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高考)2021届高考语文 小题必练3 信息类文本阅读 古代诗词鉴赏 默写 语言文字应用.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74142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考)2021届高考语文 小题必练3 信息类文本阅读 古代诗词鉴赏 默写 语言文字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高考)2021届高考语文 小题必练3 信息类文本阅读 古代诗词鉴赏 默写 语言文字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高考)2021届高考语文 小题必练3 信息类文本阅读 古代诗词鉴赏 默写 语言文字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高考)2021届高考语文 小题必练3 信息类文本阅读 古代诗词鉴赏 默写 语言文字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高考)2021届高考语文 小题必练3 信息类文本阅读 古代诗词鉴赏 默写 语言文字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新高考)2021届高考语文 小题必练3 信息类文本阅读 古代诗词鉴赏 默写 语言文字应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新高考)2021届高考语文 小题必练3 信息类文本阅读 古代诗词鉴赏 默写 语言文字应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小题必练3:信息类文本阅读+古代诗词鉴赏+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吾。”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若病结积在内,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一月之间,即平复矣。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

2、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佗之绝技,凡此类也。太祖闻而召佗。太祖苦头风山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佗。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

3、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曹冲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节选自三国志华佗传)【注】头风:头痛病。考竟:拷问,死于狱中。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B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C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D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

4、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兼通数经:指儒经,即儒家经典著作。指道经,即道教经典著作。指佛经。文中指的是儒家经典著作。B沛相陈理举孝廉: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是西汉选用官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C病亦行差:“差”在文中不是“差错”的意思,而是通假字,“差”通“瘥”,“病愈”的意思。D考验首服:即“首伏”,坦白服罪。首伏,从表象上看,首,头也;伏,低下;意味着头低下认罪。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华佗不爱做官。原是读书人,外出求学。当时

5、不止一人要他出来做官,他都不接受,一心一意从事治病救人之职责,且从不后悔。B华佗医术高超。懂养生之道,特别擅长针灸外科。他让病人饮用麻沸散进行麻醉,然后进行手术,开腹断肠,病人都没有感到痛苦。C华佗善用医法。他故意接受一位郡守很多财物,又不为他医治,不久就离开了,还留封信辱骂郡守。郡守被激怒,吐了几升黑血,病就好了。D华佗医者仁心。华佗在狱中遭受拷打,临死前还是交出救人的方法,只不过狱吏害怕触犯法律不敢接受,华佗心灰意冷,将书烧掉。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2)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含宥之。”5曹操最后为什么

6、要杀华佗?请简要说明原因。(3分)【答案】1C2B3A4(1)郡守的儿子知道内情,嘱咐人不要追赶。郡守非常生气怨恨之后,呕吐很多黑色的血,病就好了。(2)荀彧向曹操求情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应该包涵宽容他。”5华佗用妻子有病做托辞,多次请假不回来,欺骗了曹操,后被逮捕押送回来,最后华佗服罪。荀彧向曹操求情,曹操认为不用担忧,天下并不缺乏有这种医术的人,最终将他拷问致死。曹操认为华佗不根治自己的病,是想使自己显得重要,即使不杀他,他也不会断掉他的病根。【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其疗疾”的“其”是代词,指代华佗,是主语,“疗”是谓语,“疾”是宾语,句子完整;而“

7、又精方药”,省略主语“华佗”,“方药”是宾语,句子完整,因此“又精方药”和“其疗疾”之间应断开,由此排除A、B项;“合汤不过数种”的意思是“配制汤药不过用几味药”,句意完整,其间不应断开,由此排除D项。这句话的意思是:他又精通处方医药,他给人治病,配制汤药不过用几味药,心里明了药剂的分量,不用再称重量,药煮熟就让病人饮服,告诉病人服药的注意事项,病人离开后,病就痊愈了。故选C。2本题考查理解记忆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说法错误。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故选B。3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言文中相关内容的能力。A项,“

