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7 ,大小:527.50KB ,
资源ID:1268011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268011-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安徽省滁州市定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1、安徽省滁州市定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1.有学者认为,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A. 西周B. 春秋战国C. 汉代D. 唐代【答案】B【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从题干中“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可知该“突破”正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答案为B;西周时期还没有出现铁犁牛耕,排除A;CD时期已经广泛使用,不是“突破”,排除。2.明朝中期,常熟一地主购买大片沼泽,雇用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改造为良田,凿水池用以养鱼,池上筑舍养

2、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果木蔬菜,副产品运往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这说明,此时江南A. 开始出现多种经营的农业经济B. 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C.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D. 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时期【答案】B【解析】【详解】常熟一地主在自己的土地上,经营养鱼、养猪、种植不同果木蔬菜等多种农业经济,副产品运往市场销售,说明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故选B;材料无法体现“开始出现”,排除A;地主雇用乡民,乡民并非完全自由的劳动力,并非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排除C;材料信息只是反映副产品运往市场销售,获利丰厚,无法体现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时期,排除D。3.下表时间成就

3、战国都江堰汉代漕渠、白渠、龙首渠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高转筒车A. 注重农业精耕细作B. 农业成就最突出C. 重视农业生产发展D. 农业工具不断更新【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表格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内容有创新农业生产工具、兴建水利工程、注重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可以判断其作用在于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体现的是精耕细作的模式,A选项符合题意。仅从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的变化是不能得出农业成就最为突出的结论的,B选项排除。灌溉工具属于民间发明的水力灌溉工具,与统治者重视无关,C选项排除。农业工具不断更新的说法过于片面,D选项排除。4.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

4、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A. 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B. 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C. 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D. 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可知,唐朝租庸调制规定可以纳绢或布代役,有利于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体现了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而材料“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规定进一步放松了对农民人身控制,B正确;材料“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可知,人丁税没有废除,A说法错误;由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实施,就是因为土地兼并的结果,结

5、合所学可知,唐朝没有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C说法错误;材料涉及的是赋税政策的变化,D与材料无关。5.如图所示工具A. 出现于元代B. 由杜诗创造C. 充分利用人力D. 主要用于农业灌溉【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图示为东汉时期南阳太守杜诗创造的鼓风冶铁工具水排,故答案为B,排除A;水排是利用水力鼓风装置,不是人力,不是灌溉工具,CD错误;6.瓷器是中华民族经典的文化符号。下列有关制瓷业的表述,准确的是A. 西汉瓷器开始大量出口B. 唐三彩是唐朝标志性瓷器C. 宋朝进入彩瓷生产时期D. 青花瓷是元朝制瓷业代表【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的青花瓷代表当时制瓷业的最高

6、水平,故D正确;瓷器开始大量出口是在唐代,故A不正确;唐三彩是陶器,故B不正确;制瓷业进入彩瓷时期是在元代,故C不正确。7.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材料可用来佐证A. 东京汴梁成为了国际大都市B. 商品经济从城市向农村扩散C. 市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D. 商业行为不再受官府的管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可知,宋朝市的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的限制,故选C;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向农村扩散”“商业行为不再

7、受官府的管辖”,排除B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联系所学北宋商品经济发展的史实分析解答。8.明朝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其主要目的是( )A. 海外移民B. 宣扬国威C. 殖民扩张D. 获取利润【答案】B【解析】【详解】明朝时期国力强盛,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炫耀明朝国力,B正确;郑和下西洋是构建大中华文化圈,并不是海外移民,A错误;郑和下西洋是不及经济利益为前提的远航,因此不是殖民扩张,也不是获取利润,C和D项错误。9.明清时期在传统城市发展的基础上,出现大量工商业市镇,有产地市场型、集散市场型、零售市场型等多种类型

8、。这反映了A. 政府放弃抑商政策B. 大量农产品投放市场C. 商品经济非常活跃D. 城市以经济功能为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大量工商业市镇,有产地市场型、集散市场型、零售市场型等多种类型”可知,体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商品流通活跃,C项正确;明清时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政府没有放弃抑商政策,A项错误;材料内容只是体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没有涉及农产品面向市场的现象,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现象,没有强调城市的经济功能,D项错误。10.明书始丰稿织工对中写道:“钱塘相安里一个富家有机杼四五具佣工十数人。”这从本质上反映出明朝A. 商品经济高度发展B.

