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2016年高考语文二模试卷(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魏晋时代,玄言诗以嵇康为代表,田园诗以陶渊明为代表,而山水诗则以谢灵运为代表,谢灵运是东晋大将谢玄之孙,与陶渊明同时代的人。当陶渊明与王朝诀别,归去作“老农”时,谢灵运却卷入了刘宋王朝之争。他在王朝失败了,便向山水倾吐郁闷,在山水中拾起在王朝里失落的抱负,不能立法治国,就用格律写诗,用格律的法度来看山水,用一种形式化的美的理念来经营山水。用治国的手段写诗,尤其用来写山水诗,就像给马套上笼头和鞍子一样,他尝试着给诗套上格律,格律好比王制,他不能治国,就治诗。 陶渊明的诗
2、,汉字跟着思想感情走,有节奏,有韵律,形式上大体整齐,很自由,随着汉字运动的自然属性行进。谢灵运的诗,汉字首先要满足格律化的要求,让思想进入格律,使格律成为思维方式,不光为诗的形式立法,还为思想建立诗性的框架。也亏了这位“始作俑者”,居然发现汉字像中国人一样经得起敲打,很容易格律化。在王朝,他是失败者,在诗的王国里,他要成为统治者。将汉字赶进格律,列成仪仗队,向他行礼,形、音、义都要对仗,对得整整齐齐,如一刀切,这还不够,还有字要雕琢,要雕得玲珑剔透。他是怎样用格律来治诗呢?且看他登池上楼:“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qn形容山高)初景革绪风,新阳
3、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人是政治动物,政治一失意,生理上就会有反映,“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他病了,卧在家中,“衾枕昧节候”,卧久生厌,转而思动,于是,“褰开暂窥临”。倾耳一听,绿水波澜好送音;登楼一望,青山迢迢来接迎。只是远眺一下,心胸便开了,连天气都变得好起来,“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青春阳气上升,阴气渐已下沉,春天已来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写到这里,出了神来之笔,没有了写的痕迹,如果是陶渊明,不足为奇,可在谢诗里,诗眼融化到自然中去了。“池塘生春草”,连一点描写都没有,更不用说雕琢的痕迹了,那就是存在本身。如果还要说一下,也就只能这么说了,写是写不出来的。谢灵运
4、说,此句从梦里中来。 他的诗眼,从远方的山和海收回来,回到眼前的池塘。山和海,都是远怀,对他而言,都可望而不可即,他喜欢自己能把握的存在,而池塘,就在脚边,属于他。海上生明月,一定很美,可那美对于他的当下来说,还是“无”,而“池塘生春草”就在身边,那是“有”,可以任他格律化,但此句自然而然,还来不及捉住它,就在梦里入诗了,梦是没法儿格律化的。那句“园柳变鸣禽”,稍稍迟了一步,就被他捉住雕琢了一把,意境虽好,但终非造化,寂寞了一冬天的孤寒柳,忽然听到鸟鸣了!这春之声叫他归隐,他进山了,不是去游山玩水,而是去山里定居,不是在方便处定居,而是在险要处定居,真不愧为将门子,以兵法安居,以格律写诗,确有
5、乃祖遗风。千载以后的毛泽东喜读谢诗,评价很高,说唐代山水诗从谢发展而来。的确,不仅在形式上拧紧了格律的发条,内容上也真的紧张起来了。魏晋人,人与山川相映发,是玄言田园的自由化;这还不够,还要格律化,格律化是为诗的江山立法。(摘编自李冬君当诗意栖居于政治)1,下面关于谢灵运用格律写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谢灵运在王朝之争中失败了,便向山水倾吐郁闷,不能治国,他就治诗,用好比王制的格律写诗,像治诗那样治国,这样可以从中拾起在王朝里失落的抱负;谢灵运尝试着给诗套上格律,就像给马套上笼头和鞍子一样,这样用格律的法度看待山水,用一种形式化的美的理念经营山水,与立法治国的道理是一样的;谢灵运用
6、格律写诗,汉字首先要满足格律化的要求,让思想也进入格律,使格律成为思维方式,这样做不仅为诗的形式立了法,也为思想构建了诗性的框架;谢灵运要求汉字的形、音、义都要整整齐齐地对仗,文字要雕得玲珑剔透。这样他就成了诗歌王国的统治者,被赶进格律的汉字如同整齐的仪仗队向他行礼。2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为了说明谢灵运是怎样用格律来治诗的,作者运用例证法,即以登池上楼为例,逐句分析其中的十个句子,以此证明谢灵运写山水诗的确非常讲究格律;B“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这两句是谢灵运政治上失意所产生的生理反应,为做官追求俸禄却被贬偏远的海滨,长久卧病在床只能独对萧索枯瑟的空林;C“池塘生春草,
7、园柳变鸣禽”这两句如有神助,写是写不出来的,谢灵运对此也非常得意,自言来自梦中,他的诗眼融化于自然,连一点描写的痕迹都没有;D登池上楼后八句写登楼所见所感:久卧不明季节变化,于是抱病强起临窗一望,听绿波之声,望高山之翠,顿觉心胸开阔,天气变好了,春阳驱寒,阳气升而阴气沉。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谢灵运和陶渊明是同时代人,但两人思想截然不同。陶渊明主动与王朝诀别,甘当“老农”;谢灵运却被迫归隐,并且按兵法在山中险要处定居,体现将门遗风;B谢灵运认为中国人经得起敲打,很容易格律化,即容易被奴役和统治。这表明他有治人之才,因不被重用,只好将其才转为治诗,使他成了格律诗的创始者;
8、C谢灵运是魏晋时期山水诗人的代表,其诗深受千载之后的毛泽东喜爱,毛泽东评价说唐代的山水诗是从谢灵运的山水诗发展而来的。本文作者赞同这种看法;D谢灵运使山水诗在“内容上也真的紧张起来了”,意思是魏晋的山水诗,只有玄言诗和田园诗的自由化是很不够的,还要格律化,格律佛为诗的江山立法。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2(19分)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越州赵公救灾记曾巩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
9、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 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
10、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外随收瘗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
11、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才,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等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注】绥辑:安顿。 灾沴:灾害。(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灾所被者几乡被:遭受C或便宜多辄行便宜:容易做的事B僧道士食之羡粟羡:剩余的D乐为之识其详识:记述(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
12、粜B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C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D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篇调查记。记叙赵公在越州救灾始末,重在总结并推广他的救灾经验。B、开篇简叙救灾前的调查,赵公先行下文所属各县,询问与救灾有关系的七件事。C、作者没有停留在具体事实的交待上,叙中有议,表彰了赵公急民之难的负责精神。
13、D、文章不循章法,将广为收集的救灾琐碎诸事,不作裁减,逐一写来,有条不紊。(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译文: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译文:。3(11分)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赤壁杜牧(唐)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登赤壁山魏裳(明)江南江北昼阴阴,指点前朝感慨深。夹岸寒涛喧赤壁,空原野烧隔乌林。山种已没三分迹,天地仍含百战心。击楫中流回首处,荒烟满树夕阳沉。【注】: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
14、的建议。铜雀即铜雀台,铜雀台位子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城两南,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雀、金虎、水井三台,即史书中之“邺三台”。魏裳,蒲圻(今湖北赤壁)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官至山西副使。后罢官归籍。(1)两首诗都借古兴怀,在体裁上有何不同?两首诗都以赤壁之战为写作背景,但抒发的感情却不同,请简要分析。(2)两首诗的尾句在写法各有何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4(6分)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的蜀道难中,“,”句描写了飞流直下,瀑布喧嚣,水石激荡的动人场景。(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国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的句子是“,?”(3)刘禹锡酬乐天
15、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诗人豁达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精神的诗句是“,”。三、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别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5(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题。公园里的星期天美贝尔考夫曼 黄昏的太阳暖洋洋的,树林外隐约传来城市的喧闹。她放下手中的书,摘下墨镜,惬意地吁了口气。莫顿正在看时代周刊,一只手搭在她肩上;他们三岁的儿子莱利在沙坑里玩。正是星期天下午五点半,藏在公园角落里的小操场清静极了,秋千和跷跷板一动不动,滑
16、梯上也空空荡荡,只有莱利和一个年龄相仿的胖男孩蹲在沙坑里玩。多美好啊,她几乎微笑起来。她想,他们应该多出来晒晒太阳,莫顿肤色那么苍白,都是成天在大学里埋头工作造成的。她柔情地挽着他的手臂,看着莱利玩沙。 突然,那胖男孩站起来猛地向莱利扔了一铲沙。她朝男孩摇摇手指:“不可以丢沙子,这样会迷住别人的眼睛。” 可那男孩面无表情地盯着她,眼都不眨一下,他妈妈或保姆在哪里?操场上除了正朝出口走去的二三人,只有一个男人坐在几英尺外的长凳上,块头很大,几乎占满了整条长凳,脸被星期日漫画遮住了,她断定他就是那孩子的爸爸。听到她的话,他目光不离漫画,熟练地唾了一口。 她厌恶地扭过头。就在这时,胖男孩又迅速扬起一
