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4 ,大小:1.31MB ,
资源ID:1264260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264260-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金版教程》2015高考历史总复习阶段示范性金考卷:第5单元(含新题详解).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金版教程》2015高考历史总复习阶段示范性金考卷:第5单元(含新题详解).doc

1、阶段示范性金考卷三对应学生用书P38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 2014武汉市部分学校新高三起点调研测试二战后期,美国积极推动联合国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1949年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1年签订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这反映了美国企图()A. 建立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 B. 以合法的武力干涉别国内政C. 全面控制西欧与日本 D. 将本国利益凌驾于他国利益之上解析:美苏两极对峙格局下,双方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冲突。美国推动建立联合国、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企图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建立自己

2、主导的国际秩序,B、C、D三项材料中没有反映,故答案为A。答案:A2. 2014广东省高三五校联考1951年8月,美国与菲律宾签订条约,肯定了美国在菲律宾拥有海空基地的权利和作出了美国保护菲律宾的承诺。下列对此的评述,正确的是()A.美苏争霸的主战场在亚洲B.是美苏冷战的体现C.美国企图阻挠中苏结盟D.北约的强势东扩解析:美苏争霸的主战场在欧洲,故排除A项;中苏结盟时间为1950年,故排除C项;北约东扩主要是在欧洲,菲律宾是亚洲国家,故排除D项;题干体现了美国在亚太地区遏制共产主义的行动,故答案选B。答案:B3. 2014江西省高三新课程适应性考试一开始,斯大林对马歇尔计划曾表现出“谨慎的兴趣

3、”,便派外长莫洛托夫与英、法外长会谈。英、法提出任何接受援助的国家将不可避免地丧失一部分经济主权。这表明()A. 马歇尔计划援助对象包括整个欧洲B. 受援国牺牲经济主权是接受援助的前提C. 英、法不希望苏联加入援助计划D. 并没有体现意识形态的对立解析:从材料英法提出接受援助就必须丧失部分经济主权以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可排除A、D两项,B项虽然正确但太浅显,故答案选择C项。答案:C4. 2013浙江杭州一模右图为美国时代周刊1962年8月刊的封面,反映了柏林墙给德国人民造成的苦难。柏林墙有一个美丽的代号“中国长城第二”。关于长城和柏林墙,以下说法正确的有()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设施,柏林

4、墙是美苏冷战的政治产物长城是中国古代国家分裂的标志,柏林墙是现代德国分裂的标志长城为抵御游牧民族的铁骑而建,柏林墙为阻止西方势力的渗透而筑长城和柏林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和德意志民族的象征A. B. C. D. 解析:根据史实可知正确。答案:C5. 2014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1962年底,美国开始限制日本输往美国的38种棉织品,1963年增为40种。这一现象表明了()A. 美国放弃了对日本的扶植和控制B. 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C.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D. 日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解析:美国放弃了对日本的控制说法不正确,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美日关系,

5、故B项不正确;日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故D项不正确;20世纪60年代,日本崛起,成为美国强有力竞争者,所以美国要限制日本产品,这反映了美国霸主地位开始动摇,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答案:C6. 2013滁州模拟下图是漫画大西洋伙伴排座次,与此对应的国际关系是()A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即将形成B.欧洲希望与美国建立起平等的伙伴关系C.美苏“冷战”的加剧D.资本主义国家共同应对“经济滞胀”解析:漫画及文字反映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与西欧的关系,欧洲希望与美国建立起平等的关系,故答案选B。A项发生于二战之前,C项是苏美关系,D项是经济领域,皆排除。答案:B

6、7. 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欧洲经济在发展中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格局”状态,没有形成整个欧洲的紧密联系。其主要原因是()A.欧洲各国之间经济竞争加剧B.欧洲共同体的严重排外性C.欧洲社会经济发展失衡D.冷战格局下意识形态的对立解析:二战之后形成了美苏两极对峙格局,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冷战使得欧洲出现了分裂:东欧主要为社会主义国家,西欧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分歧阻碍了欧洲国家间的联系。答案:D8. 2013淮南二模克罗地亚学者纳达道基说:“我们已经看到了南斯拉夫的垮台以及其他欧洲的社会主义的垮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没有发展前景了,即使在资本主义国家里,社会主义也是有前景的。