9、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 民营手工业占主导D. 手工业生产力提高【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钱塘相安里一个富家有机杼四五具佣工十数人”可知,雇佣关系的出现,B正确;据材料可知,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劳动力成为商品。但与问题“本质”的关系来讲,这只是现象,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哪种手工业形式占主导的问题,C错误;据材料“钱塘相安里一个富家有机杼四五具佣工十数人”可知,没有涉及到生产水平,D错误。【点睛】资本主义萌芽的具体形式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形成了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11.有学者认为,重农抑商政策基本上贯穿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其中秦、汉、唐、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具有典型性。这一观点突

10、出反映了A. 封建统治对经济的干预B. 重农抑商政策多出现在统一王朝C. 王朝兴衰影响经济政策D. 商业过度发展往往影响社会稳定【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重农抑商政策基本上贯穿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其中秦、汉、唐、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具有典型性”可知,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基本上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以秦、汉、唐、明、清时期更具有典型性,这是政府干预经济,A正确;据材料“重农抑商政策基本上贯穿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可知,重农抑商政策多出现在统一王朝的说法错误,B错误;据材料重农抑商政策基本上贯穿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可知与重农抑商王朝兴衰无关,C错误;据所学可知,商业的发展会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11、D说法错误。12.18世纪中期,清政府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一口贸易,并对丝绸、茶叶等传统商品的出口量严加限制。这一现象直接反映了清政府A.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 压制资本主义萌芽C. 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D. 重视国内市场的开拓【答案】C【解析】【详解】从“粤海关一口贸易”、“ 出口量严加限制”可知当时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故选C;ABD与题干不符,排除。13.依靠去往东方的航道上的沿海商埠,葡萄牙商船畅通无阻地往来于欧亚之间。葡萄牙在16世纪成为东方贸易帝国,往日与印度进行贸易的阿拉伯商人和地中海商人的地位逐渐下降。这表明A. 新航路开辟导致商路中心发生转移B. 商业贸易促进了葡萄牙的工业

12、发展C. 葡萄牙是三角贸易活动的主导国家D. 亚洲传统社会因贸易遭遇灭顶之灾【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葡萄牙在16世纪成为东方贸易帝国,往日与印度进行贸易的阿拉伯商人和地中海商人的地位逐渐下降。”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使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导致与印度进行贸易的阿拉伯商人和地中海商人的地位逐渐下降,A正确;据所学可知,葡萄牙是封建制国家,它的工业并没有发展起来,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三角贸易,且最初三角贸易活动的主导国家是西班牙,C错误;亚洲传统社会并没因贸易而转型,D错误。【点睛】新航路开辟改变了欧洲商贸特点:商贸范围扩大;商贸种类增多;商贸中心转移;商贸方

13、式变化。14.1669年英国,每磅茶叶售价1英镑,相当于一个体力劳动者6周的收人。18世纪50年代,下午茶已在英国中产阶级中流行。而到了18世纪80年代,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一天也能喝两次茶。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的英国A. 扩大与东方的贸易B. 农业生产急剧衰退C. 社会结构发生变化D. 工业革命最终完成【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新航路开辟后,由于东方茶叶输入英国渐多,茶叶由奢侈品变为普通饮品,故A符合题意;材料无法反映农业生产衰退的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社会阶层,但没有涉及社会结构的信息,故C不符合题意;19世纪中期,随着机器制造业的建立,工业革命最终完成,故D不符合题意。故

14、选A。15.据统计,英国在1700年至1851年,制成品在进口商品中的比例从28.4%下降到4.9%,原料从45%上升到58.2%,1831年曾高达70.4%,食品从26.6%上升到36.9%.英国进口商品结构出现如此变化主要是因为A. 工业革命开展带来的客观影响B. 通过殖民扩张掠夺了更多的原料C. 工业制成品国内市场日益饱和D. 圈地运动造成农业生产持续下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从1700年到1861年,英国原材料和食品进口比例上升,制成品进口比例下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需要进口原料,出口工业制成品,故选A项;此时的英国已经渡

15、过了殖民扩张和圈地运动的阶段,故排除BD项;国内市场日益饱和的结论无从体现,故排除C项。16.19世纪90年代起,英国的许多铁路公司由于互相竞争而合并,最后只剩下4家较大的公司。在航运业方面,美国银行家摩根用3400万英镑创立了英美大西洋商船托拉斯,垄断了大西洋航运,这一现象表明A. 生产集中促使传统交通工具消失B. 经济发展推动生产组织形式变化C. 交通运输革新成为生产主要动力D. 自由贸易生产推动了生产的集中【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19世纪90年代起,英国的许多铁路公司由于互相竞争而合并,最后只剩下4家较大的公司。在航运业方面,美国银行家摩根用3400万英镑创立了英美大西洋商船托

