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年高考历史考点突破练习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74338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6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高考历史考点突破练习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1年高考历史考点突破练习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21年高考历史考点突破练习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21年高考历史考点突破练习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21年高考历史考点突破练习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2021年高考历史考点突破练习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2021年高考历史考点突破练习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2021年高考历史考点突破练习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2021年高考历史考点突破练习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2021年高考历史考点突破练习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2021年高考历史考点突破练习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2021年高考历史考点突破练习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2021年高考历史考点突破练习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2021年高考历史考点突破练习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2021年高考历史考点突破练习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2021年高考历史考点突破练习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本题24分,每小题2分,共有12小题)1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解析】B对:由“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到“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并结合所学知识,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可以得出由商朝多为兄终弟及到西周嫡长子继承制的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A项错误:夏朝时世袭制已经取代了禅让制,当时的王位继承注重父子、兄弟之间的传承,这是宗法世系观念加强的表现,不是受禅让制的影响。C项错误

2、: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西周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和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因此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不是弱化。2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答案】A【解析】A对:材料中,商汤意在将鸟兽赶尽杀绝的罗网“去其三面”,即放鸟兽一条生路,体现了他的仁德之心,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得以灭夏建商。再根据设问“意在说明”,联想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究天人之际,

3、通古今之变”,即说明历史兴衰的规律,以警示后代统治者。B错:夏商时期农业已经有所发展,所以捕猎不再是主要经济活动。C错: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虽然符合材料内容,但不是史记中这一记载的本意。D错:材料没有涉及资源争夺。3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答案】A【解析】A对:材料中强调的“孝”“悌”等思想是受宗法观念的影响,其产生的制度渊源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部族联盟首领产生的方式,和题干材料无关,B项错误。郡县制是对地方实行有效统治的行政管理制度,与材料中的“

4、孝”“悌”等思想无关,C项错误。察举制是汉代开始实行的选官制度,与材料中“孝”“悌”等思想的产生无关,D项错误。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周王把子弟分封到河南、山东、北京等地,这推动了周文化的传播并使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有了共同的文化底蕴,故A项正确。周不存在君主专制,故排除B项;当时,周天子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世袭特权”

5、,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5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解析】D对:战国后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增强,并且在地方实行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材料中秦国能够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主要是因为国家组织能力强大。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逐渐发展起来,而不是公田制度完善,A项错误。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普及的说法与史实不符,B项错误。秦朝建立后,在全国修建驰道等,战国时期秦国并未实现交通运输网

6、络的通畅,C项错误。6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解析】C对:由材料可知,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的“千户侯”参加献礼时,必须购买40万钱一张的“皮币”用来置放礼物,朝廷的这种做法会使诸侯王的经济实力受到极大削弱。材料没有提及对货币的管理情况,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反映的史实不符,汉武帝时期通过实行儒学独尊,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故B项错误。朝廷这种做法是加强

7、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错误。7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C【解析】C对:从材料可知,武则天通过改革中书、门下二省官制,使得低品级官员也取得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的资格,从而使“宰相数量大增”,再通过缩短宰相任职时间,来分散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从而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A错:实际上中书、门下的权力被分化。B错:统治者的目的是

8、巩固自身统治。D错:由材料中“宰相数量大增”“更替频繁”可知,宰相权力被削弱。8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答案】A【解析】A对:通过材料可知,募兵制使北宋政府掌握了大量军队,而且兵士待遇较为优厚,这对于政府来说是不小的财政负担。北宋积贫积弱,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斗争中处于劣势,B项错误。宋朝收地方的兵权、行政权和财权,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项错误。募兵制并不能加剧社会贫富分化,D项错误。9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

9、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该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答案】B【解析】B对:从材料表格中可以看出,北宋时期,宰相中祖辈无官职的占据三分之一以上,南宋时期,这一比重增加到一半以上,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宋代科举制进一步发展,为没有贵族身份的人跻身社会上层创造了条件,从而导致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A错:材料反映了宋代宰相中世家大族的比重降低,说明其影响减弱。C错:材料强调的是宰相的出身,没有涉及宰相的权力大小问题。D错:科举制的功能主要是选拔有利于