17、铲子沙撒向莱利,一些沙子落在他的头发和额头上。莱利抬头看看妈妈,嘴唇犹疑地动了动,她的反应会告诉他该不该哭。 她本能地想要冲到儿子身边,掸掉他头发上的沙子,并教训那个小孩,但忍住了。她总是说要莱利学会为自己战斗。 “小家伙,别扔!”她严厉地说,并朝长凳上看看,“怎么能随便扔沙子呢!” 长凳上那人看都不看她,朝那男孩大声说:“乔,干得好!这是公共沙坑,想扔就扔!” 她觉得膝盖忽然软了一下,白了莫顿一眼。他这才意识到怎么回事了,小心地把时代放在腿上,转过头看着那人,清瘦的脸上带着他当面指出学生错误时那种羞涩、歉意的微笑。 “你说得对,”他心平气和地说,“但正因为是公共场所” 那人放下漫画,怀着敌意
18、从头到脚打量着莫顿。“是吗?”蛮横无理中夹着威胁,“在这里我儿子跟你儿子有同样的权利。他想扔沙子就扔呗。你不服气,就他妈带着你儿子滚蛋!” 孩子们都愣住了,瞪着眼,张大嘴,连手里的铲子掉了都不知道。莫顿面部肌肉抽搐着。“好,只需一分钟,你必须明白”他平静地说。 “喂,闭嘴!”那人说。 她的心怦怦直跳,她知道丈夫根本不是“大块头”的对手,心中充满了对丈夫的怜惜和对那男人的怒气。她丈夫平时不生气,难得发火,这样的情景对他而言太陌生太令人难堪了。 莫顿刚起身,时代周刊就滑到地上。那人站起来,朝莫顿连跨两步才停住,活动着粗壮的胳膊,等着莫顿上前。她害怕地并紧颤抖的双膝,会发生可怕的打斗吗?太可怕了,太
19、出人意料了得阻止这场打斗,喊救命。她本想扯住丈夫的袖子,示意他坐下,但基于某种原因,她没有这样做。 莫顿正了正眼镜,面色十分苍白。“这太荒谬了,”他镇静地说,“我倒想请教请教” “哦,是吗?”那人两腿分开,轻轻晃着,极为轻蔑地看着莫顿,“就你,还有谁?” 他们你盯着我,我瞪着你对峙了一会儿。莫顿突然转过身,平静地对她说:“走,我们离开这里。” 他笨拙地走向沙坑,窘迫使他的脚步有点踉跄,他弯腰抱起莱利并捡起铲子。莱利一改呆愣的神态,又踢又叫:“不要回家,要玩嘛,不要吃晚饭” 他俩拖着莱利往前走,出大门必得经过那人坐的长凳,她极力不看那人,昂首挺胸、慢慢地和丈夫、孩子一起走出了那片操场 她的第一感
20、觉是松了口气:避免了一场打斗,没有人受伤。但内心深处却有一种沉重的甩不掉的感觉。这感觉要比一场意外事故,或者比道理被暴力击败要痛苦得多。她隐约地感到她与莫顿之间似乎缺少了什么。 莫顿突然冒了一句:“那证明不了什么。” “什么?”她问。 “打架。打架除了证明他比我高大以外,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当然。”她说。 “最好的结果,”他解释说,“可能会是什么?打碎眼镜,掉一两颗牙,或者卧床两天图什么?伸张正义?讲清道理?” “当然。”她又说,加快了脚步,只想早点回家忙些别的事情,消除那像强力胶一样黏在她心上的感觉。全是愚蠢、卑鄙之徒!她想,一边拽紧了孩子的手。孩子还是哭个不停。以前她总对他那弱不禁风的
21、小身体、瘦削的肩膀、细瘦无力的双腿,有着一丝温柔的怜惜。但是现在,她的嘴唇愤恨地紧闭着。“不许哭,”她气冲冲地说,“真叫人丢脸!” 她觉得他们三个好像踩着烂泥前进一样。孩子的哭声更大了。她想,要是真的打起来他会怎样呢?让自己被揍扁?去教训那人?叫警察?“警官,公园里有人叫他儿子向我儿子扔沙子”真可笑,没必要去想这些。 “老天,你不能让他安静吗?”莫顿烦躁地说。 “你以为我一直在干嘛?”她说。 莱利挣脱他们的手,往后退着。 “你管不住,我来管。”莫顿气呼呼地说,朝孩子走去。 但她的声音制止了他。她细小、冷酷、充满蔑视的声音,把自己都吓了一跳。“是吗?”她听见自己说,“就你,还有谁?”(根据肖鹏译
22、文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比如莱利被欺负之后,只是“嘴唇犹疑地动了动”,等待妈妈的反应,这一细节含蓄地表现了莱利软弱的性格,并暗示了其性格的成因。B小说中多次提到时代周刊和星期日漫画这两种杂志,巧妙地暗示了莫顿和大块头男人身份地位及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寻常的故事具有了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C小说中莱利与其父莫顿、胖男孩乔与其父“大块头”在外形和性格上都很相像,这样写旨在说明有其父必有其子,提醒家长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D“她觉得他们三个好像踩着烂泥前进一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化无形为有形,巧妙地传达出“她”内心的沉重
23、和对愚蠢、卑鄙之徒的愤恨。E“她”对孩子的柔弱感到“愤恨”,责备他“真叫人丢脸”,看似对孩子不满,实则是对丈夫不满,而结尾处对丈夫说出那句话只是她这种被压抑的真实心理的爆发而已。(2)小说第一段中的环境描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小说中的莫顿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4)有人认为小说写到一家三口慢慢走出操场就戛然而止,也不失为一篇余味悠长的小说,后半部分完全可以不要,你怎么看?请从情节、人物、主题中任选两个角度阐述你的理由。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曾国藩的领导力:并非权谋,而是理念 不少人心中的曾国藩,是“权谋”的形象。事实上,在朝有武功
24、、在野有著述,被称为清朝理学大儒、“中兴名臣”的曾国藩的领导力的核心,并非权谋。曾国藩并非天资聪明之人。左宗棠对曾国藩的评价是“才略太欠”,是个“书憨”;梁启超也说曾国藩“非有超群轶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曾国藩也评价自己“生平短于才”。 曾国藩相信“至拙”能胜“至巧”。梁启超认为曾国藩的成功,恰恰就是“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民国学者萧一山也说曾国藩“不尚机权,惟务质实”,这是曾国藩人生哲学的核心,是他一生得力之处。 曾国藩是以书生从戎,他所面临的环境非常险恶。一方面是太平军的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另一方面,统治集团中,官吏渎法贪冒;士子不知廉耻,唯利是求。军队
25、之中,将帅贪婪平庸,士卒望敌而走。在曾国藩看来,可怕的不是太平军作乱,而是人心的陷溺、人欲的横流。军事的失败的背后是价值体系的崩溃。无兵无饷不足忧,唯独放眼看去,竟然很难找到一个见利而不争先、见义而唯恐落人后的人。要扭转这种局面,在曾国藩看来,当务之急,是以“忠义血性”为核心的理念来改变人心,号召那些“抱道君子”,投身于挽狂澜的事业中。他强烈的救世意识,以及他执着地将自己的理念付诸行动所形成的强大感召力,便是他的领导力的核心。曾国藩的湘军因而表现出了异于任何军队的战斗力。 曾国藩理念的核心,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然而一般的儒生却只是想、只
26、是说,而不敢做、不去做。曾国藩坚信“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自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毛泽东对曾国藩这一点非常佩服,认为曾国藩是“办事兼传教”之人。曾国藩成事的根本,就在以“传教”来达成“办事”的结果。 曾国藩在北京为官的时候,以理学为自己的修养之道。理学对其领导力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曾国藩一生以“做圣贤”为自己的追求。曾国藩具有“卫道”的强烈使命意识。曾国藩正是把与太平天国之间这场军事对抗,变成了一场文化上、价值上的“卫道”的战争。儒家为中国人提供了理想的人格和价值追求,是一种正面的导向。但是,儒家也带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过于相信道德的力量,因而理想主义色彩
27、过浓的儒生,往往无法成事。因此,对于要在现实世界中把事情做成的曾国藩来说,只靠儒家的价值理念,显然是不够的。 曾国藩出来统帅湘军,开始运用法家的理念施为。法家相信人的本性是求利的,社会从本质上来说是围绕着利益而展开的。法家认为权势才真正具有让人屈服和顺从的力量,此外,法家还强调争夺。它使得曾国藩能够透过表面的温情看清深层的利害,这无疑是他能在为官从政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清醒而明白的意识的关键因素。但是,法家也有自身的不足。其最大的问题就是过于强势、冷酷、过于以自我利益为中心。所以曾国藩在湖南和江西带兵时,就陷入了极度紧张的人际关系中,以至于“通国不能相容”,最终被罢免了兵权,跌到了人生的最低谷。
28、挫败一度使曾国藩陷入焦虑抑郁之中。当然,挫折使曾国藩有了一个自我反省并得以真正脱胎换骨的机会。近一年的自我反省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咸丰八年再出而以黄老(即道家)处世”。法家之弊是逞强,是自以为是,而道家的“柔弱”、“不争”,恰恰是要打破人的自矜、自是,从过分的自我之中走出来。曾国藩就这样把儒、法、道三家的精髓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从而达到了真正的圆通无碍的境界。这便是曾国藩领导力的最大特色,也是他最终能够成就事业的根本原因。(选自大家2015.11.16,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左宗棠评价曾国藩“才略太欠”,是个书呆子;梁启超也瞧不起曾国藩,认为他没有超
29、群绝伦的才华,在当时的杰出人物中,是最笨的一个。B在曾国藩看来,士卒的多寡和有无粮饷不是最重要的,真正让他忧虑的是,统治集团腐败,整个社会缺少“忠义血性”,只见逐利之徒,难见好义之人。C法家与儒家有很大的不同,在法家理念中,只有实力才是靠得住的,人的行为也只有通过强制的力量才能改变。曾国藩治湘军的成功从中得力最大。D曾国藩以传统的儒家思想为理念的核心,以“做圣贤”为自己的追求,具有强烈的“卫道”的使命感。可以说,主要就是儒家的思想成就了曾国藩。E曾国藩运用法家的理念治军,结果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甚至一度被罢免兵权,后来他放弃法家而以道家处世,最终走向人生的辉煌。(2)请简要概括儒家、法家、道家对
30、曾国藩的主要的积极影响。(3)请简要分析曾国藩的品质特点。(4)毛泽东认为曾国藩是“办事兼传教”之人。结合全文分析毛泽东这样说的理由,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7(3分)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基层救助管理机构面对流浪行乞人员的求助不能,应加大集中救助的力度,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目前大多数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达标,我们的老师、家长不能对其,不将其当回事。走访联系群众是公安工作的永恒主题。公安干警心里没有群众,就是忘本;对群众,就是变质。A漠不关心 漠然置之 漫不经心B漠不关心 漫不经心 漠然置之C漫不经心 漠然置之 漠不关心D漠然置之
