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上册学案:第七单元 14-故都的秋郁达夫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75717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上册学案:第七单元 14-故都的秋郁达夫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上册学案:第七单元 14-故都的秋郁达夫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上册学案:第七单元 14-故都的秋郁达夫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上册学案:第七单元 14-故都的秋郁达夫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上册学案:第七单元 14-故都的秋郁达夫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上册学案:第七单元 14-故都的秋郁达夫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上册学案:第七单元 14-故都的秋郁达夫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上册学案:第七单元 14-故都的秋郁达夫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上册学案:第七单元 14-故都的秋郁达夫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上册学案:第七单元 14-故都的秋郁达夫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上册学案:第七单元 14-故都的秋郁达夫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上册学案:第七单元 14-故都的秋郁达夫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上册学案:第七单元 14-故都的秋郁达夫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上册学案:第七单元 14-故都的秋郁达夫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上册学案:第七单元 14-故都的秋郁达夫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上册学案:第七单元 14-故都的秋郁达夫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上册学案:第七单元 14-故都的秋郁达夫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七单元文学阅读与写作(三)概述目标提要与策略单元目标1学习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写景抒情散文,感受文人笔下的美景,关注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激发对自然的珍爱之心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还要进一步体会民族审美心理,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2分析和把握文章观察景物的角度和表现景物的艺术手法。学习散文作品,要重点关注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突出特点,表现景物的独特之美的。好的写景散文往往都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特点。3反复诵读,感受作品的语言之美。本单元文章文辞优美,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要引导学生多加诵读,品味散文独特的语言美。可以从用词、句式等方面

2、入手,对一些精彩语段加以分析、品味。4在了解写景抒情散文的特点,把握写景抒情散文的写法基础上,引导学生选取自己最喜欢的景物,借鉴本单元文章的写法,写一篇散文,力争做到情景交融。 内容提要本单元选取的五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有对故都“秋味”的吟唱,对荷塘月色的描写;有北京地坛牵出的人生故事;有夜游赤壁的吊古伤今,登临东岳的畅想。在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的描写中徜徉,既可以受到美的熏陶,又能够领会深厚的人文内涵。故都的秋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这情是故乡情、爱国情;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是对国运衰微的喟叹。荷塘月色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

3、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我与地坛是作者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散文中饱含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赤壁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登泰山记叙说了登山经过,描写了泰山夕照和日出佳景,综述了名胜古迹。文章既再现了隆冬时节泰山的壮丽景色,又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赞颂之情。学习策略1体会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2选取你认为最精彩的段落,反复朗读,细加品味,写一段评点文字。3品味文章在写景状

4、物的同时,反映了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折射出的民族的审美传统。14故都的秋/郁达夫荷塘月色/朱自清素养目标备考指导1.品味故都的秋中优美、精警的语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丰富含义,鉴赏语言风格。2理解荷塘月色情与景的关系,体会文中准确生动的描摹及联想的作用,领会比喻及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1.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是高考散文阅读的常考考点,或分析景物描写的手法,或分析景与情之间的关系。审美鉴赏与创造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是荷塘月色的重点内容,是高考语言运用题考查热点。语言建构与运用情景导学 秋,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也是四季中意蕴最丰富的季节。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秋有味;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

5、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把自己的满心欢喜、一腔愁绪寄诸秋色:“悲哉,秋之为气也”的伤感;“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昂扬;“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畅快;“天凉好个秋”的无奈,等等。可以说,秋载得动所有人的任何情感!大自然的美常常表现在那灵动的瞬间:一片嫩红,一滴秋雨,一声鸟鸣无不具有动人心魄的美。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树叶间容纳宇宙,花瓣里别有洞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静谧幽美的荷塘,在溶溶的月色下,淡淡的月光中,薄薄的青雾里,看田田的荷叶,闻缕缕的荷香,听脉脉的流水,慢慢走,欣赏吧!预习语言建构与运

6、用课前预习 1作者作品触动心灵的人与情郁达夫简历郁达夫(18961945),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并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作品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中篇小说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作品集达夫全集(七卷)、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集和郁达夫选集。评价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

7、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有节骨乃坚朱自清简历 朱自清(18981948),诗人、散文家、学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为名。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作品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评价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赞他和闻一多“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2背景探寻故都的秋是中