10、统治阶级统治的人才,这一功能没有弱化。10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答案】C【解析】史书修撰由私撰到官修甚至皇帝亲自参与,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和意识引导的政治目的,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C项正确。史书的编写受编写者的才识和自身观念等影响往往带有主观性,官修的史书在史书中必然会体现统治者的意志,这都决定了其不可能完全真实、公正和客观,故A、B、D三项不准确,排除。11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

11、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答案】A【解析】明朝中后期皇帝让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这使得识字成为宦官的必要素质,这是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异变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专制的强化,而不是皇权衰落,故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内阁,排除C项;中国古代决策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12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

12、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表明原来的三司分属三个机构,各自为政,权力分散;后来的巡抚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权力相对集中,可以防止三司鼎立而造成的互不统属、运转不灵的弊端,提高了办事效率,故选B。不论哪种方式,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据题干材料无法判断六部权限是否受到削弱,排除C;明朝时,地方权力分散,难以与中央政府形成对立,排除D。一、选择题。(本题44分,每小题2分,共有22小题)微专题一分封制宗法制早期政治制度1西周初期,受封的诸侯大多面临着艰难的建国过程,他们既要平定当地部族的反抗,又要“移风易俗”,重建社会秩序。这表明分封制()A促

13、进了诸侯争霸形成B扩大了王畿的统治区域C有利于周文化的传播D增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答案】C【解析】从题干中“又要移风易俗,重建社会秩序”,可知分封诸侯有向当地部落传播周文化的职责,故选C项;西周初期,不存在诸侯争霸,排除A项;题干提及的是受封诸侯征服地方,排除B项;题干的侧重点是诸侯向地方“移风易俗”,排除D项。2西周初年,武王之弟康叔封于卫,周公作康诰酒诰等告诫他“元恶大憝(奸恶),矧惟不孝不友。”周礼中又强调“父子不得相诉,父子将狱,是无上下也”。这反映了西周时期()A家族政治与道德观念结合B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C初步确立起儒家伦理道德D社会秩序保持长期稳定【答案】A【解析】“元恶大憝(奸

14、恶),矧惟不孝不友”属于道德范畴,“父子不得相诉,父子将狱,是无上下也”是强烈的家族观念,故选A项;“父子不得相诉,父子将狱,是无上下也”与分封制无关,排除B项;“西周初年”没有儒家的概念,排除C项;“武王之弟康叔封于卫,周公作康诰酒诰等告诫他”无法反映当时社会秩序的情况,排除D项。3在左传国语等文献记载中,楚人引用诗经的例子并不少见。其中,楚庄王引用诗经数量之多,尤为引人注目。由此可见()A礼乐制在楚地广泛传播B楚文化体系完全形成C楚人华夏认同意识增强D楚文化神秘色彩浓厚【答案】C【解析】楚地本为南方楚文化,楚人引用诗经说明以诗经为代表的北方中原文化得到楚人认同,也说明文化的同一性增强,故选

15、C项;礼乐制体现在礼记中,而不是反映民风的诗经中,因而材料中,楚人引用诗经不能说明礼乐制在楚地的传播,排除A项;楚人引用诗经只能体现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融合,不能说明楚文化体系的完全形成,排除B项;材料中楚人引用诗经只能体现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融合,无法体现楚文化中鬼神的神秘色彩,排除D项。4下图为春秋后期吴国属地淹城的平面图,该城的设计规划体现了突出的实用价值。该图反映了春秋后期()A城市商品经济高度发展B皇权至上的观念逐渐形成C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政局D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出现【答案】C【解析】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吴国的淹城由外城、内城和子城等组成,在外城之外有护城河和外城城墙,在内城外有内城护城

16、河和内城城墙,在子城外有子城城墙。结合春秋时期战争频仍可知,这是为了战争的需要而设的,体现了防御的价值,故选C项。5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大败楚国后,在黄河以北的河阳举行诸侯会盟,并召周襄王参加。春秋将周襄王参加此次会盟记为“天子狩河阳”(“狩”是天子的大权之一,以狩猎为名巡视境内),这表明()A春秋意图维护礼乐秩序B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地位C晋文公履行了分封制的义务D春秋时期诸侯兼并战争频繁【答案】A【解析】根据西周的政治制度,诸侯是没有权力召集周天子的,春秋为了维护周天子尊严,将周襄王参加河阳会盟记述为“天子狩河阳”,这样记述说明春秋仍旧维护西周的礼乐制度,故选A项。6顾炎武曾说:“及秦用商

