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后篇巩固提升(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79119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5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后篇巩固提升(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后篇巩固提升(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后篇巩固提升(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后篇巩固提升(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后篇巩固提升(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后篇巩固提升1.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之一是出现了物种交流,玉米从美洲移植到其他大洲。中国古代四大农书中记载了这一作物种植经验的是()A.氾胜之书B.齐民要术C.农政全书D.农书答案C解析新航路开辟后,玉米在明朝传入我国,生活在明末的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记载了玉米的种植经验,故C项正确。氾胜之书齐民要术农书分别是西汉、北朝和元朝的农业著作,当时玉米还未传入中国,故A、B、D三项均可排除。2.16世纪以前,欧洲人的食物主要来源于谷物的供应,而此后马铃薯加入了传统的由面包与粥构成的食物体系,且日益成为餐桌上的新主食。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A.美洲地区的开发B.香料用品的大

2、量输入C.商业革命的发展D.民众生活的不断提升答案C解析马铃薯原产于美洲,而日益成为欧洲的新主食,说明这是世界联系加强的结果,也就是商业革命发展的结果,故选C项。美洲的开发不等于欧洲食物的变化,故A项错误;香料与马铃薯没有直接的关系,且香料来自亚洲,马铃薯来自美洲,故B项错误;马铃薯与谷物是食物品种的变化,不能说明生活水平的提升,故D项错误。3.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人种重新分布,物种频繁交流等。下面原本属于美洲特产的是()A.茶叶、丝绸B.烟草、瓷器C.玉米、烟草D.香料、甘薯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茶叶、丝绸、瓷器、香料属于亚洲的特产,玉米、烟草和甘薯属于美洲的特产,故

3、C项正确。4.17世纪初,小麦是欧洲人的主食,白人离不开面包。往来于新旧大陆的交通工具只有船,但欧洲人不可能长期跨洋运送面粉,这样成本太高,运输量也有限。这说明()A.饮食习惯决定物种的传播B.美洲比欧洲更适宜种植小麦C.小麦在美洲推广的必要性D.新航路开辟导致美洲物种扩散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小麦是欧洲人的主食,白人离不开面包。不可能长期跨洋运送面粉”等可得出,在美洲的欧洲人出于饮食习惯,对小麦的需求大,而交通条件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这说明小麦在美洲推广的必要性,故C项正确。“决定”说法错误,材料还强调交通的因素,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比较美洲与欧洲种植小麦的条件,故B项错误;小麦是旧大陆的物种

4、,故D项错误。5.下图是17世纪欧洲一本书中所记载的凤梨、马铃薯、木薯的插图。它反映出新航路开辟()A.促使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转移B.促进了洲际间农业物种的交流C.为欧洲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D.使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答案B解析从题干中的文字和图片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促使大量美洲特产农作物传入欧洲,即促进了洲际间农业物种的交流,故B项正确。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转移是指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题干中没有涉及这方面的信息,故A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资本的原始积累,故C项错误;凤梨、马铃薯、木薯传入欧洲并不能说明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故D项错误。6.洲际物种交流约在1500年开始掀起新的高潮

5、,它给世界各地带来了惊人的变化。这一变化的直接表现之一是()A.引起欧洲所谓“价格革命”B.促进饮食文化全球化推进C.提高人类战胜疾病的能力D.改善食物供应的品种和数量答案D解析材料主要涉及的是新航路开辟以后物种的交流,而不是欧洲的“价格革命”,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地物种交流出现了高潮,这主要会改变人们的食物供给,但不一定会影响到饮食文化的全球化,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对疾病的影响,故C项错误。由于物种交流更加频繁,所以用于食用的农产品的供应数量和品种也就越来越丰富。故选D项。7.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的马和牛被引进到美洲;明朝时,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18世纪初

6、,原产自非洲的咖啡传入美洲。据此可知()A.美洲在世界物种交换中居主导地位B.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取得重大进展C.新航路开辟催生出欧洲新的生产方式D.世界交往的理性化促进了文明进步答案B解析题干反映的是世界贸易范围扩大和商品种类的增加,结合所学可知,这些现象是新航路开辟引起的商业革命的表现,说明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取得了重大进展,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美洲在世界物种交换中居主导地位”,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新的生产方式”,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世界交往的理性化”,排除D项。8.下面是部分原产美洲的物种向中国传播的情况表。据此推断,明清时期引进美洲的物种()品种传播情况玉米明

7、朝引进,清初普及甘薯自东南亚传入中国马铃薯清初福建松溪县志上已有种植马铃薯的记载A.解决了农业大国的粮食问题B.促进了中外贸易的不断扩大C.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D.增加了人们生活的食物来源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高产作物引入中国,弥补了粮食产量的不足,增加了食物来源,促进了人口增长,D项正确。9.18世纪以前,英国人习惯用自家的小园子供养自己。19世纪中期,英国工人的饮食水平随着工资水平变化,工资较高的工人,特别是家里每个人都能挣点钱的那些工人,吃得较好;在工资最低的工人中,土豆几乎成了唯一的食物。材料意在说明当时英国()A.食物供应商品化趋势明显B.工业革命摧毁了小农经济

8、C.新航路开辟改变了饮食结构D.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拉大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18世纪以前英国人的食物能自给自足,19世纪中期则依据工资水平来决定所吃食物,而且食物需要使用工资来购买,这说明当时英国食物供应商品化趋势明显,故选A项。材料不能体现小农经济被摧毁,故B项错误;新航路开辟于16世纪前后,不是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比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故D项错误。10.据估计,宋朝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朝增加到7.84亿亩,清朝又增至11亿12亿亩。其中,新增耕地中,不少是贫瘠之地。下列属于明清时期贫瘠之地成为耕地的重要条件是()A.政府极力推广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B.水旱轮作的稻

