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沙市重点中学2014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试卷历 史 (考试范围:必修一、必修二第一二单元)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第卷 选择题 (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1. 中国古代,都城的定位成为城市兴衰的重要因素,它使政治、经济、文化融为一体,此外,中国古代城市农村之间分工的基本结构,也与“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相一致。这主要说明中国古代城市( )A以商业职能为主B以政治职能为主C市民价值观念的变化D商业限制被打破【答案】B2.某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
2、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以下相关评述正确的是()A.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三权分立与制衡 B.秦朝的中央官制最早体现此“原理”C.作者对“原理”长期不变感到不满 D.作者对“后世”官制持否定态度答案B3.对下列有关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朝代曹魏西晋东晋隋唐北宋比例26%15%4%17.2%24.5%46.1%A.魏晋的选官制度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 B.魏晋的选官制度造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C.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上升与科举制有关 D.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大小与封建统治基础无关答案D4大型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解说词中这样
3、说道:“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明确所有权归属,这些正是自由交易和市场形成的前提,也许正基于此,很多学者才把发明公司的荣耀归于罗马人。但真正公司时代的到来,还要在人被进一步解放之后。”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罗马法具有进步性和时代的局限性 B罗马法导致公司组织的诞生C罗马法直接促进了现代企业制度产生 D罗马法导致自由市场经济形成答案A5.美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美国革命史(17631790)中写道:“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根据他的看法,创立美国联邦政府A.背离了美国革命的原则 B.维护了商
4、人和农场主的利益C.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保护 D.强化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力答案D6.汉密尔顿解释美国设立参议院的主要目的是使政府能够“推行正当之措施”,应该对参议员“予以较长之任期”其主张对参议员“予以较长之任期”主要是考虑到A地方与中央争权影响美国政局的稳定 B行政与立法机构在国家中的地位不同C“权力制衡”是美国宪法的基本精神 D参议员专司其事才能提高其专业能力【答案】D7.英国在不久前进行了一次主题为“你是否赞成保留英王”的民意调查,结果70%民众投票赞成保留国王。英国的国庆节就是英王的生日,英王生日不一样,国庆节也就不一样。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英国人重视历史传统 B英国国王是国家的
5、象征C政治传统影响社会生活 D英王是英国国家政治权力的中心【答案】D8.下图所示为1904年驻日大使的杨枢的一则奏折(部分),造成该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甲午战争后国人的救国思潮由物质层面转向制度层面B甲午战败后,国人救国求速成,学习文科较易入门C日本近代化起步时间短,科技不如欧美发达D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一向重道轻器,重人伦轻科技答案A9.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写道:“这些国耻(二十一条)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在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之下,军阀官僚的政治,只有没落的一途。”上述材料A肯定了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 B全面
6、揭示了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原因C准确分析了抗日战争后中国的政局形势 D体现了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的政治愿望答案A10.梁启超在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中说:“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下列关于这三回革命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周朝的革命体现了族权和政权的结合 B汉朝的革命打破了夏商周以来官僚政治的局面C辛亥革命使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 D辛亥革命开启了进步的闸门,使反动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答案B11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理论体系进行的,与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
7、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该观点认为十月革命()A仅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旗帜 B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冲击 C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不大 D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答案】D12我国史学界曾就“二战后”某一事件的影响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 该事件是欧洲经济的“强心剂”和“及时雨”,是促进西欧走向联合的“粘合剂”;另一种观 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分裂的“加速器”和“绝缘体”。这一历史事件是( )A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 B北约的建立 C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 D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答案】D13在对“冷战”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中,某校学生