17、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有敬宗之道。”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A时代变迁冲击社会观念B重农抑商壮大小农经济C严刑峻法加剧礼崩乐坏D宗族破坏影响社会和谐【答案】A【解析】通过题干可知,秦国采用了商鞅变法的一些措施之后,“富民”“贫民”“王公大人”等人的思想都有所变化,即社会观念发生了变化,故选A项;商鞅变法中虽然有重农抑商的内容,但是题干提及的是社会观念的变化,而没有涉及小农经济,排除B项;商鞅主张严刑峻法,但是题干没有涉及礼崩乐坏,只是提及社会观念的变化,排除C项;题干提及了秦国由于采用商鞅变法的一些措施后“王公大人亦莫知有敬宗之道”,没有提及其是否

18、影响了社会和谐,排除D项。微专题二古代中国中枢权力机构的更迭7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A从“人治”到“法治”B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C国家管理渐趋制度化D为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答案】C【解析】根据题目中“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得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呈现从人治到法治、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制度化的发展,故C项正确。8秦代置吏律规定:官吏的初次使用和提拔,必须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官吏只有得到中央正式任命后才

19、能行使职权,否则依法处罚。此规定()A杜绝了政治腐败发生B体现了依法治国原则C保证了皇帝的任免权D规范了官吏任用程序【答案】D【解析】题干中“官吏的初次使用和提拔,必须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官吏只有得到中央正式任命后才能行使职权,否则依法处罚”,可知官吏任命须据法律程序,故选D项;A项中“杜绝”一词不妥,古代官吏腐败现象长期存在,排除A项;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本质是一种人治,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皇帝对官员的任免,排除C项。9汉代中央政府设有专门管理官民上书的机构。据廿二史札记记载,汉代“上书无忌讳”,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东方朔、主父偃、严安等人因“上书

20、言世务”,被简拔为官员。材料表明汉代()A君主专制的政治风气还没有形成B自下而上察举选官的方式已被改变C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D官民可通过上书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答案】D【解析】题干中“汉代上书无忌讳,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可知官民可以上书参政且受到朝廷重视,故选D项。10唐末,财经部门出现了固定的职官机构即度支、户部和盐铁转运使。财税大宗都由盐铁转运使和度支使掌管,户部使在三司中是相对清闲的职位。据此可知,唐末财政机构改革()A有效避免了藩镇势力过度膨胀B加剧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对宋代制度设计产生重要影响D导致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答案】C【解析】据材料“度支、户部和

21、盐铁转运使”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实行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权,在地方设立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权,由此可知,唐末财政机构改革对宋代制度设计产生重要影响,故选C项。11 “内阁”是明朝初年设立的皇帝咨政机构,后来权力逐渐增大,最终实际上成为明朝行政中枢。据此对明朝“内阁”理解正确的是()A协助宰相为皇帝提供顾问B实为解决中央集权弊端而设C批答奏章代皇帝决策政务D虽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权【答案】D【解析】内阁的设立是在废除宰相制度后,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内阁是为加强君主专制而设立的,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内阁拥有票拟权,并未有批答奏章的权力,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与题目

22、中“最终实际上成为明朝行政中枢”相符,故D项正确。12据下列朝代皇帝与大臣关系简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朝代皇帝与大臣的关系唐三省体制下,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序中宋皇帝指令须中书、门下、枢密院以联合公布的方式颁行,宫内直接发出的指示被认为是“灭裂纲纪”明一些皇帝几十年不上朝,而国家行政照样运转A.三省制具有分权制衡的特点B君主专制呈现强化趋势C封建专制制度逐渐弱化D官僚政治制约皇帝专权【答案】B【解析】中国古代是人治社会,三省分权最终目的是为皇权服务,不是分权制衡,故A项错误;表格信息表明在唐宋时期政府机构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是到了明朝皇帝对政府的控制空前加强,这体现了君主

