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省滁州市定远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强化训练试题(四)(补习班,含解析)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明神宗册立太子的问题上,士大夫群体始终反对神宗将个人意愿(不立长子)凌驾于礼法之上,为此与神宗争吵长达15年。期间无数大臣被斥被贬被杖,但最后还是以立长子为太子而告终,史称“国本之争”。这表明A. 专制皇权日益膨胀B. 群臣思想保守顽固C. 传统文化力量强大D. 改革面临政治风险【答案】C【解析】“国本之争”中明神宗最终妥协主要还是因为受到传统嫡长子继承制及宗法关系的影响,故C项符合题意。根据“国本之争”的最终结局可以得知,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与
2、A项不符。大臣的思想是否保守与材料无关,故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改革的问题,故排除D项。2.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有学者认为这是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一一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A. 政权发生更替B. 社会发生转型C. 国力对比变化D. 文化途径迥异【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西方的起、东方的没落”反映了当时中西方社会不同的演变趋势。结合所学,中国明清时期仍然处于小农经济主导的君主专制的封建社会,而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可见该学者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社会转型,故B项符合题意;政权更替属于
3、表面现象,故A项不符合题意;国力对比与社会转型相比,并不是最本质的问题,故C项不符合题意;文化差异属于社会转型的具体表现之一,故D项不符合题意。3.1382年,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宋讷出任文渊阁大学士。一次,宋讷烤火打盹,火“燎胁下衣,至肤始觉”,太祖制文警讷:“胁者,协也。岂尔居内相,不能协助人主为政,致神怒若此邪?”此言主要反映了明太祖A. 对皇帝权威的刻意神化B. 对宫室安全的高度重视C. 对帷幄近臣的倚重心态D. 对大臣擅权的防范心理【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中的“设殿阁大学士”“烤火打盹”太祖制文警讷:“胁者,协也。岂尔居内相,不能协助人主为政”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
4、设置殿阁大学士是在废除宰相制度之后,所设置的近侍之臣;然而宋讷对发生在身边的火灾危险尚不知,谈何协助君主。故太祖的言论反映了其对大臣擅权的防范心理,故选D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明太祖对大臣擅权的防范心理,没有涉及对皇权的神化问题,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胁者,协也。岂尔居内相,不能协助人主为政,致神怒若此邪?”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明太祖对大臣的防范心理,而不是注重对宫室的安全,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皇帝对身边大臣的防范心理,而不是倚重心态,故C选项错误。4.根据美国宪政历程记载: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难产,共和党候选人布什与民主党候选人戈尔的政治前途竟然系于佛罗里达州的区区几百张选
5、票!为此双方打得不可开交。最后把官司打到了联邦最高法院。在最高法院以5比4一票之差做出了不利于戈尔的判决后,戈尔优雅地承认失败。关于此次事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最高法院对宪法负责,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B. 美国总统大选可以诉诸武力进行解决C. 最高法院法官由民主选举产生,代表人民行使权力D. 美国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答案】A【解析】【详解】从“把官司打到了联邦最高法院。在最高法院以5比4一票之差做出了不利于戈尔的判决”可以直接反映出最高法院有司法裁定权,故A正确。美国总统大选不可以诉诸武力进行解决,排除B;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提名,排除C;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排除D。5.早期资产阶
6、级革命中,英国通过权利法案、法国颁布人权宣言、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这些现象表明A. 以法律手段限制王权是各国革命的共同举措B. 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得以普遍确立C. 以立法形式巩固成果是各国革命的相同手段D.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独掌政权的法律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三国分别通过宪法和法案,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美国实行总统共和制,国家元首是总统而非君王,故不存在以法律手段限制王权的做法了,故A项不符合题意;只通过美英法这三国确立了资本主义无法推断出资本主义在欧美得以普遍确立,故B项不符合题意;三国通过宪法和法案后,资产阶级力量处在发展
7、壮大的阶段,后来工业资产阶级经过一系列斗争才逐渐进入议会中心,并非一步到位,故D项不符合题意。6.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道:“从1901年到1937年新征服者来临之前的这段时间,是外国人在北京少有的快乐时期,是一个外国人享有特权和特殊自由的时代,他们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 辛丑条约的签订B.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C.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D.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干“1901年”“外国人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分析,说明外国侵略者在中国获得最大的特权,由此分析应是辛丑条约的内容。故A正确。B 项是天津条约的内容,C项
