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版高考历史核心讲练大一轮复习人教通用版课时作业提升练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78893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版高考历史核心讲练大一轮复习人教通用版课时作业提升练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1版高考历史核心讲练大一轮复习人教通用版课时作业提升练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1版高考历史核心讲练大一轮复习人教通用版课时作业提升练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1版高考历史核心讲练大一轮复习人教通用版课时作业提升练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1版高考历史核心讲练大一轮复习人教通用版课时作业提升练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2021版高考历史核心讲练大一轮复习人教通用版课时作业提升练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2021版高考历史核心讲练大一轮复习人教通用版课时作业提升练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2021版高考历史核心讲练大一轮复习人教通用版课时作业提升练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2021版高考历史核心讲练大一轮复习人教通用版课时作业提升练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2021版高考历史核心讲练大一轮复习人教通用版课时作业提升练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2021版高考历史核心讲练大一轮复习人教通用版课时作业提升练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2021版高考历史核心讲练大一轮复习人教通用版课时作业提升练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课时作业提升练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惠州模拟)宋、元以来的进士中榜后直接被授予官职。明初开始实行“观政进士”制度:进士中榜后,并不立即实授官职,而是将其分派中央各衙门观政,之后方实授官职。这一变化()A.强化了中央集权B.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C.完善了科举制度D.提升了官员文化水平【解析】选C。材料的主旨是科举制的发展演变,不能体现强化中央集权的信息,故A错误;同理,故B错误;根据材料“

2、宋、元以来的进士中榜后直接被授予官职。明初开始实行观政进士制度”,可知明代科举制是对宋、元科举制的继承与发展,不仅注重理论,而且注重实践,故C正确;明代更突出了官员的实践能力,故D错误。2.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命法司论囚,拟律以奏,从翰林院、给事中及春坊正字、司直郎会议平允,然后覆奏论决”。这一做法()A.实现了权力的相互制衡B.分化削弱了丞相权力C.解决了大臣专权问题D.有助于提高理政效率【解析】选D。明朝时皇权独尊,未实现权力的相互制衡,故A错误;1380年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故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朱元璋处理政事的方式而非大臣专权,故C错误;由材料“从翰林院、给事中及春

3、坊正字、司直郎会议平允,然后覆奏论决”可知有利于提高理政效率,故D正确。3.明清时期,各级官吏莅任与离任之时,都要先祭告城隍,始终受到城隍老爷的“监察”,成为定制,于是,城隍监察百官与司民之神权,便正式确立,这反映出明清时期()A.监察制度更加完善B.专制统治得到加强C.民间信仰发生变化D.封建迷信甚嚣尘上【解析】选B。据材料“各级官吏莅任与离任之时,都要先祭告城隍成为定制”可知思想控制强化,专制统治得到加强,故B正确。4.(2019安徽联考)如下表所示,针对地主土豪聚族而居的现象,明太祖经常大量征地把他们迁出本乡。这些做法()时间迁出地迁出人口类型迁入地1370年江南各类人口(含大量富民)凤

4、阳1391年全国各地富民南京1397年全国各地富民南京A.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削弱了这些豪强的社会基础C.推动了各民族的融合D.消除地方对中央的严重威胁【解析】选B。表格显示明太祖时期富户经常被迁离本乡至京城地区,这些做法的目的是打击豪强地主的势力,防止他们割据,这是明初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之一,故B正确。A、C与材料内容无关;D说法过于绝对。5.明初朱元璋封他的同姓子弟为王并掌兵,但不得参与地方政务;地方官吏管理地方政务,不得参与军务。朱元璋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出现()A.诸侯割据的局面B.郡国并行尾大不掉的局面C.五代十国的局面D.南北对峙的局面【解析】选C。明初沿袭元代,在地方设的是行中书

5、省,后来裁撤,故A错误;据所学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时期实行了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实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错误;据材料可知明太祖封同姓子弟,并未给予很大的权力,这样做很显然是怕其形成藩镇之势,故C正确;材料中未体现南北对峙,故D错误。6.总督始设于明朝,明初常遣尚书、侍郎、都御史至地方解决紧急问题或安抚军民,这些总督因事而设,事毕即撤;明朝中叶,总督近于定制,管辖范围在一省之上,多至五省,其作用主要是协调各省关系,防止各地方之间因互不相属而互相推诿。总督职位的设置()A.约束了官员权力滥用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了地方三司分权D.有效防止官员的腐败【解析】选B。由材料中“防止