23、专制强化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皇权的加强,不是削弱,故C项错误;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官僚政治不能从根本上制约皇权,故D项错误。微专题三古代地方管理与边疆治理13对于汉初恢复分封制度,传统观点认为是刘邦鉴于秦朝单纯实行郡县制而导致短命而亡的教训;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基于楚汉战争时已分封诸王的事实;又有学者提出,刘邦深受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汉初恢复分封制的认识()A都基于汉初巩固政权需要B缺少与周代分封制的对比C后期的观点更具有全面性D研究视角差异影响着结论【答案】D【解析】材料论述了关于汉初恢复分封制的不同观点,不同时期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

24、行研究,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同,说明研究视角差异影响结论,故选D项。14南北朝时,“南北分治,各有国史,互相排黜,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胡三省注:“索虏者,以北人辫发,谓之索头也。”岛夷:海滨南蛮土著。这反映了()A南北民族对立尖锐B国史编写政治性强C民族融合尚未出现D都认同了华夏文明【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南北朝皆自视为华夏文明,视对方为蛮夷,说明此时南北朝均认同了华夏文明,故D项正确。15杜佑通典中写道:“安禄山称兵内侮,未必素蓄凶谋,是故地逼则势疑,力侔则乱起,事理不得不然也。”据此,杜佑认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是()A边疆军事力量强大B统治阶层更迭频繁C中央官吏管理疏漏D地方管

25、理体系不当【答案】D【解析】“安禄山称兵内侮,未必素蓄凶谋,是故地逼则势疑,力侔则乱起,事理不得不然也”可见强调安禄山在地方拥兵自重造成叛乱的局面,故选D项;“地逼则势疑,力侔则乱起”材料没有强调一定是边疆,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统治内部的调整问题,排除B项;“地逼则势疑”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而不是“中央官吏管理”,排除C项。16柳宗元认为,“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且“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材料内容意在说明()A汉代克服了秦朝制度的弊端B汉代延续了周朝的政治制度C汉代制度为后世封建王朝继承D汉代改变了秦朝的地方体制【答案】D【解析

26、】结合所学知识,秦朝的灭亡并非郡县制的弊端,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与题目中“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不相符,应为一定程度上,故B项错误;题目中并未牵涉汉代与后世封建王朝的继承关系,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与题目中“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相符,故D项正确。17明朝在江南市镇等关键要地设立巡检司管理日常治安;对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江南市镇,直接委派县丞、主簿等县级官员驻镇管理;对那些体量特别大的江南市镇,还派遣同知等更高级别的官员驻镇管理。这表明,明朝江南地区()A基层社会治理加强B市镇发展威胁到中央C经济发展水平趋同D市镇的军事功能凸显【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明朝加强了对江南地区重要市

27、镇的政治管理,因此江南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得到加强,故选A项;据材料可知明代江南市镇受到中央的有效管理,并未威胁到中央的统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明朝江南市镇受到中央有效管理,而不是经济发展水平趋同,排除C项;明朝派往这些地区的官员是县丞、主簿、同知等行政官员,与军事功能无关,排除D项。18清朝乾隆皇帝在御制十全记中曾说:“守中国者,不可徒言偃武修文以自示弱也。彼偃武修文之不已,必致弃其故有而不能守,是亦不可不知耳。”该言论的主要意图在于()A为自己的穷兵黩武政策开脱B告诫后人强大的军事后盾对维护统一的重要性C指出和平时期应当偃武修文D强调武力是维护多民族国家和谐发展的唯一手段【答案】B【解析】

28、题干主要论述乾隆皇帝对“偃武修文”的评价,他认为不能“徒言偃武修文”,这样做可能会导致不能“守中国”,说明乾隆皇帝重视军事对维护祖国统一的重要性,故选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乾隆皇帝没有实行“穷兵黩武”政策,排除A项;题干没有论及在和平时期,乾隆皇帝对待“偃武修文”的态度,排除C项;武力是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的一种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排除D项。微专题四古代中国官员的选拔与考核制度19西周国都的近郊称为乡,主要居住着平民,乡的长官为乡大夫。根据周礼记载,乡大夫每三年对平民的“德行道艺”进行考核,将胜出者推荐给朝廷。这表明西周时期()A削弱了诸侯国权力B孕育了后世的选官制度C破坏了世卿世禄制D出

