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和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2整理文中重点字词、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以及词类活用。3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学习课文内容,进而理解孟子的人和思想。2通过探究几个关键性问题理解文章的内涵。3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2引导学生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3教育学生一定要发扬团结的精神教学重点:1学习和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2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
2、义。3引导学生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2.引导学生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学情分析:学生对文言知识的学习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学习的主动性也不够;对孟子思想了解不多,凡是喜欢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就此,我联系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在掌握好文言知识,还应深入系统地了解孟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从而提升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并从自身寻找不能与人和睦相处的原因。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1. 学习和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2.学习课文中排比、
3、对比等修辞手法,体会围绕论点,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3.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一、导入:1.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活字印刷术,出现不同字体的“和”,这是向全世界在展示我们的古老中国的千年文明,一个“和”字道出了华夏子孙立身处世的原则,也道出了我们对美好社会的憧憬。2.面对这个“和”字,你们想到什么?和谐相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各个国家、民族之间);和气生财(生意);和睦,家和万事兴(家人之间);和衷共济(面对困难,地震、雪灾);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同学朋友之间)。3.那么,孟子所说的“和”又是什么意
4、思?(过渡,析题)明确:人和:上下一心,团结一致。二、正文学习1.学生朗读课文内容,然后口头翻译课文内容。(1)学生朗读课文:(学生注意节奏、字音)教师强调某些句子的节奏: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非不高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随时点拨。(3)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内容,重点注意下列词语及句子。如:动词,比得上 城:内城郭:外城环:包围然而:这样却是:这池:护城河委:丢弃,放弃 去:离开域:名词作动词,用界限限制 以:介词,凭借固:使动用法,使坚固亲戚:父母兄弟畔:通“叛”,背叛以:介词,用,拿2.诵读语段,思考下列问题:(1)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孟子认为哪
5、个最重要?(2)孟子是如何阐述“人和”的重要性的?(3)何为“得道者”,何为“失道者”?学生讨论、明确:(1)天时地利人和(2)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接着二三两层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层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敌军包围起
6、来攻打它,一定能够得到好的天时,然而假如这个小城得到了地利,比如城墙高而且坚,护城河宽而且深,武器装备比敌军精良,甲胄比敌兵牢固,粮食比敌兵充足等,那么敌兵就不能取胜,是因为天时不如地利第3层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 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归纳:以上三层,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 第层在前层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说明,欲得“人和”,
7、必先要“得道”。从而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推论。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以上内容归纳、板书: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推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如何做到“人和”)“人和”的最高境界:天下顺之(3)何为“得道者”,何为“失道者”?得道者:有仁德,践履仁的国君失道者:没有仁德,背离仁的国君3.拓展探究有人说,当今时代是资讯科技时代,“人和”似乎不是那么重要了,你看,我们上网一查,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何必烦劳别人呢?人与人交往也是如此,各干各的事,你是你,我是我,“人和”的说法落伍了。真的是这样吗?联系实际谈谈人和的重要性。
8、学生讨论、交流、明确:人和思想是我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是最讲究和的民族。在中华民族的语汇中,“和乐”“和美”“和洽”“家和万事兴”等,都显示出“和”是大家崇尚的目标。“和”意味着团结以及这种团结给人们的适意的体验。现代社会是一个张扬个性的社会,我们的确需要个性,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团结。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验证了这句话的正确性。我们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都需要与人打交道,有时具备天时和地利,但是缺少人和,就无法实现我们的愿望。所谓的人际关系、人脉、人气等,其实都是人和的具体化。(例如球赛)人和才能兴邦安国,人和才能家庭美满,人和才能生意兴隆,也只有人和,我们才能共渡难关,取得抗震救
9、灾的全面胜利!一个集体也只有上下一心,团结一致才能取得胜利。不和就有冲突,有暴力,有战争。(展示图片)4.课堂练习。(1)对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孟子分别用两种不同的作战经过阐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B、孟子强调“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要以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说明孟子认为加强国防力量,并不能阻止别国的侵略。C、孟子所说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指那些实行仁政,站在正义方面的君主,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而违背正义,不施仁义的君主必陷于孤立。D、“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意思是天下的老百姓都会拥护,老天爷也会帮忙,战争所必需的三个要素都会具备。孟子的意图在于
10、说服统治者施行仁政,说明实现人和的重要性。(2)名言积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先秦孟子人心齐,泰山移。中国谚语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俗语二人同心,其力断金。易经 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吕氏春秋三、课文小结这节课,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孟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意识到“人和”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在今后能同心协力,努力把我们班营造成一个和睦团结的班,创造一个和乐美满的未来。四、作业布置:1.背诵全文。2.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以“和”为题,写一篇感悟性文章,800字左右。板书内容: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的重要性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推论:得道多助
11、,失道寡助。(如何做到“人和”)【教学反思】人和第一则短文阐述了孟子的“人和”思想。不仅从天时、地利、人和的比较中得出了人和最为重要的结论,而且还从一般的社会成员与统治者两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达到人和的具体办法。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好文言知识,还应深入系统地了解孟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从而提升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为此,课堂上,我由关于“和”的知识导入,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概说的相关部分,以了解孟子及其文章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整体情况;在朗读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理解文章的意思,设问解疑,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最后散发关于“人和”的话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跳出课本,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相关例子,引导学生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让学生懂得“人和”的实质及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个人道德修养。这样,就水到渠成地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当然,在上课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还不够,他们对文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较慢,所以,在这方面花费的时间较多。有时,本人又无意识地落入到“灌输”状态。引导方面需要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