6、各地方之间因互不相属而互相推诿”,可以看出总督的设置是为了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选B。7.(2019“皖南八校”联考)明代史料记载:“内阁之职同于古相,所不同者,主票拟而不身出与事。如(大学士)高拱之经掌吏部等,俱出拟启事,入而调旨。”这反映了()A.内阁成为皇权与相权斗争的工具B.内阁并不直接总理政务大权C.内阁已拥有对国事的部分决策权D.六部演化为内阁的下属机构【解析】选B。题干论述的是内阁的职责,不涉及皇权问题,故A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及题干中“俱出拟启事,入而调旨”,可知内阁并没有直接总理政务权力,故B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一级的行政机构,不可能拥有国事决策权,故C错误;

7、题干没有提及六部问题,故D错误。【加固训练】明史记载“居正为政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内阁首辅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A.皇权与内阁的矛盾不可调和B.内阁成为制约皇权的中央机构C.内阁权力源自皇帝的旨意D.内阁首辅演变为事实上的宰相【解析】选C。由材料中“居正为政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可知,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内阁权力源自皇帝的旨意,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

8、除。8.(2019滨州模拟)明朝时建立三司会审制,即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三机关组成三法司,会审重大案件。刑部为中央司法审判机关,大理寺为复核机关,都察院为中央监察机关,有权监督刑部审判和大理寺复核。这一制度的实行()A.提高了监察机构的政治地位B.有利于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C.促使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D.造成权力交叉降低了行政效率【解析】选B。材料中的制度措施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障司法审判的公正性,故B正确;都察院为三法司之一,属于三司会审制的构成部分,故监察机构的政治地位没有提高,故A错误;三司会审制主要是促进司法审判的公正,与加强君主专制没有直接关系,故C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三法司权力交叉

9、,故D错误。9.清朝政治的特色,就是对规矩和习惯的依赖。日常的国家事务,往往依靠会典与则例来办。即使皇帝本人,一般也要顾及规矩的规定,不肯随便突破藩篱。这种政治上的循规蹈矩()A.引起地方对抗中央B.造成皇帝怠于政事C.导致改革积弊困难D.形成权臣专政局面【解析】选C。材料说的是统治者对政治改革的态度,与地方对抗中央无关,故A错误;统治者政治上的循规蹈矩并不能说皇帝对政事的怠慢,故B错误;据材料可知,清朝处理政务会依据样本来处理,这就会导致皇帝或是官员办事拘泥规则,不会就事处事,长期的不变就会导致改革难以推行,故C正确;材料说的是清朝的政治特色,这与权臣专政无关,故D错误。10.中国现存体量最

10、大、分布范围最广的文化遗产是长城。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来说,长城曾经是隔离墙,也是封锁线。17世纪以来,长城逐渐失去其“边界”的意义。这主要缘于()A.盟旗制度的建立B.明成祖迁都北京C.岭北行省的设立D.金瓶掣签制完善【解析】选A。盟旗制度是清朝为分化蒙古族、控制其上层贵族而实行的政治制度,1771年土尔扈特部蒙古返归中国后,全蒙古部众悉数被纳入盟旗体制,说明由于盟旗制度的建立,长城内外都属于清朝管辖范围,即失去了其“边界”的意义,故A正确。11.下表为不同史籍中对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的历史叙述叙述出处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

11、断制。清圣祖实录朕自朝至夕,凝坐殿室,批览各处章奏,目不停视,手不停批,训谕诸臣,日不下数千百言。清世宗实录今朕虽逾六衮,而精力强盛如常,不惮万机之劳贳力。尝欲俟八旬以后,春秋渐高或可稍安颐养。清高宗实录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A.勤于政事保证了三帝意志的完全贯彻B.勤政作风预示着封建王朝的衰落C.批阅奏章是三帝处理政务的主要方式D.乾纲独断是盛世三帝的政治传统【解析】选D。从材料“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批览各处章奏,目不停视,手不停批,训谕诸臣,日不下数千百言”“万机之劳贳力”中可以看出,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非常勤政,对全国的事情无论大小都乾纲独断,反映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12、,故D正确;A说法错误,错在“完全贯彻”;君主权力的集中,预示着封建王朝的衰落,故B错误;C说法错误,错在“主要方式”。12.(2019郑州模拟)美国学者白彬菊认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由此可知,该观点认为军机处的设立()A.增强了政府政务执行力B.体现了权力运作规范化C.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D.促进了内廷机构外延化【解析】选C。“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得出军机处提高了办事效率,故C正确。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7分)