8、与题干现象无关,D项不符合这一时期的史实。【详解】7.1708年,英国议会提出的议案因安妮女王的否决而遭扼杀。就在同年,由于议会强硬派的坚持,女王被迫承认辉格党的胜利,不得不同意辉格党人组阁。这反映出英国A. 具有深厚忠君心理B. 未确立议会主权原则C. 重大事务须国王参决D. 宪政体制仍有待完善【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因安妮女王的否决而遭扼杀”“女王被迫承认辉格党的胜利”可知,英国国王虽权力受限制但仍有权否定议会议案,这说明英国君主立宪政体仍有待完善,故选D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这时期英国国王仍有一定的权力,并没有体现忠君心理,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
9、布就确立了议会主权原则,B项错误;C项与材料“女王被迫承认辉格党的胜利,不得不同意辉格党人组阁”不符,故C选项错误。8.法兰西第二帝国末期,由于拿破仑三世减轻赋税的诺言没有兑现,农民对帝制感到失望,特别是1870年普鲁士军队入侵,从根本上动摇了农民对帝制的信念。这一形势客观上有利于A. 传统等级观念的动摇B. 民族革命任务的完成C. 法国共和体制的确立D. 国内君主派势力的分化【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农民对帝制感到失望”“从根本上动摇了农民对帝制的信念”可知,法国帝制传统在民众中的认可度被削弱,国内君主派的群众基础从而也被削弱,这在客观上有利于法国国内共和派与君主派的争夺,故C项
10、正确;根据材料“从根本上动摇了农民对帝制的信念”可知,材料内容体现的是法国帝制被冲击和动摇问题,而不是传统等级观念的动摇,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法国帝制受到冲击,与民族革命无关,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法国君主派势力的问题,无法得出国内君主派势力分化的结论,故D选项错误。9.下表反映的是1949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政务院领导人构成情况(单位:人)。对表中内容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职务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政务院主席副主席委员总理副总理政务委员共产党1329126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0327029A. 中国共产党是新中国的领导核心B. 政府组成实行多党合作,具有广泛的代表性C
11、. 体现了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执政与参政关系D.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答案】D【解析】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主席与政务院总理等主要正职都由共产党人担任,说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故A项正确;由图表可知,各民主党派在共产党领导下相互合作,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故B项正确;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是共产党执政,民主党派参政,故C项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排除;图表中显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政务院领导人中占有很大比重,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但无法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10.据媒体报道,江西省某市原人大代表熊某纠集多名同族兄弟称
12、霸乡里,威胁当地党委政府工作人员,干扰基层组织选举。材料中“村霸”现象的存在A. 中断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B. 违背了农村基层民主制度C. 影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D. 摧毁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答案】B【解析】题干中“村霸”现象存在仅是个别现象,不可能中断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故A项排除;据材料中“威胁当地党委政府工作人员,干扰基层组织选举”可以看出“村霸”违背了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故B项正确;材料中叙述的基层民主内容,与民族制度无关,故C项排除;村霸现象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无关,故D项排除。11.下面展示的是新闻漫画新民国之怪象,漫画分别对“共和”平等”进行了阐释。由此可知,该漫画A. 祝贺中华民
13、国的成立B. 揭示民主实践的不足C. 讽刺清朝统治的腐朽D. 歌颂中国社会的转型【答案】B【解析】【详解】漫画名中的“怪象”一词,体现了作者对民国初年出现的社会现象的不满从漫画中对“共和”等的阐释可知,民国时期所谓的“共和”“平等”都徒有虚名,与其本身内涵极不相称,漫画体现出对当时民主实践不足的揭露,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怪象”及图片信息可知,漫画主要是对当时民主实践不足的揭露,而不是祝贺中华民国的成立,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漫画分别对共和平等进行了阐释”可知,材料内容阐释当时的“共和”和“平等”,与清朝统治无关,故C选项错误;根据材料“怪象”“分别对共和平等进行了阐释”等信息可知,漫画主要