8、拟定的以下主题不符合史实的是( )A朝鲜战争:热战背后的大国角逐 B欧洲联合:扩大生存空间的努力C跨越鸿沟:中美外交关系的调整 D苏东剧变:一场静悄悄的制度革命【答案】D14右边漫画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其中不能读出的是( )A朝鲜战争扩大为一场国际性的局部战争B朝鲜战争是美国推行全球战略的一部分C志愿军抗美援朝打乱了美国的战略部署D美国扼杀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失败【答案】D15. 1955年丘吉尔指出,“新式武器改变了国际关系。他不仅威胁着像英国这样的小国的生存,而且也威胁着美国和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的生存。”他断言:“通过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过程,我们完全有可能达到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安全成为
9、恐怖的健壮的孩子”。其观点核心是( )A核均势使世界相对和平 B应该尽力缓和美苏关系C核武器使美苏对抗升级 D英国应该大力发展核武器【答案】A16 1971年,日本政府发表的经济白皮书中,难掩得意:“回首往事,风雨25年,完成战后复兴的日本经济,在技术革新和振兴出口两只车轮驱动下,正朝着先进国的道路迈进。”从战后的国际情势来看,下列属于日本战后“风雨25年”经济发展机遇的是( )A在美苏对立加剧下,美国急需日本产业技术协助重建欧洲B在政治民主化进程下,日本政府清除军国主义残余C在两大阵营对抗下,美国扶植日本为对抗共产势力的盟友D在国际冷战氛围下,日本幸运成为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国家【答案】C 17
10、 1962年法国某报纸说,戴高乐总统应该时刻准备亮出持有的大量美元这张外交王牌,通过向美国购买黄金而对其施压。美国政府对此颇为重视,认为“法国持有的美元所表现的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这反映了(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挑战 法国抵制马歇尔计划A B C D【答案】B18某课题的中心词是“杜鲁门主义”、“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苏联解体”。由此推断,该课题的中心内容最有可能是( )A从美苏争霸到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B从经济区域集团化到全球经济一体化C从两极格局到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D从两极格局的形成到两极格局的瓦解【答案】D
11、19宋人朱或的萍洲可谈记载,张乖崖任崇阳县令时,“尝逢村氓市菜一束出郭门。问之,则近郊农家。乖崖笞之四十,曰:尔有地而市菜,惰农也。崇阳民闻之相尚力田。”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A维护封建统治的根基 B避免农业劳动力的流失C禁止农民从事商业活动 D引导农民提高耕作技术答案A20.七绝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诗:“七涉沧溟若等闲,闭关修炼可成仙?当年外族惊梦客,不走河边走海边。”对诗中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A.在政府的政治意志下,“七涉沧溟”浩浩荡荡,蔚为壮观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闭关政策的经济根源 C.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和挑衅使明朝统治者惊魂不定,只开放广州与外国通商 D.大规模的远洋航行加强了与亚非
12、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联系 答案C21. 东汉崔寔政论中说:“农桑勤而利薄,工商逸而人厚,故农夫辍来而雕镂,工女投杼而刺文,躬耕者少,末作者众。”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使农业发展缓慢B农业的主导地位正在丧失C作者反对重农抑商政策D当时社会出现追商逐利的民风【答案】D22.宋代的婚俗中,“娶妻不顾门第,直求资财”的风气盛行,在通婚书上要写明男女家中财产状况,嫁娶论财的表现十分明显。在迎亲之前,南方要送花粉一类的东西“催婚”,女家要用帐幔、被褥之类的装点新房,称为“铺房”。出现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A婚姻观念发生显著变化 B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C儒家思想对婚姻的影响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答案B2
13、3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社会的价值观念、风尚习俗全都变了;水手成了最令人羡慕和尊敬的职业;各种游记成为畅销书;商业精神大大加强。而这些观念、习俗变化的轨迹都强调了人的价值作用。下列对该现象本质原因的分析最准确是( )A新航路开辟导致欧洲价值观念、风尚习俗巨变B新航路导致欧洲职业选择巨变C文艺复兴为探险家提供精神动力人文主义D资本主义萌芽引起欧洲社会广泛变化【答案】D24. 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英国的重商主义者主张高工资,提出经济发展的“外国支付收入”理论,认为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意味着外国将为出口国家支付工资和利润。这一理论在当时得以实现的经济条件是( )A“光荣革命”后,英国社会进入稳定发展
14、时期B海上霸主地位的确立使英国占据贸易优势C圈地运动为英国工业发展扩大了国内市场 D工业革命的完成,提高了英国商品的技术含量【答案】B第卷 选择题 (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5小题18分,第26小题17分,第27小题17分,共52分)25.(18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李鸿章1895年3月19日在日本马关指出:“此次战争,实获两个良好结果。 第一,日本利用欧洲式之海陆军组织,取得显著成功,足以证明黄色人种亦决不逊于白色人 种;第二,由于此次战争,中国侥幸得以从长夜之梦中觉醒,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奋图强。 日本有不弱于欧洲各国之学术知识,中国有天然不竭之富源,如两国将来能
15、相互合作,则对 抗欧洲列强亦非至难之事。”蹇蹇录中译本,第131132页 材料二尽管中国的抗日战争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后已成为世界大战的一部分,但 国共军队牵制了 100万日本军队的事实并没有在后来的历史记录中得到充分重视。 (但)没有中国的抗日战争,二战在欧洲战场的战事会更加朴朔迷离,出现其他变数。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专家米德博士评价中国抗日战争 材料三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 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注:中 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 一部分;所谓“
