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1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安徽皖北协作区模拟)西游记一书记载了孙悟空等人学习道家的法术甚至医术,后来却皈依佛教“明心见性”的故事。而他们取经的目的又是为了让唐太宗这个儒家明君更好地治世。这表明()A.唐朝实现了三教合归儒B.文学创作应该尊重史实C.唐朝道家地位开始衰弱D.三教合流符合政治需要解析“三教合归儒”的实现是在宋代,故A项错误;文学是当时政治、经济与思想的反映,所以西游记这部文学创作是立足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三教的并立,并没有凸显道家的衰微,故C项错误;材料记载有道家、佛教与儒学,但其目的是为了让唐太宗这个儒家
2、明君更好地治世,即为政治服务,故D项正确。答案D2.(2016河南郑州质检)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说:“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做是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下列对理学“内在生命与动力”蕴意理解正确的是()A.大力推行书院教育,广泛影响海外学派B.汲取佛家和道家思想,使儒学形成成熟理论体系C.突出三纲五常等级秩序,有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D.融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精华,促进新儒学形成解析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指的是其自身内容的完善与发展,即继承儒学传统思想,在此基础之上再吸收佛道思想,最终促成了儒学的新生。A项表述与题干主旨无关,
3、故A项错误;B项符合题干主旨,故B项正确;C项也与题干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D项是董仲舒思想内容,故D项错误。答案B3.(2016河南豫东、豫北十校联考)朱熹认为“君权”是符合“天理”的,君主应循天之理,按天理的原则治理国家,要完全摒弃一切私意,转为天下之大公。朱熹在此强调的是()A.“君权神授”,肯定君主意志是天理B.“君为臣纲”,规范君臣秩序C.“天人感应”,君主承天意教化民众D.君主亦应“存天理,灭人欲”解析材料中朱熹认为“君权”应符合“天理”,但没有提到君主的权力来源于上天,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皇帝与臣子的等级关系,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君权”与“天理”之间的关系,君主应顺应天理
4、治理国家,而不是教化民众, C项错误。朱熹认为君主应“按天理的原则治理国家,要完全摒弃一切私意”,实际上就是要求君主“存天理,灭人欲”,故D项正确。答案D4.(2017四川德阳调研)孔子本人罕言“性与天道”,而朱熹则常提“理”“气”“性”“太极”等形而上的概念。这一变化体现了儒学()A.思辨化的趋向 B.信仰重建的完成C.普及化的实现 D.伦理纲常的弱化解析由孔子的“性与天道”发展为朱熹的“理”“气”“性”“太极”,说明了儒学的发展出现了思辨化趋向,故A项正确。答案A5.(2015四川成都三模)他试图从精神层面化解16世纪的社会危机,强调突出个体道德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否定用外在的天理来管
5、束人心。“他”是()A.程颢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解析程颢生活在北宋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朱熹生活在南宋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陆九渊生活在南宋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王阳明是明代思想家,他建立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与材料意思相符,故D项正确。答案D6.(2017安徽安庆调研)明代王守仁是心学集大成者。“致良知”是其心学主旨,认为良知人人具有,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即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致良知”的途径是()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C.知行合一 D.行优于知答案C7.(2017河北石家庄模拟
6、)东汉末年,关羽是一个带兵的将领,刚傲而缺乏处世的谨慎周详,他不顾利害让自己两面受敌,弄到战败授首。千年之后,关公被中国人奉为战神、财神,戏曲脸谱中特具枣红色。这反映了()A.儒学的神学化、宗教化B.理学的社会化、世俗化C.公平公正的社会价值取向D.戏曲可以体现真实的历史解析宋明理学是社会正统思想,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有深刻影响。“财神”等反映出普通商人追求财富的价值观念,戏曲是市民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脸谱中枣红色”体现了正直、正义的人物特点,这正是宋明理学价值观在人们生活中的体现,故B项正确。答案B8.(2016山东威海期末考试)“明清之际,旧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与新的先进的价值理念发生了激烈
7、的冲击和碰撞,社会面临着一系列令人瞩目的价值冲突和社会转向。”导致材料中“碰撞”“转向”发生的主要原因是()A.黄宗羲等人对君主专制的抨击B.理学思想日益走向僵化C.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加强D.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解析黄宗羲等人对君主专制的抨击是明清时期进步思想的主要内容,故A项错误;理学思想日益走向僵化说明旧的思想观念阻碍社会进步,但这不能成为出现“碰撞”“转向”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封建专制统治的空前加弱主要体现的是旧的制度的阻碍,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了西方的一些民主思想,提出新的价值观念,因此出现了新旧思想的“碰撞”,故D项正确
8、。答案D9.(2017江西南昌模拟)李贽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改革;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这反映了他()A.破除了对孔子思想的迷信B.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C.揭露道学家的虚伪D.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解析题干中并未提到对孔子思想态度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男尊女卑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道学家,故C项错误;题干中“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改革;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体现出了对“三纲五常”封建礼教的批判,故D项正确。答案D10.(2017山西太原调研)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中指出,学校既是
9、教育机构,还是权衡利弊的场所。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学校应“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这表明黄宗羲()A.主张建立权力制衡机制B.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C.已经具有近代民权意识D.认为学校应培养实用人才解析通过材料“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学校应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得出: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故B项正确。答案B11.(2017湖南衡阳调研)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因“魏诏守令劝课农事”而发议论说:“历来传为美谈、德政的所谓劝农,实质上等于伤农。”有人把这称之为“王夫之定律”。据此分析“王夫之定律”()A.摆脱了小农意识的束缚B.否定政府重农抑商政策C.代表了农民阶级的利益D.具有近代经济思想色彩