14、是对当时民主实践不足的揭露,而不是歌颂中国社会的转型,故D选项错误。12.1946年4月28日,上海市举行参议员选举。凡二十岁以上男女公民,均可凭国民身份证或领取国民身份证(申请书)收据,或持有由保长或甲长开具的证明文件,往各区投票处依照程序投票。这一现象A. 表明民众人身被控制严格B. 说明民众维权意识增强C. 体现了政治民主化的探索D. 反映了民主政府的建成【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所述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上海市的普选情况,这种选举方式是当时政治民主化探索的体现,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往各区投票处依照程序投票”可知,体现了政治民主选举的问题,而不是民众人身被控制,故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
15、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上海地区举行参议员选举的问题,不是维权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1946年4月28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政治民主的探索,不能体现民主政府的建成,故D项无法由材料信息得出。13.对于资本主义制度,圣西门有时把它叫作“新的封建制度”,但更多时候把它看作存在于“旧制度”和“新制度”之间的一个过渡性的制度。这表明圣西门A. 以进化理论观察人类社会发展B. 提出了对理想社会的美妙设想C. 认可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D. 已认识到现有制度存在的弊端【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把它叫作“新的封建制度”可知,圣西门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现
16、象,而其“一个过渡性的制度”的认识说明,资本主义制度被一种新制度代替具有必然性,因此圣西门已初步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故D项正确;当时生物进化论理论尚未产生,A项说法错误;材料中圣西门并没有提出新社会的蓝图,排除B项;根据材料“新的封建制度”“存在于旧制度和新制度之间的一个过渡性的制度”可知,圣西门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而不是认可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故排除C项。14.列宁说过,“(巴黎公社)通过革命后取得了政权的广大无产阶级群体在未经任何特别复杂的立法手续程序,就实行了社会制度民主化,从而废除了根深蒂固的官僚制,实现了官吏由广大人民及其无产阶级通过选举的制度而产生”。这说明巴黎公
17、社A. 彻底废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B. 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原则C. 获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D. 未借鉴资产阶级民主成果【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社会制度民主化”“官吏由广大人民及其无产阶级通过选举的制度而产生”可知,巴黎公社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这一原则,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是一次无产阶级当政的伟大尝试,没有彻底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故A项与史实不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没有发动广大农民,C项错误;虽然巴黎公社打碎了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了新型民主政治,但这不能说明它没有借鉴资产阶级民主成果,故D选项错误。15.二战后,当裂变的资本主义世界以美国为
18、中心开始重新组合时,由十月革命发展而来的苏联已经成为另一个建构中的“世界体系”的中心。据此可知,十月革命A. 具有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B. 奠定了两极对峙格局的基础C. 动摇了世界资本主义秩序D. 改变了俄国社会发展的方向【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由十月革命发展而来的苏联”强调了十月革命的影响,即十月革命对二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基础,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极对峙格局形成于二战结束后,而不是由十月革命促成的,B项错误;根据材料“由十月革命发展而来的苏联已经成为另一个建构中的世界体系的中心”可知,材料强调了十月革命对当时世界历史的重大意义,没有体现动摇世
19、界资本主义秩序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十月革命对俄国社会发展方向有重大的影响,但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与题意均不符。16.1953年3月,新中国颁布第一部选举法后,全国首次开展民主普选。尽管人民对选举没有了解,但据当时统计,本次普选共涵盖了新中国6亿人中的5.7亿人。这说明A. 政协会议职能日益扩大B. 基层民主选举逐步普及C. 新中国民主具有广泛性D. 依法治国方略得到贯彻【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普选”“共涵盖了新中国6亿人中的5.7亿人”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广泛参与民主普选,这说明新中国民主具有广泛性,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政协会议,故排除A项;根据所
20、学知识可知,基层民主选举逐步普及是改革开放后,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还没有提出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提出是在改革开放后,故D项错误。17.1982年宪法序言特别提出:“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这一条款蕴含的理念是A. 民权与理性交融B. 自由与平等并存C. 民主与法治并行D. 自由与法治互补【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体现了1982年宪法强调依法治国这一原则,这是“文革”结束后我国认识到重建民主政治必须要有法制予以保障,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理性指的是人的独
