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质量检测(四)文言文(3)(含解析)粤教版必修5.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70613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质量检测(四)文言文(3)(含解析)粤教版必修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质量检测(四)文言文(3)(含解析)粤教版必修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质量检测(四)文言文(3)(含解析)粤教版必修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质量检测(四)文言文(3)(含解析)粤教版必修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质量检测(四)文言文(3)(含解析)粤教版必修5.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质量检测(四)文言文(3)(含解析)粤教版必修5.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质量检测(四)文言文(3)(含解析)粤教版必修5.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质量检测(四)文言文(3)(含解析)粤教版必修5.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质量检测(四)文言文(3)(含解析)粤教版必修5.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质量检测(四)文言文(3)(含解析)粤教版必修5.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质量检测(四)文言文(3)(含解析)粤教版必修5.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质量检测(四) 文言文(3)(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知识训练(13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沛公起如厕如:到去 更相为命 命:生命、性命B无伤也,请辞于军 辞:推辞而卒葬之 卒:死C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鄙:边邑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表:显示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感谢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息:子女解析:选CA项,命:生活、生存。B项,辞:致辞。D项,谢:向道歉。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且为之奈何B率以货窜名军伍中太尉自州以状白府C而予亦悔其随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D制,巖邑也,

2、虢叔死焉姜氏欲之,焉辟害解析:选B都是介词,用、拿。A项,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代这件事。C项,代词,自己/代词,他们。D项,兼词,相当于“于之”,意为“在那里”/疑问代词,意为“怎么样”。3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B.C. D.解析:选BA项,“要”通“邀”,邀请;“郤”通“隙”,隔阂。C项,“闵”通“悯”,指所忧患的事;“父”通“甫”,古代在男子名字后加的美称。D项,“大”通“太”;“阙”通“掘”。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2分)()A范增数目项王B刘病日笃C晞一营大噪,尽甲 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解析:选B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3、。A、C、D三项都是名词作动词,意思分别为“用眼示意”“披上铠甲”“筑舍定居”。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A沛公居山东时B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C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D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解析:选C暴:古今皆为“残暴”的意思。A项,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B项,古义,申诉;今义,说给人听。D项,古义,不平常;今义,很、十分。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3分)(1)鸿门宴中“,”两句说明了做事情不要拘泥于枝末小节的道理。(2)李密陈情表中“,”两句以对偶的形式,从家外家内两个方面刻画出了作者没有至亲,孤苦伶仃的凄惨处境。(3)李密陈情表中以乌鸦反

4、哺的比喻,表达作者要尽孝于祖母的心情的两句话是“,”。答案:(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3)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二、阅读能力训练(47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每小题3分)文化自觉是对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思和理性审视,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中的主体对自己的文化应该有自知之明,同时也要了解和认识其他文化,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自觉就是对中国文化的反思、反省和审视。自中华文化产生以来,中国人民的文化自觉过程就从未停止过。特别是到了近现代,中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反思、反省和审视达到了空前广泛和深刻的程度,涌现出一大批文化

5、名家。即使他们所持观点迥异,但他们均为中华文化自觉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反省,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对中华文化自觉不无启迪。但是,中国真正的文化自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对中华文化的总体构成和要素,对中华文化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作全面、客观的分析和认识,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辩证分析和科学认识。文化自觉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和艰苦的探索过程,是在人类文明发展中逐渐提升的。从中国近代文化自觉的艰难认识和探索历程,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近代以来,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逐渐被打开,无数志士仁人开始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反

6、思和反省。在这一过程中,先后产生了关于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关系的各种观点和理论,“中体西用”“西体中用”“全盘西化”“儒学复兴”“综合创新”等观点、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当代中华文化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中、在世界各种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中发展,既面临严峻挑战,又迎来巨大机遇。中华文化自觉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在今天尤显重要。我们必须坚持文明互鉴、开放包容的方针,既不简单“拿来”,又不盲目排外。我们在文化自觉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文化自觉不仅包含着觉醒、觉悟、反