16、拉斯,垄断了大西洋航运”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许多铁路公司由于互相竞争而合并,在航运业方面大西洋商船托拉斯垄断了大西洋航运,这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生产力发展,垄断组织产生,B 正确;据材料没有体现传统交通工具消失和交通运输革新成为生产主要动力,A、C错误;据材料反映的是铁路运输部门,而不是生产部门,D错误。17.1861年,曾国藩在给咸丰帝的奏折中提出:“购买外洋器物”让人学习仿造,一两年后,就可以“剿发逆,勤远略。”这表明曾国藩A.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B. 提出了切实的国家发展战略C. 未能认识到中外的实质差距D. 代表着时代前进的主要方向【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曾国藩认为

17、,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差距在于器物,结合所学可知,曾国藩未能认识到中外的实质差距是制度问题。C正确;材料只是曾国藩的奏折,不能说明其实现了,A排除;结合所学可知,其做法是不可能完成国家独立、富强的,B排除;当时时代的方向是发展资本主义,而曾国藩主张维护封建制度,D排除。故选C。18.国民党人陈立夫认为,“(国民党统治后期)财政上的失败,是帮助共产党把有钱的老百姓变成无产阶级,是我们为什么要到台湾来的最大原因”。“财政上的失败”主要是指A. 反共反人民的内战B. 美国的经济侵略C. 恶性通货膨胀政策D. 官僚资本的压迫【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国民党统治后期,国民党政府为了掠夺人民

18、的财富,实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成为国民政府“财政上的失败”的主要原因,答案为C;A不是财政政策,排除;美国的经济侵略和官僚资本的压迫是国民政府出现“财政上的失败”的原因之一,但是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BD。19.据南山日报报道:1907年10月13日,天津塘沽张小田与北京慕贞女子书院的贾玉莲,在天津海大道美以美会微斯教堂,由陈牧师主持举行文明婚礼。这一报道表明当时A. 新式婚礼已出现B. 民众拥有信教自由C. 婚礼走向了简约D. 报刊成为传媒主流【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在天津海大道美以美会微斯教堂,由陈牧师主持举行文明婚礼”体现的是当时新式婚礼的出现,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信教无关,B选

19、项排除。材料不能得出新式婚礼简约的说法,C选项排除。报刊成为传媒主流的说法仅从南山日报报道是不能得出的,D选项排除。20.中国铁路从艰难落地,快速发展,到今天高铁走出国门,反映了由被动抗拒到逐渐融入世界的变化历程。下列对中国铁路发展史表述错误的是A. 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仍被西方列强控制B. 收回利权运动推动铁路建设的较快发展C. 四川保路运动直接推进了铁路的国有化D. 青藏铁路的贯通成为铁路建设新的里程碑【答案】C【解析】【详解】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规定宣统三年(1911年)前所有集股商办的干线,必须由国家收回,并强收川汉、粤汉铁路为“国有”,旋与美、英、法、德四国银

20、行团订立借款合同,公开出卖川汉、粤汉铁路修筑权,激起湘、鄂、粤、川人民的反对,四川保路运动在此背景下兴起,C项因果关系颠倒,符合题意,故选C;ABD均是对中国铁路发展史的正确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21.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文章指出:“理想的报刊应当承负起广译五洲近事的职责,好让读者可以知晓全地大局,与其强盛弱亡之故。”这表明梁启超认为报刊应A. 唤起国人的危机意识B. 传播西方先进思想C. 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D. 启发民智以图自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梁启超认为,报刊的职责是介绍世界大事,让读者了解“全地大局”,明白“强盛弱亡之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在梁启超看来,报刊的

21、职责在于启发民智,以图国家自强,D选项符合题意;唤起国人“危机”意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选项错误;传播西方先进思想和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等,与知晓“全地大局”、“强盛弱亡之故”不符, BC两选项错误。22.“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一“变革”指A.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B. 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C.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答案】C【解析】【详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

22、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故选C;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不属于“深刻的社会变革”,排除A;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土地改革属于经济领域的改革,不符合“深刻的社会变革”,排除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属于经济体制,不符合“社会变革”,排除D。23.1961年中央召开了一系列会议,据表中信息推断最合理的是时间会议主要议题和会议成果1961年3月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公社体制问题;公社规模必须划小1961年8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重点是工业问题,其次是粮食问题;通过工业七十条,加强企业的经济核算和财务管理1961年10月中央局第一书记会议专门讨论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问题

