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提升练(五)一、选择题1.(2018山东济宁高三期中)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外交官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了一封电文,指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水火不相容的;美苏之间无法建立合作关系;美国必须把苏联当作对手,而不是伙伴”。这一文件()A.标志着美苏争霸的局面完全形成B.主张美国用战争手段与苏联全面对抗C.为美国的“冷战”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D.形成了二战后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解析根据材料“1946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水火不相容的美国必须把苏联当作对手,而不是伙伴”,这一电文为1947年“冷战”开始提供了理论支持,故C项正确。答案C2.(2019广东揭阳模拟)20世纪50年代末60年
2、代初,西欧国家与苏联的能源贸易发展迅速。1962年古巴导弹事件后,在美国的努力斡旋下,北约组织理事会在巴黎举行秘密会议,通过了关于禁止向苏联集团国家出口大口径输油钢管的决议。由此可以得出()A.西方国家视集体安全利益高于国家经济利益B.美国与西欧经济竞争日趋激烈C.美国对西欧国家政治控制加强D.美国与西欧经济一体化加强解析根据题目中“西欧国家与苏联的能源贸易发展迅速”到“在美国的努力斡旋下,北约组织理事会在巴黎举行秘密会议,通过了关于禁止向苏联集团国家出口大口径输油钢管的决议”得出西方国家视集体安全高于国家利益,故A项正确。答案A3.(2019山东聊城模拟)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从东、西方间的
3、关系这一角度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对这一观点的解释最合理的是,马歇尔计划()A.通过经济援助造成欧洲事实上分裂B.直接导致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出现C.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具体运用D.具有控制西欧拉拢东欧的双重企图答案A4.(2018燕博园高三综合测试题)下图是上世纪80年代美国总统里根“星球大战计划”的宣传画,画中出现了当时热映的星球大战中的大量科幻战舰。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表明美国推动新技术革命的决心B.体现了美国保持军备优势的思维C.反映了美国政府推动电影等产业D.说明了总统制度是国家根本制度解析“星球大战计划”就是美国要通过空间技术来发展军备,以保持对苏联的军备优
4、势,在美苏对峙中保持优势,故B项正确。答案B5.(2019广东广州测试)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联邦德国政府先后同苏联、波兰、民主德国签订了条约,相互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维护和平;并与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些做法()A.有利于欧洲一体化进程B.扩大了美苏之间的矛盾C.削弱了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D.反映了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解析联邦德国改善同苏联、波兰等国的关系有利于改善欧洲内部各国关系,促进欧洲的一体化进程,故A项正确;与美苏之间的矛盾无关,故B项错误;该措施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加强或削弱无关,故C项错误;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在20世纪80年代,故D项错误。答案
5、A6.(2018河南八市质检)有人用一幅漫画(如图)来形容目前的“欧洲局势”。漫画意在表明()A.美苏对峙使欧洲分裂B.欧盟的分歧无法弥合C.欧盟国家的联合困难重重D.多极化趋势曲折漫长解析美苏对峙结束于1991年苏联解体,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默克尔的难民政策导致欧盟内部出现了分歧,而非分歧无法弥合,故B项错误;欧盟内部对难民的不同态度造成成员国之间的联合困难重重,故C项正确;材料只提及欧盟,未提及其他国家和国家集团势力,故D项错误。答案C7.(2019湖南长郡中学全真模拟)1969年,社会民主党人勃兰特出任联邦德国的总理,他改变了前任总理阿登纳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在依靠美国的同时与苏联和其他
