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跟踪检测: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评估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6273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跟踪检测: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评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跟踪检测: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评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跟踪检测: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评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跟踪检测: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评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跟踪检测: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评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跟踪检测: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评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跟踪检测: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评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跟踪检测: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评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跟踪检测: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评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跟踪检测: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评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跟踪检测: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评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跟踪检测: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评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跟踪检测: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评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跟踪检测: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评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跟踪检测: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评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跟踪检测: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评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评估一(第一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 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汉代氾胜之书记载了适时耕作、因时因土耕作、及时摩压以保墒防旱、积雪保墒、施肥改土、栽培管理、及时收获与选种留种技术、稻田水温的调节等方面的内容。此书记载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A)A精耕细作的显著特点B生产工具比较落后C耕作技术有明显进步D生产资料投入很多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在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的显著特点,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生产工具的落后;C选项

2、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适时耕作和因时因土耕作,并未体现耕作技术的进步;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不只是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还有技术等方面的应用。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河南新郑的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由此可知(D)A河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最为先进B陶器生产占据韩国经济主导地位C商代统治中心的冶铜技术得到继承D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已经比较普遍解析:材料没有把河南与其他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进行比较,无法得出A结论,故排除;陶范是配套冶铁的模型,材料的主旨是反映冶铁技术,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冶铜技术与冶铁技术

3、的关联,排除C;材料反映战国时期生产中普遍使用铁农具,故选D。3下表反映出的清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B)18世纪中叶山东、河北、陕西已较普遍推行三年四熟或二年三熟制1778年北方地区使用深翻、种植绿肥等方法改良盐碱土1838年北方出现植树治碱技术19世纪西北干旱地区创造出砂田用地法19世纪中叶台湾种植三季稻A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增加B土地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C农业生产呈现区域化的特点D粮食作物栽培技术显著提高解析:材料反映的一年多熟制和对土壤的改良,说明清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对土地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故答案为B项。A、D项对材料信息概括不全面,且“大幅”“显著”说法夸张,材料信息不能反映

4、,均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农业生产的区域化特点,排除C项。4氾胜之书提出“种禾无期,因地为时”;齐民要术则提出播种施肥要讲“时宜”;农书六种之宜说“种莳之事,各有攸叙。能知时宜,不违先后之叙,则相继以生成,相资以利用,种无虚日,收无虚月,一岁所资,绵绵相继”。该材料本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C)A注重经验总结 B重视“因时制宜”C强调精耕细作 D生产力水平低下解析:氾胜之书等各种著作对农时的记载和分析,突出体现了在耕作种植时强调精耕细作,而不是原始的粗犷型的耕作,故从本质上体现了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的特点,故C项正确。注重经验总结是古代科技,包括农业种植技术的特点,而不是其本质反映,故A项错误。材料

5、中“种禾无期,因地为时”“播种施肥要讲时宜”等内容都强调了“因时制宜”,但没有说明其本质,故B项错误。“种禾无期,因地为时”“种莳之事,各有攸叙”不能体现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高低,故D项错误。 5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C)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解析: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瓦解,与材料中“明清时期”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农耕技术,故B项错误;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与材料中“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

6、焉”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中“蚕罢米”是催收田租的时间变化,但没有涉及“地主催收田租”数额减少,因而无法说明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故D项错误。 6汉书食货志记载:“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瓠果菔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它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C)A精耕细作 B农林牧业相互补充C自给自足 D农业生产结构完备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农业。题干没有描述农业种植过程,不能体现精耕细作的特点,故排除A项;题干中没有体现牧业,故排除B项;题中只有农业种植业和家庭养殖业,不能体现农业生产结构完备,故排除D项。根据“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瓠果菔殖于疆

7、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可知描述了农业种植业和家庭养殖业的互相补充,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自给自足的特点,故选C。 7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材料表明(C)A经济作物在乡村普遍种植B农民阶级出现分化C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密切D小农经济已经瓦解解析:农民对市场的依赖增强并不能说明乡村开始普遍种植经济作物,故排除A项;题中没有体现农民阶级分化的内容,故排除B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小农经济的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故排除D项。根据“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

8、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可知,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密切,故选C。8宋会要辑稿:“顷亩,间架,四邻所至,税租役钱,立契业主,邻人,牙人写契人签字”只有经官府印押的红契才是买主取得所有权的有效凭证,白契(没有缴纳契税和未加盖官印的契约)不受法律保护,涉及土地诉讼只有红契才有公证的性能。这种做法(C)A说明官府禁止民间土地买卖B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C有利于保证官府的赋税征收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从材料“顷亩,间架,四邻所至,税租役钱,立契业主”“经官府印押的红契才是买主取得所有权的有效凭证”“涉及土地诉讼只有红契才有公证的性能”中可以看出,宋朝政府通过“红契”来承