23、A. 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B. 农业合作化造成严重后果C. 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D. 中央已着手调整国民经济【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1961年”“公社体制问题;公社规模必须划小”“加强企业的经济核算和财务管理”等信息可知,中国在经历三年经济困难之后,已经意识到了人民公社体制带来的某些问题,并开始着手去调整国民经济,故选D。材料中并没有提到工业化的具体成就,排除A;材料中会议的召开是在解决问题,它并涉及对农业合作化的后果进行分析,排除B;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到1965年才基本完成,排除C。24.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党提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战略;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定位是:市场

24、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可见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A. 正确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B. 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全面调控C. 发展多种所有制调整产业结构D. 促进国际国内市场相互衔接【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的“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到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这些消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同,十四届三中全会前强调的是政府的主导作用,后期强调的是市场的基础作用,即要处理

25、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A正确;据上分析可知材料不仅没有强化政府的作用,而是突出了市场的基础、决定作用,B错误;据材料没有涉及所有制调整,C错误;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市场的作用,没有涉及国际国内市场相互衔接,D错误。25.1990年4月,在邓小平提议下,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了开发和开放浦东的重大决策。这一举措A. 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B. 为沿海港口城市开放作了奠基C. 初步形成对外开放格局D. 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要求【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0年上海浦东新区的开放,进一步带动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深化了中国的对外开放,A选项符合题意。1984年中国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6、B选项排除。初步形成对外开放格局是在内地城市开放之后,C选项排除。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D选项排除。二、材料阅读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565年,西班牙人乌尔达内塔开辟马尼拉帆船航线,从美洲到亚洲实现了直航。自菲律宾甲米地港启航,利用东南季风,向北航至北纬38-409,再利用西风向东航行,至北美洲阿卡普科港,然后大帆船驶向秘鲁卡亚俄港口,史称“太平洋丝绸之路”。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在太平洋建立循环贸易体系。中国船把丝绸、瓷器、工艺品运到马尼拉,西班牙船把中国货转运到阿卡普科,然后,西班牙大帆船再把美洲的白银运到马尼拉,換取中国的商品,如此循环。摘编自刘文

27、龙马尼拉帆船贸易太平洋丝绸之路等材料二 2008年以来,全球化遢到重大挑战,许多国家主张反对自由贸易、反对经济全球化、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2013年中国开始倡议的“一带一路”,是为推动世界复苏、优化仝球经济治理、重建世界交往理性而提出的“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开启了全球化30的新愿景,资本主义世界化在狂飙数百年后第一次迎来决定性的转向。共建带一路”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乘持开发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性世界经济。“一带一路”意味着“多中心崛起、全方位合作全人类共赢”的包容性全球化的开启。摘编自陈曙光“一带一路”:中国与世界(1)

28、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洋丝绸之路出现的背景及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提出和实施“一带一路”设想可行性的条件,并简析“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国际意义。【答案】(1)背景:新航路开辟;西方进行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白银需求量大;中国手工业发达。影响:促进了西方资本的原始积累;有利于西方殖民扩张;加快了美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白银流入中国,加大了明朝白银货币的流通;有利于美洲的经济作物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2)条件: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全球化的发展;改革开放,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29、制的逐步建立;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意义:开启全球化的新时代;有利于构建开放包容的全球化模式;有利于优化全球治理体系,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解析】【详解】(1)第一问背景: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太平洋丝绸之路出现的背景,可从西方和中国两个方面切入分析,具体结合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形成、明朝商品经济繁荣和手工业发达等主干知识来回答。 第二问影响:结合书本所学关于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影响等知识,从对当时中国影响和对世界(尤其是西方)影响两个角度切入分析。(2)第一问,结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从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和中

30、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外交政策调整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分析。 第二问,根据材料“包容性全球化的开启”结合所学知识从对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新秩序的构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促进世界发展等角度分析其意义。27.列强侵华,使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不断探索国家的出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401900年列强侵华战争及中国清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侵华战争中英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内容割地香港岛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赔款2100万银元白银2亿两白银4.5亿两开埠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苏州、杭州、沙市

31、、重庆其他条款协定关税开设工厂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材料二 孙中山思想认识的变化时间思想主张出处1894年“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经国之大本也。(日本)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903年“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说1922年“中华民国就像是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河岸上嘲笑我。我目前正在改组中国国民党,使本党能有更多的工人参加进来为了谋求社会的根本改革,还

32、要努力唤起民众觉醒。”孙中山谈话录材料三 作为中国电影重要流派,献礼片对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主旋律,讴歌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影片剧情简介该片演绎了1911年至1921年共10年间中国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大体上由民初动乱、五四运动及中国共产党建党三部分剧情组成该片讲述了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故事该片讲述了从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我和我的祖国该片演绎了“开国大典、香港回归、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等7组普通人与祖国大事件息息相关的经历,以小人物见证大时代(1)根据材料一,概括