29、现“礼崩乐坏”的迹象【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注重对平民的“德行道艺”进行考核,将胜出者推荐给朝廷,和后世的选官制度中的察举制类似,故选B项;题干材料中没有提到诸侯国,排除A项;世卿世禄制是针对各级贵族的,材料中是对平民进行考核,排除C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迹象出现,排除D项。20有学者指出:封土赐民之制,是造成春秋以来割据局面的基础。谷禄官俸制度兴起后,“臣下无土地人民以为抗上之资,任之即官,去之即民。”这一转变()A逐渐动摇了世卿世禄制B巩固了西周的宗法制度C防止了地方势力的勾结D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答案】A【解析】“臣下无土地人民以为抗上之资,任之即官,去之即民”再也没

30、有世卿世禄的基础,故选A项。21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产生了两个“副产品”:一个是强化了郡县制,另一个是产生了新的选官制度察举制。这主要说明()A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B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C地方割据势力促进社会转型D地方势力决定集权的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和察举制下官员的任免都是依据才能而非血缘,所以说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使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故选A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排除B项;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变化对中央集权的变化有主要影响,但促进社会转型夸大了其作用,排除C项;地方势力对集权的发展有影响,但不能起决定作用,排除D

31、项。22宋初,朝廷重用士大夫,对宗室子弟优以爵禄,却严格限制其应举,宗室由此逐渐成为朝廷的负担,被讥讽为豢养。后期朝廷转而鼓励宗室子弟应举和补官,使其融入士大夫群体,凭学识、品行赢得认可。宋朝这些措施()A体现了理性施政的精神B维护了科举程序公正性C扩大了平民入仕的机会D防范了宗室结交士大夫【答案】A【解析】据材料“宋初对宗室子弟优以爵禄,却严格限制其应举,宗室由此逐渐成为朝廷的负担,被讥讽为豢养”“后期朝廷转而鼓励宗室子弟应举和补官,使其融入士大夫群体,凭学识、品行赢得认可”可知朝廷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对宗室的政策,体现了理性的施政精神,故选A项。一、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35分)1.阅读下列材

32、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材料二: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政治制度)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政治制度)的中枢运作机制,加上了软件。金克木风流汉武两千年材料三: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和侵蚀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这种反制衡除了表现为一些非常规性的举措之外,更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根本性的制度建设,这就是:不断在常规的国家行政官职体系之外,设立由它取代可能限制皇权的外朝官制体系而执掌国家核心机密和极高权力,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并赋予它巨大的权力,从而对外

33、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 (1)材料一中的“秦王”指谁?材料主要反映了“秦王”的哪一功绩?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秦始皇给中华帝国组装了哪些“硬件”?汉武帝添加的“软件”又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和清朝皇帝是如何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的。 【答案】(1)秦始皇嬴政;灭六国,统一中国。(2)秦始皇:实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汉武帝:建立内外朝制度或中朝制度。(3)说明:唐朝在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掌决策、审议和执行,分散、削弱相权。清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均由皇帝钦定,全国

34、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秦王扫六合”可知答案;第二小问结合统一六国回答。(2)第一小问依据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措施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汉武帝设置内外朝制度回答。(3)唐朝的措施从三省六部制措施回答;清朝从军机处设置回答。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管子入国述周代实施“养疾之政”,专设“掌病”一职,负责给老人“问病”;有“八十者,一子不从政(意为不服徭役);九十者,其家不从政”一说。汉代王杖诏令册规定:60岁以上者,免除赋税;70岁以上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北魏,首创“存留养亲”制度,准许死囚在家“侍亲缓刑”,等家里老人去世后再服刑。唐律规定“诸