8、国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于1934年创作的散文。从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他在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居住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游记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荷塘月色: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北伐战争失败,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血腥屠杀,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正处于苦闷彷徨中的作者由一直在呐喊、斗争的“大时代中一名小卒”而一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他毫不掩

9、饰地表白自己的思想变化:“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哪里走)而面对现实的黑暗,他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基础梳理 1字音识记混沌(dn) 潭柘寺(zh) 一椽(chun) 平仄(z) 歧韵(q) 椭圆(tu) 廿四(nin) 鲈鱼(l) 煤屑(xi) 幽僻(p) 蓊蓊郁郁(wng) 踱着(du) 袅娜(nio)(nu) 渺茫(mio) 酣眠(hn) 斑驳(bn)(b) 峭楞楞(qio)(lng) 倩影(qin) 梵婀玲(fn) 乍看(zh) 媛女(yun) 鹢首(y) 敛裾(li

10、n )(j) 2字形识记(1)“槐”“瑰”“愧”有木可为“槐(hui)”,百年老槐可参天;提玉可称“瑰(gu)”,文化瑰宝耀中华;竖心可为“愧(ku)”,心中有鬼才惭愧。(2)“濯”“擢”“櫂”“濯(zhu)”的意思是洗,洗就要用水,所以是三点水旁。“擢(zhu)”的意思是拔,要用手,所以是提手旁。“櫂(zho)”的意思是船桨,船桨一般用木制作,所以是木字旁。3词义辨析(1)清静清净两者都是形容词,有“安静”的意思。“清静”,环境安静,不嘈杂。“清净”,清澈明净,没有外来事物打扰。练习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近年来,日本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也选择深入远离尘世的山间寺庙,在_清静_的“寺庙旅馆”借

11、住一段时间,希望通过别样的旅途重新审视人生。喜欢冰心奶奶的这首小诗,它告诉我们心中只有_清净_,无尘俗之繁扰,才能开启一个又一个征程,只有排除名利的干扰,才能安心做事,虔诚做人。(2)萧索萧条两者都有没有生机,不热闹之意。“萧索”指缺乏生机,多用于自然景物。“萧条”指寂寞冷落,毫无生气,多指社会景象。练习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事实上,二人转文化产业的逆势发展并不是个例,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或经济_萧条_时期,往往是文化娱乐产业得以发展与繁荣的机遇期。怀旧的东西,弄不好,或者就是董桥似的小资,或者就是_萧索_。虽然主编李陀在序言里说:“编辑这本书与怀旧无关,我们是想借重这些文字来强调历史记忆

12、的重要。”但其实,这句话多少有些诡辩。(3)风流风韵二者都有“人或物优美”之意。“风流”着重于既有文采又有武功,带褒义,多形容古今有贡献的出色人物;也指男女间的行为放荡,带贬义。“风韵”着重于女子的优美姿态或者诗文书画的风格韵味。练习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优美悦耳的音乐、独具水乡特色的舞蹈,既展现了花桥人民的热情好客,又让在场观众切身感受到江南文化的独特_风韵_。赵孟坚所作水仙与此迥异,乃墨笔绘成且专摹水仙,从此,墨笔水仙登上画坛,引领_风流_,成为后世文人画的常见题材之一。(4)苍茫渺茫二者都有“远”的意思。“苍茫”往往强调空间的辽远和开阔。“渺茫”强调的是由于太远而模糊不清。“渺茫”还有

13、另外的意思,即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料,多形容希望等。练习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站在新起点上,回眸百年征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五四精神,穿过历史的_苍茫_雾霭,始终让我们感受到澎湃的力量。画家可以提笔就画,汽车设计师却不能如此任性,想要在老牌车企中设计出富有个人色彩的车型,希望_渺茫_。4词语积累(1)混混沌沌:迷糊不清的样子,模糊一片,不分明。例:老人记忆力一般在睡觉之前或者下午比较好,因为老人一般睡眠时间比较短,容易早醒,晚上保证不了充足的睡眠,所以上午处于一个混混沌沌的状态。(2)疏疏落落:稀疏零落,非常零碎。通常用来表示事物某种属性比较松散零散。例:站在岸边,可以观望对岸在四月盛放但现已凋