33、指出列强侵华呈现的发展趋势。(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思想主张变化,谈谈你对孙中山革命的一生有何认识。(3)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从材料三中选取一部影片,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近代重大历史事件或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事件或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选取的影片名及历史事件或现象,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概述和评价简明扼要。)【答案】(1)发展趋势:规模上,侵华规模不断扩大,列强由单独侵华到联合侵华;方式上,从发动战争、经济侵略,扩大到政治军事控制;范围上,从东南沿海扩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内地;经济侵略上,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2)变化:甲午中日战争前是改良(维新)思想,主张通

34、过变法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或建立君主立宪制);甲午中日战争后是民主革命思想,主张暴力推翻清政府,实行民主共和。1922年认识到中国革命要取得成功,必须改组国民党,联合苏俄,发动民众。认识: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的革命斗争;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具有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革命事业没有成功,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民族资产阶级不能胜任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重任。(3)示例电影名:建军大业。历史现象:南昌起义。概述和评价: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人率领两万多名革命军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这次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

35、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示例仅供参考,考生可选取其他影片,并指出其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或现象,只要讲述得当,即可得分。)【解析】【详解】(1)趋势:根据材料一中列举的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具体的内容,结合相关侵华战争,从规模、范围、方式、手段等方面概括近代列强侵华的发展趋势。(2)变化:根据材料二中1894年提出“日本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就已大有可观”,1903年张“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1922年明确“我目前正在改组中国国民党,使本党能有更多工人参加进来为了谋求社会的根本改革,还要努力唤起民众

36、觉醒”等,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改造的方法和目标、手段等方面,分析孙中山的思想主张的变化。认识:根据材料二中孙中山思想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探索救国道路过程中的心路变化的表现、原因、本质及其革命行动,理解孙中山致力于救国救民的革命斗争、不断追求真理的一生。(3)影评:根据题目要求,首先阅读材料三,了解三部影片的剧情,然后选择其中一部影响,依次明确片名、指出其反映的重要历史事件或现象,接下来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相关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并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对这一历史事件简要评价,注意依次回答,简明规范。28.2018年10月,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明确提出:“大胆务实向前

37、走。”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78年的中国企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也许我们从外国人眼中能看得更真切一点。美国记者马修斯在中国工厂观察记中写道:“当我走进一个车间的时候,有三名女工正在同旁边桌上的另外三名女工聊天。在我逗留的几分钟里,只有一个女工干了活去年,全厂85%的工人都增加了少量的工资,对很多人来说,是10到20年来第一次增加工资。”一位日本记者发现重庆炼钢厂使用的机械设备全都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其中140多年前英国制造的蒸汽式轧钢机竟然还在使用。读卖新闻记者写道:“日本的集成电路工厂干净得一点灰尘也没有,相比之下,上海这家工厂简直像马路工厂。上海内燃机研究所的31名技师,平均年龄是

38、56岁。”摘编自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8782008材料二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要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1986年,国务院提出推行多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摘编自陈清泰主编重塑企业制度:30年企业制度变迁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2)据材料二,概括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认识。【答案】(1)必要性:职工缺乏生产积极性;企业缺乏激励措施;

39、设备陈旧;企业经营管理落后;缺乏技术人员(2)主要内容: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3)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改革创新;要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注重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技术水平。【解析】【详解】(1)必要性:由材料“当我走进一个车间的时候只有一个女工干了活”可归纳为职工缺乏生产积极性;由材料“去年,全厂85%的工人都增加了少量的工资,对很多人来说,是10到20年来第一次增加工资”可归纳为企业缺乏激励措施;由材料“重庆炼钢厂使用的机械设备全都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其中140多年前英国制造的蒸汽式轧钢机竟然还在使用”可归纳为

40、设备陈旧;由材料“相比之下,上海这家工厂简直像马路工厂”可归纳为企业经营管理落后;由材料“上海内燃机研究所的31名技师,平均年龄是56岁”可归纳为缺乏技术人员。(2)主要内容:由材料“要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可归纳为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由材料“提出推行多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可归纳为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由材料“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可归纳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心环节:由上一问归纳出的“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到“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再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他们之间的共性都是围绕“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这一目标进行的。(3)由材料一中归纳出的国有企业的问题可推导出认识为要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注重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技术水平等;由材料二中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可推导出认识为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改革创新。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