35、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贞观政要孝友又称,房玄龄“事继娘,能以色养(和颜悦色之意),恭谨过人”。南北朝的“孤独园”到了宋代发展出多种官办养老机构。明太祖朱元璋曾先后下诏,“文武官年六十者听致仕(告老还乡),给以全俸诰敕”;对孤贫老人实行终身养老。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史料汇编等材料二:日本政府1954年制定了国民养老金法,规定养老金国家负担333%,余下的由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20世纪70年代,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日本积极发展劳动强度较低的第三产业。日本厚生省、大藏省、劳动省、建设省分别主管老人福利、税收优惠、辅导就业和住宅规划,有效保护老年人权益。通过舆论宣传,使得社会各界

36、都关注老龄问题。摘编自刘清芝美国、日本、韩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我国古代各个时期养老政策的特点,并分析中国古代重视养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日本养老制度的成功经验。 【答案】(1)周朝在徭役和医疗方面优待老人及其家庭;汉朝从经济和法律方面优待老人;北魏,创“存留养亲”制度(宗法伦理道德规范直接提升为法律规范);唐朝以法律明确养老义务并注重精神养老;南北朝到宋代政府承担一定的养老职责;明代制定官员60岁退休的政策并对孤贫老人实行终身养老。原因: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家提出的“忠、孝、仁、义”等伦理思想对世人影响较大;统治阶级把孝道作为宗法制

37、的理念,用以更好的维护其统治;老年人是记载和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2)成功经验:养老保障法制化;养老金由国家、企业、个人共同分担;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支持老年人再就业;政府多个部门齐头并进,保障老年人权益;加强老年人保障的社会宣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等内容。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周代专设掌病一职,负责给老人问病”“八十者,一子不从政(意为不服徭役);九十者,其家不从政”“汉代60岁以上者,免除赋税;70岁以上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北魏,首创存留养亲制度”“唐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事继娘,能

38、以色养(和颜悦色之意)”“南北朝的孤独园到了宋代发展出多种官办养老机构”“官年六十者听致仕(告老还乡)”“对孤贫老人实行终身养老”等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从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第(2)问,据材料二中“制定了国民养老金法”“养老金国家负担333%,余下的由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日本积极发展劳动强度较低的第三产业”“厚生省、大藏省、劳动省、建设省分别主管老人有效保护老年人权益”“通过舆论宣传,使得社会各界都关注老龄问题”等分析归纳即可。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洪武八年建立学校贡举制度,规定官员子弟及民俊秀、年十五以上,读过四书者充任府州县学舍生员

39、。其学科有经、吏、礼、律、乐、射、算等内容,按月考试满三年大比。生员考试成绩优异的,由行省选拔,迸往京师,再由皇帝召见,予以亲试,然后分科擢用。学校因此兴盛,明代府、州、县、卫所均建有儒学,教官达四千一百余员,弟子无数。洪武二十六年,擢升国子生64人为布政使、按察使等四方大吏,贡举制度打通了寒门子弟通过一心向学而获得功名的走路,也造就了一条从儿童到儒生再甄拔入官员队伍的流水线。摘自吕伟明论中国改革的不确定性 (1)据材料概括明初贡举制度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贡举制度的影响。 【答案】(1)特点:政府高度重视;注重全面发展;选拔标准客观;自下而上推荐;系统健全;选举方式多

40、样。(2)影响:贡举制度为寒门子弟打开了通向仕途的道路,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体现公平择优原则;加强思想统一,推动了文化教育发展。贡举考试的内容主要局限于儒家经典,考试方法注重死记硬背,不利于选拔和培养实用性人才。 【解析】本题考查明初贡举制度的特点和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归纳能力。(1)明初贡举制度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洪武八年建立学校贡举制度”“其学科有经、吏、礼、律、乐、射、算等内容”“生员考试成绩优异的,由行省选拔,迸往京师,再由皇帝召见,予以亲试,然后分科擢用”“贡举制度打通了寒门子弟通过一心向学而获得功名的走路,也造就了一条从儿童到儒生再甄拔入官员队伍的流水线”等信息概括归纳得出。(2)明朝贡举制度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贡举制度打通了寒门子弟通过一心向学而获得功名的走路,也造就了一条从儿童到儒生再甄拔入官员队伍的流水线”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选拔优秀人才、缓和了阶级矛盾、体现公平择优原则、加强思想统一和推动文化教育发展等方面阐述其积极影响,从贡举考试的内容、考试方法等方面说明其消极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