14、落的樱花树群。疏疏落落、星星点点的淡粉、深桃色点衬在空中。(3)息列索落:形容细小琐碎的雨声。例:在第三层的户外露台上,我支起了太阳伞,淅沥沥的小雨打在伞上,听着息列索落望着对面著名的梵仙山,山顶的庙宇近在咫尺,又显得那样的神秘。(4)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例:桥上驻足,留恋的是大桥两边的湖水。从桥上望北湖,有一个蓊蓊郁郁的小渚,据说上面栽满了一百多万株百合。(5)隐隐约约:指看起来或听起来模糊,很不清楚,感觉不很明显。例:在这片盛产红茶的绿海里,隐隐约约从林间传来山水清音,落瀑激起的水汽升起淡淡的氤氲弥漫在森林上空,仿佛人间仙境。(6)没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例:冠心病人易疲劳

15、,浑身总没劲,说话有气无力,做事没精打采。晚上睡觉得枕高枕头,半夜还是会憋醒!积累文化传承与理解1创造社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1年6月由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前期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后期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9年2月,被国民党政府封闭。前期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中华新报副刊)、洪水半月刊。后期的刊物主要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2秋声即秋声赋,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辞赋作品。此赋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而有感于宦海沉

16、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于是以“悲秋”为主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全文以“秋声”为引子,抒发草木被风摧折的悲凉,延及更容易被忧愁、困思所侵袭的人,感叹“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不易的体悟。全文立意新颖,语言清丽,章法多变,融写景、抒情、记事、议论为一炉,显示出文赋自由挥洒的韵致。3西洲曲表现的是一个女子四季相思的感情。冬春之际,“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夏天,因思念之情无法排解,只好“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秋冬之际,“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最后,只能祈求“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此女子的思念和等待,寄物抒情,托物言志,表现了内心缠绵悱恻,苦苦等待而不得的哀

17、婉之情。探究思维发展与提升图文导航荷塘月色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主旨探微1故都的秋系郁达夫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的作品,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体现出作者浓重的“主观色彩”,显示了作者卓越的文学才华,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作品之一。故都的秋是一篇典型的抒情散文,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景抒情方法的典型。全文紧扣“清”“静”“悲凉”,描绘了“庭院秋景”“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等几幅画面,将故都的秋色与作者的个人心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2荷塘月色:作者以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感受到了难得偷来

18、的片刻逍遥,但心中仍然摆脱不开现实带给自己的淡淡哀愁。作者以此抒发了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彷徨和苦闷的心情。任务探究(一)领读课文1请在第一段中找出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秋味总的感受的语句(用原文语句回答),并分析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提示:_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是本文的文眼,下文都是围绕“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本句在全文中起到了统领全文、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的作用。2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情景情,这正像一条经线,而对荷塘景色的描写犹如一条纬线。因此,荷塘月色有两条

19、线索,一明一暗。请概括。提示:_明线:游踪(带上门小路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四周江南旧俗回家)暗线:情感(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二)精研课文任务一把握景物,体会文章的情感脉络活动郁达夫故都的秋在对故都的秋的色彩的描绘中,寄寓了对美的追求,流露了沉静、寡淡的心境。请分析文中色彩的妙处。提示:_(1)以冷色显示深沉和淡泊。作者为我们描写了一幅广阔的立体画。天空是“碧绿”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地上是“蓝”“白”“紫黑”“淡红”构成的“花园”,而天地之间却是“白色”或“瓦灰色”的鸽子。就是这般“碧绿的天”与“五颜六色的地”之中,体现了故都秋天的质朴和原始。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

20、对色彩的把握和选配是精心的。我们还应看到,本文通篇采用冷色的“青、蓝、白、灰”作为主色,这一方面体现了秋天的故都的特色,另一方面其实是借此来表现作者内心的深沉和淡泊。(2)以动态描绘静态的色彩。枣子由初长成到成熟,它的颜色是由淡绿到微黄到红色,初一看,似乎与作者落寞的情怀挂不上边,但只要一结合“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就给这蒙上了忧思与悲凉的色彩。_活动荷塘月色中作者的立足点有几处变化,心情也有所变化,请选择文中语句进行概括。提示:立足点心情院子里_心里颇不宁静_荷塘边小煤屑路_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便觉是个自由的人,但热闹是它们的