21、立思考,材料内容没有强调理性,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民主与法治的理念,而不是自由与平等,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民主与法治并行的理念,而不是强调自由与法治互补,故D选项错误。18.香港回归后,中央政府规定,香港地区行政长官必须是香港人并由港人选举产生,报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中央政府还规定,香港行政政治架构中的主要官员、立法会80%以上成员均须是在外国无居留权的香港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这体现出中央政府A. 对“一国两制”构想的完善B. 对港人治港精神的贯彻C. 对香港政府人事权的尊重D. 对公职人员选任的慎重【答案】B【解析】【详解】由
22、材料信息“必须是香港人并由港人选举产生”“须是在外国无居留权的香港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可知,中央政府在积极落实“港人治港”精神,故选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对香港回归后对港人治港精神的贯彻,体现不出“完善”,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央政府规定,香港地区行政长官必须是香港人并由港人选举产生”“中央政府还规定香港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可知,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中央政府对香港的治理原则,而不是体现对香港政府人事权的尊重,故C项对材料理解错误;材料体现了对香港地区主要公职人员的资格限制,不是强调对公职人员选任的慎重问题,故D项错误。19.1963年,有美国政府人士表示:“今天我们追求一种对共产党中
23、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我们决心对未来变化的任何可能性敞开大门,对那里出现的能够促进我国利益、服务于自由世界和有益于中国人民的变化,不会砰然一声把门关闭。”这一言论意在呼吁美国A. 谋求与中国改善关系B. 运用经济手段以遏制中国C. 积极开拓新中国市场D. 在对华政策上保持灵活性【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我们追求一种对共产党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对未来变化的任何可能性敞开大门”“对变化,不会砰然一声把门关闭”等信息可知,材料中的言论要求美国的对华政策,要能应对各种形势变化的可能性,而不是简单地“把门关闭”。可见,这一言论意在呼吁美国在对华政策上保持适当的灵活性,故D项正确。由“门户开放政
24、策”信息可知,材料言论的动机并非谋求改善与中国的关系,A项对材料理解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要求美国对华政策要保持灵活,没有体现用经济手段遏制中国的信息,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的是美国对华的政策,而不是开拓中国市场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20.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虽然宣布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中国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就是争取和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但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是“战争危险仍然严重存在”。可见,当时我国对外战略立足于A. 维护和平,保证发展B. 以维护国家安全为导向C. 发展经济,韬光养晦D.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工作重心转
25、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但同时因“战争危险仍然严重存在”,于是制定了争取和平的对外方针,这说明我国对外战略立足于和平与发展两大世界主题,故选A项。材料内容阐述了和平的国际环境对我国发展的作用,发展需要和平,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强调维护国家安全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和平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没有体现韬光养晦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问题,故D选项解读材料有误。21.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参加的国际组织的数量是美国的70%、世界平均值的80%。截止到1996年,中国参加了51个政府间国际组织。这说明新时期我国A. 充分发挥联合