13、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初在地方设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三司”,互不隶属,虽是强化中央集权之举,但事权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于是相继出现了巡抚、总督的设置,以节制三司,统一协调地方权力,消除牵制、扯皮、效率迟缓之弊。有明一代,地方上先后设立巡抚30余处,总督10余处,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如内地巡抚通常兼治一省之事,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在清政府致力于实行立宪政体之后,它处理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行政制度的改革。在义和团事件之后不久,政府已经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整饬吏治和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但是这种努力遇到了很多困难。造

14、成许多官员贪污和腐化。官僚制度落后过时的原因被认为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存在着“捐纳”制度,特别是卖官鬻爵。以前当政府需要额外收入时,它就临时求助于卖官鬻爵的办法,但是自从太平军战争以后,这个制度就成了一项长期措施。结果官场中有很多人是以金钱或军功获得他们的官职的。人们认为这种做法造成了大量的贪污腐化。此外,有很多官署几乎没有职守。在中国,子女们被认为应遵循由父母规定的成例行事,因此,由历代皇帝设立的衙署即使在时移世易和需要改组时,仍然被保持了下来。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的原因及其特点。(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

15、括清末行政制度改革与明代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目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13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明初在地方设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三司,互不隶属,虽是强化中央集权之举,但事权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可知,明初三司在事权上互不统属,致使行政效率较为低下等;第二问根据材料“于是相继出现了巡抚、总督的设置,以节制三司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可知,明初地方行政管理改革一是注重调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二是因地制宜地设置地方行政长官的辖区。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明初在地方设承宣布政使消除牵制、扯皮、效率迟缓之弊”和材料二“在清政府致力于实行立宪政体之后包括整

16、饬吏治和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可知,相同目的是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和提高行政效率;第二问根据明清改革的时代背景,明初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的初衷是加强中央集权,而清末新政着眼点则是提高行政效率;第三问根据材料二“官僚制度落后过时的原因被认为有以下几点仍然被保持了下来”可知,一方面因为清政府“捐纳”的制度长期存在导致整个官僚队伍贪污腐化严重,另一方面则是官僚制度的不合时宜和落后,政府机构的臃肿致使行政效率低下。答案:(1)原因:明初三司事权不一,互不隶属,存在政出多门效率低下的问题;保证地方行政长官既拥有相对集中的权力,又不违背中央集权原则。(8分)特点:注重调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因地制宜设置地方行政长官

17、的辖区。(4分)(2)相同: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提高行政效率。(4分)不同:明代是加强中央集权;清末是着眼于新政改革的需要。(4分)原因:清政府“捐纳”制度长期存在,贪污腐化严重;官僚制度落后过时;政府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5分)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学者金观涛曾将社会结构规定为某一社会中由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或称意识形态结构)互相偶合而成的形态稳定的组织系统。如下图摘编自金观涛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中国传统社会与社会结构”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使图示符合材料描述。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

18、须有史实依据)【解析】首先围绕“中国传统社会与社会结构”拟定论题,论题必须要符合图示,根据图示可知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所以论题必须要明确,并且要指出中国传统社会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如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相互适应相互调节等。其次进行阐述,结合所学,用具体史实论证中国传统社会与社会结构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以及之间的互动关系,注意要围绕主题,逻辑清晰,史论结合。最后对阐述进行总结,升华论题。答案:示例一:论题: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保持基本稳定,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延续。(3分)阐述:战国到明清,中国一直存在土地自由买卖制

19、度,地主、自耕农、佃农一直是农业经济的主要成分,经济结构基本上属于地主经济;秦汉至明清各个大一统王朝的官制虽有差别,但都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到明清,儒家文化一直是占主导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总之,秦汉到明清,中国社会内部虽一直处于经常变动之中,但从社会组织方式来看,大一统帝国和官僚制度、地主经济以及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却始终是社会的基本框架。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保持基本稳定,中国传统社会得以长期延续。(9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二:论题: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相互适应相互调节(相互作用相互调节)。(3分)阐述: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结构三位一体,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结构对经济结构具有强大的调节作用,保持着地主经济的稳定。同时,地主经济又是大一统的基础,只有存在大量自耕农和中小地主,国家才会有充足的税收,用以供养皇室和从中央到地方庞大的官僚机构。没有儒家的正统地位和儒家国家学说的指导,一个庞大的官僚体系不能形成。总之,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不能割裂,它们互为因果,相互适应相互调节。(9分,言之成理即可)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