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十五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单元质量评估(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76540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十五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单元质量评估(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十五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单元质量评估(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十五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单元质量评估(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十五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单元质量评估(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十五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单元质量评估(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十五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单元质量评估(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十五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单元质量评估(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质量评估(二十五)(第二十五单元) (40分钟60分)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对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该变化说明()A.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B.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 C.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 D.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解析】选B。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以村社为单位的是集体经营,据材料“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结合所学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发展得出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故选B。2.“编户齐民”是汉代政府实行的户籍制度,规定凡

2、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由此可得知()A.平民可以随意迁徙 B.政府借此保障收入 C.农业要求精耕细作 D.汉代禁止土地兼并 【解析】选B。建造与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故B正确。根据材料“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可知,“编户齐民”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载入户籍后,政府严格限制平民的迁徙,故A错误;材料的主旨是汉代的户籍制度,与精耕细作无直接关联,故C错误;禁止土地兼并与材料主旨无直接关联,故D错

3、误。3.班固在汉书百官公卿表一书中记载:“皆秦官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晋书职官志记载:“又县五百以上皆置乡,三千以上置二乡,五千以上置三乡,万以上置四乡,乡置啬夫一人。乡户不满千以下,置治书史一人;千以上置史、佐各一人,正一人。”从这些材料中可以看出()A.“皇权不下县”说法确实是错误的B.“皇帝无为而天下治”的治理模式C.乡绅阶层已成为乡村的主导性力量D.“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状况【解析】选A。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地方设置亭长、乡长等,地方的长官由中央任命,根据晋书职官志的相关记载在地方设置官员进行管理,可见当时地方受中央管辖,所以“皇权

4、不下县”说法确实是错误的;材料中没有体现皇帝的无为而治模式,故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没有涉及乡绅阶层成为乡村的主导力量,故C错误;“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体现的是地方统治以宗族为主,而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是宗族管理,故D错误。4.周代经常遣使“分行四方,延问疾苦”;汉代将政府救助“贫不能自存者”列入律法;宋代多行招商赈济、以工代赈之举,同时还鼓励民间互助。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A.源远流长、历代延续B.因地制宜、注重方法C.分类精准、成效显著D.政府主导、手段增多【解析】选D。周、汉、宋代并不是相延续的朝代,所以无法体现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源远流长、历代延续

5、,故排除A;题干中的中国古代扶贫工作并没有不同地区的不同内容,无法说明因地制宜、注重方法,排除B;题干中的内容没有体现中国古代扶贫工作进行精准分类,也没有反映扶贫工作的成效,排除C;周、汉、宋代的扶贫工作以政府为主导,扶贫手段增多,故D正确。5.下表是我国古代县级行政区划分等级标准表(节选)。据表可得出我国古代()秦汉大县万户以上小县万户以下北周一等(7 000户以上)二等(1 500户以上)三等(1 000户以上)四等(500户以上)唐代(开元)上等(6 000户以上)中等(3 000户以上)中下等(3 000户以下)下等(1 000户以下)宋代望县(4 000户以上)上县(2 000户以上

6、)中县(1 000户以上)下县(1 000户以下)明代上县(粮10万石以下)中县(粮6万石以下)下县(粮3万石以下)A.中央对基层管理存在“困惑”B.政府对人口的控制逐渐松弛C.呈现县域面积不断减小的趋势D.经济发展程度决定基层管理【解析】选B。由古代我国县级行政区划分等级标准看出,对县级行政区的划分等级标准逐渐降低,说明政府对人口的控制逐渐松弛,故B正确;材料体现出政府对人口的控制逐渐松弛,无法体现“中央对基层管理存在困惑”,排除A;材料只有对县级行政区划分等级的户数和粮食产量标准,无法体现县域面积和经济发展程度决定基层管理,排除C、D。6.美国基层社会治理的逻辑体现为基于社区的治理,治理网

7、络被扁平化地组织起来,形成地方主义的分权化治理,组织之间较少领导与被领导、上下级式的制约关系,每一级皆为独立运作的组织实体。对这种自治运作模式认识不正确的是()A.能够充分发挥不同社会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B.面临群体性抗争时不至于对整个体制形成不满C.其缺点是不同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与沟通D.能够充分保障每一个社区成员的合法政治权利【解析】选D。社区治理不可能充分保障每一个社区成员的政治权利,D表述过于绝对,故D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符合正常的逻辑推理,可排除。7.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为克服贫困,反对社会排斥,促进社会整合,构建稳定、安全而公正的社会,西方国家致力于()A.区域经济集团化B.联

8、合国作用的发挥C.经济全球化D.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解析】选D。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可以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缓和劳资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故D正确。8.当代西方“福利国家”政策析评:“福利国家”政策的实施,对减少社会不公、抑制两极分化从而缓和社会矛盾,具有明显的“消解阀”作用,它增加了消费,扩大了市场,增加了就业,对经济周期进行一定的调节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对材料理解有误的是()A.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B.推动了社会物质水平的提高C.缩小了贫富间的差距D.调动工作的积极性【解析】选D。材料“对减少社会不公、抑制两极分化从而缓和社会矛盾,具有明显的消解阀作用,它增加了消费,

9、扩大了市场,增加了就业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反映了福利国家制度有利于缩小贫富间的差距、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故A、B、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福利国家制度容易助长人的懒惰性,不利于调动工作的积极性,故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国家”的发展日趋完备。对此,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说:“我们太贵了,这些既得利益现在都需要打破。”对此话的准确理解应是()A.福利政策不利于社会稳定B.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太高C.福利政策存在弊端,需要调整D.福利政策减少了社会消费【解析】选C。解题关键是对西方国家的