10、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王夫之对魏诏守令劝课农事的态度是进行抨击的。王夫之时代依然是小农经济时期,他摆脱不了小农意识的束缚,故A项错误;王夫之虽然对这一事件持否定态度,但并不能说明他否定政府重农抑商政策,他依然属于儒家思想的继承者,故B项错误;王夫之是知识分子,没有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故C项错误;王夫之对劝课农事进行抨击,说明他具有近代经济思想色彩,故D项正确。答案D12.(2016山西名校联考)黄宗羲等人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材料意在说明明末清初思想()A.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产物B.适应了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C.本质是传统儒学思想的发
11、展D.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解析黄宗羲等人的主张是对明朝灭亡的反思,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无关,故A项错误;由“限制君权”等可知B项错误;明末清初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本质是传统儒学思想的发展,故C项正确;当时宋明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故D项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2016河北唐山模拟)(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二问:“小学、大学如何?”曰:“小学涵养此
12、性;大学则所以实其理也。”“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所以。”“小学是直理会那事;大学是穷究那理因甚恁地。”朱子语类材料三1663年黄宗羲明夷待访录1670年顾炎武日知录1690年洛克政府论1691年王夫之宋论1734年伏尔泰哲学通信1748年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概括材料一中董仲舒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代儒法两家地位的变化趋势。(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小学”与“大学”的主要区别(不得照抄原文)和其理学修养论的核心命题。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明理学兴起的思想文化背景。(9分)(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思想家共同的思想内涵。有人认为明清之际的思想活跃局面“
13、是中国版的启蒙运动”,也有人认为它只是“儒学思想的新发展”,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10分,只有观点,没有理由不给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归纳为三纲、天人感应;根据材料一“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归纳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小学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实
14、其理也”归纳为“小学”求知养性;“大学”穷理究因;第二小问,核心命题是格物致知;第三小问,从佛教道教的发展,儒学地位受到削弱以及儒学复兴运动的兴起两个角度来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材料三反映的思想家有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共同思想内涵是批判君主专制,思想启蒙;第二小问,选择中国版的启蒙运动,从明末清初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来回答;选择儒学思想的新发展,从明末清初思想家对儒学继承与发展,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的统治地位的角度来回答。答案(1)主张:三纲;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趋势: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
15、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2)区别:“小学”求知养性;“大学”穷理究因。(言之有理可给分,如“小学”强调让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到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大学”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为国家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命题:慎思明辨,格物致知。背景:佛教道教的发展,削弱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儒学复兴运动的兴起。(3)内涵:批判君主专制;思想启蒙。观点一:中国版的启蒙运动:黄宗羲提出君臣平等、限制君权;顾炎武提出“众治”,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王夫之主张“循天下之公”。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冲击了儒学正统,成
16、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观点二:儒学思想的新发展:李贽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发扬孟子的“民贵君轻”说;王夫之“六经责我开生面”,把中国传统哲学发展到顶峰。但是,这些思想没有提出新的社会方案,只是通过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等思想来修补封建制度。不具有近代“民权”意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的统治地位。14.(2016四川宜宾三模)(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清之际的文化,横亘在传统与近代的交界处。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明清之际文化的性质,有多种意见。在这些意见中,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明清之际的文化是“中国哲学的启蒙”,其性质与西方
17、的文艺复兴相类似,是近代文化的曙光;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明清之际的文化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自我调整”,绝不是“启蒙文化”,只是日落西山时天空中的“一抹晚霞”。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种观点加以论证。(12分)(要求:观点鲜明,持之有理,言之有据)解析材料中“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但回答的时候考生只能选择其中一种观点。选择明清之际的文化是近代文化的曙光这一观点,就要结合明清时期“西学东渐”和这一时期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的史实去思考;而选择明清之际的文化只是日落西山时天空中的“一抹晚霞”这一观点,就要从明清时期的思想只是对儒家思想进行批判继承,维护封建统治才是其根本目的这一角度去思考。答案观点一“曙光说”:明清时期,由于“西学东渐”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产生了一批进步思想家;他们反对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主张工商皆本,迎合了近代历史的发展潮流,并对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思潮的兴起起到了启蒙作用。观点二“晚霞说”: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儒家思想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极其缓慢,明清的进步思想从根本上未能突破传统文化的桎梏,只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仍以维护封建秩序为根本目的,最终也没有改变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命运。(任选一种观点进行回答,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