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效作业(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时间:30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2019莱芜高三期中)春秋时期各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进入战国,各国国君纷纷自称为王。国王是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A国君集权体制逐步形成B官僚政治初步取代贵族政治C分裂到统一的趋势加强D天子逐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解析根据“进入战国,各国国君纷纷自称为王。国王是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可知,战国时期诸侯国君加强了政治权利的集中,故A正确;官僚政治初步取代贵族政治指的是打破贵族官位世袭制度,实行依据才能的任免制,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
2、;材料反映诸侯国君加强了政治权利的集中,无法体现“分裂到统一的趋势”,排除C;战国时期,分封制被破坏,周王室衰微,“天子逐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不符合史实,D错误。答案A2(2019淮北高三统考)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当时的移民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迁豪富、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此举()A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B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C旨在抑制土地兼并D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解析秦统一六国的兼并战争中,对一些地方的人口造成严重的影响,通过大规模的移民,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与材
3、料信息不符,排除A、C、D三项。答案B3(2019汕头高三联考)秦朝中央政府中的九卿,其中的“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掖门户”“卫尉,掌宫门卫屯兵”“宗正,掌彔属(主管皇室事务)”“太仆,掌典马”“将作少府,掌治宫室”;而隋唐中央政府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官员考核任免、财政、礼仪祭祀教育科举等军政、司法和工程建设。材料表明()A中国古代家国一体政治特色消失B皇权旁落,相权加强C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的逐步分离D机构精简,职能专一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秦朝九卿中央行政机构,是处理国事家事,而隋唐时期六部负责全国政务。其职务的变化体现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的逐步分离,C项正确;A项家国一体政
4、治特色消失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题干主旨没有体现机构精简,职能专一,排除D项。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答案C4(2019海口高三统测)秦代迁陵县学官类简记载:“直学佴,令教以甲子、算、马、大杂。”“学佴”即是学室的管理者和学习辅导者。只有经过学习,民众才有可能进入行政系统为官。这说明()A迁陵县重视对民众的教化B考试成为选官的基本途径C垄断教育成为集权的手段D秦朝重视官吏的基本素养解析据材料中“只有经过学习,民众才有可能进入行政系统为官”内容可知秦朝官吏必须要掌握基本知识与能力,因此秦朝重视官吏的基本素养,故D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只有经过学习才可能成为秦朝官
5、吏,并未体现秦朝重视对民众的教化;B项错误,据所学内容可知,秦朝时期考试并非选官的基本途径;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垄断教育成为集权的手段。答案D5(2019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模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相国,复置丞相,设一员称丞相,设二员称左、右丞相,确立了丞相制度。秦始皇的举措意在()A恢复传统官制 B减少决策失误C强化专制统治 D完善中枢机构解析本题考查秦代丞相制度。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秦代设立丞相,左、右丞相相互牵制,分割相权,丞相不世袭,有任期,与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相比,掌握实权的人数减少,国家权力更加集中,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故C项正确;A项错误,恢复传统官制不是秦始皇此举的目的
6、;B项错误,朝议制度的有效实施可以减少决策失误,这也不是秦始皇此举的主要目的;D项错误,完善中枢机构不是秦始皇设置丞相制度的主要目的。答案C6(2019衡阳高三调研)秦统一后,秦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这样的划分客观上()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B遵循“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C有利于古代经济的发展D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结合所学可知,这样划分是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
7、确;A项中“消除”表述有误,不能消除隐患,故A项错误;“犬牙交错”是元代行省制的区划原则,故B项错误;郡县制是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也包括经济方面,故D项错误。答案C7(2019武汉高三联考)全球通史写到:“新皇帝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所说的行政管理制度()A具有浓厚的贵族政治色彩B使中央得以垂直管理地方C旨在充分发挥地方自主性D由秦始皇首创并推行全国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皇帝是指秦始皇,由材料“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可知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各级官员都由朝廷