10、福利政策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与评价。福利政策使国家的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所以需要针对福利政策的弊端进行一定的调整,故选C。10.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宣称:“(我们的)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所谓“梯子”和“安全网”分别是指()A.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和“福利国家”政策B.提高劳动者积极性以刺激经济的持续发展C.社会保障制度和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解析】选A。英国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国家的福利制度也较为完善。“梯子”代表的是在资本

11、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财富和地位的上升;“安全网”则是一种社会保障机制,对于极端贫苦的人们给予最低的生活保障。故选A。11.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是“精准扶贫”的首提地,肩负着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精准扶贫模式与经验的历史使命。其“精准扶贫”的非凡历程最能够展现()A.易地搬迁能够筑牢脱贫根基B.改善环境是脱贫攻坚的重心C.脱贫致富奔小康不再是梦想D.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解析】选D。阅读材料提炼信息,其“精准扶贫”的非凡历程,宣传的是广大扶贫干部的感人事迹,最能够体现其“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和责任,D是最佳选项;A、B、C均附属于D。12.有学者认

12、为,中国现代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对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建立起社会安全机制,减少因此而产生的社会震荡;通过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对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进行干预,从而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该学者主要强调社会保障制度具有()A.互助功能B.促进发展功能C.他助功能D.稳定和调节功能【解析】选D。从材料中“减少因此而产生的社会震荡”“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可知该学者强调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起到稳定社会秩序和调节国民收入的功能,即稳定和调节功能,故D正确。A、B、C均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二、非选择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2分,共24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

13、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直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随着以郡领县的“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朝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其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第二阶段大致为隋唐两宋时期。隋朝乡的基层官吏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唐朝对城邑之外纷繁杂乱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

14、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但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为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据唐鸣、赵鲲鹏、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整理(1)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6分)(2)分析清末乡镇地方自治取代保甲制的原因及启示。(6分)【解析】第(1)题从材料“这一阶

15、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可以总结出其趋势;结合当时的时代特征,可以回答出其原因。第(2)题结合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民主革命的推动等可总结出,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逐渐被地方自治取代的原因,并在对比中得出自己的启示。答案:(1)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3分)原因: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维护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需要。(3分)(2)原因: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民主革命的推动;自然经济解体,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清末

16、新政的实施。(4分。答对两点即可)启示:国家既要加强对乡村社会管理,又要保障村民享有自治权,集权与分权适度结合,方可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保持农村发展的活力。(2分)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在传统救灾救助体系中,历代政府十分重视对民办机构进行引导和管理。从西周开始历代政府都设立了职责包括灾害救济在内的政府管理机构和官员还设立了救灾效果绩效考核制度,对各级官员的救灾业绩进行考核,以认定其高下优劣,奖罚十分严明。为了防范救灾过程中的舞弊行为,历代朝廷也制定了严格的防范措施。十分注重灾前预防,官方的社会救灾机构更加注重灾后的救助。摘自张涛中国传统救灾体系刍议材料二战后英国陆续颁布了家

17、庭补助法国民工伤保险法国民救济法工资委员会法等。英国所有公民从出生那天起就有一张社会保障卡,从受抚养、上学、病残、就业和失业、丧偶或抚养子女、年老退休直到死亡都可以按规定获得相应的社会保障。20世纪80年代后,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摘编自黄安年西欧和北欧国家的福利保障政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历代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具体做法。指出历代政府重视社会保障的思想根源。(6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社会保障的显著特点。(2分)(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政策的看法。(4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具体做法”从材料一中的“历代政府十分重视对民办机

18、构进行引导和管理”可得出引导和管理民办机构;从材料一中“从西周开始历代政府都设立了职责包括灾害救济在内的政府管理机构和官员”可得出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从材料一中“还设立了救灾效果绩效考核制度,对各级官员的救灾业绩进行考核”可得出建立救灾效果绩效考核制度;从材料一中“为了防范救灾过程中的舞弊行为,历代朝廷也制定了严格的防范措施”可得出制定防范救灾过程中舞弊行为的措施;从材料一中“十分注重灾前预防,官方的社会救灾机构更加注重灾后的救助”可得出注重灾前预防和灾后救助。第二问“思想根源”根据所学知识,从先秦儒家的民本观念、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观念分析得出。第(2)题通过材料二中的“颁布了家

19、庭补助法国民工伤保险法国民救济法工资委员会法等”可得出立法保障;从“受抚养、上学、病残、就业和失业、丧偶或抚养子女、年老退休直到死亡都可以按规定获得相应的社会保障”可得出全面保障、全民保障。第(3)题根据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府承担、发展生产力、改善民生、实施福利政策、注重提高劳动者积极性等角度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具体做法:引导和管理民办机构;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建立救灾效果绩效考核制度;制定防范救灾过程中舞弊行为的措施;注重灾前预防和灾后救助。思想根源:先秦儒家的民本观念(仁爱思想);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观念。(6分)(2)特点:立法保障(法规完善);全面保障(种类多,覆盖面广);全民保障。(2分)(3)看法: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制度设计、法律保障);生产力发展是前提;有利于改善民生,稳定社会秩序;福利政策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应调动全社会福利意识,拓宽福利资金渠道,适当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应在公平基础上维护劳动者积极性,防止产生懒惰思想;社会福利制度既要兼顾公平,又要注重经济发展的效率;福利制度的健全和完善,要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