,表达了人们期望神佛保佑,科举及第的愿望,体现了当时社会对科举及第崇拜的价值取向。故D项正确;A、B、C项,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打破了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利于社会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促进了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都是科举制的作用,但材料主旨在于古代
28、民间对科举及第的崇拜,没有涉及科举制的作用。故A、B、C项错误。20【答案】B【解析】唐宋时期,我国思想和文学领域相对活跃,各方面成就都受到人们认可,到了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程度有所加强,对思想文化领域控制加强,所以对柳宗元的思想成就的关注减少,体现了对其成就评价受到了特定历史条件的影响,故选B;C中的“决定”说法错误,排除;A夸大通俗文学的影响力,排除;D中“更加全面”不符合历史和题意,排除。21【答案】A【解析】材料“今采摭经传,爱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强调的是齐民要术主要内容来源是古籍、歌谣、有经验的老者阐述等,体现的是古代重视农业经验总结,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强调农业技术的重
29、要性无关,B选项排除;贾思勰不属于统治阶级,C选项排除;农书与农业的关系密切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经验的总结,D选项排除。22【答案】D【解析】由“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可知吴道子的宗教画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体现了世俗化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的信息,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说明吴道子作画时特别追求神韵、意境,忽略所画对象的真实性,与“达到了得意忘形”不符,B项错误; “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并非吸取外来风格,C项错误。23【答案】C【解析】材料中“八辟”“将表现宗法制度的服
30、制纳入律典”“不同级别的官职抵免相应不同的刑罚”等信息,体现出儒家的“礼”“等级秩序”等内容,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影响了法律的制定,故答案为C项。材料不能表明当时社会统治秩序日益稳定,排除A项;B项表述虽然正确,但是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不能反映材料的共同信息,排除。24【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欧阳修不忍弃之主要原因是颜真卿“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即认为颜真卿个人人格魅力浸透书法,选项D正确;选项A不是颜真卿书法特点,排除;材料中并未提及颜真卿所书残碑是孤本,排除B;选项C与题无关,材料不是论述书法理论,排除。25【答案】A
31、【解析】材料“中国在十四世纪中叶至十七世纪这段时期比较欠缺数学上的创新,可能正是为算盘便利好用付出的代价”反映了算盘的便利性使古代中国数学发展缺乏创新动力,故A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算盘的普遍使用开始于明朝,故B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算盘便利了古代中国商品交易,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算盘是外国传人的计算工具,故D错误。故选A。第II卷(非选择题)26 (14分)【答案】(1)中央根据财政支出确定总的税额,各地依照中央分配的数目向当地人户征收;将租庸调及当时各色名目的苛捐杂税归并统一简化为地税和户税两个税种;地税按纳税人拥有的田亩数征收,户税按资产多少划分户等征收;两税分别于夏秋两季缴纳。(2
32、)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它以财产的多少为计税依据;增加了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这对于解放生产力,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首创“量入为出”预算制度;是中国赋税制度史上的一件大事。两税制下土地合法买卖,土地兼并更加盛行。两税法的部分内容超越了客观现实。【解析】第(1)题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两税法分夏、秋两季征收”等信息概括归纳得出。第(2)题对两税法的评价,应当联系所学从我国税制的变化、对唐朝财政收入和民众缴税负担的影响、对生产力和经济
33、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肯定其进步作用。也应当看到两税法的负面影响,如两税制下土地合法买卖、土地兼并更加盛行,以及两税法的部分内容超越了客观现实等。27(12分)【答案】(1)演变:由德行,到门第,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2)察举制:考试并不决定取舍,而只决定高下。科举制: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科举制由察举制发展而来。(3)社会原因: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打破门阀世族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特点: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我国古代选官标准的演变过程主要突出从依据德行到依据门第再到依据成绩,此问关键在于准确表达出选官的依据即
34、可。(2)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的不同主要突出察举制的考试不决定去舍而科举制的考试则决定取舍,换句话说就是察举制的考试没有实际作用而科举制的考试则起决定作用。两者的关系主要突出在一定程度上科举制其实是由察举制发展而来。(3)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主要按照材料三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门阀世族的衰落而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九品中正制已经被废除等均是可以作为答案的。科举制的特点主要强调自由报考、按科应试、共同竞争、按成绩取舍之类的答案均可。28(14分)【答案】(1)主要措施:武力征服;和亲。意义: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统治;传播了中原地区的风俗与文化;促进了藏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或“西藏地区封建
35、化”);使中华文化愈加丰富多元;促进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2)选择:册封活佛,作为西藏政教领袖;西藏行政、宗教等事务由理藩院负责处理;派满、汉工匠入藏参与布达拉宫扩建;除夕在保和殿宴请少数民族王公贵族。选择:藏式建筑:藏式碉楼建筑形式,土木混合结构;宫墙全部用花岗石砌筑,墙上开有藏式黑边方窗;墙基深入岩层,部分墙体夹层浇注铁汁,以增强抗震能力。汉式建筑:殿顶飞檐翘角;殿内的木结构采用梁架、斗拱、藻井等形式。【解析】(1)“于是派侯君集督率领大军讨伐,大败吐蕃于松州城下”可以说明武力征服措施,文成公主入藏说明和亲这一措施。唐朝实行怀柔、开明的民族政策的主观目的是政治上巩固统治,加强管理,客观上又
36、促进了民族融合以及汉藏两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原先进文明入藏也推动了西藏的封建化。(2)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学生只需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论述即可。选择综合性较强,考查了清朝的边疆政策、康熙的民族政策以及保和殿的功能。选择集中考查布达拉宫藏汉合璧的建筑风格。29(10分)【答案】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题,考查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唯物史观的考查。从地图行政区划的变迁来考查政治、经济等变化,这体现了唯物史观。回答地图类型题要注意题干中文字表述部分,各地范围的大小。如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这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