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1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2019福建福州质检)1920年,许多农民向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奥格涅茨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的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负担”这说明()A.农民对苏维埃政府有不满情绪B.农民拥护和支持余粮收集制C.三年国内战争中农民贡献最大D.粮食税的实施增加农民负担答案A从材料中“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负担”可知,农民对政府政策有不满情绪,故A项正确;余粮收集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它的长期实行导致了农民的不满,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三年国内战争中农民贡献最大,故C
2、项错误;粮食税于1921年开始实施,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2.(2019山东济南调研)19181919年间,在苏俄的交通枢纽、城乡结合部出现一批批贩卖粮食或其他物品的“背口袋的人”,从事黑市交易,尽管政府对这些人的处置十分严厉,但始终无法杜绝。有关资料表明,在此时期“背口袋的人”对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数额达58% 65%。这说明苏俄()A.农业措施没有严格执行B.余粮收集制影响民众生活C.经济政策不适应国家需要D.自由贸易一直没有禁绝答案B“交通枢纽、城乡结合部出现一批批贩卖粮食或其他物品的背口袋的人,从事黑市交易”,表明农业措施得到严格执行,A项错误;“对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数额达
3、58%65%”说明“背口袋的人”从事黑市粮食交易暂时填补了市场的缺失,反映了余粮收集制影响民众生活,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C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取消了自由贸易,D项错误。3.(2018安徽亳州期末)苏共领导人在总结某项政策时说:“我们为热情的浪潮所激励,我们首先激发了人民的普遍政治热情,然后又激发他们的军事热情,我们曾打算用这种热情直接实现与政治任务以及军事任务同样伟大的经济任务。”这项政策是()A.新经济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斯大林模式D.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答案B新经济政策是在内外反动势力基本平定的基础上实行的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
4、;苏俄建立之初面临内外反动势力的进攻,借助人民的政治热情和军事任务、政治任务结合起来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B项正确;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1955年在社会主义阵营中成立经互会,故D项错误。4.(2019河北沧州质检)1921年12月,梁赞省公民拉尼京的姐姐在给列宁的申诉书中这样写道:“家里一切能拿走的东西都被拿走了:家具、餐具、水桶,奶牛也被宰杀,部分干草被运往县城,另一部分被警察悄悄据为己有。转瞬之间一个能够养家并向国家交税的可怜的小家庭即遭毁灭。”这反映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去民心B.农业全盘集体化势在必行C.新经济政策执行中出现偏差D.“玉米运动”不符
5、合苏联国情答案C根据所学可知,1921年3月苏联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农业全盘集体化是斯大林执政时期才提出的,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1921年12月”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苏俄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材料中的现象是新经济政策执行中出现偏差所引起的,故C项正确;“玉米运动”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实行的政策,故D项错误。5.(2018云南师大附中月考)1922年,全俄中央执委会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准许土地的劳动出租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同年10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通过土地法典,进一步放宽了土地的出租期限和使用雇佣劳动的范围,把租佃土地的期限延长到12年,并允许在承租土地上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土
6、地转让和雇佣劳动()A.有利于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巩固B.适应了苏联农业集体化的需要C.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社会化、集约化D.反映苏俄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答案C材料中的信息“准许土地的劳动出租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进一步放宽了土地的出租期限和使用雇佣劳动的范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社会化、集约化,故C项正确。为巩固新生苏维埃政权采取的经济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该政策结束于1921年,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实行于斯大林时期,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土地所有权的信息,D项错误。6.(2018江西南昌质检)斯大林指出:“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
7、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斯大林这一重工业化的方针存在严重的弊端,弊端是指()A.未发展轻工业B.未推行计划经济C.未推行农业集体化D.各部门未按比例协调发展答案D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不代表不发展轻工业,故A项错误;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故B项错误;斯大林推行了农业集体化,故C项错误;由材料内容可知,斯大林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因而各部门未按比例协调发展,D项正确。7.(2018山东青岛调研)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因为在那里,他们可以按照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耕种,然后在公开市场上以他们所能得到的最高价格,而不是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
8、出售他们的任何商品。因此,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到5%,却生产了苏联25%30%的农产品。该现象反映了()A.单一公有制的产生B.新经济政策的成效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D.余粮收集制的扩大答案C私人土地的存在说明苏联当时并不是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规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以看出集体农庄中,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不高,反映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故C项正确;D项所述与材料信息无关,故D项错误。8.(2018全国卷“超级全能生”联考)“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的。共产党当然不能
9、走这条道路(指西方国家经过长期积累、先轻后重的工业化道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着手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件事稍迟一着,那就等于失败。”苏联实施工业化战略的目的是()A.改变经济落后的局面B.保障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C.解除社会主义阵营面临的威胁D.巩固国防和苏维埃政权答案D改变经济落后的局面与材料中“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着手发展重工业”不符,故A项错误;B项所述与材料中“战争日益逼近”不符,B项错误;二战后形成社会主义阵营,故C项错误;巩固国防和苏维埃政权与材料中“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如果这件事稍迟一着,那就等于失败”相符,故D项正确