7、思、反省,还包括对文化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判断文化的价值应该看一种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否具有积极意义,即看这种文化是进步的还是腐朽的;对文化的价值判断必然带来价值选择,即根据人民的利益之所在,批判、摒弃腐朽没落的落后文化,继承、吸收积极进步的先进文化。文化自信是主体对自身文化的认同、肯定和坚守。没有深刻的文化自觉,就不可能有坚定的文化自信。中华文明具有5 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古老文明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明。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厚德载物”“见贤思齐”等理念和情怀,有着不可低估的当

8、代价值。正是基于以上文化自觉,我们才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摘编自张友谊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文化自觉是国人对我国文化的反思、反省等,涉及本土和外来文化问题。B文化自觉的主体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民族、国家、政党、团体等共同体。C当代社会对中华文化的构成、发展历程等的客观认识是真正的中华文化自觉。D文化自觉来自文化自信,建立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之上,是对文化的自我反省。解析:选DD项,从原文第段来看,文化自信来自文化自觉,建立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之上。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先给文化自觉下定义,

9、其目的是方便后文对中华文化自觉的论述。B文章肯定了近现代文化名家从积极消极两方面对中国文化进行辩证分析的贡献。C第段论述文化自觉的内容,指出先进文化要体现人民利益、促进社会发展。D文章论述了文化自觉的内涵、我国需要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关系。解析:选BB项,“从积极消极两方面对中国文化进行辩证分析”错误,文中说“他们所持观点迥异”“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反省”,意思是文化名家对中华文化进行了分析,但“从积极消极两方面”“辩证”无从谈起。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活在本国文化圈的主体只有清醒认识本国文化才能准确判断自己文化的特点。B如果没

10、有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我们就不可能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反省。C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更需要有文化自觉,并以此找到文化发展的正确道路。D如果不能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价值,就可能无法拥有文化自信,这将不利于社会发展。解析:选B“如果就”说法错误,当时西方文化打开我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的确促使人们反思和反省,但不能说如果没有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我们就不可能反思和反省。(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9分)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馀人多厌之者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11、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又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

12、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合齐、赵共击楚。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渡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信

13、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信所出奇兵二千骑,人持一赤旗,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禽赵王歇。汉四年,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汉王之困固陵,用张良计,召齐王信,遂将兵会垓下,破项羽。(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馀人多厌之者/B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馀/人多厌之者/C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

14、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馀人多厌之者/D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馀/人多厌之者/解析:选D“不得”与“不能”表明韩信处境艰难的两种情况,应单独成语,据此可排除B、C;“厌”是动词,是陈述对象“人”发出的动作,“人”前应断开,据此排除A。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都尉:官名。战国始置,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秦汉时代是重要的中高级武官。后历朝历代亦设此职,职掌权属各异。B斋戒:是一种宗教活动形式,主要用于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以示虔诚庄敬。C坛:中国古代用于祭祀天、地、社稷或者举行会盟、拜帅、誓师、封禅的台型建筑。最初

15、为林中空地的天然土丘,后为用土筑成的土堆,再后演变为砖石包砌的高台建筑。D丞相:丞相(也称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丞相始设于战国,后来各朝沿袭设置。时设一位丞相,时设左、右两位丞相。基本上左丞相的权力大于右丞相。解析:选D有些朝代如北宋、明、清是左丞相的权力大于右丞相,但大部分朝代,尤其是秦汉以右为贵,右丞相的权力基本上大于左丞相。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信出身贫寒,又没什么好品行,不能被推举做官,而且他又不善经营,常在别人家里混饭吃,人们都很讨厌他。B韩信投靠项梁和项羽时,都不受重用。转投汉王刘邦后,虽有滕公进言,但仍不被重用。后来在丞相