31、 漫不经心 漠不关心8(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一切都限制在“礼”的范围内,否则,超越范围便是对伦理的僭越B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26日对记者表示,23日在江苏省扬州市举行的“最大份炒饭”挑战活动由于浪费食物,官方决定撤销其挑战纪录C近日,支付宝推出了一款名为“扶老人险”的险种,用户只需要支付3元保费,一年之内可随便扶起跌倒的老人,若遇纠纷最高可获2万元法律诉讼费用D一些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其实是国内某些“思想家”臆想的“洋规矩”对所谓“民族劣根性”的“批判”,常是国内热火朝天,国外莫名其妙9(3分)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
32、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很多时候,文化的内蕴越是深厚,人的气质越是趋于内敛,则往往会褪尽绚烂春华,返璞归真。前不久故去的邵逸夫先生,。从他的影视帝国,到遍布内地的“逸夫楼”,再到他一生拼搏中都始终坚持不抽烟、不喝酒、不媚俗、不懈怠,天天都是黎明即起,深夜入眠,每天只睡5小时的奋发与勤谨,其气度所带给人们的魅力感受,又岂是那些炫富竞奢的土豪俗吏们所能比的?A是一个朴素、平实、低调、清癯的商人,但其内里却藏着一个文化的大乾坤、大世界B其内里藏着一个文化的大乾坤、大世界,是一个朴素、平实、低调、清癯的商人C不仅是一个朴素、平实、低调、清癯的商人,同时是一个藏着文化大乾坤、大世界的学者D虽然内里
33、藏着一个文化的大乾坤、大世界,但却是一个朴素、平实、低调、清癯的商人10(5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空不超过15字。 一般来说,一个社会的监督体系是由多方面力量组成的,。因为这个体系还应该包括公众监督、制度监督等多个方面,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会使整个体系出现明显漏 洞。单纯依靠一种监督力量,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来说都是“不安全”的。媒体监督相对于制度监督等方式而言,不仅受制于舆论环境,而且监督效果在很大程度主取决于监督对象的态度。因此,既不科学,也不现实。11(6分)阅读下面的调查统计表,根据其反映的情况,回答下面的问题(不得出现数字
34、)。晚间10点档最受欢迎的五类电视节目数据统计表影视科普体育新闻综艺播出比重19.5%14.6%13.7%15.5%9.7%收视比重21.5%8.5%15.1%19.7%23.4%(1)比较五类电视节目的播出和收视比重数据,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不超过25字)(2)对此结论你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不超过50字)六、写作(60分)12(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5年12月在西班牙举行的一场自行车赛上,车手埃斯特万在距离终点只有300米时不幸遭遇爆胎,他只能扛起自行车跑向终点。紧随其后的竞争对手纳瓦罗没有顺势超越他,而是刹车放缓了速度,慢慢地跟随在埃斯特
35、万身后。最终爆胎的埃斯特万获得铜牌,而纳瓦罗未获奖牌。 后来,埃斯特万想把奖牌送给纳瓦罗,但遭到了婉拒。 纳瓦罗表示,在快到终点时超越一个爆胎的对手取胜,是不道德的。你所在的班为此将组织一次讨论会,请你写一篇字数不少于800的发言稿,谈谈自己的意见。2016年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9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魏晋时代,玄言诗以嵇康为代表,田园诗以陶渊明为代表,而山水诗则以谢灵运为代表,谢灵运是东晋大将谢玄之孙,与陶渊明同时代的人。当陶渊明与王朝诀别,归去作“老农”时,谢灵运却卷入了刘宋王朝之争。他在王朝失败了,便向山水倾吐郁闷
36、,在山水中拾起在王朝里失落的抱负,不能立法治国,就用格律写诗,用格律的法度来看山水,用一种形式化的美的理念来经营山水。用治国的手段写诗,尤其用来写山水诗,就像给马套上笼头和鞍子一样,他尝试着给诗套上格律,格律好比王制,他不能治国,就治诗。 陶渊明的诗,汉字跟着思想感情走,有节奏,有韵律,形式上大体整齐,很自由,随着汉字运动的自然属性行进。谢灵运的诗,汉字首先要满足格律化的要求,让思想进入格律,使格律成为思维方式,不光为诗的形式立法,还为思想建立诗性的框架。也亏了这位“始作俑者”,居然发现汉字像中国人一样经得起敲打,很容易格律化。在王朝,他是失败者,在诗的王国里,他要成为统治者。将汉字赶进格律,
37、列成仪仗队,向他行礼,形、音、义都要对仗,对得整整齐齐,如一刀切,这还不够,还有字要雕琢,要雕得玲珑剔透。他是怎样用格律来治诗呢?且看他登池上楼:“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qn形容山高)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人是政治动物,政治一失意,生理上就会有反映,“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他病了,卧在家中,“衾枕昧节候”,卧久生厌,转而思动,于是,“褰开暂窥临”。倾耳一听,绿水波澜好送音;登楼一望,青山迢迢来接迎。只是远眺一下,心胸便开了,连天气都变得好起来,“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青春阳气上升,阴气渐已下沉,春天已来临!“池
38、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写到这里,出了神来之笔,没有了写的痕迹,如果是陶渊明,不足为奇,可在谢诗里,诗眼融化到自然中去了。“池塘生春草”,连一点描写都没有,更不用说雕琢的痕迹了,那就是存在本身。如果还要说一下,也就只能这么说了,写是写不出来的。谢灵运说,此句从梦里中来。 他的诗眼,从远方的山和海收回来,回到眼前的池塘。山和海,都是远怀,对他而言,都可望而不可即,他喜欢自己能把握的存在,而池塘,就在脚边,属于他。海上生明月,一定很美,可那美对于他的当下来说,还是“无”,而“池塘生春草”就在身边,那是“有”,可以任他格律化,但此句自然而然,还来不及捉住它,就在梦里入诗了,梦是没法儿格律化的。那句“
39、园柳变鸣禽”,稍稍迟了一步,就被他捉住雕琢了一把,意境虽好,但终非造化,寂寞了一冬天的孤寒柳,忽然听到鸟鸣了!这春之声叫他归隐,他进山了,不是去游山玩水,而是去山里定居,不是在方便处定居,而是在险要处定居,真不愧为将门子,以兵法安居,以格律写诗,确有乃祖遗风。千载以后的毛泽东喜读谢诗,评价很高,说唐代山水诗从谢发展而来。的确,不仅在形式上拧紧了格律的发条,内容上也真的紧张起来了。魏晋人,人与山川相映发,是玄言田园的自由化;这还不够,还要格律化,格律化是为诗的江山立法。(摘编自李冬君当诗意栖居于政治)1,下面关于谢灵运用格律写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谢灵运在王朝之争中失败了,便向山水
40、倾吐郁闷,不能治国,他就治诗,用好比王制的格律写诗,像治诗那样治国,这样可以从中拾起在王朝里失落的抱负;谢灵运尝试着给诗套上格律,就像给马套上笼头和鞍子一样,这样用格律的法度看待山水,用一种形式化的美的理念经营山水,与立法治国的道理是一样的;谢灵运用格律写诗,汉字首先要满足格律化的要求,让思想也进入格律,使格律成为思维方式,这样做不仅为诗的形式立了法,也为思想构建了诗性的框架;谢灵运要求汉字的形、音、义都要整整齐齐地对仗,文字要雕得玲珑剔透。这样他就成了诗歌王国的统治者,被赶进格律的汉字如同整齐的仪仗队向他行礼。2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为了说明谢灵运是怎样用格律来治诗的,作
41、者运用例证法,即以登池上楼为例,逐句分析其中的十个句子,以此证明谢灵运写山水诗的确非常讲究格律;B“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这两句是谢灵运政治上失意所产生的生理反应,为做官追求俸禄却被贬偏远的海滨,长久卧病在床只能独对萧索枯瑟的空林;C“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两句如有神助,写是写不出来的,谢灵运对此也非常得意,自言来自梦中,他的诗眼融化于自然,连一点描写的痕迹都没有;D登池上楼后八句写登楼所见所感:久卧不明季节变化,于是抱病强起临窗一望,听绿波之声,望高山之翠,顿觉心胸开阔,天气变好了,春阳驱寒,阳气升而阴气沉。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谢灵运和陶渊明是同时代人,但两人
42、思想截然不同。陶渊明主动与王朝诀别,甘当“老农”;谢灵运却被迫归隐,并且按兵法在山中险要处定居,体现将门遗风;B谢灵运认为中国人经得起敲打,很容易格律化,即容易被奴役和统治。这表明他有治人之才,因不被重用,只好将其才转为治诗,使他成了格律诗的创始者;C谢灵运是魏晋时期山水诗人的代表,其诗深受千载之后的毛泽东喜爱,毛泽东评价说唐代的山水诗是从谢灵运的山水诗发展而来的。本文作者赞同这种看法;D谢灵运使山水诗在“内容上也真的紧张起来了”,意思是魏晋的山水诗,只有玄言诗和田园诗的自由化是很不够的,还要格律化,格律佛为诗的江山立法。【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一般论述类文本以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
43、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它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解答】(1)A “像治诗那样治国”,语序颠倒,偷换概念,应为“像治国那样治诗”第一段说“用治国的手段写诗”,是“像治国那样治诗”的同义语,二者概念相同(2)C 内容杂糅,把作者对“池塘生春草”和“园柳变鸣禽”这两句诗的评价混杂在一起了,扭曲了文意“来自梦中”“连一点描写的痕迹都没有”,是对“池塘生春草”的评价;而“园柳变鸣禽”要差一些,“意境虽好,但终非造化”(3)B 曲解文意,把“中国人经得
44、起敲打,很容易格律化”,错误地理解为容易“被奴役和统治”第一段中说,谢灵运“不能立法治国,就用格律写诗”,这说明在谢灵运看来,只要正确“立法”,就能把国家治理好,人民就能经得起敲打,用“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便于治理,而不是容易“被奴役和统治”答案:(1)A(2)C(3)B【点评】完成论述类文本要通读原文先仔细阅读所给的文章,标记重要信息,做到句清段结了解文章说的是什么事,或讲的是什么理;文章涉及到什么人,什么观点等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概括,我们都必须首先通读全文,然后抓住文章里的那些关键性的词、句,这些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还有一些就是在文章的过渡处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45、)2(19分)(2016湘阴县二模)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越州赵公救灾记曾巩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