10、。9.(2018江西五市八校联考)根据苏联官方资料,苏联的工业生产在“四五”计划期间年超过战前水平的73%,其中重工业生产增加了一倍,轻工业增加了23%,军事工业仍然受到最多的关注。这表明()A.苏联摆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B.苏联建设成就奠定了反法西斯物质基础C.苏联利用了西方经济危机的发展契机D.苏联重建道路依然坚持了斯大林模式答案D苏联“四五”计划期间是指在二战后苏联恢复重建时期。材料反映出苏联工业化建设的成就,但没有体现出对外部局势的影响,故A项错误;B项出现在二战之前,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C项出现在二战之前,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二战后苏联恢复重建时期,仍
11、然以重工业为中心,说明苏联的重建道路依然坚持了斯大林模式,故D项正确。10.(2018全国卷“超级全能生”联考)苏联1954年的玉米种植面积只有500万公顷,这无法达到赫鲁晓夫要求的指标。赫鲁晓夫给各地官员下达了严令,各地官员派出各种执法队逼迫农民们改种玉米。1955年,苏联的玉米种植面积达到了1800万公顷。赫鲁晓夫的这一做法()A.增加了农民收入B.忽略自然因素C.赶上了美国农业D.扩大了垦荒面积答案B材料中并未涉及增加农民收入的信息,故A项错误;为执行赫鲁晓夫的命令,苏联盲目扩大种植玉米的面积,但是忽略了自然因素,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的结果,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扩
12、大垦荒面积,故D项错误。11.(2018辽宁大连调研)1975年,苏联的电力、原油、钢等产量,均大幅度超过了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由1950年相当于美国的33%上升到1975年的53%,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主要是因为()A.美国经济陷于“滞胀”危机B.苏联革除了斯大林模式弊端C.美国已转型到知识经济时代D.苏联改革重点是发展重工业答案D美国开始陷入“滞胀”是在1973年,这不是苏联与美国缩小差距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的时间信息可知当时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勃列日涅夫时期没有革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故B项错误;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才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勃列日涅
13、夫改革重点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在这一时期缩小了同美国的差距,故D项正确。12.(2018安徽蚌埠一模)戈尔巴乔夫改革过程中形成了“共青团经济”,即:国家职能部门变成股份公司后,股份大都被领导人瓜分。结果,“国家官员、党的职能人员、共青团积极分子成为最初类型的俄罗斯企业家、20世纪90年代初的第一批百万富翁”。据此可知,当时苏联()A.仍然推行计划经济体制B.经济转型滋生腐败现象C.经济改革直接导致解体D.政府职能发生根本改变答案B材料中“股份公司”说明,苏联发挥了市场作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国家职能部门变成股份公司后,股份大都被领导人瓜分”根据材料“国家官员20世纪90年代初的第
14、一批百万富翁”,可知苏联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出现了腐败现象,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经济改革导致苏联解体,故C项错误;材料不是强调的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材料二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
15、提出要“和共产国际作斗争”。孤零零的苏联看起来似乎不堪一击。虽然新经济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材料三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摘编自段炳林世界
16、当代史(1)根据材料一回答苏联经济得到恢复的原因。(2分)(2)根据材料二,回答斯大林为什么强调重工业建设?(6分)(3)20世纪30年代,在发展经济的问题上,“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什么?其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什么?(8分)答案(1)新经济政策的推行。(2)苏联面临帝国主义的封锁敌视,巩固国防的需要;苏联工业基础尤其是重工业薄弱;吸取当时中国的教训。(3)表现形式: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成果:基本实现了工业化;1937年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解析第(1)问,据“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7、里面去”并结合所学可知,苏联经济恢复与新经济政策相关。第(2)问,“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共产国际作斗争”说明苏联面临帝国主义的封锁敌视;“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说明苏联工业基础尤其是重工业薄弱;“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说明苏联吸取中国的教训。第(3)问,苏联20世纪30年代经济建设的主要内容为斯大林模式的建立。其重要成果结合所学回答即可。14.(2017山东淄博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现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再也容纳不下它所焕发出来的生产力;资产阶级的关系太狭隘了,再也容纳不了它本身
18、所造成的财富。丁法迎等科学社会主义重要文献导读历史证明我们以及那些与我们抱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错误的。历史指出:在那个时候,欧洲大陆的经济状态,还没有成熟到可废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经济革命证明了此点。这个资本主义的基础,在1848年,还是很有发展能力的。恩格斯1895年为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所作的导言材料二随着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萌发与扩散,落后的东方国家产生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普遍需要。落后国家是不是必须经过资本主义阶段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是这些国家马克思主义者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列宁把马克思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俄罗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外的广大地区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社
19、会主义运动。列宁对马克思的继承与发展:关于列宁主义的再认识材料三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问题,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胡锦涛指出:中国共产党创始以来,干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第二件大事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三件大事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恩格斯对资本主义认识的变化及其依据。(6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是如何把马克思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
20、俄罗斯的。(8分)(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实践和理论成果,并谈谈你从中得出的认识。(12分)答案(1)变化:认为应废弃资本主义到承认资本主义有较强的生命力。依据:欧美国家通过革命或改革,普遍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工业革命促进了欧美各国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2)运用: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为落后国家也能建成社会主义。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由直接过渡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3)实践: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认识: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