7、”该学者认为()A.欧洲社会主义的垮台是西方国家颠覆的产物B.资本主义国家正孕育着社会主义的革命运动C.社会主义的前景并不会因为东欧剧变而黯淡D.东欧剧变之后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更有前景解析: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此时的社会主义运动正处于低潮,故B项不对;D项与材料原意相反。答案:C9. 2013高三第一次质检“20世纪是一个短暂的世纪。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是从1917年才开始的,到1989年便已经结束了。”1989年会被视为20世纪结束的标志,主要理由不包括()A. 社会主义运动遭遇重大挫折B. 全球化走进苏联阵营,世界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C. 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

8、存、相互对抗的时代基本结束D. 苏联在欧洲构筑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系全面崩溃解析:1989年东欧剧变,社会主义运动遭遇重大挫折,A项正确。世界也由原来的“半球化”进入真正的全球化时代,B项正确。苏联在欧洲构筑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系全面崩溃,D项正确。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对抗的时代并未结束,目前世界上还有社会主义国家。所以答案选C。答案:C10. 2013义乌中学期末2001年,日本政府借反恐名义通过反恐特别措施法;2003年还通过支援伊拉克重建特别措施法并在年底向伊拉克派兵,这是日本首次向处于战争状态下的国外地区派兵。这些主要说明()A.日本已成为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大国B.日本积极谋求成

9、为政治大国C.日本积极参与联合国组织的国际活动D.日本右翼军国主义势力抬头解析:材料中日本采取的一系列行动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积极谋求参与国际事务,其目的是成为政治大国。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而迄今尚未成功;材料中日本参与的行动并不是在联合国框架内进行的;材料并没有反映日本右翼势力的信息,A、C、D三项错误。答案为B。答案:B11. 2013福州一中月考2011年5月1日深夜,“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军击毙。许多国家发表声明,对此表示支持,并强调世界各国应共同打击恐怖主义。由此可以看出()反恐斗争有赖于国际社会的合作恐怖主义成为全球化的主要障碍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由此被铲除恐怖

10、主义依然是国际社会的公敌A. B C. D解析:由“许多国家发表声明,对此表示支持,并强调世界各国应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可知,恐怖主义是国际社会的公敌,必须加强国际社会在反恐方面的合作,正确。故答案为A。答案:A12. 2013江苏省扬州市高三期中瑞士文化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对下图冷战后发生的历史现象的解读最恰当的是()A. 恐怖主义威胁全球B. 美国试图独霸世界C. 美俄经济竞争愈演愈烈D. 美俄两国再度陷入冷战状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两极格局后世界政治格局的理解能力。根据图示所示,美国反对恐怖主义折射出的是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通过反对恐怖主义威胁,

11、凭借其强大的军事优势奉行单边主义,企图实现美国独霸世界的愿望。故选B。答案:B13. 2013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一联某国际问题研究专家指出:“世界正从根本上发生改变这些根本性变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材料主要反映出()A. 当今世界呈现“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 B. 民族解放运动的潮流方兴未艾C. 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格局中举足轻重 D.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的理解能力。由材料信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可判断

12、选项D正确。答案:D14. 2014广东省六校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联合考试有学者认为: “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 一边倒 ,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B. 参加万隆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C.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D. 参加日内瓦会议 解析:材料关键信息“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 一边倒 ”、“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 “一边倒” 按照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则按照国家利益划分敌我。故此最佳答案是A。答案:A15. 2013河南郑州一模论语语言简洁精炼,含义

13、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视为至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为其中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史中最能体现该思想主旨的是()A. 奉行“一边倒”方针 B.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 发展多边外交关系 D. 支持不结盟运动解析:儒家思想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映的是和谐的发展观,体现在外交上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答案选B。答案:B16. 温家宝在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说:“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非就在反帝、反殖、反霸的历史浪潮中并肩战斗,在振兴民族经济的艰辛历程中携手同行。”下列属于中非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并肩战斗”的事件是()A.不结盟运动B.在非洲国家的

