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5 ,大小:41.50KB ,
资源ID:1268076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26807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生活与哲学教案: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生活与哲学教案: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doc

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特点;理解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运用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相关原理,分析说明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的活动。(2)依据相关原理,说明实践出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认识要服务于实践。 【教学重点】实践的基本特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教学难点】 实践是认识的实践

2、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人有主观能动性,人能够通过意识认识世界,那么人对世界的正确认识从哪里来?讲授新课: 人的认识论从何而来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找同学们可以谈自己对“实践”概念的感性认识,不必苛求准确,如实践就是人们做事情,譬如农民种田、工人做工、教师教学、演员表演、科学家做实验等。(学生学习文化课不是实践活动,是一种主观性活动,改变的是自己的头脑,而不是客观物质)实践是指人们认识活动以外的活动。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的对象是

3、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修行、辩论等不是实践,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实践中的“改造”是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这意味着实践不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它是一种直接的现实性活动)2、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性。实践的构成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设备和工具)和实践的对象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具有客观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人们在行动之 前就已有

4、了明确的目的,并通过实践创造出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东西,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记,这也是和动物的本能活动所不同的。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们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讨论:盲目的实践是否存在。(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的社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的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实践的历史性是指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3实践的基本形式。 教材“专家点评”阐述了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一是改造自然

5、的生产实践;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实践活动的形式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之一,理解这一内容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要明确实践的具体形式是无限多样的,每一种实践活动都有它的表现形式。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实践的内容日益广泛,实践的形式更加复杂。 第二,“基本”不是“全部”,人们难以穷尽实践的所有形式,这里只研究实践的“基本”形式,即上述三种。这三种基本形式只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 第三,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平衡的,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因为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实践中结成的生产关系决定着其他社会关系,生

6、产实践也是人们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所以,不能把三种基本形式并列起来。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具体表现为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课堂探究:(1)西红柿等的食用之谜是如何揭开的?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2)想一想,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 探究提示:(1)西红柿的食用之谜是通过“品尝”揭开的,这启示我们,对万事万物,我们只有勇于去“尝试”“做一做”“试一试”,才能获得对它的认识。 (2)敢于“品尝西红柿”,敢于“吃螃蟹”,这些事例都告诉我们,人的正确认识只能从实践中来。 讨论:老者和农夫的对话。老者“不会耕地,怎样下田”。 农夫:“不让下田,怎会耕田”哲理故事:唐代名画家戴嵩善

7、于画牛。他有一幅斗牛图,画得十分生动,被人们视为珍品。有一次收藏家把这幅画拿出来晒,一个牧童看到了,不禁大笑。藏主问他何故,他说:“牛在角斗时,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绝不会翘起来。这幅画的牛尾巴翘得像根竖起来的棍,叫人不由得发笑。”这位画家的失误说明,实践在认识的过程中何等重要,任何人的认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秀才不出门,可知天下事”说明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但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课堂探究:是什么力量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想一一想,古代的天文学、力学和数学都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探究提示:正如恩格斯所说

8、:“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实践的需要,尤其是生产实践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农业发展需要知“农时”,力学的发展是由于制作生产工具的需要(如水车),数学的发展则是计数的需要,如丈量土地促进了几何学的产生和发展,此方面的古籍如周髀算经和明代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对此,我们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1)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

9、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课堂探究:(1)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以上说法的理解。 (2)你认为是非能够说清楚吗?怎样才能说清楚? 探究提示:(1)庄子在这里陷入了不可知论,认为找不到一个标准判断是非。 (2)是非是能够说清楚的,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判断是非的标准也看事,实际看实践的结果。 教材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引导我们深入探究是非或真理的标准问题。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沟通主观与客观的桥梁。对此,

10、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1)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来回答。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就必须超出认识的范围,从认识之外寻找判断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标准。 (2)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3)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11、 教材此处引用的恩格斯、列宁的名言,也正阐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一道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课堂探究:这位归国博士为什么要来到草原?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探究提示:这位归国博士来到草原,就是为了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改变草原的面貌,造福于草原人民。这启示我们,知识只有应用于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才能实现认识的目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所谓学以致用,也正是强调这一道理。 教

12、材引用毛泽东和陆游的名言论证了认识的目的在于实践,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在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问题上,历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把学来的理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正确的态度。另一种是把学来的理论束之高阁,或空谈一阵,并不实行,这是错误的行为。我们应该坚持正确的态度。 教材“相关链接”提供的故事告诉我们,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应该表示为:行知行或实践认识实践(包括创新),这一公式从实践出发,又落脚于实践和创新,表明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的道理。 课堂小结: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方法论:坚持实践的观点,自觉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实现主、客观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