26、国的作用B. 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C. 重视参与区域组织活动D. 外交机制不断走向成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参加的国际组织的数量是美国的70%、世界平均值的80%”“中国参加了51个政府间国际组织”可知,说明我国积极参加各种国际组织的活动,这说明我国对多边外交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联合国”信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中国积极参加国际组织活动,没有涉及“区域组织”,故排除C项;根据材料“中国参加的国际组织的数量是美国的70%、世界平均值的80%”“中国参加了51个政府间国际组织”可知,说明中国积极参加世界各种组织活动,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27、没有体现中国外交机制不断成熟,故D项错误。22.对马歇尔计划的推出,有政治家引用莎士比亚享利五世中的一句话说,在国际危机最黑暗的时刻,杜鲁门表现出“黑夜里哈里的一点英雄形象”,他使盟友们放心,让敌人们胆寒。在该政治家看来,美国推出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A. 重建欧洲,维护和平B. 复兴欧洲,缓和冲突C. 稳定西欧,遏制苏联D. 武装盟友,称霸全球【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的关键信息是“使盟友们放心,让敌人们胆寒”,“盟友”指的是西欧国家,“敌人”指的是苏联。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通过援助和控制西欧国家,稳住资本主义阵脚,从而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故C项正确。美国马歇尔计划的
28、最终目的是遏制苏联,而不是重建欧洲、维护和平,故A选项错误;复兴欧洲不是马歇尔计划的最终目的,并且马歇尔计划不能缓和当时的国际矛盾和冲突,故B选项错误;美国马歇尔计划通过扶植欧洲国家,以稳定西欧,遏制苏联,而不是武装盟友,故D选项错误。23.1973年9月,第四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了经济宣言。经济宣言单列出“发展中世界的经济情况”条款,并指出“各国人民要有从一切形式的外国统治下解放自己、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决心,推动国际社会详细制定各项旨在建立一种新型国际经济关系的政策”。这表明不结盟运动已认识到A. 发展中国家联合政治斗争的力量B. 民族独立对国内经济发展的意义C.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
29、合作的必要性D. 国际经济秩序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单列出发展中世界的经济情况条款”“推动国际社会详细制定各项旨在建立一种新型国际经济关系的政策”可知,不结盟运动已开始了对世界经济形势的评估工作,并已要求改变现存国际经济秩序,为积极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故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建立新的国际秩序,而不是发展中国家联合政治斗争的力量,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发展中世界的经济情况”“推动国际社会详细制定各项旨在建立一种新型国际经济关系的政策”可知,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问题,不是民族独立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不结盟
30、运动对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重要性,没有体现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24.二战结束以来,世界已越来越被互联起来,科技、经济和政治革命正在铲平各种壁垒,世界经济去中心化、平坦化正在变为现实,一度形成的美、欧、日经济中心再度向新的力量结构转变。这一转变A. 促成大国竞相抱团局面出现B. 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C. 使世界经济中心转移至东方D. 导致世界各国文明趋于一致【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铲平各种壁垒”“世界经济去中心化、平坦化”是指国际力量的多元化这体现了世界向多极化发展这一趋势,故选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二战后的世界逐渐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的问题,没有体现大国竞相抱团的
31、局面,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世界经济中心没有转移到东方,并且材料内容也没有体现该内容,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但这不是世界文明“趋于一致”,故D选项错误。二、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汉最高司法机关长官是廷尉;汉代尚书开始参与司法审判;北齐时正式设置大理寺;隋唐演变为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大司法机构;宋朝在唐三司的基础上增加了审刑院;元朝设大宗正府;明清时期的司法机关为大理寺、刑部和都察院,明代出现“厂卫”等特务司法机关,清代则设立了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司法机关理藩院和维护旗人利益的特殊司法机构。地方上,汉至唐大体上分为三级
32、审理,宋至清末大体上为四级审理。其中,唐沿袭隋,唐代地方司法机关仍由行政长官兼理。县以下乡官、里正对犯罪案件具有纠举责任,对轻微犯罪与民事案件具有调解处理的权力,结果须呈报上级。摘编自杜向前中国古代司法机构设置之变迁研究材料二 梭伦改革以前,在雅典贵族通过元老院掌握和操纵立法、行政、司法大权。梭伦通过改革,一方面,提高了公民大会的地位;另一方面,设立了两个重要的政府机构。一个是四百人会议,另一个是陪审法庭,四个等级的公民均可以当选为陪审员,参与各种案件的审理。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司法权属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规定设置的下级法院。最高法院与下级法院法官的任命办法与一般官吏的任命办法相同;法官任职
33、期间如无不当行为可以继续任职;其薪俸在任职期间不得减少。如法官行为不检,可由众议院提出弹劾,参议院加以审判,如判定有罪,可以撤职,并不得再行任用。摘编自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司法机构变迁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与1787年美国宪法关于司法权相关规定的差异及其原因。(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不同时期的三国司法实践的积极意义。【答案】(1)特点:中央专设司法机构,并基本保持三大司法机构格局;地方上实行司法与行政合一的体制;不断丰富和完善;为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服务。(2)差异:梭伦改革规定,成年男性公民可以直接