46、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 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外随收瘗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
47、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才,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等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注】绥辑:
48、安顿。 灾沴:灾害。(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A灾所被者几乡被:遭受C或便宜多辄行便宜:容易做的事B僧道士食之羡粟羡:剩余的D乐为之识其详识:记述(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B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C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D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
49、/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这是一篇调查记。记叙赵公在越州救灾始末,重在总结并推广他的救灾经验。B、开篇简叙救灾前的调查,赵公先行下文所属各县,询问与救灾有关系的七件事。C、作者没有停留在具体事实的交待上,叙中有议,表彰了赵公急民之难的负责精神。D、文章不循章法,将广为收集的救灾琐碎诸事,不作裁减,逐一写来,有条不紊。(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译文:按旧例,每年官仓能够拿出救济穷苦百姓的粮食只有三千石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译文:总共设置了十八
50、处卖米的地方,使买米的人就像领取米的人一样方便。【考点】文言文阅读【分析】翻译原则: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文从字顺1直译: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要尽量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同原文保持一致2意译:只求表述原文的基本内容和思想,译出原文大意,并不拘泥于字字落实,甚至可以采用和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意译”的对象:在句中有特殊意义的词语,现代汉语中找不到与其直接对应的词语,含有特殊修辞和固定格式的句子【解答】(1)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便宜:应办的事,这里指有利于救灾的事(2)根据并列句“不能
51、自食者”和“能自食者”可以断为: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得出答案为C译文为:估计到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便选取没有任职并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给他们粮食并把事情委任给他们不能养活自己的人,有了这样的供应能够买得起粮食的人,就替他们告诫富人不能囤积米粮不卖给他们(3)D项“不循章法,将广为收集的救灾琐碎诸事,不作裁减”分析不当,文中相关叙事有详有略,不能说“不作裁减”(4)“故事”译为“按旧例”, “岁”译为“每年”, “廪”译为“官仓”“粜”译为“卖米”, “凡”译为“总共”, “籴”译为“买米”答案:(1)C(2)
52、C(3)D(4)按旧例,每年官仓能够拿出救济穷苦百姓的粮食只有三千石总共设置了十八处卖米的地方,使买米的人就像领取米的人一样方便参考翻译: 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赵公出为越州长官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前,就下文书询问所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仓库里的钱粮可供发放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多少?僧人道士以及读书人吃剩的余粮记录于簿籍的有多少实存?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准备 州县官吏登记报告,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二
53、万一千九百多人按旧例,每年官仓能够拿出救济穷苦百姓的粮食只有三千石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上缴的,以及僧人道士吃余下的粮米,共得谷物四万八千多石,就用它来补助那救济的费用让规定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他又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领粮,并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估计到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便选取没有任职并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给他们粮食并把事情委任给他们不能养活自己的人,有了这样的供应能够买得起粮食的人,就替他们告诫富人不能囤积米粮不卖给他们又
54、替他们调出官粮,共五万二千余石,用平抑那价格卖给百姓总共设置了十八处卖米的地方,使买米的人就像领取米的人一样方便又雇用民工修补城墙四千一百丈,费工三万八千个,计算他们的佣工发给工钱有愿意出利息借钱的老百姓,官府劝告富裕人家放手借钱给他们,等田中谷熟,官府为债主出面责令他们偿还被抛弃的男女孩童,都让人收养他们 第二年春上,瘟疫很严重官府设立病院,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招募两位僧人,委托他们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 按规定,遇灾年给穷人发放救济满三个月就停止,这年发放到五月才停结束有不便行公文处理的事情,赵公一概自己担当责任,不因此连累下属官员有请示上级的事,有些对救灾有较多的好处,
55、就立即施行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劳心力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理给病人吃药吃饭的开销花的多是自己的钱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都是靠赵公的力量 这时旱灾瘟疫遍及吴越一带,百姓遭受饥荒瘟病,死去的将近一半,灾情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赵公抚慰百姓,百姓尤其认为有了依靠和归宿用来筹划安顿民众的事,哪个先哪个后以及如何开始如何结束,在这方方面面之间,曲折周到细致详尽,没有不考虑到家的他的施政虽然只在越州,他的仁爱却足够昭示天下;他的措施虽然只是在短时间内实行,他的方法却足够传给后人大约灾害发生,太平时代也不能让它避免,却能够预先作防备百姓遭受灾难后才去思考对策
56、,与事先有所考虑相比,就有很大差距了;不熟习而还要去做,与那些平时就留心的人,两者也有很大差距我特意到越地采访,收集到赵公推行的一套办法,很乐意把它详细地记载下来,不仅用来宽慰越州人对赵公的思念感激之情,将使后来有心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灾年的时候,能推行赵公已经试行过的办法,那救灾的章程条例可以不须顷刻就制定好,那么赵公的恩泽怎么能说是很小并且只影响眼前呢!【点评】完成文言文阅读要注意以下几点:1把握整体,观照局部文本中的时、地、人、事、情、理等要弄清,文本的各个局部之间的关系要弄清,各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要弄清,整体的中心意思要弄清2审读题干,明确指向题干中的所有要求不能遗漏题干常出现的词
57、,“分析”“概括”“理解”及其先后顺序都要认真思考;选“是”还是选“非”要看清楚;是分析原因还是概括品质,切勿马虎3重视注释,寻求“外援”文后注释绝非可有可无,关于人物和事件背景的注释,往往关系到考生对选项正误的判断3(11分)(2016湘阴县二模)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赤壁杜牧(唐)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登赤壁山魏裳(明)江南江北昼阴阴,指点前朝感慨深。夹岸寒涛喧赤壁,空原野烧隔乌林。山种已没三分迹,天地仍含百战心。击楫中流回首处,荒烟满树夕阳沉。【注】: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
58、,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铜雀即铜雀台,铜雀台位子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城两南,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雀、金虎、水井三台,即史书中之“邺三台”。魏裳,蒲圻(今湖北赤壁)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官至山西副使。后罢官归籍。(1)两首诗都借古兴怀,在体裁上有何不同?两首诗都以赤壁之战为写作背景,但抒发的感情却不同,请简要分析。(2)两首诗的尾句在写法各有何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考点】古诗词阅读;怀古咏史诗【分析】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解答】(1)此题考查
59、了学生对诗歌体裁的掌握和分析思想内容的能力这两首诗都是格律诗,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杜诗以史论为主,侧重表现诗人对英雄的向往;魏裳的诗重基本都是写景,重在抒怀,结合全诗可以感受到诗人深沉的哀伤(2)此题考查了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分析结句特点一般都要结合诗歌的谋篇布局魏诗以“击楫中流回首处,荒烟满树夕阳沉”结尾,是写景句,典型的以景作结杜诗采用“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假设,以二乔的处境暗指国家的结局答案:(1)杜牧诗为绝句,魏裳诗为律诗(1分)杜牧的诗在若无“周郎”借东风这一胜利原因的假想中,表达出对军事才能的推崇,或借史实一吐心中的不平之气(2分)魏裳的诗重在对赤壁之战后苍凉景象的