8、直接任免,建立了一套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故B项正确;郡县制的官员由皇帝任命,有任期,服从于中央统治,是官僚政治的体现,不具有贵族政治色彩,排除A项;秦朝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地方自主性受到削弱,排除C项;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广泛实行,并非为秦始皇首创,排除D项。答案B8(2019郑州高三评估)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A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B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C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乡、里、亭是秦朝最基层
9、管理机构,地方推选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担任乡、里、亭的官吏,有利于让皇帝或政府的命令直达百姓,故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A项正确;材料反映乡、里、亭的官吏由地方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不能体现其他官员也是这种情况,排除B项;材料反映秦朝通过设置乡、里、亭官吏,加强对基层的管理,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制度继承的信息,排除D项。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8分)9(2019西安高三诊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湖北省云梦睡虎地秦简,睡虎地秦墓的墓葬主人叫“喜”,是秦王朝一名与法律有关的低级官员。这些秦简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经过分类整理,其内容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
10、问封诊式编年记语书为吏之道、甲种与乙种、日书等十种。在秦律十八种的“田律”主要涉及农田管理,农业耕种,粮食处理等方面的法规,其内容也非常简单,其中一条:“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简单释义为:春天二月以后,不可以砍伐山中的树木、木材,不可以在河流中筑坝阻挡河流。”封诊式是关于查封与勘验程序式的一部书籍,书中大部分内容均以案例为主,有审讯犯人、抓捕、自首、惩办、勘验等方面内容。此外,睡虎地秦简中的一些法律形式影响着后世法律的制定。比如法律答问,这部分内容中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法条,而是通过问答的方式解决司法中的难题,有的直接给予司法处理的答案或结果。这样的问答有效的解释了法律,解释了罪名
11、有助于司法审判的精准。这种方式,到了后世经常使用。姚远云梦秦简中的秦代法制材料二两千年前的秦王朝,我们对他的了解只能凭借前人记述:那是一个短命的王朝,那个王朝暴戾无道两千年前的秦汉法律,史料所见更是只言片语,语焉不详。是法制落后、人重法轻?还是历史长河漫漫,史料湮灭不全?两千年后的我们难以一窥真相。姚远云梦秦简中的秦代法制材料三罗马共和国时期刑法的罪名,多有处死“以祭谷神、奉献于神”的规定。只对有主观故意的犯罪行为人进行刑罚,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进入帝国时期,出现了大量包括宗教犯罪在内的新
12、罪名。执法官根据社会地位确定刑罚的差别,同一种犯罪一般有两种刑罚,一种针对体面者,一种针对下层百姓。罗马私法发达、公法相对滞后的状况深刻影响了罗马刑法发展进程,罗马刑法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在整个古代罗马法制史中,犯罪与刑罚始终散见于大量的单行法律之中,且二者之间对应的随意性相当大。郭静罗马刑法的发展进程及其影响(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法律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对秦朝法律简要评价。(12分)(2)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法律与罗马法产生背景的不同之处,并谈谈对当今中国法制建设的启示。(16分)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这些秦简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经过分类整理,其
13、内容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编年记语书为吏之道、甲种与乙种、日书等十种。”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从积极和消极评价即可。(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从政治环境不同、经济基础不同以及思想文化不同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完善社会主义法治;注意立法保护生态环境;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过于随意;借鉴世界先进法治经验等思考回答。答案(1)特点:涉及范围广;关注农业(关注生态);实用性强(可操作性强);对后世影响大。 评价积极:秦法内容十分丰富、细致,有利于秦王朝巩固统一。消极:严刑峻法,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致使秦朝速亡。(2)不同:(中国部分若写成整个中国古代史的特征不给分)政治环境不同: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大一统的秦朝重视法治;古罗马平民力量强大,影响了法律制定。经济基础不同:秦朝以农业为立国之本,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古罗马商品经济繁荣、对外贸易活跃。思想文化不同:秦朝推崇法家思想;古罗马宗教思想影响政治生活。启示:完善社会主义法治;注意立法保护生态环境;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过于随意;借鉴世界先进法治经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