34、行使司法权,力求公平公正;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法院独立行使司法权,并对司法权予以牵制。原因:雅典是城邦制国家,公民能直接参与城邦政治。美国则受欧洲民主启蒙思想影响;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3)意义:古代中国,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古代雅典,打破了贵族对司法权的垄断,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近代美国,独立的司法权使其不易被立法权、行政权所牵制,保证司法的公正;但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对司法机构亦有所约束,这有利于避免独裁政治的出现,保证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汉代尚书开始参与司法审判;北齐时正式设置大理寺”“隋唐演变为大理寺、刑部、御史台
35、三大司法机构”“宋朝在唐三司的基础上增加了审刑院”等信息可知,中国古代司法机构中央专设司法机构,并且基本在隋唐时期的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大司法机构基础上演变发展;根据材料“唐代地方司法机关仍由行政长官兼理”可知,地方上实行司法与行政合一的体制;材料内容体现了中国古代司法机构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根据材料“明代出现厂卫等特务司法机关”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司法机构是为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服务。(2)差异,根据材料“四个等级的公民均可以当选为陪审员,参与各种案件的审理”“司法权属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规定设置的下级法院”“如法官行为不检,可由众议院提出弹劾”等信息可知,梭伦改革时期,本
36、邦成年男性公民直接参与并行使司法权,而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法院独立行使司法权,并对司法权予以牵制。原因,梭伦时期的雅典民主是小国寡民的城邦民主政治,公民直接参与城邦政治;而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体制,司法权、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相互制约与平衡。(3)古代中国的中央专设司法机构,并基本保持三大司法机构的格局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维护专制统治;古代雅典建立陪审法庭,公民参与城邦政治有利于打破贵族垄断法律的局面,一定程度上维护公民的权力,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美国1787年宪法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对行政权、司法权和立法权之间的相互制约与平
37、衡,可以防止绝对权力的出现,有利于维护民主共和政体,推动美国政治、经济的稳定和发展。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美】汉娜阿伦特“革命这一现代概念与这样一种观念是息息相关的,这种观念认为,历史进程突然重新开始了,一个全新的故事,一个之前从不为人所知、为人所道的故事将要展开【意】萨托利“只有人们在革命之前就明白命之后做些什么,革命才能创造一个更好的政体。革命的创造性有赖于对一个合理或至少是有利的替代世界的展望”【美】迈克尔罗斯金等“革命是一种快速的、剧烈的系统变革。变革在这里意味着将旧体系与它的精英一起抛弃”摘编自陈家刚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逻辑及其后果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就
38、“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逻辑”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要从材料中提炼,“阐述”须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答案】示例一论题:中国民主革命历程体现了批判(或创新)的逻辑。阐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一党独裁统治。因此,在对原有政体的批判基础上中国民主革命不断向前发展。示例二论题:中国民主革命历程体现了继承的逻辑。阐述:太平天国运动以推翻清政府为主要目标,最终以失败告终;后来的辛亥革命则推翻了清政府,但辛亥革命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这一任务在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才完成。因此,中国民主革命在继承前面革命成果基础上不
39、断取得新的成果。示例三论题:中国民主革命历程体现了批判(或创新)与继承共存的逻辑。阐述:言之有理即可。(提示:可结合示例一与示例二的“阐述”)(“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标准答案)【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应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材料内容主要阐述了三个学者对“革命”的论述,从材料中围绕“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逻辑”自拟论题,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阐述。答题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可以选择中国民主革命历程体现了批判(或创新)的逻辑,利用所学的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知识加以阐述;也可以选择中国民主革命历程体现了继承逻辑的角度,利用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的知识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