16、日蒋条约”是非法的,无效的,应予废除。)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 这一见解。1972年9月29日中日建交联合声明(1)根据材料一,简单评述李鸿章对甲午中日战争结果的认识。(6分)(2)指出材料二中欧洲学者对中国抗日战争地位的看法有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 认识变化的依据。(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72年9月中日正式建交的主要原因。(6分) 答案(1)李的认识:否定种族歧视理论;促进中华民族觉醒,促进了国民奋发图强,要求中日联合,共抗欧洲列强。评:其观点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没有看到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灾难,表现了其迎合日本侵略要求的一面和封建统治的腐
17、朽。(6分)(2)变化:由不重视到充分重视。依据: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主力,有力地支持了欧洲、太平洋等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在远东的侵略,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标志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6分)(3)原因:中国综合国力增绅和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推动,日本经济和外交发展的需要。日本政府对侵华战争的反省,日本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复交三原则”。 (6分)26(17分)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孰为中国人?汉人种(族)是也!” 革命派报纸:警钟日报1904年7月14日材料二:辛亥革命之后,种族认同因内在的
18、局限被剥离出去,政治上的主权在民的共和观念成为新的认同基础,并最终上升到法理的高度最终确立了民主共和国成为中华民族(指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的政治认同符号。许小青辛亥革命与近代民族国家认同材料三:迄今为止的欧洲一体化历史表明,欧洲似乎已经“在政治传统、法律传统、文化遗产和象征主义等方面的历史中,有希望找到把欧洲作为一个共同体而与世界其他地区区分开采的整体经历和集体记忆,找到为欧洲各民族提供了共同参照的东西。” 朗东尼史密斯国家认同与欧洲统一观念 材料四:全世界无产者(指“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共产党宣言 请回答:(1)材料一与材料二在民族国家的认同上有何差异?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19、?(5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以来欧洲各国在政治制度方面有何共同点?欧洲在“政治传统、法律传统、文化遗产”方面存在集体记忆,请结合古希腊罗马史谈谈你的理解。(5分)(3)材料四与材料一、二、三的认同观相比有何特点?对1949年以后的中国以及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产生什么影响?(7分)答案(1)差异:材料一认为中国人就是指汉人。材料二认为是指中华民族(或中国境内各民族);材料一建立在种族认同的基础上,材料二建立在主权在民(或民主共和)的基础上。(若学生答前者属种族认同,后者属政治认同或国家认同,同等给3分)原因:早期革命派为推翻满清贵族(或清朝)的专制统治,故强调反满兴汉(2分)。辛亥
20、革命后建立中华民国,故强调民族平等、民主共和(1分)。(2)共同点:政治制度: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2分);理解:政治传统指雅典民主政治(1分);法律传统指罗马法(1分);文化遗产指人文精神(1分)。(3)特点:超越民族、国家与文化(2分)。对中国影响:建立社会主义制度(1分);以阶级斗争为纲(或文化大革命)(2分)。对世界格局:形成两极格局(或两大阵营对峙)(2分)。26(1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供以蚕桑为业”。嘉兴府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
21、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材料二 唐中期,杜佑感叹秦朝“以区区关中灭六强国”,而唐朝同样定都于关中,版图广阔,“竭万方之财,上奉京师”,国势却日益衰落。他分析说,“商鞅佐秦,以为地利不尽”,扩大每亩的面积,以此增加农夫耕种数量;招纳秦国以外的人前来耕种,“优其田宅,复及子孙”;“非农与战不得入官。大率百人以五十人为农,五十人习战,故兵强国富。”“其后仕宦途多,末业日滋。今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又秦汉郑渠(郑国渠)溉田四万顷,白渠溉田四千五百顷,永徽(唐高宗年号,650655年)中,两渠灌浸不过万顷,
22、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年)初减至六千亩。亩朘(削减)一斛,岁少四五百万斛。地利耗,人力散,欲求强富,不可得也。” 据新唐书材料三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材料四 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
23、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5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唐代关中社会经济状况与秦相比有何变化。(5分)(3)仔细阅读材料三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3分)(4)阅读材料四,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4分)【答案】(1)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关系: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变化: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纺织业显著发展,市镇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5分)(2)水利工程衰败;农业收获量减少;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工商业等活动,农业劳动力剧减。(每点1分,共5分)(3)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3分)(4)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但使原有经济结构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出现新成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创办,民族工业兴起;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市场。(4分)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投稿可联系QQ:108459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