6、东欧国家和解。这反映出当时()A.美德关系的恶化 B.西方阵营出现分化C.美苏关系的缓和 D.两极格局趋向瓦解解析德国勃兰特总理改变向美国一边倒政策,与苏联和其他东欧国家和解,说明德国逐渐与美国反苏反共政策相左,反映当时西方阵营出现分化,故B项正确。答案B8.(2019湖南株洲模拟)1970年8月,拉丁美洲21国宣布在200海里海域内享有主权和专属经济区的管辖权。1972年6月,9个加勒比海国家提出在200海里的承袭海行使主权的主张。1982年10月,联合国通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家拥有12海里的领海和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这本质上反映了()A.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B.国际政治经济新
7、秩序的建立C.美苏霸权地位的动摇D.联合国的国际调节机制增强解析材料中先是拉丁美洲21国、9个加勒比海国家提出相关海域行使主权的主张,然后联合国1982年通过相关规定认可了这些国家的主张,说明当时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国家的国际地位提高,对联合国的影响力增强,因而从本质上反映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故A项正确。答案A9.(2019河南栾川模拟)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是指根据联合国安理会或者大会决议,由联合国所从事的、向冲突地区派遣不具有强制力的军事人员以恢复和维持和平的行动。从1948年6月到2001年7月,联合国先后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55次维和行动。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A.避免了地区冲突对国际和平
8、造成的威胁B.防止了西方某些大国推行强权政治C.是联合国集体安全制度的重要机制之一D.有利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发展解析根据联合国宪章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是联合国集体安全制度的重要机制之一,故C项正确。答案C10.(2019天津十二区县重点中学模拟)“在当今世界形势下,战略紧张的一个方面是中国人担心美国企图遏制中国;同样,美国人担心中国试图把美国赶出亚洲。太平洋共同体建设能够缓解双方的担心。美国、中国和其他国家都参与太平洋地区的和平发展,日本、印尼、越南和澳大利亚等其他主要国家也将能够参与这一体系的建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亚太地区成为中美的战略争夺重点B.太平洋共同体建设消除了中美分歧C
9、.国家间合作有利于地区和平与发展D.新兴力量崛起促成多极化格局形成答案C11.(2019山东烟台模拟)2017年12月21日,联合国大会召开紧急会议,就要求美国撤回将其使馆迁往耶路撒冷并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的议案进行投票表决。决议草案最终以128赞成、9票反对和35票弃权获得通过。这反映出()A.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B.世界经济政治秩序日趋合理C.美国超级大国地位严重削弱D.联合国职能发生了重大改变解析材料中“要求美国撤回”“最终以128赞成、9票反对和35票弃权获得通过”反映了对唯一超级大国的制约,故A项正确。答案A12.(2019黑龙江哈九中模拟)2017年底美国国务院宣布:美国决
10、定不再参与联合国主导的移民问题全球契约的制订进程,称其“损害美国主权”。国务卿蒂勒森在声明中说,美国不会支持会妨碍美国“行使移民法律和确保边境安全”这些主权行为的进程。这一现象说明()A.“冷战”思维依然左右新时期国际关系B.国际移民问题引发了反全球化运动C.美国奉行单边主义,排斥国际移民D.国际迁移成为文明演进的重要阻碍答案C二、非选择题13.(2019河北保定适应性测试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二战后期,如同为欧洲规划战后秩序一样,美英苏也同时为东亚的战后秩序做出了安排,“冷战”向东亚蔓延时也在这里形成了两个对抗性的军事同盟体系。但是,大国的外交协调和军事同盟体系等两个在欧洲能阻止大
11、规模战争的重大因素,却没有在东亚产生同样的效果,东亚不断地爆发大规模热战。摘编自牛军从开罗到万隆:战后东亚秩序的缘起(19431955)材料二1979年开始,中国国家战略发生转变,它们都同“冷战”有关,主要包括两个重要的方面:中国坚决贯彻反霸国际统一战线政策,从而彻底摧毁了苏联在东亚地区扩张的企图,确保了这个地区的基本安全与稳定,对于东亚地区的繁荣这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中国选择了改革开放,开始了向市场经济的艰难转型,使中国融入地区经济的同时,也消除了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在这个地区推广的可能,使它完全没有了示范效应。从大历史时段看,中国的战略转变意味着“冷战”在东亚实际上已经基本停止了。这一过程有力地