9、认土地买卖的合法性,掌握土地“税租役钱”,这样有利于保证官府的赋税征收,故C项正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政府并没有禁止土地买卖,这样导致土地兼并加重,故A、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对商品经济的推动作用,故D项排除。9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经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这反映了(B)A官营手工业已经衰落B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C民营手工业开始发展D小农经济已经破产解析:材料并未涉及官营手工业的状态,故A错误;“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反映了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从事商品生产,故B正确;农户属于家庭手工业,不是民营手工业,故C错误;明清时期小农经济并未破产,

10、故D错误。故选B。 10下表可以用来说明,元至清初(C)景德镇瓷窑性质统计表(单位:座)元代明初明末清初官窑4758346官搭民烧(窑)26941民窑220285356A.制瓷业利润日趋下降B官营作坊垄断地位被打破C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D政府丧失了对经济的控制解析:根据表格可知,元至清初,景德镇官窑数量迅速下降,民窑和官搭民窑数量迅速增加,这是与这一时期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相适应的,C项正确。民间制瓷业的迅速发展事实上与制瓷业有较高利润密切相关,且材料没有涉及制瓷业利润的相关信息,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工商食官制衰落,私营手工业出现,官营作坊的垄断地位被打破,与设问时间不符,B项错误

11、。“政府丧失了对经济的控制”不符合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D项错误。 11. “物勒工名(将工匠的名字刻在所生产的器物上)”本是官营手工作坊为保证产品质量而采取的一种制度,宋代以后有些匠人或私营作坊主也多仿效此形式,将自己的名字或商号标注在生产的商品上。这反映了(C)A民营手工产品大多假冒官营产品B民营手工业与官营争夺市场激烈C民营手工业注重提高自身知名度D官营手工业已落后于民营手工业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物勒工名”“本是官营手工作坊为保证产品质量而采取的一种制度”可知,“有些匠人或私营作坊主也多仿效此形式”在产品上刻上“自己的名字”或将“商号标注在生产的商品上”是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

12、提高知名度,而并非假冒官营产品,故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民营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的争夺,排除B项;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而材料的时间是“宋代”,排除D项。12下图引自王祯农书农器图谱集之十九。与如图相关的历史解释表述正确的是(A)A黄道婆是棉纺织技术的革新和推广者B棉纺织品产量增多,丝织品产量减少C棉纺织技术推广导致官营手工业衰落D王祯的农书首倡推广棉纺织技术解析:本题以图片的形式设问王祯农书农器图谱集之十九相关的历史解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黄道婆是棉纺织技术的革新和推广者,因此选A。B、C、D材料无法体现。13陶庵梦忆是万历年间文人张岱的文集,里面记载的仅作

13、者喜欢的土特产就罗列了57种,北方人想吃南方的海鲜很快就能送到。这反映出当时(B)A国内开始形成统一的市场B商品经济发展丰富了民众生活C土特产品备受人们的喜爱D南北生活习惯的差异日益消失解析:材料表明,明朝万历年间,土特产品品种丰富,国内商业贸易便捷,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故B项正确;“北方人想吃南方的海鲜很快就能送到”能够体现出国内已经形成了统一的市场,但不能判断是否是开始形成,A项错误;“作者喜欢的土特产就罗列了57种”,只能说明作者自身的喜好,不能说明土特产品备受人们喜爱,C项错误;“北方人想吃南方的海鲜很快就能送到”体现的是商业贸易的发达,不能说明南北生活习惯的差异消失,

14、D项错误。 14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提疑问:“中国商人阶级为什么不能摆脱对官场的依赖,而建立一支工业的或经营企业的独立力量?”他得出的研究结论是:“中国的传统不是制造一个更好的捕鼠机,而是从官方取得捕鼠的特权。”下列最能支撑这一“研究结论”的史实是(C)A战国时期私商大量出现B宋代商业突破市坊限制C明清商帮的兴起和发展D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解析:依据题干“建立一支工业的或经营企业的独立力量”“从官方取得捕鼠的特权”,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地域商人,并且与官府的联系密切,因此明清时期商帮的兴起和发展最能支撑材料的结论,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私商,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