8、且从不后悔”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可见华佗本来是读书人,用行医作为自己的职业,心里常常感到后悔。故选A。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属”,通“嘱”,动词,嘱咐;“嗔恚”,生气怨恨;“既”,之后。(2)“请”,动词,求情;“工”,形容词,高明;“悬”,相关;“含”,动词,包涵。5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言文中相关信息的能力。根据“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可见华佗用妻子有病做托辞,多次请假不回来,欺骗了曹操,后被逮捕押送回来,最后华佗自己服罪。

9、根据“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可见曹操并没有将华佗的医术放在心上,认为天下并不缺乏有这种医术的人,因此将华佗拷问致死。根据“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可见,曹操认为华佗不会根治自己的病,是想使自己显得重要,即使不杀华佗,华佗也不会断掉自己的病根。【参考译文】华佗字元化,是沛国谯县人。外出到徐州求学,同时通晓几种儒家经典。沛国相陈珪推荐他为孝廉,太尉黄琬征召他,他都不去就任。华佗懂得养生的方法,当时的人认为他年龄将近一百岁,可外表还像壮年的容貌。他又精通处方医药,他给人

10、治病,配制汤药不过用几味药,心里明了药剂的分量,不用再称重量,药煮熟就让病人饮服,告诉病人服药的注意事项,病人离开后,病就痊愈了。如果需要灸疗,也不过一两个穴位,病痛就应手消除。如果需要针疗,也不过扎一两个穴位,下针时对病人说:针感应当延伸到某处,如果到了,告诉我。当病人说已经到了,应声便起针,病痛很快就痊愈了。如果病患集结郁积在体内,应须剖开身体割除的,就饮服他的麻沸散,一会儿病人便像醉死一样,没有什么知觉,于是开刀后取出结积物。病患如果在肠中,就切断肠子进行清洗,再缝合腹部刀口,抹上药膏,四五天后,病好了,不再疼痛,一个月之内,就痊愈复原了。有一位郡守生病,华佗认为这人发一下大怒病就会好。

11、于是多次接受他的财物却不给他医治;没有多久丢下他走掉了,还留下书信辱骂他。郡守果然大怒,派人追赶捕杀华佗。郡守的儿子知道内情,嘱咐人不要追赶。郡守非常生气怨恨之后,呕吐几升黑色的血,病就好了。华佗的卓绝医技,大都像这些。曹操听说了,就召唤华佗来。曹操为头痛病所苦,每当发作,就心情烦乱,眼睛眩晕。华佗只要针刺鬲这个部位(膈俞穴),病随手就好了。不过华佗本来是读书人,用行医作为自己的职业,心里常常感到后悔。后来曹操亲自处理国事,生病很沉重,让华佗专为他看病。华佗说:“这病短时间难以治好,只有经常进行治疗,才能延长寿命。”华佗长期远离家乡,想回去,于是说:“刚收到家信,正要短期回家一趟。”到家后,用

12、妻子有病做托辞,多次请假不回来。曹操多次写信召唤,华佗还是不上路。曹操非常生气,派人前往查看。如果华佗妻子确实有病,就赐给四十斛小豆,放宽假期时间;如果他虚假欺骗,就逮捕押送他回来。于是用传车把华佗递解交付许昌监狱,核实证据,本人服罪。荀彧向曹操求情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应该包涵宽容他。”曹操说:“不用担忧,天下就没有这种无能鼠辈吗?”终于把华佗在狱中拷问致死。华佗临死前,拿出一卷医书给狱吏,说:“这书可以用来救活人。”狱吏害怕触犯法律不敢接受,华佗也不勉强,讨取火来把书烧掉了。华佗死了以后,曹操头痛病没有好。曹操说:“华佗能治好这种病。这小子有意留着我的病,不加根治,

13、想用这办法来使自己显得重要。可是就算我不杀掉这小子,他也终究不会替我断掉这病根的。”等到后来他的爱子曹冲病危,曹操才感叹说:“我后悔杀了华佗,使这个儿子活活地死去了。”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浪淘沙令王安石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咏史怀古的作品,首句歌颂了“历遍穷通”的伊尹和吕尚,展示了一代政治家鉴古论今的真实感情。B“若使当时身不遇”词人为伊尹和姜子牙感到庆幸,也为没有被知遇的英雄而惋惜。C下阕首写君臣遇合的偶