60、描写,借此反映了嘉靖年间战事频繁、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体现出对战争的厌恶(2分)(2)杜牧诗尾句运用了以小见大(或“借代”或“象征”)的写法,诗中借大乔、二乔两位地位特殊的女子来泛指东吴统治阶级,以铜雀台指代曹魏政权,“铜雀春深锁二乔”貌似小事,实则象征东吴灭亡这种手法让诗歌内涵更丰富,更具情味(3分)魏裳诗尾句运用以景结情的手法,写眼前野树荒烟缭绕、残阳低沉、满目荒芜,以景物描写收束全诗,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凄怆意绪,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3分)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
61、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赏析:“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
62、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
63、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这里的铜雀台,就表现了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很是蕴藉【点评】诗歌从体裁上分为:古代诗歌和新诗两类,古代诗歌又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古风),近体诗又分为格律诗(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曲;新诗包括自由诗(五四以来产生的白话诗)、散文诗(以散文形式表现抒情诗内容)、民歌(民间流传,集体创作的诗)4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的蜀道难中,“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句描写了飞流直下,瀑布喧嚣,水石激荡
64、的动人场景。(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国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的句子是“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诗人豁达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精神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考点】名篇名句默写;字形【分析】复习名句默写要认真做到以下几点:(1)领悟含义对每一条名言名句,都要领悟其大致含义,特别是其中的关键字词如:“为人性僻耽(dn入迷)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2)圈点强记对名言名句中的易混字、易错字,要用红笔圈点出来,以激起有意注意,重点把握如:“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中的“跬”,“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中的“弛”(3)边诵边写记忆
65、时,可边背诵,边用笔在草稿纸上写出上、下句或句子中的关键字(4)规范书写书写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添减笔画(5)看清要求高考名句填空要求是“任选句”,考生在答题时可以全答,阅卷时以前句中答对的句数计分所以考生答题时首先一定要看清默写要求【解答】(1)飞湍瀑流争喧,崖转石万壑雷(“豗”“砯”易写错)(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锱铢”易写错)(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畔”易错为“绊”)【点评】阿房宫赋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
66、者秦也,非天下也”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2通过阿房宫的兴毁提示秦王历史教训,文中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4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5阿房宫赋中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是: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三、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
67、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别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5(25分)(2016湘阴县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题。公园里的星期天美贝尔考夫曼 黄昏的太阳暖洋洋的,树林外隐约传来城市的喧闹。她放下手中的书,摘下墨镜,惬意地吁了口气。莫顿正在看时代周刊,一只手搭在她肩上;他们三岁的儿子莱利在沙坑里玩。正是星期天下午五点半,藏在公园角落里的小操场清静极了,秋千和跷跷板一动不动,滑梯上也空空荡荡,只有莱利和一个年龄相仿的胖男孩蹲在沙坑里玩。多美好啊,她几乎微笑起来。她想,他们应该多出来晒晒太阳,莫顿肤色那么苍白,都是成天在大学里埋头
68、工作造成的。她柔情地挽着他的手臂,看着莱利玩沙。 突然,那胖男孩站起来猛地向莱利扔了一铲沙。她朝男孩摇摇手指:“不可以丢沙子,这样会迷住别人的眼睛。” 可那男孩面无表情地盯着她,眼都不眨一下,他妈妈或保姆在哪里?操场上除了正朝出口走去的二三人,只有一个男人坐在几英尺外的长凳上,块头很大,几乎占满了整条长凳,脸被星期日漫画遮住了,她断定他就是那孩子的爸爸。听到她的话,他目光不离漫画,熟练地唾了一口。 她厌恶地扭过头。就在这时,胖男孩又迅速扬起一铲子沙撒向莱利,一些沙子落在他的头发和额头上。莱利抬头看看妈妈,嘴唇犹疑地动了动,她的反应会告诉他该不该哭。 她本能地想要冲到儿子身边,掸掉他头发上的沙子
69、,并教训那个小孩,但忍住了。她总是说要莱利学会为自己战斗。 “小家伙,别扔!”她严厉地说,并朝长凳上看看,“怎么能随便扔沙子呢!” 长凳上那人看都不看她,朝那男孩大声说:“乔,干得好!这是公共沙坑,想扔就扔!” 她觉得膝盖忽然软了一下,白了莫顿一眼。他这才意识到怎么回事了,小心地把时代放在腿上,转过头看着那人,清瘦的脸上带着他当面指出学生错误时那种羞涩、歉意的微笑。 “你说得对,”他心平气和地说,“但正因为是公共场所” 那人放下漫画,怀着敌意从头到脚打量着莫顿。“是吗?”蛮横无理中夹着威胁,“在这里我儿子跟你儿子有同样的权利。他想扔沙子就扔呗。你不服气,就他妈带着你儿子滚蛋!” 孩子们都愣住了
70、,瞪着眼,张大嘴,连手里的铲子掉了都不知道。莫顿面部肌肉抽搐着。“好,只需一分钟,你必须明白”他平静地说。 “喂,闭嘴!”那人说。 她的心怦怦直跳,她知道丈夫根本不是“大块头”的对手,心中充满了对丈夫的怜惜和对那男人的怒气。她丈夫平时不生气,难得发火,这样的情景对他而言太陌生太令人难堪了。 莫顿刚起身,时代周刊就滑到地上。那人站起来,朝莫顿连跨两步才停住,活动着粗壮的胳膊,等着莫顿上前。她害怕地并紧颤抖的双膝,会发生可怕的打斗吗?太可怕了,太出人意料了得阻止这场打斗,喊救命。她本想扯住丈夫的袖子,示意他坐下,但基于某种原因,她没有这样做。 莫顿正了正眼镜,面色十分苍白。“这太荒谬了,”他镇静地
71、说,“我倒想请教请教” “哦,是吗?”那人两腿分开,轻轻晃着,极为轻蔑地看着莫顿,“就你,还有谁?” 他们你盯着我,我瞪着你对峙了一会儿。莫顿突然转过身,平静地对她说:“走,我们离开这里。” 他笨拙地走向沙坑,窘迫使他的脚步有点踉跄,他弯腰抱起莱利并捡起铲子。莱利一改呆愣的神态,又踢又叫:“不要回家,要玩嘛,不要吃晚饭” 他俩拖着莱利往前走,出大门必得经过那人坐的长凳,她极力不看那人,昂首挺胸、慢慢地和丈夫、孩子一起走出了那片操场 她的第一感觉是松了口气:避免了一场打斗,没有人受伤。但内心深处却有一种沉重的甩不掉的感觉。这感觉要比一场意外事故,或者比道理被暴力击败要痛苦得多。她隐约地感到她与莫
72、顿之间似乎缺少了什么。 莫顿突然冒了一句:“那证明不了什么。” “什么?”她问。 “打架。打架除了证明他比我高大以外,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当然。”她说。 “最好的结果,”他解释说,“可能会是什么?打碎眼镜,掉一两颗牙,或者卧床两天图什么?伸张正义?讲清道理?” “当然。”她又说,加快了脚步,只想早点回家忙些别的事情,消除那像强力胶一样黏在她心上的感觉。全是愚蠢、卑鄙之徒!她想,一边拽紧了孩子的手。孩子还是哭个不停。以前她总对他那弱不禁风的小身体、瘦削的肩膀、细瘦无力的双腿,有着一丝温柔的怜惜。但是现在,她的嘴唇愤恨地紧闭着。“不许哭,”她气冲冲地说,“真叫人丢脸!” 她觉得他们三个好像踩着
73、烂泥前进一样。孩子的哭声更大了。她想,要是真的打起来他会怎样呢?让自己被揍扁?去教训那人?叫警察?“警官,公园里有人叫他儿子向我儿子扔沙子”真可笑,没必要去想这些。 “老天,你不能让他安静吗?”莫顿烦躁地说。 “你以为我一直在干嘛?”她说。 莱利挣脱他们的手,往后退着。 “你管不住,我来管。”莫顿气呼呼地说,朝孩子走去。 但她的声音制止了他。她细小、冷酷、充满蔑视的声音,把自己都吓了一跳。“是吗?”她听见自己说,“就你,还有谁?”(根据肖鹏译文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BEA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比如莱利被欺负之后,只是“嘴唇犹疑地动了动”,等待妈妈的
74、反应,这一细节含蓄地表现了莱利软弱的性格,并暗示了其性格的成因。B小说中多次提到时代周刊和星期日漫画这两种杂志,巧妙地暗示了莫顿和大块头男人身份地位及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寻常的故事具有了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C小说中莱利与其父莫顿、胖男孩乔与其父“大块头”在外形和性格上都很相像,这样写旨在说明有其父必有其子,提醒家长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D“她觉得他们三个好像踩着烂泥前进一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化无形为有形,巧妙地传达出“她”内心的沉重和对愚蠢、卑鄙之徒的愤恨。E“她”对孩子的柔弱感到“愤恨”,责备他“真叫人丢脸”,看似对孩子不满,实则是对丈夫不满,而结尾处对丈夫说出那句话只是她这种