16、萧何的反复举荐下终被拜为上将。C韩信英勇善战,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他指挥多场战役,又与项羽决战垓下,辅助刘邦灭掉楚霸王,取得了政权。D韩信初为一介平民,后被封上将,汉四年,又被立为齐王,在垓下打败了项羽。解析:选B“反复举荐”错。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5分)译文: (2)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5分)译文: 参考答案:(1)他屡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羽没有采纳。(2)就火速冲进赵军空虚的营垒,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竖立起汉军的两千面红旗。参考译文: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

17、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计,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等到项梁率军渡过了淮河,韩信持剑追随他,在项梁部下,却没有名声。项梁战败,又隶属项羽,项羽让他做了郎中。他屡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羽没有采纳。汉王刘邦入蜀,韩信脱离楚军归顺了汉王,没有什么名声。后来犯法被判处斩刑,同伙十三人都被杀了,轮到韩信时,他抬头仰视,正好看见滕公,滕公和韩信交谈,很欣赏他,把这事报告给汉王。汉王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汉王并没有察觉他有什么出奇超众的才能。韩信多次跟萧何谈话,萧何认为他是位奇才。到达南郑,各路将领在半路上逃跑的有几十人。韩信揣测萧何等人已多次向汉王推荐自己,汉王不任用自己,也就逃走了。萧

18、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报告汉王,亲自追赶他。有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大怒,如同失去了左右手。过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是恼怒又是高兴,骂萧何道:“你逃跑,为什么?”萧何说:“我不敢逃跑,我去追赶逃跑的人。”汉王说:“你追赶的人是谁呢?”回答说:“是韩信。”萧何接着说:“那些将领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杰出人物,普天之下找不出第二个人。大王果真要长期在汉中称王,自然用不着韩信;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没有可以和您计议大事的人了。但看大王怎么决策了。”汉王说:“我是要向东发展啊,怎么能够内心苦闷地长期呆在这里呢?”萧何说:“大王决意向东发展,能够重用韩信,韩信就

19、会留下来;不能重用,韩信终究要逃跑的。”汉王说:“我因为你,让他做个将军。”萧何说:“如果是做将军,韩信一定不肯留下。”汉王说:“任命他做大将军。”萧何说:“太好了。”于是汉王就要把韩信召来任命他。萧何说:“大王向来对人轻慢,不讲礼节,如今任命大将军就像呼喊小孩儿一样,这就是韩信要离去的原因啊。大王如果决心要任命他,就要选择良辰吉日,亲自斋戒,设置高坛,礼仪要完备才可以啊。”汉王答应了萧何的要求。众将听到要拜大将都很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要做大将军了。等到任命大将军时,被任命的竟然是韩信,全军都感到惊讶。汉二年,兵出函谷关,收服了魏、河南王,韩、殷王也都相继投降。汉王又联合齐、赵共同攻击楚军。韩

20、信又收集溃散的人马与汉王在荥阳会合,在京县、索亭之间摧垮楚军,因此楚军始终不能西进。这年八月,汉王任命韩信为左丞相,攻打魏。魏王把主力部队驻扎在蒲坂,堵塞了黄河渡口临晋关。韩信就增设疑兵,故意排列开战船,假装要在临晋渡河,而隐蔽的部队却从夏阳用木制的盆瓮浮水渡河,偷袭安邑。魏王豹惊慌失措,带领军队迎击韩信。韩信就俘虏了魏王豹,平定了魏地,改制为河东郡。韩信和张耳一起率领几万士兵想向东进发攻击赵国。韩信挑选了两千名轻装骑兵,每人拿一面红旗,就火速冲进赵军空虚的营垒,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竖立起汉军的两千面红旗。赵军退回营垒,发现营垒插满了汉军的红旗,大为震惊,以为汉军已经全部俘获了赵王的将领,于

21、是军队大乱,纷纷落荒潜逃,赵将即使诛杀逃兵,也不能禁止。于是汉兵前后夹击,彻底摧垮了赵军,生擒了赵王歇。汉四年,册立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军队攻打楚军。汉王被困在固陵,张良出计,招来齐王韩信,于是会兵垓下,打败了项羽。(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 (19分)晋灵公不君左丘明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清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