14、积极支持下,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共同参加万隆会议,形成团结合作的“万隆精神”D.共同参加日内瓦会议解析:1955年,26个亚非国家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联系,所以选择C项。答案:C17. 2014武汉市部分学校新高三起点调研测试建国初期的历史教学,关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识主要借鉴苏联经验。1953年,通行全国的历史教科书参照苏联课本编写;1959年历史教学杂志开始公开谈论学苏联“必须结合”中国“教学的实际”,要防止简单的机械的类比和牵强附会。导致50年代中国历史教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A. “左”倾思潮出现 B. 一五计划完成 C

15、. 中苏关系恶化 D.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解析:外交环境影响国家的教育发展。1953年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向苏联学习,因此“历史教科书参照苏联课本编写”;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中国逐渐摆脱对苏联的迷信,“必须结合”中国“教学的实际”, A、B、D三项不是主要因素,故答案应为C。答案:C18. 1965年中国政府发表援越反美的声明(见下图),表明当时中美关系“相当糟糕”。当时中美关系“相当糟糕”的主要原因在于()A. 中国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区分敌友B. 社会主义国家越南是中国的同盟国C. 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敌视政策D. 中苏联合共

16、同对付美国解析:二战结束后的较长时期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并以局部热战配合冷战,其中包括对新中国实行极端敌视的政策。美国发动侵越战争就是其敌视、孤立新中国政权的重要表现之一。答案:C19. 2014江西省高三新课程适应性考试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据此判断() A. 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B. 中美两国仍然互相敌视 C. 美国对华政策出现重大变化 D. 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解析:从材料中的时间1972年2月以及“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即可知选择

17、C项。A项是在1979年。答案:C20. 2013四川南充一模2012年2月,习近平在访美演讲中说道:“我们会永远缅怀当年以非凡战略眼光和卓越政治智慧打开中美友好合作大门的两国老一辈领导人。”当年中美友好合作大门打开所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 为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铺平了道路B. 中国迎来第三次建交高潮C. 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D. 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解析:中美关系正常化始于1972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发生在1971年,故A项不属于中美友好合作大门打开所产生的影响,符合题意。答案:A21.1989年9月,邓小平在同中央几位负责同志谈话中,明确提出了看待国际形势、处理

18、国际关系的方针: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下列选项中最符合“稳住阵脚”方针的是()A.与英国签署中英联合声明B.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C.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会议D.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解析:“稳住阵脚”主要强调加强与邻国的关系。A项签署于1984年,故排除;B、C、D三项均属于这一时期我国的外交成就,只有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有利于加强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有利于营造稳定的周边环境,故答案D。答案:D22. 2013四川凉山州一模围绕以下外交大事记的一块展板,四位同学展开讨论,其中观点正确的是()外交大事记1981年底,中国明确表示肯定和原则支持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维和

19、行动,并开始缴纳有关摊款。1986年,中国政府应邀派人前往中东实地考察了“停战监督组织”。1988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维和特委会成员。1990年,中国首次向联合国维和行动派遣观察员,积极参加在联合国的维和行动。甲:中国发展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乙: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丙: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丁:为中国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A. 乙、丙 B. 丙、丁 C. 甲、乙、丁 D. 甲、丙、丁解析:材料所展示的中国外交活动,是围绕联合国展开的,它表明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中国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故丙、丁的说法正确。答案:B23. 2013山东日照

20、一模“缔约双方根据有关协定进行的军事和军技合作不针对第三国缔约双方将在互利的基础上开展经贸、军技、科技、能源、运输、核能、金融、航天航空、信息技术及其它双方共同感兴趣领域的合作” 该条文应当出自下列哪一文件()A. 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 B.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C. 1978年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D. 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解析:本题采用排除法。1949年的北大西洋公约是由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签订的一个条约,不符合题意,A项排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中苏双方在充分协商、积极对话的基础上产生的,所强调是合作与互助,与题干不符;C项是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是外交方面的,不符合题意