75、被压抑的真实心理的爆发而已。(2)小说第一段中的环境描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小说中的莫顿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4)有人认为小说写到一家三口慢慢走出操场就戛然而止,也不失为一篇余味悠长的小说,后半部分完全可以不要,你怎么看?请从情节、人物、主题中任选两个角度阐述你的理由。【考点】小说阅读【分析】(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级(2)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D级(3)本题考查欣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4)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F级【解答】(1)
76、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级A,“暗示性格成因”理解不够准确全面,根据上下文来看,莱利怯弱的性格成因可能有多种,对妈妈过于依赖只是其中一种C,“旨在说明提醒”理解错误,这样写是为了突出温良文雅与粗野蛮横的对比,表现道理在暴力面前的无能为力D,“对愚蠢、卑鄙之徒的愤恨”理解错误,这个比喻不能表现她内心的愤恨(2)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D级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不外乎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三个方面,然后根据其所在的语言环境去具体理解和分析即可本文中环境描写在开头,所以一定与题目相照应,这是必须的其次在文章的开头就交代了环境
77、,势必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设置背景;同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描写公园里幽静宜人的环境,如此美好的休闲画面,与后文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做对比(3)本题考查欣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神情、抓心理来了解人物形象莫顿是一个敬业的大学教授,终日埋头于大学里的工作,很少外出尊重、呵护学生,当面指出他们的错误时带着羞涩、歉意的微笑外表文弱,脸清瘦苍白性情温文尔雅、谦逊平和,平日里不生气,很少发火,面对男人的粗野无礼时,能心平气和地讲道理性格懦弱,隐忍退让,当遭受大块头的侮辱威胁时,不是奋起维护自己的尊严,保护自己的孩子而是忍辱离开;妥协之后又为自己的怯懦辩解在暴力面前
78、屈服而在弱者面者威风,对孩子和妻子表现得不耐烦,威胁要去管理孩子(4)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F级在综合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去分析这个题目,要把握主题可以不要也可以,有后半部分更好也可以,如果选择前者可以从情节紧扣题目展开,脉络清晰,结构完整;使人物形象鲜明,人物的性格心理等描写已经很充分;使主题深刻而鲜明如果选择后者情节更丰富曲折,耐人寻味;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更好地表现了人物性格、心理的复杂;同时丰富并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参考答案:(1)BE(选E得(3分),选B得(2分),选A(1分),选CD不得分)(2)环境方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
79、的活动提供适当的背景情节方面,照应题目;描写小操场的隐蔽清静和两个男孩一起玩沙子的情景,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铺垫,也使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心理活动显得更真实自然人物方面,小说开头描写公园里幽静宜人的环境,营造一幅和谐美好的悠闲画面,与后文情节发展和人物之间紧张的冲突形成强烈反差,有以乐衬悲、以美衬丑的艺术效果(3)工作敬业、尊重呵护学生终日埋头于大学里的工作,很少外出当面指出学生的错误时带着羞涩、歉意的微笑性情温文尔雅、谦逊平和平日里不生气,很少发火,面对男人的粗野无礼时,能心平气和地讲道理性格懦弱、隐忍退让当遭受大块头的侮辱威胁时,不是奋起维护自己的尊严,保护自己的孩子,而是忍辱离开;妥协之后又
80、为自己的怯懦辩解(该点如答“理性、知难而退,为了避免打斗受伤而忍辱离开”也可) 在暴力面前屈服而在弱者面前威风,对孩子和妻子表现得不耐烦,威胁要去管理孩子,答对3点计满分)(4)(示例一)可以不要理由:情节紧扣题目展开,脉络清晰,结构完整不要后半部分,故事场景便集中于星期天的公园一角,情节围绕莱利与胖男孩、莫顿与大块头之间的冲突展开,冲突因孩子而起,在两个男人之间发展到顶峰,最终以莫顿知难而退,一家人尴尬离开结束,情节结构非常完整紧凑人物形象鲜明,人物的性格心理等描写已经很充分大学教授莫顿外表文弱,温文尔雅、隐忍退让的性格跃然纸上;大块头的蛮横粗俗、恃强凌弱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她”胆小怕事而又
81、自尊要强的性格和在整个冲突中的心理变化也得到了充分表现主题深刻而鲜明小说前半部分通过孩子与孩子、成人与成人之间的两种冲突,表现粗野对文明、暴力对道理的践踏,引导人们思索如何对待他人的无理欺侮、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益(如果学生回答表现了不同阶层的人之间的矛盾,分析有理,也可以)(示例二)有后半部分更好理由:情节更丰富曲折,耐人寻味前半部分重在写两家人的冲突,后半部分转而写夫妻之间的冲突,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后半部分将前半部分中夫妻之间已露端倪的矛盾加以展开,细致描写尴尬退场之后一家三口的言行心理,别开生面,情节内容更加丰富)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更好地表现了人物性格、心理的复杂前后两部分,“她”对丈夫
82、的态度从温柔怜惜、体贴担心,到内怀不满、隐忍不发,到最后尖锐冷酷地讽刺,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被表现得更细致充分,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而且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丰富并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后半部分除了继续通过“她”和莫顿言行心理的描写引导读者思考如何抗拒暴力、如何坚守权益尊严这一主题外,重在表现他们对自身怯懦无能的屈辱感,以及将怨愤发泄于他人的微妙心理,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如何面对自身的屈辱和内心的痛苦(陷入内心痛苦中的夫妻二人不是相互理解相互安慰,反而是妻子怨愤丈夫,丈夫责难妻子,这对恩爱夫妻之间的隔膜折射出了人内在的孤独和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点评】根据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必须注意以下
83、四点:第一,全面、恰当、实事求是人物的性格特征是从情节中引出的结论,反过来可以解释情节只有全面而恰当的结论才能正确解释全部情节第二,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多角度进行分析第三,分清主次,把握其主要性格特征第四,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6(2016湘阴县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曾国藩的领导力:并非权谋,而是理念 不少人心中的曾国藩,是“权谋”的形象。事实上,在朝有武功、在野有著述,被称为清朝理学大儒、“中兴名臣”的曾国藩的领导力的核心,并非权谋。曾国藩并非天资聪明之人。左宗棠对曾国藩的评价是“才略太欠”,是个“书憨”;梁启超也说曾国藩“非有超群轶伦之天才
84、,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曾国藩也评价自己“生平短于才”。 曾国藩相信“至拙”能胜“至巧”。梁启超认为曾国藩的成功,恰恰就是“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民国学者萧一山也说曾国藩“不尚机权,惟务质实”,这是曾国藩人生哲学的核心,是他一生得力之处。 曾国藩是以书生从戎,他所面临的环境非常险恶。一方面是太平军的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另一方面,统治集团中,官吏渎法贪冒;士子不知廉耻,唯利是求。军队之中,将帅贪婪平庸,士卒望敌而走。在曾国藩看来,可怕的不是太平军作乱,而是人心的陷溺、人欲的横流。军事的失败的背后是价值体系的崩溃。无兵无饷不足忧,唯独放眼看去,竟然很难找到一个见利而不争先
85、、见义而唯恐落人后的人。要扭转这种局面,在曾国藩看来,当务之急,是以“忠义血性”为核心的理念来改变人心,号召那些“抱道君子”,投身于挽狂澜的事业中。他强烈的救世意识,以及他执着地将自己的理念付诸行动所形成的强大感召力,便是他的领导力的核心。曾国藩的湘军因而表现出了异于任何军队的战斗力。 曾国藩理念的核心,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然而一般的儒生却只是想、只是说,而不敢做、不去做。曾国藩坚信“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自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毛泽东对曾国藩这一点非常佩服,认为曾国藩是“办事兼传教”之人。曾国藩成事的根本,
86、就在以“传教”来达成“办事”的结果。 曾国藩在北京为官的时候,以理学为自己的修养之道。理学对其领导力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曾国藩一生以“做圣贤”为自己的追求。曾国藩具有“卫道”的强烈使命意识。曾国藩正是把与太平天国之间这场军事对抗,变成了一场文化上、价值上的“卫道”的战争。儒家为中国人提供了理想的人格和价值追求,是一种正面的导向。但是,儒家也带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过于相信道德的力量,因而理想主义色彩过浓的儒生,往往无法成事。因此,对于要在现实世界中把事情做成的曾国藩来说,只靠儒家的价值理念,显然是不够的。 曾国藩出来统帅湘军,开始运用法家的理念施为。法家相信人的本性是求利的,社会从本质
87、上来说是围绕着利益而展开的。法家认为权势才真正具有让人屈服和顺从的力量,此外,法家还强调争夺。它使得曾国藩能够透过表面的温情看清深层的利害,这无疑是他能在为官从政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清醒而明白的意识的关键因素。但是,法家也有自身的不足。其最大的问题就是过于强势、冷酷、过于以自我利益为中心。所以曾国藩在湖南和江西带兵时,就陷入了极度紧张的人际关系中,以至于“通国不能相容”,最终被罢免了兵权,跌到了人生的最低谷。 挫败一度使曾国藩陷入焦虑抑郁之中。当然,挫折使曾国藩有了一个自我反省并得以真正脱胎换骨的机会。近一年的自我反省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咸丰八年再出而以黄老(即道家)处世”。法家之弊是逞强,是