14、然性,可是一旦“遇合”就会“风虎云龙”,使国家兴盛。D本诗用典贴切,借用历史中二位“英雄”,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情感。2某位评论家说:“二翁合也,均本诗之也”,这两个字是本词的词眼。你知道词眼是什么吗?简要分析。(6分)【答案】1D2兴王。说二位轻而易举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这样有本事的人才是真人才;因为这才是问题的实质所在。结尾对本句引申,二位超越千载,无人与之匹敌,体现了作者的改革变法的决心。【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

15、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项,“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情感”错误。抒发作者获得宋神宗的知遇,在政治上大展宏图、春风得意的豪迈情怀。故选D。2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解答本题首先要先找到“诗眼”,再揣摩其在谋篇布局中的作用;其次结合所用手法,分析其所写内容,分析这个字对诗歌表情达意的作用;最后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分条作答,使答案条理清晰。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首先分析本词的内容,全词歌咏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人生遭际和名垂千载的丰功伟业,

16、并叹息君臣相遇之难,以抒发作者获得宋神宗的知遇,在政治上大展宏图、春风得意的豪迈情怀。由此可知,“兴王只在谈笑中”在全词中成为关键句,意思是,在谈笑之间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人世间如果出现了圣明的君主,那么,在谈笑之间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所以“兴王”一句在全词中是很有分量的,故词眼是“兴王”。三、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中子贡询问孔子,有什么是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回答说:“。,。”(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他自己刚开始草创太史公书还没有完毕,恰恰遭遇到这场灾祸,他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所以“”。(3)苏轼的江城子中将“”与“”并举,利

17、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他又怎能不思念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呢。【答案】(1)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3)不思量自难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言名句的能力。考生要注意如下字词:恕、欲、勿、施、愠。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某些特殊的地域、状态,也是乡愁的催化器。比如,余光中若非孤悬海外,饱尝家国阻隔之苦,未必能写出那愁肠百结脍炙人口的乡愁吧? ,比如黄昏,也是乡愁的酵母。尤其对于独在异乡、对新环境充满陌生、疏离感的过客,“黄昏莫凭栏。凭栏欲断肠。”为什么断肠?黄昏那熟悉而匆忽的氛围,多么轻易地勾

18、起我们对故土、家人的那份亲切而沉郁的乡愁呵!早年一个黄昏,我在青海德令哈城边漫步,忽见身边驰过一辆满身泥污的卡车,眼光掠过尾牌时,我竟忘情欢呼,追着汽车一顿傻跑,直到听不见的汽车绝尘而去,才发觉自己竟湿了眼眶。只因我邂逅的是一辆江苏来的车!此时此地,这平素漠不在心的汽车车牌竟成了亲切多情的乡愁之载体!儿子在巴黎定居,我去那儿长住。那地方可谓风情万种、事事俱足,我却不知为何渐而陷入某种迷离。直到有一天我在塞纳河的桥上,极目凝望着水上缓缓流淌的烂漫晚霞,心头突地一下,竟跳出崔颢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楼上使人愁。”乡愁呵, ,不要忘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国和家?1下列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正

19、确的一项是(3分)( )A比喻 排比 引用B比喻 对偶 借代C比喻 设问 引用D比喻 拟人 借代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余光中如果没有漂泊海外的经历,也写不出脍炙人口的乡愁”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4分)【答案】1C2原句运用“未必能吧”,语意委婉,易于传达浓郁的愁情;原句中“孤悬海外,饱尝家国阻隔之苦,愁肠百结”陈述的更加具体形象,突出了个人经历与产生乡愁的必然联系。3而某些特殊的时段莫非你是在呼唤我【解析】1本题考查修辞手法。运用比喻的修辞,如“比如