12、证明了中国在塑造外部环境方面的强大能力,其核心要素则是合理地判断历史潮流。摘编自牛军剑桥冷战史评介(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个军事同盟体系”的名称并简释“冷战”这一概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中国的战略转变意味着冷战在东亚实际上已经基本停止了”这一观点。答案(1)两个军事同盟体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除诉诸战争之外的紧张对峙和对抗。(2)虽然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但自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1979年中国开始国家战略的转变,苏联在东亚地区的影响被逐步消除。中国提出“不结盟”政
13、策(写出“反霸国际统一战线政策”亦可),彻底摧毁了苏联在东亚地区扩张的企图(或确保了东亚的基本安全与稳定)。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写出“开始了向市场经济的艰难转型”亦可),消除了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在东亚地区推广的可能(或使其完全没有了示范效应)。14.(2019广东五校协作体高三联考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不同学者对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发展有不同的理解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前言第一部分 一个多文明的世界 第一章世界政治的新时代 第二章历史上的文明和今天的文明 第三章普世文明、现代化与西方化 第二部分 变动中的各文明力量对比 第四章西方的衰落:权力、文化和本土化 第五章经
14、济、人口和挑战者的文明 第三部分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 第六章全球政治的文化重构 第七章核心国家、同心圆和文明秩序 第四部分 文明的冲突 第八章西方和非西方:文明间的问题 第九章多文明的全球政治 第十章从过渡战争到断层线战争 第十一章断层线战争的动力 第五部分文明的未来 第十二章西方、各种文明和全球文明 上述两表是对“冷战”前后世界格局的不同认知。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阐述明确,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发展的认识,首先,仔细阅读和观察这两本书的结构可知,其对影响世界格局变迁的主要因素的认识及其观察问题
15、的角度不同;然后从作者所持的历史观、国别等角度阐述原因。答案示例一论题:二者认为影响世界格局变迁的主要因素不同。前者认为当今世界秩序的构建要立足于不同文明间的包容、并存和发展,后者将国际格局的变迁归结为大国或较大中心势力的力量对比的变化。阐述:从观察世界历史发展的视角分析:前者以文明史观来观察“冷战”前后的世界局势;后者则以整体史观(或革命史观)来看待20世纪以来世界局势的发展。文明势力的主体不同:前者强调多文明的时代,看重西方文明的普世性,近代化的引领作用,把西方化视为现代化,是典型的西方文明中心论;后者强调20世纪初美苏之间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的对立,突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变动中的文
16、明力量的对比观察:前者敏锐发现了西方文明的衰落,而后者却把进步文明与野蛮文明的斗争表现出来。文明的秩序与冲突:前者强调西方与非西方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国家利益;后者解释了美苏以外,第三世界崛起。文明的未来与前景:前者从全球化视角看西方文明外各种文明的兴起与发展;后者则是注重多极化趋势,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大国的角逐。结论:立场角度不同,观察文明发展的趋势也有差异。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复杂性,近代化程度不同,历史走向也有差异。不同的认知观反映出不同学者观察历史视角的差异。示例二论题:前者“现代化与西方化”“西方的衰落”“西方和非西方”等目录说明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是以西方为中心的。后者的插图强调“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比,并重点介绍了反法西斯战争,“冷战”争霸体现出其是以革命史观为视角来观察历史的。阐述:从著作人国别身份角度分析:前者的作者为美国学者,后者的作者来自于现代中国。前者观察视角明显是基于近代以来西方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贡献和影响而形成的,后者立足于西方之间的分裂与对立。前者是西方中心论,后者观察视角明显摆脱了西方中心论。前者是全球化与文明史,后者以革命史观来看待20世纪以来世界局势的发展。前者发现了西方的衰落,后者注重多极化趋势,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大国的角逐。结论:观察历史的视角不同,凸显文明发展趋势的差异。观察历史视角差异反映出社会政治环境对人们认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