88、自以为是,而道家的“柔弱”、“不争”,恰恰是要打破人的自矜、自是,从过分的自我之中走出来。曾国藩就这样把儒、法、道三家的精髓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从而达到了真正的圆通无碍的境界。这便是曾国藩领导力的最大特色,也是他最终能够成就事业的根本原因。(选自大家2015.11.16,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BDA左宗棠评价曾国藩“才略太欠”,是个书呆子;梁启超也瞧不起曾国藩,认为他没有超群绝伦的才华,在当时的杰出人物中,是最笨的一个。B在曾国藩看来,士卒的多寡和有无粮饷不是最重要的,真正让他忧虑的是,统治集团腐败,整个社会缺少“忠义血性”,只见逐利之徒,难见好义之人。C
89、法家与儒家有很大的不同,在法家理念中,只有实力才是靠得住的,人的行为也只有通过强制的力量才能改变。曾国藩治湘军的成功从中得力最大。D曾国藩以传统的儒家思想为理念的核心,以“做圣贤”为自己的追求,具有强烈的“卫道”的使命感。可以说,主要就是儒家的思想成就了曾国藩。E曾国藩运用法家的理念治军,结果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甚至一度被罢免兵权,后来他放弃法家而以道家处世,最终走向人生的辉煌。(2)请简要概括儒家、法家、道家对曾国藩的主要的积极影响。(3)请简要分析曾国藩的品质特点。(4)毛泽东认为曾国藩是“办事兼传教”之人。结合全文分析毛泽东这样说的理由,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考点】传记
90、阅读【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分析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分析文本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解答】(1)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文中的信息,涉及到概括中心意思、理解重要内容等,解答本题首先要对全文进行阅读,掌握文本大意,把握文本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题目要求对文本进行理解,理解的时候可以把每个选项和文本对比,找出说法不同的原因,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文本进行分析判断正误;A“梁启超也瞧不起曾国藩,认为他没有超群绝伦的才华,在当时的杰出人物中,是最笨的一个”说法错
91、误,见文本第二段“梁启超认为曾国藩的成功,恰恰就是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B“ 曾国藩是以书生从戎,他所面临的环境非常险恶一方面另一方面”可知说法正确;C说法错误,见文本第三段“他强烈的救世意识,以及他执着地将自己的理念付诸行动所形成的强大感召力,便是他的领导力的核心”可知;D说法正确,建文本第四段“曾国藩理念的核心,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知;E说法错误,见文本最后一段“曾国藩就这样把儒、法、道三家的精髓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从而达到了真正的圆通无碍的境界这便是曾国藩领导力的最大特色,也是他最终能够成就事业的根本原因”;(
92、2)解答本题首先要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儒家、法家、道家对曾国藩影响的语句,然后认真分析概括儒家、法家和道家对曾国藩的影响,解答本题很容易从文中找出儒家、法家和道家对曾国藩的影响的语句,关键是分析概括儒家、法家和道家给曾国藩哪方面的影响,分析时要结合具体的语段来分析,不要脱离具体的语境;(3)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关键是要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描述曾国藩品质特点的语句,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概括分析,如文本第一二段别人的评价可以看出,曾国藩天资不高,但通过个人的努力在军事上和学问上取得巨大成就,文本第三段的叙述表明曾国藩“投身于挽狂澜的事业中,他强烈的救世意识”,并付诸实
93、际行动,文本第六七段的叙述可见“曾国藩就这样把儒、法、道三家的精髓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从而达到了真正的圆通无碍的境界这便是曾国藩领导力的最大特色,也是他最终能够成就事业的根本原因”可见曾国藩善于反思,是一个善于变通的人;(4)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探究文本主旨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题干,本题要求有两个方面,一是毛泽东的评价,一是要结合自己的实践;回答第一个问题首先要通读文本,从文本中找出曾国办事兼传教的语句,办事兼传教就是指曾国藩是传播儒家理念、践行儒家理念之人,然后从文中找出阅读区间,精读语段从文中概括曾国藩是如何办事,如何利用自己的行动进行说教的;第二个问题的回答,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所谓结合
94、生活实际就是要求考生结合自己学习的生活实际,结合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是如何实现自己目标的,解答本题要注意语句通顺,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回答要自圆其说参考答案:(1)BD;(2)儒家给了他崇高的理想和执着的信念;法家给了他清醒的认识和现实的眼光;道家给了他成熟的心态和圆融的处世之道;(3)勤奋努力、低调务实他天资并不高,但他以勤补拙,崇尚实干,在军事上和学问上获得巨大成功;信念坚定、意志顽强身处险恶的环境中,价值体系崩溃的情况下,他有强烈的救世意识,并付诸实践;善于反思、懂得变通在人生低谷时,知道反思而以“黄老处世”,融合儒、法、道,达到圆通无碍的境界,而成就事业(4)说曾国藩是“办事兼传教”之人,
95、就是指曾国藩是传播儒家理念、践行儒家理念之人;首先,他是儒家思想的传播者,他以儒家思想为理念核心,一生以“做圣贤”为自己的追求,有强烈的救世意识,其次,它是一个实干家,对“天下事”,不空谈,而是挺身担当;他文有著述,成为理学大儒;他武有功勋,成为“中兴名臣”,可见他是一个“办事兼传道”之人他通过对理念的传播与践行成就了事业;作为学生,我们要抱定正确的信仰,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要通过现在的努力学习去践行,去实现【点评】本题属实用类的文本阅读,做这类题目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理解文本内容,然后掌握题目要求,然再带着题目精读文本,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关于实用类文本阅读要求有:分析综合;
96、鉴赏评价;探究文本主旨;并且还要知道这类阅读是高考必考的题目,所以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注重阅读,注重这类题目的练习,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基层救助管理机构面对流浪行乞人员的求助不能,应加大集中救助的力度,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目前大多数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达标,我们的老师、家长不能对其,不将其当回事。走访联系群众是公安工作的永恒主题。公安干警心里没有群众,就是忘本;对群众,就是变质。A漠不关心 漠然置之 漫不经心B漠不关心 漫不经心 漠然置之C漫不经心 漠然置之 漠不关心D漠然置之 漫不经心 漠不关心【考点】字义、词义辨析【分析】本
97、题主要让我们辨析“漠不关心”“漫不经心”“漠然处之”“漠然关心”四个近义词,做这道题目首先要辨析这四个词语异同,辨析时可从词语的含义入手,其次关键一点是要掌握这几个近义词细微差别,掌握它们强调的侧重点,掌握词语的感情色彩,掌握词语的使用对象,然后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选择词语【解答】漠然置之:指对人或事态度冷淡,不关心,不理会,侧重于行动上不理会,项中面对求助“应加大集中救助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强调的就是要有行动,所以填“漠然置之”;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侧重于心态,项题干中强调“不将其当回事”,即有“不放在心上”的意思,所以填“漫不经心”;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侧重于
98、态度,项题干中提到“公安干警心里没有群众”,强调的是态度,所以填“漠不关心”;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字义、词义的辨析,属于词语的表达应用,主要考查考生运用词语的能力,做这类题目的关键是词语的积累,所以在备考中要注意积累词语,并且多加练习,提高运用词语的能力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一切都限制在“礼”的范围内,否则,超越范围便是对伦理的僭越B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26日对记者表示,23日在江苏省扬州市举行的“最大份炒饭”挑战活动由于浪费食物,官方决定撤销其挑战纪录C近日,支付宝推出了一款名为“扶老人险”的险种,用户只需要支付3元保
99、费,一年之内可随便扶起跌倒的老人,若遇纠纷最高可获2万元法律诉讼费用D一些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其实是国内某些“思想家”臆想的“洋规矩”对所谓“民族劣根性”的“批判”,常是国内热火朝天,国外莫名其妙【考点】病句辨析修改【分析】此题考查了辨析并修改病句掌握判别病句的常规方法:找出主干先找出句子的主、谓、宾,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如果句子主干没问题,就应当检查修饰语(定、状、补)是否能恰当地修饰或说明中心语体会语意如果结构没问题,可体味句子的意思,情趣和表达习惯,看逻辑方面是否有问题,否定是不是太多,指代是否明确,是否有歧义,用词是否妥贴,是否重复,词序是否正确,修辞得当与否等等看关联词语是