21、,我什么也没有_自己的门前_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_活动朱自清在夜游荷塘时,想到了南朝时期的哪两部作品?这两部作品有何共同点?提示:_作者想到了南朝梁元帝的采莲赋和南朝乐府诗西洲曲。这两部作品都是艳歌丽词,写出了热闹、风流的季节青年男女的嬉戏与情怀,是那样令人神往,反衬了作者现在的无奈与淡淡的哀愁。_任务二关注两篇写景文章的语言艺术,从用词、句式等方面去细细品味。活动“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提示:_含意:我心甘情愿地欲以生命为代价,换得故都的秋的长在!作用: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22、内容上,直接抒发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无比眷念和挚爱之情。_活动荷塘月色第5段写月色、月影时使用了一连串的动词。请结合相关语句,写出下列词语的表达效果。提示:泻_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的比喻,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_浮_写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的景象,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_洗_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鲜艳欲滴的状态。_画_有人的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宣纸上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_活动荷塘月色中“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效果如何?提示:_通感。作者是以歌声来写花香的

23、。“缕缕清香”是靠嗅觉来感知的,作者在这里却把它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将读者的感觉一下子从嗅觉转到听觉上来。“缕缕清香”和“渺茫的歌声”都是断断续续、若有若无、让人捉摸不定的,用“渺茫的歌声”形容“缕缕清香”更加准确地表现了荷香清淡、缥缈的特点。_任务三多维思辨,深度探微活动故都北平有很多风景名胜,作者为什么不详写故都秋天的著名风景,而写这萧瑟的秋风秋雨、秋槐落蕊和秋蝉残鸣?观点一:作家的主观情感决定作者所要追求的是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这是游人云集的风景难以表现的,而秋风秋雨、秋槐落蕊、秋蝉残鸣正好能表现作者的忧思和孤寂。观点二:选材的独特性决定作者写的是“故都之秋”,而“

24、秋”不是表现在闹市区,而是体现在凋零处,破屋、颓垣、落叶、虫鸣,更能体现北平的秋韵。我的观点:_社会的环境氛围决定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都与社会的环境有关_活动朱自清先生在文中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和谐自在的艺术天地,同时给自己的生命情感以栖息场所。但对这篇散文所表现出来的形象,历来说法不一,请结合课文及你对朱自清的了解,谈谈你对文中“我”的认识、评价。观点一:从本文的写作背景看,朱自清对现实是极为不满的,虽置身于优美静谧的月下荷塘,仍难解愁绪,可看出他是一个有着进步思想的正直的知识分子。观点二:朱自清笔下的月色荷塘展现出来的是一种调

25、和、适中、安逸的境界,这正是作者追求一种适度生活情趣的流露。由此可看出,他追求自由、平和的生活,对现实不满又无可奈何。我的观点:_朱自清将月下荷塘这一“个人小天地”描绘得如此宁静美丽,足见其对荷塘珍爱有加,说明他是一个追求闲适、安宁生活的普通知识分子。_活动荷塘月色像一幅工笔画,精描细绘,纤毫毕现;故都的秋像一幅写意画,随意点染,自由开合。请从写景、抒情、语言、文性方面比较。提示:比较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写景_冷静客观地写景,写景占了文章的主体,文中所见皆物,“物化”特点明显。细描了一幅“荷塘月色图”,不著一“人”字。_主观热情地写景,景与情一并呈现,文中所写无非情语,“人化”特点突出。巧构了一幅

26、“文人赏月图”,“人”字嵌合其中。_抒情_抒发了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之情,那只是推测,并不见诸文字,此时此地的他是深掩情感的。_直线式的直抒胸臆,浓烈的欣喜欢快和悲哀之情溢于言表,作者急于与读者沟通心灵,热切地袒露自己的胸怀。_语言_长于景语:用语平和,缓而不急,平易中见功力,细微处精致谨严。_长于情语:魅力尽显于外,节奏鲜明,起伏跌宕,句式变化殊多,长短伸缩无定。_文性_文中之“我”秉持清高而厌倦凡尘,移情于幽僻的美景,因而文中景多情少,在情的方面仅生出一些“淡淡的”静态体验。_郁达夫生性放达,喜与人交往,半生颠沛流离而不改生活的信念,故而敞开心怀,愿与读者交心恳谈,文中荡漾着阵阵炽情。_