9、麦复种制不断推广C.高产作物甘薯和玉米的引进与推广D.明朝曲辕犁适应不同土壤的耕作答案C解析题干强调的是明清时期耕地面积及类型发生的变化,而占城稻的推广是在宋朝,故A项错误;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制在明清之前已得到推广,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明朝时期,原产美洲的高产农作物甘薯和玉米传入我国,玉米和甘薯在贫瘠的土地也能种植,促使耕地的利用效率提高,故C项正确;贫瘠土地的利用率提高与曲辕犁没有必然的关系,故D项错误。11.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传入非洲,逐渐适应了当地复杂的气候环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这()A.影响了非洲气候环境B.有利于全球人口的增长C.推动了当地经

10、贸发展D.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答案D解析从题干中的“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玉米传入非洲给非洲人提供了可靠的食物来源,从而改变了非洲人的饮食习惯,故D项正确。12.有学者在评论15、16世纪的欧洲菜肴时,称其完全消失在调料(以胡椒、桂皮、豆蔻花为主的香料)里了,食物本身已经无足轻重,它成了稀奇古怪的调料的附庸。这说明()A.欧亚贸易的拓展影响欧洲人的口味B.美洲的开发改变了欧洲的饮食风尚C.价格革命使欧洲人的生活水平下降D.新航路开辟使民众消费观转向奢侈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本题题干强调的是新航路开辟后,亚洲的香料大量进入欧洲市场,对欧洲人的口味产生了重大影

11、响,故A项正确。香料盛产于亚洲,不是美洲,故B项排除;题干中没有涉及欧洲人生活水平下降,故C项排除;使用香料不代表消费观的奢侈,故D项错误。13.明朝中后期,新航路开辟带动的物种的交流使美洲独有的物种传入中国,除甘薯、辣椒之外,还有玉米、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这刺激了当时中国()A.生产工具迅速革新B.农业商品化发展C.白银成为主要货币D.朝贡体制的终结答案B解析题干强调的是新航路开辟给中国带来了玉米、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这些高产作物的引进,会促使人们腾出更多的土地种植高产作物,从而促使农产品的商品化发展,故B项正确。明朝中后期,中国没有明显的生产工具革新,故A项错误;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

12、货币是由于欧洲人大量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与高产作物的引进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朝贡体制,故D项错误。14.据记载,乾隆六年(1741年)第一次全国人口统计的数字为1.434 1亿,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时增长到2.969 6亿,远超此前历史上任何朝代。为清朝人口激增奠定物质基础的外来因素是()A.垦荒卓有成效,粮食作物实现丰收B.丝绸之路畅通,吸引大量人口定居C.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广泛种植D.国家废除丁税,隐藏人口失去意义答案C解析注意本题问的是外来因素,A、B、D三项均属于内在因素,故均可排除;C项属于外来因素,而且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广泛种植,可以养活更多的

13、人口,因此引起了清朝人口激增,故C项正确。15.明清时期,引进美洲作物近30种;美洲人民也开始接触到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欧洲人逐渐发展出了茶、咖啡、可可的饮料文化。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A.物种实现了世界性的自由流动B.欧洲加强了对亚洲和美洲的掠夺C.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得到丰富D.欧洲殖民活动加强全球联系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物种交流使各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一些改变,使世界各地人民的社会生活更加丰富,C项正确。16.晚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列举了玉米在中国不同地域的名称,“或称玉麦,或称玉薥秫,盖亦从他方得种”;李时珍本草纲目等还详细

14、记述了玉米的功用。这说明当时中国()A.玉米种植已经比较广泛B.与美洲的经济交往频繁C.政府大力引进外来品种D.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答案A解析材料中“玉米在中国不同地域的名称”“李时珍本草纲目等还详细记述了玉米的功用”说明玉米种植已经比较广泛,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与美洲的经济交往,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政府大力引进”,故C项错误;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后,故D项错误。17.农作物物种的种植与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617世纪传入中国的三种粮食作物学名别名(部分)原产地传入途径(部分)玉米番麦、御麦美洲由西班牙殖民者带到菲律宾,再传入

15、中国甘薯番薯、金薯美洲由西班牙殖民者带到菲律宾,再传入中国马铃薯洋番芋、荷兰薯、土豆美洲由荷兰殖民者带进台湾,再从台湾传入大陆材料二乾隆在看到陆耀写的甘薯录后,令直隶总督刘峨、河南巡抚毕沅把此书广为传播,令彼等“当即转饬各属,劝谕民人,广为栽种,接济民食,亦属备荒之一法”。摘编自邓书杰中国历史大事详解清史(上)材料三乾隆年间人口统计(部分)年度人口数(单位:人)乾隆九年(1744年)166808604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218743315乾隆四十年(1775年)264561355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279816070据清高宗实录整理(1)根据材料一,概括1617世纪三种粮食作物传入

16、中国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它们传入中国的国际背景。(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甘薯“广为栽种”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参考答案(1)特点:传入的物种原产于美洲;名称中大多带“番”字;主要是从海路传入中国。背景: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2)影响:缓解了因人口增长而带来的粮食问题(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粮食结构和人们的饮食习惯。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图表归纳;第二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一中的“1617世纪”“西班牙殖民者”“荷兰殖民者”可联系到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第(2)问影响,材料二反映了甘薯广为栽种的作用,材料三反映了乾隆年间人口的增长趋势,将二者相联系,从缓解人口增长而带来的粮食问题及改变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角度回答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