100、否用得恰当【解答】A成分赘余,“否则”即“如果不这样”的意思,与“超越范围”重复,应删掉其中一个;B中途易辙,应将“由于”放在“23日”前;C正确;D搭配不当,“不文明行为”与“洋规矩”不搭配,将“洋规矩”改成“不合洋规矩的行为”;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了辨析并修改病句关于成分残缺或赘余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1望见介词打头的句子,检查是否患主语残缺症2望见定语过长的句子,检查动词是否带有宾语9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很多时候,文化的内蕴越是深厚,人的气质越是趋于内敛,则往往会褪尽绚烂春华,返璞归真。前不久故去的邵逸夫先生,。从他的影视帝国,到遍布内地的“逸夫楼”,再到
101、他一生拼搏中都始终坚持不抽烟、不喝酒、不媚俗、不懈怠,天天都是黎明即起,深夜入眠,每天只睡5小时的奋发与勤谨,其气度所带给人们的魅力感受,又岂是那些炫富竞奢的土豪俗吏们所能比的?A是一个朴素、平实、低调、清癯的商人,但其内里却藏着一个文化的大乾坤、大世界B其内里藏着一个文化的大乾坤、大世界,是一个朴素、平实、低调、清癯的商人C不仅是一个朴素、平实、低调、清癯的商人,同时是一个藏着文化大乾坤、大世界的学者D虽然内里藏着一个文化的大乾坤、大世界,但却是一个朴素、平实、低调、清癯的商人【考点】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分析】分句或句子之间常常有并列、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事理关系,如果是递进关系,顺进
102、则层层上升,逆进则层层下降;如果是因果关系,或一因一果,或多因一果等一个复句、句群或语段,前后语句之间若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就会造成语句的脱节因此,句间的关系必须吻合其内在的逻辑根据上下文,确定句子间所存在的内在关系,是解答此类题目的突破口【解答】文段重点谈邵逸夫先生的气度,前文“文化的内蕴越是深厚,人的气质越是趋于内敛,则往往会褪尽绚烂春华,返璞归真”表明这一重点所在分析选项,AC较为符合比较两项,A前后是转折关系,突出强调后者;C是递进关系,是在并列的基础上,后面更进一层空格所处句子不是过渡,而是承前文引出后文的中心内容,而后文为谈及“朴素、平实、低调、清癯的商人”,故递进关系不成立;且后
103、文谈的不是“学者”;故排除C故选:A【点评】本题为客观题,可以运用排除法利用划线句上句或下句的提示,通过查看比较,排除干扰项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空不超过15字。 一般来说,一个社会的监督体系是由多方面力量组成的,媒体监督只是其中一方面力量。因为这个体系还应该包括公众监督、制度监督等多个方面,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会使整个体系出现明显漏 洞。单纯依靠一种监督力量,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来说都是“不安全”的。媒体监督相对于制度监督等方式而言,是一种非强制性的监督,不仅受制于舆论环境,而且监督效果在很大程度主取决于监督对象的态度。因此,让媒
104、体承担监督社会的全部责任,既不科学,也不现实。【考点】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分析】本题采用补写语句的形式考查语言的连贯,解答本题首先要阅读语段,理解文段内容,理清文段思路然后重点分析空格处与前后文的衔接,判断补写的内容,构思补写的语句补写完毕后,再次审读,看是否符合语言连贯的要求: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能接得上、扣得紧,意思一贯而下,脉络清晰,文气顺畅,完整、准确地表达一个意思【解答】第一处空格后的“还应该包括”表明,空格处的内容是监督体系的“媒体监督”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第二处空格后“不仅受制于舆论环境,而且监督效果在很大程度主取决于监督对象的态度”是具体解释媒体监督的特点,空格处应该是概括其特点
105、第三处空格所在句子是结论,据全文内容分析,本文段重点谈“媒体监督”,根据前文的“单纯依靠一种监督力量,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来说都是不安全的”及后文“既不科学,也不现实”判断,空格处内容应是“单纯靠媒体监督力量”参考答案:媒体监督不应成为其中的核心力量(或媒体监督只是其中一方面力量) 是一种非强制性的监督(或只是一种辅助性的监督) 让媒体承担监督社会的全部责任【点评】语言的连贯考查形式从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变,考查难度有所提高尽管题型变化、难度提高,但只要我们能把握住思路,摸索、总结出有效可行的解题对策,养成良好的解题思维习惯,就可以胸有成竹地做好语言连贯考题11阅读下面的调查统计表,根据其反映的情况,
106、回答下面的问题(不得出现数字)。晚间10点档最受欢迎的五类电视节目数据统计表影视科普体育新闻综艺播出比重19.5%14.6%13.7%15.5%9.7%收视比重21.5%8.5%15.1%19.7%23.4%(1)比较五类电视节目的播出和收视比重数据,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不超过25字)(2)对此结论你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不超过50字)【考点】图文、表文转化【分析】图文转换题要看全内容,题干、图的题目及所有的文字都要看全题干要求要一一对照本题有两个小题,一是“比较五类电视节目的播出和收视比重数据,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一是“这些结论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你对此做何评价”,其实是包含了三个问题
107、首先应观察表头的文字,明确对象播出比重和收视比重,然后看数据之间的差距,进行分类,比如“科普”和“综艺”两类差距较大,其他几个相差不大第一问,“结论”应涵盖整个表格;“反映的社会现象”是针对结论而言,评价又是针对社会现象而言,这三个问题是紧密相联的【解答】答案:(1)节目的播出与收视比重不完全成正比(科普与综艺类节目播出与收视比重相差悬殊);影视、体育、新闻等节目播出与收视比重相对均衡(2)示例:让科普类节目内容更丰富,画面更吸引人的眼球,争取与综艺类节目收视比重接近或持平【点评】对这类考题,应当先对材料或图表资料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对于表格,考
108、生要兼顾表格中的比较对象、比较角度、项目、各种数据及其变化特点等相关要素;对于坐标曲线图,考生要抓住曲线变化的规律;对于柱状、饼式图,考生要抓住各要素的比例分配及变化情况;对于生产流程图,考生要抓住事理的时空、逻辑顺序等重视数据变化我们要重视图表中的数据变化,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个问题,而这可能正是这个材料的重要之处要综合分析三个角度,即横向角度、纵向角度、斜向角度的数据(主要是数据变化)注意图表细节图表中的一些细节不能忽视,它往往起提示作用如图表下的“注”等比如本题中,从数据的变化中,可以把这五类电视项目分为两类,一是播出与收视比重相差较大,一是播出与收视比重比较均衡,回答第一问的时候应都
109、提及到;第二问,要深究其背后的原因;第三问要注意“评价”的模式六、写作(60分)12(60分)(2016湘阴县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5年12月在西班牙举行的一场自行车赛上,车手埃斯特万在距离终点只有300米时不幸遭遇爆胎,他只能扛起自行车跑向终点。紧随其后的竞争对手纳瓦罗没有顺势超越他,而是刹车放缓了速度,慢慢地跟随在埃斯特万身后。最终爆胎的埃斯特万获得铜牌,而纳瓦罗未获奖牌。 后来,埃斯特万想把奖牌送给纳瓦罗,但遭到了婉拒。 纳瓦罗表示,在快到终点时超越一个爆胎的对手取胜,是不道德的。你所在的班为此将组织一次讨论会,请你写一篇字数不少于800的发言
110、稿,谈谈自己的意见。【考点】材料作文【分析】作文试题采用新材料作文题型,在试题材料后增加了任务驱动型指令,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让考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 所给材料是一则事件,事件的基本信息是“自行车手终点前爆胎步行 对手刹车拒绝超越”具体分析整个事件有几层推进:第一层是自行车手埃斯特万终点前爆胎步行;第二层是竞争对手纳瓦罗拒绝超越,刹车慢行,跟随其后;第三层是爆胎的埃斯特万获得铜牌,而纳瓦罗未获奖牌;第四层是纳瓦罗婉拒埃斯特万赠予的奖牌,并表示超越一个爆胎的对手取胜是不道德的 作文题目所创设的情境“讨论会”启示考生思考试题所给材料是否有可讨论的话题,在这一启示下,材料的核心思想显而易见:
111、纳瓦罗应不应该超越自行车遭遇爆胎的埃斯特万?我们应该如何评价纳瓦罗拒绝超越这一行为?【解答】比赛不只胜负只懂得比拼而不懂得尊重,只懂得利用规则而不懂得展示风度,比赛就有可能在不经意间滑向功利泥潭而不自知近日,在西班牙举行的一场自行车赛上,发生了这样一幕:车手伊斯梅尔埃斯特万在距离终点只有300米时不幸遭遇爆胎,他只能扛起自行车跑向终点此时,紧随其后的奥古斯汀纳瓦罗没有顺势超越对手,而是刹车放缓了速度,慢慢地跟在埃斯特万身后最终,埃斯特万获得铜牌,而纳瓦罗则与奖牌失之交臂后来,埃斯特万想把奖牌送给纳瓦罗,但遭到了婉拒很多网友看完这一段比赛视频后,纷纷称赞纳瓦罗的绅士举动,认为他的刹车行为是对竞争
112、对手的尊重;但也有网友对纳瓦罗的举动不以为然,认为他的谦让之举,有破坏体育精神之嫌到底该如何看待纳瓦罗的谦让举动?答案在比赛现场已经给出,那就是观众对纳瓦罗的绅士之举由衷送上的掌声可以想见,如果纳瓦罗在比赛最后阶段选择超越对手,对纳瓦罗来说并未违背比赛规则但这样一来,这场并不知名的赛事也就只能淹没在无数普通赛事中,而无从让人知晓恰是纳瓦罗的刹车之举,让人们看懂了什么叫尊重对手、明白了什么是赛场风度,也让人们从一场普通比赛中充分领略到体育的魅力有必要指出的是,纳瓦罗的举动与个别大赛中出现的让球、刻意选择对手等举动有着本质区别如果有人仍要对纳瓦罗的举动提出质疑,或许可以参考足球场上控球球员发现对方
113、球员受伤倒地,一般会把球踢出边界,而对方球员掷边线球时一般又会把球送还到对手脚下只懂得比拼而不懂得尊重,只懂得利用规则而不懂得展示风度,比赛就有可能在不经意间滑向功利泥潭而不自知而尊重对手、展示风度,并非标准的绅士礼仪般可以亦步亦趋地学到更多时候,对比赛对手的尊重,对体育风度的展示,同样要靠日积月累、水到渠成在这方面,时下仍有人热议的西班牙车手纳瓦罗可以说是典范,而我们的选手和观众要做的事情、要补的课程都有很多【点评】立意角度:赞同“拒绝超越”的角度: 1在竞争中也要坚守内心的道德准则(要联系竞争的情境来写,不能孤立地写成以“道德”“尊重”为话题的作文)2拒绝超越是体育精神的体现,可有以下角度:(1)拒绝超越是一种风度(气度)(2)拒绝超越也是一种胜利(3)拒绝超越是对对手的尊重(现代奥林匹克精神: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3体育竞技中应秉承公平原则4尊重对手,感恩对手5高尚是情操,道德是规范(纳瓦罗有权选择高尚,但他不该说“这样是不道德的”) 不赞同“拒绝超越”的角度:1既然是比赛,理应全力以赴 2体育精神重在竞技尊重比赛,尊重竞技原则爆胎步行竞赛的角度: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赠让奖牌的角度:礼让乃为君子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