27、 延伸审美鉴赏与创造素材积累1课内素材在荷塘月色里,朱自清先生用超然的态度来看待外在事物。无论荷塘里多么热闹,他隔着不能朗照的月色看过去,不觉吵闹得无法忍受,也不去禁止蝉噪和蛙鸣,只是这么远远地观看,居然还看出一些美,“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先生在这么嘈杂的荷塘旁,仍能感受到和谐,这种心态是努力的超然。只在尽力追寻一种美景,通过“另一世界”,来安慰自己的心灵。荷塘月色里所寻求的美景,正是这种“追求”心态的写照。光与影,蛙与蝉,荷叶与流水,远山与柳树,都是不同的景物,呈现不同的价值,然而在“不能朗照”的月色下,这些朦胧的外在事物都有着和谐的共性

28、,给了作者片刻的心灵慰藉。【适用话题】“给心灵一片空间”“超然的态度”“感悟自然,感悟人生”“民族精神”等。2课外素材在日本留学时,郁达夫就很佩服胡适。回国后,他参加外交官考试,结果败北;之后,意欲拜访胡适,又无果。心高气傲的郁达夫激发了献身新文学的雄心壮志。没多久,他发表夕阳楼日记,说胡适“跟了外国的新人物,跑来跑去跑几次,把他们几个外国人的粗浅的演说,糊糊涂涂地翻译,便算新思想家了”。这样,郁达夫将胡适引入笔战。过后,他又写了历史小说采石矶,以愤世嫉俗、郁郁不得志的清中叶诗人黄仲则寄托自己的郁愤,而那个考据权威戴东原则暗指胡适。小说中的黄仲则谈起戴东原,愤愤地说:“即使我再妒忌人家的大名,

29、我的心地,却比他们的大言欺世、排斥异己,光明得多哩!我究竟不在陷害人家,不在卑污苟贱地迎合世人。”这正是郁达夫想对胡适说的话。胡适疲于应付这类意气之争,主动写信给郁达夫,希望化干戈为玉帛。郁达夫接到“息战书”后,为自己的狂妄惭愧,立马言辞诚恳地复信,一场论争画上句号。【适用话题】“人生格局”“坦诚相待”“认知与态度”等。人物速写爱读琅嬛万卷书“十三问字子云居,初读琅嬛异域书”,琅嬛,神话传说中天帝藏书的地方,后泛指珍藏书籍之所在。郁达夫性喜读书,小小年纪就阅读了大量的唐宋诗文及明清小说,为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酒冷频温为对书”,郁达夫读书很刻苦,废寝忘食,甚至通宵达旦,因而他的阅读

30、速度达到惊人的地步。他在日本留学的头四年中,共计读了俄、德、日、英、法等外国小说近千册,平均每月20部,郭沫若对他甚为佩服:“在我们的朋友中没有谁比他读得更丰富的。”郁达夫阅读范围很广,只要兴趣投合,无论中国的或外国的,也无论是名著或者是一般的作品,无不在他的涉猎范围,除了读文学作品,他也阅读与文学相关的史学、经济学和宗教典籍,他钻研过禅仪般若经等佛教经典。郁达夫也很讲究读书方法。他曾说过:读书读得多,果然是越多越好,但须有系统,不可乱读。其意思是要注意处理好“专”和“博”的问题。由于郁达夫勤于读书,善于读书,故而在他写作时,就能调动各种知识为其所用,做到左右逢源,笔底生花。1935年有报社向

31、郁达夫问及“怎样消夏”这个问题时,他即著文唯有读书好作答,可见他真是一位嗜书成癖的文学家。在新文学各式体裁的创作上,如小说、散文、杂文、日记等,他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学以致用锤炼语言荷塘月色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进行描写。如把“白花”比喻成“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贴切传神。又运用了一些特殊的修辞手法,如通感,作者把光和影写成了“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二是大量叠词的运用。如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写道,“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森森”“淡淡”,营造了一种沉寂的氛围,也衬托出淡淡的