21、,故D项正确。答案:D24. 2013安徽黄山高三七校联考2012年9月11日,日本政府不顾中国的强烈反对实行所谓“钓鱼岛国有化”,企图否定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下图政治漫画的本质寓意是()A.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B. 中日两国同处东亚不免发生摩擦碰撞C. 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D. 日本国内极右势力猖獗应引起世界人民的高度警惕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钓鱼岛与中日关系的理解能力。日本在历史上曾经发动过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那时主要是因为我们弱小,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嚣张;而今天日本作为二战的战败国,不反思侵略历史,实行“钓鱼岛国有化”,其实质是国内经济改革无出路极

22、右势力猖獗,经过改革开放强大起来的中国人民一定要勿忘历史,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亦希望曾遭受日本侵略的国家能够一道抵制日本挑衅行为。故答案选D。答案:D25. 2013山东潍坊高三期末美国经济史学家尼尔弗格森提出了一个新概念“中美国(共同体Chinamerica)”,这个词被美国纽约时报评选为2009年度流行语。他认为,现在中美已走入共生时代。“新概念”的提出表明()A. 世界格局多极化形成 B. 中美经济联系加强C.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加快D. 双方贸易摩擦消除解析:根据现在中美已走入共生时代这个概念表明中美经济联系加强;A项和C项以及D项说法错误。故答案选B。答案:B二、非选择题(4小

23、题,26题14分,27题11分,28题13分,29题12分,共50分)26. “棱镜门”主角斯诺登滞留俄罗斯引发了世界关注,长期以来美苏(俄)关系错综复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45年5月8日,美国驻苏联参赞凯南说:“人们在欢呼雀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材料二1948年4月开始实施的马歇尔计划把苏联与东欧排除在外,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材料三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1

24、)材料一中的“而战争才刚刚开始”应怎样理解?这种战争与以往的有什么不同?(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歇尔计划的积极与消极影响。(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苏联是怎样“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的?其造成了怎样的后果?(6分)解析:第(1)问,需理解“而战争才刚刚开始”的主要含义,应联系二战后的国际格局回答。第(2)问,需从马歇尔计划的双重且复杂的影响入手分析回答。第(3)问,应从材料出发,紧扣苏联的反击措施以及后果来展开回答。答案:(1)说明了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背景,美苏两国在二战后空前壮大,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分歧很大,双方都认为对方是最大的威胁,导致了

25、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盟友反目。(2分)不同:实行了冷战,美苏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2分)(2)积极方面:稳定了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有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消极方面:实质是用经济援助手段稳定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从而加强美国对抗苏联的力量,并为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4分)(3)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加以反击,先后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沙条约组织。(4分)后果: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形成,进入了冷战时代;欧洲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被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取代;美苏军备竞赛使世界不得安宁,但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2分)27. 阅读下列材料,回

26、答问题。材料一德托克维尔(18051859年)是一位惊人的预言家,他在100多年前就预言说,现在世界上有两个大国,它们从不同的观点出发,却似乎朝着同一目的前进,我指的是俄国和美国。这两个国家都在不被人们注意的时候成长起来二者似乎都在天意的安排下各自支配着半个地球的命运。材料二冷战在欧洲和东亚展开的过程就是以政治军事对抗为基础的美苏关系形成新的稳定状态的过程,也是双方逐渐在战略上达成均衡的过程。因为在对抗中维持稳定和均衡是双方的共同愿望,因为它们都认识到打破均衡意味着双方都不能承受的战争,是核条件下的“互相确保摧毁”它们都把在经济上最终超过对方、建立更美好的社会、推广自己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

27、制度模式,争取到更多的追随者作为最终战胜对方的深层决定性因素。材料三从本质上看,冷战的结束反映了国际政治格局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必然发生演变的客观规律(冷战时期已经出现的多极化趋势亦是这一规律的反映)。当然,作为一个具体的历史变动过程,冷战以这种特殊的形式结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苏联的战略和政策变化所促成的,换言之,如果苏联在政策调整中坚持霸权立场,不主动放弃同美国的对抗,那么,东西方冷战持续更长的时间也是完全可能的。所以,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终结既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又是历史发展进程中各种因素(包括人们的主观选择)互动所形成的“合力”的结果。(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托克维尔