22、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犹不改。宦子骤谏。公患之,使铺、麑贼之。晨往,寝门癖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齐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

23、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选自左传宣公二年)注晋灵公:晋国国君,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胹(r):烹煮。赵盾:晋国正卿(相当于丞相),谥号宣,史书中多称他赵宣子。溜:屋檐滴水处。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24、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B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C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D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解析:选B从前文 “食之,舍其半”可推知“使尽之”应是独立的句子,故确定选B。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公,是古代的爵位。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

25、而异。B稽首,指古代跪拜礼,为拜礼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C诗,即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 D乙丑,为古代干支纪年的乙丑年。干支是十二天干和十地支的总称。古人把干支顺序相配,循环记录年份,是谓干支纪年。解析:选D应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1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凸显了晋灵公的残暴(如他的苛政、奢侈、虚言纳谏、残害忠良等)和应得的下场。B除赵盾外,本文还写了一批忠心报国的臣子,如士季、麑、提弥明、灵辄

26、等。C赵盾除了忠君外,还做到了爱民。当他打猎遇到非常饿的灵辄时,就给了他吃的,知道其家中还有老母,舍不得吃时,就叫他吃完,又让他带上饭和肉回家。D不论是书写“赵盾弑其君”的董狐,还是因怀念祖国而背负恶名的赵盾,孔子都对他们加以赞赏,只是对赵盾的不幸表示遗憾。解析:选BB项,说“士季、麑、提弥明、灵辄”都是“忠心报国的臣子”不当,后三人明显不是。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5分)译文: (2)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5分)译文: 参考答案:(1)诗经上说:“没有谁向善没有个好的开头,但很

27、少有人能坚持到底。”照这样说来,能够纠正错误的人是很少的。(2)赵盾说:“不用人而使唤狗,即使凶猛,又有什么用呢!”一面搏斗,一面退出宫门。提弥明为赵盾战死了。参考译文:晋灵公不行国君正道。加重赋税用来彩饰墙壁。他还从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来取乐。有一次厨子炖熊掌没有炖熟,灵公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草筐里,命妇女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廷。赵盾和士季发现了厨子的手,追问厨子被杀的原因,并为这件事忧虑。赵盾准备进谏,士季说:“您进谏,如果国君不接受,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请让我先去吧,没有采纳,您再继续劝说。”士季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灵公假装没看见)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看了看他,说

28、道:“我知道所犯的错误了,准备改正它。”士季叩头答道:“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却能改正,没有什么善事能比这个更大的了。诗经上说:没有谁没有个好的开头,但很少有人能坚持到底。照这样说来,能够纠正错误的人是很少的。您能有始有终,那么国家就巩固了,哪里仅仅是臣子们有所依靠呢。诗经又说:天子有没尽职的地方,只有仲山甫来弥补。意思是说过失是能够弥补的,您能弥补自己的过失,君位就丢不了啦。”晋灵公仍旧不改。赵盾多次进谏。晋灵公很厌恶他,派麑暗杀他。麑清早赶去,看到卧室的门已打开了。赵盾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便端坐在那里打瞌睡。麑退出来,感叹地说:“不忘记恭敬,真是百姓的主啊。杀害百姓的主,

29、就是不忠;不履行国君的使命,就是不守信用。在这两者之间只要有一种,都不如死了。”便撞死在槐树上。秋九月,晋灵公赐给赵盾酒喝,预先埋伏好身穿铠甲的武士,准备攻杀赵盾。赵盾的护卫提弥明发现了情况,快步走上堂去,说:“臣子侍奉国君饮酒,超过了三杯,不合乎礼仪。”接着扶赵盾下堂。晋灵公唤出那条猛犬向赵盾扑去。提弥明徒手搏击猛犬,把它打死了。赵盾说:“不用人而使唤狗,即使凶猛,又有什么用呢!”一面搏斗,一面退出宫门。提弥明为赵盾战死了。当初,赵盾在首阳山打猎,在翳桑住了一晚。看见灵辄饿倒在地,问他得了什么病,灵辄回答说:“已经多日没有吃东西了。”赵盾给他东西吃。灵辄留下一半食物不吃。问其原因,答道:“我