15、不涉及商业突破市坊限制,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故D项错误。15下图是中国古代一城市在某一时期的行政及商业功能分布图(局部),这一时期是(B)A西汉 B南宋 C唐朝 D元朝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图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湖”“钱塘江”,说明此地位于苏杭地区;同时还可以看到此地还有诸多的中央机构如“枢密院”“六部”等设置在此,说明此地是当时的国家行政中心,是封建王朝的中央政府所在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的都城位于长安,A项错误;唐朝中央政府设置在北方长安、洛阳,C项错误;元朝实行五都制,最著名的是元大都,五个都城均位于长江以北,D项错误;南宋的行

16、政中心位于江南的临安,与图中的“临安府”信息相符,且图中多处出现的“市”也与南宋时期商品经济繁盛的历史信息相符合。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16. “雪下文君沽酒市,云藏李白读书山”“锦江风散霏霏雨,花市香飘默默尘”“南市津头有船卖,无钱即买系篱旁”。这些唐代诗人描写成都社会状况的诗句反映出当时成都(A)A城市专业市场的出现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C城郊草市的兴起D坊市制度已开始瓦解解析:根据诗文中“酒市”“花市”“南市津头有船卖”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的成都的一些市场呈现专业化的趋势,故A项正确;材料中对“市”的描写并不能体现出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B项错误;草市在唐朝之前就已经出现,且材料中的内容并不

17、是指城郊,排除C项;坊市制度开始瓦解于宋朝,排除D项。17五代末期,曾做过商人的后周世宗允许在开封汴河两岸建立商店。宋太祖继承了这一政策,“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已来,不得禁止”。从中可以得出(C)A宋朝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市的管理制度已经废除C宋代的市突破时空限制D城市功能开始发生变化解析:从材料反映的宋太祖继承了周世宗的允许在汴河两岸建立商店的政策,以及“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已来,不得禁止”来看,北宋初年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故答案为C项。A项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宋朝已经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北宋时期官府废除对交易活动的管理,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城市功

18、能的变化,排除D项。 18中唐以后,一些在城市之外或农村地区贩卖农、林、牧产品的草市,由于贸易量大和人口数多而被提升为县,并成为县治,政府在这些地方设有管理机构。这说明中唐以后(B)A地方行政系统日益完善 B商业性城市逐渐增多C草市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D商业突破了时空限制解析:由材料“一些在城市之外或农村地区贩卖农、林、牧产品的草市,由于贸易量大和人口数多而被提升为县”可知,草市由于商业繁荣、人口增多而被提升为县,自然这些城市的经济职能较强,说明商业性城市逐渐增多,故B正确;A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并非所有的草市都发展为市镇,C说法错误,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突破时间限制的问题,排除D。19汉书

19、食货志记载:“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据此,汉代统治者实行的政策是(B)A休养生息 B重农抑商C工商皆本 D工商食官解析:本题考查了汉代的重农抑商政策。休养生息是汉初为了恢复社会经济而采取的统治政策,着眼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与主旨不符,故排除A项;根据“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可知汉代统治者认为商业的发展破坏了农业发展,不利于社会稳定,所以对商业采取了抑制措施,而非工商皆本,故选B,排除

20、C项;工商食官是周代的经济政策,故排除D项。 20九章算术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其中均输章第27题为:“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问本持米几何?”答曰:“十斗九升八分之三。”该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这一时期(D)A赋税征收以实物为主B闭关政策下农民负担较重C各关口税率不尽相同D政府推行抑商政策解析:由材料“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可以判断汉代的关税高且关卡林立,其目的是抑制商业的发展,因此从本质上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实物与其他税收形式的比较,故A项说法错误;闭关政策是明清时期实行的,故B项排除;C

21、项是D项的表现,排除。21据宋史记载,官员许骧的父亲先为商人,“尝拥商赀于汴、洛间,见进士缀行而出,窃叹曰:生子当令如此!因不复行贾,卜居睢阳,娶李氏女,生骧”,然后教子业儒应科举。这反映出当时(D)A士人经商蔚然成风 B商人阶层重义轻利C朝廷放弃抑商政策 D商人社会地位不高解析:根据“见进士缀行而出,窃叹曰:生子当令如此”“教子业儒应科举”说明宋朝时期,商人社会地位不高,所以非常重视后代“业儒应科举”,步入仕途,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官员许骧的父亲先为商人和教子业儒应科举,无法体现“士人经商蔚然成风”,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重义轻利”,排除B;宋朝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错误。 22中国