32、忧愁。还有“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隐隐约约”等等。还有的词,如“田田”“亭亭”,本来是古歌辞里的词,作者在这里都运用得极为妥帖。朱自清用优美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月下荷塘图,他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也给了我们审美的愉悦。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一幅关于“荷”的图画,200字左右,注意锤炼语言。【示例】这是一片碧湖之上的荷。这里没有“接天连叶无穷碧”的迤逦连绵和蔚为大观,却如同一位固执的画者在这巨大的纸张上恣意地挥洒,东一朵西一朵,全凭率性而为,多了一些江南的清婉、隽秀之气。水中肥叶如扇,左摇右摆,憨态可掬,千点粉红隐在其中,如千双纤纤素手,美玉天成,擎出水面,濯弄起一湖碧波涟漪。有的荷花开得热情奔放

33、、无拘无束、倾其所有;有的半开半掩,羞涩腼腆;有的垂首兀立、春容含笑;有的三五成群、窃窃耳语;有的孑然一身、高傲冷漠、孤芳自赏;有的出淤泥而不染,立于高处凝神眺望,望穿秋水;有的隐匿于荷叶碧波之间,静静做着一场春梦,埋藏一世荣华;有的冰清玉洁,天然雕饰;有的粉黛繁华,艳若桃花;有的大如瓷碗;有的小如凝拳。夏风吹来,这西湖便成了盛极一时的大舞台,花枝摇曳,碧叶依依,正如从大唐盛世的一首霓裳羽衣曲的古典悠远中走出一群衣着华丽的少女,翩翩起舞,裙袂飞扬,自然如泉水流淌,空灵如鸿羽飘旋,在无数游者视野里舞出个歌舞升平的盛况。聚焦高考分析概括形象散文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记人叙事散文)和物象(写景状物散

34、文)两种。人物形象主要出现在记人叙事类的散文中。对于人物形象的鉴赏,我们应该通过作品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点,了解它的社会意义以及作者创造这一形象的作用,进而理解它对作品主旨表达的作用。物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具体景物形象,它往往包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是客观物象和作者或人物的主观思想感情相融合所构成的新的形象。荷塘月色景物描写体现出一种和谐美,赏析作者如何把“杂多”的审美因素“统一”起来,构成一副美妙和谐的荷塘月色图。题干要求审题重点(2019天津卷)文中的老祖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认为这一形象对萨丽娃有什么影响?(2017天津卷)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2015北京卷)本文倒数第

35、三段描写了哪些赏梅的情境?作者借此写出了梅花怎样的品质与格调?(2013天津卷)请概括老代的性格特点,并加以分析。题干中有“特点”“品格”“形象”等关键词,有“分析”“概括”等能力要求。(2017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挺拔之姿朱以撒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艺术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

36、,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亮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

37、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

38、许多天下扰攘。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

39、之道的。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了。庾子山小园赋中有不少数字,不过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读到此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间,在这里挥麈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王珣的伯远帖,都那么小,一张便笺般大小,清简出风

40、尘,三笔两笔,精气神都聚于此了。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相比于今人内怀奔竞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而另一面又使我察觉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内蓄积着,不使外泄。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

41、长不高了。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钟鼎彝器、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选自散文选刊,有删节)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解题规范】外在特征凌空而起、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高洁、从容内在品格“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

42、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争先向上”“风雅”“追慕光明”“清简”作者情志“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担当”“坚韧”“忍耐”【参考答案】坚韧忍耐、从容优雅、孤高兀傲、风骨高洁、清简、争先向上等。概括、分析人物形象4入手人物形象主要出现在记人叙事类散文中。对人物形象的鉴赏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1从叙事情节中加以分析、概括。在阅读时就分析事件,理清情节,进而从中概括出人物形象。2从作品中的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加以分析、

43、概括。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文章如何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从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品质等方面加以概括。3要结合时代背景,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中去分析、概括。4要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推测作者的情感倾向,进而分析、概括。分析、概括物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4考虑鉴赏作品物象一般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是形象特征,包括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性格、精神品质);二是它与环境的关系。具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1抓住散文的类别特点,了解物象出现的场合。写景散文,需标记景观,因为景观就是物象;状物散文,需标记事物。2明确物象的外在特征,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3联系外部环境,把握物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明确它与所象征的意义之间的相似点。4明确作者借物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说出它在线索、内容、情感等方面对于表现文章主旨的意义和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