30、在外当奴仆已经多年了,不知道母亲还在不在。现在离家近了,请让我把这些东西送给她。”赵盾要他吃光,并给他预备一筐饭和肉,放在袋子里送给他。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甲士,却把戟掉过头来抵御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免于难。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回答说:“我就是您在翳桑救的饿汉呀。”问名字和住处,他没有告诉就走了。接着赵盾也逃亡了。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逃出国境的山界就回来了。太史(董狐)记载说:“赵盾弑其君。”并且把这条记载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不是这样。”太史回答说:“您是正卿,逃亡没有越过国境,回来后又不声讨叛贼,弑君的不是您又是谁?”赵盾说:“唉!诗经说:由于我怀念祖国

31、,反而自己找来了忧患。大概是说我吧!”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据法直书不隐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为了记事的原则而承受恶名。可惜呀!要是逃出了国境就可以免掉罪名了。”三、表达能力训练(10分)18项羽与刘邦两位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你更喜欢其中哪一位,请说明理由。(5分)要求:对两个人物或形象进行比较说明。不出现常识性错误。不超过70字。答: 参考答案:刘邦知人善任,项羽刚愎自用;刘邦察纳雅言,项羽闭目塞听;刘邦深谋远虑,项羽目光短浅。无论是治军还是用人,刘邦都显得略高一筹。因此,我更喜欢刘邦。19.下面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请对会徽中主体图形的设计思想进行解说,要求语意简明,句

32、子通顺,不超过90个字。(5分) 答: 解析:此题是一道图文转化题,关键是要看懂图中内容。题目要求解读的是“主体图形”的设计思想,那么就只需要解读会徽上半部分的图形,且在解读时要注意联系图形主题。这是冬奥会的会徽,那么观察主体图形可以联想到“冬”字;再进一步观察图形,可以发现图形中蕴藏着运动员的姿态和滑雪的赛道;而从图形的线条来看,它又像是舞动的飘带,这又可以和冬奥会是全世界的盛会联系在一起。参考答案:这是一个由飘带组成的“冬”字,点明了冬奥会的主题;飘带舞动着,增添了冬奥会节日的气氛;图形像一个运动员在赛道上滑行的姿态,点明了冬奥会的部分比赛项目。四、写作能力训练(50分)20阅读下面的材料

33、,根据要求写作。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典故化育后世。如“前车之鉴”“一诺千金”“负荆请罪”“三顾茅庐”“闻鸡起舞”“卧冰求鲤”“精忠报国”“孔融让梨”“邯郸学步”“唇亡齿寒”等。请以其中两三个典故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写作提示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本题提供的材料都是和中国文化相关的典故,考生对这些典故较为熟悉,可根据其内容总结出相关立意。“前车之鉴”讲的是要懂得吸取教训、借鉴经验,“一诺千金”讲的是人要讲诚信、守承诺,“负荆请罪”讲的是人要敢于认错,“三顾茅庐”讲的是要礼贤下士,“闻鸡起舞”讲的是要勤奋刻苦,“卧冰求鲤”讲的是人要孝顺,“精忠报国”讲的是爱国思想,“孔融让梨”讲的是人要谦让,“邯郸学步”说的是一味模仿会使自己迷失,“唇亡齿寒”讲的是双方息息相关、荣辱与共。命题要求“以其中两三个典故为基础确定立意”,可通过联想将几个典故相联系,如“前车之鉴”和“邯郸学步”相联,可讨论借鉴;“卧冰求鲤”和“孔融让梨”相联,可讨论家庭和睦;“闻鸡起舞”和“前车之鉴”相联,可讨论成功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