28、的预言是如何变成现实的。(3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冷战中“均衡”状态的成因及其影响。(4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结束的“特殊的形式”及原因。(4分)解析:第(1)问,抓住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德托克维尔的生卒年和“100多年前”,即可判断出预言指的是冷战局面的形成。第(2)问,“均衡”状态抓住材料中“维持稳定和均衡是双方的共同愿望”“核条件下的 互相确保摧毁 ”等有效信息,然后结合双方的实力对比、世界和平力量的发展等因素去概括;“影响”可从“均衡”带来了相对和平等角度去分析。第(3)问,冷战结束的“特殊的形式”可通过回顾史实得出;“原因”可由“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29、下必然发生演变的客观规律”等有效信息,再结合史实概括。答案:(1)二战结束后,美苏成为实力相当的超级大国;由于两国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不同,两国矛盾激化;美国组建资本主义阵营;苏联组建社会主义阵营。由此,各自支配着半个地球的局面出现。(3分,任答3点即可)(2)成因:战争的教训;双方实力均衡;世界和平力量的牵制等。(2分,任答两点即可)影响:导致了国际局势的紧张和世界的动荡不安;维持了世界相对和平的局面,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两大社会制度之间的竞争,推动了世界整体的发展。(2分,任答两点即可)(3)特殊的形式:东欧剧变、苏联解体。(1分)原因: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戈尔巴乔夫以“人

30、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所谓“民主化”和“公开性”,使苏联改革走进了误区;苏联放弃了与美国的对抗等。(3分)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重新在美国人脑海中浮起,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中国在美国的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据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18世纪1950)材料二下面是某国的大事年表(节选)。(1)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并简述其形成的历史背景。(5分)(2)材料二中呈现出的20世纪上半期该国与中国关系的主线是什么?(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9年该国与中国关系发

31、生变化的原因。(5分)(3)在我国和平崛起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该国借鉴哪些历史经验?(2分)解析:第(1)问,“美国人的中国观”据材料信息“莫斯科的 傀儡 和忘恩负义的 侵略者 ”回答;“背景”联系当时的国际形势和中国的外交政策来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20世纪上半期美国与中国的关系回答;“原因”可从中美两国国家利益、国家力量等方面分析。第(3)问,可从政治体制、国家稳定、制定并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对外开放等方面分析。答案:(1)莫斯科的“傀儡”;忘恩负义的“侵略者”。(2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背景:美苏冷战;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朝鲜战争爆发,中国抗美援朝等。(3分)(

32、2)主线:战争(侵略与反侵略)。(1分)原因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面临西欧、日本的挑战,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国内经济出现“滞胀”;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需要调整战略;国家利益的需求。(任答其中3点即可得3分)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提高。(2分)(3)历史经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深化改革;重视科技进步;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高国际地位。(任答其中两点即可得2分)2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下图反映的是18世纪初期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材料二下图反映的是19世纪末的中国形象。材料三1979年元旦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选择了邓小

33、平,标题是“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文中写道:“一个崭新中国的梦想者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了 中央之国 的大门。这是人类历史上气势恢宏、绝无仅有的一个壮举!”材料四在好莱坞大片2012中,人们可以看到中国人抗震救灾的情节,该情节展示了中国形象,打破了好莱坞大片中美国人一直被塑造为拯救世界的英雄的惯例。(1)结合清朝前期的政治、经济、外交状况,分析18世纪初期西方人把中国称为“巨人中国”的原因。(4分)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哪些政治现象?(3分) (3)请运用历史论述的方法,从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说明邓小平是如何代表“中国新时代的形象”的。(3分) (4)谈谈你对材料四中“中国形象”的认

34、识。(2分)解析:第(1)问,根据“巨人中国”的含义并结合清朝前期的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分析。第(2)问,联系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相关史实加以分析。第(3)问,注意涉及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所取得的成就。第(4)问,从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等角度回答。答案:(1)清朝前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农耕经济高度发达;综合国力强大;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西方人缺乏对中国的了解。(4分)(2)现象:遭受列强瓜分,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危机空前严重。(3分)(3)政治方面可以从新时期的政治民主化建设的角度加以论述;经济方面可以从经济体制改革或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加以论述,外交方面可以结合新时期的外交成就加以论述。(3分)(4)认识: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对民生的关注等都对“中国形象”的改变起着积极作用。(2分)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