22、传统上经商被视为末业,商人社会地位最低。但在明清之际出现了“良贾何负闳儒”“贾何后于士”的言论。这一变化说明当时(A)A传统价值取向出现变迁B商人政治地位跃居首位C重学风气已被社会抛弃D自然经济受到商业冲击解析: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发展,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受到冲击,认为“良贾何负闳儒”,即商人如果按照儒家的道德规范行事,良贾和闳儒从道德的角度看,就不存在高下之别了,反映了当时传统价值观念的变化,故A正确;明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政治地位低下,B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社会抛弃重学风气,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明清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23“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

23、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表明清政府(A)A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B禁止外国商人来华C加强沿海军事防御 D重视维护外商利益解析:由“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可知,清政府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的,故选A。材料显示的是严格限制而不是禁止对外交往,故排除B。“加强沿海军事防御”与材料无关,故排除C。“重视维护外商利益”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D。 24“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错失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良机,备

24、受后人抨击。明清政府推行这些措施的初衷是(C)A保护原有的经济结构B保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C防止外来势力的干扰D走独立自主的民族道路解析:根据材料,考查明清政府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初衷,是指推行这些措施的直接原因,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出现倭寇,故政府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选C。A项是政府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故排除A。保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不是“海禁”的原因,故排除B。D项“走独立自主的民族道路”与“海禁”无关,故排除D。 25史学界几乎对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都有着不同看法,关于“闭关锁国”有如下三种观点。你认为以下三种观点(A)A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B甲、乙说法

25、有一定的合理性C甲、丙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 D只有甲的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解析:闭关锁国的正面影响:从一定程度上打击和限制了猖獗的海上走私以及海盗行为;对沿海地区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负面影响:这一政策的长期推行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致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使得中国和世界脱轨,慢慢地落后于世界。选A,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20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4分,共50分)26古代中国经济长期领先于世界,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朝代

26、粮食亩产水 平(市斤) 人均粮食占有量 (市斤)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春秋战国 91(全国) 614.8 2.3 94% 秦汉 117(全国) 1 048.35 5.72 94%魏晋南北朝 122(北方) 215(南方) 1 167.7 3.85 90% 隋唐 124(北方) 328(南方) 1 450.92 6.42 90%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

27、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至隋唐农业发展的趋势。(4分)趋势:粮食亩产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南方经济发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下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西“商业革命”的不同表现,分析两者结果迥异的根本原因。(10分)表现:中国(宋朝):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和政府的直接监管;农村集镇兴盛;海外贸易更加兴盛,港口城市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西方: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商品种类增多。根本原因:前者的封建生

28、产方式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后者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迈进,推动了西欧的进步。(3)指出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对社会变革的影响。(6分)结构:自然经济(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商业不占主导)。_影响:小农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为封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经济基础,也推迟了社会深度变革;工商业的发展则加强了社会的流动,促进了社会的开明与进步。(言之成理即可)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

29、业”。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

30、所学知识回答北宋东京与唐长安城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所反映的历史现象。(6分)现象: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出现夜市和晓市等;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的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经济的主要变化。(6分)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农业商品化趋势明显;纺织业显著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长途贩运贸易繁荣,“商帮”出现,如徽商、晋商;货币作用增大。(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4分)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国内以及对外贸易发达;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解析:(1)据材料一图一可知,这是唐代长安城的布局,城内分为坊

31、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是繁华的商业区,东市和西市是两大商业区;图二为北宋东京的地图,可以看出东京住宅区和商业区没有明显区分,住宅区和商业区分开的格局被打破。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宋朝城市经济功能增强。(2)根据材料“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可以概括出答案。(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商业与农业、手工业之间的关系,国内贸易与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来分析。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牛津大学历史学者彼得弗兰科潘笔下的“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贸易通道的统称,它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

32、将沿途的一个个亚欧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断地发生剧烈碰撞,最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这并不仅仅是一条丝绸贸易的商道,甚至不仅仅是贸易路线,“丝绸之路”只是一种隐喻,代表了权力和利益的纠葛,以及人类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诱因。他笔下的“丝绸之路”是复数形式:奴隶之路、霸权之路、白银之路、西欧之路、帝国之路、战争之路、黑金之路这样的章节提示着丝绸之路上所流通的远不止丝绸。摘编自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书评围绕材料,结合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14分)示例论题:丝绸之路是亚欧文明之间的交流之路。阐述:古代欧洲与亚洲通过丝绸之路建立了密切的交往联系;欧亚之间的贸易促进了物种的相互传播和人员的相互流动,如马可波罗到达中国,中国使节到达欧洲等;丝绸之路也是欧亚大陆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例如佛教和基督教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在欧亚贸易中科学技术也相互交流,如中国的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而欧洲的近代科学技术也传播到了中国。因此,丝绸之路的贸易推动了亚欧之间的文化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