20、黄昏,也是乡愁的酵母”,把“黄昏”比喻成“乡愁的酵母”。运用设问的修辞,如“为什么断肠?黄昏那熟悉而匆忽的氛围,多么轻易地勾起我们对故土家人的那份亲切而沉郁的乡愁呵”。运用引用的修辞,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引用崔颢的黄鹤楼中的诗句。故选C。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运用了疑问的句式,运用“未必能吧”,这种不确定的商讨语气,语意委婉,易于传达浓郁的情感;原句中“孤悬海外,饱尝家国阻隔之苦,愁肠百结”陈述的更加具体形象,突出了个人经历与产生乡愁的必然联系,而改写后的句子表达不出这种效果。3本题以语句补写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第一空处,结合后文语境“

21、比如黄昏,也是乡愁的酵母”,尤其是“比如黄昏”,可知此处与时间有关系,从而得出结论“而某些特殊的时段”。第二空处,前文说“乡愁呵”,说明这是对乡愁的呼唤,参考下文“不要忘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国和家”,可知这里应填“莫非你是在呼唤我”。五、下面这则通知有五处词语不够得体,请指出后并修改。(5分)通知全校师生:我校将于9月20日与实验中学展开辩论赛,现万事俱备,急需母校师生找一找辩论时的背景音乐,希望广大师生不吝赐教。请于明天下午2:00-5:00交到团委办公室,其他时间恕不接待。校团委8月10日【参考答案】“万事俱备”改为“准备工作基本就绪”;“母校”改为“全校”;“找一找”改为“提供”;“不吝赐

22、教”改为“大力支持”;“其他时间恕不接待”删除。【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内容(词语、句子、段落和整体和谐)、场合(时间、地点、氛围),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

23、俗化、口语化)等。第一处“现万事俱备,急需母校师生找一找辩论时的背景音乐”,“万事俱备”与后面的“急需”自相矛盾,改为“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句中的“母校”改为“全校”,因为是校团委发出通知;通知是书面语,因此句中的口语“找一找”改为“提供”;“希望广大师生不吝赐教”,不吝赐教是不吝惜自己的意见,希望给予指导,请人指教的客气话。这里只需大家提供音乐背景,因此将“不吝赐教”改为“大力支持”;“其他时间恕不接待”删除,不存在接待的事情。六、下图是从婴儿期到青年期人际交往发展变化趋势坐标图,请根据要求完成题目。(6分)人际关系交往变化(1)根据坐标图,总结三条发展变化的规律,要求语言简明、准确,每条不

24、超过25个字。(2)结合自己成长过程的体会,向父母提出三点针对孩子人际交往方面的建议。【参考答案】(1)与父母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与同龄伙伴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快速上升。与教师的交往在8岁前随年龄增长而上升,之后基本不变。(2)6岁以前,孩子对父母非常依恋,父母要给予孩子家的温暖和爱,通过活动、游戏等培养亲子感情。6-12岁,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已不那么强烈,父母要给予孩子适当的空间,可以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并且教给孩子一些交友的方法。12岁以后,孩子有了自己的同学和朋友,更多地愿意与同学朋友交流,父母要相信孩子已经具有相当的人际交往能力,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给予更多的自由空间。(其

25、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观察图表,首先是标题,然后观察坐标轴上的数据,发现规律。本题是从婴儿期到青年期人际交往发展变化趋势坐标图,横轴上是年龄,沿坐标轴方向递增;纵轴上是百分比,沿坐标轴方向递增。图中有三条曲线,分别代表和双亲、同伴、老师的交往变化情况。根据三条曲线的走势可以概括规律:和双亲的交往呈现递减趋势,和同伴的交往呈递增趋势,和老师的交往先是呈增长趋势(8岁之前),然后呈平稳发展趋势(8岁后)。考生可根据以上分析概括答案。(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和探究思考能力。考生应认真观察图标,然后根据发现的问题阐明自己的见解。本题要求“结合自己成长过程的体会,向父母提出三点针对孩子人际交往方面的建议”,因此要重点结合孩子和双亲变化关系的曲线具体分析。从图表可见,6岁以前,孩子对父母的交往最多,非常依恋,父母要关爱子女,培养亲子感情。6-12岁,孩子和父母的交往变少,和同伴的交往增多,针对这种情况,父母要给孩子一定的空间,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引导孩子正确处理和伙伴的关系。12岁以后,孩子有了自己的交际范围,与同伴的交流更多,父母要给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间,相信孩子,也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